第一篇:年前杂文随笔
1.
我渡过风月与灯花,饱看人世间的九万种繁华,拂袖拍马仗剑走天涯。沿路步履匆匆,曾见陈塘关的磅礴水难,也曾见满城红袖长街如昼。直到我来到这里。往昔烟云红尘皆在那飞蛾扑火燃尽的颓败狼藉,淤泥底突兀攀起的火焰灼烧掉了所有虚伪的荆棘。
我踏碎山河,来到这藏污纳垢之地。
只为寻觅你。
-2.吻。
爱意作祟撬驱胸膛气血,翻滚沸腾如焰,藏匿在眉间。
吻。
风花为诗,雪月酿酒。我是枯井中濒死的红尾,在壮阔的洪口贪婪,在圆月攀援之际虔诚献吻在你的唇。
我曾写过的苦痛太多,石砾便能把我推入漩涡。而今,我在绝望中因你愈合。
-3.记南康白起
他笑着一路奔跑,栖伏在凛冽寒风里休养生息,圆月仿佛从他半阖的眸中攀附而起。世间苦水红尘染了袖口,他向层峦回首。
我甩开风月萦绕的绣球,挥戟灼破马蹄,日夜兼程追他轮回的路。胃腹将深藏的爱意苦噎翻涌,饮尽山河滚落不尽的泪。
倏忽像是被什么哽了喉。
-4.心脏似于浩渺梦境中远渡重洋来这旷野大地,跨越坦桑尼亚与东非裂谷,在山巅圆月间折下枝丫披作甲胄。他站在原点,七千里星光燃烧炙热,疾速向他眸中坠落。
扑通,扑通。
每一次跳动,都掀起浪涌。
-(这段是废话)
最近忙碌于学业和生活的夹缝中,想过很多也想过到底现在这条路是否有出路抑或作用。
字字珠玑,句句如我。
今年与去年过得狼狈不堪,实在是不愿回看。丢掉很多朋友。近期也的确是再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东西,对所有失掉兴趣。我想,我现在需要的是生活。
以封笔为借口逃避写不出东西来的现实,使人以为是“不写”而非“不会写”。伤口每晚在我心里流血化脓,负面情绪发酵,每天昏昏沉沉,思想麻木。
“爱太少,正义和怜悯太少,爱始终太少。高傲和罪孽太多太多。这就是我”。
怎么说,我并不经常感到孤独,痛苦的根源或许是认清自己的本质后却无法做出改变的巨大的无力感。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半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可事实却欺瞒不了,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
笔下所写的东西也皆是看起来漂亮,禁不起推敲。
大概可以这样解释。
渴望做个明月清风的人,是寒山寺外的竹,鹤霜亭旁的木。干净,清丽,明朗。不卑不亢。
是非在己,毁誉由人。
俯仰无愧,得失不惊。
仇者多,友两三,相逢皆恨晚。
第二篇:三十年前的那场大雨杂文随笔
阿斯塔菲耶夫曾说过:“只要活着,他的记忆就兢兢业业的工作着,不仅记得住个人的大量往事,而且还会记住在生活中交叉路口萍水相逢的人们,他们中间有的已经永远淹没在翻腾的人流漩涡里了,有的却成了始终与你休戚与共、心心相连的人。“
而我的这段记忆是关于大雨的。
大概三十一年前,也就是1987年的一天。已经记不清是初秋还是春夏交替的时刻,只记得还需要穿着秋衣秋裤。天气并不冷,只是有些凉意。
那一年我初二。那一天放学的时候,天下起了瓢泼大雨,很像北京这两天的雨。
平时在一个线路上回家的三个小伙伴——涛,芳和我,只有涛(也可能是芳)带了一把伞。看着不知道何时才会停止倾倒的天水,我们三个决定共用一把伞回家。就像公共汽车停靠车站一样,按照路途的距离,把小伙伴送回家之后,最后的那个人把伞带回家。
涛是个有点内向的女孩,黑黑瘦瘦的,平时有些不苟言笑;芳则是个有点偏外向的女孩,皮肤很白,脸颊上有两个大酒窝,一笑起来特别好看。我的肤色介于她们两个之间。性格有些互补的我们,经常在一起玩。
就这样,三个到一起就能叽叽喳喳的女孩子出发了。一路上的大雨和阴沉沉的天空,并没有破坏我们的心情,反而因为零距离的接触,和必须紧紧的依偎把三颗正值豆蔻年华的充满活力的心拉得更近了。
“你进来点,你看你的肩膀都湿了。”“
“要知道有这么一天,我应该再瘦点了。”
“你被淋到了,过来点!“
这些应该是我们当时应该说过的话吧。
雨依然下着,伞本来很大,却又很小。但伞下的世界很大,也很快乐。
芳第一个到站了。
“公共汽车”上的空间一下子宽松了。
我和涛依然勾肩搭背、亲密无间地向家的方向走去。
涛也到站了。而我,是最后要把车停到车库里的那个人。
最后到家的我,衣服已经都湿透了。好在妈妈已经提前烧了热热的火炕,我换了一身干爽的衣服,一下子躺在了散发着巨大热量的火炕上,拉过了一床被子盖好。妈妈给我熬了红糖姜水。我无法一饮而尽,慢慢地吞咽着——那姜水所到之处,一股热流欢快地流动着,进入了我的胃。
在红糖水和火炕的里应外合下,听着窗外仍然勤奋的“刷刷“声,我的心情却满足到了极点,温暖到了极点,也惬意到了极点。
这段时间,北京的雨出奇的多。每天早上起来,看着外面的大雨,记忆的指针就会自动停留在那一天——我和涛、芳三个人一起打着一把伞回家的日子。
我记得涛和芳当年的模样。只是,初中毕业以后我见到芳的次数寥寥,却再也没见过涛,至今也联系不上她。我不知道,某一天在人潮人海中,偶遇的我们还能否一眼认出三十年前、拥有青葱岁月的小伙伴。
“只要活着,我的记忆就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不论你们现在哪里,身在何处,都曾经是和我休戚与共,心心相连的人。”
第三篇:一百年前的杂文随笔
北京离天津挺近的,我一直都知道,不过只存在于地图册上铁路线勾连起来的两个小点的印象中。
半个小时的车程,却很不一样的景色,很不一样的人。
我喜欢北京人,他们总是活的温吞,特别是胡同里的老头老太太,仿佛云到巷子里都会慢上一点儿,去听笼子里的鸟叫。当然,奔波在喇叭声里的人另当别论。
这座城市有一种姿然的态度,山山水水舒展开来,商业气息被拢在外边,里面是历史沉淀的,无法浸润的文化气息。它安然卧在那里,车马游人走过,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不会更清,也不会更浊。
比如故宫。几百年的皇城脚下自然生长出皇家气派,也不怪游人如织。格局方正,风水人为,这是人类企图改变大自然的记录。故宫外边全是扎堆的野导游,吵闹的父母孩子,里面也是。可是你看到城墙时,只要你虔诚,就能感受到穿越风雪的回音。或许寒冷,或许炎热,毕竟是几百年来的回音,总带着灰尘的味道,让你窥见一点天光。他是一个檀木雕花盒子,落满喧嚣的灰尘,在许多人手中流转,但是始终沉默,等你打开它,它开口,告诉你一个故事。
但是说到天津,我就不开心。特别是天津人就让我浑身不舒服,也没有什么地域歧视,只是我生理上对这两个字不爽,再加上被一个本地司机骗了钱,又因为天津话口音太难听,我就厌恶这座城市。
抛开这些主观情绪,我想这座城市是很好的,不过现在有些腐朽了,商业气息太浓重,像重庆。我每尝试完一个景点我就感叹:“天津人想赚钱想疯了?”先说马车,我看到一匹白色的小马,说是蒙古马,但是被委屈在灰尘飞扬的马路上,它本该属于草原的,马蹄声哒哒的,像它在哭。
不论是第五大道的马车还是开放的故居博物馆,我都只感觉“廉价”“差”“低素质”“没有底蕴”。他是人工堆砌的雍容华贵,根本经不起一点儿推敲琢磨。
其实天津本身还是很美的,民国的故居夹杂着外国的风情,两排绿色的未开花的海棠,带点灰的棕色的木质阳台,很容易想象出民国的小姐坐在象牙钢琴前垂额的模样。
但是开放的故居只有两个厅,另外一个厅里全是工作人员,一大股饺子味。
天津应该回到一百年前,而北京能带你回到一百年前。
第四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
第五篇:一条路杂文随笔
公司“退城进园”搬迁到了离市区几十公里以外的新园区,虽然大家对搬迁工作早就有了准备,但正式确定了搬迁日期,又适逢年关,各项事务冗杂,不免显得紧张忙碌。
市区到新园区有班车往返,单程大约一个小时。
每天早上,闹铃要较之前提前一个钟点,才不致贻误班车,谁愿意将暖被里的酣梦截短一个钟头呢?除非他是个傻子!
哪家公司会录用傻子呢?
清早从家里出门到班车站点,有两条路线选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以脚力来计,大致相同。
更愿意走东面,迎着晨曦。
天还没有大亮,沿街的门面大多没有开张,早点铺已开始营业。虽是一条小街,吃食却颇为丰盛,当地特色的道和顺的大包子、老东门糁汤、谢家馅饼;外埠的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南京灌汤包亦是顾客盈盈。我习惯自己在家里做早点,所以从未进去过哪一家买过什么,但那热气腾腾的香味与店家一大早热气腾腾的勤勉总是让我感到亲近与踏实。
大悲庵颇有些历史,那灰墙朱门锁着我无尽的好奇,却从未踏进去看过。逢初一、十五,庵门早开,一清瘦尼姑在阶下清扫,看上去年龄不大,薄唇抿着并无表情,一位年长的尼姑整理着安放在庵门外的香火摊,香烛火纸一应俱全供香客选购,回转身又将一侧的一副一米多高的金属支架往前挪了挪,近前看时,上面红纸黄字“外香莫入”赫赫醒目。安放妥当,那老尼便满意的坐在摊位后面,像守护她的信仰一样守护着她的生意。
会通桥下的河水早已冰消雪融,翠碧的绿波映出岸边萌动的春柳。每天和榆叶梅打着招呼,花苞却紧敛一如美人不说话,才仅仅隔了一个周末呢,再去看时,枝头繁花已烂漫到难管难收。
河边的小公园简静安适,虽有不少早起晨练的人,却并不喧闹,连那太极音乐都极轻缓柔和。不知何处来的一泓泉水,由假山处汩汩流着,激荡出碎玉般的声响。三足亭对着有两丛绿竹,在这轻寒料峭的春晨,那扑人眉宇的浓翠赶走了因早起而滞缠的一点儿困意,生命原是如此清朗,于无声处,那苍郁似暗含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使懦者立弱者强的的力量
惊蛰过了,白昼渐长。倘若不加班而又没有塞车,回家总不致太晚。
小街比早上要热闹的多。日杂店里灯火通明,那些杯盘碗盏在灯光的映照下像重新刷了一层釉色,光洁照人;竹编的笸筐紧致细密,又轻巧又扎实;胖墩墩的钢筋锅,似乎在盘算,揽一怀暄软的大白馒头该是多么可喜……陶瓷的砂锅、香椿木的擀面杖、石雕的蒜臼子......都是过日子所需,价钱也都不贵,却自有俗世的清洁朴实。
花鸟鱼虫市场就要准备打烊了。店家招呼着最后一批顾客,马上就收摊了,价钱好商量,四条锦鲤个头可真是不小呢,收50块钱再送一包鱼食儿,着实够划算,买卖双方都喜笑和气约定下次再来;隔壁关在大铁笼子里的哈士奇可不知为了什么不满意,蹙着眉仰着脖子高声叫嚷;猫儿要柔顺的多,间或优雅地坐直了身子,不屑的四下望望,又蜷缩了身子,不声不响;花店的门虚掩着,营业已移到了室内,玻璃窗里的绿叶红花热情的招邀,我闻到了晚香玉的味道……
这世上有没有完全相仿的两条路呢?我不知道,但一生中走过的每一条路都给我好奇,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鲜激起我的探索,在这普通的街,我只是尚葆有热情来爱这当下的一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条路呢,或长或短或曲或直,一马平川要过跌宕坎坷也要过,一路风霜磨砺了耿耿之心,不妥协、不怯惧,顺天应时是对岁月的步步礼让。
每天,都含着笑意,在因缘的变化中顺应、无憾、欢欣,相信在每条路上,都能遇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