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些年,这些事的伤感故事
2001年12月12日这一天对柏汤来说是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凌晨4点,柏汤早早的起床洗漱,穿上从武装部领来的新军装,今天是他离开家告别一起生活了20年的父母去部队报到的日子。
隔壁父母的房间早就亮起,父亲一大早就在房间内给柏汤收拾行李,一件件帮他新买的内衣毛衣叠好放进了他的行军包内,一边收拾一边不停的嘱咐着儿子到部队一定要听领导的话,多干活少说话,就连民兵都没当过的他害怕从小在自己呵护下长大的儿子离开自己后会吃亏,时不时还要教一些小窍门给自己的儿子“到部队以后一定要争着给班长老兵们多洗衣服,给他们留下好印象他们就不会欺负你这个新兵蛋子”。
柏汤认真的听着父亲的叮嘱,尽管他怀疑父亲的这些窍门到了部队是否会管用,但是此时此刻的他也知道,自己现在就像一只即将离开鹰巢的雏鹰飞向浩瀚的天空,父亲的一切嘱咐只是想让自己减少伤害更好的飞翔。
身患残疾行走不便的母亲此时也一瘸一拐走进了他的房间,她一手拿着一包刚煮好的鸡蛋,另一只手拿着一双袜子,看到妈妈手中的袜子以后柏汤才发现原来母亲是光脚穿鞋进来的,她把鸡蛋交给父亲让他装进包里以后才坐到床边的椅子上开始穿起了袜子,母亲从小就是残疾人,对外人很少说话,只是在家里经常对柏汤父子两人唠叨,除了腿不好行走不便右手也是残疾不能活动,她费力的一边穿着袜子一边看着柏汤什么话都没有说。突然,母亲裂开嘴大声的哭了起来,柏汤被妈妈着突然的举动惊了一下,他看了一下母亲,瞬间眼泪填满了自己眼眶,父亲转过身来安慰母亲,柏汤知道平时他肯定会呵斥母亲,责怪母亲晦气,但是今天他没有,只是轻轻的安慰她别哭,柏汤知道其实父亲此时也是强忍着而已,因为他看到了父亲眼眶也是红红的。
5点的时候天还是一片漆黑,锦田第一个来到柏汤家,他比柏汤早当一年兵,昨天才从部队探亲回家的他作为儿时玩伴四人组的成员今天一定要来送一送柏汤,另外两位成员蔡华和阮鹏因为在外地读大学不能过来,但是昨晚两人分别打电话给柏汤道别并嘱咐他多写信多联系,阮鹏更是在电话那头哭的稀里哗啦。一年没见的锦田还没来得及叙旧却即将再次分别,而下一次四人相聚不知还要等待多久。
6点,冬天的黑夜特别漫长,天依旧黑,已经收拾完一切的柏汤在家人和朋友陪伴下走出家门向人武部走去,楼下邻居严大伯点燃了炮仗为柏汤送行,父亲给严大伯发了一根烟表示感谢,柏汤也走过去和这位从小看他长大的大伯告别,这个邻居长辈点完烟安慰柏汤的父亲道:“开心点,儿子当兵是好事情,希望他在部队好好干,立个功,入个党再回来”。
路上经过一家羊肉店,父亲知道柏汤最喜欢吃羊肉了,拉着柏汤说“和锦田一起去吃碗羊肉面再走吧,今天爸爸请客,你们随便吃,我和你妈妈一起陪你们吃”,他不知道锦田是不吃羊肉的,他一闻那股膻味就受不了,但是柏汤知道,他为难的看了看锦田,锦田知道柏汤的心思,他对柏汤说道“没事,我吃过了才来的,你和叔叔,阿姨进去吃,我在门口等你们”,说完就推着柏汤和他父母进了羊肉店,自己在门口等,一直到他们吃完才一起继续像目的地走去。
7点,天已经亮了,但是阴天让大家心里增加了不舍的气氛,人武部大门口,外婆、舅舅、舅妈、姨妈、姨父、表姐、表妹、表弟等一众亲戚都在门口等待着柏汤他们,看见柏汤的到来,一个个都围了上去,叮嘱道别,外婆、舅妈、姨妈都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关照他到了部队要好好的听老兵和领导的话,从小看柏汤长大的他们虽然没去过北方但在电视里经常看到北方的冰天雪地特意嘱咐千万要多穿衣服注意保暖。此时柏汤看着这些长辈心里从来没有的伤感突然涌上心头,当他看到妈妈在一旁看着他不停地擦着眼泪却没有说一句话时,他的眼眶红了,此时他最清楚自己的母亲是在强忍,她不敢和柏汤说话,因为她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会大声的哭出来,这样会让自己更加舍不得离开。此时舅舅走过来,拉着柏汤的手把自己手上的手表摘下来戴在了他手上,然后关照柏汤说:“在部队好好的干,多干活少说话,争取在那里入党以后回来”,然后转身走开了,柏汤看到舅舅转身以后用手在抹眼睛。
人武部送兵的大巴停在门前的场地上,门口的工作人员正在敲锣打鼓欢送新兵,新入伍的新兵和他们送行的家人站满了人武部的大院,他们和柏汤家一样,各自都围着自家的亲人,有的也在哭,有的正在嘱咐关照,有的新兵在和女朋友拥抱告别。此时的柏汤除了对家里人的不舍,还有一份牵挂,他多希望,瞿淼此时也能来送他那该多好,如果发生奇迹,瞿淼此刻在他面前出现的话,他应该会不顾一切的冲上去抱住她,告诉她自己心里多么的想她,但是这种情景他知道永远不会出现,因为此时的瞿淼正在和另一个人热恋,根本不会想到他,这让柏汤心中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多年后,柏汤和瞿淼约会的时候,告诉她这一天的想法时,瞿淼告诉他,如果他走的那天让她来送一送的话,她肯定会去的,柏汤听后只是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8点,所有新兵准备上车出发,大家彼此想自己的家人一一道别,柏汤像舅舅、舅妈、姨妈、姨父告别后回头叮嘱外婆一定要保重身体,此时的外婆已经和妈妈两个哭的已经说不出话来,妈妈手脚残疾走路不便,他一直是外婆帮着带大的,外婆生怕自己年纪大了,等柏汤回家的那天自己不在了,所以特别的舍不得,柏汤忍着眼泪不停的安慰着外婆然后像大巴走去,所有人都跟挥手道别,此时柏汤发现人群中没有父亲的身影,他不停的用眼睛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父亲,但是就是找寻不到自己的父亲,就在他即将上车的那一刻,看见父亲匆匆的跑过来,一把抓住柏汤,给柏汤手中递过一个茶杯,里面刚刚倒上热水,他看着即将离开的儿子红着眼睛对他说:“那边冷,拿在手里可以热热手”,柏汤哭了,他再也没有忍住的哭了,从小父亲一直对他很严厉,他没有文化,是最朴实的工人,但是从小就不允许柏汤和人争强斗胜,从不允许柏汤和人家攀比斗气,只要柏汤不听话,就棍棒伺候的父亲一直是柏汤心中的硬汉,此刻父亲的举动让一直强忍不哭的他彻底压抑不住哭出了声来,眼泪不停的从眼眶中掉下来。
车门关上,车子启动,所有车外的人对着车子哭着做最后的叮嘱,所有车内的人,纷纷红着眼睛对着车窗外挥手告别,包括柏汤在内的这些人这一别或许是两年,或许是五年,或许是更长,但不管分别多久,这一别所有这些人此时此刻的情景今生都不会轻易忘却,因为这一别开启了包括柏汤在内的所有人的人生转折点,这将成为他们人生永远难忘的回忆。
第二篇:讲好中国故事:那些年这些事
那些年,这些事
——记一个小人物的创业心酸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再次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演讲,今天的我演讲的题目是:那些年,这些事,记一位小人物的创业心酸。
我叫杨疆,一个平凡甚至透着土气的名字,很多人第一次听见,大脑里难不免就会浮现出那些各种美味佳肴。不错,的确叫做杨疆,而且我的哥哥叫杨聪,聪明的聪,我上大学的导师叫杨宇,不是洋芋的芋,是宇宙的宇。
所以,我的一生都和这些菜脱离不了干系了。
我的家庭很是复杂,也和可悲。从小父母离异,独自一人吃着百家饭长大,被人冷笑过,被人欺凌过。记忆最深刻的便是在亲戚家吃饭时从来都只是稀饭,从来不敢转盛第二碗。我至今依稀记得,我最讨厌的早餐是油条,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很多年前,我误打误撞的看见了哥哥姐姐们的早餐里有两根长长的看上去金黄金黄的东西,他们吃的很开心很幸福,而我的碗里只有稀饭,我后来才知道那个叫做油条。长大后,我拼命的吃油条,总以为那是世界上最美的食物,直到后来,我吃够了,吃腻了,也就再也不肯吃了。
从小受尽旁人冷言冷语,造就了我小时候最为孤僻的性格,不愿与人交往,自卑,胆小。但是,我有志向,那就是必须考出去,必须脱离这个家。于是高考那年,我以596分的高分却选择了一所最为偏远的大学,塔里木大学。
来到大学前,我就告诉过自己,我是决计不会向家里要一分钱的。因为,我很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每次问继母要钱交学校的各种费用时的,那种为难与难看,回到班上,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交,同学们那种鄙视的眼神我至今难忘,所以,我从那时起就告诉自己,我要独立,我独立,我要挣钱。
于是,刚到大一,在一次大学生演讲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从而认识了当时的比赛策划人,我的一位学长。那年暑期我就跟着这个学长,在他所创办的培训班教课。我依旧记得那一年暑期班,我们一共6个学生,9个老师,但是我们教的都很拼命。后来,学长毕业了,将培训班卖了。我就有重新的回到了学校,一心思的扎进了竞选学生会主席的行列中,按照当时的表现,这个职位与我是唾手可得的。
然而,未曾想到的事,没几天,一个电话打到我这里来了。是一位家长打来的,现在这个孩子是我的助教,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
电话里,一接通,就是一阵子乱骂:“你们这些大学生啊,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不是说的把我家孩子带到初三毕业吗,现在也就只有一个学期了啊,你们怎么说话这么不算数呢?”
我听明白了,也想起来了,这个孩子我印象很深的,他最初是在乌鲁木齐上的学,后来因为父母工作原因,回到了十二团,也许是不太适应或者也许就是认为十二团的老师教的不如乌鲁木齐的好,这个孩子刚回来的时候考试年级第45名,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就不愿意学了,成绩一落千丈,滑到了245名。数学本来是他的优势,可是现在也只能考到40多分而已。
我还记得,当时我们租的房子是十二团的如意小区,也就是别墅小区,两层的那种。这个学生当时过来是被他妈妈拖过来的。那个哭声,似是九幽怨灵般,凄惨已经无以形容。但是也许,也是缘分,这孩子,听了我的一节课后,居然和我出奇的好了,要从家里搬来住,一个月后数学成绩居然考到了140多分。当时他的妈妈就我握着我的手,有点疼的那种握,眼里闪着一位母亲无奈后的希望,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让我一定要帮他带到中考。我满满的答应了。可是,现在,似乎,我真的失去了诚信,没有遵守当时的诺言。可是,我有苦衷的啊!
于是我便告诉他,不是我不带的,是我们老板跑了,不干了,教室退了,桌椅卖了,现在我黑板没有,粉笔没有,课桌椅没有,我上不了了啊。
电话那头似乎听的很认真,突然莫名的挂了,心里一阵酸楚,就当我是失了一次诚信吧。于是便继续扎进了竞选主席一职中去了。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第二天突然又打来了的电话,告诉我说,教室租好了,课桌椅好了,黑板有了,粉笔也买了。叫我过去看看。我怀着好奇与不好意思,便去了。浮入眼帘的是这般光景:一间小伙房,一个用木板刷上墨汁的黑板,一个驾着塑料管子的小茶几,还有几张破旧得不知尘封多久的凳子,以及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讲台,上面孤零零的放着一盒可爱的粉笔。
“这。。。”我还是有点犹豫,毕竟我就要是学生会主席了啊!“我回去想想再和你联系吧!”我用着自己都不太相信的语气和他说着。趁他还没有反应过来,我便急速的离开了。
那一夜,是一个难眠的夜晚,我记得好像是挂着大风的那种。不知何时睡去的,早上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号码很是陌生,一拿到耳边,那头传来了撕心裂肺的欢呼声:“老大,我考上了,我考上中山大学了!”“考上中山大学?”脑海里一阵莫名,中山,似乎很多年前,我也有想过,可是她又是谁呢?
“你是。。。”“老大,我是孔罗娜啊!”
“孔罗娜?”我想起来了,我来这里带过的第一个高中生啊,曾经我告诉过她老大的心愿是考中山,一句不经意的话,却成了她的奋斗的目标,心里怎生不高兴,眼泪刷刷的流了下来。电话那头,也是沉默,只有那些许微弱的抽泣声传来,两个人就这样,隔着千里,哭着,任由两旁的风呼呼的从耳边吹过。。。
挂了电话,我给我的那位学生家长回了电,我说,“告诉孩子们,我明天去上课。”然后又给院领导打了电话,说我放弃了这次的竞选,当领导们很不明白的时候,我挂了电话。看着那天,蓝的格外动人。
是啊,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成就他人,这些孩子们将希望给了你,你就要将他升起来。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那个小伙房中,起初只有4个初三的学生,后来不知道,谁走漏了风声,初一初二的学生家长知道了,硬是要将孩子们送来,退却不了,便答应了。再后来,这间小伙房居然坐了12个人,眼看是坐不下了。怎么办,于是就和我的另一个帮我教英语的女同学,也就是我后来的女友,现在孩子的母亲,商量着怎么办,她说我们就租个大点的房子吧!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寻房,没有钱啊,房租如此贵,怎么办,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找到了一间土房,最便宜的那种。虽然也是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钱,但是,真的很满足,就当我们打算大干一番时,问题来了,课桌椅怎么办!买啊,于是去了家具城,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这么贵,一张要200多,可以我们当时的钱连3张都买不起,于是便想着买二手的呗。可是到哪里去找二手的呢?
就这样,你会发现,在阿拉尔市,烈日炎炎下,每天都会有两个人骑着单车在这个市里逛,一逛就是一天。也许总是受到老天的眷顾吧,我们在阿拉尔老医院(现在已经拆了)后面的院子里,我惊奇的发现有两三张油乎乎的桌子,正等着被工人们劈了当柴火烧,我急忙冲过去,央求他们将桌子送给我,要不我买也行,于是我们花了30元,买了三张油乎乎的桌子,至于怎么放到自行车上,又是怎么抗回十二团的,我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一次,我们在途中走了3个小时,休息了十几回。可是,一切没有完,我们的开始并不像童话里那样美丽。甚至困难如十八层地狱里爬出的恶魔般,一重又是一重。
那油污压根就洗不掉,三张桌子解决不了问题,该怎么办,于是我们又买了布将桌子盖上,好看多了。又去买了几张最便宜的折叠桌,就是那种一压似乎就会变形的桌子。一切搞定,我们的培训班开始了,我给他取名为:新思路辅导中心。受到上天的眷顾,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了,从十几个人到了五六十,老师不够了怎么办,于是我又去请一些大学生来任教,他们过来不方便,于是我花了800元买了一辆二手,或者是三手的摩托车,每天晚上接送他们,我依然记得,每晚我要来回跑至少6趟,夏天还好,大不了黑一点,可是,冬天,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寒风吹来,脸、额头、嘴,耳朵,那种似乎就要掉下啦,然后血淋淋的样子,腿冻得发抖,浑身冻得僵硬,可是一样要坚持,要将这些我请来的老师们送回去。最后一趟,是送我的女友,她冻得萎缩在我的身后,较弱的身体,不住的颤抖,可是她还在不停的为我取暖,问我冷不?
我恨,我悔,恨当初为何放弃初衷,选择创业。我悔,悔自己为什么要拉着她一起下水。我不甘,为什么,我的命运就如此凄苦。
还好,有她,一个娇弱身躯,总是默默的支持着你,所以,我坚持了下来,我告诉自己我绝不会就此屈服。
四年,就这样扛了下来。然而,却落下了一身的病。
记得大四那年,一天清晨,我起来,吃着早饭,当稀饭不由的从嘴角边飚出,喷到女友脸上,起初自己还觉得很好笑,女友嗔怒到:“又不是小孩子,好玩吗?”,我没有在意。可是当第二口又一次飚出时,我感觉到不妙,脸部完全不受控制,如僵尸般僵硬,不能动,不能说,更没有任何表情,照照镜子,才发现,脸有一半塌了下去,我面瘫了,一个20多岁的小伙,一个年轻气盛的男人,居然面瘫了。我不敢想象当时是怎么过来的,四年,我究竟在做什么?
这次面瘫,我足足的治疗了一个月。病好以后,我第一件事情,想着的就是放弃,我不想做了,好累,好辛苦,真的。我想要放弃,不加任何思索的放弃。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塔大领导找到我希望我给大学生们上一堂创业讲座课,说有师级领导观看。我默然了,我向来觉得塔大是我的母校,我应该报答他的,可是,我要放弃了啊!就这样,自己怀着莫名其妙的感觉,来了,给2000多人讲座,台下一片寂静,似乎被我的经历所吓到。竟忘了掌声,就这般一直到结束,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结束了,不知道是否说服了在场的人,不知道他们是否有被感动到,但是,自己却已经感动的热泪盈眶,回去以后,痛哭一场,居然,非常喜剧的将自己说服了。第二天,又一次扎进了工作中。
就这样,我的事业,我的学校,开始了。为了走好关系,我开始拼命的学着喝酒,我陪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领导们喝,我陪所有大大小小的前辈们喝。每次,为了表现忠诚,我要让自己喝的烂醉,更可笑的,醉了,我绝对不能倒下,我还要将他们一个一个的送走。而我自己就会醉倒在不知名的小路上或者草地中亦或在某棵树的脚下。于是,一个虽然个头不高,但还算仪表堂堂的我,就成了如今这幅模样。
但是,我依然坚持,我相信自己,我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小事从点滴做起,即便是大鹏想要鹏程万里,它也得从点滴做起。所以,我给自己的学校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鹏源”,意思是:“鹏程万里,源于点滴”。这也是我们公司如今的企业文化。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我们一路走来,发展还是顺利,虽然期间有个别学校老师不理解,不满意,但是我们依旧遵守做好自己,从点滴做起,认真负责,就可以。我经常给我的老师们讲的一句话便是:用心对待你的学生,学生就一定可以感受得到。很多学校老师说补习没有用,那是对以前别的补习班的印象,不适合我们鹏源,因为无论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我们都很努力。
就拿这几天的事情来讲吧,中考开始了,今天是第二天,他们在我这里通过一年的学习,仍旧有个别同学可能考不上,我能放弃吗,不能,于是我今年干了一间非常不靠谱的事情,在最后的几天中,我偷偷的让学生们来我这里单独补课,只要那些300多分,200多分的学生来,我给他们讲最最基础的,最最简单的,希望这三天能够给他们更多考上的机会和希望。于是就有人讽刺我了,三年都考不上,三天可能吗?又有同行攻击我,说这些都是干枯的杂草,你浇水还有意义吗?
是啊,三年和三天,实在太不能比了,可是,我有能怎么办?像某些机构,给成绩好的加课,让他们考上八
一、兵
二、华山,然后给自己荣耀,然后再招生?
不!固然成绩好的的确可以给我换来短暂的荣耀,可是,这帮孩子的一辈子就不重要了吗?让我为了那短暂的荣耀,而放弃这些可怜的孩子们,我万万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不管,我就这般做了。
学生有时也会回来对我说,说学校哪个老师又说我了,在班上把我狠狠的骂了一顿,而我,只是笑笑的告诉他们无所谓啊,只要做好自己就还可以了,老师们应该可以理解的。
可是,回到家里,我倒在床上蒙起被子就又一次大哭起来,为什么,我这般做有错吗,他们为什么不理解,不理解,为什么还要那般针对我。心里的痛,太深了,似乎就要停止呼吸般。
心里委屈,心里不甘,我们的付出,真的很用心。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您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如今的鹏源教育在校学生300多人,是我们阿拉尔市人数最多的一家培训机构,年收入可达百万。而自己也被授予新疆兵团创业指导师荣誉,中国青年企业家荣誉。可是我也知道,将来的路还会更长,现在我们要做的,正是别人没有做的,是凶是吉,谁也不知道。但是,我们依然这般走来。。为这梦,我们不悔!
创业固然艰苦,但是,往往让这些创业人失败的却不是那些产品,或者社会的境遇。而是他们自己,自己的那颗太容易碎掉的心。
我的心,并不坚强,可是碎了,又被我捧起拼上。再碎再拼,再碎再拼,我不断告诉自己,杨疆,不要放弃,不要忘了你的梦想,五年阿拉尔市首选教育品牌,十年新疆新东方,十五年我要做全国的鹏源教育。不要忘了,那次塔大演讲,你说过的,你在塔大70周年或者80周年的时候也会像俞敏洪一样,回到母校,然后捐出200万甚至2000万给母校用作发展。杨疆,不要放弃,前方就是曙光,看,那片森林,穿过去就会看得见。
可是,真的,我又一次次的倒下,又一次次的站起来,我不知道,下一次倒下会在哪里,我也不知道下一次倒下,我还会不会再次爬起,但是,那片森林,我真的看见了,我似乎已经可以透过树叶看见那片曙光,暖暖的,散在我那苍白的脸上。
我要冲出去,我一定要冲出去。。。
谢谢大家,这便是我的演讲,那些年,这些事,一个小人物的创业心酸。谢谢!
第三篇: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这本书在介绍里对一句话印象深刻: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如果读者在没有看过这本书之前就看到这样的介绍,会觉得整本书算是半个个人自传。但实际上,这书中写到了许多故事,或许是杜撰、或许是引见,也或许是旁人的故事。
整本书充满了生命的曲折、停顿、包容、大爱,还有能量和支撑,这就是一本说尽了生命的书,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曲折和艰难,我们或许就不会体会到它的可贵和难得;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包容和大爱,我们或许会憎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能量和支撑,我们或许不会一路坚强地走到现在。任何的人事夹杂,都会成为一段段的经历,成为一个个故事。在经过了时间的筛选之后,几乎留下的都是那些曾经让人动容的泪水和温暖,而曾经的那些委屈和困难都成为了可以原谅的事情,烟消云散。
作者说:人生选择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得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现在我们或许还不能够未能全理解,只是在日复一日的回忆之中慢慢去体会,或许我们很难找到所谓的“自我”,但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现在轰轰烈烈但却适合自己的道路,那路途中有光明与黑暗、有大爱与卑微、有快乐与痛苦、有认清与迷茫,但最终殊途同归,前往一个平和的终点。
我想,谁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群人,可能把他们归类在带着相同特性的群体之内。可他们在不同的时空里,拿他们各自的经历和感悟来交换你的成长与体会,用着不同和语气和你探讨关于生命的微小与宏岸、爱的平凡与伟大。
这种道听途说般的阅读,却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曾经忽略的,现在也快要忘却的温暖。吴念真的文字把岁月的灰尘轻轻拂去,我没法再冷静下来看待这场曲折的旅途。那些在路上和我擦肩走过的脸孔都如影像倒转般,又再次和我相遇,和我握手长谈。
这些人,那些事,不是故事不是小说,它就是我们的生活,都和我们息息相连。因为它关乎人性,关乎爱,是我们血液里温暖。那些在我们回忆里常驻的人,都还希望在冷漠背后,在失望之后,我们能够有更多的热情不熄的力量,希望我们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记住他们笑容,记住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而不是无情地看待本该厚重与壮阔的生命。
第四篇:《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吴念真老先生确实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不到200页的书,大约讲了30多个小故事。真心觉得每个都很好看,有二个特别让我初读之后就开始飙泪。
《思念》中讲了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男孩子,喜欢同桌女孩,每天回家跟父母提起女孩,眼睛中都带着光,“他的爸妈都不忍说破,因为他们知道不经意的玩笑都可能给这年纪的孩子带来巨大的羞恼,甚至因而阻断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对异性那么单纯而洁净的思慕。”
女孩的家长也说男孩的名字在她们家会被经常提及,“而他们也一样有默契,从不说破。”
后来那个女孩全家要移民加拿大,女孩的家长很抱歉打来电话,担心孩子们会有遗憾。
孩子们的反应却出奇的平淡,男孩知道女孩要去的地方,回家猛翻世界旅游画册,找出多伦多细看,还打电话给女孩开玩笑说她的新家附近会有世界上最大的破布(瀑布)。
事情好像就这样过去了,直到寒假前,一天下课,男孩子用手捏着他在座椅的木头缝里找到的两三条长长的发丝,以为有可能是女孩留下来,带回家给父母看。爸爸问他可要留下来做纪念,“他突然安静下来,然后用力地、不断地摇着头,但爸爸看到他的眼睛慢慢冒出不知忍了多久的眼泪。他用力地抱着爸爸的腰,把脸贴在爸爸的胸口上,忘情地号啕大哭起来。”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好酸,我只想抱着那个小孩一起哭,我能体会他的悲伤。
我也很尊敬这两个孩子的父母,他们从小就重视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彼此平等。
另外一篇是《寂寞》。
阿照有个继父,军人。
因为小时候母亲改嫁,阿照需要随着改姓,引发她对这个继父的恶感,从不亲近。
这个继父人却很好,有了自己的儿子,但更偏爱阿照。用退休金资助阿照去美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家里逐渐发生大的变故。弟弟并不争气,出了事,偷渡去大陆后音讯皆无,母亲患了胰腺癌过世。继父将房子出售后,居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反与他亲近了,假日里碰头聊天的次数更多了。继父有次提出要个相机,想为那些从前的战友们拍照,阿照买给他了。
几年后,继父去世。
阿照去老人公寓整理他的遗物,翻出许多相片。大多是他的老朋友们在山边、果园、小巷子,甚至还有海边的照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
最后一张照片是用自拍模式拍的。
照片中继父用手揽着母亲、弟弟和阿照的三张单人照片的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府阖府团圆。2009年秋。”
阿照号啕大哭。
“那时候她才了解了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书写得太好了,我只好照录原文。
许多人都在说吴念真是最会讲故事的人。需要点出的是,这书中的所有小故事,讲述的内容不同、诉说的情感不同、表达的思想不同,但相同的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娓娓道来”的特质,这让整本书呈现出一种“细水长流”的状态,仿佛在你的对面是一位斯文的朋友,他在慢慢为你讲述着很多故事,不紧不慢,一点一滴,从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感情同样不亚于那些激烈和碰撞,反而更加深刻地引入到了听者的脑海中,这种四平八稳的风格和特色让我觉得十分受用,并且受益良多,我体会到在这里故事当中所蕴含的种种情感,他们虽然看似表面波澜不惊,但实则在底下同样汹涌,并且厚重。
当然,如果考虑原因也是很容易的。作者的一句话“走到人生看到透的年纪”,也就了然。我曾经看过许多大龄作者的书,大多都是如此,或许真的如他们所写,在一个人到了暮年,到了回忆占据了生命大半时光的时候,也会看透许多东西,他们会看透生死、看透情感,看透许多原本在生命之中耿耿于怀的事情,于是云淡风轻也成了他们最后的主题。
可以这么说,整本书充满了生命的曲折、停顿、包容、大爱,还有能量和支撑,这就是一本说尽了生命的书,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曲折和艰难,我们或许就不会体会到它的可贵和难得;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包容和大爱,我们或许会憎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能量和支撑,我们或许不会一路坚强地走到现在。任何的人事夹杂,都会成为一段段的经历,成为一个个故事。在经过了时间的筛选之后,几乎留下的都是那些曾经让人动容的泪水和温暖,而曾经的那些委屈和困难都成为了可以原谅的事情,烟消云散。
多么平淡的名字。我的这篇评论的名字。我一时想不出什么既抓住核心,又吸引眼球的叫法,来评论吴念真的这本书。而清纯、真实的感情,才是吴念真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所在,如同没有加糖的蜜,流淌在喉咙间,一点点甜,却很柔,缓慢而不可抗拒地滑入人的体内,却极润心肠。说蜜,可能不妥,因为他的文章,大多数是苦的,说到的都是死亡,有些是难以直面的残酷死亡;讲到苦难,让人怜惜,又无奈无助。心肠软一点的,会悄然落泪;心肠硬一点的,心里也要颤抖一阵子。他的文字不煽情,清纯,平淡,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暗力,让人惊心动魄。
吴念真所写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是他的生活中以真情围绕过他的人。他的书的最前面,写的是他心底最挂念的人,他的至亲。我是在书店里先翻看他最有真情的这部分后,断定这是位袒露灵魂的作者,能够无障碍地谈心,才决定将此书请回家中全部读完。其真切,感人,不是煽起来的情绪,而是撩动心灵中本已沉寂或已经不安的地方,唤起我们最单纯、真切的感情。看他写他的护子的母亲,他的想同孩子亲近又不知如何亲近的父亲,他的做嘛嘛不灵、最终沦落自杀而亡的弟弟,平常的家庭苦作的人,没啥好忆念的生活,他却挑出那被生活淤泥埋藏起来的最纯最真的亲情。让我想为他的亲人掬一把同情泪,但却不知能有什么办法救他的亲人。
除了亲人,他写了他的家乡,贫困矿山农村的人们,矿工,矿工的老婆,小村警察,乡亲,村庄边缘的比村民更苦的人,小学同学。围绕着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的人。都是普通人,比我们小时候身边的邻居乡亲同学更普通的人,而他,总能挑出他们最真最美最自然的感情,美好的人心,来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他人的美好。尽管生活艰难,这些美好支撑着人们生活得美好,也让我们这些读书者发现了美好。
当然少不了写爱情,尽管都是别人的。哪怕是欺骗中的爱情,有故事性,却也曾也给人许多美好的支撑。
还有生活中他人的人和事,应该是作者听来的,或是作为旁观者看到的。普通人的真情。他写的是人,是事,其实,他是在挑真情写。
看完这些以真情滋养我心灵的文章,回过头来,我惊异于为什么这些普通的文章有如此动人的力量,都是普通人啊,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的事啊!可它的确像我们经过岁月洗炼之后过滤掉杂质,沉淀在心里的真情。我们回首过去的岁月时,心里曾多少次感叹过生活中的真情,经过岁月淘汰留下的,只有真情,是我们心里炼出的黄金珍宝。我们多少次想到亲人,平淡生活中不以为然的事情,回忆起来如此动人,事件都已隐去,突现出真情留下;我们多少次想到乡邻,同学,朋友,同事,只有见面没有深交的人,当我们交会时,曾经出现的真情,经过岁月的淘汰,都像钻石般闪闪发亮,构成我们灵魂的重要部分。也许我们自己曾就想写出这些我们的故事,我们的真情,却不料,见到另一位高明的写家,把我们想说的,都纯净、清澈地说出来,我们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弦。
我猜想,作者吴念真一定有五十以上的年纪,大半生的苦度,大半生的历炼,才能凝结出如此纯美的真情,以他之悟,来与我们共鸣。
这本书,字的行距较一般文字书要松一些,如同作者讲的故事,留下了充足的空间任我们去填补。封面庄重地用了护封,还用了腰封,加了塑封。打开封面,开篇是加了华丽的正红色衬纸。但退去这些零碎,书的封面上是淡淡的水乡小画,大片的留白,只有小小三号字大小的楷体书名《这些人,那些事》,清味悠长,与书中常现的哀愁中的柔情极配合。我很满意地看到,译林出版社以专业的水平做成了一本好书。谢谢他们。
所谓故事,就是一段段的经历,将它写出来放在书中,同样也就是暗示读者,这故事或许真实,或许虚假,自 由您去判断。很多人在一听到故事二字,自然就会想到很多桥段,大多狗血俗套。这源于我们曾经某些杂志的耳熏目染,原本其实感人至深的故事也会被列入狗血。曾经也一些人问过我:小说和故事到底有哪些区别呢?我也说不出所以然,就告诉他,小说长,故事短。
现在没有任何的依据可以证明小说长,故事短。自己的孤陋寡闻和才疏学浅可见一斑,后来我慢慢才发现,小说和故事其实是有本质的区别,小说的写 作手法会更加多样一些,比如同样的一个故事,小说或许会有很多的环境铺垫、有人物描写、有情感暗示、有心理诉说、有悬念叠加,最后再设置一个让人意料之外 的结局。而故事则是平铺直叙,将整件事情诉说完整即可。也就是说,小说是用文学的手法来讲述一个“故事”,尽量做到书面化,引导读者和让读者感觉到文学的 力量。而故事则是把“故事”讲完,更加口语化,仿佛是面对的一个人,絮絮叨叨告诉你一件事情。而另外一个不同的是,小说的侧重点一般在于写人,通过人物的 性格等方面来讲出一个事件,而故事则是注重说事,人物只是为故事服务的一个因素,不主导整件事情的发展方向。
我特别在这里点出小说和故事的区别就在于曾经有人对吴念真的这句评价。他是一个最会讲故事的人。说的是“讲故事”,而非“写小说”,这也可以 从这本书中看出,整本书中的故事,都在讲的一个个事情,并且着重讲的是故事。人物在这些故事当中只是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非常让人惊讶的是,作者确 实是会讲故事的人,书中所有的故事在读完之后都可以让人回味一篇。
但清淡的描述并不会减少那些情感的厚重,反而会显得更加的浓烈,就好比在酿酒一般,愈陈愈香,当人生走到看到透的年纪,就会用非常平淡和旁观 的视角来讲述许多的故事,哪怕是自己的。我从来没有揣测过在这本书中哪些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因为那些故事都非常得让人感觉脱离,感觉好似每一篇都有作者的 影子,但又好似一切都与作者无关。我想,这样的态度这样的视角,写出的故事则更加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虽然人已经暮年,但思想却已经成熟,散发 着金色的光芒。
作为同样感性的同样热爱写作的读者来说,我在这些故事中更加注意了在写作手法上的技巧,如果单单从我们刚才说的讲故事的平淡和直叙上来讲,其 实还远远不够,那样整本书就会如同流水账一般。但实则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故事中,依然有着传统写作上的技巧,比如情感铺垫和导入,并且有着非常不着痕迹的悬 念指引,它非常隐晦,如果不去细细体会,或许就会错过,而后又加上作者非常浓烈的个人真实情感,就会使得这本书在非常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轻而易举就会击中读 者内心。
可以这么说,整本书充满了生命的曲折、停顿、包容、大爱,还有能量和支撑,这就是一本说尽了生命的书,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曲折和艰难,我们或 许就不会体会到它的可贵和难得;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包容和大爱,我们或许会憎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能量和支撑,我们或许不会一路坚强地走到现 在。任何的人事夹杂,都会成为一段段的经历,成为一个个故事。在经过了时间的筛选之后,几乎留下的都是那些曾经让人动容的泪水和温暖,而曾经的那些委屈和 困难都成为了可以原谅的事情,烟消云散。
而曾经在我们故事之中的人,不管是已经离去还是依然陪伴在身边,都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的一种缘,因为缘相遇,因为份相伴,这才是完整的缘份。或许在许多年兜兜转转之后,我们依然会记得他们其中的几位,那已经成为生命当中印刻,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这是有“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之誉的吴念真时隔12年来真正意义上出的第一本书,他几乎是台湾艺文界的通才,写小说、编剧本、作词、当导演、制作舞台剧乃至演电影、主持节目、唱歌样样都涉猎且都干得不坏。他在这本弥漫着浓厚怀旧情结和乡土气息的作品里,用朴实、生动的笔触回忆了他儿时及至青少年时期成长岁月里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兼及亲情、友情,有些是耳闻目睹,有些则是听来的故事。那些艰难岁月下笑与泪交缠的记忆碎片里,流露着吴念真无法释怀的对底层民众的悲悯情怀,而最困窘环境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些故人往事被作者以轻松、流畅、幽默又带些温情的笔触呈现出来,将如今都市生活里久违的美好一面留住。
我们常说,人生如戏,不过现实的人生难道果真如此充满戏剧性的转折吗?尤其是生活在相对安定的现代社会里,普通上班族的舞台鲜少会大起大落。倘若心情时刻都像过山车一般颠荡起伏,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承受得了呢?
幸好,我们不处在风云不定的大时代,生活的潭水多半是平静无波的,甚至重复着沉闷单调的节奏。偶然掀起的丝丝涟漪,瞬间悲喜的片断场景,就足以令人长久回味。而文学的魅力即是能够把弥足珍贵的片刻透过文字记录下来,把短暂化为永恒。
台湾媒体创意人吴念真就善于捕捉这些一闪而过的生命亮点。他以真挚的文笔作为摄像的镜头,把未曾忘怀的人与事剪辑成一部平面的人生电影。对于心中充满美善的人而言,光阴的过滤网只为记忆淘选值得珍惜的画面,如吴念真所说的:“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年岁渐长,作者凭藉往昔的人事索取感动,体会到“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无论是最挂念的家人、魂萦梦牵的故乡、真情相待的挚友或是其他接触过的故土人情,都在他回忆的放映室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刻痕。无法割舍的亲情
萧伯纳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诚然,“家”是每个人最初的情感发源地。天赋的血缘关系让家人之间产生关爱和凝聚的力量,朝夕的相处更让彼此透视最深刻的心灵世界。亲情是人类最无法割舍的感情纽带,因为它与生俱来,无法自由选择,不管你爱或不爱,都得坦然接受。至亲的关系往往让人爱恨交织,对于吴念真亦如是。他一方面感激家人付出的无私之爱,一方面也在学习包容谅解,接纳各自的差异与不完美。吴念真在《只想与你接近》一文中讲述自己与父亲接近的机会不多,而最后一次与父亲看的电影,“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还不时在我脑袋里播放着。”传统的父亲虽然不善表达心意,却在简单的日常行动中真情流露。《心意》文中的一例是父亲特别赠送给吴念真一支钢笔,以表扬他考上国中第一志愿,借此说明“他和父亲从没‘沟通’,但心意却好像彼此都懂”。《遗书》一文是吴念真对骤然离世的胞弟的真情告白,描写两者在人生的岔路上渐行渐远,以致往后的际遇悬殊。作者怀念与弟弟扶持成长的岁月,感叹“人生很多滋味都要到一个年纪才懂得去细细品味,比如类似这种相濡以沫的感动和幸福”,“然而当你一旦懂了,一切却都已经远了”。当弟弟断然选择绝情的方式告别至亲,吴念真唯有透过文学书写,为自己复杂纠结的情绪寻找抚慰的出口,稍解超载的感情负荷。
母亲的人生智慧和深情关怀给了吴念真支撑前进的力量。《母难月》一文记叙了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吴念真的生命纪事。在恶劣的成长环境下,母亲对儿子的祈望和虔诚敬畏命运的信仰让作者奇迹似的长大,顺利成家立业,学有所成。母亲后来执意还愿,她“坚持跪拜一百下以致最后几乎连站都站不起来的样子”,“在简单的台子上,颤抖地唱着《旧皮箱的流浪儿》的神情”,永恒地烙印在作者的脑海里。那些定格的画面如此刻骨铭心,因为它们是一名平凡的母者对孩子伟大的关爱最深情的体现。让故事开口说话
文学家不但对艺术美的呈现应有一种强烈的敏感度,而且还需要注重人文关怀,方能使作品熠熠生辉。而吴念真的创作即展现了这两种特质。他不仅是一个说故事的高手,也是捕猎写作题材的能者,因而赢得“全台湾最会说故事的国民作家”的美誉。我们多用感官去接触外在的光影世界,而吴念真却是以一颗敏锐慈悲的心去感受周遭的人与事。无论写人记事,他都着重挖掘故事的深度,配以自然朴实的叙事语言,层层铺展情节,让市井小民的面貌风采立体重现。他描写普通生活中有情有义的小人物,让读者产生共鸣,深信真情在纷扰的人世中永不缺席。在《爱》一文中,作者叙述了军中小兵对真挚情爱的执著,为了维护爱人的尊严不惜触犯军法。最终长官却网开一面说:“算了吧,一个人可以为一个所爱的人连不会赢的架都敢打,可见是我们教育成功了,不是吗?我们不是一直教这些兵要爱国,因为爱,所以才会为国牺牲都不怕?”简单的对白足以让人陷入深邃的沉思,在教条和法理的禁闭之外去享有一片温情漫溢的碧海晴天。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故事如此动人心扉,因为他们有血有肉,游走在中下层的社会缝隙之间,日夜饱受生活的煎熬,幸而能够相互依偎取暖。风尘女子的辛酸悲情,老兵菜鸟的寂寞孤独,年轻男女的相知爱恋等等,写来情真意切,令人动容。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历历在目,仿佛正围绕在你我的周遭,促膝而坐,娓娓诉说他们悲喜交集的生活故事。乡土风情的精彩展现
世界之所以精彩多元,因为不同的地域都具有本身的文化特质和乡土景观,无法一味地以人工进行仿造和复制。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浪潮排山倒海袭来,乡镇故园逐渐失去独特的风格。吴念真热爱自己踩足的这块台湾土地。吴念真内化的草根个性和质朴的作风使他成为了台湾民间文化的代言人。令人眷恋的乡土风情贯穿在他的电影和文学创作之中,为大家留存了温热的生活记忆和纯朴的民风。吴念真对从小生长的九份拥有深厚的感情,乡村里的人与事令他念念不忘。在那个物资缺乏的旧时代,父亲以担任矿工为生,养活一家大小。矿区村民的生活水平尽管都不高,多数一穷二白,却满溢着浓厚芳醇的人情味,相互夹着笑泪扶持过日。《头家返乡》刻画了“老头家”侠客般豪情而浪漫的形象;《老山高丽足五两》记下“脚皮桌”传统的由来,突出了村民对长辈的敬重;《年糕》则写出了民众为矿难的死者献上年糕的悼念之情。如作者所说,这些令人惦念的乡亲就如“琵琶鼠”一样,“不是鱼缸里的主角,却万万不能少”。
《告别》一文写出了吴念真与家人从故乡迁走之际的不舍之情,在仑顶凝视一片死寂的村落,作者不禁感叹:“这些孩子此后不就和我一样?一个连故乡也没有的人?”《笑容》一文叙述为矿场付出了青春和健康的年老矿工的最后记忆,“后来,这些人就在医院里一个接一个离开,没有人再回过家来。”人类永恒的共同愿望,不过就是想延续美善幸福的日子,断绝一切的罪恶苦难。然而,这理想在现实的人生中永远只是奢求,唯有透过像吴念真这样饱含真情之笔触,让我们深信还有这可能。
第五篇:《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书名: 这些人,那些事
作者: 吴念真
作者简介:全方位的创意人、电影人、广告人、剧场人。本名吴文钦。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1973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1981年起,陆续写了《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悲情城市》等75部电影剧本,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主持TVBS“台湾念真情”节目三年,舞台剧代表作有《人间条件》系列等。
读后感:
自己向来不喜欢很长篇的文,老觉得自己没耐性,太长的一口气读不完,分段读又会忘了之前读过的内容,剧情连不上,连人物的名字也会忘记。《这些人,那些事》这本书恰巧是我喜欢的,或者说我只是比较适合读这种小短篇故事。几个月前在逛书店的时候偶遇,又想起之前似乎在豆瓣上标注过"想读",于是就买下来了当作睡前故事每天一两小篇地读下去。
我只是觉得,忙忙碌碌,浑浑噩噩,很多人没时间静下来思考,也没时间静下来对话自己。读此类的小随笔能够很快地让自己静下心来。
然而睡前确实很适合读这些安静的故事,自己的小半个人生里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却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人和他们的事,即使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们的人生,但是只是一小段故事,也确有几分鲜活感。正如作者所写“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这本书没有平时读的文章那么多华丽而赘余的辞藻,平实的语言使文章满是真实感,就像是随身笔记上的只言片语拓展而来的,却能够让极为平淡的凡俗之事变得富有厚重感。有时候觉得这是一本挺难得的书了,因为编剧的身份和散文的表达方式碰撞在一起才能有这样的文字。
可以这么说,整本书充满了生命的曲折、停顿、包容、大爱,还有能量和支撑,这就是一本说尽了生命的书,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曲折和艰难,我们或许就不会体会到它的可贵和难得;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包容和大爱,我们或许会憎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能量和支撑,我们或许不会一路坚强地走到现在。任何的人事夹杂,都会成为一段段的经历,成为一个个故事。在经过了时间的筛选之后,几乎留下的都是那些曾经让人动容的泪水和温暖,而曾经的那些委屈和困难都成为了可以原谅的事情,烟消云散。
整本书给人的感觉都是很从容美好向上的,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读完一部分后我照例会不记得很多内容细节,毕竟是慢慢读来的故事,时间拖得太久。但总觉得以后自己还会去翻第二遍第三遍。好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只读一遍就够的。
《这些人,那些事》这是一本很安静也很能让阅读者安静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