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谁解个中味优美散文

时间:2019-05-15 12:1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折谁解个中味优美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折谁解个中味优美散文》。

第一篇:打折谁解个中味优美散文

下过几场雨,空气里便有了一层凉。夏的灼热、明晃晃的日光,在秋风秋雨里开始收敛锋芒,终于现出平和的神色。

像改朝换代的江山,旧主子保不住了,他的臣子也跟着受贬。对季节与流行异常敏感的服装,似乎早就预感到秋雨欲来,早早地降了身价,趁着夏还在、秋还未来,赶紧找托身的主子。

通常,应季的新装上市,就像刚出笼的包子、时鲜的蔬菜水果、年华正好的姑娘一样俏,热腾腾、水灵灵的,手里攥着大把的好时光,哪怕矜持着,也照样受宠。

等新鲜劲慢慢淡下去,该热乎的不再热乎,该水灵的不再水灵,自然也就慢慢地失了底气,不再高昂着头,眼睛里只有公子王孙了,而是偷偷地降了身价,眼光一路低下去。行将过季的服装,就像将要谢落的花、年华渐老的姑娘,趁着还有几分颜色,赶紧把自己嫁出去!

然而,这时候的服装,就算肯放下架子、低下头来,也未必就入得了大众的眼。毕竟,已被人一遍遍挑选过,被一双双手和眼睛严格地审查过,美满的早被人三媒六聘地接走,剩下的总有这样那样缺憾的地方吧,要么模样不合意,要么有瑕疵,就算什么毛病都没有,也自有一种说不清的心理在作祟。

哪怕是王孙贵族,不管有多么高贵的出身,一旦没落到打折贱卖的份上,也就没什么傲气可谈了,任人挑挑拣拣,仍有可能落满遗弃的灰尘。

当然,也见过真正骄傲的贵族。得势时自然目中无人,高处不胜寒的样子,身价高得离谱,店面堂皇,顾客寥落,平民简直不敢亲近,见着都要绕道走。即便失了势,骨子里依然是高傲的,过硬到换季都不打折,拒绝落入寻常百姓家。就算枯守一世,郁郁终老,也是皇家公主、落泊王孙,保持着高贵的血统。

而事实上,落魄的人多数难有这样的骨气。过季的服装,哪怕再怎样风光得意过,也是昨日黄花了,神色黯淡,眉眼无光,在上市新装的映衬下,失尽光彩,一脸幽怨。

往往,会过日子的人,早早地相中了一件衣裳,看也看过了,试也试过了,知道合适,喜欢得什么似的,却只在心里盘算,过来过去都要深情地看一眼,就是不出手。终于等到打折了,这才郑重地上门,欢欢喜喜抱得美人归。

这样的情形,类似于一个贫寒的青年,钟情于一位富家小姐,日思夜想,因为拿不出像样的聘礼,只能远远地守望。终于等到那一天,小姐家道中落,抑或是高不成低不就之间,小姐空耗了好年华,成老姑娘了,仍待字闺中。那青年欣喜若狂,这才敢带着早就备好的银子,上门提亲。

下过几场雨,秋意渐浓;晴了两天,夏的燥热又杀了个回马枪。但秋终是来了,就算夏再不肯退场,也只能作短暂停留。就像一年几度换季打折,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是,再怎样的热闹繁华,也总是匆匆,个中滋味,酸酸甜甜的,能有几人知?

第二篇:儿时的年味优美散文

年味是什么?那是孩子们用火红灯笼一家连一家串联起来的热闹红火,那是鞭炮炸响时孩子们银铃般欢快的笑声,那是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在年夜饭桌前的其乐融融,那是晚辈们跪磕老人时的美好祝福,那是初一乃至正月末这段时间里人们百说不厌的新年问候,那是村里人舞着彩绸扭着秧歌营造的喜庆吉祥……

北方的年节气氛历来比南方浓郁,而我出生的东北农村的春节更是独具特色。

大概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为一年中这个最重要的节日而忙碌起来,序幕也许该追溯到腊八粥。老话说,腊七腊八冻死俩三,可见那时候已经进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但究竟为什么要吃腊八粥呢?是为了抗寒吗?

据父亲说这一习俗是从喇嘛庙里学来的,每年的这一天,庙里的喇嘛都要用大黄米熬粥,里面还要放很多芸豆和一些树木的果实,快出锅时再加一些黄油,拌上红糖,清苦惯了的喇嘛们就算打了牙祭。当然,喇嘛们打牙祭的同时,也忘不了把腊八粥施舍给饿肚子的穷人,说是吃了这种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又把这种粥称为“佛粥”。

我的一个舅爷曾在喇嘛庙修行,父亲前去探望,正好赶上“腊八节”,所以也吃过很香美的佛粥。长大后我偶然在一本书中看到,佛祖释迦牟尼苦修六年,就是在这一天于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的,因此佛教把这一天称之为“佛成道节”,用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也许因为是美食,再加上俗界信奉佛教的人也很多,久而久之便传到了民间而成为一种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说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有把天地、神灵和祖先合在一起祭祀的习惯,用各种植物的果实煮一锅腊八粥,来感谢天地神灵和祖先的保佑和赐福,获得丰收,并期望来年更加风调雨顺。我想,这两种说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更确切的说,腊八节是僧俗两界相融合的产物。那时普通百姓家都很穷,自然吃不到那么丰盛的腊八粥,但黄米和芸豆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家大概源自游牧民族,所以自然还有黄油用以佐餐。

接下来家家都进入忙碌阶段,工程量最大的当属做豆腐,刷房子和包豆包,前两者大都可以一天完成,而最费事费时间的当属包豆包。这是最具东北特色的农家饭食,一般是提前把小黄米泡软磨成粥状的面放在缸里发酵,馅儿一般是用芸豆或小红豆提前煮熟,喜欢甜食还可以加一点白糖,但那时多数家里贫穷,都以糖精替代。技术含量最高的就是包制过程,因为黄米面和白面不同,既粗糙又沾手,很难把馅儿和面包成一个整体,不小心里面就有气体,放在屉上就瘫成一团,拿到外面一冻就会破裂。因为数量多耗时久所以基本上是全家齐上阵,每天吃完晚饭后,大人们坐在炕上包,孩子们在地下负责运送原料和成品,那包好的豆包一盖帘一盖帘的运送到仓库冷冻,而且隔一会还要把半冻的豆包翻转一下,以免和盖帘冻到一块取不掉。这个过程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是也很辛苦,奔波于正房和仓库之间,一热一冷,常常冻得上下牙齿打颤,但是回到屋子里和奶奶、母亲等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忙活着,那份温馨那份快乐真是美滋滋的。第二天早上,或者是爷爷,或者是父亲领着我们捞豆包,也就是把冻实了的豆包捡到提前冰好的清水中,让每一个豆包表皮都挂上一层晶莹的冰铠甲再捞出来,以防豆包存放久了风干。这样的劳作大概要持续五至七天,因为这些豆包一直要吃到二月初二呢。

鞭炮集中炸响的时候,小年也就来到了。古时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就是有钱人家和当官的二十三过小年,老百姓是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却是腊月二十五,这明显是对老百姓的歧视。新中国后,这种现象自然改变了,但却留下南北和水上人家三地不同时间过小年的习俗,既北方是二十三,南方是二十四,水上人家是二十五。这一天基本上就是两项工作,一是要扫房子刷房子,古时称之为“掸尘”,今天说就是搞卫生,取扫掉旧的,去除所有不快之意。另一件事就是祭灶,说这一天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于是人们就焚香祷告,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且用甜菜熬制糖稀涂抹灶王爷神像的嘴,以期望他说好话。今天人们有小年吃麻糖的习俗,大概也源自于此。我很小的时候,刷墙的涂料还没有传到农村,村里人就到十多里外的地方运来黄粘土做涂料,那东西也就是压一压尘土,刷过之后,房屋内依然昏暗如旧,后来有了白石灰和大白,屋子内的明亮度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余下来的几天大多都用来洗洗涮涮,有钱没钱都要弄个干干净净。母亲还要在忙完三餐之后为我们缝制新衣服,即使不能每人换一身也得每人换一件,过年总得有个新意。记得有两年母亲实在忙不过来,姐姐又远在外地,我这个半大小子也就捡起了女人的活计,在母亲的指导下蹬起缝纫机来。当然这仅限于弟弟妹妹的衣服,大人们的衣服才不会让我作试验呢。那时我才知道,缝制衣服,最难的是上袖子和缝裤兜,几度返工,几乎满头大汗,最后终于及格过关了。看着弟弟妹妹穿上我缝制的新衣服,虽然那线迹有如游龙,七扭八歪不在一直线上,但敝帚自珍,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母亲的脸上也露出了的笑容。

除夕早晨开始,全家进入总动员,父亲在这一天也难得地走进厨房,拿出他的看家本领为我们准备丰盛的晚餐。最诱人最具特色的就是煮猪排、炖带鱼或胖头鱼。记得有一年父亲从水库拿回家一条冻胖头鱼,居然比我的个子还高。父亲说:“千咕嘟豆腐万咕嘟鱼,炖鱼一定要慢火还要时间久才能进味。”三叔这一天的工作最有文化,那就是写对联,不但为自己家,还为乡邻们写,整整一天忙得头都没时间抬,既搭纸墨又费时间,可三叔不但毫无怨言,还年年乐此不疲。至于我们这些孩子们也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打扫庭院,有的饲喂猪狗,而我多数时候都是贴年画、贴对联。记得文革期间破四旧,有几年连年画也不让贴,商店也没的卖,为了渲染节日气氛,三叔把毛主席语录和诗词用毛笔楷书工工整整地抄在彩纸上,贴在室内外墙上,红红绿绿的分外好看。

开饭了,这顿晚餐大概在下午三点左右,虽不是辞旧迎新的年夜饭,但却格外丰盛。我们哥几个匆匆忙忙地放完一挂鞭炮之后就跑到饭桌前,等到爷爷奶奶诸多长辈们动过筷子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当然首选的就是喷香喷香的手抓猪排,不管肥的瘦的统统拿下,一根下去,抹一下满嘴满腮的油,眼睛才来得及扫一下其他的美味佳肴,其实这时候我们的胃口大多都被肥美腻住了,但是还想把每一道佳肴都品尝一下。这样的时刻,大人们都会喝上几杯老酒,那些水酒都是散装的,既无商标也不知产地,但大人们还是喝得那么有滋有味。那时候的人们都喜欢喝热酒,一只茶缸,倒上半缸开水把盛满酒的酒壶放在里面,数分钟之后,那酒壶也就会冒出热气来,喝进肚里暖胃暖心,这时候喝酒的人嘴唇和喉咙相结合常会发出赞美之声,今天回想起来,那声音里既有酒香又有菜香,更有节日里亲人聚会的馨香。

太阳落山,黄昏也就来临了,接下来的美好时光属于我们少年儿童的。这时候我们都会换上新衣服,一个兜里装上鞭炮,一个兜里装上瓜籽(东北农村叫毛子嗑),一人提一盏灯笼,开始走街串巷,寻觅小伙伴们玩耍。那真是农村一道特殊的风景。这时候大家都要互相比较一下谁的灯笼更亮更美,记得有一年三叔给我们用彩色皱纹纸轧制了一种可以折叠的灯笼,小伙伴们见了,既惊奇又欣羡,让我们很是风光了一次。接下来我们还要比谁买的鞭炮炸响的声音更大。那时候家里都很穷,家家都只能买有数的几挂鞭,成串燃放的只有固定的几个重要时刻,分到我们孩子手头玩耍的非常有限,我们就非常珍惜这有限的资源,舍不得成串燃放,只能拆开来一只一只的燃放。而且我们还会想出一些花样来,比如把鞭炮用水桶扣起来增加音响效果,或者把鞭炮下半截埋在土里洒一点水冻起来,点着后看它的爆炸威力……

稍大一些的时候,这样的玩耍渐渐的远离了我们,少了童心,多了责任心,这时候我们常常会惦记家里的活计,即使偶尔到几个要好的同学家走走,十点左右就一定要回家一起包饺子。我们那里主要种植玉米和谷子,白面是稀罕物,只有过年的时候生产队才会去粮库换回一点,每人分上三五斤,所以也只有过年那几天才能吃上几次饺子。那样的氛围和包豆包时几乎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节日气氛更浓郁了一些,一家老少三代围坐在桌子旁,有擀皮的,有包饺子的,边干边说笑着,既温馨又热闹。饺子快下锅时,父亲就领着我们去户外燃放鞭炮,迎接财神。据说按着天干地支的排列,每年财神都会在不同的方位,所以一定要朝着财神的方位跪拜。回到屋内,酒菜已经摆好了,饺子也一盘接一盘的上桌了,待到爷爷奶奶就坐,父亲就带领着我们跪下磕头,爷爷奶奶抿下一口酒后就会用蒙语向我们发出诸如“长命百岁”、“生活愉快”之类的祝福,然后按着辈分和年龄依次给父母亲和叔叔婶子磕头敬完酒,大家才能吃年夜饭。可惜这样的习俗被文革终止了,虽然它只是个形式,但对于培养孩子尊老敬老的美德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守岁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我们这些贪睡的孩子确实很难,那时还没有电视,文化娱乐基本上谈不上,所以守岁基本上是干熬。大人们还可以边喝茶边聊天,孩子们可就枯燥乏味了,所以常常是守着守着就进入梦乡了,早晨醒来时还常常埋怨大人,怎么不叫醒我?

初一的早晨,拜年的乡邻们就陆陆续续的来了,有的进来给老人敬个礼问声“过年好”,讲究一点的还要双膝跪地给老人磕头,这一波还没走,下一波就进来了,很是热闹。初二开始农民们就组织秧歌队和戏班子,大家脸上涂脂抹粉,腰系彩色长绸,随着欢乐的锣鼓声、唢呐声,一村接一村地跳下去扭下去,把节日的欢乐传递,把村邻的友好连接。要是两个村子的秧歌队恰好遇到一起,那可就有好戏看了,双方的锣鼓声唢呐声一声比一声高,节奏也会越来越急;而舞者也会使出浑身解数,把灵动的脖子、腰肢和手中的长稠都扭动到极致,尤其是扮演猪八戒的演员那故弄的呆傻和笨拙每每会引来观众的哄堂大笑,于是气氛也就被推向了高潮。

夜幕降临的以后是属于二人转的时间。虽然所有的演员都是业余的,但那服装还是很讲究的,大家头顶彩纸轧制的皇冠鳯帽,身着彩色长褂,腰系彩色绸带,手持一把折叠扇,随着急促热烈的锣鼓唢呐声,踩着小碎步,一声长长地叫板,二人一前一后一高一低,腰肢一伸,长袖一展地一亮相,就会引来满堂喝彩。那曲目的内容大多也是爱国、尚武、孝顺和歌颂美好爱情之类的,绝没有今天那些伪二人转中乌七八糟的内容。我那时尚小,听不懂那依依呀呀的唱词,所以兴趣不是太大,间或出现一些道白对话也会让我精神为之一振……

比较起来,儿时春节的食物虽不及今天丰盛,衣着也不及今天的华丽,说是寒酸也并不过分,但其中所蕴含的真挚的感情和欢乐的气氛绝非是用金钱和物质能换来的。今天人们的条件都无比美好了,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文化娱乐也是种类繁多,花样翻新,可是年味和亲情却越来越淡漠了。

第三篇:年华为谁相思优美散文

忆思念,清水洪泉,转身一片的繁华,跳跃指尖的音符,火焰,为谁燃烧了寂寞,黎明,为谁点亮了哀愁。

许一段繁华,折一段枯木,飘下的白雪,点缀着大地的苍凉,落下的细雨,洗尽了繁华的烟火。

金戈铁马,沙场暗点兵,将军为谁征途,为谁赢得天下,江山如画,画的几世愁哀,点了红妆下的伊人添上憔悴的一笔,画了深林处的闺房留下幽怨的一撇,孤灯燃尽,沙场上的将军无眠,想着暗影孤灯,谁在为他缝补心灵,谁在为他修补暗伤,登高而望,征战红尘,坠落秋血。

凉风萧瑟,黑夜栽惆怅,夜为谁醉的几回迷,为谁抹下淡红妆,音符,跳动在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响起或许不该响起的旋律,应语归梦。

第四篇:花为谁香优美散文

一抹暗淡的红,伸展俏妍的腰肢,附丽于绮丽的春光,香气渗入翠叶清晰的脉络,流淌过一条条暗涌的河流。天女散花,花香萦绕,醉人的芬芳四溅,一望无涯。花飞花香,万里流芳,可花为谁香,花为谁飘香?

蜂飞蝶舞,黑燕盘桓。花苑堆聚的一段一段斑斓,聚集的一阵一阵扑鼻的芳香,难道只是沉醉了一拨又一拨狂蜂浪蝶?烟柳重重,青山上的一片黛绿色如翡翠光飘荡,荡过一层层薄薄的雾岚。花儿为谁香?姑娘的白裙轻如白雾轻如纱,回眸一笑,袭来一股淡淡的幽香,染香了我梦中的遐想。花为谁香?花为谁香?且不去理会它,只要娇花依旧柔媚地绽在我潜藏的梦怀。

花为谁香?香气如微风,如细雨,一缕一缕,一脉一脉,丝丝入扣,抚摸我冰冷的心灵。

花为谁香?我再抱着它问一问林间掠过的飞燕,问它为何衔泥而去却不带走所有的香气?

花为谁香?明媚的春光无法作答。

四季如轮,瞬间大雪纷纷扬扬,掩盖了许多过去的时光。大风吹彻天地寒,白茫茫的大地输来一段香。

可到底花为谁香?

恐怕我只能等待来年的春天。

第五篇:谁道天凉好个秋优美散文

秋分之后的这些时日,才稍稍觉出些秋的况味。风凉,云淡,天高,水清。正是一年好时节,褪去了夏的燥热,又看不见秋的萧索零落。换上秋装,便可以在颈间点缀美丽的丝巾,随着秋风轻拂面颊。

或许是因为恰遇国庆和中秋,店里这些天比较忙碌。林林总总的事情,赶趟儿般凑拢过来,有些劳累,也感觉有些浮躁。

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店里飞进飞出的小麻雀,因为我的纵容而越聚越多。这几天,常发现它们一大群地聚集到后面的粮堆上,唧唧喳喳地,热闹而急促叫唤着。不知是被这乍凉的秋风惊扰了它们平静的日子,还是在商议着去一个避风的地儿了?待我悄悄走过去,它们便呼啦一声,扑棱棱飞到屋外,躲进那两棵深绿的香樟枝叶间。间或有几只胆大的,并不怕我,仍在米堆间飞跃蹦跳。可是这些小东西们在啄食洒落的米粒时,常常顺带着留下些排泄物,稍不留意,还粘在了脚底。先生和小工常有怨言,怪我养鸟为患。于是便去驱赶过几次,可一转身,竟又在米堆上雀跃。几次三番,麻雀们还是将店里当成了它们觅食栖息的乐园,而我,或许就是对它们有了爱怜,终是不能下决心驱赶它们了。写下这些时,又听到了身后那热闹的嘈杂声。

昨天一位小工来店里下货时,带来了两枝香气馥郁的桂花。我高兴地收下了这来自秋天的礼物,放在小屋里。一整天,这阵阵香气便温柔地浸润在我的左右,愉悦了有些浮躁的心情。

亦是昨天,好友给我带来了杭州老字号“都锦生”的蚕丝围巾。明丽的色彩,柔滑的手感,镶嵌着华丽的金丝线。我一见倾心,赶紧拿出来系在脖颈间,说不出的美艳,温暖,妥帖。

凡常的秋日里,有鸟雀悦耳,有花香萦绕,有友谊芬芳,何惧秋风渐已凉?

下载打折谁解个中味优美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折谁解个中味优美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就是这个味的优美散文

    我们一早去三龙参加“进村入户”宣传,一路上大伙感慨着四季只剩下夏冬两季。说话间,车拐进了新丰村村部的水泥路。抬眼看去,低矮茂盛的绿,围着一幢幢高高爽爽的房屋,围成一个个宽......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优美散文

    幽幽岁月,长长的河。任岁月蹉跎,每天的每天,周而复始。花开花谢,日出日落,月缺月圆,风起云涌,雨过天晴,秋去春来。四季轮回中,冬虫夏草依旧,绿肥红瘦如故,而美丽的青春、如花似玉的年华......

    谁的眼泪在飞优美散文

    天气异乎寻常的闷热。空气中漂浮的是浮躁,是憋闷。天空不阴不晴,太阳偶尔露一下脸,立刻有云彩过来遮住了,不让它散发出威力。午饭过后,天空阴云加重。三四点钟。北面天空已经很阴......

    优美散文

    1愿望是汇集的磁石,通往理想的征帆;渴望是寄托未来的灯塔,奋争拼搏的航标;希望是执着追求的目光,开拓奋进的动力优美散文段落_优美排比句大全优美散文段落_优美排比句大全。 2.初......

    优美散文

    我有时喜欢一个人行走。闲暇之余,可以不做闲人,却又不可以没有闲情。这样一来,我有时就喜欢一个人行走。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唯有一个人行走才没有羁绊束缚;唯有一个人行走才能感......

    优美散文(★)

    优美散文 秋夜听雨 听雨,在深夜,在老楼老屋。 雨打在院里泡桐叶上,沙沙声不急、不密。雨声苍老、平缓、幽深。这是初秋的雨。雨声在夜色里,一滴一滴,淡凉、惆怅、肃然。像是不常......

    优美散文

    关于手牵手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如果没记错的话,这首歌流行的时候,我刚步入初一。记得当时同校的一位高中部的哥哥在上学的......

    优美散文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⑪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