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推进人力资本战略管理论文
企业核心能力的人格载体必须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大力、有效地推进人力资本化战略管理。从另一面看,以知识资本化为基本指导线索而具体实施的人力资本化战略管理,将使我国21世纪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推进,获得更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保障。
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步伐的加快,人力资本的经济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在于:知识正在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正在成为主导生产力;知识工作者正在成为资产(资本)。
这一大趋势、大潮流向人们表明,知识的资本化,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积极、认真而具体地推进人力资本的战略管理,已成为增大企业核心能力为主导的整个战略管理极为迫切的课题了。如何有效推进这一战略管理,我以为,必须实行一系列的根本性战略转变。
在人力资源经营体制上,从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向自我主导转变
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打工”还不适应,他们仍然有着或深或浅的“被雇佣”、“受剥削”的传统观念情结,这是长期传统思想造成的遗痕。其实人生必须“打工”,不“打工”而要生活,不就是“吃”别人了吗?其次,要解决打工者素质问题、素质升级换代问题。这个素质的评价标准不仅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且应在全球化范围进行比较,在这个视角上看,我们绝对没有优势。其三,必须懂得(有专长的)劳动力是自己惟一的资本,必须认真经营好它。
在对主体要素特性认定上,要从(手工工作者的人工)“成本”向(知识工作者的)“资本”转变
杜拉克告诉我们,在传统经济时代,作为手工工作者,雇员不拥有生产资料,虽然他也有一些宝贵经验,但它们只有在工作岗位上才有价值,无法随身带走。而我们正在进入的知识经济之中,情况就根本不同了。知识工作者都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这就是他脑袋里装的知识,他完全可以自己带走。当他加盟于某个企业进入生产经营运作并生产出产品时,这些资产便成为一种“资本”,因此,杜拉克认为,对企业来说,手工工作者是一种“成本”,而知识工作者则是一种“资本”。这里,有一个问题应弄明白,就是“人力资本”的“资本”。就是通常说的“人力资本”是指经过专门训练、有一定专长的、在企业生产运作中足以使企业资产增值的劳动技能才算数,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壮工”都可以叫做“人力资本”。很显然,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战略性任务就是,如何迅速、有效而大规模地实施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大量的、头脑空空的“壮工”即仅仅只能算“成本”的手工工作者成为用各种各样专业知识、技能武装起来的“资本”,成为“知识工作者”。
在企业知识管理体制上,要从非CKO主导企业知识管理向CKO主导企业知识管理转变
必须看到,作为资源配置单元的企业,其知识性资源越来越成为占主导和主体地位的生产要素。然而长期以来,不善于知识管理,每每使企业竞争败北。现在,应特别强调的是如何设计和建立专门技术和程序来制造、保护新知识;保护和使用已有知识,设计、创造一种环境和开展多种活动以利于知识的发现和知识能量的释放。同时,把知识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的目的与知识管理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使之渗透到公司运作的全过程之中等等,都要求有一个由CEO直接任命的、置身CEO高层管理团队的首席知识官(CKO),由他来将CEO总体战略意图从知识视角上具体细化,对各类人员(知识拥护者、支持者、协作者和怀疑者)的知识潜能进行开发、配置与合理协调,并作为“设计者”指导、组织企业各项知识开发、组织与管理工作。
在企业人力培训教育上,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所谓教育(乃至培训)在拉丁语中,是“自内向外发展”的意思,也即是自内心培养的意思。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务实、专业的培训,是培训体制、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首要的一点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必须摆脱“述而不作”、“灌输”方式的局限,从以往的“教”为主变为“学”为主。对企业来讲,关键在创新。其次,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如何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打造”为主转变。这里必须澄清3个认识“盲点”:即信息≠知识,知识≠能力,能力≠核心能力。前三者是说,没有赋予企业运作内涵的信息并不是知识;知识只存在于企业或作业团队之中,只存在于企业人相互协作的生产运作过程之中。在人们为完成某一生产运作任务而从事的互动协作、思维沟通、彼此构筑思想时,才形成了知识。同时,只有当知识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即被企业家指挥的团队进行资源整合、生产运作,其产品在市场上出售时,才能成为一种能力。各种专业知识本身不等于生产力,也不等于能力。而一般的只是有个别意义的能力,也并不等于是核心能力。
在管理团队人力资源开发上,从非职业化主导向职业化主导型转变
对于长期政企不分、“脚踏两只船”情结难以驱散的中国大部分国企甚至部分集体企业的干部队伍来说,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战略任务就是如何使其真正职业化的问题。这方面,“济南三箭”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人们借鉴。比如:其一,在人生生涯定位上,必须“专一职业化”。凡想当官从政的不要,要进领导班子必须首先确立终身职业化意识。其二,在事业定位上,必须突出专业化。必须有系统、完备又相当高的专业知识。他们考核干部四个内容:外语、电脑、专业知识、社交及营销能力。其三,在企业发展定位上,实施人才战略资产化。他们从战略制高点上对待人才,将其变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培育。先是抓住机遇,于1990年至1992年在大家都还未搞精简、下岗人员就业形势尚不十分严峻背景下,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将5700人的庞杂职工队伍精简到只有200人,又招进具备高学历、高智力人才300人,这样便将那些无专长的非人力资本型劳力剥离出去,留下(并通过学习达到)和新到引进的均是人力资本型人才,一下子便使整个队伍转到人力资本群体上来了。
在作业团队结构上,从高学历低能力+低知识含量“壮工”二重化模式向以“知识工人”为主体的复合结构转变
一个作业团队中,应有少量专家型人物、金领工人、一般工人等多方面员工组成的作业队伍体系。
第二篇:积极推进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军队现代化建设
积极推进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军队现代化建设
——学习江泽民军队信息化建设论述
沈光芹
【原文出处】《军队政工理论研究》(沪)2004年02期第26~29页 【作者简介】沈光芹,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训练部副教授。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 江泽民关于军队信息化建设论述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新发展。江泽民论述了我军信息化的总体建设方向和思路。信息化是军队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转型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信息系统建设、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信息战建设都是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信息化同时涉及到军事理论创新、编制体制调整和教育训练改革;坚持跨越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关 键 词】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
江泽民关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论述,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的论述,确立了我军信息化的总体建设方向和思路,明确了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途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的指导性,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1989年,江泽民主持军委工作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军事变革日益兴起,新的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不断出现,世界强国纷纷进行军事战略调整。面对这样的形势,江泽民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邓小平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原则,根据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和情况,提出了具有独特战略思考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我军信息化建设理论,指明了我军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江泽民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广泛进入军事领域,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军事变革。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作为新世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预见,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72-473页。)江泽民的论断,揭示了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世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江泽民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代差”。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非拉国家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江泽民的论述告诉我们,如何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
就我国来说,江泽民指出,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这为我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必须乘国家加快社会信息化之势,在加强军队机械化建设的同时,“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页。)
江泽民论述了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根据和基础,同时也指明了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简略地说,就是要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首先,从军队根本职能或军事斗争准备来看,军队信息化建设是要提高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防卫作战能力。江泽民说,人类战争在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之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信息化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特征。能否适应世界军事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把我军的质量建设搞上去,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没有信息优势的军队难以打赢未来战争。过去我们讲陆、海、空一体,现在已经是陆、海、空、天一体了,特别是争夺信息优势、取得制信息权将成为作战的重心之一。江泽民的讲话表明,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提高我军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能力。信息战斗力在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据说,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先后使用各种卫星90余颗。这些卫星每天经过伊拉克上空十余次,并与各种预警机、侦察机以及地面侦察装备联网,构成全天候、全时空的立体侦察监视体系。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美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主体。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共投放各种精确制导武器15000多枚,占总投弹量的68%。
其次,从军队建设来看,军队信息化建设是要实现军队形态的信息化。江泽民说,我军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目前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又面临着机械化战争正在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严峻挑战。但是,在21世纪前50年,“我军必须完成向机械化、信息化转变的历史任务”。(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江泽民还主持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就是说,在2010年之前,要力争建成一个能满足主要作战方向需要的精干有效的装备体系,基本实现武器装备机械化、体系化和部分信息化。2010年以后,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加强装备的信息化建设,使总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跃升,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争取用20年基本实现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机械化,使信息化得到较大发展。尔后再经过30年,完成向信息化军队的转型。江泽民的论述和部署,指明了新世纪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使“军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页。)军队形态信息化的主要标志是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主战武器装备,信息力成为军队战斗力的核心,信息作战成为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军队形态信息化不是某一要素、某一领域的信息化,而是军队形态整体的信息化,包含军事人员信息化、武器装备及战场信息化、军队体制编制信息化、军事理论信息化和军事活动信息化等多方面内容。江泽民指出,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众多的智能化武器装备、使各种武器装备和作战单位联结成一个有机体系,同时要求军队组织结构也相应进行变革。(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页。)他强调,信息化对军队建设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给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变化,我们也必须进一步思考和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由这些论述可见,我军的信息化建设,是要实现整个军队形态信息化,目前,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任务
十多年来,江泽民对我军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对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作了大量的论述,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武器装备是应付未来战争的基础。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加强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建设,但做法不尽相同。美国的做法是全面铺开,谋求全面优势。英、法、德、日的做法大体是奋力跟上,谋求局部优势。俄罗斯的做法是重点发展,谋求独特优势。印度的做法是自制为主,争取不落伍。面对世界上武器装备信息化趋势,江泽民指出,要千方百计把我军武器装备搞上去。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要致力于武器的电子火控系统和作为战场神经中枢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同时对现有武器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页。)这一指示要求我们,应充分利用当今信息技术,着力研制武器装备的目标探测、火力控制、通信联络等系统,将这些信息系统与机械系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自主创新,生产我军新一代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努力在信息化弹药、信息化作战平台、专用信息战武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代差”。同时,也要重视对现有机械化武器的信息化改造。其实,全部采用先进的作战平台,既不经济,也没有必要。美军的B-52战略轰炸机,是20世纪50年代服役的,物理性能并不出色,但加装信息系统和信息弹药后,其作战效能较之新型轰炸机没有多大差异,在伊拉克战争中,多次圆满完成任务。美军利用激光制导装置对常规无制导炸弹进行改装,结果在价格上仅为空地导弹的1/5,巡航导弹的1/10,精度却相差无几,命中率高达90%。我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应把创新和改造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第二,调整机械化时代的军队体制编制。江泽民在1998年的军委扩大会上指出,现有的机械化军队的编组方式,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随着军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方向发展,要求军队组织结构相应进行变革。(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300页。)2002年底,江泽民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以提高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为目的,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体现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要把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指挥体制改革上,增强部队联合作战、机动作战和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江泽民的论述反映了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目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优化军队内部结构,普遍提高军队的高技术含量,在适当压缩陆军规模的同时,增大海、空军比例,大力加强航天部队、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陆军航空兵、电子战和特种部队等技术密集型军兵种建设。在作战编成上正向高度一体化、模块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可根据任务随时进行混编、改制,并可在遭受损失后迅速重组。军队规模大幅度缩小。重型机械化集团军将被小型、多功能、灵活编组的旅营部队所取代。多层次树状指挥体制正在被扁平网络化指挥体制所代替。我们应借鉴世界各国军队的改革经验,按照便于信息快速流动的思路,优化部队的编成和结构,调整官兵比例、机关和部队比例、作战部队与非作战部队比例,努力改善宏观结构,实现作战力量的整体优化。
第三,加强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军队建设的理论研究。信息化作战与传统的机械化作战相比,有着重大的区别甚至本质的差别。从打击目标看,信息战战役主要不是打击敌方的兵力集团和作战平台,而是打击支撑敌方社会生活和军事体系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从作战手段看,信息战战役以运用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实施的“软”打击为主,配之以精确的节点式“硬”打击;从作战目的看,信息战战役的目的不是要实施占领或控制物理空间和物质资源,而是通过破坏和控制信息资源,瘫痪敌方的社会体系和军事体系,瓦解敌方的抵抗意志,迫使敌方的决策者屈服。面对军事变革和信息战的新情况,江泽民指出,要重视军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他说,先进的军事理论是军队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应对新形势,我们一方面必须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必须努力创造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战理论。要根据战争形态的变化,研究克敌制胜的办法。就是要掌握特点,探寻规律,制定对策,发展战法。
第四,培养大批新型军事人才。江泽民指出,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知识将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敌我双方的较量将更突出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面向21世纪,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历史任务。江泽民的论述提出了军事人员信息化的要求。在信息战中,军人对信息的获取和运用能力成为军人素质的重要标志。对中高级指挥控制人员的素质要求有了深刻的变化。一要具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指挥系统设备,利用各种战场资源,进行战役筹划、作战模拟和战役决策,转变机械化战争时期围着沙盘论战法、指着地图下决心的决策模式。二要具备以信息战理论为基础的军事素养。能够运用和发挥电子战、网络战、情报战、心理战、宣传战等信息作战样式及作用,使之与火力战配合,整体谋划战役作战。三要具备驾驭以信息作战为核心的联合作战能力。未来的信息战是诸军兵种参加的联合作战,是体系与体系对抗,指挥人员要善于运用信息流控制火力流、人力流、资源流;以指挥控制体系驾驭情报体系、作战体系、保障体系,从而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在体系与体系对抗中夺取主动权。当然,我们还必须加紧培养信息专业人才,我们要有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人才、信息技术应用人才、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人才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宏观管理的决策人才。
第五,探索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江泽民指出,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我军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江泽民主持制定的军队建设总体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打赢”提供动力和保证。在军队转型过程中,会带来大量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战中也有其作战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信息战给现代战争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变化,要引导部队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信息作战新观念。一要树立信息是重要战斗力的观念。近几场局部战争证明,信息已经成为战斗力生成的关键因素,离开信息,无法有效组织兵力、火力和机动,难以形成整体作战能力。二要树立信息先行观念。过去打仗要粮草先行,现在要信息先行。信息准备先于其他作战要素的准备,信息行动先于其他作战行动,已成为现代局部战争的突出特点。三要树立信息优势就是作战主动权的观念。有信息优势,部队的数量、规模、时空等方面的优势才有意义,正如江泽民所说,没有制信息权,就谈不上制海权制空权。此外,江泽民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来为传播我军思想文化服务。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军队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
三、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争形态发生的根本性转变,江泽民深刻指出,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在完成机械化建设后再进行信息化建设,那就会坐失良机,无法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建设的步伐,必将丧失21世纪的战略主动权,因此,我军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这里,江泽民指出了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战略目标的道路。
江泽民指出,我们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在较高的起点上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建设,要努力跨越机械化发展的某些阶段,也要努力跨越信息化发展的某些阶段,同时,还要吸取发达国家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失误的教训,尽可能少走弯路。这段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跨越机械化建设的某些阶段。比如,武器装备发展可以跨过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直接研制第三代、第四代主战装备。二是跨越信息化建设的某些阶段。我们现在已有的信息化,一部分进入网络阶段,一部分还处在孤岛阶段,如果在加强网络化的过程中,提高智能化,进入智能化阶段,这就是一种跨越。三是少走弯路也是一种跨越。少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就能节省时间。这样,走出了被动追赶式发展模式,可以早日进入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轨道。
江泽民还指出,坚持跨越式发展要处理好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关系。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化和机械化复合式发展。按照江泽民的指示,推进复合式发展,要把握几方面要求,一要讲主导。信息化是事物发展的新质,信息战斗力在未来战争中有突出作用,因此,信息化是主导,要作为发展的重点,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二要讲基础。放弃机械化不符合国情军情,而且信息化也需要以相应的机械化为依托。机械化装备是信息化装备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信息化程度越高,对机械化平台的要求越高,没有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各种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就无从形成和发挥。三要讲融合。仅就武器装备系统来讲,信息技术在现代武器装备中的运用,使机械化作战平台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如同人的眼睛和大脑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命中精度和火力攻击效果。同时,信息化武器系统也有弱点,如环节多易受攻击、自身抗打击力和防护力弱等,因而也需要相应的、高性能的机械化武器装备来弥补和保护。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也证明,信息化战争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械化战争的某些特征,但机械化武器装备要充分发挥效能,必须融入到信息化之中。四要讲阶段。开始时,以机械化建设为主,信息化建设为辅,但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在强化武器装备火力和机动力的同时,重点加大其信息技术含量,提高其打击精度、可控性和与其它武器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则要逐渐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缩小机械化建设的范围,最后过渡到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五要讲集成。江泽民指出,联合作战已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我们要“解决好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问题”。(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页。)系统集成是通过信息技术解决联合作战信息流通问题的有效办法。其中,武器装备的系统集成,是解决联合作战问题的重要环节,是战斗力的倍增器。前述江泽民讲的信息技术把作战单位和武器联成一体,指的就是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既是贯穿于新军事变革的一条主线,也是信息时代进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它的本意是,把很多军事系统集合成一个军事大系统,用大系统的观点来筹划国防和军队建设。主要做法是,同时建设作战空间预警探测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和精确火力打击系统,并使之实现“无缝隙链接”。通过各级指挥自动化系统,把整个战场上各军兵种的武器系统、作战平台、保障装备联为一体,使战区内成千上万个火力单元和作战部(分)队紧密配合,协调行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军应重点发展武器装备体系的微观信息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以尽快达到信息化装备的“临界质量”。微观信息系统是武器系统自身配备的、主要用于提供目标位置信息的军事信息系统。宏观信息系统是武器系统之外、对武器系统起控制作用的、主要用于提供指挥信息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或系统。要同步发展武器装备体系的微观信息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使用共同的软件,使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与主战武器系统互连互通。要特别注重发展预警探测系统和目标数据库的建设,使我军获得掌握战场主动权的信息能力。
第三篇:以德育为主导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论文
【摘 要】本文以某技师学院为例,在分析目前技工院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从建立健全学生德育工作组织体系,采取积极措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周活动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责任意识、建立学院开放日制度和家访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逐步推行分层次就业引导学生成为过硬专业技能与优良品质兼备的高技能人才等六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举措。
【关键词】技工院校 学生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某技师学院成立于1954年,隶属国家大型企业中国某集团公司,是一所以培养机电类专业为主,职前和在岗人员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培训基地。近年来,学院抓住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紧缺,技工教育迎来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每年上一个台阶。目前,学院学历教育在校生8200余名,其中,高级工、预备技师班学生5000余名。每年开展各类短期在职培训4000多人次,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800人左右。08年陕西省首届预备技师在学院毕业,受到用工企业的重用和欢迎。学院作为国家重点技工院校,被首批选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是全国“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成员单位,陕西省第一家建立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技工院校。在陕西省2007年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综合办学质量评估中获得第一名,在我省技工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技校生与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还有距离,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企业用人要求、分析技校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研讨制定对策,以德育工作为主导,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培养过硬专业技能与优良品质兼备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技校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
目前我院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初中生毕业生约占学生总数的35%,另一类是高中毕业生约占63%,第三类是“三校生(即技校生、中专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约占2%。这些学生都刚刚告别少年时期进入青年时期,既处在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的形成阶段,又处在学习文化专业技术,增长知识才干的教育阶段。因此它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和品行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不够端正。许多学生在初中时就是“双差生”,高中毕业生又大多是高考落榜生。他们长期遭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内心极度自卑,对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他们之所以选择技校,就是认为上技校只是学技能而不用学理论或者是上技校好找工作。上了技校之后发现并非如此,许多专业技能需要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作基础,文化课和专业技术理论课学不懂,就会影响专业技能的学习。
2.学习方法仍停留在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仍习惯于中学的灌输式教育、被动式学习。而技工教育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特别是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更高。
上述问题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消极、厌学情绪,给继续学习带来严重障碍。
(二)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差。现在的技校生大多在80年代后期出生,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身上的“骄”、“娇”二气尤为明显。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保护意识极差,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给学生正常学习带来极大不便。
2.个别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通过对许多“双差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家庭存在问题,有的学生家庭遭遇不幸,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自幼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爱走极端。
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时发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将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为他人想的少,为自己想的多,集体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虚荣心极强。
2.不良习惯较多。新生入学后,有的班级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吸过烟,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泡过网吧,还有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打架、动武时有发生。
二、技校生思想品德不良现状成因
为什么技校生会出现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寻找原因。
(一)宏观层面原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显得相对滞后。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有所蔓延;有些成年人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这些都给正处于青春期的技校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微观层面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与孩子正常沟通,导致学生性格孤僻,言行不一,存有较大的性格缺陷。更有甚者一些家长一心挣钱,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管。
2.学校原因:学院实习场地、活动场所都比较狭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实习、课外活动的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与学生现状有一定的差距,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经验,也影响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教育理念:由于技能人才奇缺,技工教育发展过猛,许多技校形成了重招生、重技能,轻管理、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
三、加强技校生德育工作的对策
针对技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管理对策:
(一)建立健全学生德育工作组织体系
学院成立了以院长、党委书记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员学生德育工作。建立学生院系两级管理机制,学院设立学生工作部统筹领导组织全院的学生工作,各个系部设立学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本系部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人数较多的系部,学院还设立了党支部书记(兼任系部副主任)主抓学生思想工作和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各级学生工作组织体系的建立,为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采取积极措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在学生时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鼓励,告诉他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中学文化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一定就学不好技能,用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迹来激励他们。同时我们通过面谈、笔试、专业参观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基本条件,帮助学生了解、选择专业;二是加强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通过优秀毕业生成才经验现身说法给新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通过参观企业、专业介绍(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学习方法等)使新生对自己将要学习和从事的职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通过校规校纪教育使新生认识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进行“新生活、新起点”教育,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三)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以军队的纪律规范学生,以军人的精神教育学生,以军人的作风感染学生是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以军队一日生活制度和内务整理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按时作息,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清扫并保持室内外整洁,物品摆放整齐划一;注意仪表举止,着装规范,容貌整洁,举止端庄,礼节周全。通过队列训练,强化学生的集体和组织纪律观念。
第四篇:以信息化为引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共)
以信息化为引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地区文体局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经验材料
互联网、移动通信、3G技术、微薄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渗透、影响并改写着现在社会创新型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样,政府在这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加大投入,努力创新,促进改革,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手段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极大的提升了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随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大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哈密,实现哈密文化体育的跨域发展,成为我们“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和先进的技术来武装自己,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社会管理。
一、信息化引领现代文化
(一)信息化带动文化大发展
信息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文化领域也在其中。信息化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这是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和体现。信息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是文化的新形式,正是信息化造就了众多新型的文化形态,为传统的文化拓展了新的发展空
间,推动着人类文明走向更高境界。
信息化是高效的文化传播手段。文化要形成产业必须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要让大众了解、理解和接受你的文化,传播是前提。例如:随着互联网、微薄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知识、思想、观念、教育、科技、人才等文化资源,都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随时随地的传播,尽可能的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信息化就是高效而又低成本的传播手段,只有用先进科技传播文化成果,才能使文化产业有跨越式的发展。
(二)文化促进信息化的推进
信息化建设也要有新的文化观念来推动。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大的变革,如果仍然沿用旧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是无法理解和适应的,信息化也是无法推广的。例如在政务微薄建设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认识问题。因为旧文化形成的观念意识、工作习性无法适应先进技术带来的变革,从而给政务微薄的应用形成种种阻力。这些阻力靠技术是无法解决的,只能依靠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依靠先进文化来促进新观念的形成,才能排除认识不到位形成的阻力。所以说,信息化建设也要新的文化观念来推动。
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网上文化市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是因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文化产品)绝大部分是意识形态的,最容易在网上传播和交流,甚至可以在网上生产和消费。可以说正是大量文化内容在网络上的传播、交流和消费,才促进了信息技术从科技成果变成大众的生活内容,使信息化演变成了文化内涵,而反过来网络文化发展的需求又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
用先进文化占领网上文化市场,是保证网上文化市场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网上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对社会影响巨大,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腐朽的文化就会去占领。例如“网吧”市场,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提供网上娱乐和交流的文化场所,但网上的各种不健康内容毒害了不少人的思想,特别是部分年小自制力弱的青少年深受其害,将大量的成长光阴沉迷在颓废、消极、缺乏诚信的网络行为当中,这种现象已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损害了网络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开发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先进文化占领网上文化市场,才能保证并主导网上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信息化主导文化管理创新
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展创造网络文化产品,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库,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重点任务。
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十二五”时期,逐步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满足内部办公和管理决策的需要。加
快文化系统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构建全地区文化系统门户网站集群。完善应用系统,扩展网站功能,实现政务信息、行政审批、投诉受理等业务网上办理,使政府综合门户网站集群成为服务公众和企业的窗口与纽带。
2、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进程。加强信息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依托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和基础资源,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络能力。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建设,提高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剧院建设水平。推进面向基层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文化信息内容、信息服务和信息终端进入社区、乡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3、加强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加快文化遗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完善,推进数据资源的跨行业应用。加强基于先进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文物遗址、考古发掘、数字博物馆、网上非遗传习所、虚拟体验中心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保护民间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的广泛应用,丰富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哈密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动漫游戏、文化娱乐、文化演艺和文化旅游等产业门类的普及和应用。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信息化、文化生产数字化和产
品销售网络化。建设文化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依托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制定企业基础信息统计、交换和共享目录。鼓励运营商、数字内容提供商、文化生产、销售和服务企业,共同建设网络文化生产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转型升级。
5、繁荣网络文化市场。鼓励企业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和推介文化产品,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繁荣网络文化市场。完善文化市场网络监控管理系统,建设文化市场诚信网络体系。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强化信息内容管理,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地区文体局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第五篇:基本理论以绩效管理推进乡镇政府管理创新论文
乡镇是国家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乡镇政府则是按地方行政建制设置的地方行政组织。作为我国政权组织体系末梢的乡镇政府,直接面对亿万农民,其管理具有直接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为我国乡镇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我国乡镇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我国乡镇政府推行绩效管理,其管理的科学性和效果的优质性为我国乡镇高质高效管理提供了保障。
一、我国乡镇政府管理现状
我国的乡级政权体系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建立,国家为了能够最优化农村资源,成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维护农村的稳定,是我国在农村的基层政权。随后,国家决定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镇建制,建立了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我国的乡镇政权在成立之初就问题连连,乡镇政府的管理也举步维艰,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治理都充满挑战。
1、乡镇政府机构臃肿庞杂,供养人员过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我国现行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的最佳表述。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不管地域多大,人口多少,都片面追求和上级政府机构设置的对口,设置全套的机构组织,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共有乡镇政府4万多个,总财政供养人员有1280万人,平均每个乡镇接近300人,按照中央和乡镇结构改革的要求,要精简近100人。机构臃肿,人员庞杂导致财政支出增长超负荷,财务债务责任不明,终将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
2、乡镇政府职能不清,缺位错位现象严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的概括了乡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体系末端的职能复杂性。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有三方面:传达上级政府的政策法规,执行上级指令和本级人大决议;推进本乡镇的科教文卫体等公共事业发展;为乡镇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但许多乡镇政府职能不明,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承担了过多的部门职能,使得乡镇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服务缺位和职能错位现象严重。
3、乡镇政府危机严重,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
财政危机是乡镇政府最棘手的问题。供养人员过多,对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监督已使许多乡镇政府债台高筑。本来为乡镇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乡镇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但事实上大部分乡镇政府的财政已经成为一种“吃饭”财政,更有人不敷出的乡镇政府沦为“讨饭”财政。财政危机让走投无路的乡镇政府只有巧立税目,搜刮民脂民膏来弥补财政上的不足,引起了广大乡镇居民的不满。
4、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欠缺,人民满意度下降,与人民矛盾日益突出
公共服务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个政府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然而严重的财政负担,农民交上来的钱基本上花在了供养人员的身上,乡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迫切希望政府能改善乡镇生活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可总是事与愿违,钱花了却看不到效果,民众的不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并将出现的问题归结为乡镇干部的腐败无能,严重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信任危机空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
二、乡镇政府推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对绩效管理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最小的投人获得最大产出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寻求经济、效率和效益。政府绩效管理是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基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解决财政危机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以公共选择和新制度经济学作为理论支撑,以服务、社会、公众、市场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管理主体和范围的扩大,更是公共生产力提高的彰显,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效能建设的诊释。乡镇政府地位和职能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所暴露出的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低等问题,都表明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选择。
1、有利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
当前各乡镇政府在机构改革方面虽然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始终都没能走出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改革不到位,没有与改革相匹配的制度来保证改革的完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政府绩效管理,成为一剂良药,给乡镇机构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绩效管理不仅强调乡镇机构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注重改革过程中的检查和控制,利用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来衡量机构改革的效果,这样一种规范与机制相统一的控制,为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保障与支持。
2、有利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一级政府的7条职责权限中,主要体现的是“执行、保护、保障”职能,各级乡镇政府都在向有限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乡镇政府引人绩效管理,以政府该做什么、如何做作为立足点,以提供公共服务作为职责使命,以提高绩效作为目的指向,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的职能止步于社会起作用的领域。乡镇政府集中精力做好“执行、保护、保障”工作,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职能缺位向补位的靠拢,错位向本位的回归。
3、有利于建立合理科学的乡镇绩效财政体制
实行税费改革以后,乡镇政府的财政来源受阻,使得人不敷出的财务状况更是雪上加霜。乡镇政府引人绩效管理,在公共预算和公共理财观的指导下,运用绩效预算方法和目标管理手段,对乡镇政府的财政进行源头控制,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绩效预算、绩效评估、绩效审计的乡镇绩效财政体制,公开财政支出项目,透明乡镇政府,接受群众的监督,让人民清楚了解国家的资金和自己的积蓄何去何从,以此来解决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4、有利于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改善乡镇政府和居民的关系
为乡镇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但目前乡镇生活水平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均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居民寄希望于党和政府带领他们过上幸福生活。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则将满足农民需要置于首位,并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由管理与被管理转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由不平等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的关系,并由政府控制农民转变为农民监督政府,这样也就必然极大地增强政府的效能,提升乡镇干部形象,改善乡镇政府和居民的关系。
三、以绩效管理推进乡镇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
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在乡镇的触角,其能否高效运转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安宁。将绩效管理运用到乡镇政府,帮助乡镇政府进行改革机构,转变职能,解决财政危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用绩效管理推进乡镇政府的管理创新,对提高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效能型、有限型、廉洁型、服务型乡镇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1、强化绩效管理意识,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效能型乡镇政府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机构改革以后人员如何分流、撤销部门的职能如何合并、新增部门职能如何落实成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难以彻底的问题所在。过去的乡镇政府机构臃肿,人员庞杂,机构改革是一场效率大仗,触及了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他们抵触机构改革。因此,强化绩效管理的意识,加大对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使绩效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人深刻了解到政府绩效管理在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诸如机构改革后的人员分流问题,可根据绩效综合考评结果决定人员是提前离岗、提前退休还是分派到村里或其他部门;对新增部门的职能也可以根据绩效评估指标来界定。这样,乡镇政府改革就能顺利进行而不再会有后顾之忧,使乡镇政府向效能型政府转变。
2、运用绩效评估指标,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有限型乡镇政府
乡镇政府绩效是履行自身职能的表现,而绩效评估的指标需要根据乡镇政府的职能来设定。我们首先应该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是什么。在行政体制以前,乡镇政府承担了所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行政行为杂乱又无效率。运用绩效评估的指标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作为绩效评估的主要能容,并以此为依据来设定评估指标,加强各评估指标之间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乡镇地域之间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样,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进行有效地绩效管理规范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使乡镇政府履行正确的行政职能,努力向有限型政府转变。
3、加强绩效管理规范,建立乡镇政府绩效财政体系,建设廉洁型乡镇政府
我国大多数乡镇政府的财政系统都是不规范的系统,公款私用,乱立税目的现象十分严重,债台高筑,财政压力大使得社会公共事业无法顺利进行。这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对乡镇政府的财政进行有效的监督,也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财政运行规范。虽然乡镇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提高乡镇政府绩效进行了有意的探索和尝试,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加强绩效管理的规范,就是从法律上明确绩效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立法明确绩效管理的程序,建立乡镇政府的绩效财政体系,包括绩效预算、绩效支出、绩效审计,把乡镇政府的财政体系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有效解决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提高乡镇政府的财政效率,努力把乡镇政府建设成为廉洁型的政府。
4、加强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绩效评估不是目的,将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才是最终的归宿。乡镇政府运用绩效评估的方法获得评估结果,反映出的不足和问题就是乡镇政府努力的方向。充分利用绩效评估的结果,就要求乡镇政府要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个人,并与个人晋升和奖惩机制相结合,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公共服务的质量,并将此作为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与奖惩机制、选人迁任相结合,让乡镇政府无空可钻,提高服务质量,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努力把乡镇政府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