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带着趣味看人生杂文随笔
一盘落花,有的人看到了伤感,有的人闻到了花香,有的人想到了茉莉花茶。同样的东西,只因人不同,想法不同,有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人一定要有想法,有趣味的想法尤其珍贵,尤其来劲。
冲着黄小厨,关注了《你向往的生活》,其实田园生活哪有他们拍的那么有趣好玩,更别谈美好,每个乡下长大的人都知道个中滋味,要不,为何人人都往城里挤。但吸引我的是明星们的互动,男女间纯粹给力的友谊,很让我羡慕嫉妒,这是现实中无法比拟的,多少异性友谊死于婚后。明星们活得比较有趣,会玩,能玩,情商高,这点必须认可。我向往这种有趣的氛围,在生活中也努力营造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
无奈家有宅男俩,再加务实老男一枚,任我怎样施展情趣大法,就是没人接招,硬是演成独角戏。哎,每每这个时候就想要是有个女儿就好了,姐妹花一起臭美到天荒地老。可是看到父子仨下棋那个认真着迷样子,羡慕忌妒老男人,我怎么一碰棋就发困,到底是男女有别,趣味不一样罢了。
早上老男人一朵一朵捡落花,这动作让我惊讶不已。小两口聊兴突起,顺问他今天这个状态不对啊。原来昨天开大会,不少部门没有完成任务通报批评,业务不景气,入不敷出的部门都有,上市公司便上演三天两头开动员大会,把完成任务的他也拖下水,同时心里也有对行业前景的迷茫。我笑着说,什么时候撑不住,我出山,挣点吃饭钱还是没问题的。老男人笑说你出三你还出二呢,还没到撑不下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一天的。这么严肃的问题在说笑中释怀了,还没有行至水穷处,我们已经可以坐看云起时。回想这么多年走过来,似乎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只要身体健康,头脑灵活的人总不会饿到的。老男人说,你就是我们家的能量场,要走什么风格,阳光有趣还是消沉忧虑全是你说了算,你掌握了风向。这话我爱听,听着舒服。
谁的人生没个坎,笑着跳过去就好。我就是那个认清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别人当口号喊,我是用之于实践。别人说梦想与生活难于平衡,我偏要努力去平衡。别人说男人大都靠不住,我偏要靠,而且让对方活得像个十足的男人,他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做喜欢的事情,顺便带好了咱的娃。
突然惊觉,这些年来除了回归家庭听了老男人的,其他的事情全是顺了我的内心,才有今日的风生水起,一派和谐。朋友们向我取经时,我才知自己什么时候成了行内的佼佼者了,真是惭愧抱歉,方子没有,路还远,自己慢慢去走。
经营人生说难不难,难者难,易者易,说不清,道不明。一定要我找个方子出来,就是带着趣味看人生,难度很高,少人为之。
看过《鹿鼎记》的人都会因韦小宝的趣味开怀大笑,虽然低俗了点,但趣味十足。你看人性多复杂,人生多曲折坎坷,韦小宝硬把它趣味化了,智慧过人,慷慨大方,在官场吃得开,让观者大开眼界,笑点不断,遂成了经典之作。趣,是此作品最大的卖点。
趣,是最能吸引人的灵魂。有趣的人如一道光,走到哪都受欢迎。趣由心生,内心丰富方显生趣。趣,点缀了平凡又苦难的人生。
当有趣遇上无趣,是空欢喜,是良辰美景虚设,是对牛弹琴。但有一种有趣,磁场够大,硬是能把无趣的人带动起来,能让无趣者欲罢不能,是难能可贵的豁达。当无趣遇上无趣,生活一潭死水。当有趣遇上有趣,如虎添翼。
怎样才叫有趣。言语幽默风趣,生动自然,可爱大方,热爱生活,可化悲愤为力量,可化险为夷,有遇事平静的大气。
如何得趣。有人天生冷若冰霜,有人天生热情似火,有人天生愚笨,有人天生聪慧。唯有有趣是人为的,和性格有关,和环境有关,和学识有关。
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类。不模仿别人,做自己,是跨出有趣的第一步。不嘲笑别人,是有趣的正确方向。自带好奇心,是有趣的根源。随遇而安,有趣的灵魂才得以安放。
曾经不屑游戏人生,而今忽觉人生如戏,且走且乐。严肃正经没什么不好,但趣味人生更显生命价值,活着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快乐吗?而长久的快乐,一定是正确的三观下努力的结果。
一直以正经标谤自己,却某一天被韦小宝带偏,走上一条寻趣之路,一不小心活出了真性情。一直以为只有琴棋书画方为趣,而今方觉俗尘里的趣更耐人寻味。
眼里有趣,心也有了灵气,人也有了活力和生机。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趣,美化了心灵点缀了人生,是苦涩人生中的那点甜。
遇到能让我们发自内心开怀大笑的人一定要珍惜,因为有趣的灵魂很稀少也很珍贵。
不信,你翻开朋友圈,全是微商的天下,那些有趣的灵魂都去哪了,都如微商一样为了生计奔波劳碌着……
即便没有饭吃,也在琢磨着有趣的事情,这样的有趣不可取。所以有趣的前提,吃饱喝足了,再生趣,突然觉得自己好无趣,原来现实的人往往都是无趣的。
活得现实又有趣,该多好!
第二篇:带着阳光看孩子教育随笔
客观地观察、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是教师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必须拥有的专业能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做得还不够。翻开教师写的观察记录,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表述:“萌萌是个特别乖巧懂事的女孩子……”“辰辰是个调皮的孩子,合作意识薄弱,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这种印象化、贴标签式的描述反映出教师对儿童缺乏客观、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对儿童的分析和评价比较主观,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我想通过与教师们共同学习和探讨,引导他们逐步改变这种做法。
不愿做操的小薇
在一次园本培训活动中,我与教师们分享了小薇的故事:“小薇是我以前班上的一个女孩,她在幼儿园从来不做操。从小班开始一直到中班,我几乎没有看到过小薇做操的样子。这不仅让我很困惑,也让家长很着急。”
讲述到这里,我问教师们:“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你们觉得小薇为什么不做操?”
教师们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小薇是一个胆小、内向、害羞的孩子,不善于在群体中表现自己。另一种是认为小薇可能是因为动作发展不协调,导致她不够自信,所以不愿意做操。
对教师们的猜测,我不置可否,继续讲小薇的故事:“有一天,小薇妈妈找到我:‘老师,我想借一下幼儿园的早操音带,小薇说这音乐很好听,要做操给我看。’第二天,我问小薇妈妈:‘小薇在家做操了吗?她做得怎么样?’小薇妈妈高兴地告诉我:‘小薇不仅做操了,而且做得很不错!’小薇妈妈还将女儿在家做操的视频播放给我看。视频中的小薇兴奋地招呼着妈妈、爸爸、爷爷:‘快来看我做操呀!’然后神情愉悦地站在客厅里,伴随着音乐声,一招一式做得可认真了。”
讲完后,我问教师们:“现在你们怎么看小薇?”
Z老师:小薇能向妈妈要早操音带,说明她是喜欢做操的,所以不能简单判定她是一个不爱做操的孩子。
H老师:小薇虽然很少在幼儿园做操,但她愿意做给家人看,而且表躺艮大方,这说明她并不内向、胆小。
G老师:小薇在幼儿园不做操,却喜欢在家做,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可能另有原因。
我说:“大家都说得非常好,那么前面大家为什么会认为小薇是一个‘胆小’‘不自信’的孩子呢?”大家纷纷表示是根据我前面“小薇在幼儿园从来不做操”的结论推断出来的。见大家已经有所觉悟,我接着说:“是的,我在还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小薇的情况下就下了她从来不做操的结论,从而推断她是胆小、不自信的孩子,这就是凭个人经验、主观判断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不可否认,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行为并不少见。”听了我的话,教师们很有共鸣,纷纷回忆起自己也曾给孩子贴上“喜欢打人”“不愿与人交往”“自我中心”等标签的案例。
我趁机把教师们写的观察记录分发给大家,要求大家梳理一下自己在观察记录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哪些主观性的字眼。经过梳理,大家果然发现在自己的观察记录中“你是一个……的人”“我觉得”“我认为”等主观性语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这次研讨活动中。教师们意识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已习惯于给孩子贴标签,而这种下意识的贴标签行为往往会让自己对儿童的行为细节视而不见,从而蒙蔽了深入观察儿童的眼睛,这显然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爱当服务员的果果
经过前期研讨及平日的渗透,教师们虽然已认识到深入、细致地观察儿童对了解儿童及指导儿童行为的重要性,但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还有一个过程。一天,我读到了这样一则教师的观察记录:“果果是我们大班的一个女孩,一个学期快要过去了,她自始至终选择在‘宝贝体验营’里的烘焙坊做一名服务员。对此,家长很担忧:这孩子怎么这么固执地想当一名服务员,这选择也太单一了吧!教师也很困惑:这不是严重的偏区现象吗?其他区域活动她不是都玩不到了吗?教师是否需要介入给予适当的指导?”看完这则记录,我觉得这是引导教师深入、细致地观察儿童的契机。于是,我来到大一班,问那位教师有没有观察过果果在烘焙坊里都做了些什么,那位教师表示没顾上。于是,我建议他们班的三位教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持续观察果果在烘焙坊里的具体表现并记录下来。以下是他们记录的几个镜头。
镜头1:游戏一开始,果果便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工作。她先走到活动室门口,用手比划成喇叭状,大声招揽着顾客:“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快来买好吃的点心了!”
镜头2:果果端着烘焙好的美食华芙饼送到小顾客面前,轻声地说“请慢用”,并细心地收走桌上的书和那张点餐的小卡片。等客人吃完,她又麻利地收走客人用过的餐盘,并将垃圾分类放进垃圾桶里。
镜头3:果果向来到烘焙坊的小朋友鞠躬表示欢迎,还对靠近烘焙操作台的小朋友说:“走远一点,这里很危险!”小朋友吃完离去时,她还有礼貌地说:“再见!欢迎下次光临!”
镜头4:今天的服务员工作结束了,果果一脸的满足。在整理好桌椅后,她把其他三个服务员召集在一起,总结了今天的活动情况,这让我们看到了她作为小领袖的风范。
通过以上的记录,大家看到果果在烘焙坊里不但很快乐,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
学期结束后,教师对我说:“现在果果已经成长为烘焙坊里的金牌服务员了。她熟练地打理着店里的一切事务,我为她高兴,同时也为自己没有盲目地介入指导而庆幸。家长看到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得那么出色,也消除了顾虑。”
后来,在我的鼓励下,教师将果果的故事及自己的感想写成教育案例发到幼儿园网站与大家分享,很多教师看后觉得受益匪浅。
爱黏人的小佑子
一天,小班的A老师向我诉苦,说班上有一男孩叫小佑子.已整整四个星期过去了,别的孩子都已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唯独小佑子像一块牛皮糖见一个黏一个。班级老师实在没招了。
听了A老师的诉说,我想有类似困惑的教师不在少数,因为每班总有几个像小佑子这样行为“出众”的孩子。我决定以小佑子为切入点引领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这些孩子。于是,我建议A老师再仔细观察一下小佑子在班里的表现,以便进一步探讨。
在后来的一次教研活动中,A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小佑子的表现:他像一块牛皮糖经常黏着老师,老师走到哪,他就跟到哪。有时又像祥林嫂一般反复说一句话:“妈妈,来接我!”最让人担忧的是他经常游离于活动之外。然而小佑子特别有礼貌,见到认识的人都会问好,见到给过他安慰的人总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小佑子的记忆力特别好,能记住他见过的所有老师。想妈妈的时候,他会主动找老师寻求安慰……
听完A老师的介绍,我对大家说:“A老师不仅观察到了小佑子黏人的具体表现,还观察到了他行为表现中积极的一面,这点非常重要。”接着,我给教师们讲述了“阳性赋意"的含义及意义,然后向教师们抛出问题:“如果用阳性赋意的理念去看待小佑子的黏人行为,你能解读出其中的积极意义吗?”经过一番思考,教师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小佑子总是黏妈妈,说明他对妈妈有深厚的感情。”有的说:“小佑子见一个黏一个,认识了不少老师,这有助于他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有的说:“小佑子爱黏人,说明他能主动寻求成人的帮助,这也是一种能力。”……
听了大家的解读,A老师兴奋地说:“采用阳性赋意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小佑子的黏人行为有那么多积极的意义,现在我对小佑子的黏人行为不那么焦虑了。”最后,我说:“每个班上都会有像小佑子这样行为‘出众’的孩子,会让我们很焦虑、很困惑。从现在起,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阳性赋意。一个月以后,我们再来交流、分享。我相信大家会有很大改变。”
果然,一个月后,教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是教师们的体会。
了老师:我以前总是急着想要通过介入指导改变孩子一些‘出众’的行为,有时候会因在短期内收不到效果而心力交瘁,着急上火。现在,我会积极看待孩子的‘出众’行为.耐心等待契机,给予适宜的指导。
Z老师:我班上有一个被诊断出有自闭倾向的孩子,以前我会为班上有一个特殊的孩子而烦恼,现在我认为正是他激发了班上其他孩子的爱心。
G老师:以前,我觉得淘气的孩子总是惹事,忍不住批评制止,现在,我发现孩子的淘气反映出他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于是我对孩子淘气的行为不那么纠结了,并会根据当时的情境分析判断,不再盲目批评,还对他们多了一份欣赏。没想到这样反而让这些孩子的行为有了较大的改进。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不断学习和探讨,教师们逐渐改变了根据主观判断随便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试着阳性赋意,带着阳光的心态看待孩子,进行了跟踪观察,积累了大量的观察资料。如今,他们正带着“我是阳光儿童发现者”的信念,行走在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道路上。
第三篇:刺激人生杂文随笔
我很好奇,你人生中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经历过的最刺激的事情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才能让你热血沸腾,激动异常?
昨天,在宿舍里大家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其中一位姑娘说到她想去大理看一看,一瞬间我们就都沸腾了。是啊,大理,多美啊,最重要的是,四个姑娘一起走出北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觉就像,嗯,我歪头想了一想,对了,就像汤姆索亚历险记。
我想去走一走,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旅途太孤单,是我没有勇气,又想要刺激。
我想穿着蒙古少女的漂亮衣服,戴着那些可爱的新鲜的头饰,和一群豪气万千又和蔼可亲的蒙古兄弟们,还有漂亮爽朗的蒙古姑娘们在夜晚明亮的星空下,围绕着那耀眼的篝火,手拉着手,尽情的欢唱歌舞。
我好想,在那辽阔的大草原上,骑着烈马穿着明艳的红衣狂奔,让风肆虐我的脸颊。
我好想,看着一对纯情的蒙古情侣,在那满是牛羊的青草地上深情的的情歌对唱。爱情的结合,没有功利,没有车房,只有草原和你。
我更想坐在世界上最高的秋千上,自由而疯狂的摇荡。越是美丽就越是危险。
我想,和我的爱人穿越深山老林,我们探过神秘的古墓,似乎窥探到古老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抑或是一带霸王背后深深的孤寂与凄凉。
千百年来,一将功成万骨枯,帝王就像太阳,将温暖照耀给别人,却将身边的人无情灼伤。。。
我想。。。
海子自杀了,他觉得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再能够吸引的了他了,他似乎看透了这个世界。
如果一个人的心平静的再也激不起一点波澜,是不是就离死亡不远了?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肩负着各种各样的责任,有时候,身不由己。
因为看重的不一样,所以我们才有了彼此不同却又独一无二的人生。
我们就做特立独行的自己,不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
写这篇文章,就是很好奇,很想和大家聊一聊你的热血,你的刺激,让彼此看到不一样的魅力人生。
第四篇:九十人生杂文随笔
住在我外婆隔壁家的阿太死掉了。
我记得她不会做家务,我和我外婆经常听到,她那嗓门细细的儿媳妇,在昏暗的堂屋里长一声短一声地数落她。她咳嗽,然后含含糊糊地分辨。
露天窗台像圮了一角,长绳上挂着湿漉漉的衣服,在风里面,飘一下,停一下。
她以前做过童养媳,一袋米一套衣服,她就买给了一个她不认识的男子。
男子早就去世了。总之我没有见过他。
而她的脸常年又是泛着病态的红。
村里女人说她有病。轻浮的老头说她对自己有意思。
她自己就像终年住在有爬山虎,青苔,露水的夹缝里,潮湿着,沉默着。
唯一会出门,是在村口等自己儿子,拄着拐。我姐姐讨厌这拐,她用它赶过我姐姐,因为我姐姐玩球的时候越过她家的边界。我姐姐不让我理他的问题,我们没见过他儿子。
我在学校门口见过他,他是那一带片儿警。
之后我就很久没有见过她了。
现在,住在我外婆隔壁家的阿太死掉了。
像路边抽掉生气的白猫。
第五篇:充电人生杂文随笔
一日,我孤身一人随团队出了趟远门,路上十多个小时车程的折腾,早已身心俱疲了。说句老实话,坐车上不弄点各自的喜好,吃吃零食、聊聊天也好,刷刷朋友圈、听听小曲也罢,有理由消遣旅途寂寞,打发时间。倘若没有这些那些的喜好,车上浮躁不安,那是必然的。身体一路劳累不说,心中的饥荒滋味,也可想而知,恐怕比坐车不吃饭更难熬。
用什么充实乘车生活,弥补身心的愉悦感,打消旅途疲惫感?于是,我开始把目光转向左右前后,很快留意到两个不同风格的人身上,他们有两种习以为常的消遣方法,便成了意外的收获。这两个人,各顾各的,把玩着各自的喜好,本来都和我毫不相间,但因读书与充电的关系,却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并作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位是中年男子,就坐在我的旁边,见他捧着本书,爱不释手,聚精会神地细嚼慢咽,像似品尝三珍海味一样,津津有味。他告诉我:“带本书走又不重不累,闲时拿出来翻翻,车上还可以解解闷,消磨时光。”我连连点头,表示认可或有同感。然而,坐在我前排位置上的另一个人,是个戴近视眼镜的小伙子,正低着头,专心致志地玩手机,沉醉在音乐、游戏中,不是听歌曲,就是全神贯注地玩游戏,偶尔还拿充电宝给手机充充电,一刻也没消停过。
年轻的导游过来凑热闹,套近乎,关切地打趣道:“小伙子,你的耳机是什么品牌的?我见都没见过,很特别的嘛!”小伙子这才抬起头来,说是某某某品牌的。导游又说:“能不能借我试听一下?如果效果不错的话,我也要去买一个。”小伙子有些不情愿,但为了顾及面子,慢慢开始从两侧的耳朵孔里,卸下正在享受美妙音乐的耳机,随手递给了导游……
日常生活中,带书有带书的好处,带手机有带手机的重要。特别是出远门,即便是带上手机没电了,照样可以借助电源和充电宝充下电,继续支持听歌、游戏等功能。如果没有带书,就意味着不能给心灵补充精神食粮,难以让大脑充电,无法给知识充电。但一个人,养成带书出门的习惯,培养自己阅读的兴趣,让读书走进生活,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确实很难做到,也不那么容易。
手机没电,必须充电,这是表面上简单的常识。读书学习,不是伸手可及的、直接的,而是深层次客观形象的“充电”。众所周知,不给手机充电,使用功能必然出现罢工。而人们亦然,只有日复一日的学习,一点一滴积累的知识,宛如电量充足的“充电宝”。当我们的心灵感官饥饿时,觉得万般寂寞无聊,大脑就会发出“充电”指令。并通过读书学习,像接受反反复复的充电,渐渐积累知识,储蓄能量,随时支取,深度体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一个人为什么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呢?因为读书,不仅仅有助于丰厚的物质回报,便于科学理念的形成和树立,能医愚、能治穷、能疗病,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砺志明德,致远练达,美丽灵魂。
常言道:“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站得高,望得远,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长,懂得的道理自然也就多了。在读书过程中,循序渐进,领会消化,边读边用,活学活用,陶冶情操,培养情趣,识别善恶,明辨是非。并做到深读、实读、巧读,懂得取舍,注重思考,吸取精华,去掉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野蛮落后走向文明进步。即便是阅读消化不良,长期充当书本的“搬运工”,也是有益无弊,最起码能让书本上的知识,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不忘初心,读书学习,坚持充电,积聚能量,支撑起人生的精彩和生命的活力。通过阅读,多了充电人生,少了游戏人生,才能超越时空的局限和人类历史上先贤和伟人进行无声的交流和探讨,而不必回到过去回到从前;才能感受到茫茫宇宙的无限神奇,埃及金字塔的灿烂和瑰丽文化,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观和震撼,海洋世界的浩瀚和富饶,而不必亲临其境;才能从容应对纷繁多变的动态世界和处置繁杂的社会事务,启发智慧,找到“以简御繁”的参考答案,而不必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
常常给手机充电,也别忘了给自己的人生充电。可是,对一个业余写作的爱好者而言,只要有时间、有机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无妨出门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乡土人情,风光景致,人文历史,丰富知识面,不就拓宽了视野和创作思路,收获了心情和创作素材,丰富了人生阅历吗!只要我们的心灵家园充实丰满,精神就有了寄托,生命就有寄于厚望,生活也就少了空虚感、冷漠感。
行走的路上,人生因充电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