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集慧霖教案分析
慧霖【原文】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
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注释】
①禅边句:谓一边领略习禅的风味一边怀抱着客居的忧愁。馈:赠送。清光:指闰中秋的月光。
②百年句:谓闰中秋是难得的。按大约每四年置一闰月,从闰正月、二月顺序推移,当四十八年方得一闰八月,得一闰中秋。百年乃举整数。
③菊花信:指菊花开放的消息。桂子:桂花。上界:天上。
④遮莫:尽管,任凭。圆明:指中秋之月又圆又亮。前度:指上个月即八月的十五之夜。广寒:广寒宫,神话故事中的月中仙宫。
【译文】
中秋的月亮分外的圆满,现在正好又是闰月,弯弯的月牙很澄明,纯洁。
把握时机欣赏这么美丽的月牙吧,不要象那个和尚一样为了想一句诗而等待一年。
天地万物的光芒都收敛了,浩浩荡荡的天地间只衬托出这美女似的月牙。
清澈的天空还有鱼鳞云彩,美丽的景色让人心胸舒适心情欢快,趁着这样的兴致岂能没有赞美的诗篇。
【鉴赏】
农历一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相比,约差十日有奇,每数年积所余之时日为闰,而置闰月。这是闰八月,即有连续两个农历八月,自然也就出现两个中秋节。霖公于闰八月中秋之夜赏月,写下这首有名的赏月诗。诗写了客边之愁,满月之光,菊花之艳,桂子之香。一个百年难遇的闰中秋,被霖公写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第二篇: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编制古诗集》教案分析
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编制古诗集》教
案分析
第5课编制古诗集
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是通过网络、书本等多种途径收集古诗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类与整理,运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包含古诗、作者简介的幻灯片。幻灯片的整体构思和布局是本课的重点,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超级链接的设置是新知识,在PowerPoint中设置超级链接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动作设置和超级链接,两者虽然名称不同,但功能大致一样。在PowerPoint中,在每个对象上单击右键,就会弹出右键菜单,里面都有动作设置和超级链接,我们不要求学生加以明确的区分。如果有些学生在制作目录时,将所有的内容都放在一个文本框中,设置时,要单独选择部分文字。对文字设置超级链接后,文字的颜色将会发生改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超级链接的概念,明确超级链接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利用网络收集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并进行整理与分类;熟练运用Power
Point制作一份包含古诗、作者简介的幻灯片;掌握在PowerPoint中设置超级链接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编古诗集,培养学生对古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整体构思和布局。
教学难点:
超级链接的设置。
课前准备:
制作演示文稿范例——《古诗集》;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设计任务,激发兴趣。
教师引入:“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活动:自由地背诵古诗。
“是啊,同学们记住的古诗可真不少,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我们把这些古诗编在一起,那不就是一本属于自己的古诗集了吗?”
展示演示文稿范例《古诗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接着布置任务。
2.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明确目标。
教师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完成《古诗集》的制作。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根据学校的条件来进行分组,可以两人一组,也可以三人或四人一组。每组人员进行分工。
教师可一边巡视一边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不拘泥于老师的演示文稿,同时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完成任务,保存文件。
3.小组汇报,相互评价。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记住制作优秀的一二个小组和制作明显有缺陷的一二个小组,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在大屏幕上进行演示汇报,其他同学来评价。其他同学分小组演示,相互进行对比、评价。
教师从旁引导、点拨。
4.教师小结。
第三篇:制作诗集封面教案
制作诗集封面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制作艺术字的方法并学会修饰艺术字。
2、掌握制作自选图形的方法并学会该图形的修饰方法。
[教学内容]:
1、制作诗集封面的艺术字。
2、修饰艺术字。
3、在诗集封面中绘制图形。
4、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
[教学重点]:
1、设置艺术字的形状。
2、为图形填充颜色。
3、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教学难点]: 对艺术字和自选图形进行修饰。[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一本书首先是不是先接触到这本书的封面呢?好看的封面会首先吸引我们的眼球,所以今天我们来为上节课所制作的诗集添加一个漂亮的封面,让它更加的美观吧。首先,先看看老师制作的封面,谈谈你的感想和构思。
二、艺术字及其修饰。
师:同学们老师刚刚展示的封面,用到的是Word中的艺术字,使用艺术字可以使标题更加的醒目。现在让我们尝试操作一下吧。翻开书P74页,同学们按照书本上的步骤试试看。老师再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操作。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做好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知道。
(学生操作,老师走动指导,学生操作的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之内)
师:很好,大多数同学都做的很好,现在看老师操作一遍,(教师按照书本的步骤演示怎样插入艺术字。)
师:同学们看一下P77页,然后回答老师,插入完艺术字,我们还可以对艺术字做哪些处理呢? 生1:调整艺术字的大小和位置。生2:设置艺术字的形状。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正确,现在看老师怎么让艺术字变得更加的好看。(教师讲评如何调整艺术字的大小和位置,怎样设置艺术字的形状)
师:看老师操作之后,同学也自己动手操作,为艺术字设置好看的属性。
(学生操作,操作的时间同样控制在5分钟以内)
三、在诗集封面中绘制图形并对其编辑。
师:刚才我们为诗集添加了醒目的标题,现在老师再来教大家怎样在封面中绘制图形,并为图形填充颜色、添加文字,让封面变得更加的生动。(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师:现在请同学动手按照老师的做法为诗集的封面做最后的调整。
(学生操作,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四、总结本课,并要求学生将做好的诗集封面保存在D盘。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为我们制作的诗集添加了一个好看的封面,现在让我们回顾下,制作封面的步骤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师:现在请同学们将制作好的作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保存在D盘个人文件夹。
第四篇:雨霖铃教材分析
《雨霖铃》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苏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笔落惊风雨》的一篇文章。本专题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颠峰形态。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感悟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内涵。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教学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学习《雨霖铃》,了解词作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②、体会诗作中繁复的意象运用以及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探究它的丰厚意蕴,初步把握诗歌的比较鉴赏方法。(2)能力目标
①、能够借助文本,运用诗歌语词,分析景物意象,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语言风格。②、通过诵读,学会鉴赏作品,把握诗作的景与情,体会婉约词派悱恻缠绵、凄婉哀伤的抒情格调。(3)情感目标
①、体会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量,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②、感受诗人流淌于诗篇中的动人情韵,积累诗歌阅读审美体验。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诗词学习要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欣赏古代诗词,主要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因此,把引导学生学会涵咏诗歌,并在品位、领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确立为教学重点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在教学中,要着重抓住诗词情景交融的手法,品味诗词的意境。进而体味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因此这个难点的设置也是符合实际要求的。
(四)教法学法的安排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精讲巧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学生学习诗词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在课前请学生自主阅读《唐人与离别》,了解古人离别赠诗的习俗,及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并搜集熟知的离别诗。在课堂中播放朗诵带,创造一个离别的伤感氛围,身临其境地把学生带入到离情别绪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最后通过flash音乐将词的氛围渲染到极点,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主要运用: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我们说,人生无常,聚散不定,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伤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柯之间的“壮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陶渊明与官场的辞别,“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是李商隐诗中的主人公与青春的告别。
这无数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离别是伤感的。今天我们就进入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的诗歌世界,体会他穿越千古的离情别意。
(板书:《雨霖铃》)。(课前请学生自主阅读《唐人与离别》,了解古人离别赠诗的习俗,及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并搜集熟知的离别诗。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2)展示作者柳永的图片和文字简介。(出示幻灯片)
古人说,知人论世,以词作柔媚婉转而著称的柳永本人,就是一个风流浪子、白衣卿相。他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间,原名柳三变,因为排行第七,也称柳七。他虽然出身儒宦世家,但仕途坎坷,只做到屯田员外郎这样的小官,所以世称“柳屯田”。
为什么柳永才情卓著却如此潦倒呢?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他第一次科举名落孙山后,年青气盛,写了一首有名的词《鹤冲天》,其中有这样几句:“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词传到仁宗耳中,颇为不快,其时有人举荐柳永,仁宗就大笔一挥:“且去填词。”因为仕途不顺,柳永索性自嘲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他越发恣意狂荡、率性而为。
他毕生填词,作品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尤其是词中所蕴藉的柔婉深情最能醉人心怀。《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多情浪子缠绵千古的别离情景中吧。
(以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介绍为主,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通过有侧重点的介绍柳永的身世,着重体现词人放荡不羁、多情的特点,以此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设立情境,讨论感知
【投影】 课题《雨霖铃》及全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让我们一起回到宋代,来感受一下柳永与他心爱的人离别时的那种哀怨,那份缠绵吧。(听朗读录音)(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雨意别情的设立,让学生沉静下来。听吟诵,营造氛围,设立意境。)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后文理解词的内容作准备)
①鼓励学生个别朗读课文,力求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②朗读后,说一说感受。(老师点拨,学生讨论 发言的形式)【讨论】: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出示幻灯片)
1、哪个词能够概括作者当时的环境?——明确:凄切
2、哪些字、词能够体现“凄切”? ①“寒”②“晚”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回想有关的歌曲。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请同学以散文的语言来描述这一段景色。
(提示学生想象画面,通过描述景色,加深对诗歌意境的营造的理解。)
4、【投影】flash第一场景
5、【延伸】:这里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这里着重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利用学生感兴趣的FLASH,帮助营造意境。)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出示幻灯片)
1、描写作者心境的词是哪一个?——明确:无绪
2、为什么是心情无绪?——因为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体会。如:母亲送子,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火车的汽笛声不断鸣响。)(这句的理解着重在情绪的刻画上,为下句的描写做铺垫。)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出示幻灯片)
1、对“执手”的理解
——(引《诗经》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作对比,一个表达的是与恋人天荒地老,永不分离的坚贞感情。而这里“执子之手”,却是要与子分别,此情此景更叫人伤感。)
(教师课堂做拓展延伸:《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被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望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千言万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小说中描写入手,来帮助学生理解)
2、【投影】flash第三场景(利用FLASH,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加深体会)
3、整体把握(教师总结)
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出示幻灯片)“念”——惦念着,一直在心中悬想,感情上比“想”要深刻。“阔”——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引导学生先展开自己的想象来描述这句诗所表现的画面,再进一步探讨其中深藏的情感)(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可由老师点拨指导)【投影】flash第四场景
【诵读】①②③集体诵读上阕。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E“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出示幻灯片)——本句的离情有三层,层层深入。①对任何人而言,离别都是伤感的。
②对那些敏感多情的才子佳人来说,他们对离别的感受更加深刻了。③这样的离别又发生在秋天。
在古人的眼中,秋是萧瑟的,凄切的,是一个让人心生忧愁的季节。
(请同学回忆所学过或接触过的诗词,体会古人对秋的一般理解。如杜甫的《登高》和欧阳修的《秋声赋》。古人的意象中总是蕴涵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积淀,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含而不露的深韵)F“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寻找诗句中包含的意象,并解析其中的意韵。)
1、“酒”——古人送别必饮酒。这里有三层含义:①因为离别而忧愁②为了消愁而饮酒③酒醒之后,忧愁更加难以排遣。酒醒无异于愁醒。
(列举学生熟悉的诗句,如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2、“杨柳”——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习俗。在这个意象中包含了深深的离情。
(回顾学过的关于杨柳表示离情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昨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晓风残月”——这是天未亮时的景象。这是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古代要赶远程的旅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回想有类似情境的诗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在这两句词中,集合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写的异常鲜明生动,极具画面感。)
3、【投影】flash第五场景
G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出示幻灯片)
作者想到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就算有良辰好景,也如同虚设,更不用提那些平常日子了。就纵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五)、背诵练习
说明:互背互检
要求当堂能背诵
播放视频、提示字幕,在轻松愉悦中朗读背诵。
“腹有诗书气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用书信体的形式,改写此词,述说离别时和离别后的相思痛苦之情。
(七)课堂教师总结
词,无论是虚写、实写,总离不开写景、写情。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飒,写离别之凄侧,即景抒情,融情于景,臻于情景交融的化境。
(景与情、虚与实的结合是这一词作鉴赏的关键,因此这一过程重在凸显“词作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这一教学目标。并注意处理好点面关系)
第五篇:《雨霖铃》_教材分析
《雨霖铃》教材分析
《雨霖铃》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柳永词第二篇。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作品通过对惜别场面和别后情景的描写,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通过秋景的衬托,写出男女恋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
它做到了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和谐共容。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利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