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豆花泡馍经典散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域都有地方特色鲜明的美食小吃,这些大多出自民间,富贵贫穷同享,妇孺老幼皆宜。
有人说美食的记忆是爱国情结的最好表象,实在不假,你不见咸阳机场归国的妙龄少女急不可耐地消化三两盘擀面皮,小伙老汉狼吞虎咽咥一老碗臊子面,抚抚肚皮,哎呀,舒坦!系统还原,认祖归宗了!
有主食,也有小吃,有早点。
要说西府早点,唯豆花泡馍最具代表性,既营养又美味,既便捷又耐饥,豆花和馍都是提前准备,馍一般放在大箩筐或塑料袋里,豆花用一保温桶,另烧开一锅豆浆,支几张桌子,就可开张。
美食记载:豆花泡馍中的馍采用独特工艺加味料烙成,厚过寸,锅形,敲之有声,俗称“锅盔”,对火候、口感要求严格,色金黄,外脆内韧,嚼之劲道,麦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叶;豆花用品质上乘的黄豆土法做成,鲜嫩爽滑,煮而不散。用浓汁豆浆加佐料将馍片和豆花滚汤烧煮烩成一碗,豆花洁白,如白玉含脂、岫山生烟,滑爽细嫩;馍片金黄,如金鱼嬉戏水面秋叶,软香耐嚼,回味醇厚;汤色乳白,如琼浆玉液,豆香浓郁;佐以凉拌爽口时令小菜,秘制烧腊卤品,还可撒上悦目开胃的葱花、香菜,或淋上香辣满口的红油,或加入香甜绵长的白糖,北方的厚道简约、酣畅淋漓与南方的精致香软、温情婉约融会一体,平凡实惠而有韵味,简便快捷而不随便,食之无不大呼:极品美味也。
豆花要点的恰到好处,不能软,也不能硬,软了上不了筷子,硬了影响口感,馍要死面锅盔,切成厚薄适中的长条馍片,连续几次,用滚烫的豆浆将馍浇透,各个馍片顺顺溜溜伏贴于碗中,达到既有嚼头又不太软糯的味觉效果,然后提起铁勺,从桶中舀出几片嫩嘟嘟、颤巍巍的豆花铺在馍上,最后浇上豆浆,再用铁勺挖些辣子油,辣子油都是自制,各有妙招,辣香扑鼻,几粒炒熟的芝麻飘在红汪汪的油面,格外喜人。
豆花泡馍发源于西府凤翔,传说当年一对夫妇在凤翔卖豆花,时任太守的美食家、文豪苏东坡品尝后连声称奇,巧妙地用当地俗语称道: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
“金玉琼浆”说的就是豆花泡馍,其中“金”说的是金黄的馍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琼浆”是对豆浆的美誉。
现在做豆花的很多,但地道的很少,九十年代初,在红旗路新华书店南,有一家豆花泡馍,经营者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光头老汉,老汉五短身材,身板结实,性格爽朗,大嗓门,好说话,和“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相声演员李嘉存有点神似。
每天七点不到,老头就开门营业,这里离河滨公园、市委市政府及经二路小学都很近,先是晨练的,后是上班上学的,吃饭的人络绎不绝,经常见到等待用餐的队伍排成长龙,这里也是官民亲近的最佳舞台,老头绝不会因为谁是书记,谁是市长而走后门,有时甚至和熟悉的公务员们开玩笑:你一天吃滴油水太多了,给你少来点油!说着有意识地把伸向油碗里的勺子晃一晃,惹得大家一通大笑,老头开玩笑很有分寸,逗趣的人也不恼,和着大伙的笑声一笑了之。
老头一天卖出多少不得而知,但见他装馍的箩筐有好几个,每天早上都像收获的谷仓一样,堆得又高又尖,烧开的豆浆添了一次又一次,辣子油用了一罐又一罐,很多人每天不吃碗泡馍浑身都不舒坦,老头也和那个大冬天穿背心送牛奶的老小伙一样成了宝鸡百姓议论的话题。
看着老头一日一日,一年一年地劳作,六七十岁的年纪能够坚持下来而且天天乐不可支,陶醉其中,不单为他的手艺,老人的心态和精气神就不得不使人钦佩。
臊子豆花,是豆花泡馍的又一吃法,将百搭的清爽豆花和油腻荤香的臊子融为一体,别有一番风味。
有一次去凤翔,同行人介绍,东湖的臊子豆花不错。
到东湖市场,一个简易的小摊,几个马扎板凳,坐满了人,旁边还有几位,站端立直,端碗猛咥。
主厨是一个三十多岁妇女,干净利落,面带微笑,一看就是麻利婆娘,又是加馍添豆浆,又是切肉做豆花,忙得不亦乐乎,旁边一苦面干瘦、瓷马二愣邋遢男人,心不甘情不愿地收拾碗筷盘碟,看架势不像老板和伙计,遂为这媳妇叫屈,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两口反差太大了;正应了:好汉无好妻,懒汉娶个娇滴滴!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眼看一小伙起身离开,忙抢前坐下,有了板凳,又让麻利婆娘加了一份猪头肉,肥瘦相间的油腻,洁白无瑕的豆花一咕噜下肚,在肠胃里和谐顺贴地研磨交流。
岁月流逝,记忆长存,美食成了故土难离的朴素回忆,受到无数游子虔诚膜拜,如今,耐得住寂寞,坚持古法制作的地方美食越来越少,无不迈开了标准化的步子,这是世界大同的初始,看看风靡一时的西餐,莫非文化的侵袭,从胃开始,真怕若干年以后,回家的游子,寻不见家乡的记忆,舌尖的味道。
第二篇:柔软的洋芋馍优美散文
最近,抒发中秋节情感的文章铺天盖地,多的叫人目不暇接。但我却觉得没什么可写,因为中秋节这个中华民族古老而又温馨的节日在我的头脑中印象并不十分深刻,甚至非常淡然,所以我挖空心思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我十七岁以前家里非常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不说过中秋节,就连过春节也是敷衍了事的。
十七岁以后我到了单位,单位根本就记不得什么中秋节。在中秋节的这一天,该上班仍然上班,该吃什么仍然吃什么,哪里想到过什么中秋节?
要说真正把中秋节当做节日来过,是在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确切的说,是从国家规定中秋节也放假的时候起,中秋节才渐渐地有了它的地位。
当然,过去也过中秋节。但那时过中秋节,大多都是在精神上过中秋节,在物质上根本就谈不上过什么中秋节。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不说吃月饼,就连月饼见都没见过。那时过中秋节,大多都是用包谷面饼子或者麦面饼子来代替月饼,甚至用洋芋馍来代替月饼。
记得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每逢过中秋节的时候,母亲就把洋芋磨成浆放在锅里煎,煎成与月饼一般大小洋芋馍让我们当做月饼吃。母亲煎的洋芋馍非常柔软,非常清香,比吃月饼可口多了。可惜那时候没有糖,要是放点白糖或者蜂蜜那就更好吃了。
现在,虽然国家对中秋节重视了,虽然物质丰富了,虽然想吃什么样的月饼就有什么样的月饼了,但我这个“土包子”仍然忘不了那个柔软而又清香的洋芋馍。当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我叫老伴儿无论如何都要煎一盘洋芋馍。我既要品尝洋芋馍的柔软和清香,也要品尝许多年来中秋节的困顿和辛酸。
第三篇:观察豌豆花
四年级下册园地三P49习作要求 选一种动物或植物仔细观察,可以是一次观察,也可以是多次观察。请把你每次看到的,听到的,查到了解到的秘密,以一件事情的形式写出来。
常规、常青类:观察现象并有所收获(一次观察……得到……收获)
观 察 豌 豆 花
应城市实验小学四(11)班 黄晨阳
星期六上午,爸爸带我到奶奶家菜园观察豌豆花,目的是观察豌豆在春天生长情形。
一到奶奶家,我就连忙跑到菜园去,一眼看到的是一丛豌豆。豌豆藤齐我的膝盖高,密密麻麻的,它的叶子像羽毛,成双成对地长着,叶片中藏着色彩鲜艳的花,有白色的,粉红的,还有橙红的……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很好看。
扒开藤蔓仔细看:豌豆花不大也不小,每朵花上有三片花瓣。我摘了一朵白色的花,闻了闻,有股清香,放在舌头上尝了尝,有股清草味。
看着这么美丽的花,我猛然想到:豌豆花怎么这么美?它怎么栽种?花期多长?豆子什么时候成熟?……一连串的问题,我问爸爸。有些问题他也说不清楚。于是我去查电脑。从电脑中,我知道了:豌豆是一种一年生蔓攀援草本植物,又叫香豌豆或花豌豆。豌豆花的品种比较多,通常有半瓣种,花形美,像蝴蝶形状。前一年冬天种下豌豆,第二年四五月份才能吃到豌豆,生长期有半年。它属于一种经济实用的草本植物,春天开花,结出嫩豆角。人们喜欢摘下来炒着吃,煮着吃,豆米打汤味道更鲜,我最喜欢吃。等它成熟后剥开壳晒干,放上几年都可以吃。每到过年过节时,人们都会炒干豌豆吃,香喷喷,脆生生,很好吃。不过吃的时候要注意别咬着了牙齿。原来豌豆有这么多的知识。
想不到小小豌豆花都有这么多学问……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再来探究更多的植物。
指导老师 周燕凌
第四篇:记忆中的栽秧泡情感散文
前不久,到随县草店镇紫金山水库游玩,突然间,发现数颗红得发亮的栽秧泡,如同一颗颗宝石镶嵌在碧绿的草丛里,显得格外耀眼,摘一颗放在嘴里,满口生津,味道酸酸甜甜的,感觉还是四十多年前的那个味道。
栽秧泡中文学名栽秧藨(pao),又名茅莓,分布在我国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生山坡、路旁或灌丛中,一般在夏天栽秧季节成熟,故名栽秧泡。
童年,总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在多年以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仍然有一种让人兴奋,让人欣喜的情愫。特别是在端午节前后的农忙季节,更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有口福的季节,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到田埂上,草丛中寻找一种直径只有一厘米大小的红色野果子——栽秧泡来解解我们的嘴馋。
在我的童年,其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农村还在吃大锅饭,孩提时的我们几乎没有什么零食吃,想吃零食就等着季节的变换了,如抽茅尖、掐刺苔(长长苔)、挖甜根(一种草根)、挖鸡苔(一种根如同鸡腿般的植物)、摘野山楂等等,而让我们最为喜爱的就是栽秧泡了。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身上总带着股泥土淡淡的香,农村的孩子纯,是真的纯!就像那刚刚成熟的栽秧泡,粉红粉红,不允许半点不真实的颜色掺杂进来。城里的孩子,童年是伴随小白兔糖果、麻花等零食长大的,而我记忆里童年的零食,只有茅尖、长长苔、甜根、栽秧泡而已。然而,我们还是一次又一次的举着我们刚摘的栽秧泡,到处炫耀着,乐此不疲。
幼年的我是湾子里的是“孩子王”,我可以带领着伙伴们一起去掏鸟蛋、捅马蜂窝、去捉鱼、捕蜻蜓,烧刺猬……总是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皱巴巴的而被母亲训斥。摘栽秧泡的时候,我可以带领着伙伴们一起搜寻“零食,”甚至学着大人一样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其中免不了有不公平的地方,于是他们就哭泣着回家告状,结果是被家长们知道后告诉我父亲,我一个人被父亲拿笤帚把在屁股上打。我的那些伙伴们却好端端的,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不说还躲在一旁像看猴把戏的。事情过后,那些小伙伴免不了又会受到我的“惩戒”,如此反复,他们却又不敢不遵从我。
小时候的我,算是个不安分的孩子,现在想起来,才知道自己当时有多坏,坏的地道!记得有一次农忙的时候恰遇端午节,因为正是“双枪”,来不得半点马虎,生产队里根本就不放假,大人们照样打麦插秧,为了安全起见,大人们就把我们带到打麦场或田间地头,老实点的,戴个草帽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也不到树底下去躲躲太阳,而我,就像大人说的,“根本就没有长屁股”,不一会就不见了踪影——带着几个顽皮的小朋友躲在田埂下,沿着田沟找栽秧泡吃。突然间,一个小伙伴掉进水坑里,我吓得拔腿就跑。这小伙伴在水坑里不停地扑腾,被一田埂之隔,在他的上面只有三五米之遥,正在插秧的一个阿姨听见了,跳下水去,一把把他抓了起来,他才幸免一死。当时,我就被母亲撵住,对准我的屁股狠揍了一顿,好长时间都不能坐,成了一个真正的“没长屁股的人。”过了几天,我独自一人出去,摘了小半篮子栽秧泡,偷偷送到这个小伙伴家,算作是给他的补偿吧。
我们不仅仅摘栽秧泡,也做一些偷偷摸摸的勾当,四月偷桑葚、五月偷桃子,六月偷杏,七月偷瓜,这是我们童年习惯做的事。其实,在我们乡下,几乎家家都种几棵果树,特别的是,邓奶奶家的那棵老桃树结出来的桃子味道就是与众不同,它肉厚,核甜,是那种轻轻一掰就分成两半的,不像好多桃,吃的时候,桃核上沾了好多肉。还有一点就是,这种桃比其它桃儿熟的早,与栽秧泡几乎是同一时间成熟,于是我们除了摘栽秧泡,便是到邓奶奶家偷桃子吃,当然也给我们这些家伙提供了表演爬高上低的机会。那一次,叶老二在树上摇,我们几个在树底下捡,刚好,邓奶奶进园子拔草,我们一见她进来了,便纷纷落荒而逃,唯独叶老二还滞留在树上。邓奶奶吼了一句:“慢慢下来,别给摔着了”,然而叶老二还是匆匆忙忙的下来,怀里的桃子撒了一地,邓奶奶一边把捡到的桃子“还”给叶老二,一边嘴里唠叨着“这帮小崽子们的,这不还没有熟好呢嘛!吃起来不酸不涩吗?都给糟蹋了”。
过了一段时间,在一个明月高悬的晚上,我们刚吃完饭,母亲在洗锅刷碗,我在院子的一旁吃白天摘来的栽秧泡,突然一个人影进来了,是邓奶奶,我吓得转头就跑,以为邓奶奶来找我母亲算账的,没想到邓奶奶一把抓住我,一边把一小半蓝桃子递给我,一边对闻声赶出来的母亲说,这帮小兔崽子,就爱吃我的这个桃。这回熟好了,让娃子吃个够。我接过邓奶奶手里沉甸甸的桃子,心里有些愧疚,但是,美滋滋的……
栽秧泡,留给我回忆的东西太多了,有喜悦的、有悲伤的、有随风飘过的、也有扎根心底的。就像我童年那个五彩缤纷的梦,总是想在梦里见到彩虹。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是一坛醇香浓郁的酒,酿的时间越久,品上去才越有味……夜深人静,回想我童年似水般的日子,回想我童年摘栽秧泡的日子,好像那红得发紫的栽秧泡离我们是那么的近,摘一颗放在嘴里,满口生津,味道酸酸甜甜的。
第五篇:蝴蝶豌豆花读后感
蝴蝶豌豆花读后感
(一)一(1)班:丁宁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蝴蝶豌豆花》。这是一本诗集,里面的诗人非常有名,有胡适、叶圣陶、冰心、金波等,他们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很高。另外,这本诗集还有一大亮点,每首诗的旁边都有一副栩栩如生的画,生动地再现了每首诗的情景。
诗集里面有好多我喜欢的诗,像《忆》《湖上》等,并且背了下来。我最喜欢《忆》这首诗,讲的是:“有两个橘子,一个是光脸的,一个是有麻子的,姐姐把有麻子的给了弟弟,把光脸的留给了自己,弟弟的比姐姐的好,还是绣花的呢!”如果我是姐姐,也会把好的留给弟弟。我还喜欢《湖上》这首诗,讲的是:“水上一个萤火,水里一个萤火,平排着,轻轻的,从船边飞过,它们俩儿越飞越近,渐渐并作了一个。”这首诗仿佛让我看到了这个美景!
这本书真是本好书,我真喜欢!
蝴蝶豌豆花读后感
(二)一四班冯释墨
花,柔美柔美的 没有多余的草 我从阳光中走出 静静地躺在 故乡的怀里 消失在路边的花丛中 你是那多情的蝴蝶 追随着花影芳馨 从豌豆花 上飞起 带着露水的蝴蝶。
-------题记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蝴蝶豌豆花》。这是一本诗集,这本童诗集虽然只选了二十首诗,但时间的跨度很长,从新诗发轫时期到近三十年的新时期,都选了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其中包括了叶圣陶、冰心、圣野、金波等大家的儿童诗,诗作的题材多样。诗情画意也是这本绘本的特点。
美术顾问蔡皋邀请到了中国图画界享有活力的老中青三代画家携手并肩完成二十幅作品。参与者包括享有中国图画书最高奖项第一二届小松树奖的作者王晓明(《雪孩子》)画家,何艳荣,丰子恺原创图画书大奖首奖的获得者朱成梁、周翔等。画家以鲜活有力的笔触将他们对诗作的理解以图画的方式诠释与读者交流,让诗歌产生了第二次生命。
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叠小纸船,可以说是我们童年时代都做过的游戏,但冰心的《纸船》,却是把游戏精神导入了一个歌颂母爱的境界。它不仅唤醒了一段童年记忆,还激发了更多的联想。高洪波的《我喜欢你,狐狸》又是一首激发小读者快乐情绪的诗。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
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柯岩的《小鸟音符》,诗人面对星空和大地,以儿童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郭风的《蝴蝶;豌豆花》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孩子的对语,其实那何尝不是诗人在审视一朵花、一只蝴蝶时所萌发的一种幻象呢!另一首邵燕祥的《小童话》,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叶子、花朵、大树和孔雀,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
朱成梁先生的《团圆》温暖感人,《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依然为读者营造了如沐春风的氛围。而《村小:生字课》则让人忍俊不禁,还原了熟悉的场景,我们当年不也是如此这般唱读课文的吗?“蛋 蛋,张铁蛋的蛋,花 花,曹爱花的花,”这么一唱,自己仿佛也变成了那个缺牙的小村童了。还有,请注意,那个淘气的小男生,他手中的小青蛙是只有乡村小学的小孩才可能拥有的宠物吧。
李娜是位非常爱花、种花并一直喜欢画花的画家。在她那里,有的是对花的珍惜和爱护之情,为了画好豌豆花,她曾经种了一年的豌豆花,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在她的笔下,花朵格外惹人怜爱地开着,那优雅轻盈的意态使得你想要采集的手恐怕都要缩回来了吧。的确,她是宠爱豌豆花的,在她眼里,豌豆花比那些名花更单纯可爱,于是,我们就看到《蝴蝶;豌豆花》在那里相知相爱,欢欢喜喜地开放和凋败。
赵晓音、钦吟之、张小莹是活跃在童书出版、艺术界里,年轻且有实力的新锐画家。赵晓音在《天上的街市》中为我们展示了深邃、美丽的星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小童话》光斑闪烁、格调清新,画面完美地呈现了树叶、花朵、孔雀互相向往又相互交织的梦想。在钦吟之的《花牛歌》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张小莹的《忆》画得有意思。因为是回忆,所以“我”和“姐姐”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有区别又有关联的情景,我们看到画家匠心独运,用彩色和单色加以界定;同时,小动物造型的变化又加以区分,画面朴质冲淡,人物淘气稚拙。
我想它们一定在期待被阅读的时光,那种亲子共读奇妙的时光,呵!阅读快乐,快乐阅读,在诗人画家聚会的星空下……
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