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功的标签是什么的美文摘抄
有位初中同学,理发手艺高超,但一直待在乡下,洗剪吹一次收费8元,最多时一天有30位客人。我这么一算,一年收入也十分可观。但他一看到我,就感叹:“当年我们是同桌,现在你在城里有房有车有好工作,我呢,只能剃剃头。”他唉声叹气,帮他打下手的老婆也埋怨,说你们这些同学中,出了很多大老板,就他一个剃头匠,真没出息。
我无言以对。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类似的对比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周围,大家都与同学比,与同事比,与兄弟姐妹比,纵向比、横向比,结果越比越沮丧,越比越尴尬。
有一天家里的微波炉坏了,我捧着它去家电修理店。大概因为天气凉了,有两个空调安装工闲着没事干,其中一个说:“我的圈子里只有我一个没有苹果手机了,我想去办张信用卡,透支点钱买台苹果5S。”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连一部手机都可以给空调安装工带来压力。
我不太喜欢用拜金、享乐主义这样的词汇来定义这样的现象,这太肤浅。虽然现在有了微博和微信,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主张自己的个性,但实际上中国仍然是一个集体色彩浓厚的社会,过分的自我张扬个性仍然不受欢迎,只有一个群体认同一件事,大家才会认同这件事。或者说,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并且接受集体认同的成功标准,才算是成功,即便你自我感觉良好也不算。这就产生了问题,即便一个心态良好的人,如果他身上没有社会认可的所谓的成功标签,那么他即便整天乐呵呵的,也不是成功人士。
苹果手机为什么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不要以为中国人越来越西化了,也不要高估苹果的品牌价值,而要考虑中国人迫切需要成功标签的因素,他们在努力做到成功标签不掉队。在周围,使用奢侈品不是因为性能和品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身份的符号。我所认识的购车人,他们几乎都不会在意汽车的性能和功能,而是在乎汽车的品牌,它们宁可买一辆低配的国产宝马,也不愿花同样的钱买一辆高配的二线品牌车。
每个人身上都有压力,几十年前是生存压力,现在应该是成功压力。但成功何其难,所以就会产生“猪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的伪成功现象。一辆一线品牌的车,一部最新款的苹果或是三星手机,至少一套以上的商品房,这样的人才会被认为是成功人士。
今年国庆黄金周,九寨沟人山人海,庐山一路拥堵,我们休假不是为了放松,好像是为了图热闹和劳累。许多专家都责怪中国的休假制度不合理,其实这背后不仅仅是休假制度,还有复杂微妙的社会情绪和心态在里面。我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如果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景点回来,大凡都会有意无意地在同事间、朋友间“宣传”,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喋喋不休。而那些从“不高端不大气不上档次”景点旅游回来的人,大都三缄其口。
那种心态非常微妙,但就是这一点点的微妙,却主宰着一个人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价中国人:“不论是在茫茫草原上的牧民,还是在南方民营工厂的工人,他们不停地劳作,就是为了多赚钱,每个人的脑子里都装满了赚钱的点子。世界上已经很少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对金钱充满了期待。”
这样的评价暂不判断其对错,但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甚至电视台可以把一个人的梦想作为一场秀来表演,每个人身上真的背负着太多的成功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地奋斗,希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第二篇:成功与成人美文摘抄
老子有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因为世界是不停变化的,周而复始,强了弱,弱了强,分了合,合了分。强盛了,就会转向衰弱,衰弱了又会转向强盛。老子所主张的是,人要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虽然&;雌、柔、辱、贱&;都被常人视为苦境,却都是处于事物发展的最有利位置——这些位置代表了后续还会继续变好。
人在低处,抬腿就是登高;人在高处,伸脚就是低就。做人与处事,要有理性自适的态度,既不能得意忘形,也不要妄自菲薄。孔子看过仓库、养过马、当过宰相,最后去办学、周游列国。好像他止于低处,其实那正是他的高处——因为凡人着眼于世俗的功业,看重的是成功;而孔子着眼于心灵的修业,立足于成人。凡人因为功利而速朽,孔子因养心而被后人追为千秋至圣。凡人与&;至圣&;的距离,弥补之途,还是修炼内心,虔敬地读圣贤书。因为,一个人内心的宽度,是他读过的书一本一本摊开来的;一个人内心的高度,是他读过的书一本一本码起来的。
第三篇:面子与成功美文摘抄
面子换不来成果和事业。人立于世,原本会有许多机遇;但为了面子,许多人又让它擦肩而过。
杰皓和鸿坤都是北工大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两人不停地奔波于各大人才交流市场,但还是没能如愿找到理想的工作。
一天,杰皓看到一家出租车公司在招聘司机,心想,与其这样马不停蹄地空耗着,不如先干出租车司机,既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同时也可以寻找发展机会。他打电话给鸿坤,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没想到鸿坤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讪笑着说:“你该不是被拒绝吓趴下了吧?我们可是北工大专门学经济的毕业生,怎么能去做出租车司机?太丢面子了。”杰皓接过话说:“难道大学生就不可以做出租车司机了?要知道,每个行业都需要经济管理型的人才呢。再说,为了面子而不去事业的疆场搏击,这种面子是虚无的,没有任何价值……”没等杰皓说完,鸿坤抢过话头便说:“好了,不跟你争辩了,你想做出租车司机,我拦不住你,反正我是不会去做的。”
杰皓初到出租车公司,虽说只是把这里当做暂时的栖身之地,但他依然以十分敬业精神和十足的干劲对待这份工作。无论是同行,还是老总对他的表现都发出由衷的赞叹。两个月没到,公司总经理就委任他为车队队长。杰皓不负众望,运用自己在大学里的专业知识管理车队,向公司提出许多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老总采纳后效益明显提升。由此,老总更器重他,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运营干将,便将他调到身边做总经理助理。
至此,杰皓深感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感到出租车行业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便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上。两年后,公司老总破格提升他为公司副总经理。8年后,公司老总准备退休,但他的子女没人愿意接手运营他的小公司。总经理便找到杰皓,以极低的价钱把公司出让给了他。又过了两年,杰皓的公司出租车辆突破500辆,在市里跃升为一家大型出租车公司。而此时,他的大学同窗鸿坤只是一家公司的普通白领。
许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平平淡淡、无所建树,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太顾及面子,从而在心理上设限了行动的步伐。他们在寻找职业或寻求事业发展时,首先思索的并不是这种职业有没有前途、能不能给人带来新的机遇,而是干这行会不会丢人。有些职业,比如杰皓当初选择的出租车司机,或许表面上看并不光辉四射,甚至有些丢人;但对于每一个需要生存、需要从立足中不断寻找发展生机的人来说,任何一种职业,哪怕是所谓的很丢人现眼的职业,只要你勤奋、敬业、用心、坚持,就一定能寻求到发展的时机。对于每一个想干一番事业、想大展宏图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爱面子更蹩脚的,因为那是在掩埋机遇。
假如你想克制爱面子的心思、解脱面子带来的心理负担,不妨尝试以下这些方法:一是剖析法。当他人在谈论你时,你一定会有愤怒感,这很正常。但在愤怒之余,你不妨剖析这种谈论有没有道理。假如有道理,就谦虚接受;假如纯属流言飞语,别去理睬,他们说他们的,你做好本人的事就行了。二是行为练习法。有些事情,比如与生疏人接触,恳求他人帮助,你本不愿去做,但不做又不行。这时,可使用行为练习法。在面对对方之前,设想对话环境,不断模仿对话过程,找到感觉后再去行动。三是韩信受辱法。随时牢记韩信忍胯下之辱的典故,不在大事上纠缠面子问题,变“士可杀,不可辱”为“士可辱,不可杀”,不在有关大局的事情上“捐躯”。
第四篇:分段成功美文摘抄(推荐)
我有个农村的舅家小表弟,比我小6岁。他高中刚毕业那年,来到城市里,在一家厨师培训学校学厨师,经常会在周末来我们家玩。
厨师学成后,有天他到我家里,红着脸说要向我借4000元钱,说要自己开个小吃铺。望着眼前这个18岁的大男孩,我吃惊地说:“就你?想开小吃铺?得了吧,你能找个小吃铺打工就不错了,真是异想天开!”那个时候,我大学毕业后刚工作两年,除去平时的花销,也就是几千元的积蓄。我哪舍得借给他打水漂呀。
见我有拒绝他的意思,他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眼泪一下子掉下来了。他这一哭,我一下子心软了,后来我拿出2000元,我妈也就是他姑姑拿了2000元,我叹口气说:“这钱就算我们赞助你的了,赔了就赔了,我们也不指望你能还。”他倔强地说:“你放心,我一定还这个钱!”
表弟的小吃铺终于开起来了。在流动人口多的城乡接合部,租了个十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房租是每个月500,交了半年3000元房租,剩下的1000元,他买了炊具、碗筷,为了节省资金,他的四张小方桌和那些椅子都是从旧家具市场买的二手货。表弟见我盯着那些桌椅皱眉头,他嘀咕道:“旧点怕啥,人家来吃饭的,又不是吃桌子椅子的。”我环顾一圈,叹息道:“你连个冰箱都没有,还开什么小吃铺,真是瞎闹!”表弟倔倔地说:“我怎么瞎闹了?没有冰箱,我买菜买少些,够一天用的就行了,没有冰镇啤酒也没有什么难的,我旁边就有个小超市,他们有冰镇啤酒卖,我从他们那买不是一样吗?”见表弟这么瞎凑合,我苦笑着摇摇头,借口有事情忙,就走了。
过了大约半个月,我路过那个地方,于是就随便过去看看,正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好家伙,表弟的生意还真是不错,四张小方桌坐满了人。他就是卖面条、米饭和小炒,一个人忙得团团转,有顾客要冰镇啤酒的,他匆匆跑到门后,冲旁边的超市喊一嗓子:“来三瓶冰镇啤酒!”于是人家立马送来……
半年过去了,表弟真的把钱给还了,还给我妈买了个手机、给我买双皮鞋。我知道他这是答谢我们母子俩。回想起当初我怀疑他的能力的时候,我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表弟的铺面一年租期到了后,他租了个四十多平方米能摆12张桌子的大房子,招了一个厨师和一个服务员,买些新炊具和新桌椅,他一年挣的钱都折腾完了,不过,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欣赏表弟了,觉得他是个敢想敢干特别能吃苦的人,肯定能把生意做好。
表弟做生意的第六年,他把饭店开到开发区的写字楼楼群了,他租了上下两层共二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开了家酒楼。表弟的生意很好,写字楼群的很多白领都是他的长期顾客。
“其实当初我的理想就是以后想开个酒楼,但在那个时候,我两手空空的,对于我来说,那个理想确实很大很遥远!好在我踏实地从小干起,干好了小吃铺,然后就干了饭店,再后来就是现在的这个酒楼。现在回头想想,当初我的理想还不算离谱吧?”表弟说完,幸福地笑了。我当时心情很复杂,既为表弟的成功高兴,又为自己多年的碌碌无为而难受。
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表弟那样,经过勤奋努力,让自己以分段前进的方式取得最终的成功。
第五篇:成长之后才是成功美文摘抄
什么是成功?就是个人在生活中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的过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二是自己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但大多数人,比较看重前一种,而不是个人对自身的衡量。
那么成长呢?现在有句流行的话:成功要趁早。其实,教育以德为先,即成长,成功只是副产品。
如果以老师的说法,于智博离成功差得很远,他非常同意老师对他的评价,他不认为自己是成功,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成长了。成长与成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于智博现在是世界五百强企业总裁高级助理。他是80后,被媒体喻为输在起跑线上哈佛男孩儿。他这人小学留级、中学排名倒数。16岁赴美留学后,就读学校只有50名学生的乡村中学。然而他却在21岁时,被当时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聘用,20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成为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
现在有些家长在孩子刚开始会跑,就进钢琴班、美术班、音乐班……孩子是不愿意去学的。特长班是发现你有这方面特长,然后进行挖掘、延伸,把特长最大化发挥出来,可是多数家长把这个特长班弄成个必需班,不管孩子是不是这块料,人家学就得跟着学,要不然就落后了。于智博小时候,也曾在少年宫学手风琴,去了两三次后,回家的路上把手风琴扔了。回家后,对爸爸说,手风琴丢了。爸爸说手风琴那么大个东西你怎么能丢呢?知道是儿子骗他,也没打也没骂,知道儿子不是这块料。后来发现他喜欢打球、爱跑步,于是培养儿子体育方面的兴趣。于智博说他的成长过程要感谢父母的宽容。没把这些强加给他,而是说你去试试,不行换一个。
他从小跟家长学到的是德,比如他奶奶从小教他做人要厚道,先想别人的好,后想别人的不好。这点不是老师能教的,考试能考的,得用心去体会,通过无数次事件的发生,吸收到这些养分。这也是情商的一部分。这些事反映到孩子先人为主,如果这个孩子已经是18岁、20岁、甚至30岁了、你再去教他,已经晚了。
成长的特征是不仅智商高,而且还要情商高。在任何领域里面,情商的重要性都是智商的两倍,在管理层当中,情商要比智商高9倍。于智博35岁去管理40多岁的或者比他更大的人,这个情况不是很多见。有人曾经问他,你职位这么高、年龄这么轻,手下人服不服你?他说,我并不是这个领域里的专家,但我的专长在于我了解他们做什么,我能把这几位专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这几位专家拧成一股绳,让他们集体发挥出最大的能力。我不见得比他们每个人都聪明,但是我能把他们每个人最聪明之处都引发出来。于智博真的“成长”了,这就是成功的管理者,这就是情商比智商高9倍的原因。
但,有些孩子的情商教育是欠缺的,有些研究的人说,其实这是情商发挥作用,你快乐地开心地解每道题,会很快找到答案;往往那些背着很沉重的包袱,带着爸妈的期许考到清华北大,目标压着他就发挥不出来。这也是情商的一种表现。
成功是做成某件事的过程,而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成长”的支撑,对个人来说可以简化成寻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把你的所长、所好发挥到极致,就达到了那个阶段的成功。而且这个成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俱进的,是阶段性成功,往往可能是下段的起点。很多年轻人也许在同龄人当中是走得比较靠前的一位,但对于他自己来说,只能说是阶段性目标。下一步怎么走,距另外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成功是一瞬间,而成长是相对漫长的过程,真正享受人生的过程,享受成长的过程,享受人生快乐时光会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