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碳农业转型改进建议论文
一、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
1.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由于之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的污染气体的排放和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最终诱发了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现状。为了建立一个低能耗、地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以为了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就此展开序幕。
2.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的基础之上,形成以新型的低碳能源系统、低碳利用技术以及低碳产业体系为主的经济运营模式。低碳经济是指从产品生产、消费流通以及最后的循环利用都是以低碳模式完成的,是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以及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环保工作,形成低能耗的经济运营,通过适当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文明的低碳经济社会。低碳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通过较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形成的一种节约型、环保型、健康型的绿色农业经济,从而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因此,低碳农业又可以被称作为生物多样性农业。
二、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农业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我国的经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属于经济比较繁荣、科技发展比较迅速的地方,所以在东部沿海地区会更加顺利的完成生态农业和低碳经济的推广。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西部区域,由于传统的耕作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他们的固定生产模式暂时并没有受到冲击,所以从思想上还不能迅速的接受低碳发展的观念,这种传统的耕作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低碳农业发展的需求。
2.现代低碳农业理念还不稳固。近年来,政府为了更好的推进国家低碳农业的发展,在节能、环保以及循环经济能够方面也已经做了比较广泛的宣传。但是目前的低碳经济推广主要是针对工业发展,对于农业方面涉及的并不多,只是在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农业发展中做了普及宣传。对于农业生产者而言,对低碳农业的认识还非常浅显,也没有在农业种植方面形成浓厚的应用氛围,所以由于现代低碳农业还没有在生产者之间建立固定的观念,所以很难促进低碳农业的普及。
3.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尚未建立。在农业的生产方式上,由于农民已经习惯了使用化肥、农药进行农业耕作的模式,这种高碳的化学生产模式不仅造成了资金上的大量消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由于缺乏专业农技人员的指导,农民在进行耕作经营的时候无法接受到系统科学的技术指导,对于化肥、农药的过分依赖也在无形中强化了高碳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其成为了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4.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足。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或者偏远地区中具有相当文化基础和一定知识水平的劳动力都在不断的涌向大城市求发展,使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人员大量流失,留下的主要是知识年迈的老人和儿童,这就使得农业科技的发展更加困难,也无法全面快速的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地方,由于科技信息的限制,加上人员劳动力的断层,很难实现低碳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
三、农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产业转型总是以工业发展为主,以城市为主要发展阵地,而对农业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涉及到农村的经济转型发展。由于农业具有排放碳的同时又储存碳的属性,所以对生态的建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当前节能减排、文明生态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农业已经成为了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1.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由于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对我们当前的生态环境平衡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偏南方的贵州、云南、广东地带等省份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高温少雨的极端天气。由于降雨量的减少,使农业耕地经受着旱灾的影响,大量的牲畜饮水得不到有效供应,而在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区,还经常遭受着持续性的大量降雨天气,引起农业耕地的洪涝,对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2.高碳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原始农业逐步过渡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工业化的农业发展,可以说农业发展一直处于逐步提升的过程。当前的农业种植过分依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仅污染了环境,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将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减少,极大的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在人体摄入这些经过农药喷洒的农产品后,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工业化农业已经成了一种高碳化的农业,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3.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生态化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想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就必须从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科技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促进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的和谐相处,以最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来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低碳农业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碳的排放,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全球变暖的环境威胁。
4.低碳农业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极度关注,市场也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环保指标的要求标准。农业的竞争力已经逐步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所以企业的最终生产要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低碳农业也成为了应对农业贸易壁垒的主要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低碳农业的策略建议
在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中,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技术是关键的原则。在推动低碳农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农民的增收效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农民、政府、技术三个因素的合理安排,推动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1.建立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来说,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低碳农业模式的创新,并且也可以增加人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很多种方式,比如,国家可以通过采取优惠政策、生产补贴以及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低碳农业的发展。当然除了从一方面进行鼓励外,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进行限制,比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条例规定,针对高碳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担负相应的生态污染补偿费用,通过这样的规定,就会在无形中增加高碳农业的发展成本,也就可以顺利促进高碳农业逐步向低碳农业的过渡。
2.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低碳农业的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运营基础之上的,但是关键的发展支撑力量是低碳技术的应用。所以,在发展低碳农业的同时,要形成不断的科技创新模式,经过在低碳农业的发展的创新、改革、吸收、消化等途径的确切实施,全面改善低碳农业中的技术应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发展低碳农业,比如,无污染的新能源开发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固碳减排等措施,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低碳农业的快速、全面的发展。
3.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考核模式。低碳农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低碳农业的发展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通过连接低碳产业发展与政绩考核的关系,增加各级领导对低碳农业的关注度,这样的政绩考核机制,可以更加快速的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生态保护中引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将实际的开展效果融入到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中,以各级领导的实际行动推动“三农”建设的快速发展。
4.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农民在低碳农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高低就直接影响了现代低碳农业的发展进程,但是当前的农村劳动力对于发展低碳农业的知识了解的还比较少,更不用说要积极推动相关发展创新了。所以,应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全面推广低碳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采取的教育培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应该在农村普及生态农业观念,使其了解低碳农业的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其次,应该邀请专业的低碳技术人员,向农村劳动力进行有关低碳技术应用的知识普及,提高低碳技术在农村的正确实施,而且通过熟练应用低碳耕作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碳农业的耕作模式,促进低碳农业在农村的普遍开展。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发展低碳农业已经成为了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固化形式,在坚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还必须积极探索创新型的发展途径,充分实现以低碳经济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只有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战略措施,才能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形势下的嵌入农业转型升级,并为农业生产增值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第二篇:低碳论文
院系:经济与城市管理学院 班级:房产0901班 姓名:孙丽鸿 学号:2009090113
低碳,让未来变得更美好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自此,“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近两年来,低碳,已经传向世界,传遍各地,“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全球各国最大的共同话题。
“低碳经济”是最近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全球气候的不稳定变化不断凸显,各国的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低碳经济” 一词更是渐渐深入人心。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它作为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
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发展和未来,对世界的发展和未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诸多优势。发展低碳经济更是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其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为了改善和提高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排放”肯定会有所增加;最后,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我国面临开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也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那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应如何发展自己的低碳经济呢?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二
是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继续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倡导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三是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着力提高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四是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研究。
发展低碳经济,也离不开各企业的支持配合。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大力发展应用低碳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发展低碳经济,民众是主力军。施泰纳说过:“在二氧化碳的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低碳生活并不遥远,很多是可以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做的,并不是一定要等到未来。例如,我们可以少开车、多坐公交车等,这些简简单单、点点滴滴的改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发展低碳经济,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变,更不用我们做出什么大的牺牲,它只需我们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让我们去实践一个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具体到我们平时的生活,就是要尽量坐公交车、换节能灯等,这样能在保证较高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减少能源的消费和碳的排放。也就是说,我们要注意消费行为,尽量较少地消费能源、较少地排放二氧化碳,并把它看成一种社会公德来提倡。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发展低碳经济,公众力量不可低估,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任何一个数字乘以13 亿, 都会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够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开始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就离我们不远, 美好的生态环境便是指日可待。
相信,在世界各国的努力合作下,在各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民的积极配合下,低碳经济必将繁荣发展,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丽,未来也将因低碳而更加长远美好。
第三篇:低碳论文
低碳环保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实施以下政策和措施。
一、推行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
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我国在电力、钢铁、化工和轻工等许多行业,已开展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作。
推行低碳生产,需要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等。
二是要按照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率、低排放、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低碳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把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三是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在采用最安全最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等。
四是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
二、提倡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
低碳消费应当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意义却非常重大。
三、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高速过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要努力解决这些行业造成的污染。
另外,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对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调整,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低碳产品出口。
四、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国际上已经有许多成熟的低碳技术,我们在努力发展和应用自己的低碳技术的同时,要大力从国外引进这些先进技术。
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长期能源安全,有助于缓解当前和未来能源体系下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而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
第四篇:低碳农业汇报4
哈尔滨市低碳农业开展情况汇报
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低碳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节能减排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推进低碳经济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推广利用的具体实践活动。开发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增长,符合国家开展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按照省农委“关于低碳农业开展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办重点对我市近期低碳农业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现将有关调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对策建议做如下汇报:
一、低碳农业开展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农村能源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开展低碳农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太阳能利用
截止到2009年底,我市在8区10县(市)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8.9万平方米;建设被动式太阳能房33.86万平方米;太阳能保温猪舍252.96万平方米;新建太阳能路灯7000延长米。
2、风能利用
截止到2009年底,哈尔滨市依兰、木兰两县建成风力 发电场8处,其中依兰县建设7处风电场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35万千瓦,年节约标准煤63万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近154万吨,减排灰渣9.6万吨。木兰县1处风力发电场安装了20台风力发电机机组,年发电量2800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2万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近4.9万吨,减排灰渣0.3万吨。
3、农村沼气利用
截止到2009年底,我市阿城区、五常市、巴彦县等16个区、县(市)共建户用沼气池36742个,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建设56处,沼气工程16处。年产沼气588万立方米(折标煤4212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0277吨,年处理粪便7.3万吨,年产沼渣沼液45.5万吨。
4、生物质综合利用
截止到2009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呼兰、道外、五常、双城、宾县等区、县(市)建设年产5000吨以上秸秆、稻壳固化成型燃料加工项目近20处,年产生物质固化燃料30万吨以上,年节约标煤20多万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近49万吨,减排灰渣3万吨。另外,还有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生物质采暖和碳棒加工等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
5、其他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同步进行
截止到2009年底,我市累计建设户用燃池14138个;改造节能烤烟房2019座,节能砖瓦窑771座;推广实用型 省柴节能炕连灶50.62万铺。
6、初步建立农村能源服务体系
在成立哈尔滨市农村能源科技开发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目前已有双城、通河、阿城、依兰等4个区、县(市)成立了农村能源服务中心;全市16个区、县(市)成立了125个农村能源村级服务站。以市级农村能源服务中心为龙头的我市三级农村能源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7、农机节能及装备水平稳步增长
截止2009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81.7万千瓦,比2008年(下同)增长 16.8%;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9.3万台,增长17.2%,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7万台,增长31.8%,大中型配套农具10.8万部,增长33.3%。全市落实国家农机购臵补贴资金13627万元,淘汰高耗能农业机械设备,新购臵机具8209台套。
二、低碳农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农村能源建设取得的成果对我市开展低碳农业,提高生物质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有效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实现农村节能减排,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循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农村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可以有效的解决养殖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用能清洁化、农业用肥无害化、村屯环境卫生清新化等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难题。二是农村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带动了养殖业、绿色种植业和农村相 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排放物的回收利用、农民增收节支和低碳农业的发展。三是农村能源建设有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我市积极的开展低碳农业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1、太阳能利用开辟了绿色能源,成效显著。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低碳能源,在广大农村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对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农村节能减排,实现农村经济绿色增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的是太阳能房和太阳能路灯。
第一,太阳能房建设比较突出的典型是阿城区亚沟的岳吉小学,学校两层楼校舍全部采用的是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据测算,该所小学年节约标煤近20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近49吨,被动式太阳房每年可比普通房的采暖期缩短近2个月,采暖只做热量补充,点火时间也将缩短,太阳房即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是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第二,太阳能路灯推广的典型是呼兰、五常、木兰等区、县(市)。2009年我市在五常市杜家镇、常堡乡中华村、拉林镇;呼兰区沈家镇郭堡村、沈家镇沈家村;木兰县利东镇利东村累计新建太阳能路灯7000延长米。农村街道照明的实现,是开辟绿色照明,践行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有利于 更好地开展社区活动,强化社区意识,加强邻里沟通,提高社区安全系数,有效地保证了儿童放学,夜间出行的安全,延长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时间,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有效促进了农村和农民文明水平的提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随着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农村热能利用低碳化,既节约化石能源,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2、风力发电推动了低碳农业的发展。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低碳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蕴量巨大,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近几年,我市在沿江地区、山区和半山区资源较好区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取得一定成效。风能利用比较突出的是依兰和木兰两县大型风力发电场。依兰新建的富强和辰光两处风力发电场,位于风力资源丰富的大脑袋山和抽风砬子山,建设规模均为33台单机容量1500千瓦的发电机组,年发电10万千瓦,年节约标煤1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44万吨。木兰县引进资金11770万元,在蒙古山山脊安装20台50米高的风力发电机机组,实现年发电量2800千瓦时,将年创产值1800万元,节煤约2万多吨,实现减排二氧化碳4.9万吨。总体看,风电发展到目前阶段,其性价比正在形成与煤电、水电的竞争优势。数据显示,风力发电对两县发展低碳 经济、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贡献很大。
3、沼气推动了农村用能结构的转变。农村沼气是开展低碳农业的重要内容,是通过生物质微生物转化,完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几年累计建设的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沼气工程、联户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使我市四万户农民生活用能实现了清洁化、低碳化,庭院种植实现绿色化。为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我市在双城、道里、通河、依兰、阿城等区县建成5个三位一体低碳农业示范项目。示范项目以沼气为纽带,把猪(禽)舍及厕所、沼气池、日光温室结合在一起,将种养业结合起来,把畜禽粪便填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农户炊事、照明、温棚加温及二氧化碳施肥、果品保鲜等,沼渣、沼液用于农作物基肥、鱼塘饵料,沼液作追肥、叶肥、喂猪、浸种等,以此拉长生物间生态链条,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达到自净,同时带动了农村改水、改厕、改厨和庭院绿化美化,促进农村环境大改善,实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转变农村用能结构,发展低碳农业的目的。
4、生物质建材推动农村住宅建设的革命。我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在农村新建住宅中积极推广应用稻草砖和稻草板等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目前已在通河县富乡村建成一处稻草板房节能住宅示范项目,在五常二河乡新庄村建成一处稻草砖节能住宅示范项目。这项技术不仅有利于 节能减排,发展生物质农业,而且使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得到结合利用,以达到逐步替代红砖、节约采暖能耗、减少烧砖取土对耕地的破坏。
5、低碳农业项目实现商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行。长期以来,农村能源项目大都属于公益性较强的事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经济效益较差,建后运行一直存在问题,针对机制问题,我市部分区县在农村能源发展机制上得到创新,他们采取与企业联合建设,走商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行的机制。把农村能源作为产业来对待,实现装备大型化、经济规模化、产业集约化、生产专业化,提高生物质利用效率和水平,充分综合利用农业剩余物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市开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典型是黑龙江省龙能燃气投资有限公司在宾西镇投资建设的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商业化示范项目。
该项目是宾县通过招商引资,由企业投资,政府扶持,成功建设黑龙江省第一家小城镇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商业化示范项目,也是黑龙江省农村能源2009年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的样板工程。该项目主要包括秸秆颗粒燃料示范项目、秸秆沼气示范化项目、有机肥生产线三个子项目。项目总投资 2300万元(其中农业部项目资金290万元,省投资240万元,企业自筹1770万元)。该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牛粪和秸秆资源。除牲畜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每年有107 万吨秸秆得到充分利用。项目投入运行后,预计年产沼气483万立方米(标煤折36.2万吨),可解决宾西镇4000户居民用上高品质生物燃气,年生产秸秆固体燃料2万吨(标煤折1.4万吨),年发电657万度,生产1.58万吨有机肥,可保证万亩农田使用有机肥。该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整套技术组合科技含量高。该项目采用投资方与黑龙江农业机械工程研究院共同研制的干法沼气发酵技术,与中国科学院大连物化所和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开发沼气精制提纯工艺技术,瑞典毕普公司自动控制技术。是全国唯一产业化的沼气精制提纯工艺技术。该项技术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提纯后,沼气甲烷纯度提高至95%以上,可与天然气媲美。
第二,率先引进国际先进控制技术。在国内首先采用欧洲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瑞典碧普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过程控制技术(IPAS),使沼气生产和运营水平实现高效智能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
第三,采用商业化运行模式。在国内按照欧洲先进国家大型商业化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建设的首个商业化大型生物质能源项目。项目按照企业管理、商业化运营模式,成立哈尔滨宾西沼气有限公司,采用小城镇燃气热力供应网络服务管理系统,直接对技术参数控制、产气成本控制、安全消防预警、计费收费系统进行网络化管理。燃气入户按照 商业化运营模式,查表收费。
第四,秸秆固化技术领先。本项目采用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模式为全国首例。该项目固化致密度高(热值3500-3900千卡,相等于煤炭90%,价格为煤炭的60%),项目安装两组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设计的万吨级秸杆颗粒燃料成型机组,该机组处理能力和规模目前全国第一。实现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利用。
6、农机节能和农机机械设备更新取得新进展。2009年,我市推广的农机技术,继续以水稻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械收获和提高机械化程度作为重点,积极探索适于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的机械化技术。全市重点推广了10项农机节能新机具、新技术,其中试验示范项目4项,重点推广项目3项,普及推广项目4项。加大农机节能节油技术研发力度,市农机研究所加大了农机具的研发力度。开展了悬挂式灭茬松耙碎土复式整地技术及机具、动力式联合整地机、水稻节水免耕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及机具、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耕作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稻田保护性少耕节水技术及机具、稻田保护性少耕节水技术及机具的研发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该项目的建设即为当地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又探索出了一条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商业化发展、产业化运行的道路,为我市未来发展低碳农业、绿色经济指明了方向。
三、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我市开展低碳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农村能源建设和农机节能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项目投入和配套不足、开发利用慢、农机节能技术落后、配套政策和服务滞后等问题。
1、农作物秸秆、稻壳、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等利用率偏低。我市广大农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年畜禽粪便总量2334.3万吨,能够集中收集转化利用的不足3%;秸秆可开发量为3632万吨,用于固化成型加工和转化的不足5%。集约化、规模化生物质开发利用项目少,由于大型沼气工程和生物质固化燃料项目建设起步较晚,产业化发展尚属初级阶段,2、低碳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新技术、设备和产品需要通过市场转化形成更强的生产力。目前我市农村成熟适用的节能技术、生物质深加工产品和节能产品等集中物流市场尚未形成,技术支撑体系和节能咨询服务市场尚未建立,低碳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对农村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业缺乏必要的支持。
3、资金投入与建设需要不相适应。一是配套资金投入不足。长期形成“一多一少”现象,即国家项目建设资金争取的多,地方配套资金少,使项目建设标准降低,建设速度减缓。二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体 系建设明显滞后,设备、技术人员缺乏,服务收费难,运行费用和服务人员工资难以解决,致使服务站运行困难,严重影响到建后效益的发挥。三是科技开发能力弱。由于研发工作经费少,自主创新、新项目实验受到制约。
4、缺少扶持政策。农村能源建设涉及多领域和多部门,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公益性很强,需要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尽管国家、省已出台了一些宏观政策措施,但我市在信贷、税收、服务体系、新技术开发和低碳产业政策等方面仍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5、农机节能技术研究服务有待加强。目前我市使用的农业机械,很多存在着功率低、设备小、产能低、设备旧、耗油大等问题,不能达到环保、节能、高效的要求。科研力量和资金不足,导致农机节油技术的研发滞后。
四、下一步发展思路和目标
哈尔滨市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大。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资源遍布我市8区10县(市)。按照资源的配臵,分层次加强我市农村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农业节能减排,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低碳农业为主线,以大幅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减排为目的,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逐步淘汰陈旧农用机械,转变落后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低碳农业和农村能源发展方面,总体思路是:“机制创新上项目,管理创新强服务,科技创新求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村能源建设项目,逐年加大农村能源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2、重点项目。结合低碳农业,规划一批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2010年我市计划安排四个低碳农业重点项目。一是在宾州建设一处利用生活废弃物为原料的沼气集中供气试点项目,日处理垃圾360吨,日产沼气3.2万立方米,年产有机肥7.3万吨,可向宾县3万户居民提供生活燃气。秸秆资源丰富的区县建设5个大型秸秆固化、气化试点项目,二是在道里区建设一处“产、学、研、训”一体化的农村能源综合服务及实训基地,该项目依托农业部工程规划院和德国沼气协会。该项目承载着低碳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验示范等任务。项目建成后将发挥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新能源技术试点示范展示、节能技术指导服务、农村能源技能培训等功能,三是生物质固化燃料生产加工基地及物流交易中心项目,该项目依托物流交易中心实现生物质商品流转,项目包括10处生产基地,60个原料加工基地。项目建成可以实现低碳能源的原材料收集、加工运输、成品储存、商品交易,预计年加工和交易量可达100万吨。四是在宾西开发区建设一个农村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项目。该项目主要 是制造自主创新的沼气膜提纯技术与生产系统、可移动式干法沼气发酵系统和沼气热电联产机组等发展低碳农业适用的成套设备,该项目有利于我市低碳农业和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
3、发展目标。短期目标,2010年低碳农业发展目标是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20处,生物质固化项目5处,太阳能路灯15000延长米,建设农村能源服务站80处。在双城市、香坊区、道里区、阿城区开展对水稻、食用菌、蔬菜的沼液浸种、沼液的叶面喷肥等进行相关试点,对沼渣、沼液集中开发,形成产业。中期目标,到2015年,我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100处以上,生物质固化项目达到20处以上。农村使用清洁低碳能源的农户达14万户,覆盖率达10%,项目户每年减少用能支出500元,农村可再生能源占农村总能耗从目前的1%提高到5%,年可替代标煤80万吨,处理农村畜禽粪便30万吨,秸秆40万吨,生活垃圾10万吨,年可产有机肥20万吨。
五、意见和建议
各地应大力发展低碳农业项目,贯彻绿色能源理念,加快推进农村用能结构调整。
1、制定低碳农业规划。各区、县(市)应当从制定规划政策措施入手,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提早制定低碳农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推进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以及生物质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
2、开展低碳农业项目试点。实施生物质气化、固化等一批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试点示范项目。把大型农村能源项目建设与低碳农业发展、农村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建设、农村卫生、老区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集中整合资源,共同推动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活节能,更新改造传统的省柴节煤炉灶和节能炕,加快省柴煤灶(炕)的升级换代。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型住房,降低秸秆、薪柴等农业废弃物直接用于终端消费的比例,稳步发展清洁的低碳能源。
3、加强技术创新与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以他们的技术优势为依托,根据低碳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优先发展新项目、新技术,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开发新能源技术和能源商品。建立政府、科研院校、企业之间的科研投入机制。在研究低碳农业成果应用方面享有优先权与政策补助。进一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培育一批低碳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建立农村能源科技示范园区。以生态为目标,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生态循环经济与企业产业化的有效结合。充分发 挥低碳农业项目的综合效益,促进低碳农业项目产业化发展。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因为地市与省外先进地区没有直接交往,不掌握其他外省先进地区的农村能源动态。省能源管理部门每年应组织基层能源管理人员到省外考察学习。
4、增加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已建成的户用沼气项目,应当合理布局服务体系。对已建户用沼气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划定一个距离不远、还能够辐射到的区域配备一个村级服务站。要把建设质量和建后管理服务作为农村能源建设的生命线。过去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使用者的信心,给农村能源建设带来许多副面的影响,加大建后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扶持,要按照市场化规则,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政府应将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中划定一部分资金用于服务站运行的日常支出(包括:房租费、水电费、设备维修费、油料费、服务人员工费等等),持续扶持几年,并允许服务站搞多种经营创收,逐渐走市场化运行的道路。
5、做好低碳农业项目库储备工作。各区、县(市)应当及早做好项目规划和储备工作。尤其是大型沼气工程、秸秆固化工程和低碳农业项目库的储备,对已建成的大型沼气工程应及早研究运行机制。
6、推进农业机械节能。加大农机节能的研发力度,应当增加农机节能的科研和工作经费,开展高能油耗检测技术 推广和机油添加剂推广,努力降低农用机械耗油。同时建立农业机械更新报废制度。农业机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尽快建立农业机械更新报废制度,使那些使用年限长且耗油高的旧机实行强制报废,同时给予农机手一定的报废机具补贴,加快更新淘汰老旧农业机械设备、高能耗老旧渔船和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性能,推广节能型船用柴油机、燃油添加剂和主机余热利用、燃用重油等节能技术产品。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农村能源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日
第五篇:澳大利亚低碳农业考察报告
澳大利亚低碳农业考察报告
根据2012-2013中澳农业交流团组计划,去年11月,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农业部国际交流中心组成的低碳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赴澳大利亚进行了考察。根据澳方安排,考察团走访了墨尔本市的莫纳什大学和梅尔基金会、悉尼市议会、瑙拉市马尼拉生物乙醇厂、多尔比市生物乙醇有限公司、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单位,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议题与澳方有关单位进行了深入座谈,对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系统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澳大利亚十分重视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从农业布局到具体技术措施都围绕着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环境进行。一是努力提高耕地质量。近10年来,该国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澳元,支持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发。以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例,政府对购买免耕播种机的农民补助10%的购机费,对改传统播种机为免耕播种机的农民补贴50%的技术改造费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澳大利亚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耕地面积已占80%。据澳大利亚农业部协调员Colleen女士介绍,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改善耕地土壤结构、提升有机质含量的同时,能够节水30%-40%,促进粮食增产20%-30%。二是有效节约水资源。在农业用水方面,澳大利亚规定灌区内的农户对灌溉和畜牧用水拥有的使用权与其拥有的土地面积相挂钩。同时,在灌区内建设和完善用水信息计量监测系统。例如,在新南威尔士州部分重点监控的农业灌区内,地表水用水计量设施普及率达94%,地下水用水计量设施普及率达34%。三是推行适宜的耕作方法。许多农场在麦茬地放羊,以羊粪肥田,并利用豆科植物,实行麦豆轮作,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四是平衡土壤营养成分。澳大利亚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羊毛的产量与质量,通过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提高耕地产出率,效果显著。
(二)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澳大利亚建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用途的公共基金,各级政府可以从中获得资金支持。例如,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地方政府在事权和财权上的相互推诿,1997年澳大利亚环境部和农牧业部共同成立了预算总额为15亿澳元的自然遗产保护信托基金会。该基金会通过对项目提供资金帮助,带动了其他资金的投入,促进了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协调和统一。在农业方面,该基金近年来的最重要贡献是改善了澳大利亚农业主产区――墨累?达令盆地主要河流的生态系统和水体质量。在这个区域,信托基金会提供1.63亿澳元,以鼓励农民使用生物防治、天然农药、低氮低磷化肥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同时为农民从事生态恢复的投工投劳支付报酬。经过10年的努力,盆地内土地盐碱化趋势得到遏制,河流局部蓝藻爆发事件大大减少,墨累?达令流域河岸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三)开展农业生态补偿。澳大利亚向潜在排放污染或破坏生态的农业生产者征收一定的税收,用来补偿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澳大利亚针对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向畜牧业生产者征收一定的税收。近年来,政府还探索实施“押金―返还”制度,实现对生态的补偿。例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生产之前必须缴纳一定的押金,保证将其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并合理施用到田间。这样,企业在某一地区生产,就必须租用一定面积的耕地来消纳粪肥。而且,押金是否返还给企业必须通过验收来决定,通常是将土壤质量同邻近未遭破坏的相似区域进行比较。如果企业未能通过验收,那么保证金就会被罚没,充实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中。为了避免加重企业负担,澳大利亚政府并不要求用现金支付保证金,而是通过银行或其他经认可的财政机构采用全额担保的方式实现保证金的财务担保。
(四)建立农业生态产权交易市场。由于大面积垦荒和过度放牧,澳大利亚的森林草原覆盖面积一度萎缩。为解决这个问题,澳大利亚政府探索开展市场化的生态产权交易。考察团拜访的新南威尔士州就在碳汇产权交易方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该州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碳汇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二氧化碳排放较多的造纸、钢铁等企业既可花钱购买其他企业的指标,也可以购买森林、草原等农业资源所有者的碳汇产权。配合碳汇市场,该州通过立法赋予碳汇产权法律地位,对超标碳排放者加重处罚力度。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将新南威尔士州的经验推广至全国,国会于2011年通过农业碳汇首次授信法案,规定农民和其他土地经营者可以通过保护森林、草原甚至合理耕种农作物而获取碳汇信用额度,其他碳排放者可以通过市场从农民手中购买碳排放额度。这样,农业的生态价值就通过市场化的产权交易方式得以实现。
(五)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促进温室气体减排。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制定税收减免和生物燃料配额制消费等政策,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发展。澳大利亚生物质能主要以非粮农作物和畜禽废弃物、林产品及废弃木材,以及藻类、水黄皮、短期轮作的灌木桉树等新型能源作物为原料,生物质能源的种类主要包括生物燃料、燃气、生物发电等。澳大利亚政府明确规定,消费者使用含有燃料乙醇的汽油,每升免税36澳分。新南威尔士州要求所有的交通燃料中必须加入6%的生物乙醇燃料。目前,生物质燃料已经占整个澳大利亚交通运输燃料的0.5%,通过对废弃木材等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产生的生物电已接近澳大利亚年电力消费的1%。尽管比例不是很高,但澳大利亚各级农业部门都对生物质产能特别是新型能源作物的规模化持乐观态度。例如,藻类每年可生产3.96亿升生物柴油,水黄皮每年可生产0.9亿升生物柴油,二者相加可以替代4.2亿升化学柴油,约占目前澳大利亚化学柴油使用量的23%;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桉树每年可以生产4.3亿升乙醇,可折合2.9亿升汽油,占目前澳大利亚汽油年使用量的15%,或者可用于生产20.2亿千瓦电能,约占目前该国年发电量的9%。与玉米、甘蔗等传统生物质能源原料不同,新型能源作物可以种植在比较贫瘠的土地上甚至污水当中,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稳定生态系统。例如,水黄皮可以种植在沿海的盐碱地上,藻类可以直接在污水中生长,二者都可以清洁土壤和水质,提高土壤质量。灌木桉树可以种植在沙漠邻近地区,既可以防风固沙,又能够改造局部小气候,甚至能够改造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