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黛湖滩杂文随笔(定稿)
黛湖滩在我的村北两华里,是我少年时代天天去的地方。主要是去那里放牧耕牛,或者去刈割牛吃的草;早春的时候,也常常去“打青草”以做绿肥。放牧耕牛的时候,总是凌晨三点去,七点前归来。“刈割牛草”或者“打青草”时,那将是“全天候”的事情了。因此,对于黛湖滩我很熟悉,说起来也觉得很亲切。
黛湖滩古时候叫“布袋湖”,由于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沿山的“山河埂”(1957年始建)建筑起来以后,流到湖中的水少了,加上水利设施渐渐完善,致使“湖”变成了“滩”。
黛湖本来是个面积很大的湖泊,成了滩以后,面积渐渐地缩小——四周略微高点的地方都被开垦出了水稻田;周边的水系都被隔离开来,成了小型塘坝;如今,只剩下了“湖心”的地盘,仅仅是1600亩面积。2014年,大滩所在地的平铺镇政府招商开发,开发商在这里营建起“渔光互补光伏电站”○1,架设起了“太阳能”玻璃板,进行光伏发电;玻璃板下面养鱼,进行“渔光互补”的开创性经营。滩上最大的大土墩上“周瑜点将台”也创建起来,成了旅游景点。如今,荒滩変成了“宝地”,这便是“沧海成桑田”的历史变迁。
黛湖滩的名称在历史的长河里几度变更。最古老名称叫“布袋湖”,是很形象的名称。因为这里是内地与外河接壤处,地势低洼,山上与上游的水到了这里像是装在“袋子”里了,什么袋子呢?布袋最普通,所以被叫做“布袋湖”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口语简捷的原因,将个“布”字省略了,成了“袋湖”;再后来,人们根据湖是在群山的边上,而江南的山终年都是青翠的,湖水映着青山,呈现着深绿的色彩情况,便写成了“黛湖”。这些都是时间的推移,“顺其自然”的变更。可是,现在却有人将其写成了“岱湖”。而这个“岱”字,是大山的意思,这里并没有特别大的山,而且这是湖“变成了”滩,并不是“大山”,因此,这个“岱”字,便有着“名不符实”的嫌疑了。
黛湖成“黛湖滩”以后,便成了周边农民们牧牛、取草的地方。早年,还有满滩的莲藕和丰富的鱼虾。学大寨时期,当地的公社大张旗鼓地将荒滩开垦成水稻田,因此成立了“黛湖农场”,农场的场部就建在滩上高高的“土墩”上。开放后,公社农场撤销了,已经开垦的稻田,让志愿者“承包”着。由于地势低洼,难以经营,有的地方又改成了渔业。
黛湖是广袤圩区的一部分,距离长久仅约二十公里。原始的河流、水网(没有人工堤坝)四通八达,只要有一条小船,就可以很方便的通行在水网区。由于地处隐蔽,地形优良,三国时期是东吴的地盘,东吴便选择在这里屯兵、练兵,所训练的军队,居然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练兵的“点将台”就设在黛湖滩的大土墩上。
这个大土墩约有五亩地面积,高出四周好几米,当地人叫它是“船墩”。南边和东边是很深的水潭,说明这“船墩”是人工建筑起来的。因为土墩比较高,不会被洪水淹没,深潭可以停靠较大的船只。东吴屯兵时,周瑜则常常在这里召集他的部下议论军情,所以叫做“周瑜点将台”。由于年代久远,农场建立前,只是一座“荒土包”。但是由于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如今的开发商将其开发成旅游景点,彰显了黛湖的历史胜迹。
关于三国东吴屯兵,本人写了一篇《三国东吴屯兵的地方》○2的文章,发表于2007年1月22日的“大江晚报”B10版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另行参阅。
2018年4月20日星期六,我与邻友汪学友到许镇,途中特别去了“周瑜点将台”景点。
我们到了那里,是上午八点钟。我记忆中的“农场房子”早就被拆掉了,原址建成了相当气派的“东吴屯兵点将台”的景点。虽然说还没有全部完工,仍在建设中,却已经具有一组“相关景点”了。土墩的高台上,原来是农场办公处和大礼堂,现在被扒平了不少。建有牌楼、碑文、地文、亭子和周瑜塑像,东首比较低矮的平地上,原来是农场的生活住房,现在建成了一条走廊和北边的一处厕所。这些景点规模虽然不大,却已经有些意义,给游客说明着曾经的历史。
荒滩上建景点,而且还是很古老、意义丰富的景点,令我有些振奋。于是,我在那里用手机拍摄了一组图片,意欲常常观看,以浏览荒滩与景点的今昔。
如今社会繁荣,农村也有着今非昔比的景象。“东吴屯兵的地方”规模宏大,许多地方具有景点意义。现在黄盖的安葬处南陵县“黄墓渡”,也建起了以黄盖为主题的景点,与“周瑜点将台”只是相距两三公里。如果还能够将附近比较重要的地方都建设成景点,使之成为配套旅游区,将是极其历史意义的。
要是能够将这方面的景点配套起来,便可以给游人以无限的遐想,美轮美奂的“东吴练兵胜迹”的旅游区就更具旅游价值,更容易招徕天下游客。(本文1828字)
2018年4月30日星期一
○1岱湖滩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奏响美好乡村“渔光曲”
光伏系统工程来源:大江晚报作者:朱金海李林克2016/2/2314:50:28
关键词:光伏发电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昔日周瑜任南陵太守时操练水军的古“练兵场”岱湖滩,如今通过引入新能源企业,打造出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立体化渔光互补发电模式。近日,记者在繁昌县平铺镇走访时了解到,当地这种“一湖两用”的创新形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2月19日上午,记者跟随岱湖渔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工作人员来到项目所在地——繁昌县平铺镇岱湖滩。项目部位于湖滩一侧的高坡之上,相传这里正是三国时期周瑜在岱湖操练水军所建的点将台。站在高处向湖面望去,只见成百上千个多晶硅光伏面板被架设于千亩湖面之上,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呈现出“海天一色”的景观。光伏电站项目负责人宋经理告诉记者,该光伏电站占据湖面面积1600余亩,总装机容量60MWP,于去年3月份正式动工,去年底已实现一期全部、二期部分投产发电并网,截至目前并网容量达53MWP。“预计将在今年3月实现满产并网,4月中旬就可向湖内注水养殖,到时景色还要更壮观。”
何为“渔光互补”?宋经理介绍,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就是利用江南地区丰富的鱼塘、湖面及芦苇荡滩来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大规模建设光伏发电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土地资源问题。”宋经理说,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利用高架桩基,将光伏组件立体布置于水面上方,向纵深索取安装面积,湖面上空发电,在湖里,则大量投放那些喜荫、适合“渔光互补”养殖的蟹、青虾及四大家鱼等。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这种一地两用的创新方式,不仅让光伏发电用地难题迎刃而解,还形成了多赢的局面。据了解,该光伏电站满产并网后,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7440万KWH,算经济账,仅发电年收入即可达到7000余万元,上缴政府利税达400余万元;算环境账,相当于每年减少了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算社会效益账,光伏电站的建设,既能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用电,其增设的排水供水设施,还能提升岱湖的防洪灌溉功能。
“引入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是近年来平铺镇进行‘生态立镇’,打造绿色平铺的一个缩影。”该镇镇党委书记徐承璜说,在光伏电站项目完工之后,该镇还将包装此地的古点将台,与光伏电站、周边的美好乡村示范点连成一片,共同形成一处集历史人文、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让平铺这个“优美芜湖的乡村样本”当之无愧。
原标题:一湖两用奏响美好乡村“渔光曲”
○2三国东吴屯兵胜迹
原载《大江晚报》2007年1月22日B10版
这里是皖南的繁昌县与南陵县交界的地方,一条大漳河将平整的土地划成了两块。河西是繁昌县地界,河东是南陵县管辖。漳河两岸。文化古迹众多。最著名的是,当年三国东吴在这里屯兵,留下了许多名胜。一些比较小的古迹,在土地平整时,已经完全被平掉了,而大体上的地形,由于是形态所生成的,仍然存在。现在粗略地叙述如下。
漳河两岸水网如织,纵横交错,界面宽广。包括了现在的繁昌、南陵和芜湖县的圩区,与长江、青弋江自成天然水系。三国时期,这些圩区不可能有圩埂堤坝,所有的水网都可以“一帆风顺”地通达。不仅如此,水网之间,都有面积不等的“垾地”。这些天然条件具备了处所隐蔽,而水上交通却很方便;水陆兼优,却是自然水系,易旱易涝,不宜家居,却是兵家屯田训练的好地方。于是,当时的东吴在这里设立了兵营,成为了他们屯兵练兵的处所之一。著名的大将黄盖公馆,就设立在漳河东岸与洋河交界之处。如今那里还叫“黄公渡”。当时,他们不仅训练着水军,还应该屯扎着马步兵:现在地名叫做牧马垾、马园墩、走马墩、上马场、中马场、下马场、拦马埂,以及马头街,这么许多与马相关的地名,且都绵延相连,还都是不出名的小地方,正是隐蔽屯兵的特征,为当时情况做了很好的说明。各处驻军指挥机关都建立了小城,如今还有叫西边城的村庄;甚至修建了战壕,象现在的桂竹墩,中间一个土墩,约三、四亩面积,居住着头十户人家,四周都是壕沟,北边还是双壕沟。工程之大,不是少数人可以完成的。可见他们在这里屯兵并非权宜之计。
漳河西岸、黄盖公馆向南十里的地方,有一处大湖,古老的名称叫布袋湖。它的上游是河广湖。从河广湖发源地到布袋湖入河口,绵延约20里。因为进湖的水路多是河渠,而湖体却是庞大的椭圆体,因此称“布袋湖”。湖西都是群山。因此,布袋湖是容纳山水的大湖。由于人们的口语原因,在漫长的年月里,居然将布字省略掉了,称作“袋湖”;再因为,江南的山,终年苍青翠绿,映衬着广袤的湖水,呈现的是深绿的颜色,有文化的人根据它的特点,将它写为“黛湖”。这便是现在这处大湖的名称。
周瑜24岁来东吴,在他任水军都督时,着重在布袋湖操练水军,使这块土地展现了“用武之地”,赤壁一战,打击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军队,成了古代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使周瑜成了千古不朽的历史人物。上世纪八十年初,新林修建中学,挖掘地基,刨出了一畚箕铜钱大小的金属片,当时有的民工拿了一些玩耍,大部分上交给了县文物部门。据鉴定,这东西便是当年周瑜练兵时用的铭牌。
漳河西岸、布袋湖东岸,有个交通方便的村庄,叫俞垾,却从来没有住过姓俞的人,应该是周瑜办公地点的“瑜垾”。他的北边,是周边最大的村庄,叫周阳垾(山南、水北为阳),这两处连起来,就是“周瑜”了,应该是他的大本营。这样,“西边城”、“桂竹壕”都显得“理所当然”了。这里距离黄盖公馆仅十多华里,一水之地,水上联络十分方便。
周瑜为了视察和议论军情,在布袋湖的中间,用人工筑成了两个大土墩,各约八九亩面积(一个在现在黛湖中间,一个在现在的郭仁农场),是中高级军官集中议事所使用的场地。土墩的周边,是深潭,是当时取土筑墩造成的,可以停靠众多的大小船只。黛湖中间的土墩,现在的当地人还叫它是“船墩”。
为了训练方便,他们还在湖的各处修建了不少可以靠船的码头。现在,靠湖边的岸旁,许多地方深沟高岸,有的还延伸到垾地中间,应该是当时人工挖掘的“工事”;不然,湖边哪会有“深沟高岸”的自然地形?若说是后代农民们为了水利而挖掘,却不尽合理;因为这些深沟高岸,费工之巨,不是少数农民可以完成的,有的还不完全符合农业需要。
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地形,不能抗拒天灾,易旱易涝。特别是洪水常来常去,来时成汪洋,去后才有“垾地”。不适合居民定居,当时的垾地应该没有居民。正因为这样,才是练兵的好地方。
古时候的人,特别是帝王将相,对自己死后处所十分注重,称他们的坟墓为“寝陵”。不仅企求风水吉祥,更要安全可靠。因为这里具有安全隐蔽的特点,周瑜和黄盖都把自己死后的葬身之地选择在这里。年仅36岁的周瑜病死后,孙权将他的灵柩从2500多里的岳阳,运到他操练水军的布袋湖边安葬。为了防备盗墓,出殡时在长江两岸不同的地方72口棺材,一齐出殡,使人弄不清他究竟是葬在哪里。不过,根据今人李云升研究,漳河之西,现在被称为“周墓”的地方,是他的墓地,比较可靠。他的研究根据是:
周瑜精通周易八卦,生前为自己选择了安葬之地,还安排了善后事宜。
1、其墓址在现在茅垾的周墓村西南的枫墩上。那地方为什么叫“枫墩”?枫的同音字是“风”,风的对应词是“雨”,雨同“瑜”音近;墩即土墩,引申为“坟墓”;因此,它实在的意思就是“瑜墓”。为了掩人耳目,那上面确实植了枫树。现在成了一个自然村。而名叫“周墓”的村庄,却不是真正周瑜的葬身之处。
第二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
第三篇:一条路杂文随笔
公司“退城进园”搬迁到了离市区几十公里以外的新园区,虽然大家对搬迁工作早就有了准备,但正式确定了搬迁日期,又适逢年关,各项事务冗杂,不免显得紧张忙碌。
市区到新园区有班车往返,单程大约一个小时。
每天早上,闹铃要较之前提前一个钟点,才不致贻误班车,谁愿意将暖被里的酣梦截短一个钟头呢?除非他是个傻子!
哪家公司会录用傻子呢?
清早从家里出门到班车站点,有两条路线选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以脚力来计,大致相同。
更愿意走东面,迎着晨曦。
天还没有大亮,沿街的门面大多没有开张,早点铺已开始营业。虽是一条小街,吃食却颇为丰盛,当地特色的道和顺的大包子、老东门糁汤、谢家馅饼;外埠的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南京灌汤包亦是顾客盈盈。我习惯自己在家里做早点,所以从未进去过哪一家买过什么,但那热气腾腾的香味与店家一大早热气腾腾的勤勉总是让我感到亲近与踏实。
大悲庵颇有些历史,那灰墙朱门锁着我无尽的好奇,却从未踏进去看过。逢初一、十五,庵门早开,一清瘦尼姑在阶下清扫,看上去年龄不大,薄唇抿着并无表情,一位年长的尼姑整理着安放在庵门外的香火摊,香烛火纸一应俱全供香客选购,回转身又将一侧的一副一米多高的金属支架往前挪了挪,近前看时,上面红纸黄字“外香莫入”赫赫醒目。安放妥当,那老尼便满意的坐在摊位后面,像守护她的信仰一样守护着她的生意。
会通桥下的河水早已冰消雪融,翠碧的绿波映出岸边萌动的春柳。每天和榆叶梅打着招呼,花苞却紧敛一如美人不说话,才仅仅隔了一个周末呢,再去看时,枝头繁花已烂漫到难管难收。
河边的小公园简静安适,虽有不少早起晨练的人,却并不喧闹,连那太极音乐都极轻缓柔和。不知何处来的一泓泉水,由假山处汩汩流着,激荡出碎玉般的声响。三足亭对着有两丛绿竹,在这轻寒料峭的春晨,那扑人眉宇的浓翠赶走了因早起而滞缠的一点儿困意,生命原是如此清朗,于无声处,那苍郁似暗含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使懦者立弱者强的的力量
惊蛰过了,白昼渐长。倘若不加班而又没有塞车,回家总不致太晚。
小街比早上要热闹的多。日杂店里灯火通明,那些杯盘碗盏在灯光的映照下像重新刷了一层釉色,光洁照人;竹编的笸筐紧致细密,又轻巧又扎实;胖墩墩的钢筋锅,似乎在盘算,揽一怀暄软的大白馒头该是多么可喜……陶瓷的砂锅、香椿木的擀面杖、石雕的蒜臼子......都是过日子所需,价钱也都不贵,却自有俗世的清洁朴实。
花鸟鱼虫市场就要准备打烊了。店家招呼着最后一批顾客,马上就收摊了,价钱好商量,四条锦鲤个头可真是不小呢,收50块钱再送一包鱼食儿,着实够划算,买卖双方都喜笑和气约定下次再来;隔壁关在大铁笼子里的哈士奇可不知为了什么不满意,蹙着眉仰着脖子高声叫嚷;猫儿要柔顺的多,间或优雅地坐直了身子,不屑的四下望望,又蜷缩了身子,不声不响;花店的门虚掩着,营业已移到了室内,玻璃窗里的绿叶红花热情的招邀,我闻到了晚香玉的味道……
这世上有没有完全相仿的两条路呢?我不知道,但一生中走过的每一条路都给我好奇,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鲜激起我的探索,在这普通的街,我只是尚葆有热情来爱这当下的一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条路呢,或长或短或曲或直,一马平川要过跌宕坎坷也要过,一路风霜磨砺了耿耿之心,不妥协、不怯惧,顺天应时是对岁月的步步礼让。
每天,都含着笑意,在因缘的变化中顺应、无憾、欢欣,相信在每条路上,都能遇到最好的自己。
第四篇:存在杂文随笔
我不存在于此。
不,不是说没有存在,而是存在不在此地的意思。
通常的,我们会认为,存在即身体的存在。只要身体在这,你就依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还有一种,是认为,存在不单指肉体,还指人所留下的“痕迹”。例如文字、事业、别人的脑海等等。
但是我、我找不到我的存在。
我能感受到它依旧“存在”着,但是、找不到。
我的存在,不曾于此处停留。不曾与我所知道的地方停留。
我所知道的,是另一个“人”的存在。
情感、朋友、亲人……
那是另一个“人”的世界,另一个“人”的存在。
我的存在似乎在更下面、更深处的地方,在那片黑暗里蜷缩着。
我知道找到它的方法。
对啊,我知道。
我知道的。
毕竟我的存在是在……
啊呀,不可说之地。
第五篇:静音杂文随笔
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滴,滴滴答答的已经沉吟了一天。
滴…滴……答……答……
我很喜欢这样的天气,天空是纯明的,空气是脱俗的,心情也因此变得沉静。
我躲在暗沉沉的、时刻预示着可以睡觉的房间里,却一点睡意都没有。我盯着清澈的水流看了好久,终于还是把眼睛移回了电脑桌面。电视里还是熟悉的剧情,看得多了,便觉人生不外乎这几种,你的,我的,他的……都没有什么区别。你羡慕他的乖巧听话,他羡慕你的处事决断,你说他拥有名车豪宅,他念你一世真诚幸福……我们都想当然的忽视我们所拥有的,却一不小心就总是羡慕别人的人生。短短的一生,哪来那么多抱怨啊?
冷眼观看别人为了一些小事针尖对麦芒的时候,总是觉得特别搞笑,至于吗?至于吗?生命那么短,还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吵闹?可是,这样的思想也许只会是在我们冷眼旁观的时候才会有的吧,你不是当事人,你怎么去了解他真实的委屈和痛苦?我从来都不喜欢评论别人的是是非非,但我有自己的是非观,我只希望我身上不要发生我认为非的事情,那就ok了。
身边的孩子已经入睡,安静的,睡得特别甜美。我看着他,就是看着一个小精灵。他是我的侄儿。好多亲戚朋友说你一个未婚的女孩为什么要帮弟弟带孩子,你不觉得很累吗?你不觉得会影响你的生活吗?也许,在大家眼里看来是。但在我看来不会。也许,最初,我也会觉得好累,因为感觉手忙脚乱。自己一个人,当然会很轻松啊,但是,习惯了以后发现,有时候,大人和孩子呆久了,不是孩子离不开你,而是你离不开孩子。你喜欢他的纯洁,可爱,喜欢他简化了你的思维,喜欢他带给你的无限乐趣。我的侄儿最大的不乖,就是他不喜欢学习,给他买的所有的学习用品,他到处乱扔,为此,我也确实苦恼了一阵,但细想孩子嘛,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也就慢慢对他没那么严格的要求了。我希望在潜移默化中让他爱上学习吧!这小子不喜欢学习,却对穿着特别感兴趣,他不喜欢的衣服绝对不穿,而且我还意外的发现,他不仅对自己的穿衣打扮讲究,还要评价我。昨天我换了一套衣服,他突然就哈哈大笑,然后说,“姑姑,快把这个衣服脱下来吧,不好看!”。他总喜欢跟我抢东西。比如,我看电脑,他也要看电脑,我刚拿起手机,他又跟我抢手机。不过,他抢不过我……哈哈哈哈!我特别欣慰的是他在幼儿园学会了许多夸赞人的话语。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孩子话还不多,但我能感觉到他在一点点的进步。当然,作为姑姑,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于我自己呢?其实我也很迷茫,我有时候好像挺满足于现状的。觉得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工作,生活,不争不抢,一辈子也就下来了。有时候呢,又觉得自己的能力应该不止于这样……
我害怕孤独,但是有时候又渴望孤独。就像现在。其实天马行空的想象对我来说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把想象描述出来也不是难事,难的是我渐渐的不愿再写我心理的活动。一辈子,真的就这么一眼万年吗?
苍穹之下,阴云密布,是天暗了,还是黑了?宿舍更暗了。我不愿意开灯,并不是我有多节约,而是,这样的意境真心不错。我喜欢冷色调。
孩子还在睡梦当中,窗外雨并没有停歇的意思,而我的思绪却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