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一单元第2课《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2:2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上第一单元第2课《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上第一单元第2课《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第一篇:六上第一单元第2课《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认识杠杆”和“研究杠杆的秘密”。这节课上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不顺畅,很纠结!问题出在哪呢?作为教师,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制作课件,安排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反复斟酌,我觉得应该是这一课的教材存在问题,那就让我来给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从撬棍引到杠杆,太急!

本课开头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右边是一幅卡通插图,画的就是一个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马上就引出来: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并马上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对学生来说,“撬棍”是个新概念,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对这些知识还没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轻率引出杠杆,还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呢?

我觉得,这个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标题为“撬棍的秘密”。让学生看图或者实践,充分讨论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类推出螺丝刀撬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盖,都是和撬棍相似,它们共同点就是有个支点,另外还有用力点和阻力点。这个时候,再提出“杠杆”的标准,就比较恰当了。

撬棍和类似撬棍的机械是由一根杆组成,那剪刀、钳子、筷子这些工具和撬棍形状明显不同,那它们是杠杆吗?学生肯定有争议,那就让他们继续深入讨论吧!当他们在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我们就可以总结:这些工具也是杠杆。

第二根刺:概念名词不合理,烦琐!

中学科学老师抱怨,小学科学常常把错误的概念教给学生。这个问题出在哪?除了是因为许多科学老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不高之后,还有就是教材编写中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编者生造的概念名词,和通用的科学术语不一致。

比如本课中的“用力点”,在初中科学上描述为“动力点”,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称不统一肯定会制造麻烦。还有在分析杠杆的时候,有一种情况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因为字多,学生常略写成不省力,导致表达不准确,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杆”来描述呢?

第三根刺:问题描述不严谨,有歧义!

书本第4面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图,分别是:羊角锤拔钉、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棍擀面。

粗粗看,好象没问题。仔细分析,有4幅图仅仅出示工具的名称,容易产生歧义。比如螺丝刀,如果用来拧螺丝,那它就是轮轴而不是杠杆,可如果是用来撬盖子呢,那就要归类到杠杆了。再比如老虎钳,用来剪铁丝是杠杆,用来钉铁钉也是杠杆,用来夹拧螺帽就是轮轴。

延伸到我们的作业本和考卷,有些出题人小气的连图都不给,就提供一个工具名称让判断是不是杠杆,真的是很过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动难掌控,耗时!

书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好笑,难道用撬棍还会故意采用费力的方式吗?然后提出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作用,又说把“杠杆尺”当“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研究杠杆呢,还是研究撬棍?

算了,还是按小标题“研究杠杆的秘密”来理解吧。问题是我们的实验材料不够精确,比如两边都挂一个钩码,左边挂在第三格右边挂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还有的学生在杠杆尺的一侧选了两个地方挂钩码。看来这个探究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或更换。

第二篇:六上第一单元教案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 1.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山中访友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山雨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板书设计:

山雨

声音

颜色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④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产生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点击教学软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组内朗读比赛。

③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四、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2.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

3、草虫的村落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索溪峪的“野”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课前准备

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简介索溪峪

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①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索溪峪的“野”

②读了课题,老师有疑问了:“索溪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索溪”是张家界的一条山溪,那“峪”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根据字形来揣摩它的意思。(“峪”就是“山谷”的意思。看来,根据字形揣摩词义真是个不错的方法呢。)

↘读课文,解疑惑

①我们知道“索溪峪”的意思了,至于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②学生解疑。如有困难,则教师提示:

“野”的本来意思是什么?那么在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由此引导学生得出“野”在文中的意思是: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雕饰的。

③那么文章从哪些些方面写了“索溪峪”原始、自然的野趣呢?(山、水、野物以及人)

↘精读课文,谈“野”论野

①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个方面,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野”的句子。②比较品评,感悟山“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1)如果有同学说到其中一句,建议将其它两句话一起出示研读,引导比较、体会。

(2)借助图片理解“断壁悬崖”、“千峰万仞绵亘蜿蜒”、“不拘一格”等词语之意来引导学生分别感受“索溪峪”的山惊险之美、磅礴之美、变化之美。

(3)选择其中一句,自由读,指名读,教师随机点拨与引导;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③领悟写法,感受水“野”

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1)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么地方?其实,在常人眼中,这溪水是什么样子?(溪水弯弯曲曲,一路朝前流去)为什么读文章时你觉得它野趣十足呢?(引导体会表达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④体会野物的“野”。

(1)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野”趣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

(3)野性十足的猴子惊得游客慌不择路。有感情齐读课文,读出“野”趣来

⑤体会人的“野”

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一个词最能看出这一点?(返朴归真)

大致理解返朴归真的意思。

再读这一段,看看游客们“真”在何处,“野”在哪里?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再读全文,探“野”品“野”

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②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板书设计

山野

水野 野(总)→ 动物野 游人野

(分)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习作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

小树与鸟的对话

雪的自述

大自然的声音

蟋蟀在唱歌

听雨

游×××

„„(3)习作要求。

第三课时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月 夜 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秋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三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反思

第六单元

课题: 三 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精美的语言特点。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五篇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二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课时安排:1课时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2.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课前,我们走进了古文化殿堂,思“大同”社会,品圣贤风骨。漫步落英缤纷的桃源,享受世外的“怡然自得”;迈进“草色入帘青”的陋室,体味主人“惟吾德馨”的品德;面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顿悟君子的纯洁高雅;把玩“曾不盈寸”的核舟,惊叹技艺的 灵怪;置身天下为公的社会,想像“大同”的风貌;徜徉“三吏三别”中,感受到诗史的魅力。

今天,我们将走进第六单元,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请自读单元导读:

现在,我们就借助文字一起走进被“郦道元”称为“山水画廊”的《三峡》。师:展示三峡风光图(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生:简介三峡

二、完成88页文学填空题。补充:《水经注》和郦道元,1.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三、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4.齐读课文。(多媒体展示)5.图文对照,加深理解。6.解释,并积累四字语。

7.美点寻踪: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①文章先写山后写水;②写水则抓住三峡不同季节(夏季、春冬之时、秋季)的景物特征来写。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③如此美景,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作者是怎样将其描绘得传神入化——抓特征写景。

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之景——清幽、秀丽

秋景——凄凉、哀婉(对渔歌的理解)8.小组合作: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①三峡很美,请用“三峡的(景物)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

②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1.本文与李白诗的联系? 2.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又为什么先写夏水? 3.结尾引用渔歌的作用?

4.用自己的话总结三峡总的特点。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动静结合。静景:山;动景:水

六、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抒发了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唐李白《早发白帝城》)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宋 苏轼《新滩》)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特点)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北宋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吊古伤怀,表达壮志难酬、内心忧愤的情怀。)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古今美文对照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余秋雨《三峡》;=刘白羽《长江三峡》。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总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附资料: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后反思:

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基本上可以结合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朗读课文,走进意境,涵泳品味的能力还需教师予以引导,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本单元课文均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三峡》一文,我从“朗读”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自由朗读之后,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文白对译、把握关键信息、品读批注,感悟文章的音韵美,之后展示朗读,部分学生朗读较投入,在此基础之上,简介背景资料,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获得探究问题的乐趣,部分学生大胆发言,带动了其他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这样设计学习流程,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前提高,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学习过程较为顺利,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留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诵读,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题: 观 潮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与场面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与场面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

学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或图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二、预习检测:完成92页文学填空题。

三、简介钱塘江潮的成因。(多媒体展示)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4.小组汇报交流: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整体感知。

钱塘江很美,请用“钱塘江的()很美,你看()。”的句式进行汇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找出第一段中你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赏析。

2.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请以“我看到了一场____________ 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

3.讨论: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用写”教阅卷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4.阅读第4语段,想想可否删去?说明理由。

六、背诵喜欢的语段。

七、拓展阅读:《北极昆虫的绝技》,解决文后问题。

八、课堂总结: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描写了钱塘江潮、水军演习、吴中健儿的弄潮等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作者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且文章中巧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受到了美的熏陶。附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奇观天下传 水军演习江中现

吴中健儿夸潮面 盛况空前人海线 附资料:(多媒体显示)

1.历史文化背景简介,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又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和人的勇敢行为相辉映,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2.“既望”:“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的意思是过了阴历十五,也就是指阴历十六。类似的说法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3.如何理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原题是《浙江观潮》,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看,潮水给它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周密在直接描写了潮水之后,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进一步描摹了钱塘江潮的波澜壮阔的气势。

课后反思: 上完《观潮》一课后,我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创设心灵的境遇。

教学中,我以“朗读”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朗读,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朗读中,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以有趣、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

一句话,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课题: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与场面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与场面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

学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或图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最美的去处恐怕就非西湖莫属了。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雅士漫游西湖,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请学生回忆,然后多媒体展示: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白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景色,杨诗描绘了西湖六月即夏季的风光,而苏诗描绘的则是西湖初晴后雨的奇观。点拨:那么冬天白雪覆盖下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没有了花红柳绿,是否也如苏轼所说,“淡妆浓抹总相宜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去一同领略西湖的冬景。

二、简介湖心亭与作家作品。多媒体展示:

1.中国四大名亭:安徽滁州醉翁亭,湖南长沙爱晚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浙江西湖湖心亭。湖心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2.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早岁生活优越,明亡后不仕,晚年避居山中,穷困潦倒仍坚持著述,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录》、《石匮藏书》等。部分作品流露出对亡明的怀念之情。

三、预习检测:完成92页文学填空题。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4.小组汇报交流: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整体感知。

湖心亭很美,请用“湖心亭的()很美,你看()。”的句式进行汇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表现在何处?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比较阅读:《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明确:

1.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2.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3.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六、背诵喜欢的语段。

七、拓展阅读:《西湖游记》。

八、课堂总结: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恍惚迷离,本文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抓住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万籁俱寂、空旷悠远的西湖雪景图,将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同时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九、课外写作练笔:用白描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处景。课后反思: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抓住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万籁俱寂、空旷悠远的西湖雪景图,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我针对篇幅短,寓意丰富的特点,仍然将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引领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师生文白对译,并适时点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语言之美。3.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4.探究,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准备: 查作品背景资料。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课前,我们走进了古文化殿堂,诵读《三峡》,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现在,我们就借助文字,一起走进《短文两篇》,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三、预习检测:完成第90页1、2、3题。

四、自主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自由朗读《答謝中书书》。(注意节奏划分和重音)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准节奏,当停处,停得稍长;不停处,停而不断。注意:四字句节奏:二二式。2.重点句子划分节奏。3.视频范读。

4.小组内展示朗读。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5.展示朗读。(齐读)。

五、介绍写作背景(学生完成)。

六、文白对译

1.品读批注、把握关键信息。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我欣赏文章的()(美言佳句、写作手法、情感意蕴),我的理解是()。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自学《承天寺夜游》,汇报交流: 多媒体显示:

1.揣摩下面的句子,分析句中透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作者描绘这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请找出写作者心境的句子并作出分析。

3.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九、背诵喜欢的语段。

十、拓展阅读:

请完成练习册91页课外阅读题甲文和乙文。

十一、课堂总结(师生完成)课后反思:

学习《短文两篇》一文,我紧扣单元主题,引领学生走进古文化殿堂,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初步养成了自学积累、整理归纳文言现象的良好习惯,基本上可以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在此基础上,以“朗读”为主,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探究,背诵,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文白对译、把握关键信息、品读批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学习过程较为顺利,尤其拓展延伸环节,以文带文,进行同主题阅读,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了阅读任务,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朗读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题

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境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背诵、默写诗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充分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2.通过联想、想象,品味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中描绘的田园山水和抒发的真挚情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默写诗歌。【教学思路】

教读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鉴赏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诗歌背景资料,熟读诗歌。【教学步骤】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不少诗歌,你们还能背出哪些?(学生任意背诵)请你讲讲在你印象中,古诗有哪些特点?(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三、预习检测:完成第96页1、2、3题。

四、自主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划分和重音)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准节奏,当停处,停得稍长;不停处,停而不断。2.重点句子划分节奏。3.视频范读。

4.小组内展示朗读。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5.展示朗读。(齐读)。

五、介绍写作背景(学生完成,老师强调)。

六、文白对译

1.品读批注、把握关键信息。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我欣赏诗歌的()(美言佳句、写作手法、情感意蕴),我的理解是()。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品读诗歌,探究问题。

1.诗歌中哪些句子富有情趣?请展开联想、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也可鼓励会作画的学生描绘出画面)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背诵喜欢的诗歌。

九、拓展阅读:

请阅读练习册97页《山居秋暝》,完成作业。

十、课堂总结(师生完成)课后反思:

学习《诗四首》,课前,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了解了诗歌的背景资料,基本上可以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读懂诗歌。

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中,以“朗读”为主,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诵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交流展示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握关键信息,进行品读批注汇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习过程较为紧凑,尤其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背诵任务,学习效果良好。

今后学习中,还应注重诗歌的鉴赏,练习改写或续写,激发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四篇:五上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李静

《窃读记》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一方面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读书是享受,这在文中成了妙趣横生的享受。在动作神态与语言的生动描写中,跃然纸上。另一方面,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仔细品味这样写的好处感悟作者对读书的酷爱。《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放先以批注解决问题,手让学生交流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几个问题,然后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抓住看闲书以及还要看哪些书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研读交流。《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通过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脑海中俘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试着自我解决;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教学中,以学生问题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长生果”为话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第五篇:六上第一单元作文点评

作文中的问题:

1、要毫不犹豫地变成一种植物、动物或者自然现象。不要用“假如我是”,直接就是“我是”。

2、要把自己完全当成自己设想一种植物、动物或者自然现象,一些称呼要发生变化:比如,你是了一棵树,那么,你的身材怎样,你的性别,爱穿裙子,还是风衣?而不是“我身上的松针又细又长”小鸟在你身上搭窝,不如说,你是小鸟的家,你专门为它准备了一个房间。

3、不论你是什么,你的生命都得有意义。

你是一种植物,那你就能为人类制造清新的空气。你经受春天的万紫千红,享受生命里的亲情、友情;夏天,在狂风暴雨中磨练坚韧的品质;秋天,为人类和动物们献出果实,落叶归根,肥沃土壤;冬天,安然沉睡,积蓄能量,等待春暖花开时,再次奉献自己。

4、篇幅过短。

原因:联想和想象不具体,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的太少。比如,有的学生写“我是一朵云,每天在天空中自由地飘来荡去。”对云的生活只有这一句描写。可另一个学生这样写:“我是一朵云,我的身体是缥缈无形的,可以变成各种形状,我的生活自由、清闲。早晨,太阳公公要起床了,我就变成厚厚的白毛巾为它洗脸;白天,我和小鸟一起看人间的群山连绵、大海翻腾、四季变换;傍晚,太阳公公乐意时,还会送我一缕余晖做面纱,我就和同伴们一起在天边开化妆舞会。晚上,我可以追星星,撵月亮,直到天亮。”

5、一些文章顺序混乱,东拉西扯,条理不清。写植物,一般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

写动物,可以按照季节顺序,也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自然现象,按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

下载六上第一单元第2课《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上第一单元第2课《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EEC六上第一单元总结

    EEC六(上)第一单元What grade are you in ? 一.单词 grade 年级sixth 第六same 同样的 different不同的watch 手表,观看late 迟的 why 为什么because因为absent 不在的缺席的sho......

    六上第一单元拓展训练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拓展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B、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好像南国的少女......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这是第一课时,在设计上以探究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合作、......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5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杠杆的科学”是本册《工具与机械》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教学重点是杠杆原理、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