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们还好吗的诗歌[小编推荐]
看着一张一张的照片,
边翻边看,我无意中看到了,过去那个小学的点点滴滴的。
我从那里离开,从那里归来,从那里得到欢笑,从那里得到友情。
我不会忘记,在那个小学的点点滴滴,我从没忘记,我在那里长大,欢笑。
当我看到照片,我想起了以前的学校,不知它现在可好,我想起了以前的伙伴,但再也叫不出名字,我忘记了他(她)们,但永远忘不了,我们经历的风雨。
你们现在好吗?
那个你们还在吗?
你们还记得我吗?
对于我,还有很多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在心里,记得我,我在心里,叫不出名字,但我还记得你们,我和你们的点点滴滴。
你们还记得我吗?
那个记忆里快忘记的老学校,那里面,心里还记得我的同学们。
第二篇:毕业一周年,你们还好吗
我怕我没有机会
跟你说一声再见
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
明天我要离开
熟悉的地方和你
要分离
我眼泪就掉下去
——再见
伴随着张震岳的这首老歌,仿佛我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大学即将分别的日子,带着不舍与迷惘和他们说再见。又是一年毕业季,看着朋友圈各种晒毕业照,毕业旅行照,学士帽漫天的飞舞,各种送别活动在鲜花和掌声中慢慢退去色彩,心里不时充满着各种思念。
离开校园整整一年了,每当和别人谈起母校各种自豪,大学生活各种多彩,人生经历各种丰富,其实内心还是留有种种遗憾;四年的蹉跎时光,有人收获了知识,有人收获了人生阅历,还有人收获了爱情,而我收获的只有那纯洁的友谊,兄弟情。
分别整整一年了,还记得那时我们都是多么的不舍,同学情,兄弟情,混合着酒精流到心里,一米八几的大男孩哭的稀里哗啦,拥抱着说再见;之后的我们离开了熟悉的校园,奔赴在各个工作岗位,去体现自己的价值,为生活而忙碌着;一转身,有些人真的就再也不见。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扛着班旗去踏青,一起秋游的欢乐;还记得全班男生与妇产系联谊的搞笑瞬间;还记得那年我们评出的班花,追过的女孩;所有的所有都留在了那个瞬间,定格成一副大大的毕业照。相信我们每个人再看到毕业照和毕业视屏都会满怀感慨和留念那段岁月,那段有你有我的岁月,一转眼只剩下我们自己,独自拼搏在陌生的城市。
毕业一周年,你们还好吗?工作还顺利吗?学习还顺心吗?一切都回不了头,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想着你们,希望你们安好…………………..
第三篇:同窗你们过得还好吗?
同窗你们过得还好吗?
-------------写给我阔别16年的初中同学们
悠悠16载,绵绵同学情。希望能在阔别16年后的2013年7月13日(星期
六)里,我们有更多的同学能够第一次相聚,相聚在2013火红的七月里,相聚在朦胧少年的回忆里。16年的分别,16年的牵挂,16的你,16年的我,给了我们足够的相约相聚的理由。同学会虽然不能改变你我的命运,但可以让我们感受友情的温馨;同学会虽然不能带来功名利禄,但可以让我们互通东西南北信息,沟通你我情感,同学的感情是不会建立在任何功名利禄的基础之上的。忆往昔,恰是我们少年时,我们风华正茂,青春飞扬。曾记否,教室里,我们埋头苦学;操场上,我们奋力拼搏;课闲里,洒下我们的欢声笑语;教室外的长廊里,晚自习回家前校门口的告别里,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这些都是我们最最美好的回忆。
16年前,我们相约在班主任刘仁会老师的花盆里,经过刘老师带病3年艰辛的培育,初中毕业后各奔东西分布在四面八方的求学路上。现在的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够心有灵犀同学聚首,我们都有旧时说不完的话题。回忆你我快乐的往事,互诉你我思念的煎熬,描绘你我美好的憧憬。我衷心地希望,在这有缘能够相聚的时刻里,让我们洒下欢声笑语,倾诉衷肠;珍藏友谊,淡忘忧伤;收获梦想,放飞希望!
虽然16年的时光可以带走我们彼此的青春韶华,我们不在是当时青春少年,热血沸腾,现在都已成家立业,绵绵的相思却带不走深厚的同窗情谊。虽然我们分布在四面八方,为生活奔波,为事业忙碌,为孝敬父母,为儿女们的健康快乐地成长去打拼,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境况各异,但是请记住:“我们永远是同学,我们永远是百胜完小97级1班的一员!”前途漫漫、岁月悠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让我们加强沟通和联系,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创造幸福的人生!
第四篇:保育实习体会:孩子们 你们还好吗
保育实习体会:孩子们 你们还好吗
实习结束已经一个星期,还是忘不了那群可爱的孩子们。
记得刚踏进那个教室,来的孩子并不多,但是他们的笑声还是一下子侵袭了我的耳朵。循着声音找到了那些小鬼,他们正坐在玩具角开心又仔细的把玩着手上的玩具,在我看来那些只不过是很普通的塑料而已,但是从孩子的眼眸中我看到了喜爱跟探究的目光,也许是从这些眼神开始,我渐渐对他们的世界产生了兴趣。
我一直以为孩子的世界都应该是大人占主导地位,因为他们太小,不能做任何决定,但是一个星期以来,不管是课程上的安排还是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我开始明白,孩子跟大人一样有思想,他们需要成人的肯定,也需要在自己的学习当中找到乐趣。问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其实并不难看出来,仅从本班来看,老师在上课中说的最多的是有哪些小朋友知道这个的?有哪些小朋友还有别的想法吗?都是些简单的问句,但是就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让孩子从中间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抒发情感的满足感。
孩子在成长阶段,而作为幼儿教师,给予孩子的应该是满满的爱,让他们不恐惧,喜欢上身边的事物,而从大(2)班这个群体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幸福,也让我渐渐喜欢上这特别的吵闹的环境。
离开已经一个星期,很想那群孩子们,想念他们纯净的眼睛,美好的面庞,孩子们,你们还好吗?
第五篇:创业路上的大学生,你们还好吗?
创业路上的大学生,你们还好吗?
来源:浙江在线嘉兴频道 时间:2013-08-29 我要评论(0)点击:275
“一毕业就创业”,这个大胆的念头正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酷热的夏季,情况更是如此:669万毕业生遭遇“史上最难毕业季”,好工作越来越难找;社会上“鼓励创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学生创业神话层出不穷;各种创业大赛如火如荼,每时每刻都在挑动年轻人活跃的神经;电影《中国合伙人》,把创业描述得如此充
大学生创业网讯 “一毕业就创业”,这个大胆的念头正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酷热的夏季,情况更是如此:669万毕业生遭遇“史上最难毕业季”,好工作越来越难找;社会上“鼓励创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学生创业神话层出不穷;各种创业大赛如火如荼,每时每刻都在挑动年轻人活跃的神经;电影《中国合伙人》,把创业描述得如此充满激情而又五光十色„„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屑于走那条“奔走求职”的路,而精心编织着自己的创业梦。去年6月28日,嘉兴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园正式开园,经层层甄选的首批10个创业项目入驻,本报财富周刊曾作专题报道(见2012年7月24日13版)。在注定荆棘丛生的创业征途中,这些刚出校门的90后走得还好吗?是否仍坚持着最初的梦想?8月20日,记者再次来到嘉兴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对一年前那些大学生创业者进行了回访。
他一年发展出60多个加盟网站
创业者A:蔡迪锋
出生年份:1989年
创业项目:家教网站
在嘉兴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园首批入驻的10个创业项目中,蔡迪锋创立的嘉兴育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公认走得最稳健的项目之一。一年前的夏天,当记者到访这个创业实践园时,好几个创业者的办公室都更像一个随意的工作室,甚至直接就像凌乱的宿舍,育英教育则最有一个“公司”的样子,办公室内很整洁,桌椅摆放整齐,桌上办公用品齐备,墙上张贴的标语、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认真的表情,无形中营造出一种专业的工作氛围。
上周记者再次造访发现,育英教育保持了其一年前的管理水准,显示了管理者蔡迪锋出色的管理能力。当时他正和同事一起,为暑期上门的孩子进行家教服务。经过创业历练,蔡迪锋显得更成熟、淡定、自信——尽管一年前他已经比同龄人显得成熟稳健不少。
“这是我真正全身心投入创业的一年,也是我们发展较快的一年。”蔡迪锋向记者回顾起他的创业历程,说话用词表意极准确,显示出习惯深思熟虑的个性。“我在大一就有创业的想法了。”他说,他刚上大学就决定不再向家里要生活费,而要自己挣出来,当时他选择了大学生最常见的兼职——家教。做家教没多长时间,他就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很多学生需要家教工作信息,很多家长也有找家教的需求,但这两者之间却缺少一个平台„„而在上海、宁波等城市,这样的网站平台早就出现了!”他说。
市场的空白往往意味着机会。进入大二,蔡迪锋就开始着手创立家教网站。学机械专业的他一开始对网站建设几乎一无所知。“而且建网站还是其次,怎么去推广维护网站,怎么让人很快搜索到我们才更关键„„”蔡迪锋说,创业就意味着挑战自己,一次次地攻关,但创业同时也让人充满学习冲劲,那两年里,在学业、家教之余,他看各种教学视频“恶补”,仔细琢磨外地比较好的同类网站,去朋友的公司学习内部操作„„到去年嘉兴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园甄选创业项目时,比起别人还停留在想法或纸上层面的创业计划,他的育英教育网站已经建成,创业开始步入轨道。
创业路上的大学生,你们还好吗?
来源:浙江在线嘉兴频道 时间:2013-08-29 我要评论(0)点击:276
“一毕业就创业”,这个大胆的念头正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酷热的夏季,情况更是如此:669万毕业生遭遇“史上最难毕业季”,好工作越来越难找;社会上“鼓励创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学生创业神话层出不穷;各种创业大赛如火如荼,每时每刻都在挑动年轻人活跃的神经;电影《中国合伙人》,把创业描述得如此充
也就在入驻创业园不久,蔡迪锋大学毕业,这使得他可以真正全身心投入创业。“一味模仿别人,永远无法超越别人。尽管不少城市有家教网站,但大部分都并不成熟。我要借鉴别人,更要有自己的创新。”蔡迪锋说。于是,这一年内他做了不少创新之举。
首先,他大刀阔斧改变了网站运行模式,使得盈利模式也彻底改变。“以前是中介模式,这也是绝大多数家教网站的通常做法;现在是家教学校模式,这是我们的首创。”他介绍说,在原来的中介模式下,家教网站只提供中介信息和中介服务,向家教老师收取中介费,这样一单业务完成,他们对教学质量无法追踪控制,不少家长反映都不太好。而在新模式下,家教老师注册为网站会员,由育英教育统一甄选、培训、管理并颁发上岗证,如果家长学生有家教需求,育英教育会派家教老师一对一上门服务或开办辅导班,家长向育英教育支付费用,育英教育再向家教老师支付薪酬。“在新模式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定期回访控制教育进度,更好地了解家长评价„„一年运作下来,家长满意度很高!”蔡迪锋说。
他的另一个创新之举是革新教育理念,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一对一辅导、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个性化学习诊断、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最大程度地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这些理念不仅让家长学生耳目一新,在实践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学生改善了学习习惯,成绩提高也很快。“目前在嘉兴,上门家教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就我们一家。”蔡迪锋自信地说,育英教育网注册教师已超过3000名,平均每天都有300多个独立IP浏览点击育英教育网。仅这个暑假,他们每天要安排两三名教师上门家教,而到他们那里上辅导班的中小学生也有53名。
“去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今年预计翻一番。”蔡迪锋透露。而在这一年中,育英教育网的品牌已经渐渐打响,目前全国各地已有60多家家教网站加盟,加盟网站统一使用“育英教育”品牌,由育英教育提供运营模式和技术支持,并按年交加盟费和品牌、平台使用费。仅此一项,已经为蔡迪锋带来可观的固定收入。但这一切还仅仅只是开始,蔡迪锋说,嘉兴城市毕竟不大,市场有限,育英教育还要寻找更合适的发展道路。他计划今后要建更多直营网站,走连锁发展的路子,“半年内,我计划开出第二家分公司。”
回想几年创业路,蔡迪锋深有感触地说,创业太累了。为了网站改版,他曾经连续十几天通宵工作,或只睡一两个小时。而近几年他几乎全年无休,从不给自己放假,“但真的让自己充实很多,让人生更有激情。
创业路上的大学生,你们还好吗?
来源:浙江在线嘉兴频道 时间:2013-08-29 我要评论(0)点击:277
“一毕业就创业”,这个大胆的念头正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酷热的夏季,情况更是如此:669万毕业生遭遇“史上最难毕业季”,好工作越来越难找;社会上“鼓励创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学生创业神话层出不穷;各种创业大赛如火如荼,每时每刻都在挑动年轻人活跃的神经;电影《中国合伙人》,把创业描述得如此充
大学生创业总体氛围越来越浓,创业者需要哪些必备素质?“想创业的人很多,真正付诸行动的很少,能成功的更少。”蔡迪锋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关键要有三种素质,一是肯吃苦;二是有创新意识,模仿永远不可能超越;三是要有恒心和毅力,创业注定将面临各种困难,创业者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更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她打算关店了,但“年轻没有失败”
创业者B:陈丽
出生年份:1990年
创业项目:创意手机壳
“在103室,记者见到了嘉兴学院环艺专业大二学生陈丽,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浙江优之美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是一家专门从事时尚创意手机外壳设计销售的微型企业。生于1990年的陈丽,还完全一副女大学生的模样,戴着眼镜,清汤挂面式的头发,让你很难想象她已有1年多创业经历„„”这是去年见到创业者陈丽的初印象。
几天前,当记者再次到访103室时,这里还是陈丽的“优之美”,室内还是放满了各种创意手机壳,但陈丽却已经回老家泉州过暑假了。“现在做得少了,我想暂时放弃,准备考研„„”在电话中,陈丽告诉记者。
这个学设计的90后女孩,当时看到智能手机飞快普及,敏锐地感觉到时尚手机外壳的商机,于是萌发了创业的想法。2011年9月,她带着自己设计制作的几十款贴钻手机外壳,自费去广州一场博览会的美甲美容专区参展。这次“走出去”的勇敢行动让她不仅收获了几万元的订单,还增加了她“网络掘金、创意卖钱”的信心。
去年7月记者到访时,陈丽与创业伙伴正在开发设计一种青花瓷元素的新产品,“青花瓷的产品后来没做好,瓷易碎,快递时经常损坏„„”陈丽说,尽管网店还有不少订单,但她明显感觉到,市场上做手机外壳的人越来越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日趋激烈,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今年4月,她关掉了网店,开始准备考研。
事实上,关店并不意味着创业失败。去年嘉兴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入驻的首批10个创业项目,由于是层层甄选的较为成熟的项目,有80%实现了盈利,陈丽的手机外壳网店也是其中之一,“我自己的生活费、平时消费都是创业所得。”陈丽说。
从更深层面来讲,年轻永不言败,这次创业经历对陈丽来说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我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将来我还会创业,有可能会选择别的项目。”创业路上,注定荆棘丛生。比成败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曾经勇敢地尝试过。有了创业的勇气和魄力,有了创业经验教训的积累,有了过去创业实践的历练,这些曾经的创业者们正在聚积力量,蓄势待发。
编辑 马燕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