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时间的流淌诗歌(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2:1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命与时间的流淌诗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命与时间的流淌诗歌》。

第一篇:生命与时间的流淌诗歌

不是时光写老了我

而是没有将它紧紧地拥抱

只说是天长地短

人不能和它划等号

春花秋月是无限的美景

一幅一幅你看的走向衰老

青絲变成了白发

胸背弯成了C凹

山花向你招手

小溪向你歌笑

过去了就让它过去

已经返不回去了

只有向前迅跑

前面的路不一定是阳光大道

走不动也一定要爬

就看你如何的思考

人生不是开玩笑

玩了笑了时间跑了

只有认真设计自己

才能把你的理想写好

然而人生就象一场梦

努力是一道风景

命运又是一个奧妙

活着的时候你破解不了

多少人设计而不了而了

多少人又哭了笑了

笑了哭了

到了死了的时候

九泉之下还在思考

其实那是一个神话

你的答案还留在世上飘渺

第二篇:浅论汉魏六朝诗歌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浅论汉魏六朝诗歌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孙熙春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沈阳 110016)摘要: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在汉魏六朝诗歌中得到了相对集中的表现。人生如寄的悲哀、季节流易的敏感、历史变迁的观照,化作诗人们对提高生命浓度的渴望、对延长生命跨度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参悟。这一切使得汉魏六朝诗歌具有了永恒的魅力并在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汉魏六朝诗;时间意识;生命意识;魅力与影响

从先秦时期的诗歌开始,时间意识就有了较为情感化的表现:《诗经•秦风•车邻》中有“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今者不乐,逝者其亡”;《诗经•唐风•蟋蟀》中有:“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时间的流逝必将把人们带向死亡,因此后来的人们才在诗歌中反复咏叹。与《诗经》相比,《楚辞》的表现更具个人色彩,屈原在《离骚》中曾唱道: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惰名之不立”。时间的流逝会使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化为泡影,因此屈子的心灵始终不得安宁。应当指出的是,古代诗歌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式的体悟与感慨,不仅仅是“历时”的现象,贯穿整个古代诗歌史,而且也是“同时”的现象:在汉魏六朝时期尤为集中。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开始。而“文学自觉”是与人的意识、或者说生命意识的自觉、自醒分不开的。因此,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对于时间的思考,可以说成为了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或者说,时间意识在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中获得了更为集中、明确的表现。

一、汉魏六朝诗歌中时间意识的表现

不论古人今人,“„时间性‟使所有的人陷于同样的命运,时间不断流走而某一个体只能活某一长度的时间。”(陈世骧《论时:屈赋发微》)因此,时间的流逝会带来人生如寄的悲哀。其次,与时间的流逝相伴的是寒来暑往的四季更替,诗人们对季节流易的敏感自然也会在他们的诗作中得到表现。第三,过往的时间会形成历史,也就是说,当人类意识到时间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历史。诗人对历史变迁的的观照,往往是因为对现今、对生命的难以释怀。

1.人生如寄的悲哀

在人们的时间意识中,时间首先是一种会迅速带来死亡的东西。这给敏感的诗人带来了更大的悲哀、更深的痛苦,而这正是汉魏六朝时期诗人抒发人生如寄的悲哀情感的源泉。在汉代诗歌中,《古诗十九首》非常集中地表现了“中下层文人”们人生如朝露的幻灭思想。虽然从表层上看,更多的文字是在叙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和文人仕途失意的怨尤感伤,但究其实质是在抒写时间带给他们关于死亡的终极思考,或者说烦恼: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人生寄一世,淹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时间的流逝实在是太快了,人生因此显得如朝露一样,很快就蒸腾掉了;如远行客一般,行色匆匆;如飙尘一样,旋起旋伏,忽聚忽散,而且,一旦散尽,就踪影难寻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石”的“寿考”与“常怀”的“千岁忧”!《古诗十九首》并不是孤立的,作为同时代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生譬朝露”(秦嘉《曾妇诗》其一),“人命不可延”(赵壹《刺世疾邪诗》),“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孔融《杂诗》其一),“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蔡琰《悲愤诗》)

……可以说,时间流逝将带来死亡的意识,是汉魏六朝诗歌中的一种非常普遍的东西。诗人们似乎在不停地吟咏: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弛。———曹操《箜篌引》

人生若浮寄,年时忽蹉跎。

促促朝露期,荣乐遽几何?———张华《轻薄篇》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怆恻不能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七

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无名氏《休洗红》

……

对于时间的这种思考,已然成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诗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2.季节流易的敏感

中国诗人的时间意识还比较显著表现在对季节变迁的敏感上。季节与季节感作为题材与意象,是中国占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国诗歌的这一特色,大抵源于中国风土的影响,因为历代文明中心的地区,是以农业为根基并且是四季分明的。当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季节意识的发达,还与中国诗人的生命意识有关。从《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的诗句中,在阮籍《咏怀诗》(其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的慨叹里,我们可以解读出,季节之歌就是诗人的生命之歌。伤春也好、悲秋也罢,实为人生的伤怀、悲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春天虽然常常会给人们带来希望,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迫使人们感受自然的变化———万物的变化、季节的变化。因此,言及春天的诗歌往往包孕着诗人对时间流逝与人生变化的伤感和无奈。试看《回车驾言迈》: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诗人在看到万象更新的春天景物时,也联想到了人生新陈代谢规律的无情,从春天的自然变化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流逝,并且表现了无助悲哀。春天来临时,人们是欣喜的;春天逝去时,人们就会惋惜。徐干《室思》中“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的诗句,从“暮春草”联想到了人生的短促易逝,暗示了诗人们“惜春”的潜在原因———对于逝去的痛惜是源于对逝去和远离的依恋。“折芳寄远”题材的诗歌应是这种情感的延伸与拓展。《庭中有奇树》中就有这样典型的四句:“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折芳寄远”题材的诗歌究其根本仍然是“惜春”的情绪。四季之中,除了春天以外,最能使人们感到时间与生命流逝的,就是秋天了。晋代诗人张载的诗作《秋》中“睹物识时移,顾己知节变”两句,很好地解说了这一点。与“惜春”情绪相对应的是,中国诗人是用悲哀的心情来对待秋天的,即所谓的“悲秋”:宋玉在《九辩》中说“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曹植在《秋思赋》中说“四节更王兮秋气悲”;陶渊明在《酬刘柴桑》中说“闾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秋天的到来容易使人联想到人生的衰老。建安诗人陈琳《游览》诗,就是从绿叶凋落、红花纤谢的秋天景色中,产生了日月流逝、年命衰老的感慨:嘉木凋绿叶。芳草纤红荣。骋哉日月弛,年命将西倾。

鲍照在《拟行路难》其一中,阐明了秋天来临与红颜零落之间的联系: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左思在《杂诗》里抒发了因为秋天的来临而易感壮年不能永驻的慨叹: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石崇在《思归叹》中也由状写秋景而生发了日月易逝的感慨:秋风厉兮鸿雁征,蟋蟀嘈嘈兮晨夜鸣。落叶飘兮枯枝竦,百草零兮覆畦垄。时光逝兮年易尽,感彼岁暮兮怅自愍。

陶渊明则在《杂诗》其二的诗句,则表达了秋天来临所引起的日月如梭的感觉: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郭璞在《游仙》诗其四中流露出了希望能够从秋天重新回到夏天: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在中国诗人看来,四季的变化与人生的变化不仅仅是平行的,而且更令人悲哀的,它们又是对照的:“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人生“岁暮”之后,不会再有如同自然的“四时更变化”。于是就有了《西洲曲》这样以四季的流转、循环来衬写女子对“江北”心上人的思忆、对生命的叹惋的民歌杰作。

3.历史变迁的的观照

当人类意识到时间的时候,也就意识到了历史。因此,对历史变迁的观照,也就是人们对时间、对生命问题的自觉、自醒。中国诗人对历史有着特殊的敏感,他们喜欢咏史、怀古。不过,中国诗人是无心重复或者考察历史的,他们更多的是用对历史变迁的的观照来宣泄对现实的情绪或表现自己的生命意识。班固的《咏史》诗,是现存东汉文人最早最完整的五言诗作,虽钟嵘有“质木无文”的断语,但此诗仍有值得重视的内容。诗人在叙述了缇萦救父后,在结句中长叹:“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有人说“此诗当是班固晚年下狱时所作,其中寄托着自己的感慨”,此言不吾欺也。班固之后,女诗人蔡文姬的带有“自叙传”性质的《悲愤诗》,则是在自揭伤疤的述说中,真实地展现了汉末大**中广大妇女的悲剧命运以及自己“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的生命悲叹!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亦有吟咏史事的诗作。其中“昔闻东陵瓜”一首,诗人通过召平、萧何的对比,述说出了他在现实中不得不认可的人生的大道理———“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然而,布衣就可终身吗?参诸“嘉树下成蹊”一首中“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几句,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否定的答案,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焦灼与悲观。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左思的《咏史八首》时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是在抒写自己的志气与愿望;“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是在揭露和批判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是在寄寓自己功成身退的思想;“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是在赞美杨雄的同时哀婉自己的不为世所用;“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是诗人失望、愤懑之后的想象……可以说,对现实的深刻的不满以及以悲婉为内核的生命意识在左思的《咏史八首》中流露的最为充分!“浑身静穆”的陶渊明也在用“金刚怒目”式的咏史类诗歌来书写他深层思想中化解不开的矛盾。历史可以被看作是人生的扩大,从历史中是可以看清现世人生的。因此,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我们可以找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句子。历史的一去不复性,成了人生的一去不复性的证明。因此,汉魏六朝时期的诗人们开始重视在对历史的观照中寄寓人生的种种感慨。

二、汉魏六朝诗歌中生命意识的表现

时间的流逝使得人们总不免悲哀与恐惧自己生命的衰竭与死亡。世间万物只有人类才会去寻求解脱悲哀与恐惧的道路,而这一过程无疑就是生命意识的表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回车驾言迈》);“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们对提高生命浓度的渴望!在秦汉魏晋时期的中国,不仅帝王们在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和羽化登仙之术,而且民间的一般人也深为那些虚无缥缈的神仙传说所吸引。敏感的诗人们也当然不会不受其影响,于是在他们此时的诗歌中,便出现了对延长生命跨度追求的内容。有些诗人是视人生为自然之一部分的,当他们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当然不会忘了向自然寻求安慰。于是开始用诗歌表现他们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参悟。

1.对提高生命浓度的渴望

表现劳动生活的愉悦;体悟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生活的美好;争取赶在人生衰老之前成就功名与事业的愿望等内容,应该说是中国古代诗人在他们的诗歌中书写对提高生命浓度的渴望的主要着眼点。

汉乐府民歌《江南》中“鱼戏莲叶间”一句,运用移情表现的方法,把采莲女在劳动生活中感受到的愉悦表现了出来;众采莲女“鱼戏莲叶东”等四句和唱更加充分地渲染出这种情绪。抓住并及时地歌唱这种生命中的愉悦是劳动民众对提高生命浓度渴望的直接表现。汉乐府民歌以及南北朝乐府民歌中还存有大量的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诗歌。汉乐府民歌中就有女子对爱情热烈而奔放的表达:“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到了南北朝乐府民歌那里,对爱情婚姻生活的渴望,虽有着或直率,如“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杨柳枝歌》),或温婉,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的不同表达,但渴望浓烈的爱情生活充溢生命的愿望却是相通的。不可否认的是,汉魏六朝时期民歌中有着为数不少的怨妇、弃妇诗,但是它恰恰从相反的角度说明了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对提高生命浓度的渴望。文人们对惬意生活的渴望与表达似乎更加强烈与美好,“为乐当及时”的思想甚至成为了后世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虽然有阮籍这样的文人怀疑过享乐主义的效用,写出了“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咏怀》其五)这样的诗句,但是更多的文人与读者愿意用陶渊明“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其一)的心境去体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时生活的美好与真意。我们可以在何晏失题诗“且以乐今日,其后非所知”两句中,找到当时诗人们提高生命浓度的思想与某种方法。中国很早就有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它使古代文人相信,可以借助精神生命去超越肉体生命的局限,获得更为长久的存在。于是“功”、“名”就成为中国文人挣脱不开的“梦魇”。为了摆脱“立身苦不早”,也就是求得不朽不与生命时间发生太多的矛盾,于是在“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的前提下,抱有“荣名以为宝”的思想与行动才是可靠的摆脱生命局限,提高生命浓度的最好时机与良方。不过,现实常常难遂人愿,于是就有了《古诗十九首》里的诸多篇什,有了阮籍的《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刘琨的《重赠卢谌》、陶渊明的《咏荆轲》……

2.对延长生命跨度的追求

应该说,诗歌创作的本身就是诗人们提高生命浓度以及延长生命跨度的具体作为。将人生艺术化,凭“立言”以求“不朽”,这一点对于了解中国文学艺术的人们来说不是问题。秦汉魏晋时期,人们萌生了追求长生不老的念头。不仅皇帝们在寻求长生不老的丹药,而且民众也深为那虚无缥缈的神仙传说所吸引。敏感的诗人当然不会不受其影响,于是在诗歌中便出现了许多赞美神仙和渴望长生的作品:《董逃行》、《长歌行》、《王子乔》、《步出夏门行》、《善哉行》、《仙人骑白鹿》……其中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更是出现了许多描写对于神仙长生的渴望的诗句:

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

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其十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其三十三

诗人们憧憬长生不老的同时,也有对此的怀疑:“服药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驱车上东门》)“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生年不满百》)然而越是怀疑,就越不愿否定。于是,曹操在发出“痛哉世人,见欺神仙”(《善哉行》)叹惋的同时,又在其《精列》和《胡秋行》里歌咏神仙及长生;曹植曾作《辨道论》骂方士,还说“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赠白马王彪》),但是又作《升天行》表示对神仙的倾慕;郭璞也在矛盾的思想情况下留下了有名的《游仙》诗。宁愿信其有,然而又不抱希望。在“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的清醒现实里,抱有一种虚幻的态度,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

3.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参悟

中国的文字、文学以及其他一些艺术门类似乎从一开始就同自然发生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自然山水“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即山水诗是魏晋时期才出现的,但这也比西方诗歌早了一千多年。与西方人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生对立的东西不同,中国人常常视人生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西方诗人在不满政治、并因此开始深刻感悟生命时,常常归向宗教;而中国诗人更愿逃向自然,视自然为安居之所,精神家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在左思这著名的赞美自然的诗句背后,有着对政治的不满与命运的无奈,于是只能是“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了。对政治的失望,对生命的执着,使很多诗人返回到山水田园,在精神上皈依自然。在中国诗歌中,描写人生变化的诗歌,常常伴随着自然变化的描写;而通过自然变化的描写,更加深了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感悟。《明月皎夜光》就是先描写了自然的变化:“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然后又描写了人事的变化:“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如果说这种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参悟还只是简单地表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同一性的话,那么,在山水、田园诗中则是进一步地、或明或暗地表现了诗人形象、气度、胸襟,蕴涵了诗人理性的参悟、思考。陶渊明在《形影神》诗作中,借“神”之口表达了自己在生死问题上的顺应自然的意愿:“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与此相同的主张也出现在他许多诗里: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岁暮和张常侍》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形迹凭化往,灵府常独闲。———《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辞》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无疑是最受人们喜爱和重视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自我消失在自然之中以及“物”、“我”两者之间区别的荡然无存,便成了此中的“真意”,诗人也因此获得了安适与宁静。诗人们将自然与人生看作是同—的、相通的东西,自然成为了一个生命的存在。于是自然与人生的差别,便被轻轻地抹去了。因此,曹操在《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中对自然山水的直接状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以毫无疑问地被看作是诗人对自我形象的直接描摹。同样,谢灵运的感情借助山水来表现时,便获得了更为婉曲动人的效果:“浅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凡此种种,便是诗人们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参悟。

三、恒久魅力与深远影响

“时间”是真实可感的,正是时间意识唤起了人们丰富感知;伴随着这丰富的感知,时间的存在也就被打上了“人化”的痕迹。从这个角度上说,人便是一种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因此我们可以说,汉魏六朝时期,生命意识的觉醒带来了灿烂的文化(当然诗歌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文化敞开了时间,时间拥有了意义,意义形成了历史。感念于死而执着于生,于是有着浓重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的汉魏六朝诗歌,便具有了恒久的艺术魅力。虽然这种艺术魅力是悲剧性的,但是这种悲剧性的魅力必将是历久长新的,因为它将被后来的每一个读者重新感受—遍,诚如王羲之所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逝者如斯夫”这由孔子而起的望“时”之叹,虽说在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现,但是它亦如时间—样并没有停下行进的脚步,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汉魏六朝诗歌中被经常表现的四季交替,亦如头尾互含的阴阳鱼暗示出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将春入旧年”的哲思;正是陶渊明《读山海经》那时空意识互参“俯仰终宇宙,不了复何如”的诗句,开启了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中的“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浩叹,后来发展到就是那时间的片段所支撑的节日,也成了后来诗人们的创作动因,非如此,何来坡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生命感悟?在这些表现有关时间与生命意识的、不胜枚举的后世诗句里,无论是谁,也不可能否认那些汉魏六朝诗歌带来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刘若愚.王镇远,译.中国文学艺术精华[M].合肥:黄山书社,1989.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第三篇:随笔写作流淌生命的诗意

在随笔写作中流淌生命的诗意

随笔不拘一格,可以充分表现自我。随笔形式多样,笔调各异,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体现了文章的个性化。因此,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注重作文的写作的随笔化,将写作置于生活化、日常化的情境中,可以提升孩子们表达表现的欲望,增强表达的自觉性。情感涌动之际,灵感闪现之时的写作让作文更具灵性。

让写作回归随意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中并不总是正襟危坐,惊涛骇浪的。常态的生活是平淡而有味的,有很多无法预约的故事,也有很多不期而遇的情思。生活的本色是恬淡的,作文也应是这种生活的写照。但这些情感的涌动和灵感迸发只有在作文课上才有吗?显然不是,这些情思和感受随时都可以流淌出来!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下列方法体现作文的随意。

随时随地:随笔可以随时写,让同学们写在平时,不管在课间、阅读课上、自习时间、语文课堂还是周末、假期,灵感闪现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写作的地点不仅局限在教室和书桌前,随笔本在手,可以随地写,操场、宿舍、野外、电视机前都是写作的场所,作文的时空广袤无垠。

随遇随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亲身经历的事情,在现实生活和思想驰骋的情感世界的波澜,在阅读体验中的种种情思,形成随手而写的习惯。

随情随意:真实的自我是率性的,面对自己的写作需要袒露出诚实的自我。尽管随笔中的自我可能是自私的、狭隘的“小我”,但缺失“真我”!“真我”是会变化的,从“小我”变成“大我”的过程就是人格发育的过程。

随形随体:随笔不拘一格,散文,小说,诗歌,童话等只要适合自己,自己喜欢都可;不受字数限制,根据需要而定;它形式多样,笔调各异,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体现了文章的个性化。

随读随评:自己写完的作品,读一读;可以可以读一读同伴的作品,当然可以和老师进行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读经典的作品。读完后自己和同伴师长互相品评借鉴。

随改随展:经过阅读和交流的随笔,随手进行修改,修改成文的随笔,誊抄在自己的作品集中,在课堂上口头发表,在班级作品集展出,在校刊、各级报刊投稿发表,以写促写!

在随笔化写作中,教师和学生建立随笔本进行练笔积累,无需写在专门的作文课写在作文本上,同学们可以随意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日记本、读书笔记本、随笔本均成为笔耕的田园。教师和学生通过随笔本进行交流和笔谈,相互交流、评点、修改,共同提高。

放开了对学生作文内容限制,从内容上来说,“随笔”不是漫无目的,不是随心所欲,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强调一种心灵的自然倾泻,一种真情的自然抒发,一种生活的真实感悟,它可以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对人生的点滴感受,也可以是对现象、事件的看法,见解;它的主

要目的还是唤起同学们心中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写作内容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随意而作,率性而为。

经过探索与梳理,我们形成了随笔化作文教学体系,将日记、随笔作为作文基本内容。初步做到提笔能写,下笔成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文,言之有理。平日以写日记随笔为主,所做、所观、所闻、所感、所想,尽收笔下。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初中生应达到的写作要求,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教学操作流程为:平日或日记或随笔或阅读笔记,做到每日一记;写作课进行日记随笔读评交流;做专题写作指导;修改、加工、润色;作品誉抄入集。采用日记积分法、随笔读评法、作品专辑法、发表激励法、师生同写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坚持读写并重,以读促写,以量变促质变,厚积而薄发。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用简约的教学环节予以定型:读——评——改——展。突出一写三读:写完随笔后读自己的作品,读同伴的作品,读经典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悟。评改体现自改和同伴的互助。展示重在激励,给学生更多的发表机会,小组内发表,口头发表,在个人作品集、班级作品集、年级作品集、校刊,再到推荐投稿,在报刊发表等刺激激励!

随笔写作回归写作主体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学生作文写的不算好,但是日记随笔却写的非常好。究其原因,我认为一个是源于自己内心倾吐感情的需要,而另一个则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应付工事。没有写作的欲望和兴趣,被动地写作,那写作的效果怎能会好呢?只有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完全是自己的事,自己是写作的主人。那他才会尽心竭力的去做好,才为他的写作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写作也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和学生的作文水平息息相关。语文教师自身写作能力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写作教学的效果,更决定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水平。一部分语文教师写作能力欠缺,或者没有写作的切身感受,在指导和评价学生作文时缺乏针对性。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而教师“下水”则是一种言传身教、最有说服力的作文指导,可以起到比书上的范文更直接的示范作用。

因此,我们要求老师写下水文、随笔。鼓励老师和学生进行习作交流。这样教学就不会出现空对对,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共同写作的快乐中实现双赢,一个擅长写作的老师往往能点燃学生一生的写作兴趣、成为其动力之源。他对学生写作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内驱力,使其终生受益。因此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将教师发表的文章介绍或印发给学生,诚恳地与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在写作中编织美好的生活。

让作文回归真实

写作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营造写作的情境和捕捉写作的机会是同等重要的,因为这等激

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并且能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体验到写作带来的快乐。例如:新学年一开始,学校都组织军训,我们就让学生以军训为话题作文;还让学生写——玩不够的假期;学生喜欢看电视,我们让学生写我最喜欢的一则广告或其它电视节目;另外,我们还相机捕捉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让学生写作。我们就曾让学生写过《老师发火后的反思》、《我为什么不举手》,《给老师布置作业》等,效果非常好。这样的写作,学生感觉作文离自己并不遥远,既不空洞,又不枯燥。甚至有的学生感觉,作文真实的表达是一种幸福!

著名作家莫言说“文章是流出来的”。其实,每个人的文章都应该是自己体验的结果,都应是自己感情的自然流淌。但可惜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在文中抒发自己的真情。电视节目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面对面这些栏目为什么这么受人欢迎,很重要的一点,这些节目都直面社会上、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丝毫不回避生活中的弊端、失误。它们发出了人们心底的声音,所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是不能容忍学生说真话的。例如,一写理想,必须远大和崇高,网上热炒的一位小学生写他的理想是做一条狗,来守护自己守寡而胆小的母亲。但他的老师认为这不是作文,这样的作文当然是不合格的。在很多人看来,理想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来思考:这个学生的理想是透露了对母亲的深情挚爱,正是百分之百的大实话,纯真得可爱,充满了伦理之美,人性之美,真是感人至深!况且,“人变狗”,还颇有童话色彩!这样的作文正是需要大力倡导的!最可贵的一点是,说的都是内心真实的想法,是“真情”!

真实的表达可能很多是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灰色情感,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虚假的崇高,那学生的文章必然陷入假大空的泥坑,迷失了自我。长期习惯于说假话、空话,这会对学生言语人格造成伤害。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曾说过,不要拒绝学生作文中的灰色,否则你也把学生真诚的心扉关闭了。因此,我们不能把作文当成道德评判,要还作文以本来面目,说真话,抒真情!其实写作教学将“小我”变为“大我”的过程,其实触及到写作的本质,作文即为做人,指导写作就是全面育人!

真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校有300多篇学生的文章发表和获奖。给我们触动最大的不是那些优秀生的文章,而是那些所谓差生的文章。他们的文章发表,纯粹得益于情感,真挚朴素的情感让我们能触摸得到他们心灵。与其说是他们文章写的好,不如说文中写出了自己真切的感情,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心声,是自己感情的流淌。如果我们学生都能用心的去感受生活,在作文中倾吐感悟,抒发真情,作文有何难!

让作文回归朴素

真理往往是朴素的,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们认为作文教学有两条非常朴素的道理: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方法技巧是次要的,提升综合文化底蕴和写作眼界才是正途。这就是为什么罗大佑和李海鹰才能创作出经典歌曲的原因。除了有个性化的情感和灵感外,他们有高深的艺术素养是创作的根基。

作文是倾吐,而阅读则是吸收。阅读是作文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吐故纳新方能使读写

相贯通,也能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我们的古人有很多论述发人深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等。对这些论述稍加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写作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几乎所有的作文水平高的学生都喜欢读书,都有大量课外阅读的习惯。他们的语文素养高,写作能力强,得益于自己的大量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大量文学营养的汲取,有助于学生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

阅读是吸收,是积累,但同时阅读也是对话,是体验。如果仅仅是前者的话,那读者就仅仅是容器。阅读是另一种生活,虽然没有去过大海深处,但是可以跟着凡尔纳通过《海底两万里》欣赏海底那深邃和缤纷的景象;虽然没有到过仙境,但是《西游记》的精彩纷呈也会让读者连呼过瘾的,更不必说还有异域风情、和千年追思、未来畅想了。如果阅读不是体验的话,那么何来“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种粟”?通过阅读绝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丰富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语感。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仅靠每学期十多次的作文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作文和作文训练仅仅是一个形式。可以说,一篇成功的文章背后,是深厚的生活储备,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以及文字和表达诸方面因素的综合积累。提高写作水平,应从日积月累的生活素材、生活感受、文字表达方面下功夫,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日记和随笔就是最适合的选择。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说:“日记是最纯粹的私人写作,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隐秘领域。在日记中,一个人只面对自己的灵魂,只和自己的上帝说话。这的确是一个神圣的约会,是决不容许他人在场的……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之所以被称为真正的写作,就是日记的写作不是为了老师检查,同学评判,或者予以发表。不必顾虑要有读者意识。它只要求忠实学生自己的灵魂,他们写作日记仅仅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思,满足心灵的需要。同理,随笔也是纯自然的练笔,它形式自由,没有时间、字数等限制,写作内容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随意而作,率性而为。看似随意、幼稚的随笔背后是学生思想、语言包括生活感受的成长过程,这就是真正的写作。所以,我们把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和随笔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为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内容,让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通过大量练笔,写出手感,写出情思,写出自我!

写作看似是相对独立的,其实,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写作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枝干,它贯通着生活,和经历、情感、体验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一个个生命走向健康明朗的新天地的过程,因为他们都指向教育的真谛——育人!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霖谈“国学”之用时谈到: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通过随笔写作,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在不断的思考和写作中,做得精彩,活得精彩,在随笔写作中流淌出生命的诗意!

第四篇:一片叶子落下来读后感---生命会流淌

一片叶子落下来读后感---生命会流淌

记得是好多年前了,我在杂乱的书堆中翻出了一本名叫《一片叶子落下来》的书。此书讲述的是一片枫叶的生命旅程,另我回味无穷。

从前的从前,一个公园里的一棵枫树上,有一片名叫弗雷迪的枫叶,它经历了幸福的春天和夏天,交了几个枫叶朋友。后来,秋天来了,那片名为丹尼尔的枫叶,告诉它,冬天快来了,那时,它们都会死,但是,生命还是有用的,叶子们都会死,但是,生命还是有用的,叶子们会滋养起大树,年复一年。

叶子也有生活与快乐,更有生命,但是,最终会死亡。

弗雷迪在秋天来临时,坦然接受了死亡,因为它明白死亡与新生是自然规律,是一件每天都要上演的故事。而且,它还明白,它死后,会滋养起这棵养育它,保护它的枫树。

终于,弗雷迪慢慢地,慢慢地落了……

谁也没能力拒绝死亡,但是,如果能像弗雷迪一样坦然接受死亡,或许会更好。因为,生命流淌到死亡时,还是有用的。

第五篇:思念的月夜在流淌爱情诗歌

我把相思种子种进十月诗行

用泪水浇灌只让它生根发芽

手扶窗台泪眼凝视秋的夜色

思念在流淌爱茫茫相思潺潺

忧伤情诗长了相思短了时光

秋天来了山上的草绿了又黄

而白云却还在山头游游荡荡

淡淡轻飘着久久的不肯离去

那些开在秋天山坡各种花朵

早就己经被秋风漫漫的掳走

秋天快去了冬天即将要来临

多事的秋啊你又怎么会知道

每当起风的夜晚就会想起你

我把爱情种进了我的诗行里

为什么我却收获相思的苦果

亲爱的在每一个宁静的夜晚

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来想起你

想起你飘舞花絮如诗般美好

在我一笔一划的意境中回荡

在我笔尖上留下想你的点滴

相思鸟儿又在和你窃窃私语

那些秋叶突然一夜间枯萎了

飘落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

仿佛像痴情少女哭泣的声音

这忧伤声触动我对你的相思

我真想把你的名字刻进心里

我更想把我的思念写进诗行

昨晚又一次在梦里与你相遇

秋风推开夜色你影就在眼前

我依然蜷缩在诗行暗自想你

不知你是否也会常常想起我因为太想你把大街相似的人

错看成你,内心突一阵颤栗

感觉空气里到处都是你气息

思念之花在午夜静静的盛开

斟满相思酒我不能与你同醉

可我的心此时此刻已为你醉

月色这么美叫我怎不去想你

美好梦境常常走进失眠夜里

让这寂寞秋夜开出思念花朵

下载生命与时间的流淌诗歌(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命与时间的流淌诗歌(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悟生命时间

    感悟生命时间 近读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对生命时间感悟颇深,现转录如下:和时间赛跑 林清玄(台湾)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时间,从古到今都被许多人给歌颂着,他们有诗人,有作家,有政治家,还有教育家。可见,时间有多么的宝贵!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人的生命不在于......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和时间赛跑》,一看到题目,我就禁不住想“人怎么可能跑过时间呢?”。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新课文的学习。这篇课文讲得是一个小孩和太......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迷:“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迷:“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

    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 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伴随着一个奇特的东西。他能让我们幸福;也能让我们遗憾;他会使勤劳者快乐美满,也会使懒惰者两手空空。这就是时间,人类生命永恒的伴侣。 的确......

    “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 ——记一次奇妙的时空旅行 安徽利辛 周阳(12岁)穿过时间的隧道,我来到一个很陌生的地方。这里的人忙忙碌碌,连走路都是急匆匆的。我向前走。迎面走过来一位叔......

    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与重视。为此,医学专家提出:学习健康本领,增长健康智慧,实现健康行动,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