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当代诗三首》基础知识题及参考答案
1.下列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熏(xūn)黑 干瘪(biě)流淌(tǎng)
B.淤(yū)滩 蜗(wō)行 笑涡(wō)
C.胚(pēi)芽 绯(fēi)红 双桅(wēi)船
D.迷惘(wǎng)沐(mù)浴 惊涛骇(hài)浪
2.下列句中,用到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B.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绪
C.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D.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我是你 / 河边上 / 破旧的 / 老水车
B.秋天 / 像 / 一条 / 深沉的 / 河流 / 在歌唱
C.我有 / 一颗 / 种子 / 已经 / 被遗忘
D.我只愿 / 面朝 / 大海,春暖 / 花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
B.《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作者是著名的“朦胧派”诗人梁小斌写的。
C.《山民》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了“我”不安分于“山”,总向往着海。
D.《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5.下面是《山民》中的诗句,如加上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
B.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
C.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
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
第二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教案
教案示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幸福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教案点评: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案示例《致橡树》 导语:我国的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挣脱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的《凤凰涅 》,臧的《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的《死水》,徐的《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现的朦胧诗,虽然未能成为主流诗,但其影响和价值也不容低估。面且这些诗歌虽不如“战鼓”,“号角”式的佳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对这类具有含蓄美的诗作,兴趣越来越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
一.关于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二.朦胧诗简介: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他们是一群在十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例:《老马》与《致橡树》对比印证“朦胧诗”的两大特点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直往心里去,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析: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几近分行的散文化格式,单一的老马意象表达出各阶层的人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各种物质重负和心理重负。而《致橡树》则不一样。
三,思路分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我如果爱你不应该怎样“爱?应该怎样“爱?诗人循着这样的思路,以“不,这些都不够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前面讲过,朦胧诗的特点是不是单一意象,而是多个意象的迭加,使读者有广阔的想象有空间。这首诗舒婷在表达对爱情本质的思考和理解时,不是以单一层次的形象来示人,而是巧妙地以橡树象征女性所爱恋的男性形象,通过作为女性形象象征物----“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不同的对应、配比关系,营造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明确在告诉人们自己所批判的,所礼赞的爱情格式.四.结构分析
1、分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 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
第三篇: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幸福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教案点评: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教案示例 《致橡树》
导语:我国的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挣脱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的《凤凰涅 》,臧的《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的《死水》,徐的《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现的朦胧诗,虽然未能成为主流诗,但其影响和价值也不容低估。面且这些诗歌虽不如“战鼓”,“号角”式的佳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对这类具有含蓄美的诗作,兴趣越来越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二.朦胧诗简介: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他们是一群在十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例:《老马》与《致橡树》对比印证“朦胧诗”的两大特点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直往心里去,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三,思路分析
前面讲过,朦胧诗的特点是不是单一意象,而是多个意象的迭加,使读者有广阔的想象有空间。这首诗舒婷在表达对爱情本质的思考和理解时,不是以单一层次的形象来示人,而是巧妙地以橡树象征女性所爱恋的男性形象,通过作为女性形象象征物----“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不同的对应、配比关系,营造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明确在告诉人们自己所批判的,所礼赞的爱情格式.四.结构分析
2、分析 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
第四篇:中国当代诗三首
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国当代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郑愁予在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莲花的开落”也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致橡树》中橡树、木棉两个主体意象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两树各自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并肩而立的形象,象征着新时代人们所追求的平等、高尚的爱情。木棉在这里是诗人的自我意象,所以在领会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深情真切地表白自己的爱情观时,也便理解了诗人的情感。此外,诗中还有其它众多的意象,如“攀援的凌霄花”等,也要注意其象征意义。《面对大海,春暖花开》中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劈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海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作品中也透露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诗中既有对幸福的憧憬,又有对俗世的逃避。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错误》一诗,承接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写了一位思念情人的女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出他盼望情人归来的缠绵之情。本文情景交融,“美丽的错误”是最让人欣赏的字眼,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致橡树》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以局外人的身份关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诗中先写作者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屏弃,后抒发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在形式上,这首诗有否定和肯定两相对应的结构,有穿插对偶和排比、长短错落的句式,有疏密相间的意象和韵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海子在诗中真诚地祝愿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教学设计:
1、抓住诵读;
2、以意象为突破口,反复涵咏。学法指导:
抓住意象,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思想情感的表达特点。教具使用:常规教具。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郑愁予的《错误》流传甚广。评论家说它“轻巧隽永”、“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我们来看它何以博得如此评价。
二、作者: 课本注释1。
三、诗歌内容感知:
第一节: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
“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写“我”对佳人的想象。
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所盼望的人尚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此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美丽的错误”。
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对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解读:
一种意见认为错误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少女的心扉是紧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时错过惊艳的回眸,在少女眼中,“我”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骑马走过江南的“我”才是主动者。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不但知道女子此刻在寂寞中等待,更知道她已等待了一段绵长的日子,因此,“我”极可能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归人”。我骑马来了,对她而言这蹄声是美丽的。然而,“我”只是过路而已,“打江南走过”,并不停留,她自然会失望伤心。由此可见,“美丽的错误”不是诗中女子的原因,而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她的感情。全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四、鉴赏要点:
1、继承古代诗词传统。“闺怨”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也有许多著名的篇章,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刘禹锡的“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从前人所创造的意境里都可找到这首短诗的影子。中国闺怨诗一向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之旨,这首诗的风格也是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诗中所出现的意象也都是传统的、中国的,“莲花”、“柳絮”、“青石的街道”,甚至象声词“达达”形容马蹄声,都以独有的东方风味唤起了中国读者心中亲切的联想。作者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形成浓厚的民族风格,是其创作特色之一。
2、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
这首诗通过鲜活的比喻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柔弱的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空房独守,容颜憔悴,诗人以“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作者还运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帏”等意象,营造出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五、课后练习第一题:
题旨: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叙事方式、艺术技巧、修辞方法等方面品味诗中的趣味。
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你”是指那个等待归人的女子。
2、“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彼此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摹写了等待中的那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3、诗中多处用到比喻,如把女子凄清自闭的心比作“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因为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读不尽相同,所以对这些比喻的理解也可以可抒己见。
4、错误而谓之美丽,本不合常理。但达达的马蹄声在女子听来却以为是归人,这种感觉关乎一段美丽的感情故事、一些可想象的美丽的细节。可惜的是,偏偏“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就是错误之所在了,这个错误引来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正是因为它触动了女子的心而显得尤为美丽。
六、小结:
这首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而且海外华人中“愁予风”长期不衰与这首诗有很大关系。第二课时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朦胧派”的主将之一。(关于“朦胧派”见“单元说明”之“单元课文特点2”)“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二、介绍《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的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与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979年4月20日
三、诵读提示: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所以,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理智冷静的,既没有“教郎恣意怜”的诉求,也没有“我愿变作一只小羊”的矫情,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诵读时,应注意把握这种感情分寸。
四、内容:
《致橡树》发表在1979年第四期《诗刊》上,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诊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全诗共36行。
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否定依附性和单方面奉献的爱情观。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 单方面奉献的爱情观: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护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前提:把“我”看成“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双方要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
双方要有完整的个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双方要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要在灵魂上互相依存:“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摒弃的是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自我的价值。虽然诗歌情调温柔委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这也正是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的原因。
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五、鉴赏要点:
1、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哲理诗,树起了橡树和木棉这一组爱情诗中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让形象最大限度的包容了思想和感情,从而否定了“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旧的两性关系。
2、橡树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人性人格,她摒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3、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这是本诗让人感不到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的原因。
4、诗歌还可以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六、课后练习第二题:
题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主要意象的丰富含义,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1、第一问见上四,全诗内容总结;
第二问: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结合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2、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3、这首诗具有极强的节奏美;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第三课时
一、介绍海子: 课本第13页注释(1)。
原名查海生,1979年考入北大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于河北的山海关自杀。他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自认为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对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其中的佳作。
二、诵读提示:
这首诗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有人评价说,这时的海子“已经完全把自己视做‘尘世’之外的人了。他真的已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但那不是浪子回头的和解,而是彻底解脱,沐浴在天堂之光中与现世的和解”。(燎原《扑向太阳之豹》)虽然诗人在诗中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并用平白、温暖的话语表达了对每一个人的真挚祝福,但我们仍旧分明感到在那份坦诚沉静的语气中隐含的忧伤。诵读时应注意体会。
三、内容:
海子是诗的理想主义者,他曾经抱定这样的理想:“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他想要“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景仰着伟大的史诗,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个诗歌理想,也正因为如此,注定他难于融合到世俗的生活中,注定他的灵魂永远在诗的王国中游走,于是他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诗人描绘了他想象中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图景即便是尘世生活,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抒情主人公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才会如此,那么今天呢?今天注定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所以这首诗初次读来常常给人清新欢快的感觉,但是仔细品味,却会发现有种苦涩的泉水随诗句流过心底。从第二章开始,抒情主人公由个人的憧憬走出,迈出了更为广阔的群体领域。他发誓要把那未知的尘世的幸福传达给“每一个亲人”,“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他的渴望别人分享他的幸福,在他传递幸福的同时,传递的是对世界的问候,对亲人的祝福。可见,单调、封闭与孤独并不是他理想的生存状态,他真诚地希望与世界有精神的沟通。所以,他愿意用饱蘸爱意的笔“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戴自然。在诗人的观念中,抒情诗人分两类:一类诗人只“热爱生命中的自我”,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的大生命的呼吸”。而作者的理想自然是后者。最后,抒情主人公把三个最世俗化也是最真挚的祝愿留给了陌生的世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却以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终把自己隔绝到了尘世生活之外。我们现在已经说不清这份遗世独立是逃避意识在作怪,还是不甘堕落、追求崇高的结果。诗人的孤独并不是由于他先于大众觉醒而导致的游离群体的孤独,而是他有意把自己关在生存的困境和文化的困境中与世隔绝而导致的个人的孤独,他的孤独感不是来自社会,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旷古的悲剧情结的体现。
四、鉴赏要点:
1、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这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世人的真诚祝愿,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地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但是在满溢着“幸福”的诗句背后,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凉感。“从明天起”,恰恰意味着今天的暗淡,“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他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世俗中找到幸福生活。联想到两个月后诗人的自杀,读者会为这首诗增添一份悲凉的情调。
2、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很少雕饰、铺陈,它以近乎白话的表达体现了一种质朴、本真之美。正是由于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示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
五、课后练习第三题:
题旨: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一直是有争议的,所以对他的诗的理解也可以不同,建议让学生多找些海子的诗来读一读。
六、作业:
1、完成两本练习册上的本课部分;
2、预习第四课《外国诗三首》。教后感:
第五篇:杜甫诗三首赏析题 - 答案
杜甫诗三首
《望岳》中考题集锦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望 高大雄伟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4、“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远、近
朝、暮
6、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7、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
8、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又写出了泰山的秀美。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4分)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2分)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望 岳
杜甫望岳中考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 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山东省枣庄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
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海南省)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7.“造化钟神秀”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景色。(2分)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说说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豪情?(3分)答:
(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
(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4分)(山东滨州市)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2分)
8.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
【2013年•河南省 】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4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八、赏析《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
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6、《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__,__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9、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
1.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A 3.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5.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用原文填空:
①、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②、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③、描写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石壕吏阅读答案
④、最能概括凄惨情景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对这首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B.诗歌表现诗人支持朝廷进行的平叛战争。C.诗歌反应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D.诗歌鲜明地揭露了对统治者的残暴。
4、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塑造了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饱受欺凌的老媪形象。其中,老妇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5、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个“一何”都是“多么”、“那么”的意思。
B、“存者且偷生”中的“偷生”就是“偷活”的意思。C、“一男附书至”中的“书”即信,家信。D、“夜久语声绝”中的“夜久”意为“整夜”
6、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A.“有吏夜捉人”是全诗的起因,寄寓了诗人的批判之意。B.“请从吏夜归”意为“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家去”
C.“如闻泣幽咽” 不仅写出老妇被捉,媳妇哭泣,也写出诗人夜未能入眠。D.“老翁逾墙走”表现了老头害怕地闻风而逃之情。(4)本诗中的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诗人何以如此沉默?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坼:__________________ ②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凭轩:___________________ ④涕泗: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用原文填写。
⑴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1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表面写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实意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壮阔。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早先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本诗中的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诗人何以如此沉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4)杜甫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国家危机的时候,该牺牲的牺牲;可另一方面又深深地同情人民大众,不能再让这家人做出牺牲。作者处于两难境地,实在无话可说。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6 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阅读答案:
1.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D 归园田居http://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在横线上默写原文。2.“愿”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服被“夕露”沾湿了,为什么“不足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阅读答案
4.此诗的语言风格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略
2.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作者不在意夕露沾湿衣服,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远离了污浊的官场。4.平淡自然
阅读《使至塞上》一诗,完成22-25题。http://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能够体现出这个特点的诗句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7 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2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阅读答案:、22.C23.D24.B25.D 《使至塞上》中考试题集萃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达了
的感情。
诗人自己
诗人孤独、思乡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②美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8 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 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 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阅读答案: 1.B;2.D 9 【2013年•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10“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54.(2011·广西省河池市)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18.思乡
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8.(2010·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10(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答案】
(1)(1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
(二)(5分)13.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评分:每空1分,共2分。1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0-11题。(4分)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2分)1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答: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10.(2分)每空1分。叙事;思乡。11.(2分)“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分)38、2009年湖北省孝感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6.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
融于一体。(2分)7.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6.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分)7.A(2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解答问题。出自八年级上课内必背诗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参考答案:(1)、夕阳迟
欲暮时(2分)
(2)、B(2分)
2.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心情愉悦,雅兴非常。
B.颔联中,“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C.颈联“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人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C、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D.本诗雄阔慷慨,沉郁超绝,颇有李白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