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时间:2019-05-15 12:0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壕吏》全诗及鉴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一篇:《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诗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出处】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我隔墙而听暴吏叱呼要人,老妇啼哭哀求。老妇说道:“有三个儿子已去邺城抗敌,一个儿子捎了信来,说他的两个兄弟已经战死。

【全诗】

《石壕吏》

.[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1】

前四句为本诗第一层次,点明官吏趁夜捉人之事。“暮投”有未晚先投宿之意,暗示出社会的不安定。“夜捉”点明频繁的抓丁充役已使人民变得厌烦,有所防备。“老翁逾墙走”一句更写出青壮全被抓去充军,已然扩展到老翁。以老翁的警觉写出了官府捉人的频繁。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是这首诗的第二层次,是老妇人的自述,她先述三男赴战,二男已死,一男偷生,再述家中更无丁壮,儿媳因哺乳也难从征,再叙自己虽然力衰,却愿从征。从老妇人的层层叙述中,可以看出县吏的一次次逼问,更可以看出老妇人曲意保全家人的苦心。最后四句是这首诗的第三层次,点明老妇被捉,儿媳悲凄,老翁孤单的离别情景,与诗句开头照应。

这首诗如实记录了县吏抓人充军的事实,全诗句句叙事,却在叙事中寄寓了作者分明的爱憎感情,叙写实事而善于剪裁,笔墨简洁洗炼。

【鉴赏2】

陆时雍评点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称之为“去形得情”、“去情得神”,这涉及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形神”、“言意”之辨。具体地说,无论写人、写物还是写景,不能拘泥于对外形的摹写,而应写出其中的“意”、“神”。《石壕吏》写唐朝为补充兵力的不足,县吏下乡强行拉人,连老妪都不能幸免。作者没有详细叙述官吏搜查逼问、百姓鸡犬不宁的整个过程(即所谓“去形”),而是通过“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将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强横气势,老妇孤弱无助、任人宰割的悲苦情态写得非常传神,其中的 “呼”、“怒”与“啼”、“苦”等字,尤为点睛之笔,再加上两个“一何”,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便寓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就是所谓“得情”、“得神”。笔墨简约凝练而形象如在目前,不着一情感词语而爱憎之情分明,正是得益于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法。

关于“言意”、“形神”问题的基本理论,源于庄子的哲学思想。“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是说语词符号无法表达“意”的精髓,因此应该“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就要求在艺术创作中,写人写物不可拘执于形似,不为语言藩篱所束缚,而应“写其形,必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藏一腴话》),应“含不尽之情,见于言外”,这也就是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意。杜甫正是摆脱了“吏夜捉人”客观场面的实际描绘,从“意”、“神”入手,因而才以一驭万,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懂得去形得情的艺术原理,我们也就能理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魅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没有形态的描写,却感受到作者前瞻后顾的神态,胸怀天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大潮澎湃。

第二篇:石壕吏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38号,我说课的题目是《石壕吏》。

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有兴趣的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地位、内容、作用)

《石壕吏》出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传诵最广的名篇。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二: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了《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引导。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只是一般性的,感受不深。在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点拨。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大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体会本文精炼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四:说教法、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探究发现法、情境表演法等推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情景感知法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体现语文实践这一新课标的精神,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感知大意——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演深悟情怀——质疑探究明确主旨”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具体安排是:

(一)由人物画像导入,同时播放二胡名曲《江河水》。根据两幅对联 请学生猜出人物“杜甫”先由学生介绍已知的杜甫生平及创作,教师补充强调要点,引出课题并板书。然后屏显诗歌背景,明确体裁“叙事诗”。

(二)学生听范读,解决字词读音问题,把握朗读节奏、语气、情感。开展示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活动,并鼓励评价。然后生生互提互答,师引导读语境,译读诗歌,总结板书内容要点。“观官吏之举——怒;听老妇之言——苦;感诗人之情——忧

(三)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跳读诗歌,感受人物形象。学生自由寻词摘句表达认识体会。这里采取自主学习方式,教师授以品味语言“三步走”之法,能体会出“官吏的横暴,老妇的可怜、深明大义,诗人的同情忧虑形象。

(四)思读第三段,结合老妇之苦想象官吏会怒呼什么,补全对话,小组成员合作,分配角色,在组内演习,可文可白,然后让1——2个小组代表全班表演,使学生体悟战事的危急、百姓的痛苦、战争的残酷。进一步体会杜甫诗“现实主义风格。

(五)质疑探究:杜甫耳闻目睹了悲剧的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保持沉默,是否愧对“诗圣”的称号?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有国才有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体会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齐诵诗歌。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激励学生结课。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全诗。

(六)板书设计:

石壕吏

观差吏之举——怒

听老妇之言——苦

感诗人之情——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杜甫

第三篇: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 篇1

我主要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言精练得无以复加。

《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是诗人24岁时的作品,《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的杜甫已经47岁了,诗风由开元盛世时的雄伟深远凝变为深沉含蓄。结合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及本诗的内容思想、写法上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懂诗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新”、“室”、“裙”、“前途”等古今异义词;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课堂上达到基本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理解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炼语言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析读题目和主要描写内容的关系,了解本诗“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4、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其中,重点是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本诗构思的巧妙和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读好了,也就学好了。本文的教学,我将以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文本和学情之间的联系,使文本特点被学生认知、理解和领悟,才算完成了一次教学从此岸到彼岸的摆渡。本节课我拟以“发现”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在课堂无意的“发现”自己对词句的认识,而我则有意的“发现”学情,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来组织教学。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老妇“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是通过“换韵”来表达意思的转换的,就顺势引导他们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就可能将难点处理得举重若轻。把课堂交给学生,当然对教师具有挑战性,但课堂虽然没有预设不从容,没有生成却不精彩,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发现”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历练。

以“发现”来组织课堂教学,还要给学生用来“发现”的时间,必要的引导后,我要适时静默,让学生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的思索。我认为,很多时候语文课堂需要的是安静。

三、说教学设计

1、温故导入

复习赏读七下课外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四句诗,连接着四十年的沧桑,让学生深入体会唐代的战乱浩劫给诗人和音乐家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张养浩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中,首当其冲遭难的是百姓,通过温故知新,引出《石壕吏》。

2、初读感知

首先,由学生最熟悉的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让学生“发现”本诗与绝句和律诗体式上的不同,讲解本文诗体—古体诗,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其次,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递进式诵读活动,具体包括:让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强调“三男邺城戍”中的“戍”的字形,用“点戍横戌空心戊”的口诀帮其识别形似字,引导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利用范读或听读指导学生读准音长,如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下注释划分诗歌节奏,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完整的释义不能盲目切分。通过不同形式的任务驱动诗歌的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将难以理解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班内交流。师生交流时,我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阅读积累习惯。如“新”在“二男新战死”、“谁家新燕啄春泥”、“温故而知新”等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积累充分了,才能够在下面的环节中准确把握诗情,把解读的内心感受,读出来。

最后,默读课文,说说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引导他们发现本诗的主体部分是妇人的“致词”,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押“un”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押“e”韵,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既让学生掌握了古体诗概括的方法,也为接下来的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做铺垫。

3、品读感悟

倾注自己的感情再次读诗,捕捉住那些深深触动自己的诗句,品味语言。“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有吏来征兵”?“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说“只与老翁别”?指导学生应善于抓住诗歌中具体的语言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情味,调动自己的想象披文入情,并能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悟,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读出的情味再读句子,将自己的理解“征于色,发于声”,实现学生与文本、自我、同伴、作者的多重对话。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出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在这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感悟,去诵读,相信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展示。

4、析读研讨

结合《老王》、《信客》、《阿长与山海经》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目与描写的主体内容文题相符的特点很显性,但本文的题目是“石壕吏”,却用大量篇幅描写老妇,对于“石壕吏”却只是简单叙述。那么我们来修改这首诗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好不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合之前的课文概括,启发学生明白古体诗通过韵脚转换来实现文意转换的特点,尽管诗中详写老妇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通过推敲标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诗人将差吏、老妇描写的如此真切具体,诗人何在?引导学生抓住 “ 怒” 、“苦”、“如闻”、“独”等关键词发现沉默的诗人,教师适时讲解诗人此时的处境及写作背景,让学生读其文、知其人,知人论世,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从而理解沉默的诗人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他既同情百姓,又关心时局,这一含蓄的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三吏》、《三别》之其它的五首诗中,引导学生扩大阅读,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体味他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让“圣人情怀”滋润精神的沃土,涵养心灵的华彩,继续今天的发现之旅,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石壕吏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

《石壕吏》语言凝炼、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初步尝试鉴赏诗歌,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法:

1.朗读法: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激趣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导演编导课本剧、情景对话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在探究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为什么隐去官吏的蛮横凶恶?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四、说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展示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设计意图: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检查背诵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设计意图:介绍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降低难度,铺平道路)

(二)朗读诗歌

步骤:听朗读录音——自主朗读——小组朗读——展示朗读(齐读,分角色读,二部轮读等)(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将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之中,在朗朗书声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三)复述故事

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尝试用第一人称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理清这首叙事诗脉络。

明确:本文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设计意图:在故事复述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既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内容及写作脉络。)

(四)解读诗歌

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

(设计意图:立体化再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层次走进文本,抓住文章的写作重点,且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听妇之苦

齐读“听妇致词”一环节,思考:这一部分写了老妇人哪几方面的苦?

明确: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

2.观吏之怒

(1)在表现差役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明确:捉、呼、怒;夜、夜久

(2)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差役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小组研讨交流,之后完成填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在梳理文章层次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深挖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性格;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领会文章藏问于答的写法,体会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突破教学难点。)

3.察作者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明确:矛盾,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忧国忧民。

补充: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别》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垂老别》

(设计意图: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五)问读诗歌

学习了《石壕吏》,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在问读中再次走进文本,查漏补缺,深化理解,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六)改写诗歌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讨论交流:对环境具体描写

对人物细致刻画(参照插图)

丰富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通过改写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练习取舍和组织材料;同时有效利用文章的插图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

(七)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外阅读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设计意图:强化基础,关注并规范书写;在背诵默写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做到准确无误。)

第四篇: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出处: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本文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反复诵读课文,领会他们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这个单元还有《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和《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

二、说学情

(一)学生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没有深刻的感受。

(二)在领会诗中精炼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的点拨。

三、说教法

(一)创设情景、投入情感法。因为八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社会阅历都较浅,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

(二)探究发现型教学法。自主探究诗中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从授课对象看,我教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是文言文知识不够丰富,因此,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学习法和情景感知法两种学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在教学时我做了一下两方面的设计。

(一)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去把握知识,比如我让学生借助注解、查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以及读懂课文大意。

(二)鉴于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和语言方面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师要加强指导。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爱国诗人。本文展现了他怎样的爱国感情?在听录音时,注意配景乐曲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的吻合。

说题目的。让学生整体上体会诗歌的颂与痛的感情交织的情感基调,以便与诗人的思想产生共鸣。

(二)(忆一忆)回忆作者杜甫相关信息

(三)(读一读)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范读、抽学生单独朗读、学生齐读)指导学生对《石壕吏》进行朗读。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读去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而去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译一译)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借助于课本注释和古诗文背诵这一教材来疏通文意,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五)(悟一悟)这一步要求学生在领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感悟作者的情感。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安史之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整个时代的苦难。其次,我带领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诗中老妇人一家的苦痛。(问题:老妇人一家的“苦”体现在哪些事当中?)最后,我和学生一同来回顾诗人杜甫的一生的经历和情怀,去体悟诗人内心的苦闷。

(六)(诵一诵)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要检查一下本课学习目标中背诵目标的达成情况。

六、说反思

(一)体验深刻独特。本节课,我把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成“忆一忆”“读一读”“译一译”“悟一悟”“诵一诵”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既独自存在又融为一体,让整个教学条理清晰,学生易于接受。

(二)环节教学中,我在“悟一悟”“诵一诵”这两个环节的处理上不够合理,时间显得有点儿紧,内容处理很是仓促。

石壕吏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由于前面已学过了前两首,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故事情节

2.文言词汇。

3.人物形象。

4.思想内容。

其中学习重点在对作者思想和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

1.以读促学。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激活兴趣。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讲历史背景、讲故事情节、我与诗人比做诗、创作剧本等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3.自主合作。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

(1)自主。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概括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分别设计一道习题:故事内容概括、重点字注音、词语解释抢答题,给学生表现自我机会、参与知识构建的机会,以学生的学来发现问题和推进教学环节。

(2)合作。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我与诗人比做诗”,是将诗歌语言欣赏内化为诗文比拚上,通过两名学生同时对比朗读改文与原文,体会出表达效果的高下。原文语言美点品评,得以落实。补充创作独幕剧,用补充县吏的话,来体会人物形象,我老妇致辞的被逼无奈与辛酸,领会诗歌语言的精炼。评论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感悟诗人语言的含蓄和寓深沉的情感于平静的叙述中。最后用一句总括性的话,以填空题的形式总结主题思想,小结全文。以学促教,以教导学,多边交流,促进知识向技能的快速转化。

四.说反思:

1.练习题偏多,朗读时间不足。

2.板书设计。我的看法是,根据课型与课文内容,灵活对待,按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设计板书。能少就少,能免就免。将教者的手脚尽可能的解放,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与学生交流,组织师生互动上,更加有意义的多。板书起理清知识思路,便于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的作用。但以往的板书设计,更多地体现在教者才艺展示的功能,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多少帮助。所以,课文标题我是让一名学生板书,意在检查课题中“壕、吏”两个容易写错的字。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与大家一起谈讨。

3.对于文章结构,课文本身四个段落,分别对应“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非常清晰,所以没有作为教学目标处理,直接删掉。

石壕吏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 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石壕吏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石壕吏》出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传诵最广的名篇。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了《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引导。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只是一般性的,感受不深。在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点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体会本文精炼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探究发现法、情境表演法等推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情景感知法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体现语文实践这一新课标的精神,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感知大意——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演深悟情怀——质疑探究明确主旨”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具体安排是:

(一)由人物画像导入,同时播放二胡名曲《江河水》。根据两幅对联 请学生猜出人物“杜甫”先由学生介绍已知的杜甫生平及创作,教师补充强调要点,引出课题并板书。然后屏显诗歌背景,明确体裁“叙事诗”。

(二)学生听范读,解决字词读音问题,把握朗读节奏、语气、情感。开展示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活动,并鼓励评价。然后生生互提互答,师引导读语境,译读诗歌,总结板书内容要点。“观官吏之举——怒;听老妇之言——苦;感诗人之情——忧

(三)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跳读诗歌,感受人物形象。学生自由寻词摘句表达认识体会。这里采取自主学习方式,教师授以品味语言“三步走”之法,能体会出“官吏的横暴,老妇的可怜、深明大义,诗人的同情忧虑形象。

(四)思读第三段,结合老妇之苦想象官吏会怒呼什么,补全对话,小组成员合作,分配角色,在组内演习,可文可白,然后让1——2个小组代表全班表演,使学生体悟战事的危急、百姓的痛苦、战争的残酷。进一步体会杜甫诗“现实主义风格。

(五)质疑探究:杜甫耳闻目睹了悲剧的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保持沉默,是否愧对“诗圣”的称号?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有国才有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体会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齐诵诗歌。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激励学生结课。

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全诗。

(六)板书设计:

因素:图片感受、音乐体会、模仿官吏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石壕吏说课稿 篇5

我主要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言精练得无以复加。

《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是诗人24岁时的作品,《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的杜甫已经47岁了,诗风由开元盛世时的雄伟深远凝变为深沉含蓄。结合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及本诗的内容思想、写法上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懂诗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新”、“室”、“裙”、“前途”等古今异义词;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课堂上达到基本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理解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炼语言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析读题目和主要描写内容的关系,了解本诗“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4、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其中,重点是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本诗构思的巧妙和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读好了,也就学好了。本文的教学,我将以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文本和学情之间的联系,使文本特点被学生认知、理解和领悟,才算完成了一次教学从此岸到彼岸的摆渡。本节课我拟以“发现”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在课堂无意的“发现”自己对词句的认识,而我则有意的“发现”学情,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来组织教学。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老妇“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是通过“换韵”来表达意思的转换的,就顺势引导他们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就可能将难点处理得举重若轻。把课堂交给学生,当然对教师具有挑战性,但课堂虽然没有预设不从容,没有生成却不精彩,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发现”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历练。

以“发现”来组织课堂教学,还要给学生用来“发现”的时间,必要的引导后,我要适时静默,让学生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的思索。我认为,很多时候语文课堂需要的是安静。

三、说教学设计

1、温故导入

复习赏读七下课外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四句诗,连接着四十年的沧桑,让学生深入体会唐代的战乱浩劫给诗人和音乐家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张养浩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中,首当其冲遭难的是百姓,通过温故知新,引出《石壕吏》。

2、初读感知

首先,由学生最熟悉的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让学生“发现”本诗与绝句和律诗体式上的不同,讲解本文诗体—古体诗,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其次,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递进式诵读活动,具体包括:让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强调“三男邺城戍”中的“戍”的字形,用“点戍横戌空心戊”的口诀帮其识别形似字,引导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利用范读或听读指导学生读准音长,如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下注释划分诗歌节奏,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完整的释义不能盲目切分。通过不同形式的任务驱动诗歌的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将难以理解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班内交流。师生交流时,我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阅读积累习惯。如“新”在“二男新战死”、“谁家新燕啄春泥”、“温故而知新”等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积累充分了,才能够在下面的环节中准确把握诗情,把解读的内心感受,读出来。

最后,默读课文,说说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引导他们发现本诗的主体部分是妇人的“致词”,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押“un”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押“e”韵,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既让学生掌握了古体诗概括的方法,也为接下来的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做铺垫。

3、品读感悟

倾注自己的感情再次读诗,捕捉住那些深深触动自己的诗句,品味语言。“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有吏来征兵”?“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说“只与老翁别”?指导学生应善于抓住诗歌中具体的语言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情味,调动自己的想象披文入情,并能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悟,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读出的情味再读句子,将自己的理解“征于色,发于声”,实现学生与文本、自我、同伴、作者的多重对话。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出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在这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感悟,去诵读,相信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展示。

4、析读研讨

结合《老王》、《信客》、《阿长与山海经》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目与描写的主体内容文题相符的特点很显性,但本文的题目是“石壕吏”,却用大量篇幅描写老妇,对于“石壕吏”却只是简单叙述。那么我们来修改这首诗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好不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合之前的课文概括,启发学生明白古体诗通过韵脚转换来实现文意转换的特点,尽管诗中详写老妇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通过推敲标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诗人将差吏、老妇描写的如此真切具体,诗人何在?引导学生抓住 “ 怒” 、“苦”、“如闻”、“独”等关键词发现沉默的诗人,教师适时讲解诗人此时的处境及写作背景,让学生读其文、知其人,知人论世,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从而理解沉默的诗人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他既同情百姓,又关心时局,这一含蓄的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三吏》、《三别》之其它的五首诗中,引导学生扩大阅读,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体味他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让“圣人情怀”滋润精神的沃土,涵养心灵的华彩,继续今天的发现之旅,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石壕吏说课稿 篇6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石壕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自己上课的思路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少的工具。说教材很重要,也很必要。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学生已学过了前两首,对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学习此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石壕吏》是一首古体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这首诗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构思巧妙,藏问于答,语言凝练质朴。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

二、说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从学生实际入手,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本单元导语中这样要求:“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他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故我把目标1、2确定为教学重点。至于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语文能力, “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应为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来说朗读尤为重要。所以,我以“重读、巧讲”为原则,来安排教法。学生自读,圈点重要字词句,初识字词;指名学生朗读,互评互助,正音辨形释义,让学生读顺;教师范读,突出感情,并做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感情;以“你读出了什么?”质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进一步的分析作准备。以读促讲,适时引导,在关键处、水到渠成时才讲,做到适时、实用、精彩,以达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之效果。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和讨论法。在朗读中,让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和内容上的疑难处作圈点批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力求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效果如何,还有待课堂实践的检验。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入、教学、结语三大部分组成。

(一)导入

播放视频材料,并以简明扼要的导语引入。视频材料,从形式上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营造教学氛围:内容上,让学生知道“安史之乱”,为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做铺垫,有《春望》,让学生温故知新,并由此导入也自然方便。

(二) 教学

教学部分是这节课的核心,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读文本,看插图,形成感性认识,产生理性思考,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互评互助,正音辨形释义,让学生读顺。)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感情。)

(6)你读出了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理一理

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分四个小组,每组分别完成诗歌第一、二、三、四节的学习任务。其形式是小组内先自主合作学习,再推荐代表课上展示,其他小组可质疑或补充;内容为先读诗歌,疏通文意,再进行内容归纳及探究。

针对诗歌内容,预设一个主问题。问题的设置力求有深度,能起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力求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时,对预设的问题要灵活机智处理。因为课堂是生成的。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问题:“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目的是让学生竟可能的全体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竟可能地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想一想

这一部分共预设三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设计,有其连贯性和层次性。当然,这仅是预设,课堂是生成的,教学时还需灵活处理,机智进行。现就三个问题做以说明。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作者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第一题是预设,实质上是个生成性的问题。问题是开放性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当然,开放是有个度的,教师适当引导,引出第(2)(3)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顺势提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诗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第三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目的是反馈教学效果,以便今后有的放矢的教学。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 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课上若有时间,进行片段改写指导,然后留作课后作业;没时间的话,全都放在课后作业时处理。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板书要力求全面而简明,清晰又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板书本着利于学生感知内容、理清脉络、把握感情这一原则进行设计。板书在关键处、需要时才书写,做到适时、实用,不能为板书而板书。

板书如下:

石 壕 吏

杜 甫

我的说课内容讲完了,敬请大家不吝赐教!谢谢!

石壕吏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重点)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重难点)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两方面。

三、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采用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出预习题,意在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为什么隐去官吏的蛮横凶恶?杜甫反对征兵吗?

四、说设计:

(一)导入:展示两幅对联,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背背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问大家一个问题:长大想当演员的举手,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石壕吏》排成短剧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剧首先我们应该做什么?熟悉剧情主题,把握人物特点。”

(二)预习交流

1:结合注释1介绍故事背景。

目的: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疏通文意。

目的:准确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言词汇。

(三)品读探究:

1:明确作者投宿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体会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的动荡不安。

2:重点分析致词的内容,分层,概括层意。结合学生表演去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特点。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同时了解“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3:从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结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一综合性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目的:培养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讨

怎么去理解

(五)看图背诵

目的:生动再现故事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性背诵课文。

(六)作业:

1:扩写最后一段。(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人物,且注意细节描写,例如:”如闻泣幽咽”中谁在哭。独与老翁别一句中作者都与老翁说了些什么,老翁如何对答等)

2:背诵全文。

目的加强协作训练和佳作积累。

五、反思

1。 每一节课都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2。 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要给学生留出展示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机会,就会发现学生会还给我们一个个惊喜。

3。 爱国情感引导的还不够,应该让学生多联系实际去体会

石壕吏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美丽山水

默读一气呵成,理解作者情感。

朗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默读圈点勾画,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默读做摘录,积累优美句子理清作者思路。

快速阅读,把握联想和想象。

为幸福人生奠基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叙事诗。该单元是反应古人的哲理和道德情操的单元。总体上是继七年级之后,以系统学习文言文为主要内容所组成的。

《石壕吏》是一篇古体叙事诗的文章,主要是启发学生认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痛深切的痛苦和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含蓄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地思想为幸福人生奠基

二说学情

知识基础

了解记叙文文体知识;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在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判断;能有感情朗读,会默读,会浏览;能描述印象深刻的情节,说出自己的感受,文言知识比较匮乏。

生活阅历

青少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生活阅历少,特别很少文言文知识,安排这一单元学习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古代文化、文言科知识的兴趣、对生活的启迪。

三说模式

郭庙中心学校“六步”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舒畅明标引导学(要渐进)

愉悦合作合作学(求效益)

快乐独学会自学(要扎实)

幸福展示展示学(贵生成)

开心提升点拨学(要精准)

轻松反馈达标学(重反馈)

为幸福人生奠基

四说设计

自主学习2分钟

展示提升25分钟

导入明标12分钟

展示提升3分钟

预习展示(一查)

探究质疑(二查)

总结收获

达标测评(三查)

3分钟

为幸福人生奠基

五、说板书

石壕吏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的基础上,通过差吏和老妇的对比来揭示文章的主题,落实情感目标,在板书中得以清楚的体现。)

差吏呼怒凶暴

老妇啼苦悲惨

对人民的同情

对统治者的批判

为幸福人生奠基

六说评价

评价功能

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为幸福人生奠基

七说开发

八说得失

失得

方法掌握

能力培养

目标达成

课堂生成少,质疑声少

为幸福人生奠基

谢谢莅临指导!

为幸福人生奠基

石壕吏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

《石壕吏》语言凝炼、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初步尝试鉴赏诗歌,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法:

1.朗读法: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激趣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导演编导课本剧、情景对话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在探究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为什么隐去官吏的蛮横凶恶?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四、说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展示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设计意图: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检查背诵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设计意图:介绍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降低难度,铺平道路)

(二)朗读诗歌

步骤:听朗读录音——自主朗读——小组朗读——展示朗读(齐读,分角色读,二部轮读等)(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将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之中,在朗朗书声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三)复述故事

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尝试用第一人称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理清这首叙事诗脉络。

明确:本文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设计意图:在故事复述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既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内容及写作脉络。)

(四)解读诗歌

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

(设计意图:立体化再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层次走进文本,抓住文章的写作重点,且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听妇之苦

齐读“听妇致词”一环节,思考:这一部分写了老妇人哪几方面的苦?

明确: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

2.观吏之怒

(1)在表现差役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明确:捉、呼、怒;夜、夜久

(2)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差役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小组研讨交流,之后完成填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在梳理文章层次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深挖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性格;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领会文章藏问于答的写法,体会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突破教学难点。)

3.察作者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明确:矛盾,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忧国忧民。

补充: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别》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垂老别》

(设计意图: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五)问读诗歌

学习了《石壕吏》,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在问读中再次走进文本,查漏补缺,深化理解,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六)改写诗歌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讨论交流:对环境具体描写

对人物细致刻画(参照插图)

丰富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通过改写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练习取舍和组织材料;同时有效利用文章的插图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

(七)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外阅读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设计意图:强化基础,关注并规范书写;在背诵默写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做到准确无误。)

第五篇: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10篇

石壕吏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石壕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自己上课的思路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少的工具。说教材很重要,也很必要。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学生已学过了前两首,对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学习此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石壕吏》是一首古体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这首诗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构思巧妙,藏问于答,语言凝练质朴。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

二、说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从学生实际入手,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本单元导语中这样要求:“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他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故我把目标1、2确定为教学重点。至于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语文能力, “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应为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来说朗读尤为重要。所以,我以“重读、巧讲”为原则,来安排教法。学生自读,圈点重要字词句,初识字词;指名学生朗读,互评互助,正音辨形释义,让学生读顺;教师范读,突出感情,并做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感情;以“你读出了什么?”质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进一步的分析作准备。以读促讲,适时引导,在关键处、水到渠成时才讲,做到适时、实用、精彩,以达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之效果。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和讨论法。在朗读中,让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和内容上的疑难处作圈点批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力求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效果如何,还有待课堂实践的检验。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入、教学、结语三大部分组成。

(一)导入

播放视频材料,并以简明扼要的导语引入。视频材料,从形式上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营造教学氛围:内容上,让学生知道“安史之乱”,为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做铺垫,有《春望》,让学生温故知新,并由此导入也自然方便。

(二) 教学

教学部分是这节课的核心,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读文本,看插图,形成感性认识,产生理性思考,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互评互助,正音辨形释义,让学生读顺。)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感情。)

(6)你读出了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理一理

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分四个小组,每组分别完成诗歌第一、二、三、四节的学习任务。其形式是小组内先自主合作学习,再推荐代表课上展示,其他小组可质疑或补充;内容为先读诗歌,疏通文意,再进行内容归纳及探究。

针对诗歌内容,预设一个主问题。问题的设置力求有深度,能起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力求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时,对预设的问题要灵活机智处理。因为课堂是生成的。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问题:“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目的是让学生竟可能的全体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竟可能地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想一想

这一部分共预设三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设计,有其连贯性和层次性。当然,这仅是预设,课堂是生成的,教学时还需灵活处理,机智进行。现就三个问题做以说明。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作者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第一题是预设,实质上是个生成性的问题。问题是开放性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当然,开放是有个度的,教师适当引导,引出第(2)(3)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顺势提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诗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第三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目的是反馈教学效果,以便今后有的放矢的教学。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 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课上若有时间,进行片段改写指导,然后留作课后作业;没时间的话,全都放在课后作业时处理。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板书要力求全面而简明,清晰又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板书本着利于学生感知内容、理清脉络、把握感情这一原则进行设计。板书在关键处、需要时才书写,做到适时、实用,不能为板书而板书。

板书如下:

石 壕 吏

杜 甫

我的说课内容讲完了,敬请大家不吝赐教!谢谢!

石壕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石壕吏》出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传诵最广的名篇。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了《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引导。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只是一般性的,感受不深。在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点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体会本文精炼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探究发现法、情境表演法等推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情景感知法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体现语文实践这一新课标的精神,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感知大意——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演深悟情怀——质疑探究明确主旨”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具体安排是:

(一)由人物画像导入,同时播放二胡名曲《江河水》。根据两幅对联 请学生猜出人物“杜甫”先由学生介绍已知的杜甫生平及创作,教师补充强调要点,引出课题并板书。然后屏显诗歌背景,明确体裁“叙事诗”。

(二)学生听范读,解决字词读音问题,把握朗读节奏、语气、情感。开展示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活动,并鼓励评价。然后生生互提互答,师引导读语境,译读诗歌,总结板书内容要点。“观官吏之举——怒;听老妇之言——苦;感诗人之情——忧

(三)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跳读诗歌,感受人物形象。学生自由寻词摘句表达认识体会。这里采取自主学习方式,教师授以品味语言“三步走”之法,能体会出“官吏的横暴,老妇的可怜、深明大义,诗人的同情忧虑形象。

(四)思读第三段,结合老妇之苦想象官吏会怒呼什么,补全对话,小组成员合作,分配角色,在组内演习,可文可白,然后让1——2个小组代表全班表演,使学生体悟战事的危急、百姓的痛苦、战争的残酷。进一步体会杜甫诗“现实主义风格。

(五)质疑探究:杜甫耳闻目睹了悲剧的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保持沉默,是否愧对“诗圣”的称号?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有国才有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体会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齐诵诗歌。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激励学生结课。

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全诗。

(六)板书设计:

因素:图片感受、音乐体会、模仿官吏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石壕吏说课稿3

我主要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言精练得无以复加。

《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是诗人24岁时的作品,《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的杜甫已经47岁了,诗风由开元盛世时的雄伟深远凝变为深沉含蓄。结合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及本诗的内容思想、写法上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懂诗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新”、“室”、“裙”、“前途”等古今异义词;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课堂上达到基本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理解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炼语言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析读题目和主要描写内容的关系,了解本诗“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4、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其中,重点是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本诗构思的巧妙和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读好了,也就学好了。本文的教学,我将以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文本和学情之间的联系,使文本特点被学生认知、理解和领悟,才算完成了一次教学从此岸到彼岸的摆渡。本节课我拟以“发现”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在课堂无意的“发现”自己对词句的认识,而我则有意的“发现”学情,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来组织教学。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老妇“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是通过“换韵”来表达意思的转换的,就顺势引导他们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就可能将难点处理得举重若轻。把课堂交给学生,当然对教师具有挑战性,但课堂虽然没有预设不从容,没有生成却不精彩,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发现”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历练。

以“发现”来组织课堂教学,还要给学生用来“发现”的时间,必要的引导后,我要适时静默,让学生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的思索。我认为,很多时候语文课堂需要的是安静。

三、说教学设计

1、温故导入

复习赏读七下课外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四句诗,连接着四十年的沧桑,让学生深入体会唐代的战乱浩劫给诗人和音乐家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张养浩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中,首当其冲遭难的是百姓,通过温故知新,引出《石壕吏》。

2、初读感知

首先,由学生最熟悉的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让学生“发现”本诗与绝句和律诗体式上的不同,讲解本文诗体—古体诗,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其次,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递进式诵读活动,具体包括:让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强调“三男邺城戍”中的“戍”的字形,用“点戍横戌空心戊”的口诀帮其识别形似字,引导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利用范读或听读指导学生读准音长,如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下注释划分诗歌节奏,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完整的释义不能盲目切分。通过不同形式的任务驱动诗歌的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将难以理解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班内交流。师生交流时,我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阅读积累习惯。如“新”在“二男新战死”、“谁家新燕啄春泥”、“温故而知新”等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积累充分了,才能够在下面的环节中准确把握诗情,把解读的内心感受,读出来。

最后,默读课文,说说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引导他们发现本诗的主体部分是妇人的“致词”,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押“un”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押“e”韵,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既让学生掌握了古体诗概括的方法,也为接下来的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做铺垫。

3、品读感悟

倾注自己的感情再次读诗,捕捉住那些深深触动自己的诗句,品味语言。“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有吏来征兵”?“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说“只与老翁别”?指导学生应善于抓住诗歌中具体的语言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情味,调动自己的想象披文入情,并能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悟,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读出的情味再读句子,将自己的理解“征于色,发于声”,实现学生与文本、自我、同伴、作者的多重对话。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出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在这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感悟,去诵读,相信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展示。

4、析读研讨

结合《老王》、《信客》、《阿长与山海经》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目与描写的主体内容文题相符的特点很显性,但本文的题目是“石壕吏”,却用大量篇幅描写老妇,对于“石壕吏”却只是简单叙述。那么我们来修改这首诗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好不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合之前的课文概括,启发学生明白古体诗通过韵脚转换来实现文意转换的特点,尽管诗中详写老妇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通过推敲标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诗人将差吏、老妇描写的如此真切具体,诗人何在?引导学生抓住 “ 怒” 、“苦”、“如闻”、“独”等关键词发现沉默的诗人,教师适时讲解诗人此时的处境及写作背景,让学生读其文、知其人,知人论世,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从而理解沉默的诗人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他既同情百姓,又关心时局,这一含蓄的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三吏》、《三别》之其它的五首诗中,引导学生扩大阅读,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体味他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让“圣人情怀”滋润精神的沃土,涵养心灵的华彩,继续今天的发现之旅,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石壕吏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由于前面已学过了前两首,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故事情节

2.文言词汇。

3.人物形象。

4.思想内容。

其中学习重点在对作者思想和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

1.以读促学。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激活兴趣。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讲历史背景、讲故事情节、我与诗人比做诗、创作剧本等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3.自主合作。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

(1)自主。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概括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分别设计一道习题:故事内容概括、重点字注音、词语解释抢答题,给学生表现自我机会、参与知识构建的机会,以学生的学来发现问题和推进教学环节。

(2)合作。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我与诗人比做诗”,是将诗歌语言欣赏内化为诗文比拚上,通过两名学生同时对比朗读改文与原文,体会出表达效果的高下。原文语言美点品评,得以落实。补充创作独幕剧,用补充县吏的话,来体会人物形象,我老妇致辞的被逼无奈与辛酸,领会诗歌语言的精炼。评论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感悟诗人语言的含蓄和寓深沉的情感于平静的叙述中。最后用一句总括性的话,以填空题的形式总结主题思想,小结全文。以学促教,以教导学,多边交流,促进知识向技能的快速转化。

四.说反思:

1.练习题偏多,朗读时间不足。

2.板书设计。我的看法是,根据课型与课文内容,灵活对待,按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设计板书。能少就少,能免就免。将教者的手脚尽可能的解放,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与学生交流,组织师生互动上,更加有意义的多。板书起理清知识思路,便于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的作用。但以往的板书设计,更多地体现在教者才艺展示的功能,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多少帮助。所以,课文标题我是让一名学生板书,意在检查课题中“壕、吏”两个容易写错的字。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与大家一起谈讨。

3.对于文章结构,课文本身四个段落,分别对应“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非常清晰,所以没有作为教学目标处理,直接删掉。

石壕吏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美丽山水

默读一气呵成,理解作者情感。

朗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默读圈点勾画,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默读做摘录,积累优美句子理清作者思路。

快速阅读,把握联想和想象。

为幸福人生奠基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叙事诗。该单元是反应古人的哲理和道德情操的单元。总体上是继七年级之后,以系统学习文言文为主要内容所组成的。

《石壕吏》是一篇古体叙事诗的文章,主要是启发学生认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痛深切的痛苦和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含蓄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地思想为幸福人生奠基

二说学情

知识基础

了解记叙文文体知识;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在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判断;能有感情朗读,会默读,会浏览;能描述印象深刻的情节,说出自己的感受,文言知识比较匮乏。

生活阅历

青少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生活阅历少,特别很少文言文知识,安排这一单元学习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古代文化、文言科知识的兴趣、对生活的启迪。

三说模式

郭庙中心学校“六步”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舒畅明标引导学(要渐进)

愉悦合作合作学(求效益)

快乐独学会自学(要扎实)

幸福展示展示学(贵生成)

开心提升点拨学(要精准)

轻松反馈达标学(重反馈)

为幸福人生奠基

四说设计

自主学习2分钟

展示提升25分钟

导入明标12分钟

展示提升3分钟

预习展示(一查)

探究质疑(二查)

总结收获

达标测评(三查)

3分钟

为幸福人生奠基

五、说板书

石壕吏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的基础上,通过差吏和老妇的对比来揭示文章的主题,落实情感目标,在板书中得以清楚的体现。)

差吏呼怒凶暴

老妇啼苦悲惨

对人民的同情

对统治者的批判

为幸福人生奠基

六说评价

评价功能

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为幸福人生奠基

七说开发

八说得失

失得

方法掌握

能力培养

目标达成

课堂生成少,质疑声少

为幸福人生奠基

谢谢莅临指导!

为幸福人生奠基

石壕吏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 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石壕吏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重点)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重难点)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两方面。

三、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采用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出预习题,意在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为什么隐去官吏的蛮横凶恶?杜甫反对征兵吗?

四、说设计:

(一)导入:展示两幅对联,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背背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问大家一个问题:长大想当演员的举手,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石壕吏》排成短剧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剧首先我们应该做什么?熟悉剧情主题,把握人物特点。”

(二)预习交流

1:结合注释1介绍故事背景。

目的: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疏通文意。

目的:准确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言词汇。

(三)品读探究:

1:明确作者投宿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体会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的动荡不安。

2:重点分析致词的内容,分层,概括层意。结合学生表演去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特点。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同时了解“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3:从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结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一综合性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目的:培养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讨

怎么去理解

(五)看图背诵

目的:生动再现故事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性背诵课文。

(六)作业:

1:扩写最后一段。(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人物,且注意细节描写,例如:”如闻泣幽咽”中谁在哭。独与老翁别一句中作者都与老翁说了些什么,老翁如何对答等)

2:背诵全文。

目的加强协作训练和佳作积累。

五、反思

1。 每一节课都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2。 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要给学生留出展示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机会,就会发现学生会还给我们一个个惊喜。

3。 爱国情感引导的还不够,应该让学生多联系实际去体会

石壕吏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

《石壕吏》语言凝炼、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初步尝试鉴赏诗歌,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法:

1.朗读法: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激趣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导演编导课本剧、情景对话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在探究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为什么隐去官吏的蛮横凶恶?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四、说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展示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设计意图: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检查背诵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设计意图:介绍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降低难度,铺平道路)

(二)朗读诗歌

步骤:听朗读录音——自主朗读——小组朗读——展示朗读(齐读,分角色读,二部轮读等)(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将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之中,在朗朗书声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三)复述故事

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尝试用第一人称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理清这首叙事诗脉络。

明确:本文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设计意图:在故事复述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既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内容及写作脉络。)

(四)解读诗歌

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

(设计意图:立体化再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层次走进文本,抓住文章的写作重点,且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听妇之苦

齐读“听妇致词”一环节,思考:这一部分写了老妇人哪几方面的苦?

明确: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

2.观吏之怒

(1)在表现差役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明确:捉、呼、怒;夜、夜久

(2)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差役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小组研讨交流,之后完成填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在梳理文章层次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深挖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性格;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领会文章藏问于答的写法,体会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突破教学难点。)

3.察作者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明确:矛盾,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忧国忧民。

补充: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别》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垂老别》

(设计意图: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五)问读诗歌

学习了《石壕吏》,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在问读中再次走进文本,查漏补缺,深化理解,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六)改写诗歌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讨论交流:对环境具体描写

对人物细致刻画(参照插图)

丰富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通过改写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练习取舍和组织材料;同时有效利用文章的插图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

(七)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外阅读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设计意图:强化基础,关注并规范书写;在背诵默写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做到准确无误。)

石壕吏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例如:古今异义词(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5:通过比较诗风的变化,体会文学来源于生活。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生读,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同意吗?

四、说设计:

(一) 导入:张贴在黑板上两幅对联,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背背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问大家一个问题:长大想当演员 的举手,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石壕吏》排成短剧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剧首先我们应该做什么?熟悉剧情主题,把握人物特点。”

(二) 预习交流

1:结合注释1介绍故事背景。 目的: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谈预习后的收获和产生的问题。 目的:让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强调两个读音:老妇出门看(kān) 咽的三种读音。“走”、“已”、“裙”、“前途”、“且”、“虽”、“急”等词语的意思。 目的: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知识,准确理解课文。

3:一生读课文互评,教师点拨古体诗的停顿、节奏。

再指生读。 强调感情基调。

师范读。------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目的: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4:疏通文意。目的:准确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言词汇。

(三)品读探究:

1:明确作者投宿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体会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的动荡不安。

2:分析老翁、老妇、官吏、杜甫的形象特点,从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品味作者的思想倾向。重点分析致词的内容,分层,概括层意。想象老妪说这些话的用意,结合插图想象官吏会说些什么。同桌配合补充吏呼的内容,并在班内说一说。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了解“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从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结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一综合性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目的:培养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讨

题目是《石壕吏》但却用大量篇幅写老妪,只对官吏简单叙述是否不妥?体会作者语言特点。

(五)“走进石壕村”

1:生动的复述故事。目的:培养想象力,表达力和记忆文章内容。

2:四人一组演短剧。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表演调动兴趣,加深理解,培养综合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六)总结

(七)延伸练习:目的:巩固所学,照顾全体,拓展知识。

1:解词: (抢答)

投——;逾——;一何——;附书至——;且——;

新——;戍——;犹得——;幽咽——— ;急——;

虽——;前途——;裙——;走——;已————

2: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

仿写: 草堂佳作在, ——————。

国家强盛, —————。

3:背诵《望岳》比较与本诗风格上的不同。目的:体会文学源于生活。培养写作。

(八)作业:

1:续写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2:背诵全文。

目的加强协作训练和佳作积累。

五: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设计目的:理清脉络,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

石壕吏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出处: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本文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反复诵读课文,领会他们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这个单元还有《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和《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

二、说学情

(一)学生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没有深刻的感受。

(二)在领会诗中精炼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的点拨。

三、说教法

(一)创设情景、投入情感法。因为八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社会阅历都较浅,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

(二)探究发现型教学法。自主探究诗中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从授课对象看,我教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是文言文知识不够丰富,因此,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学习法和情景感知法两种学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在教学时我做了一下两方面的设计。

(一)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去把握知识,比如我让学生借助注解、查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以及读懂课文大意。

(二)鉴于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和语言方面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师要加强指导。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爱国诗人。本文展现了他怎样的爱国感情?在听录音时,注意配景乐曲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的吻合。

说题目的。让学生整体上体会诗歌的颂与痛的感情交织的情感基调,以便与诗人的思想产生共鸣。

(二)(忆一忆)回忆作者杜甫相关信息

(三)(读一读)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范读、抽学生单独朗读、学生齐读)指导学生对《石壕吏》进行朗读。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读去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而去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译一译)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借助于课本注释和古诗文背诵这一教材来疏通文意,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五)(悟一悟)这一步要求学生在领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感悟作者的情感。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安史之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整个时代的苦难。其次,我带领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诗中老妇人一家的苦痛。(问题:老妇人一家的“苦”体现在哪些事当中?)最后,我和学生一同来回顾诗人杜甫的一生的经历和情怀,去体悟诗人内心的苦闷。

(六)(诵一诵)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要检查一下本课学习目标中背诵目标的达成情况。

六、说反思

(一)体验深刻独特。本节课,我把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成“忆一忆”“读一读”“译一译”“悟一悟”“诵一诵”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既独自存在又融为一体,让整个教学条理清晰,学生易于接受。

(二)环节教学中,我在“悟一悟”“诵一诵”这两个环节的处理上不够合理,时间显得有点儿紧,内容处理很是仓促。

下载《石壕吏》全诗及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壕吏》全诗及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石壕吏》读后感

    《石壕吏》别样读后感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石壕吏》读后感。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石壕吏读后感

    《石壕吏》读后感品读《石壕吏》心得体会我细心品读了《石壕吏》,它讲述了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不仁,反映了唐代“安史之......

    《石壕吏》剧本

    《石壕吏》剧本 人物表:老妇、老翁、差役甲、差役乙、杜甫 幕开 第一幕 旁白:又是一个深秋的晚上,诗人杜甫来到了石壕村里借宿,有些疲惫,早已睡下。而老夫妇在昏暗的亮光下,正在痛......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石壕吏》说课稿 篇1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石壕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自己上课的思路进行说明。一......

    《石壕吏》课堂实录

    《石壕吏》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

    《石壕吏》赏析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