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萧相国世家》原文及译文

时间:2019-05-15 12:4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萧相国世家》原文及译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萧相国世家》原文及译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萧相国世家》原文及译文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平)陈豨(反)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分过,分担过错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乃利贾人之金乎? 利:以—-为利(贪求)

B.愿令民得入田 田:耕种

C.毋收稿为禽兽食 稿:秸秆

D.高帝曰:“相国休矣!” 休:休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夫相国乃利民/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B.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其李将军之谓也

C.相国不以此时为利/鲍叔不以我为贫

D.君即百岁后/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为皇上行军打仗时,能安抚勉励当地百姓,并且把自己的家财全部捐献给军队。

B.当高祖责备萧何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产时,萧何趁机向皇帝提出把上林苑让给百姓耕种的请求。

C.高祖对萧何为民请求上林苑之事很不高兴,拘禁了萧何,但最终还是听从了王卫尉的劝说释放了萧何。

D.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视,当问及谁可接替萧何的位置时,他对孝惠帝把曹参作为人选表示同意。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3分)

(2)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4分)

(3)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3分)

参考答案

5.D(休:不要这样)

6.A(A:竟然;B:取消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C:在、把;D:如果、即使)

7.A(萧相国因为皇上在行军打仗时)

8.(l)公子为人仁厚而礼贤下士(或自居与士人之下),士人无论有无才能还是没有才能,(他)都谦恭地按礼节同他们交往,不敢因为(或凭借)自己富贵而在士人面前自高自大。(评分参考:①下:礼贤下士,1分;②无,无论,1分;③不肖,不才,1分;④状语后置,1分)(4分)

(2)况且秦始皇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失去了天下,李斯(为主上)分担过错(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3分)

(评分参考:①且,况且,1分;②足,值得,1分;③法,效法,1分)

(3)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从中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能,(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3分)

(评分参考:①师,学习,1分;②势家,有势力的人家,1分;③被动句式1分)

参考译文:

高祖十二年秋天,黥布起兵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在做些什么。相国因为皇上在军中,就努力安抚勉励百姓,把所有的东西都送去供应军需,就像平定陈豨叛乱时一样。有个说客对相国说:“您要不了多久就会遭受灭族的惨祸了。您位为相国,功居第一,难道还可以再增加吗?而您从刚进关中的时候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百姓们都亲附您,您总是勤勉办事,得到百姓的欢心。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些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来玷污自己,(如果这样做的话,)皇上对您就放心了。”于是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高祖很是高兴。

高祖平定了黥布的叛乱,撤军返回长安。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相国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高祖回到宫中,相国前来拜见。皇上笑着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把百姓们的控告信全部交给相国,说道:“你自己去向民众谢罪吧!”相国乘机为百姓们请求说:“长安一带地方狭窄,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白白地抛荒,希望下令让民众进去耕种,(收成后粮食归耕者所有,)禾秸则不许收走,留下来作苑中禽兽的食料。”高祖大发雷霆,说:“相国你大收商人的财物,却来讨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相国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过了几天,一个姓王的卫尉侍从高祖,上前问道:“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突然把他关起来了?”高祖说:“我听说李斯担任秦始皇的宰相,办了好事都归功于主上,有了错误则自己承担。现在相国大量接受那些贱格的商人们的金钱,却来为百姓求取我的苑林,想以此来讨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关起来治罪。”王卫尉说:“要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如果有对民众有利的事就为他们向陛下请求,这真是宰相应做的事,陛下怎么竟然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贿赂呢?况且当初陛下与楚军相持不下,有几年之久,陈豨、黥布反叛时,陛下亲自率军外出平叛,在那个时候,相国留守关中,(如存异心,)只要稍有举动,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就不属陛下所有了。相国不在那时为自己谋利,现在难道会贪求商人的金钱吗?再说秦皇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失去了天下,李斯为主上分担过错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怎么能用这种浅陋的眼光来怀疑宰相。”高祖听了,心中很不愉快。当天,派遣使者手持符节赦相国出狱。相国已经年老,平日一向谦恭谨慎,进宫拜见皇上时,光着脚步行表示谢罪。高祖说:“相国请别这样!相国为百姓请求上林苑中的空地,我不允许,不过是我成了桀、纣那样的昏暴君主,而相国却是贤明的宰相。我故意把相国关起来,是想让百姓们都知道我的过错。”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从中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无能,(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

第二篇:史记萧相国世家读后感

《史记·萧相国世家》说的是萧何伴随汉高祖左右,为其效犬马之劳终其一生的故事。其中写到汉高祖为群臣排位次的细节,现在读来,让人有寒噤之感。

经历过秦末的腥风血雨,又有楚汉的争锋对决,该是坐下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了。此时高祖认为“萧何功最盛,…所食邑多”,而一群武将却不买这个帐。仔细想来,曹参之流,身经百战,冲锋陷阵,要是没有曹参这样的干将,刘邦即使有一百个萧何也成不了大业。而萧何不曾有点点汗马之劳,只会舞文弄墨,凭什么他的功劳就会攀到曹参之流的头上呢?

试想,如果在楚汉对决时,刘邦说出萧何功劳最大这样话,结局肯定很惨,不用说韩信这样的人立马会占到项羽那边,就连曹参这样的亲信也会觉得靠不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调转马头了。现在不一样了,消灭了项羽,天下惟刘邦最大,一伙人不再是称兄道弟歃血为盟的关系了,高祖说的话不需要考虑那些武将们的感受了,他欢喜谁就是谁,他爱谁就是谁。

武将们的命运似乎就是这样,在主子需要他们时,他们拼命冲杀,最后功遂建业已立之时,他们的功劳却被轻轻松松的抹去。每个朝代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不幸,为什么?武将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大哥”如果在论功行赏再给他们予很高的位置,难保哪天他们就给篡夺了,这招谁都得防着点。这手棋下得妙的人有刘邦,分封群臣时抬高文人地位,极力贬低武将功劳,后来还通过吕后、萧何消灭韩信进一步铲除那群武将们的势力,汉景帝承刘邦衣钵,连本族人都不放过,通过平定“七国之乱”,让天下权利集中于皇室。赵匡胤也是一个忽悠武将的能手,他“杯酒释兵权”,还把表情装得很无辜,在酒席间,故意愁眉不展状,石守信一看就是又怕又愁的,武将藏忧的问题一下子就给解决了。赵匡胤算温柔的,狠一点要算朱元璋了。朱元璋即位后,为了防止武将们功高震主,竟制造种种借口,向握有军政大权的元老重臣挥起了屠刀,胡惟庸、蓝玉等等开国功臣都不能幸免,最冤的是徐达,做得忠顺恭谨,让朱元璋找不出错误,还是免不了被赐死。

高祖以猎人和猎狗来比喻文臣和武将的功劳关系,以萧何为人,武将们为狗固然不是对武将们的人格的侮辱,但是在这个比喻中武将们被极度的工具化却是不争的事实。高祖说萧何“功不可忘也”,难道曹参和韩信之流功可忘乎?说到底功可忘不可忘不是在于他们功劳之大小,而在于他们的功劳有没有必要被提及。这就涉及到了萧何之流之所以被重用的原因了。

兵刃交接的战争中,萧何是个谋臣,是个副职。管理国家之时,他被刘邦扶正,究其竟,可能有一下原因:一,通过这一举动表明刘邦不信任武将们的态度,有此举动,武将们便也不敢肆意妄为了;二,通过这些文臣们的文墨功夫和律令制定达到限制武将的势力的目的,在很多时候,文字的力量并不比刀枪小。看看萧何的所为就知道,他真正的本事不大。刘邦是这样为萧何功最盛辩护的,首先他是个谋臣,“发踪指示”,其次,他“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发踪指示”是他本职工作,“举宗数十人皆随我”那是另有隐情的,是刘邦对萧何的胁迫,可见刘邦是为了捧红他而出其辞的。再后来排位次时,刘邦所举萧何功劳也未必多么光耀。刘邦所言萧何之功如“遣军补其处”、“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萧何全关中以待陛下”等功劳要是真与前线将士相比,又何足絮叨。可谓“欲加之功,何患无辞”。

刘邦果真十分信任萧何之流的文臣吗?帝王对于臣子的信任从来只是处于将来利益需要,而不是过往功劳的惦记,如果谁以功劳自夸,这样的人总会被干得很惨的。刘邦当初在楚汉之争最为艰苦的时间里,他还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萧何说:“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说白了,就是刘邦怀疑萧何,屡次派人打探,而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一律,把自己家族的子孙昆弟都给派上疆场了。而后,汉立国后,刘邦一次一次地怀疑萧何,萧何表现出了很好地孙子态度,为了保全自己,设计把韩信杀了,为了让刘邦放心,他把自己所有家产、资财都献出来分给军士,为了让刘邦对自己彻底无忧,他甚至做毁誉之事——低价甚至赊借买地,一直到把自己搞臭为止。有时,你只能感慨,历史真是一幅充满小丑的图卷,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看看司马迁对萧何的评价就知道,这个人真的是没什么大本事“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没什么作为)。及汉兴,依日月(指刘邦)之末光”。

看《萧相国世家》的《萧何第一》中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刘邦为萧何“功最盛”正名,功劳评定后,接下来就是排位次的事情了。刘邦决定要压制武将的想法是铁了心的,但是又不好意思把自己意思说破,群臣也装傻,力推曹参位排第一。此时,一个姓鄂的人站出来,替刘邦把想说的话抖落出来,说萧何居功至伟,有万世之功,应该排在第一之类的云云,高祖二话没说,立马就说“善”。这个人据说因为在关键时候揣摩了刘邦的心态,替他说了句话,被封为关内侯(很巧的事,这也似乎没什么本事的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也仅只于此)。读到这个细节时,哑然一笑,佩服于关内侯和刘邦的配合之默契,也深感司马迁对历史的敏感程度。

说到底,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是君子小人,不管是想要赞誉还是毁誉,只要是想活着都不容易,尤其是为别人活着更难。人们总是要在舞台上刻画一下自己,在别人的舞台上大家都不得已

第三篇:读《萧相国世家》有感

蕴变化于平凡

——读《萧相国世家》有感

远客

初读毕《萧相国世家》便产生了疑问:凭什么萧何就能当“第一功臣”?刘邦为什么三番五次要替萧何说话,甚至不惜“桡功臣”?

太史公写萧相国,全篇论及萧何功绩处仅刘邦“功狗·功人”说和鄂君“万世功”和“一时功”论两处,其余段落无非是在说他是如何稳定后方,怎样治理关中。和张良、曹参等人相比,萧何虽也为汉室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可也不至仅凭此就让刘邦意欲再度逆着其他功臣的意愿为其说话呀?翻检资料,与我有类似感受的还有曾国藩和近代学者李景星。曾国藩论此文道:“萧相国之功,只从猎狗及鄂君两段指点,其余皆从没要紧处著笔。实事当有数十百案,概不铺写,文之所以高洁也。后人为之,当累数万言,不能休矣。”李景星则说《萧相国世家》“是一篇极整齐文字,亦是一篇极变化文字。”“极整齐”尚好解,太史公此文没有《项羽本纪》中充盈的金刚怒目慷慨激昂,以及无可奈何之惋惜沉痛,更没有《屈原贾谊列传》中流淌的一唱三叹的同情理解,而是以时间为经,选取重要事例,以俭省之语描述。即便是妇孺皆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之事,在本文中也仅以“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一句交代完毕。那“极变化”又从何说起呢?我们且来看看太史公是如何运用他那如火纯情的春秋笔法来演绎“第一功臣”的传奇故事的。

既然是“第一功臣”,萧何立了哪些功呢?首先,举荐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和“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具体事件记载于《淮阴侯列传》中。太史公将各篇汇为一个整体所以一事详于彼则略于此,故不可将《史记》中的篇目当作独立的篇章来理解。韩信一开始投奔项梁、项羽,一直不被重用,再投奔刘邦,先后也不过混了个“门童”、“仓库保管员”的职位,没有给他提供施展平生才华的舞台。萧何曾与韩信聊过几次天,觉得此乃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待与刘邦举荐之,结果心灰意冷的韩信跟着准备逃回老家的士兵一起溜了。已是汉王丞相萧何得知此事,亲自连夜追赶,终于追回韩信。刘邦起初觉得萧何乃小题大做,萧何解释道,“如果大王野心仅限于关中,那么用不用韩信都无妨,但若心图天下,除了韩信便没有谁能够与你共商大计的了。”刘邦便听了萧何的话,还举行隆重的仪式封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定江山立了多少功,尽可参看《淮阴侯列传》,而他的功绩也得到了刘邦的称许——“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所以,具识人之明,向刘邦举荐韩信乃萧何之一大功绩。

其次,助刘邦稳定关中局势,保障前线粮草补给,这一点在《萧相国世家》中反复被申述。汉王二年,刘邦与诸侯军击楚时,“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使得刘邦拥有稳定的后方和源源不断的物资、人员供给。战争的顺利展开固然需要有巧妙合理的战略部署,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军心,以及彪悍骁勇、以一当十的勇气。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粮草和人员的及时补给,就是有再好的战略部署,再有勇气又能有几分胜算呢?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史,以少胜多的战役终究是少数。在分封功臣之后的排位战上,鄂君也是以此称萧何立下的乃“万世功”,曹参等人为“一时功”.再次,成就了“沛公”和“汉王”,这一点足见太史公的春秋笔法。且看原文中“高祖为布衣……高祖为亭长……高祖起为沛公……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从仅仅是称谓上的变化,这与萧何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刘邦是布衣起家,做亭长前也是个容易犯事儿的“游侠儿”.当时身为吏掾的萧何谙熟秦朝的刑法律例,借职务之便“数以吏事护高祖”.后来刘邦做了个小亭长,职位在萧何之下。在刘邦赴咸阳服徭役前,同事们一起为之践行,大家都给他“钱三”,独萧何给“钱五”.不久,陈胜、吴广起兵,刘邦在萧何、曹参的运作下代替原沛县令成为当地的起义军领袖,是为“沛公”.走出沛县,加入反秦大军,在时代的洪流中与猛浪搏击才有可能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等到入了咸阳城,诸将都是捡大户抢夺金银财宝,唯独萧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有了这些文书资料,为日后攻城略地的战略部署,法律规章的制定,国家税务的征收依据等提供了宝贵资源。正是萧何这一“藏”,成就了“汉王”.与之相比,“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面对秦王朝的暴政,谁都心中充满怨愤,可若仅以怨愤报之的话,那也不过是逞匹夫之勇罢了。以称谓的变化表现世事的推进,是太史公之妙笔所在。

由上观之,“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似是理所应当了。可为什么在排座次的时候,众功臣皆推曹参而高祖仍心系萧何呢?首先,萧何与高祖有旧交,又是同乡。这份情谊是从高祖还是布衣时开始的,不同于后来张良、韩信等人的半路投奔。再者,汉王六年分封功臣,可以说主要是看战功的,是对前面七年的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中诸将领功绩的总结,而在刘邦看来,排座次关系到后面国家的发展。汉室毕竟刚刚打下江山,尚未能说坐稳天下,一个国家的建设军事力量固然重要,但是经历长期征战,整个赤县神州一片百废待兴之貌。如何治国理政是更为棘手的问题。靠那些赫赫战功的武将?刘邦肯定不能放心,那“运筹帷幄”的张良呢?且不说他早年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替韩国复仇,最后项羽杀了韩王成以致其彻底断了恢复韩国的念想才铁下心来辅佐刘邦。他的智谋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具体事务的决策,比如楚汉战争时要不要分封原来的六国诸将,再比如后来帮助吕后让刘盈坐稳了太子之位等等。能主持大局,帮助建立国家的律例系统且目光长远,无出萧何之右者。故而刘邦“心欲何第一”.待鄂君语毕,刘邦不等大臣们反应,就肯定鄂君说得好,还“益封何二千户”以报答繇咸阳时萧何多送他的钱二也。

不过,这个“第一功臣”也不是好当的。萧何临终前,汉惠帝刘盈来看望他,并向其询问谁可继其相位。萧何回答的却是“知臣莫如主”五个字,避免正面回答刘盈的问题。年轻的皇帝有些急了,再不确定人选萧相国万一一口气接不上来了怎么办?只好再问“曹参何如?”萧何见皇帝如此说,便言“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其谨慎程度可见一斑。而曹参与萧何在功臣排位战后关系就一直不好,但最终萧何放下私人恩怨向皇帝推荐曹参也印证了那句“宰相肚里能撑船”.

第四篇: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

文臣乎?武将乎?

——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史记·萧相国世家》说的是萧何伴随汉高祖左右,为其效犬马之劳终其一生的故事。其中写到汉高祖为群臣排位次的细节,现在读来,让人有寒噤之感。经历过秦末的腥风血雨,又有楚汉的争锋对决,该是坐下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了。此时高祖认为“萧何功最盛,…所食邑多”,而一群武将却不买这个帐。仔细想来,曹参之流,身经百战,冲锋陷阵,要是没有曹参这样的干将,刘邦即使有一百个萧何也成不了大业。而萧何不曾有点点汗马之劳,只会舞文弄墨,凭什么他的功劳就会攀到曹参之流的头上呢?试想,如果在楚汉对决时,刘邦说出萧何功劳最大这样话,结局肯定很惨,不用说韩信这样的人立马会占到项羽那边,就连曹参这样的亲信也会觉得靠不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调转马头了。现在不一样了,消灭了项羽,天下惟刘邦最大,一伙人不再是称兄道弟歃血为盟的关系了,高祖说的话不需要考虑那些武将们的感受了,他欢喜谁就是谁,他爱谁就是谁。武将们的命运似乎就是这样,在主子需要他们时,他们拼命冲杀,最后功遂建业已立之时,他们的功劳却被轻轻松松的抹去。每个朝代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不幸,为什么?武将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大哥”如果在论功行赏再给他们予很高的位置,难保哪天他们就给篡夺了,这招谁都得防着点。这手棋下得妙的人有刘邦,分封群臣时抬高文人地位,极力贬低武将功劳,后来还通过吕后、萧何消灭韩信进一步铲除那群武将们的势力,汉景帝承刘邦衣钵,连本族人都不放过,通过平定“七国之乱”,让天下权利集中于皇室。赵匡胤也是一个忽悠武将的能手,他“杯酒释兵权”,还把表情装得很无辜,在酒席间,故意愁眉不展状,石守信一看就是又怕又愁的,武将藏忧的问题一下子就给解决了。赵匡胤算温柔的,狠一点要算朱元璋了。朱元璋即位后,为了防止武将们功高震主,竟制造种种借口,向握有军政大权的元老重臣挥起了屠刀,胡惟庸、蓝玉等等开国功臣都不能幸免,最冤的是徐达,做得忠顺恭谨,让朱元璋找不出错误,还是免不了被赐死。高祖以猎人和猎狗来比喻文臣和武将的功劳关系,以萧何为人,武将们为狗固然不是对武将们的人格的侮辱,但是在这个比喻中武将们被极度的工具化却是不争的事实。高祖说萧何“功不可忘也”,难道曹参和韩信之流功可忘乎?说到底功可忘不可忘不是在于他们功劳之大小,而在于他们的功劳有没有必要被提及。这就涉及到了萧何之流之所以被重用的原因了。兵刃交接的战争中,萧何是个谋臣,是个副职。管理国家之时,他被刘邦扶正,究其竟,可能有一下原因:一,通过这一举动表明刘邦不信任武将们的态度,有此举动,武将们便也不敢肆意妄为了;二,通过这些文臣们的文墨功夫和律令制定达到限制武将的势力的目的,在很多时候,文字的力量并不比刀枪小。看看萧何的所为就知道,他真正的本事不大。刘邦是这样为萧何功最盛辩护的,首先他是个谋臣,“发踪指示”,其次,他“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发踪指示”是他本职工作,“举宗数十人皆随我”那是另有隐情的,是刘邦对萧何的胁迫,可见刘邦是为了捧红他而出其辞的。再后来排位次时,刘邦所举萧何功劳也未必多么光耀。刘邦所言萧何之功如“遣军补其处”、“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萧何全关中以待陛下”等功劳要是真与前线将士相比,又何足絮叨。可谓“欲加之功,何患无辞”。

刘邦果真十分信任萧何之流的文臣吗?帝王对于臣子的信任从来只是处于将来利益需要,而不是过往功劳的惦记,如果谁以功劳自夸,这样的人总会被干得很惨的。刘邦当初在楚汉之争最为艰苦的时间里,他还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萧何说:“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说白了,就是刘邦怀疑萧何,屡次派人打探,而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一律,把自己家族的子孙昆弟都给派上疆场了。而后,汉立国后,刘邦一次一次地怀疑萧何,萧何表现出了很好地孙子态度,为了保全自己,设计把韩信杀了,为了让刘邦放心,他把自己所有家产、资财都献出来分给军士,为了让刘邦对自己彻底无忧,他甚至做毁誉之事——低价甚至赊借买地,一直到把自己搞臭为止。有时,你只能感慨,历史真是一幅充满小丑的图卷,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看看司马迁对萧何的评价就知道,这个人真的是没什么大本事“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没什么作为)。及汉兴,依日月(指刘邦)之末光”。看《萧相国世家》的《萧何第一》中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刘邦为萧何“功最盛”正名,功劳评定后,接下来就是排位次的事情了。刘邦决定要压制武将的想法是铁了心的,但是又不好意思把自己意思说破,群臣也装傻,力推曹参位排第一。此时,一个姓鄂的人站出来,替刘邦把想说的话抖落出来,说萧何居功至伟,有万世之功,应该排在第一之类的云云,高祖二话没说,立马就说“善”。这个人据说因为在关键时候揣摩了刘邦的心态,替他说了句话,被封为关内侯(很巧的事,这也似乎没什么本事的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也仅只于此)。读到这个细节时,哑然一笑,佩服于关内侯和刘邦的配合之默契,也深感司马迁对历史的敏感程度。说到底,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是君子小人,不管是想要赞誉还是毁誉,只要是想活着都不容易,尤其是为别人活着更难。人们总是要在舞台上刻画一下自己,在别人的舞台上大家都不得已

第五篇:高中语文《孔靖传》原文及译文

孔靖,字季恭,会稽山阴人也。名与高祖祖讳同,故称字。祖愉,晋车骑将军。父誾,散骑常侍。季恭始察郡孝廉,功曹史,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镇军司马,司徒左西掾。未拜,遭母忧。隆安五年,于丧中被起建威将军、山阴令,不就。高祖东征孙恩,屡至会稽,季恭曲意礼接,赡给甚厚。

高祖后讨孙恩,时桓玄篡形已著,欲于山阴建义讨之。季恭以为山阴去京邑路远,且玄未居极位,不如待其篡逆事彰,衅成恶稔,徐于京口图之,不忧不克。高祖亦谓为然。虞啸父为征东将军、会稽内史,季恭初求为府司马,不得。及帝定桓玄,以季恭为内史,使赍封板拜授,正与季恭相值,季恭便回舟夜还。至即叩扉告啸父,并令扫拂别斋,即便入郡。啸父本为桓玄所授,闻玄败,震惧,开门请罪。季恭慰勉,使且安所住,明旦乃移。季恭到任,务存治实,敕止浮华,翦罚游惰,由是寇盗衰止,境内肃清。

征为右卫将军,加给事中,不拜。寻除侍中,领本国中正,徙琅邪王大司马司马。寻出为吴兴太守,加冠军。先是,吴兴频丧太守,云项羽神为卞山王,居郡听事,二千石至,常避之;季恭居听事,竟无害也。迁尚书右仆射,固让。义熙八年,复督五郡诸军、征虏、会稽内史。修饰学校,督课诵习。十年,复为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又让不拜。顷之,除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十二年,致仕,拜金紫光禄大夫,常侍如故。是岁,高祖北伐,季恭求从,以为太尉军咨祭酒、后将军。从平关、洛。高祖为相国,又随府迁。

宋台初建,令书以为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又让不受,乃拜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及受命,加开府仪同三司,辞让累年,终以不受。永初三年,薨,时年七十六。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恭曲意礼接,赡给甚厚 赡给: 供给

B.时桓玄篡形已著 著: 明显

C.修饰学校,督课诵习修饰: 修缮

D.高祖为相国,又随府迁 迁: 迁移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于山阴建义讨之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啸父本为桓玄所授 ②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①且玄未居极位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①辞让累年,终以不受 ②余船以次俱进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孔靖为官谦逊有容的一组是

①未拜,遭母忧

②迁尚书右仆射,固让

③不如待其篡逆事彰,衅成恶捻,徐于京口图之

④季恭慰勉,使且安所住,明旦乃移

⑤复为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又让不拜

⑥加开府仪同三司,辞让累年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 ④⑤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靖起初谋求任府司马,但是桓玄却让虞啸父担任此职,因此没有办成,等到刘裕平定桓玄之后,孔靖获得该职务。

B.孔靖在吴兴郡太守任上,并没有迷信项羽之神是卞山王的说法,孔靖住在厅堂,始终没有什么祸害。

C.孔靖为官务实,讲究勤俭节约,严惩游荡懒惰的人,因此,在他管辖的境内盗贼减少,生活太平。

D.孔靖辞去官职归故乡,高祖及群臣百官都感于他美好的事迹与德行,高祖设宴为他饯行,群臣为其赋诗称赞。

13.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如待其篡逆事彰,衅成恶稔,徐于京口图之,不忧不克。(4分)

(2)季恭慰勉,使且安所住,明旦乃移。(3分)

(3)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3分)

参考答案

9.D 10.B11.C

12.A.(“但是桓玄却让虞啸父担任此职”属无中生有,文中虞啸父担任征东将军和会稽内史,并未担任府司马)

13.(1)不如等到他篡逆之事明显,罪恶已经铸成,再慢慢在京口对付他,不必担心不能制服他。

(2)靖对他加以安慰,让他暂且安居原处,第二天天亮后再搬迁。

(3)孔靖辞去官职回归故乡时,刘裕在戏马台为他饯行,群臣百官都赋诗称述他的美好事迹。(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孔靖字季恭,是会稽山阴人。他的祖父孔愉,晋朝时为车骑将军。父亲孔筒,任散骑常侍。孔靖起初被选拔为郡孝廉,功曹史,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镇军司马,多次升迁到司徒左西椽。还未及拜授,便遭逢母亲去世。隆安五年,在服丧期间被任用为建威将军、山例令,不曾就任。刘裕向东征伐孙恩,多次到会稽,孔靖尽心尽力地隆重款待,供给很是丰厚。

刘裕后来征讨孙恩,当时桓玄篡位形迹已经显露,刘裕打算在山阴发起义兵,讨伐桓玄。孔靖认为山阴距京邑路程遥远,而且桓玄还未篡居帝住,不如等到他篡逆之事明显,罪恶已经铸成,再慢慢在京口对付他,不必担心不能制服他。刘裕也认为正确,虞啸父任征东将军、会稽内史,孔靖起初谋求任府司马,没有办成。等到刘裕平定桓玄,任命孔靖为内史,使者持文书拜授孔靖,正好与孔靖相遇,孔靖就调转船头当夜返回。到了会稽叩门告知虞啸父,并且让他打扫别的房舍,立即入郡。虞啸父的官职本是桓玄授予的,闻知桓玄败走,非常震惊,开门请罪。孔靖对他加以安慰,让他暂且安居原处,第二天天亮后再搬迁。孔靖到任后,致力管理,讲求实效,整伤禁止浮华的行为,剪除惩罚游荡懒惰的人,由此盗匪减少,境内清平。

朝廷征召孔靖为右卫将军,加给事中,他没有赴任。不久任命为侍中,领本国中正,叉转任琅邪王大司马司马。不久出任吴兴太守,加冠军"在此之前,吴兴郡太守频频丧亡,说是项羽之神是卞山王,居留在郡府厅堂处理政事,棒禄二千石的官员到了,常常回避;但孔靖处在厅堂,始终没有什么祸害。朝廷提升他为尚书右仆射,他坚决辞让。义熙八年,孔靖又任督五郡诸军事、征虏将军、会稽内史。孔靖修缮学校,督察考核诵习经典。义熙十年,叉任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叉谦让没有受任。不久,任命为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十二年,辞去官职,拜金紫光禄大夫,常侍之位不变。这一年,刘裕北伐,孔靖请求跟随出征,任命为太尉军谱祭酒、后将军。跟随刘裕平定关中、洛阳。刘裕任相国,孔靖又随府升迁。

宋王府开始设立,髙祖书面命令孔靖为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又谦让不受,于是拜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

孔靖辞去官职归故乡时,刘裕在戏马台为他饯行,群臣百官都赋诗称述他的美好事迹。等到刘裕受命登基,加授孔靖开府仪同三司,孔靖辞谢多年,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元嘉三年,孔靖去世,时年七十六岁。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下载高中语文《萧相国世家》原文及译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萧相国世家》原文及译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野望原文及译文

    野望 王绩·唐 体裁:五言律诗 题材:抒情诗 东皋(ɡāo)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huī)。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

    白雪公主原文及译文

    Act 1 A Beautiful Princess Snow White: I am a princess. My skin is as white as snow. So I am called Snow White. (sadly) My mother is dead. So my stepmother is t......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基础 (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

    《咏雪》原文及译文

    《咏雪》原文及译文 篇一:咏雪原文及翻译 小编寄语: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让我......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非必听实也。故先王听谚言于市,愿公之听臣言也。公求中立于秦,而弗能得也,善公孙郝以难甘茂,劝齐兵以劝止魏,楚、赵皆公之仇也。臣恐国之以此为患也,愿公之复......

    《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

    苏教版选修《孔子世家》原文和译文(最终定稿)

    原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