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极度干涸下的杂文随笔
某天
雨滴和仙人掌说
“我来了 我来救你了”
仙人掌耸耸肩
指了指因为冰雹和大雪死掉的兄弟姐妹
“我小心谨慎,才活到今天”
雨滴好像爱上仙人掌了
给它单独下了十分钟的雨
仙人掌第一次感觉到雨水的滋润
“你会每天给我下雨吗?”
“我会,我和冰雹、大雪都不一样”
仙人掌仿佛找到了家 找到了治病的医生
一阵子过去了
仙人掌根部糜烂死了
“你和冰雹、大雪一样坏,可你让我不再谨慎”
刚开始的雨总是甘醇的当你第一次敞开心扉去接雨时
就该承受被淹死的风险
我想啊 我经常像个孩子
简单 又冷酷
因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
玩积木的时候不会管周遭谁摔倒了
我今天有点不喜欢自己的纯粹
我对自己没有任何信心
只觉得我不值得爱这词
看到身边人来了 走了
有的是你请他们来的有的是你让他们走的奇怪的是 无论哪一种
在我这里都令我伤心
今日:与人交流欲望为零
第二篇:上与下杂文随笔
古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又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上与下,与说者在什么地方说有关。《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诸侯去宗主大国自然称上。《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吴子)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遂聘于晋,以观诸侯。”孔颖达疏引服虔曰:“上国,中国也。盖以吴辟在东南,地势卑下,中国在其上流,故谓中国为上国也。”于是北上南下成为习惯,有所谓北上抗日,挥师南下之类。就东西而言,则西为上,鸿门宴的座次也是如此:“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尊为亚夫,所以坐北朝南,项羽、项伯坐西为次,刘邦坐南朝北为第三,张良坐东朝西,最次。《左传?昭公十四年》:“夏,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杜预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这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易经》观卦说:“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说观光上国,诸侯间,国与国之间,也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现在称“贵国”、“贵方”一样。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句子,按理说是北上,但孟浩然是坐船从长江上游去下游;“骑鹤上扬州”出自南朝殷芸的《商芸小说?吴蜀人》,他的立场是小地方对繁华大都会的仰视,故“下乡”、“上京城”。
上厕所,下厨房,有一般厕所建造在北面偏西的位置,厨房建造南面偏东的关系,也有厕所本来就在高处的关系。《释名?释宫室》:“厕或曰溷,言溷浊也。”古人厕所和猪圈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形数年前去韩国济州岛还见过。而且杂处浊水间,得厕足于高爽才行,所以要上。厨房伙夫是下人,尊贵的主妇偶然做饭烧菜,是屈尊充下役,加之方位关系,所以是下。
第三篇:人的下半生危机杂文随笔
退休,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中年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下半生危机”:工作失去乐趣,生活满腹牢骚。为了脱离危机,我们总结了七大定律。
一、迷茫定律
在人类过往历史中,大部分人一生下来就有了既定的轨迹:往往都是子承父业。一般来说,农民的儿子是农民,木匠的儿子是木匠....而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和信息的通畅,我们越来越自由,可以去想去的地方追求自己喜欢的事。
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人很早就清楚自己的坐标。比如:数学家、音乐家、医学家以及才艺出众的人,通常在很小的时候才艺就开始展露头角了。
而大部分人,在25岁之前都会按照父母的规划按部就班的学习,毕业后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优势、做事方式和价值观,然后再找到自己的社会坐标。
当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二、贡献定律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兴趣是什么”,却不明白“擅长做什么”“使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权衡能力,有时候甚至要付出很长的时间成本才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一个80后小伙子,天生喜欢北京,喜欢文玩,喜欢收藏品,于是20来岁来到北京,辛苦奋斗10余载,只是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其他梦想遥远不及。
再然后,一个王老板,上海奋斗20年,几家公司,人脉资源很广。事实上,几家公司中除一个正常营业之外,其余都是空壳,唯一的一个几乎都快成了光杆司令。20年的奋斗中,忽略了妻子,以离婚来宣告本来很甜美的婚姻。朋友一大堆,真正帮上忙的没有几个。这就是创业的代价。
我相信,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由着自己性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意味着一定能实现自我价值。
如果成功如此简单可以复制,大家都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通往成功路上的人肯定会拥挤不堪。
想要成功,既要考虑你的个性,还要取得应有的贡献,做出“能看的见”的成就。这些成就最好可以用数字衡量,而且是你跳一跳能够得着的。
美国哈里?杜鲁门缔造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起初对外交毫无兴趣,只想把精力专注在国内事务上,直到波茨坦会议上他跟丘吉尔、斯大林坐在一起,才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紧接着他找了两个顾问,几个月内就成为外交专家,签署挽救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做出重建日本的决策。
三、个性定律
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是“既定事实”,你可以修正它,却不可能扭转它。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们学做事的个性其实分为两种:倾听型和阅读型。倾听型的特点是反应快,擅长即兴演讲;阅读型擅长深思熟虑,习惯提前做功课。
如果你发现自己不适合当面跟人唇枪舌战,可能只是因为你是阅读型。
发挥自己所长会让你事半功倍。
四、价值观定律
价值观是检验一切的最终标准。
我们的天赋和做事习惯很少发生冲突,但价值观不是。有些工作,符合我们头脑的要求,却达不到心中的满意。
你做的非常出色,却不一定符合你的价值体系。
举个例子:
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朋友,负责人事方面的工作,待遇很不错,可她过得却不开心。因为在她的价值体系里,公司用人应该以内部培养为主,重要岗位空缺的时候,首先应该在公司内部提拔;而新公司喜欢“空降兵”,说是为了补充新鲜血液。
表面看,她与公司的矛盾是选人用人政策的矛盾,实际上却是她跟公司在组织与员工的关系,组织对员工发展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等方面产生了分歧。
对企业来说,当短期利益不符合长远发展目标,是偏向短期利益,还是长远发展?如果公司业绩不行,应该渐进式创新,还是大刀阔斧地改革?
实际上,这也不是简单的经营问题,而是企业功能与管理责任在价值观上的冲突。
五、人际定律
职场中,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他们喜欢的工作方式工作。但是每个人都要学会承担沟通的责任,要认识到充分沟通的重要性。
同事之间交流,大多数的冲突都是同一个原因: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没有充分的了解,充分沟通:你不知道对方如何工作,一是你没有问过,二是也没有人告诉你这些。
同理,你可以告诉经常往来的同事,自己的做事习惯、优势、价值观是什么,这样会很大提高沟通的效率。
六、机会定律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的位置。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大公司,就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老板。
在BAT做得非常出色的人才,到了小公司可能施展不开手脚,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同样,很多在小公司业绩出色的人,一到大公司就如同石沉大海,默默无闻。
有些人适合当顾问,做不了老板,因为他不能承担决策的责任和压力;有些老板需要顾问迫使自己思考,才能做出决策,并根据决策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
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不是计划出来的。面临新的任务、机遇和工作机会的时候,你应该清楚知道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了解自己的个性、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并做好随时抓住机会的准备。
七、第二职业定律
人生一场长跑,30岁时有挑战的工作,到了40岁已经驾轻就熟,你会越做越厌倦,失去工作的乐趣。
未来,人们的平均工作寿命会越来越长。退休之后,体力劳动者什么事都不做,钓钓鱼、养养花、搞点小爱好什么的,没有任何问题。
而在知识工作者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两个字。如果你不想过了50岁,生活陷入一潭死水,就尽早为自己的下半场做好准备,发展第二兴趣或者第二职业,继续发挥余热,做好工作到七八十岁的心理建设。
真正的自由,是到老也能享受工作带来的快感,而不是在各种牢骚、消磨中度日如年。
第四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
第五篇:一条路杂文随笔
公司“退城进园”搬迁到了离市区几十公里以外的新园区,虽然大家对搬迁工作早就有了准备,但正式确定了搬迁日期,又适逢年关,各项事务冗杂,不免显得紧张忙碌。
市区到新园区有班车往返,单程大约一个小时。
每天早上,闹铃要较之前提前一个钟点,才不致贻误班车,谁愿意将暖被里的酣梦截短一个钟头呢?除非他是个傻子!
哪家公司会录用傻子呢?
清早从家里出门到班车站点,有两条路线选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以脚力来计,大致相同。
更愿意走东面,迎着晨曦。
天还没有大亮,沿街的门面大多没有开张,早点铺已开始营业。虽是一条小街,吃食却颇为丰盛,当地特色的道和顺的大包子、老东门糁汤、谢家馅饼;外埠的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南京灌汤包亦是顾客盈盈。我习惯自己在家里做早点,所以从未进去过哪一家买过什么,但那热气腾腾的香味与店家一大早热气腾腾的勤勉总是让我感到亲近与踏实。
大悲庵颇有些历史,那灰墙朱门锁着我无尽的好奇,却从未踏进去看过。逢初一、十五,庵门早开,一清瘦尼姑在阶下清扫,看上去年龄不大,薄唇抿着并无表情,一位年长的尼姑整理着安放在庵门外的香火摊,香烛火纸一应俱全供香客选购,回转身又将一侧的一副一米多高的金属支架往前挪了挪,近前看时,上面红纸黄字“外香莫入”赫赫醒目。安放妥当,那老尼便满意的坐在摊位后面,像守护她的信仰一样守护着她的生意。
会通桥下的河水早已冰消雪融,翠碧的绿波映出岸边萌动的春柳。每天和榆叶梅打着招呼,花苞却紧敛一如美人不说话,才仅仅隔了一个周末呢,再去看时,枝头繁花已烂漫到难管难收。
河边的小公园简静安适,虽有不少早起晨练的人,却并不喧闹,连那太极音乐都极轻缓柔和。不知何处来的一泓泉水,由假山处汩汩流着,激荡出碎玉般的声响。三足亭对着有两丛绿竹,在这轻寒料峭的春晨,那扑人眉宇的浓翠赶走了因早起而滞缠的一点儿困意,生命原是如此清朗,于无声处,那苍郁似暗含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使懦者立弱者强的的力量
惊蛰过了,白昼渐长。倘若不加班而又没有塞车,回家总不致太晚。
小街比早上要热闹的多。日杂店里灯火通明,那些杯盘碗盏在灯光的映照下像重新刷了一层釉色,光洁照人;竹编的笸筐紧致细密,又轻巧又扎实;胖墩墩的钢筋锅,似乎在盘算,揽一怀暄软的大白馒头该是多么可喜……陶瓷的砂锅、香椿木的擀面杖、石雕的蒜臼子......都是过日子所需,价钱也都不贵,却自有俗世的清洁朴实。
花鸟鱼虫市场就要准备打烊了。店家招呼着最后一批顾客,马上就收摊了,价钱好商量,四条锦鲤个头可真是不小呢,收50块钱再送一包鱼食儿,着实够划算,买卖双方都喜笑和气约定下次再来;隔壁关在大铁笼子里的哈士奇可不知为了什么不满意,蹙着眉仰着脖子高声叫嚷;猫儿要柔顺的多,间或优雅地坐直了身子,不屑的四下望望,又蜷缩了身子,不声不响;花店的门虚掩着,营业已移到了室内,玻璃窗里的绿叶红花热情的招邀,我闻到了晚香玉的味道……
这世上有没有完全相仿的两条路呢?我不知道,但一生中走过的每一条路都给我好奇,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鲜激起我的探索,在这普通的街,我只是尚葆有热情来爱这当下的一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条路呢,或长或短或曲或直,一马平川要过跌宕坎坷也要过,一路风霜磨砺了耿耿之心,不妥协、不怯惧,顺天应时是对岁月的步步礼让。
每天,都含着笑意,在因缘的变化中顺应、无憾、欢欣,相信在每条路上,都能遇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