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蔷薇几度花初中读后感
这是一篇丁立梅的文章,这篇文章总能让人读到心里。文章中的那个老人总是担着月白色的灶糖,敲着铜锣,隐隐地仿佛永远都在那几株蔷薇旁,卖他用仅有的四根半手指做的手工灶糖。
老人很黑,青布褂子,鲜活的形象立即映入我的脑海,仿佛能嗅到丝丝缕缕灶糖的甜香。老人是残疾人,但他却用仅有的四根手指做出美味的灶糖,娶上善良的妻子,养活美丽健康的女儿,他的生活安定且祥和。他将女儿培养成裁缝,再也不用像他一样靠卖灶糖维持生计。为了女儿,为了妻子,为了这个家,他尽心竭力,不曾喊过一声苦,脸上总挂着一丝笑容。
老人不吆喝,敲着铜锣进出巷子,像蔷薇一样,活得淡定而从容,不争不抢,默默吐露自己的芬香。文中作者的,至今不能忘怀:当作者知道卖糖老人以前在其他地方卖灶糖时,心里默念道:“噢,那是先甜了那一方人了。”其实不仅使那一方人尝到了甜甜的灶糖,也让他们的灵魂和心灵体验到了甜蜜。
这个世界,到处都有繁华的事物黑洞一样吸引着人的心灵。无数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直到繁华消失殆尽,才能从云雾般的生活中醍醐灌顶般苏醒。在迷失了自我以后才能发现,原来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是朴实无华的生活,城市再热闹,我们还是照样过着我们的烟火人生,这是梦幻般的城市,但不是我的城市!老人那人性最为本色的一举一动,无不触动着我们的心。
最后一次,作者为老人拍照,他一愣,同意了,看到照片,他只是淡淡一笑,复举起棒槌,当当敲着走远。正如作者所说:“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
也说过:向日葵告诉我,只要面对阳光努力向上,日子就会变得单纯而美好。其实,这种明媚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求的吗?
远远的又像听到了老人的铜锣在响,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的,开了。
第二篇:蔷薇几度花阅读及答案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2.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3分)
▲
13.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记忆: ▲
稀奇: ▲
1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5分)
(1)赏析句子。(3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2分)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
15.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3分)
▲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
去”,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④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
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第⑨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段
中“他看—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答案
12.(3分)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每点1分,意对即可)
13.(2分)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 景)。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每点1分,意对即可)
14.(5分)(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3分,手法1分,表达
效果2分。意对即可)(2)一个“甜”字,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2分,“赞美老人”1分,“赞美”的内容要答出“给别人带来甜”的意思,1分。意对即 可)
15.(3分)①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比喻 人生最好的状态);④烘托老人的形象。(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6.(3分)C
第三篇:蔷薇几度花教学简案定稿
“智慧杯”高效课堂大比武中学语文复赛资料
《蔷薇几度花》教学简案
深圳市罗湖区布心中学黄海青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词语,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学习写批注的方法以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探究性学习。
2.随堂笔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文中的人性美。
2.培养学生 “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品味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技巧。
2.感受文章所表现出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卖灶糖老人的情感。
难点:
正确理解“蔷薇”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作者丁立梅博客上的一段话,从而引出她的文章《蔷
薇几度花》。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要求:(1)标段落序号(2)圈点勾画疑难字词
(3)思考:这篇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2.幻灯显示生字词,让学生齐读。
“智慧杯”高效课堂大比武中学语文复赛资料
三、品析语言,研读课文
明确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一种普通的花,一个平凡的人,作者是怎样写的呢?值得我们好好地揣摩。下面我们来通过品析语言来研读探讨。
1.写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幻灯展示批注的写法以及范例。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对文中的内容做批注(如找出课文
中生动的景物描写;精当的用词;细腻的描写;含义深刻的语句„„),也可以把自己的疑问写出来。
3.小组先交流,推荐写得最好的批注或者是最有价值的疑问在全班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解答疑问)
4.老师设疑(根据学生前面的讨论和回答灵活选择)
四、总结思考,点评全文:
作者梅子的新浪博客叫“梅子家的后花园”,里面登载了《蔷薇几度花》的全文,有全国各地的作者给文章写了点评,如果让你把今天学习这篇文章之后的收获写在梅子博客上,你会怎样写呢?(举出范例)(学生回答)
五、拓展作业:推荐同学们看丁立梅的两本书,然后选择一本来写读后感:
1.《每一棵草都会开花》;2.《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课堂结束语:蔷薇几度开,花色淡淡,人性淡淡;灶糖如是甜,文也淡淡,情也淡淡,愿我们生得平凡,活得淡然。
六、随堂笔测:
第四篇:蔷薇求救信号读后感
蔷薇求救信号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阅读了《蔷薇求救信号》的第一、二章,这本书不是按小说情节而发展,而是记叙了多个青少年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孜孜追求转变为人性扭曲、走向绝望的故事,书中洋溢着凄惨、幽深的气氛。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要活下去,需要坚强的理由实在太多,但哪怕你认为这样仅仅是软弱也好,没有经历过的人并没有资格要别人“坚强起来”,要别人“活下去”。堂而皇之地说着这样正义的话的你们,只不过是有条件同情别人的人罢了。这是一个故事中勇于追求梦想却被无情的现实一次次摧残后的学生在临死前到一个发出“自杀宣言”的网站上留下的最后的话语。这并不是说这本书的内容是消极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正是通过叙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走向死亡的例子表现出社会的不公,一些蕴藏于人的身上的正能量渐变为污浊的负能量,纯洁无暇的梦想渐渐被扼杀,以告诫人们打破人性冷漠的枷锁,重塑社会应有的和谐安定、包容理解的正能量。反观当今社会,浙江温岭杀医案被告受访称医生自作孽不可活,两个小伙子过马路被撞身亡,女子报警自称因恐惧逃逸;诸如此类的新闻比比皆是,因此社会太有必要重塑道德风尚。一个棱角分明的金字塔,标注了三六九等的阶梯,书中人物种种命运的不公让我不由感到万分庆幸,我庆幸自己身边有着真心诚意的朋友,我庆幸自己在筑梦的过程中有家人的鼎力支持;我庆幸……另外我更加坚定了追梦的信心和毅力,比起书中扭曲人性的打击,我所遇到的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真的不算什么,我没有资格因为暂时的失利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也没有理由因为重重的困难而放弃梦想。我想引用书中的箴言: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黑暗的事情,也许有悲伤,也许有痛苦,但只要等待的话,只要等待,等一个人从温暖的天空上方朝你伸出手,幸福就会来临。
第五篇:金蔷薇读后感
文学概论
金蔷薇读书报告
——关于理想和现实关于爱
金蔷薇读后感
——关于理想和现实关于爱 阅读情况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辅修课文学概论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其实在老师推荐之前,对于俄罗斯的小说,我所了解的就是譬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之类的世界名著,而这本书没有惊天泣地的伟大故事,陌生的笔触带给我的是完全崭新的视野,这不仅是创作一部小说的经验之谈,更是生活的启迪。我阅读的这本是由李时翻译,长江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序言部分是刘小枫执笔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这里的怕是“与任何形式的畏惧和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和虔诚相关,这种怕将那永恒神圣的天父匿藏于自身,所以不是面临虚无只畏惧”,刚开始读序言的时候对刘小枫的意思一知半解,进入全篇的20个小部分,我不仅惊叹译者的唯美笔触,更俯首的是作者的那颗饱含“隐秘泪水”的心。小说由《珍贵的尘土》起笔,讲述了一个渴望为所爱的人带去幸福的感人而又悲戚的故事,沙梅的执着不是一个奇迹,那是我们身边随时发生的故事,只是换了时间地点主人公和形式,用一双发现平凡中不平凡的眼睛去感触这个充满怕和爱的世界。
正文:
《金蔷薇》的写作方式不等同于其它小说,它既是一篇作家内心创作世界的呈现——在这里,作者雕刻了人类的纯美情感和大自然的唯美画卷;又是帕乌斯托夫斯基对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感受的创作过程的一一刻画,阐述了作家的使命和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在这里,我不仅是作为一个读者来欣赏文学丛林中作家的鬼斧神工的构思和文章的契合,更是宛如一个站在作家身边的聆听者,听着作者的写作历程,有灵感有纠结,有喜悦有酸痛,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普通却又有着一点点不同于一般人的灵感和敏感。
我想对一本书的感动和震撼,不会仅仅是在合上最后一页时的意境上的满足,更是在字里行间体味不同的收获,不仅走入作者内心,这块强大的磁场,更能走出作者的视野,带着这些感触和理解,去开启自己的人生巨锁。蘸着丝丝感动和了解,我开始走入《金蔷薇》,作者的内心,去品味一个真正作家的创作灵感和方式,更学会去生活,感触现实的爱„„
一、对人性美的追求与坚持
在《珍贵的尘土》里,我们所接触的是一直划出我们视野之外的一种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即使卑微到无人在意,当他们怀着一颗追求唯美的心时,他们的相貌、年龄、社会地位已经被虚化。我们没有过多去在意沙梅在黑暗的侵蚀下已经虚弱或者孤独到什么地步,放大了他一次次装满尘土的口袋,我们感动的是他的那颗“为幸福、快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般光辉灿烂”。
回顾我们的社会,多少物质和名利遮掩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为工作而读书,为下一代的读书而工作,无形中我们也变成了当初嘲笑的那个放牛娃,我们自诩
自己懂多少技术、有多少管理能力,可是,抛开这些附加产品,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真诚地问问自己有没有觉得裸露?一旦心灵失去了对人性美好的追求和信任,抛开责任和所谓的自尊,还有多少东西是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人性的美好不仅是作家创作的源泉,更是普通人赖以生存的心灵鸡汤,我们随时需要一点点感动,去相信美好、创造美好,不为其它,只是让自己获得更充实些,幸福感更浓厚些„„
二、责任感
在书的第二章《碑铭》部分,作者提到“如果对作家的才干作正确的了解,那么其中完全没有那些微末的怀疑论者企图硬加上去的性质——虚伪的热情,作家对自己的特殊作用的浮夸的意识”,这里谈及了作家的责任感问题,我想在这个社会是无法回避的肿瘤。来看看我们的文坛,为了丰厚的稿费,多少名人在卖着读者的信任,自己的名气,用来服务金钱、服务权利?
前段时间有句非常讽刺的话——一个广告牌掉下来砸死五个人,其中两个都是作家。我初看这句话的时候,还在上中学,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随着阅读数量和质量的增加,逐渐发现市场上流传着多少文化垃圾,一旦成名,立即出书,宋丹丹和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也是深深地反讽着这个时代的浮夸和躁动,人们过度追求名利,追求那些本不懂的文学创作。产生的这些文学垃圾又该由谁来清理?人们又如何去区分这些糟粕和精华?多少无用功浪费在这些不懂装懂的人的笔下?
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安安静静地做个文学的被动者,但是一旦文学和作家的责任感脱节,他们创作的将不再出自真正的作家的创作灵感,没有了本心的表述,再华丽的辞藻也只能是纯粹的矫揉造作。当胡兰成作为一个才华横溢、饱读经书的“完人”站在张爱玲的面前时,那样的美好,可是之后出卖了自己自由意识,作为汉奸在汪精卫的手下写出了若干违背本心的文章去煽动、蒙蔽群众,作家的责任感在此缺失殆尽,我们看到的也只剩下无尽的感慨,为张爱玲作为一个作家同时一个女人的感慨。
三、深刻
“没有多久我就不再写诗了。我懂得了我写的那些诗是徒具形式的劣作,是涂上了好看的颜色的木花,是镀金的纸箔。” 我想起了中学时代,也尝试过许多小诗。记得辛弃疾在《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的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也许吧,当初的我们往往笼罩着世界观形成初期的孩子由于对生活的敏感而形成的所谓愁绪,喜欢张爱玲,喜欢李商隐,喜欢一切敏感多愁的诗人,浸着花季雨季的朦胧和不安,我们尝试着一点点放大,爱用华丽的辞藻去契合那个时期明媚的伤疤。
其实,再回头,看着已经泛黄的诗页,不禁觉得可笑。稚嫩的文笔只剩下缩小到卑微的伤感。帕乌斯托夫斯基分享了他自己写小说的经历,才发现其实文学属于那些能真正读懂人生的人,他们也许不是最有才气的,却一定是最真实最深刻的。
巴金的《随想录》载着无限忏悔的感情回顾着文革十年的点点滴滴,在这里,巴金已经不再单纯浮于文革的**表面。而是挖掘到一个更深的意思层次:十年**中他曾为保全自己而被迫牺牲争议的朋友,其实这本质上就是为专制主义做了帮凶,成为了一个精神奴隶。巴老对那十年的剖析,是在自己对生活、精神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冷静地看着人性与社会。这时的《随想录》,我们不仅只是在阅读巴老的晚年生活,更是在品析着一个世纪老人的沧桑一生,以及他给我们的不同引导教育。这才是文学,去掉层层外衣的最灵魂部分。
四、现实之爱
在《夜行的驿车》这一章节,作者为了说明想象的爱和现实的爱,为我们讲述了安徒生的故事,在这章节的最后写到“我的朋友,要善于为人们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去想象,而不是为了悲哀”。安徒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唯美的爱的国度,在这里,我们安享想象的纯美,可是,想象毕竟只是想象,心灵的充实不能单纯靠精神的胜利维持,否则在不断的现实对比之下,我们会更加感到重重的寒意,因为这样太累了„„安徒生在最后也做了反思,那种对比衬托现实黑暗的想象之爱是中悲哀,我们要学会去为了人们和自己的幸福去想象,这里,强调的则是对现实美好的期盼和追求。
我想海子就是这种想象之爱和现实之爱的鲜明矛盾体,他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开头,描述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闲适生活,但普通的生活并不是他追求的,他的想象世界已经不属于一般人,强烈的对比中,更显悲哀,“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尘世获得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是他追求的,所以他的想象国度脱离了现实,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和自己的想象的一个契合点。最后的悲剧,我们不能说是谁的悲哀,因为这样脱离现实的爱的本身就难以找到一个生存的空间。我们无法超越肉体完成佛家所说的无我和物我合一,只因我们都是普通人,活在这个世界的普通人,我们要做的是在现实中创造爱,去接合理想与现实的悖论。
五、总结
《金蔷薇》是一部充满着作者的爱与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凄美小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更多作为作家的更是最为普通人的生活本身的悸动,也许我的一次阅读并不能体会太多作者的的表述意义,但是这种纯美的经验札记却深深打动了我,理想、灵魂、爱与怕,是我们生命难以承受之轻,我们在文学和现实的契合点上蹒跚追寻,为了一中幸福,为自己,为别人,如光辉般灿烂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