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上语文人教版《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我们学习上的启示。
3、体会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画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1、简介香菱身世。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霑,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清代小说家。
3、《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毛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二、整体感知
1、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
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3、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林黛玉是怎样指导香菱学诗的?
首先,要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要学就学一流的。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
5、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6、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7、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中的黛玉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的林姑娘。
8、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的?
《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
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9、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观点的体现。
三、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勤奋学习);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苦苦求索);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大彻大悟)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归纳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第二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执教者:长岭中学李玉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探究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引出《红楼梦》,并引入本课课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感知,梳理主要情节
填动词,在初读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细读悟情,把握人物形象
1、比较两个题目,明确香菱学诗的态度。
2、找出具体描写香菱学诗很“苦”的语句。
3、分析香菱笑着说的内容明确她乐在其中的学诗态度。
4、归纳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四、了解身世,触摸作品主题
1、了解香菱身世,初步体味香菱的“悲”。
2、通过香菱在作品中的判词来看香菱命运,进一步体会香菱的“悲”。
3、由香菱推及作品中其他悲惨结局的女子,体会作品中的悲剧意味。
4、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五、拓展延伸,深刻感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将香菱学诗的精神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课外阅读《红楼梦》,推荐章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探春结社》《晴雯撕扇》。
板书:
香菱学诗
曹雪芹
苦志学诗 乐在其中
悲——同情
第三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人物言行,分析人物性格;
2、鉴别诗歌优劣,初步鉴赏诗歌;
3、探究写作意图,理解悲剧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悲剧内涵。
2、鉴别诗歌优劣,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曹雪芹的《红楼梦》代表着明清小说发展的最高成就,曹雪芹写了一场由女性光彩所映照着的人生幻梦,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在大观园中,我们结识了许多有个性的女性,如孤高傲岸的黛玉、温柔聪明的宝钗、泼辣精明的王熙凤、才能非凡的探春、懦弱不幸的迎春、俏丽刚烈的晴雯、温顺乖巧的袭人等等,今天我们要结识一位来到大观园的新客人:香菱;大观园的众女子除了美丽非凡,更是才情卓绝,她们以李纨为社长,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团,叫海棠诗社。香菱久闻诗社大名,到大观园的第一件事不是观赏园内风景,而是向黛玉学诗。
二、赏析课文
师:这个故事在小说中原来的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让我们浏览全文,圈画出文中体现香菱“苦吟”的语句。
师:有同学找出来没有?
生:黛玉给她王右丞的五言律诗让她研读,她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生:她和黛玉探讨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直”字看似无理,“圆”字又似乎太俗,但又没有别的字可以替换。以及她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中“白”和“青”两个字也似无理等等,说明她对王维的诗歌不是粗略阅读,而是琢磨品味。
师:古人写诗注重“炼字”,我们读诗也应像香菱一样注重“品字”。
生:课文中有几个动词可以看出香菱的苦心,她“逼”着黛玉换杜甫的诗,又“央求”黛玉探春给她出题。当黛玉给她命题后,她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师板书: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生:第一首诗被黛玉说“意思却有,措词不雅”后,她“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
(师板书:皱眉含笑、徘徊屋外、凝神苦思)
生:宝钗说她第二首诗写的不是月亮,而句句倒是月色之后,香菱“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晚上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后方才朦胧睡去。”并且在梦中失笑,得到八句诗。
师: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八个字能不能再简略一点,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 生:心无旁骛。
师:香菱的梦中成诗是偶然吗?(同时板书:挖心搜胆,心无旁骛,对灯出神,三更上床,五更睡去,梦中成诗)
生:不是偶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香菱苦思冥想的结晶。
师:同学们不仅找得全面,而且分析得也到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治学有三个境界:
1、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苦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香菱学诗的过程正是印证了这三境界,没有一心学诗的梦想,没有为诗憔悴的苦思,便不会有梦中成诗的惊喜。
师:香菱学诗三次成稿方才得到肯定,你能否根据钗黛等人的评价,赏析这三首诗有什么不足、同时又有哪些提高?
生:第一稿:宝钗——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这个“不雅”„„(说不出来,笑)
师:所谓不雅,也就是太俗白。
生:“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写了月亮的形状和光亮,没有新意。师:第二联又写了什么呢?野客应当指出门在外的“游子”。
生:第二联的上联写诗人对月的雅兴,下联写游子对月的离愁。这也是前人写过的,也缺乏新意。
生:第三联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月亮比作玉镜、冰盘,很形象生动,但是与第一联有点重复。师:很好!层次上缺乏推进,诗歌讲究起承转合,第三联没有转,而是又回到第一联吟咏月亮的形状和亮度了。
生:最后一联就写了月亮很亮,在结构上也没有合。
师:第一稿鉴赏得不错。这一首诗主要写了月亮的形、光,以及给人带来的离愁。而这离愁又来得太牵强和突然,在层次上没有推进,同时缺少意境。如果翻译成现代诗其实就是:啊!月亮,你是那样的圆,你是那样的亮,你知道人间多少人把你观赏!
师:那么第二稿呢?有哪些进步和不足?
生:宝钗的评价是“句句倒是月色了”;黛玉的指点是“过于穿凿,还得另作”。第一联写月色当空,从感觉和视觉来写;第二联借梅花和柳带映衬;第三联写月色映照下的栏杆,仿佛涂了一层金粉,下了一层轻霜;第四联写夜深人静之时,月亮仍然高悬,映着帘内的人。
生:这一首的进步之处是能借他物映衬,能用花香烘托,能用轻霜、残粉比喻,不足之处是写月色,偏题了。
师:偏题当然不能算是好诗,第二稿除了第一联写的是月亮,其余写的均是月下之景。同时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只有景而无情,缺乏一定的真情实感。景中无情,是为死景。
师:那么第三稿好在哪里,怎会赢得众人的一致赞赏?注意“众人”二字,刚才的批评仅限于钗黛二人。黛玉向来不虚伪,同时她也是很爽快地答应做香菱的老师,所以敢于当面提出意见。宝钗与香菱关系亲近,所以也能直言不讳。
师:你认为香菱从一个平仄不通、用语不雅的门外汉到后来能写出新巧而有奇趣的诗歌,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以“成功离不开„„”为开头简明扼要地说一个句子,老师抛砖引玉一下:“成功离不开苦心孤诣的求索。”
生:成功离不开热情。
生:成功离不开可贵的学习精神;
生:成功离不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林黛玉让香菱先读王维,然后再读老杜、李白等,循序渐进。生:成功离不开指导得法的老师,香菱的成功也归功于黛玉的指导有方,不厌其烦。
生:成功离不开他人的鼓励,黛玉没有取笑香菱学诗是痴心妄想,也没有对她的失败冷嘲热讽,在我们印象中黛玉嘴巴是不饶人的。
生:成功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大观园的海棠诗社促使香菱特别想学诗,诗意的氛围也是香菱成功的要素!
师:同学们分别从学、教、环境三个角度思考了成功的原因,全面准确,从大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香菱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赖于香菱同学的苦心和黛玉老师的耐心,女儿家的一片诗心寄托在皎皎明月之中。(板书:香菱苦心、黛玉耐心、一片诗心)本文中黛玉学识渊博、方法得当,对香菱热情大度,温柔可亲,与我们印象中多愁善感、孤傲尖刻大相径庭。所以在浓墨重彩写香菱的同时作者也为我们展现了黛玉的光彩;
二、香菱的成功也给我们每位同学一个宝贵的启示:只要认准目标,用心去走好每一步,当你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第二课时
一、深入探究
师:请同学们结合原回的标题,同时根据香菱的身世深入思考: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曹雪芹安排香菱进大观园有何特别用意?
(师投影显示:《红楼梦》中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同时讲解香菱的身世:她是小说中最早出场的薄命女,本为姑苏乡宦甄士隐的独生女儿,出身富足之家。但在三岁那年元宵节看花灯时被拐,十几岁又被呆霸王薛蟠强抢为妾。后薛蟠娶了正妻夏金桂,她的命运更为不堪,直至被折磨而死。香菱曾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伺候薛蟠,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大观园作伴。)
生:香菱学诗的原因是:慕雅。应该是羡慕大观园中众姐妹才华横溢,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女子。
师:为何慕雅?仅仅是附庸风雅?即使附庸了风雅,那个浑浑噩噩,粗陋鄙俗的呆霸王能解风雅么?或者附庸了风雅,能改变自己被强买作妾的不幸命运么?
生思考沉默。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可能会是钥匙。课文第14节宝玉之言:“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在宝玉眼中,香菱应当不应当是个俗品?
生:不应当。香菱本来就是读书人家的女儿,而且容貌非常美丽。宝玉本来为她的身份卑微和不通文墨感到遗憾,现在香菱通过学诗让大家刮目相看,终于让自己融入了大观园。
师:好一个融入了大观园!作诗填词本是属于养尊处优、蕙质兰心侯门千金的权利,香菱本非俗品,她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读书翰墨人家的血液,诗的气质是适合她的。当她来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内心潜藏着的热情便找到了突破口。因而她的学诗是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气质的自我回归,是对诗性情怀、诗性人格、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
师投影显示:“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脂砚斋评”所以曹雪芹安排香菱进入园中,用意是?
生:让香菱学诗,让读者看到香菱不仅有美好的容貌,而且有诗性的品格,这样香菱最后的不幸就更加令人同情。
师: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有同学知道么? 生:悲剧是将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
师:美的被毁灭,是悲剧;美的被蹂躏,是大悲剧。渴望美好,苦志学诗的香菱饱受欺凌,终被折磨而死;风流灵巧,性情刚烈的晴雯终被嫉妒含冤而死;孤芳自赏,才情过人的黛玉终因爱情无望泪尽而死;志比天高,不让须眉的探春远嫁他乡,一去不返;擅长丹青,聪明灵秀的惜春遁入空门,永伴青灯„„
曹雪芹的书斋名叫“悼红轩”,是表明他对由女性所代表的美的毁灭的哀悼。一部红楼真可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二、课堂总结
生命因为有追求而美丽,灵魂因为有向往而充实。香菱的美不仅仅在于她姣好的面貌,更在于她执著的诗性追求。当我们在感叹这苦命女子命运多舛的同时,我们不应该油然而生敬意吗?这真是:
身似飘蓬气若兰,生于浊世自堪怜。慕雅何辞形容瘦,咏涵才觉天地宽。满腹诗情托明月,一缕芳魂伴颟顸。啼血吟成断肠句,长教后人和泪看。
第四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徐凤彬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3、反复朗读课文,学习香菱苦学乐学的求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如何表现香菱苦学乐学的精神。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简介作者曹雪芹及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导入,并介绍香菱的身世和悲惨命运。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读后查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并识记文后生词。
三、再读课文,找出表现香菱苦学乐学语段,并回答下面问题:
1、香菱说她是为了什么而学诗的?(要求找出文中的话作为依据)学生找出香菱的原话,概括“抱着玩玩的态度”来学诗。
2、请画出描写香菱苦学的具体语句,并讨论,体会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的精神品质。(注意朗读指导和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例:①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苦)
②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呆)
③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疯)④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魔)
⑤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痴)
3、香菱自己觉得学诗苦吗?
学生品读香菱的 “笑”“笑吟吟”“兴兴头头”,领会香菱学诗是“乐在其中”。
4、香菱学诗,苦学,乐学,而且非常注意方式方法。我们可以把香菱学诗的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学生概括讨论,明确:读诗——悟诗——论诗——写诗
四、感悟
师:经过了一番“细按”之后,我们在座的同学从这篇文章中感悟到什么了吗?
学生畅谈感悟。
六、课时小结(大屏幕)
(在“叹香菱”歌曲声中)出示:香菱走了——香菱们走了——这些《红楼梦》中诗样的女子都走了——都以凄婉的方式走了——?(留给我们读者的又是怎样的思考呢?)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
2、再读课文,找出表现黛玉善教的语句。
八、板书设计
香菱苦学
香菱学诗
乐在其中
黛玉善教
第五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户县太平学校
肖妮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白话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4、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
二、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自读整体把握故事情节,通过精读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提高对写作的认识。
三、情感体验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通过神态、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课前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的主题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香菱学诗》。
二、曹雪芹及《红楼梦》简介
1、作者:曹雪芹:名霑,号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
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3、关于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
三、整体感知
1、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研讨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明确: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 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
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 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明确: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做事极其执着的女子。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6.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明确: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五、问题探究
请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香菱的地方,并指出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看看文中是怎样刻画香菱这个人物的?
明确:在刻画香菱时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办法。
正面描写主要通过香菱的语言、动作、神情的刻画体现了香菱读诗作诗的苦心、专心、用心的痴迷程度及写出好句子后的激动与兴奋。
侧面描写主要通过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延伸与拓展
香菱学诗给我们的学习和写作带来哪些启发?
明确:要有自信心;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要多读书;要不耻下问;要勤于实践,不怕失败。写作要有真情。
七、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八、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发言,写一篇题目为“香菱学诗的启示”的文章。
2、课外阅读《红楼梦》(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香菱(诗魔)
↓
读诗(王维的五律)-----讲诗-----读诗兼作诗(杜甫的七律)
------研诗-----评诗----梦中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