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迷失上海杂文随笔
在上海上课的最后几天了。
昨天傍晚从咖啡厅出来走在陌生的街头的时候,突然很喜欢这座城市。二十几度夏天的夜晚,路两旁的大树用枝叶把黑夜遮挡在喧闹之外。这并非是上海人的上海,而是全中国的上海。各种各样的味道迂回的进入我的嗅觉系统,香甜丑辣,路旁不起眼的餐馆和地儿的积水油渍混杂着产生了这股变化的气味。
我不知道我要去哪里。漫无目的的行走着,只想看看这周遭有什么能吸引我的,有什么独特的店铺能抓住我的好奇心。也不知道从何时起,百度地图和大众点评成了我出门觅食唯一的途径。软件里的几颗星,几幅图,还有几句他人的似真非真的评价,决定着我国内几乎大半的餐食。我们什么时候变得那么没有安全感了?即使因为门店的特色走到门口之后,我们都已经习惯了打开手机再次确认,只是为了避免任何的未知。
可我就是一个喜欢未知的人。我很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去不同的地方,走不一样的路。每每旅行,我都不喜欢特别确定的行程,定个酒店定个机票,其余的时间,不如留给自己慢慢探索。那些别人推荐的景点美食,不过是别人的脚步。而你自己的发现,才真正确定了你的旅程。
没错,这样的生活中,迷路在所难免。与其自己摔倒了爬起来换个方向,我也不想痴迷于别人的路。人只活一次,追随自己内心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吧。我很讨厌“后悔”二字。既然我们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去幻想那些过去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在经历的那一刻就将一切可能用上去追求呢?失败又怎样?遍体鳞伤失去所谓的自尊又怎样?在我的世界观里,如果达到了就皆大欢喜,没有达到你也收获了一个不可能的解释,但是连争取去努力都不愿意那最后只可能一无所获。
没有顾忌的向前冲,用尽全力的去追求。收获很多,事与愿违也很多。有时候也总会想着,我是不是真的没有这样的能力,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样环境?我不知道啊。可能我觉得不拿头撞一下,永远也不知道,面前的那堵墙,它是不是空心的。
街道上有着各式各样的人们。有电话里说着要和小十岁的弟弟断绝关系的中年大叔,有互相搀扶缓缓在树荫下散步的白发伴侣;外卖小哥不停的按着喇叭在机动车和人群中蛇一样的穿梭,二十几岁的情侣打情骂俏的走走停停但始终牵着彼此的手;三五人群围在路口看着警察处理着正在对骂的两个人,零星的几个人拿着手机站在路边等待着网约车。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比我更精彩的一段生活;他们每个人,也不得不在这加速的世界中遵守着一些基本的平淡。
走了二十多分钟,忽然觉得周围的街道有些熟悉,再往前走走,确定了这是我前几天跟着推荐来的咖啡馆。咖啡馆边上有着家台湾牛肉面馆。前几天从这家咖啡店出来的时候,也想要四处逛逛,于是就没有在楼下的面馆停留,心想着,以后有缘再吃吧。没想到那么快就还能再遇见,也不管好吃不好吃,就在这里结束今天的迷茫吧。毕竟,那些有缘再见,不是每一次都能实现的。
所以呢,迷茫之外,努力之后,有缘再见吧。
第二篇:迷失自己杂文随笔
所谓的迷失自己,所谓的一个圈圈,
全部都是束缚思想感情的东西,陷入爱情中便是那样,变得患得患失,变得无限猜忌。
谢谢你的“电影之说”,我理解为理所当然的会变得想去做一些事情去活跃气氛,亦或是因为喜欢才会动容,没有一味的拉着另一个人去做自己喜欢的,没有一味的拉着另一个人去融入自己的世界。
谢谢你的“开心言论”,很暖心,因为是对着我讲。
一个因为只是你的理由。
所以,当跳出那个小圈圈以后才发现,之前想过的一些东西,一些原以为你是这样那样的认为,其实并不然,亦或是恋爱,亦或是因为我而已。
暖心又心酸。
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应该是件异常幸福的事情吧!
第三篇:上海,上海杂文随笔
对上海的最初印象是来自于一本杂志的附录。
初三那年,教室因高考临时被占用,学校把我们应考生安排在别的学校上了两天课。因为借用的是高三的教室,难免会有些未来得及收走的书籍和卷子。我就是在那个临时的座位里发现了这本最小说的附录。整本附录都是讲上海的,大部分是关于上海的摄影作品,还有一篇签约作者写的文章。很薄的一本,只有黑白两色。印象最深的是中间几页组成的一幅巨大的黄浦江的照片,这让我想起我未曾看过的那本《小时代》。大概是黑白真有魔力吧,那时候的我脑子里突然间冒出一个想法:这么美的城市,为什么不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想就是三年。
加剧我这份想法的,是高一那年在粉丝群里认识的一位来自上海的朋友。TA比我小一岁,我们无话不谈,从偶像到学业到生活,只要我在线,我就一定会去敲TA,找TA聊任何我想聊的事。我们还约定为CP,用着情侣头像,在各种节日扮演着一日限定情侣的角色。和TA聊天真的很开心,不知不觉间就会深陷其中,等我察觉到时,自己已经无可救药的喜欢上TA了。
我不知道这份感情是否能定义为“喜欢”。我活了十七年,从未对任何人感到过心动。我曾怀疑过自己,究竟是太冷淡还是标准太高,竟从未对一个人动过心。除了TA。跟TA聊天要组织好几次语言才能发出去,TA不理我会伤心,TA跟别的基友关系好我会嫉妒,TA送我礼物高兴了好久……究竟是“占有欲”还是“喜欢”呢?四年后的今天,21岁的我仍搞不懂。
那时候的想法真是单纯。最开始只是因为关系好而想在高中毕业时去上海看TA,到后来慢慢发展成我准备考去上海,到时候大家就可以一起追星,愉快地玩耍了。
梦想总有破灭的时候。
十七岁生日的前几天,我在听了某首歌后下定决心跟TA表明我的心意。结果当然是拒绝,非常残忍的拒绝。
“你高三了,俺不想打扰你学习。”
我哭了一整晚。曾经的梦想突然间失去了动力。
那以后,我也打扰过TA多次,最终换来的是别的朋友转达的一句:“cnm你叫她别再来烦我了好不好?”
好。
我还是不死心,即使被拒绝,我也想去那座城市看看。临近报考的那几天,学校发了一本报考指南。我查了上海所有大学的录取分数,灰了心。以我的分数,根本考不到那里去。
如梦初醒。
却在生日那天收到了TA的生日祝福。
却在高考那天收到了来自TA的鼓励。
高考成绩下来的那天,我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成绩,高兴了一整晚。
可我最终还是放弃了报考上海的学校。
收到录取通知的那天,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份喜悦分享给了TA。打字的时候,我还不确定TA会不会回我。我们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联系了。收到TA回复的时候,我整个人开心的都要蹦起来了。
喜极悲来。
破镜不能重圆,我却仍想着要试一试,即使是只做普通朋友也好。大概是不撞南墙不死心吧。
“我是处女座,有些事我不能当作从未发生过。”
我从未因一个人如此伤心过。
“你永远不知道我在屏幕这边哭的有多伤心。”
这是我跟TA说的最后一句话。
十七岁向十八岁过度的那个漫长暑假里,我的上海梦,终于醒了。
从向往到想报考再到“毕业旅行能去看看就好”,梦醒的那一刻,我才发现上海对于我的魅力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大了。
一切却突然间有了转折。
追了一段时间的偶像要来上海开Fan Meenting,我犹豫要不要去看。一方面是想去,另一方面是抗拒。对那个陌生城市骨子里的抗拒感。
最终还是抵不过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买了机票,一个人偷偷飞去了上海。飞机落地的那一刻,忽然觉得一切都放下了。
三年了,我终于来到了这座有你的城市。
真的来到这座城市,以前所有的幻想都不复存在了。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不过是一座普通且陌生的城市罢了。黄浦江的夜景也没有杂志附录里拍的那么好看。
有想着去找TA。可以仔细一想,明明是连面都没见过的人,互相也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这份突如其然的爱恋究竟是因何而起呢?
回去的那天没有任何留恋,只是简单和这座陌生的城市告了别。
梦圆了,梦也醒了。
我却再也找不到下一个能牵动我情愫的人了。
或许终究还是因为冷淡吧。
活该。
第四篇:遇见更上海的上海杂文随笔
“遇见更上海的上海”,这是东方明珠电视塔里用灯光打出来的一条广告,可能是它略带哲理又有些文艺的腔调打动了我,反正看到的第一眼就记住了它。
其实,我是第一次来到上海,什么是更上海,我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况且来这里之前,紧张的工作让人似乎从身体和心理上都还没有准备好如何“遇见”她,但是三天走马观花般的游览,还是给我留下很多上海印象。
第一站,当然是最能代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景点外滩了。我们一家三口骑着摩拜,循着地图,穿街走巷,一路逛吃逛吃的经过城隍庙来到外滩时,已经是晚上10点,三三两两的人们仍然徜徉在外滩的各处风景点,悠闲地拍照游玩。2月的上海是清冷的,我们迎着微寒的风,欣赏着江两岸的风景。对面是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等现代化建筑,江中有灯光造型的游船缓缓驶过,“魔都”“I 爱 侬”等广告语打在巨大的楼体显示屏上,东方明珠也不断地变幻着颜色,向我们展示着夜上海的魅力。外滩的这一面,就是著名的万国建筑群,据说有52幢之多,虽然出自不同的设计师,又在不同的年代建造,但聚集在一起毫无违和感。各色柔和的灯光映衬在万国建筑群中,确有一些别样的美,在低调奢华与含蓄唯美间收放自如,这也是上海的一种味道吧。
离开外滩的时候,因为不想走重复路,我们选择了另外的路线。结果倒是偶遇了热闹的南京东路,还遇到了一个酷酷的外国小哥儿,瘦高的个子,带着亮蓝的墨镜,一套修身的黑色衣服,看着他旁若无人地走过大街,帅气而又恣意,我和儿子的眼光同时被他所吸引。他真像帝国里的主人公尼奥,儿子说,我频频点头认同。
上海迪斯尼乐园,对一个四十几岁的大孩子和十几岁的小孩子来说,这是他们此行的最爱。我则在他们的动员下,玩了几项挑战度不是很高的项目。为了不显得过于出局,也不忘向儿子表白自己:妈妈年轻的时候,比你还喜欢玩这种刺激的项目呢,在能做什么想做什么的年龄就去做吧,生命总是过期不候的。为了再度感受这里最为惊险刺激的项目——创极速光轮(类似于过山车),父子俩选择在快闭园时再次去体验,前后又玩了7、8次。在迪斯尼晚场的烟花和灯光束表演都结束时,我还在小雨中等候他们。儿子出来后,对我说,妈妈,我知道过山车为什么让人害怕了,因为你完全不知道它下一个时刻会拐向哪里,以什么速度,向哪个方向。多么有哲理的总结啊,看他们玩得如此畅快,我在雨中等候的焦虑也少了许多。生命,又何尝不是一次次的等候呢?
第三天悠闲地转了田子坊、中共一大旧址、周公馆、石库门旧居等地后,对老上海的市井与精致也有了一些了解,为了登上东方明珠观看夜上海的风景,下午3点,我们再次骑车前往外滩。这次换了条路线,在快到游轮码头时,老公注意到临街的里面有几条窄窄的弄(long)堂,示意我骑车跟着他,于是,我们一起穿过街道,去体验代表老上海城市文化的真正的弄堂。抬头看时,金家坊三个字映入眼帘。这里屋檐挨着屋檐,中间的过道只有一米多宽,自行车只能推着走了。本来是想领略一下真实的弄堂,结果因为距离太近,我们就像在别人家的卧室和厨房旁边推车走过,好不尴尬。看着一处水龙头哗哗冲洗着家什,我在想,如果下雨,这里又是一番接天连地的雨景吧。正想着,就看到一个中年男子,端着一盘刚烫好的绿绿的青菜,走两步就到了邻居家,讨要一点麻油蘸着吃。一处密密麻麻全是竹竿的空间里,悬挂着涂抹着麻椒之类调味品的一只肥肥腊鹅和两只腊鱼。这里到处充满了人间烟火。窄窄的巷子,逼仄的空间,弄堂展现的是老上海的市井气息。生活,在哪里也都是衣食住行与娱乐吧!
在游轮码头,我们得以看到这样的风景:一艘游轮刚一停岸,一群人骑着电动摩托从船仓鱼贯而出,正惊异呢,却发现都是“美团”、“饿了么”公司的外卖小哥,不禁让人莞尔。来旅游的我们把坐船当作一种体验,而对于他们,这只是平时生活的一种真实状态。旅游的意义大抵如此吧,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近距离参与别人的生活,并在其中观察和反思着,放空心灵,找回自我。
生活总是不易的,在淮海路地铁站,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人,靠在行李箱上吃着一碗泡面;人民广场的路口,一个年轻的妈妈,左右手各牵着一个几岁大的孩子,身前和身后各背了一个双肩背,吃力地前行着。生活又总是充满朝气与希望的,斑马线旁,总有耐心的司机等着行人过马路,也有行人向司机伸出大拇指作以反馈。或许,生活并不因我们的评价而更有意义,但我们总是在找寻意义,因为,这就是生活本身。
上海之行已经结束,没听到徐家汇教堂的圣诗声声,这多少是一种遗憾,但风情万种的大上海,总有一处让你心动,期盼着下一次,遇见“更上海”的上海!
身在职场写职场,分享经验,解析心理。多年大型公司管理层的经历与经验,企业培训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以及持续的心理学经典学习与应用,带给你职场提升实用技能与心灵的滋养!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只有在你身边的我才是“混样”
仍记得,图书馆,第一眼看那沈冰时,白净,清瘦,鼻梁上架幅黑框眼镜,只觉得这人太过书卷气,虽文质彬彬,未免过于呆板。却不知,一如此人的名字,如水般,不同环境下,变化成不同样子,亦在不同温度下,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果说图书馆中,书架前徐行,目光上下打量,认真找寻的宁静状态是...伍索巍
第五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