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诗歌
人民的左手击痛右手
欢声笑语、掌声雷动
人民的思想制止人民的心
心地纯洁、守身如玉
我是人民的一只老鼠
明亮中的污秽
污秽里的想象
动物放荡的言词
深挖社会的墙角
一个人民用喊声痛击我一个人民用眼光灼伤我一个人民用愤怒燃烧我一个人民用昏睡嘲弄我另一个,在人民的城墙下
用沉默
隔离我
第二篇:诗歌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诗歌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文 美 《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5日 14 版)
少年儿童在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上表演,用优美的舞蹈呈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
外来务工者质朴深情的诗歌朗诵和表演深深地感动了观众。
2011年10月15日至20日,由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厦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在南海之滨厦门成功举办。本届中国诗歌节以“情满神州、诗颂中华”为主题,在近一周的时间里,共举办了20余项诗歌文化活动,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的百余位著名诗人以诗会友、相聚厦门,各种诗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诗意的鹭岛沉浸在“诗歌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浓厚氛围中。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歌的国度,具有深厚的诗歌传统。诗歌孕育并承载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辉煌和记忆。中国诗歌以优雅的形式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韵律成为表达民族精神、教育启蒙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诗歌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是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第三届中国诗歌节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诗歌艺术的辉煌历史和当代诗歌发展的最新成果,使高雅优美的诗歌艺术走进生活、走进群众,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充分展现诗歌艺术魅力
开幕式文艺演出《世纪涛声》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热血中华”、“时代放歌”、“海上明月”等精彩篇章依次展开,著名艺术家方明、张家声、丁建华、肖雄、凯丽、徐涛、佟凡、吕思清、马梅、王丰、吴牧野等同台献艺,以精湛的表演和舞台意境的诗意呈现,展现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巨大进步和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近现代诗歌创作和发展的丰硕成果,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诗歌节闭幕式演出《诗系厦门》专场诗歌朗诵晚会,由厦门市近年开展的群众性诗歌文化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节目组成,活跃在民间的诗歌爱好者们以质朴和真诚的表演表达了对于诗歌艺术的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今天——中国新诗音乐朗诵会》和《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汇聚了目前国内最优秀的朗诵艺术家,为观众带来高雅的艺术享受。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精彩纷呈,全面立体地呈现出诗歌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浓厚热烈的节日氛围,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诗歌文化活动、享受诗歌艺术魅力的机会。
诗歌论坛深入校园,探讨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
诗歌论坛是中国诗歌节最重要的学术活动。第三届中国诗歌节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的100余位诗人和理论家参与论坛活动,并在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举办了两场诗歌论坛。诗歌论坛围绕“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集中探讨了中国诗歌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16位诗人和学者的主题发言,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关照当下中国诗歌的创作、研究与发展。大家普遍认为,中华诗歌绵延数千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无论是格律诗还是新诗,都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中华诗歌的文化精神,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表达和诗歌境界,诗歌创作应该回归对于心灵、真情和自由的追求。诗人和学者的精彩发言博得大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厦门市民热情参与,群众诗歌诵读高潮迭起
参加本届中国诗歌节活动的不仅有诗人和艺术家,更多的是来自基层的普通民众和诗歌爱好者。厦门具有非常丰富的民间诗歌文化资源,常年举办多种类型的诗歌文化活动,如鼓浪屿诗歌节、厦门(湖里)城市诵读节、集美诗歌节等等。以第三届中国诗歌节的举办为契机,厦门市于今年一月正式启动了第二届经典诵读节活动,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时代和人民、歌颂厦门的诗文以及诵读传统经典诗文、红色经典诗文为主要内容,以厦门全市130个全民阅读示范点为带动,广泛开展经典诵读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和进军营活动。在精心的策划组织下,从企事业单位到各类学校、军营,从各区县文化馆站到群众文学社、艺术团,诗歌活动遍布城市的剧院、社区、军营、院校和各区文化中心,数十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持续开展,充分凸显了诗歌节的群众参与性。社区居民、外来员工、部队战士、幼儿园及大中小学师生真正成为诗歌节活动的生力军,在城市人口350万人的厦门市,有超过50万人次的民众直接参与了各种形式的诗歌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厦门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湖里区特别针对本区内的70万外来务工人员举办了“心的向往”诗文朗诵专场演出。参与各个城区诗歌朗诵专场演出的都是普通市民,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经典朗诵等艺术活动,在下班后赶往剧场,为更多的群众奉献精彩的演出。无论是海防战士还是幼儿教师,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大中学生,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打工青年,在舞台上他们都成为激情澎湃的诗人。群众诗歌文化活动免费向公众市民开放,剧场中不时能见到还没来得及换下工装的工人和扶老携幼前来观看的群众。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使第三届中国诗歌节真正成为诗歌艺术的海洋、人民群众的节日。
凸显两岸四地特色,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厦门是著名的侨乡,地处对台文化交流的前沿,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充分发挥厦门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着力推动两岸四地的文化交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悠久的诗歌文化传统是世界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第三届中国诗歌节邀请了犁青、林恭祖、郑愁予、绿蒂、林峰、冯倾城等港澳台著名诗人学者参与活动。八十多岁高龄的台湾诗人林恭祖抑制不住心中的诗情,提笔写下《大厦高门为谁开——为第三届中国诗歌节》的诗篇。在诗人联谊活动中,无论是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山东话,还是藏语、维语和台湾原住民的语言,都是诗歌的语言,两岸四地诗人和艺术家共聚一堂、共叙诗情,是本届中国诗歌节各项诗歌文化活动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在厦门市文化馆、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台湾PLAY剧团合作,举办了《诗游记——台湾风、情、话》诗歌专场演出,以别开生面的剧场表现形式对大陆和台湾知名诗人的代表作品进行全新演绎,透过诗歌呈现出宝岛台湾独特的人文风貌。第三届中国诗歌节为两岸四地的诗人们搭建起沟通的平台,以诗情凝聚起世界华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对于增进两岸四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届中国诗歌节通过举办演出、论坛、交流、展览和采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展示中华诗歌所蕴涵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讴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中国诗歌节的举办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群众热烈欢迎,也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值得关注。
推广普及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
诗歌艺术对于人的精神陶冶和心灵塑造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艺术在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诗歌不仅是教育启蒙和文化传承最重要的途径,也是陶冶情操、颐养性情的重要方式。举办诗歌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次亲近诗歌、激发诗情、感受诗意进而涤荡心灵、净化灵魂的契机。诗歌艺术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愉悦,形式多样的诗歌艺术活动,可以对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精神追求和文化观念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通过丰富多彩的诗歌艺术活动,使他们更加全面深刻也更加感性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诗歌艺术的推广和普及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可以与音乐、舞蹈、书画等多种艺术形态达到完美的结合。中国诗歌节为全面立体地呈现诗歌艺术、普及推广诗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诗歌的发展、推广和普及,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精神需求。
诗歌艺术只有在群众中才能焕发生机,人民群众需要更多优秀的文化活动满足精神需求。诗歌一直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人民群众需要诗歌,诗歌更需要群众,诗歌只有走向大众,只有走进火热的社会生活,才能焕发出源源不绝的生命力。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诗歌节的举办,始终坚持文学品味、诗歌品格,体现国家文化活动的规格和水平,同时也注意充分发挥和展示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因此能够获得当地民众的真诚欢迎。文化主管部门努力为群众举办更多更好的文化活动,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分享文化建设的成果。因此,中国诗歌节不仅仅是诗人欢聚的节日,更是服务于民众的、真正属于人民群众的文化节日,这也正是中国诗歌节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
高 昌 《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5日 14 版)
朗诵艺术家丁建华(中)、方明(右)、张家声(左)在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上演出,动人的诗歌和准确的诠释深深地迷住了观众。
从10月15日到20日,诗歌,成为厦门文化生活中一个最火热的关键词。天风鼓荡,海韵飞扬,近200名来自两岸四地的诗人、诗评家汇聚美丽的鹭岛,共度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大家口中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诗”!
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年轻的藏族诗人白玛娜珍女士告诉笔者:“我从雪域高原来,仿佛迎着诗歌的海浪,乘着白鹭的翅膀,在诗歌的秋季里翱翔。第三届中国诗歌节是我们中华儿女诗歌的盛宴,而没有诗歌的土地是贫瘠的,没有诗歌的人民是空虚的,没有诗歌的灵魂是荒芜的……”
坐着轮椅赶来参加诗歌节的87岁老诗人成幼殊告诉笔者:“诗,需要真情,好像生命需要水。从古到今,到未来,无论在何方,也在这阳光眷恋的厦门,在你我身旁,稚或老,动或静。”
因为诗的缘故,两岸四地的诗人们的心被一条共同的纽带连在了一起。因为诗的缘故,两岸四地诗人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香港诗词学会会长林峰说:“我上次来厦门是在1994年,那时香港与内地尚存一些隔膜。今次来厦门,情况截然两样。我得到的礼待不但使我受宠若惊,而且还使我感激涕零。我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这种感受也许是诗人情怀中特殊的气质表现。诗是大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她承载着三千年的光辉岁月,激起了无数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历史洪波,刻下了无数悲壮忧伤,豪迈雄浑的民族脚印。厦门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我获得了进一步的感受。五天的诗歌论坛和交流,使我浸淫在诗的海洋里。我受到的欢迎,不仅来自厦门文化界,还来自厦门海军。我登上快艇,眺望南海,觉得涛声就是一首首充满激情的大吟大唱。厦门使我寄入深情,留下记忆。第三届中国诗歌节使我寄入深情,留下记忆。我将会给厦门、给第三届诗歌节送上十几首诗,表达我对诗意厦门、诗意诗歌节的无限爱恋。”
84岁的台湾著名诗人向明说:“我从海峡那边来,厦门平时就在我们的对面,离我们很近。这次来参加中国诗歌节时,我发现,这里的发展真快,变化太大了。本来我年纪大了,家里人反对我来参加诗歌节,但我还是坚持赶过来了。我们那边是没有这样的诗歌节的。通过这样一个美好的载体,把诗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诗歌的发展,讨论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希望诗歌节继续办下去,形成一个传统……”比向明还要大一岁的另一位台湾诗人林恭祖向笔者念诵了他特意为诗歌节所作的诗歌:“天地有诗心,万籁谱谐音。银河倒泻跳珠玉,山谷有声奏雅曲……大厦高门为谁开?九州大雅一齐来!”
向明先生是写新诗的,林恭祖先生是写作旧体诗的。新诗和旧体诗词作者不再相互隔绝,而是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成为本届诗歌节上非常温暖和谐的一大景观。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诗歌节的诗歌论坛上“翻译”著名诗人舒婷的朦胧诗,成为媒体热切关注的一个佳话。
舒婷在《双桅船》中写道:“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郑欣淼说,这两句新诗可以“翻译”成两句五言诗:“雾湿双桅翼,风催一叶舟。”也可以“翻译”成两句七言诗:“雾虽湿翼双桅重,风正催舟一叶轻。”他认为“其实,新诗与旧体诗在意境上是相通的。”无论你是写作新诗的诗人,还是写作旧体诗的诗人,伟大的时代都在召唤着我们,沸腾的生活都在召唤着我们。诗人的心灵之舟,只有驶向澎湃的时代和生活之海,才能领略那风云际会的壮观风景,体会到那弄潮冲浪的壮丽人生。
杨逸明、星汉、周兴俊等诗人认为,某些当代自由体诗人酿造了好酒宁可散装却不愿装入旧瓶,结果成了“散装酒”,某些当代旧体诗人往往在精美的酒瓶中注入矿泉水就以为有了好酒,结果成了“瓶装水”。第三届中国诗歌节为创作新旧体诗的诗人提供了聚在一起切磋交流的很好的机会,新旧体诗创作观念应该碰撞才会产生火花,进而产生诗歌发展的动力。创作新旧体诗的诗人应该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浪花,进而汇入当代诗歌的洪流。
中国诗歌节上的探讨和交流是真诚而坦率的。比如澳门女诗人冯倾城就对这样一首诗坦诚地提出了批评意见:“小老板从厨房里走出来/淡淡地说了句:来了/我说:来了/小老板说:砂锅?/我说:砂锅/吃完饭,我们走时/后院的狗又叫了几声/同前次一模一样”她说:“根据我对诗歌的认识,这首„诗‟虽然披着„诗‟的外衣,但实际上应只是把一般散文句子以诗行的形式排列而已。从阅读效果来看,则像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与此对照,她另外例举了明代沈昌的一首诗:“杏花枝上著东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她认为,这首小诗表现的内容和上述的口语诗颇为相近,只是沽酒换成了吃砂锅而已,但后者的表达浅易而文雅,未流于直白。当代的口语写作亦应借鉴古典诗风,于平易中见高情雅致。
中国诗歌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尤其是在诗歌节期间举办的大磴岛和金厦海域等地采风活动,给诗人们带来很多美好的感受。在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李瑛先生告诉笔者:他当年就曾在“八二三”炮战的部队里,而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过去了,当年的战地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的旅游胜地。重访故地,颇多感慨。著名诗人李文朝少将还当场赋诗一首:“炮火惊天八二三,英雄三岛美名传。硝烟散尽亲情在,战地游人仰大观。”
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增加的群众诗歌活动环节,也受到不少诗人的赞赏。在厦门翔安区的一场群众诗歌诵读活动之后,香港诗人犁青说:“群众诗歌诵读活动水平这么高,令人赞赏。这促使我们对诗歌的教育,诗歌的传承,诗歌的普及和推广工作重新做深入的思考。”诗人峭岩、朱先树说:诗歌节既然作为一个节日,就是应该面向大众,把诗歌推向大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诗意。节日是什么?节日就是要与人民大众共享,不能让诗歌节只办成诗人圈子里的某项活动。青年诗人高凯说:诗歌节的主办者让诗人与群众融为一体,真正共享诗歌文化财富。尤其是将经典的诗歌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比如重阳、中秋、端阳、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将歌舞、武术、演唱等各种形式融合于诗朗诵,演绎古典诗词的神韵和现代诗歌的风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很有创意。诗歌的美育作用不容忽视。中国诗歌节应该是加强诗歌教育、传播诗歌文化、创建诗意生活的综合平台。
诗人李发模认为中国诗歌节越办越好。一个中国诗人,要为人文血脉的破损尽力修补,要为道德链条的断裂进行良知的连接。中国诗歌节不仅是为中国几千年的诗史传承龙族的人文血脉,也是为人类文明增添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诗人李小雨认为:中国诗歌节通过对于诗歌理论的探讨,引起大家的关注,使诗歌更加群众化,更具普及性,使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歌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青年诗人刘福君说:“两岸四地的诗人以诗的名义相聚,本身就非常有诗意。”他建议把诗歌论坛办得更加畅所欲言,让诗人们充分仔细地把脉中国诗歌,把心中所思所想说出来,论出来,哪怕三言两语也好,这样的论坛可能更受诗人们的欢迎。
短短的几天相聚,给诗人们留下了长长的回忆和诗情。临别的时候,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送我一册打印诗集《两门对开》。其中的两句诗,恰好可以引用来作本文结尾:所有腾飞的鸟,鸟羽都闪现鸽子白;所有迎风的树,树枝都摇出橄榄青……
写在中国诗歌节
王久辛 《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5日 14 版)
参加第三届中国诗歌节的诗人们在书院里欣赏厦门少年的古典诗词诵读。
香港诗人林峰出席第三届中国诗歌节时在海洋巡逻艇上为士兵朗诵诗歌。
美丽的厦门少女聆听着优美深情的诗歌朗诵,沉浸在诗歌艺术深邃动人的世界中。
对于浩渺空寂的宇宙来说,时光的荏苒与无情是不存在的。就我们人类来说,永恒的不仅有时间,还有大地、大地上的万物众生,还有万物众生的繁衍不息与源远流长,还有会思想的芦苇、会歌唱的云雀、会梦想的心灵,还有火炬与灯塔般的诗。
余生万幸,生在了诗歌的国度——中国,使我从小便浸淫在诗的襁褓;更有幸的是,我先后受邀参加了从马鞍山创建之初、到古城西安再度歌吟,到刚刚在鹭岛厦门落下帷幕的三届由文化部与中国作协联合举办的中国诗歌节。难忘在长江边上与全国各地的诗人们的幸会,忆秦汉,说唐宋,诵名篇,心潮起伏、激情澎湃;难忘在古都长安与诗人们的豪饮畅叙,游古城,思盛唐,念先贤,满目珠光、再聊乡关;难忘在南海之滨与诗人们的彻夜深谈,抒心曲,唱幽情,抒慷慨,巡天遥望,海韵椰风,赤情无限。追想屈原、李白等等诗圣先哲,他们若逢今天,又该写出多少华美无比的诗篇?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诗教传统的国家。在我今生所遇到的所有师长与同志、朋友,几乎都能背诵大量的古代诗词。一位将军对我说起过他与诗的生生不离的关系,他说:每当他工作中遇到挫折与困难,或个人情感与生活上遭受到意外的打击与磨难,当时都觉举目无亲、骨肉无援,真是觉得扛不住、活不下去了,而正是那些千古诗词浮现在脑际心间。他说,他不知从中获得了多大的力量,受到了多大的鼓舞与鞭策,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出了灾难。我相信将军的感受,一定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那些不朽名篇所浓缩的情感,难道不正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吗?
是的,这一江春水,乃我族人共饮之圣水,不仅我们炎黄子孙受到了发蒙启迪、养育激励,而且始终伴随着我们伟大坚韧的民族一天天地成长……往事越千年,逝者如斯夫。这些光焰千秋的诗篇从来也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出离过我们的心灵一时一刻,甚至一分一秒,它灿烂的光芒犹如圣光的普照,使我们无时无刻不沐浴在它的阳光之下,而幸福无比。
我欣喜地看到,在这三届诗歌节的活动中,诵读千古名篇一直是其举办地马鞍山、西安与厦门的重头戏,从中小学生到朗诵艺术家,从当地百姓的广泛参与到参加诗歌节的诗人们的即兴表演,都显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对诗歌、尤其对古代经典名篇的酷爱之深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我曾不由自主地设想:假若我们没有《诗经》、《楚辞》,没有《唐诗三百首》,没有三曹、李杜、白居易、苏东坡,等等,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该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多么的苍白寡淡、多么的凄凉可怕啊。
1917年,大学者胡适先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这一“尝试”就尝试得石破天惊,自此,中国诗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转眼之际,近百年过去了,而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又出现了一串串闪光的名字:郭沫若、闻一多、蒋光慈、徐志摩、戴望舒、光未然、臧克家、艾青、穆旦、郭小川、贺敬之、白桦、叶文福、李瑛、雷抒雁、舒婷……他们以其并不娴熟的、甚至十分生涩的白话文字写就的诗句,揽月进心、纳天入怀,迎着八面来风,拥抱着五大洲四大洋的不同文化,站在地球之巅上放号,发出了渴望解放新生的最激动人心的诗的宣言……他们以无私忘我的投入、以赤胆奉献的热血沸腾,谱写了中国的新诗史。才华之恣肆无极、学识之渊深广博,令我辈后人望其项背而仰慕之至。
坐在厦门人民会堂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一角的我在漫想:如果我说,今日的中国仍然是诗的国度,或许会有人存有疑问,但只要我们看看中国诗歌节走过的历程,便会赞同我的说法——2007年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举办之初,全国还没有一个城市举办过正式的诗歌节,仅仅过去了六年,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据我参与和了解所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仅广东、海南、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纷纷举办了诗歌节,就连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等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也都相继举办了诗歌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有一百多位外国诗人参加,有五百余位全国各地诗人与会,诗意的生活给予了诗意的人们以抒发真挚情感的广阔天地,而由文化部与中国作协联合举办的中国诗歌节,毫无疑问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而互联网上数以亿计的个人博客,其中近半数是以诗歌为主。可以说诗歌,包括古体诗歌的创作,正以前无古人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地增长。
我相信,在国家开明放达的倡导与鼓励下,伴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与生活的日益富裕,尤其是诗歌创作数量的暴涨,比较与借鉴更加便捷与密集频繁,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优秀、更卓越,甚至更伟大的布衣诗人。因为,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与升华是自然的规律、是历史的必然。
那么,让我们耐心地、充满希望地等待吧,一个更加令人欣喜的佳作倍出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启迪 教育 希望
王晋军 《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5日 15 版)
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在诗歌朗诵与舞蹈表演的交相辉映中圆满落幕。(本版摄影/王晋军)
台湾艺术家的演绎让诗鲜活了
我原来是写诗的,却很久没有亲近诗歌了。这次来厦门采访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可以说是受到一次诗歌的洗礼与新的邂逅。台湾专场“诗游记—台湾风、情、话”10月17日晚在厦门先锋剧场举行。剧场里坐满了观众,年轻的、年老的,怀揣着一份对宝岛的期待。屏幕上打出一行繁体大字:所有艺术都需要有所坚持,没有坚持的创造不能是精品。我读到这行字时,不由得也感到了一缕久违的震撼。
台湾专场“诗游记—台湾风、情、话”由《风》、《情》、《话》三个部分构成。《静夜思》为序,明月皎洁,诗圣李白出场,沉思和诗意弥漫中,一群青春洋溢的舞蹈演员出场,给人以深情和宁静的美。第一章《风》,其中的《若是到恒春》给人印象深刻,两个表演者一个朗诵、一个伴唱,喃喃的、暖暖的闽南语,亲切、舒缓,勾起台下人无限思乡情怀。《月桃花》中一片绚烂的桃林,表演者深情款款,且唱且吟,余味悠长。《俯拾》富有创意的表演中,三个演员表演同一首诗,激情层层推进,浓烈的气氛感染了全场。第二章《情》,其中的《等你,在雨中》用舞蹈与吟诵诠释等待的凄美哀怨,远行的人归来,一把鲜红的雨伞遮着两人而去,颇有喜剧感觉。演绎席慕容《我折叠我的爱》,舞蹈演员用肢体来展示诗的每一个句子,非常到位而又富于节奏感,令人耳目一新。方文山的《一直有误会在进行》的表演则是滑稽和幽默的融合。第三章《话》中的夏宇《背着你跳舞》,语汇调侃,有些犀利,但那么俏皮、可爱。
拿着“诗游记—台湾风、情、话”的节目单,原以为看到的是一场很刻板的诗歌朗诵会,没想到欣赏了一出很有创意的诗歌展演,将许多现代人淡然漠视的诗歌融入了鲜活的生活画面,也让人们看到了诗歌多彩的语言形式。这就是创造的魅力吧!诗不只是朗诵,而且能用情景、舞蹈、画面以及有生命的声、光、电表现出来,台湾艺术家在如何让诗歌更亲近受众上的文化创新,给了我们启迪。
应重视大中小学生的诗歌教育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读诗、写诗俨然成为一种潮流,诗社更受到大学生们热烈追捧,可在今天的象牙塔里,诗歌已不复当年的盛况空前。在厦门许多高校中,都有诗社存在,皆属校园中最“传统”的社团,大都有较长的历史。中国诗歌节在厦门举行,也让高校大学诗社更加受到大家的关注。
厦门大学采贝文学社早前由著名诗人舒婷担任顾问,成为一个以诗歌为主的综合性社团。在这学期开学后不久举行的社团纳新中,又招收了30多名新人,但比去年减少了一些。采贝文学社前任社长杨波说,虽然这个情形让人有些担心,但诗社只要能留住真正喜欢写诗的人就好。对高校诗社未来前景,诗歌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认为“高校诗社不会消失”。他说,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除了与诗歌相关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同学都没有上诗歌课,因此,要让诗歌不被冷落,中小学应重视诗歌教育,高校应普及诗歌教育,让大家都了解诗歌,都能爱上写诗并写出好诗。
学生们自办的诗歌报让人看到希望
10月18日下午,在厦门六中观摩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厦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诗歌朗诵专场演出。一进剧场门,就接到同学递来的《大同诗歌报》,油墨喷香,诗意醇厚。该报由厦门市大同中学诗歌学会主办,报头下方打出的响亮口号就是:打造诗之校、培育校园诗!
创刊号始于2003年5月4日,发刊词标题6个字:“我是一个诗人”。发刊词开宗明义: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文学已被冷落许多年,据说早就不值钱;热爱文学的人被喻为傻瓜,许多诗人怕被耻笑,不敢承认自己是诗人。文学在我心中从未贬值,而且,蓬勃着我的生命和精神,因而,我不仅自然而然地承认,甚至自然而然地宣告:我是一个诗人!
到2011年9月25日,《大同诗歌报》已经坚持出版了86期。在本期上,高一3班陈盛娟同学的《落叶》诗这样写道:“我想我很适合/当一棵大树/青春在风中飘舞/我会永远相信/最后的那一片落叶/我想我很快乐//当那一片落叶/耳旁的风儿为我驻足/落叶归根/我会永远相信/生命还在延续/就算大雨倾倒了城市/就算世界被忧愁包围/我仍热爱这片土地/最后/谁也不会苍老/只有交错的背影/和不完美的完美。”
这天的节目,真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从《笠翁对韵》到《男孩女孩》,从《风雨收谷》再到《相信未来》,无一不表明中国的诗歌前程似锦,民族的诗歌后继有人!
第三篇:建军节的诗歌是人民的卫士
建军节的诗歌是人民的卫士
从南昌起义的枪声
到秋收暴动的火种
从井冈罗霄山脉
到延安宝塔的山峰
诞生了第一支人民的军队
从此有了人民的子弟兵
从五次反围剿的战斗
到八年的抗日战争
从解放战争
到抗美援朝的胜利
人民军队为了祖国为了人民
立下了多少赫赫战功
有多少革命先烈血洒疆场
鲜血把八一军旗
染得更红
从冰冷的北疆
到炎热的南海
边境线闪亮的枪刺上
闪着一双双警惕的眼睛
在渺远的蓝天
你们驾着战鹰
叱咤风云
在浩瀚的海洋上
你们驾驶着军舰
破浪乘风
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你们冒着枪林弹雨
冲锋陷阵
一个倒下了
一个有发起冲锋
你们用血肉之躯
筑起一座不朽的长城
和平建设时期
你们是建设的排头兵
抗洪抢险
你们战斗在最前线
走到哪里
哪里就是一道坚固的堤坝
何惧暴雨狂风
玉树“地震”
你们又是急先锋
救死扶伤
挽救了多少生命
哪里最危险
哪里就是你们的阵地
哪里最艰苦
哪里就有你们的身影
你们立下的丰功伟绩
将万古传颂
有了强大的人民军队
我们的民族
将不再任人欺凌
有了人民军队的保驾护航
我们伟大的祖国
会更加强大
更加繁荣
你们是人民的卫士
你们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四篇:人民的好村官沈浩诗歌
人民的好村官沈浩诗歌
1举国村官学沈浩,私心杂念一边抛,全心全意为人民,小康路上逞英豪!
2、小岗为官把心献,扎根三年又三年,舍母忘家为村民,无私奉献人人赞!
附另一首:
山河呜咽,日月失色,天妒英才,唤走沈浩,我们的好书记,有多少个百姓聆听你的事迹后眼含热泪,有多少个党员聆听你的事迹后备受鼓舞,你不仅在小岗人的心里留下印迹,你在华夏大地上也站成了一座丰碑!
你也曾几度洒泪,你也曾对家人歉疚地无法自已,你的领导,你的同事,你的家人,你的孩子......他们的讲述,也许表达不了你做的万一,他们的感情,也替你表达不了你心中的情谊,你还有多少话语要讲却来不及讲,你还有多少事情还在心中盘衡没来得及付诸实际,现在的你,却已离我们远去......沈浩,不要怪我们没能照顾好你,你的同事因为这句话留下泪滴,听者闻言也心潮汹涌,难以自抑,所有的感情啊,在这一刻崩溃,满眼的泪水不自主的洒落一地。
为何你想到了任何人,就没想到自己?
为何你燃尽了自己最后一点能量,也要照亮小岗前进的航迹,这,就是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啊!
让我们踏着你的火热足迹,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一起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第五篇:胜利属于英雄的阜宁人民诗歌
乌云突起,顿时天昏地暗
巨大的漏斗气柱拔地翻滚、横扫、肆虐
闪电雷鸣,震耳丧魂
暴雨、冰雹密集倾降
飓风任性撕裂盐阜大地
大树被连根拔起
电塔被拧成螺旋状
路行多辆轿车,被扔进鱼塘
鸡飞狗跳,村民四处逃散
小楼、房屋塌成瓦砾
夷为平地废墟……
2016年6月23日2时30分许
盐城市阜宁县发生了
有史以来,罕见的冰雹、龙卷风重大灾害
造成99人死亡,846人受伤
房屋倒塌损坏三千多间
生灵哀嚎,灾情惨烈
阜宁在颤抖
盐阜大地在颤抖
举国震惊
天灾无情,人有情
灾难发生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习总指示,李总批示
全面展开驰援
灾区各级党组织,迅捷行动
带领悲痛的阜宁人民
投入紧张有序的抢险救灾大决战
大爱无疆
市委、省委书记、省长来了
国务院救灾工作组来了
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来了
医疗救护队和自愿抢险队来了
一车车救助物资运来了
一方有灾,八方支援
爱心资金援助
结对帮扶,共渡难关
灾情就是命令
争分夺秒抢救伤员,挽救生命
在英雄的盐阜大地上
正上演着抢险救灾
一幕幕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故事篇章
阜宁挺住
让逝者安息而去
生者擦干眼泪
昂起头颅,化悲痛为力量
抢险自救,重建家园
阜宁加油
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
有全国人民的顶力支援
我们坚信,胜利一定属于
勤劳勇敢的阜宁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