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录》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2:3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人录》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人录》读后感》。

第一篇:《品人录》读后感

《品人录》令人不由佩服易中天先生站得高看得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剖析丝丝入扣,对古代官场伦理洞察秋毫分明。曹操的才与情,或许社会的变迁,更多年后人们会给他更高的评价。我私下喜欢曹操与喜欢苏东坡的豁达、李白的诗意浪漫一样炽热。曹操诗作文学水平极高,意象清晰、襟怀开阔一挥而就,帝王口气、超人文采一气呵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唇齿留香,“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警人心弦,“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叹惜时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道尽心志。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功名利禄真的在他心里重要吗?一个人临终牵挂或许就是自己视为最珍贵的东西。曹操临终正有人性的光辉,幼子孤儿托付曹丕,言语哀切,安排妾妇分香卖履,眷恋亲情。书中高度评价曹操,富有真性情,是个可爱的奸雄,生前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唯是智慧超群,爱才用才不计德行与出身,挑战了中国传统用人制度,得罪了中国文化对人才的评价系统,一生以周公自诩,却落得“篡汉”罪名,“乱世奸雄”为其批注,文学成就也难帮他洗脱一分一毫。

另一个品评人物是海瑞,得罪的却是整个古代官场操作机制,几次罢官,几番启用,次次都以失败收场。幸亏海瑞自始至终为官清廉,人品才得以保全。曹操可爱,海瑞可怜,一生坎坷,早年丧父、晚年丧子,中年丧气妻还惹来同僚弹劾。

海瑞以身作则倡导道德清除积弊失败了,书中还提到张居正的考成法革新法令力图振作也失败了、申时行妥协调和安抚团结和稀泥充老好人也失败了,那么怎样的人物做怎样的事才能成功呢?看来集团操作机制与利益不可挑战不可得罪,每一个风气形成的小团体不也是如此吗?在这样的团体里待人处事水深着呢,或许无为而治就是最好的办法,不是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吗?

自幼认为海瑞是官场标榜人物,必定是优秀的,青史记录的定是褒扬之词。记得儿时常陪奶奶看戏,戏里的海瑞多么睿智多么无畏,常常一袭青衣,微服私访,调察民意,洗刷冤情,最后的胜利都是属于他的,善恶有报,快意恩仇,演员与观众的情感都抒发得淋漓尽致、舒畅张扬。看易中天如此无情批判人物性格与事情成败,内心震撼,悲怆苍凉夹带丝丝失落,在酷夏里竟是心凉!

《品人录》对刘邦项羽的评价看得我心灰意冷,刘邦的影子永远存在于人群之中,项羽贵族式的教育败给了地痞流氓般的刘邦的权术,刘邦的成功增加了教育者的难度,刘邦对人性功利的透彻理解是其成功的原因,此时想起《道德经》对水的特性、对有与无的阐释,在此不是一次契合吗?知识才学再多有时不如善于争斗的人,使人不得不承认争斗更是非凡的学问与才能。

书中对武则天的品度全面,武氏九死一生,宫廷争斗中获得胜利。最精彩是书中对武氏革命成功后后继何人的心理阐述部分,赋予侄子身后无人祭祀于己无利,赋予儿子还位李家心有不甘,赋予女儿权归异姓更是荒谬,革命成功之后迷惘为何革命?于是退了帝位,归称皇后,立下无字碑,任人评说。无字之碑,彰显武氏性格特征,时也、运也、命也,管了他人说些什么。

书中详细分析了项羽性格特点,李治性格弱点,性格决定命运。当一个人认命时,命运是否能安然妥当把他安放在适当的位置。武氏由唐太宗才人到帝位,是命运使然,还是宫廷争斗使然,或者两者混合使然。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谋其政,多么不易,常见和稀泥的老好人,总是圆滑溜过去,无为而治。若不在其位被逼要谋其政,唯有怀柔与铁腕兼施,寻求中间道路行走,或许能把事情做好。人心多功利,自古使然。所以刘邦封赏手下,让出生入死的下属封妻荫子颇得人心。徐敬业的“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却以失败告终,还让武氏赏识洛宾王的文采留下爱才佳话。

读书中就这样边读边思,给了读书人无穷的乐趣!

第二篇:读《品人录》有感

2006年,在中国,有一位热门人物。他作客《百家讲坛》用诙谐,通俗,幽默的语言为观众精彩品三国。前日,得宽余,到书店,购得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人录》一本。想看看历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们一生的成败得失。《品人录》中举有五大历史名人,有头脑简单的项羽;奸诈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则天;迂阔偏执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这五大名人中有万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俭朴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时的英雄。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姑且只看最先登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

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冷静,不虚心。

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一听到四面的楚歌声,还没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更没有信心去与刘邦作战。只是逞了一时之勇,杀了无数名汉将后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项羽的如此不冷静是断送他一生霸业的最大的绊脚石。想想自起兵以来的八年间。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就没有打败过。可就在垓下,项羽因为一次小失败就慌了,稳不住阵脚了。最终只有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刘邦。

楚汉之争的初期,在项羽的麾下聚集了陈平、韩信等一些颇有才智的人,但在行军作战是项羽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将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议当作了耳旁风。长期不得项羽赏识的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处了,只剩下项羽这位孤家寡人了。可见冷静、虚心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说到冷静,我想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冷静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现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挟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东汉的一大贵族子弟――袁绍,可以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人。曹操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袁绍在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时,便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难听的话。这话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当然也气,但袁绍太强了。曹操处理这件事时很冷静,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和袁绍翻脸。便将职位让了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与袁绍的直接正面冲突,也让人觉得自己大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再说到虚心,我想武则天应该算做得不错的吧!

武则天虽然在夺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惨不忍睹的手段,但在当上皇帝之后却是一改高压政策,以怀柔方针取而代之。她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

就拿王及善来说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扰而被起用为滑州刺史。当武则天向他询问朝廷得失的时候,王及善娓娓道来,提出十几条改善意见。武则天马上就改变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职。

因为武则天的虚心纳谏使她在做皇帝的几十年间为天下百姓谋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绩被后人称作: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扮红脸,或扮白脸,但他们都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一眼千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观《品人录》,细品项羽

观《品人录》,细品项羽

近来易中天先生因为《品三国》而红遍中国大街小巷,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易中天先生给我的感觉总是在幽默的同时用犀利言语对现在社会的某些现象提出他的观点和剖析,由于他用的都是时下比较时尚的语言的来讲述一段已经过去的历史而使得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和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学来个亲密接触。

本书是从几个人物来写的,这个过程就是中国历史演变的过程,从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从汉朝——三国——唐朝——明朝——清朝,人物在变,场景在变,不变的是因为历史所产生命运,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是历史的牺牲品,照易中天先生的话说,他们虽然被历史所记住,但是他们却是失败的,或许他们赢了自己,赢了一时,但是他们失去的是历史的评价,是后人的关注。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项羽。因为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

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易先生的这本书其实想说的是,人的品行,行为及性格都会影响其自己的一生,乃至于影响他人的一生,或者更加于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灭亡。人与文化和历史不脱钩的。我们要注重自己品质的锻炼,自己的修养的锻炼,我们要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全的文化。

最后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才是中国现在的主人!!

第四篇:《品人录》读后感——必然获得的“善报”,摆脱不了的“厄运”

必然获得的“善报”,摆脱不了的“厄运”

——读《品人录》所感触

作者:LastGunshot Wen

读了《品人录-品读中国书系之一》,才发现历史的精彩,古人的作为是如此的波澜壮阔。心绪汹涌澎湃,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历史闻名天下于诸侯纷争的年代,五霸继起,七雄并峙。有能力的人随心所欲,择君而事,可以轰轰烈烈的干一番。政权的多元化使得文化多元化,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崇拜的偶像也是多元化的,可以有孔子、老子、秦始皇、也可以有项羽、刘邦。

但是主流文化随着政权的集中化形成并成熟之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也就趋于善恶两元论。所以刘邦不敢滥杀,曹操不敢称帝,武则天称帝则被视为倒行逆施等等。文化统一性的形成开始于秦,完成于汉。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有了淳朴的价值观,有了道德、伦理,知道了“王者之道,顺应天意”,所以没有了“朝秦暮楚”,文化缺少了应有的可爱。

如果用一种多元化的观点来品读这种单一化种文化下形成的人物性格,就可发现,这种经过数千年发展的文化,已经形成了她独有的规律。

我们容易看到了所有的“善报”,也应该承认随后而来的“厄运”。

“善报”:

垂青史者,大都有自己超于常人之处。他们或为盖世英雄,或能圆滑处世;或见多识广,或审时度势。他们是站在时代浪尖的弄潮儿。

项羽是英雄是贵族,有盖世之气,骨子里透着英雄气概和男儿的血性,他有着令人敬佩的精神力量,他的性情充满了浪漫主义,就连谢幕也表演的如此壮观,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刘邦是平民甚至是流氓,可是他心高志远,为了其志向甚至丢弃流氓的习性,并且是“将将之才”。其行为多不雅观,但更加实用。于是他也能够顺应民意成为汉帝。他们有胜任一筹的“善”,也都获得地位超越万人之上的“报”。曹操更是一个全能之人,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他于文化面前谨慎甚为,因而成为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武则天,精力旺盛,才智过人,而又不甘寂寞;沉着冷静,深谋远虑,机敏果断,更重要的是她具有浓厚的政治兴趣和政治才能。它具有如此多的“善”足以获得政治与权力上的“报”。她必定是一个难得的能人,她甚至敢于传统和规矩作战,并且屡得战役的胜利,她没有枉费自己所受的罪,成功的给历史上记录了新的一篇。所谓“有道者为君,有心者为臣”,海瑞不失为一个贤臣。他的心是颗绝对忠诚的心,上对君父下对百姓都是一样的赤诚,他将这种道德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绝对的遵守。他身为高官,生活却一贫如洗,在官场却举步维艰,正是这种无人能达的心境,才使他获得了流芳万世的美名,成为名垂青史的最可爱的人。雍正之“善”在与其识,在于其勤,更在于其能。“识”使其获得帝位,“能”和“勤”为其巩固政权治理国家。雍正勤奋、敬业、努力、谦逊,深知服人之道;他敬佛、笃学,即两个民族文化于一身;他逻辑缜密,治国有方,获得了之高的权力,赢得了一片盛世。

“恶报”:

任凭他们是如何的出类拔萃,可是如果他们超越了与文化相统一的单一化价值观所能承受范围,那么悲剧也就悄然降临。

在这些人表现出了他们胜任一筹的强大的同时也暴露出他们极富个性的人格。这种个性试图想让文化台阶式的跳跃着发展,这与以和谐为己任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冲突的,文化只能是平稳的上升或下降,人只能对这种发展起到影响作用。所以他们也必定要拜倒在文化的甲胄之下。

项羽富有个性,他狂妄,豪气胜人,自认为是没人能敌的盖世英雄,可是他的个性在于他过分的要求完美,在能纳百川的文化面前,他却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烧暴秦的房,沙暴秦的人,甚至子民,与传统文明背道而驰。也许在先秦或更早的年代还可以,而这个时代要的不再是她这种可爱,要的是刘邦这种实效的人,这也是文化发展的需要,项羽的思想和做法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他彰显着自己“完美”的人格魅力,结果正是这种个性是他不得不结束生命于乌江边,壮烈,凄美,可是却没了生命。

曹操的确聪明了一些,他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无形的文化力量,他尽量的压抑着自己个性的暴露,在为大抱负的实现就摆在眼前时,仍然静待礼仪道德来帮他减少麻烦。他的做法是对的,这样的确很完美,可是他不姓刘,所以他已经踏上了这条路,他认为自己不违背道德,可是又能“令诸侯”,所以人们已经默认了他是“挟天子”,这是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干的,是传统文化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这个舞台上,他必须被划成白脸,背骂名。

武则天的个性就更加鲜明,传统不让做的,她都想做,而且都做了。她反道德而做了皇后,反伦理而掌握大权,反规矩而成皇帝。在与传统文化的较量中,她取得了多个战役的胜利。这个女人不一般啊!但没有人能去依靠个人的力量去让这种力量去服从自己,没有人能战胜它,只能去慢慢影响。她也不能例外,所以这场战争的结局也就早已注定,最后武则天败了,而且一败涂地,输得心服口服。晚年的孤独武则天没人来接替她建立的伟业,她付出那么多所获得权利还要回到以前。而且更严重的是现在传统文化要多她的身后名,让她被后人所责斥,让她永远不得清静。

海瑞有个性,可是他的个性却是和传统文化相适应的,所以在这几个历史人物之中,只有海瑞没有身败,也没有名裂。可是他仍然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清贫而生活,欲欲而死。他的努力没能为时代留下脚印,让后人去遵循。他忠于君,爱于民,今臣心官本,似乎文化应该给他相应的名分,可是没有。他的个性如此明显就是应为整个时代都太缺少个性了,所以他只能成为出头椽。

雍正的“恶”在于其手段,为夺权而亡手足,为固国而杀戮,舍伦理王道,斗败了兄弟,斗败了权臣,斗败了沽名钓誉的清官,剩下了他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让他去体验高处不胜寒。让他疲倦不已。而我们这些后说的更多的却是他的刻薄,留不得个好名。

项羽之悲如此壮美,大多是应为他既是那个可爱时代的代表,又是那个时代的绝唱。从此浪漫主义不再是历史的主流,她更加承认实用性。文化的溪流逐渐汇聚成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不缓不快的流淌在历史的河道之上,直到江海。

世界,就是这样的矛盾,她一方面要靠这些杰出人物来作为上层建筑,来带领几进步,另一方面又让他们以悲剧告终。善报,厄运,也许这是发展的必须,这就是伟大人物肩负的最高使命!

这也让我想起了西方宗教文化力的一句话:人是为受罪而来。哦,原来世界文化的本质东西是如此的统一,难怪江海之中分不清哪滴水来自黄河,哪滴来自底格里斯河,哪滴来自幼发拉底河!

第五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读了《沉思录》一书,我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那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该书有许多闪光点、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他在《 沉思录 》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 沉思录 》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作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对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载《品人录》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人录》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沉思录》读后感

    宁静地沉思 ——读《沉思录》有感 读完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掩卷而思,书中的每一个字像那恋恋不舍的情人一样依然停留在我的脑际,只待我用心慢慢地去咀嚼那其中的美妙。此......

    沉思录》读后感

    读《沉思录》有感 (文学院2009级英语专业英语三班程明亮) 读完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掩卷而思,书中的每一个字像那恋恋不舍的情人一样依然停留在我的脑际,只待我用心慢慢地去......

    《沉思录》读后感

    让人生满意的退场读《沉思录》有感这不是一本用字数和页数堆积起来的著作,但它确实能够称之为著作,文字的背后是一个深邃的、伟大的灵魂。《沉思录》,没有小说一般跌宕起伏的故......

    《沉思录》读后感

    读有感 《沉思录》读后感 温总理曾说:“《沉思录》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这本放在总理床头柜上的书,在寒假读完后,感想颇多,受益匪浅。 《沉思......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14篇《沉思录》读后感 篇1马克。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

    《沉思录》读后感

    静静地读他 ——读《沉思录》有感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这是2007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会见中国驻新加坡使馆人员......

    《沉思录》读后感

    南京工业大学寒假作业 读有感 沉思录读后感 2009年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南京工业大学视察,参观了其创新成果。参观中,温总理给大学生们推荐了一本好书——《沉思录》。温总......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深思录》是古罗马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书中作者以录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同,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自已遵从一种自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