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

时间:2019-05-15 12:4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

第一篇: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

许多年以来,香格里拉一直未曾走出我的梦中。纵使在现实中迷失,也从不会在梦中那个香格里拉里迷惘。

那本名噪一时,引得无数异邦人对滇西北那片净土无限神往的《消失的地平线》实在未能尽述香格里拉之美,何况希尔顿当年也仅仅是隔着几重山在千里之外,想象揉和着梦幻造出了香格里拉。我记得,看到大喇嘛告诉康维香格里拉有富庶的金矿那一段,我就失去了继续阅读的兴致,因为这个香格里拉掺杂了太多现代物欲的追求,这种物质性的追求甚至在被劫持者们刚入香格里拉寺看见那儿先进的卫浴设备、暖气设备时便已暴露无遗。那实在不是我心中的香格里拉。

有人说,香格里拉是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地平线。

进入云南,在滇西北一路上攀,汽车盘绕着极陡的盘山公路,起起伏伏,路过绵亘的群山,穿过厚雾,似乎无休止地往云烟更深处探寻,那便是通向地球角落的甬道。

脚踏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原圣土,望一脉平川,看天地交接处涌动的群山,极迷蒙渺远地撩动着浑然天成的白纱,无数座处女峰婀娜而幽深地诱惑着渴求探索的眼睛。那样的景象,那样的广博,那样的恢宏,这便是高原的胸襟与神秘幽远。云,是身边的云;山,是渺远纯净的冰峰雪山;天,是明蓝博大,贴近身边的浑圆的天;草,便是脚下连天接地铺张地摊开的草毯;而水,则是盈盈一脉从草丛中探出的冰清玉洁的圣水,就这么在一望无垠中突兀地绽裂开,恍如裹不住鲜美果肉的果皮上那道诱人的裂痕。远离一切嚣喧世俗烦躁或者不安,这便是香格里拉,最浑然天成,最纯净无瑕,最神秘莫测,压迫视线的美。美得那么惊心动魄而又悠远深刻。

在这个为重山所隔,千百年来被人们所遗忘的角落中,自然的博大与圣洁熏陶着文化的深沉。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族人对宗教崇拜得近乎苛求。于是,这片土地便又染上了那棕黄色如同老照片般饱含历史与神圣的色彩。在松赞林寺几乎垂直的阶梯拾级而上,任何人也会对这份高深玄妙的意念生起几分谦恭。在那里,**是对宗教的执著推崇和纯洁的信仰者。人们虔诚的礼拜,喇嘛喃喃的诵经声,散发着历史沉淀香味的转经桶,都在证实着信念。我并不信教,却也不由得缓缓地拨动着上百个千百年来轮轮回回带着祈祷转动的嵌铜转经桶。也许,这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

给我们当导游的是个双颊上嵌着藏人酒红色的太阳脸蛋的姑娘。纯朴得美好。她告诉我们藏族人很重视传统。至今,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还遵循着古老遥远的习俗,苍鹰在天上盘桓,游鱼在水中游曳,那些都是他们遥远的祖祖辈辈在蓝天净水中对这片土地最祥和的祝福。不由得想起在这世外桃源以外的种种纷繁无止的欲望或者纠缠,辛苦恣睢活过之后的人以各式各样的姿势长眠入土,那么矫揉造作,而我以为这份纯净只属于这地平线以内自然与人完美地和谐在一起的世界……这一切便一直在我心中停留,抹不去的痕迹,擦不掉的印象。于是在我心中,有了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那片天地成为我心中的圣地、净土。每遇挫折,我便会逃遁其中,如我的普达措,我的纳帕海,我的松赞林寺……

曾经在报上看到,为了《消失的地平线》所讲的香格里拉究竟是滇西北哪块地方而争论不休。因为得到“香格里拉”之称的地区将会获得巨大商机,成为旅游资源重要促进因素。于是丽江、迪庆、大理等州市便为此躁动不已。我不禁一笑,“香格里拉”这么一个名称竟这么重要?大理有着书中所写的蓝屋顶,丽江有着蓝月亮山谷极其神似的地形,而迪庆——正是我们去的所谓“香格里拉”有的是无数卡拉卡尔山般雄奇的处女峰。我想,所谓香格里拉也许连希尔顿也未必可知,他本人正说这书中的香格里拉是任何读者都不能在地图上发现的神秘境地,而这本书本身只是他朋友在滇西北广大地区探险所提供的种种信息加上想象的揉合物罢了。为什么现实中的人竟会因此而迷失?那道地平线竟由此而愈加模糊不清了呢?……

在我眼中,书中的香格里拉寺富丽堂皇舒适优雅,却比起松赞林寺的古朴肃穆显得那么肤浅;所谓金字塔般的冰山卡拉卡尔山,在迪庆比比皆是……土地,高原,溪流,那么浑然天成,更无需书中所述的精心设计。这片土地便是天生的世外桃源,纯粹的麦加,那已经足够了,而且很美很美……

离开香格里拉,我久久不能宁静,无数次的梦徊……

我看见,我所生活的城市正以瞬息万变的姿势改变着一切。她在喘息,为着承受不能承受之重;她在扭动,为着拥有不能拥有的诱惑。并不美丽,然而却在矫情地乔装着一切,推倒的楼宇,填平的人工湖,努力挤进最后一线空间的马路……我颓然而冷漠地经过它们。那些拆到一半或建到一半的空空洞洞的楼宇框架,无论在被创造或者被毁灭,都在蓝天下空虚无奈地颤抖着……走在这有着一堵堵砖墙,灰黑色的柏油路面,各色店铺在张开臂膀的大街上,心,摇摇欲坠。

那天经过一家音像店,放出了亚东翻唱的《青藏高原》,很有些流行歌的味道了,亚东很有磁性的嗓音在喊着:“……远古的呼唤……千年的祈盼……”也许这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吧。李娜唱的那个高亢嘹亮,宛如要唱尽雪山高原般广阔的版本实在太尖厉,也许还带点刺耳,或许,只有草原上放牧的心才会咀嚼出个中滋味。

我记得那天,小导游带我们到一个藏民家聚会时,我也听到《青藏高原》。早已用明亮的日光灯代替了昏黄的小油灯的大厅,有些局促地保留着的供台和木制的雕花,喝着甘醇的酥油茶,嚼着香香的糌粑,我们听着,草原上的男女在麦克风和卡拉OK伴奏乐声中稍显变形的音色——那本该在最空旷的牧场上飞扬的歌喉……我不由得想起那座奢华备至的香格里拉大酒店迪庆分店,还有旁边的高低不齐的平房……那么陌生,仿佛不属于我印象中的香格里拉。而这本来就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那个香格里拉寺,也正是如此吧。然而我在介意什么呢?我们本来也在做一件很小资的事情,走马观花似地看着一个又一个地方,经过种种美丽之后赞叹不已,然而又得到了什么呢?

“很快,香格里拉就有属于自己的铁路了……”小导游很憧憬地说,她谈新建的酒店房屋,谈新开发的设备……的确,香格里拉的天生丽质是不可能永远寂寞的,旅游业会支持着这一方福地迅速发展。

第二篇:《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许久没读小说了,因为现在很多快餐作品实在读之无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了这本小说。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上世纪30年代写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嘛寺。小说重点描述的是五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着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如果能留在香格里拉,康维也会像那些喇嘛一样修行,去研究一门艺术,然后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轻的面容,这是香格里拉的神秘所在。如果康维成为大喇嘛,他又会怎样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维却禁不住朋友的劝说离开了香格里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遐想。

第三篇:《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小感

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底,最后道明了“消失的地平线”的庐山真面目。

文章里的康维是一个西方的英雄主义者?还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合二为一的理想主义者呢?最后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认为他会找到香格里拉吗?

我也被作者牵引着思维,做了这样的一个思考。在希尔顿的笔下,香格里拉寺庙,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只是,这样的香格里拉在如此虚幻迷离的“适度”、“中庸”中呈现出一种安宁与祥和。也恰恰是这样一个地方既神秘又偏僻,所以逃离了各种苦难。仿佛时间静止,天人合一,所以在宇宙的无垠里,它独一无二,而又遥远得让人产生缥缈、触不可及的悲哀。这样的一个地方,从大僧人与康维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把它认为这是人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地平线,在这里思想是自由的,战争是绝迹的,人情是宽松的、、、、、、人在其中,内心深处没有了纷乱,只有学术,以及智慧。也恰恰是这样的方式昭示着每个人“心中的日月”,在阴晴月缺、黑白分明中,让人心存善念,守一方乐土而“无为而治”。

可是,在使命既定的情况下,作为香格里拉寺庙的继承人的康维选择了出逃,是否是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对中国“桃花源”思想以及现象的一种接受,以及叛变呢?康维的出逃,让我看到一个西方的自由主义者的果敢与行动,但找回记忆后痛苦万分的康维,又让我看到他面对现实,极力掩饰却不敢直面内心深处的向往时的表现出的隐忍以及无奈。

我相信有一道精神的枷锁让康维不敢直视,而选择出逃,那是什么呢?那是一个人最天性的感情吧?要不,康维怎么会想起那个永远“18岁”的罗珍在微笑着,目光聚焦在马林逊身上。但又仿佛不可能只是这样的一道障碍,因为他明明相信了灵魂的交流,精神的爱情。

康维,带着未解之谜消失在作品中,就像香格里拉寺庙消失在现实中,而这样的结局也恰恰引起了读者的一番思索:在人生中,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你会选择怎样的一种思想去“适度”地生活或生存着?

第四篇:《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你的心里,是否有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

在这个和平表象下的喧嚣尘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每天面临着许多的诱惑、许多解释不清的现状、许多日益剧烈的勾心斗角,尽管是在象牙塔之下我们,也不免让我们看到大学中的利益争夺时那些平日难得一见的“真面目”,不知道你们是否也会和我一样,有些恐惧,有些失望,有些无奈··· 我愿寻求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书中的“香格里拉”只是作者心中的净土的代名词,一片虚化的土地,没有人可以辨别他的真伪,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这些就够了,就像文中说的“她的氛围越是平静,她的神秘感就越激荡人心,而且整个的感觉是惬意而令人欣快的。”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了解他,这片土地也许就不会这么美好,这么神圣,就像残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为她永远带着我们无法揭下的面纱,这正是英国小说家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这部传世之作的神奇之处。

并不想过多的去重复书中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内心深处,只想说,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安宁的地方。之前我也说过,小时候我很幸运能够跟随者父母到处旅游,小小的我开始体会到远离喧嚣远离城市的那些宁静和轻松,给了我“香格里拉”的向往,读后感《《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可是它究竟在何处在??或许,它在人们传诵的云南,又或许,它在西藏,在那些被开发出来的地方,节假日里,无数游人蜂拥而至,把现代化的快捷付诸实际。我也寻觅了很久,在这喧闹的尘世,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在大学,在两年后就将踏入的社会,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光里···我没有一个答案,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我渴望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我渴望在经历忙碌的工作、复杂的人情世故之后,能暂时躲进我的“香格里拉”,得到一片宁静的归属,纯洁心灵,保留心中的那一席璞和真。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躲并不是逃避,毕竟,归隐是现代最不可思议的事情,逃到哪里都会有人类的踪迹。我需要心灵的宁静而不是肉体上的。之所以说在心中,是因为真正的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找到香格里拉和没有找到又有什么分别,你的香格里拉已经在你心中了。

我想,“没有人和人之间的斗心勾脚,没有名利与财富的互相攀比。”这大概就是“香格里拉”的含义吧!那么,不管现实中的我们怎样处理怎样和谐,就在心里保留这样一块净地吧!

第五篇:《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2500字

《消失的地平线》 读后感2500字

行者

据说香格里拉,丽江之所以出名,洛克的功劳不可缺,他写的这本书,让很多人有了更多认识了解。洛克故居在玉龙雪山脚下一个村里,村里全是石头盖的房子很有个性,有时间可以去体验一下。

在寻找香格里拉的过程中,一个全新的思想国——佛陀的香格里拉,在全人类的视线中浮现出来。在这个离天空最近的——或者说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有一个隐匿的国中之国香格里拉。本书讲述了进入这片乐土的惊人故事,并已成为绝对的经典。

《消失的地平线》首先上去是做为一相探险小说解读的。全书散发着特有的冒险趣味和气息。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青藏高原的某处隐藏着一个由神人统治的、主宰全球的地底王国——香格里拉。藏经中也记载着一个由释迦牟尼指认的香巴拉王国。1933年,英国伦敦的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令出版商和作者本人始料不及的是,此书立刻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很快畅销世界,从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寻找理想王国香格里拉的热潮。

这是一本旅途中拿来翻看书,那理想与现实、梦境与真实的碰撞,相信能打动不安分的你,试着在旅途中发现你的香格里拉吧。

香格里拉,一个神秘而诱人的名字,她在何方?

走出丽江火车站,步履匆匆的旅人会一眼撞见一幢气势逼人的五星级大酒店。香格里拉集团旗下的连锁酒店遍布亚洲大陆,这只是其中一家分店。然而,真正的香格里拉不会出现在酒店中的任何一间客房。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将他在马里兰州的别宫命名为“香格里拉”.直到艾森豪威尔总统上任,这座别宫才改成今天的名字“戴维营”(Camp David)。无论罗斯福多么地一厢情愿,在达官显贵们出入的度假胜地,他也找不到香格里拉的一丝踪迹。

于是,不甘寂寞或渴求静谧的人们拔山涉水,希望中国西南地区某个人迹罕至的角落里发现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迎接他们的是一座座新开发的旅游城市,每一座都自封为“香格里拉”,就像萨达姆的替身一样多。

香格里拉真面何在?或许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中。一首同名的歌曲唱道:“天上落下的八宝莲花/哦,香格里拉/雪山捧起的七彩云霞/噢,香格里拉/你在我的心中/我在你的梦里/香格里拉/你是我灵魂的家园”.词作者莫不是要我们到塞外天山脚下,向牧羊女打听香格里拉的所在?

1933年,英裔美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在纽约出版历险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这本不盈一握的小册子在三十年代末风靡美国,并于抗日战争爆发的那一年被好莱坞导演卡普拉(Frank Capra)改编成电影。

希尔顿在书中虚构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神秘宝地:在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西端,有一座高耸入云、巍峨峭立的蓝山(Blue Mountain),山脚下居住着几千居民,他们与世无争,怡然自乐,康健长寿。小说的主人公,英国外交官司康威(Hugh Conway)意外乘机留落此间。他从受伤飞行员的口中模模糊糊地听到四个音节——“香格里拉”(Shangri-La)。从此,英语世界拥有了自己的“世外桃源”一词。

初看上去,《失去的地平线》的故事架构像极了淘渊明的《桃花源记》。像武陵人一样,康威也在迷途中获救,被带到别有洞天的府地,受到贵客般的优待,甚至一度乐不思蜀。香格里拉的居民也像桃花源的百姓那样过着不愁吃穿的幸福生活。康威和武陵人最后也都离开了那神秘的宝地,向外界的世人讲述了他们的所见所闻。然而,当刘子骥或是康威的朋友卢瑟福根据他们的回忆前去寻觅时,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却不见了踪影。

我们不清楚希尔顿在创作此书之前是否受到了《桃花源记》的启发。在表面的雷同背后,香格里拉却有着与桃花源迥然不同的文化意义。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战乱来到此处,因此他们完全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香格里拉则依靠山中的金矿维持着富足的现代生活。当地人雇佣脚夫从世界各地运来生活用品,康威甚至在那里见到美国俄亥俄州出产的浴缸。山中的僧侣虽不为人知,却密切注视着外界发生的一切。康威后来才得知,他其实早就被香格里拉的大喇嘛培洛看中。培洛派人将他裹挟而来,以继承其位。可见,香格里拉不仅与世界互通有无,而且还在积极引进人才。

陶渊明没有提及桃花源人的信仰生活,只说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据此推断,桃花源人可能信仰某种春秋时期的原始宗教,他们一定没有听说过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学。香格里拉人则敬拜一种中西混合的宗教,大喇嘛培洛原是比利时的天主教徒,随传教使团来到东方国家。他在香格里拉接触到藏传佛教,于是潜心修行,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居然在二百五十岁上无疾而终。侍僧张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典型地代表那种宽容平和的宗教态度。

当康威其同伴发表意见或抗议时,张先生常常一脸和善地笑而不答,即不肯定也不否定。他告诉康威,香格里拉人秉持着适度节制的中庸态度,甚至连节制的程度也不那么过分。如此看来,香格里拉乃是共冶耶、佛、儒于一炉的宗教净土。

对外贸易和宗教信仰还不是香格里拉与桃花源最重要的区别。为知识分子提供精神乐土的香格里拉,才是希尔顿真正超越陶渊明的地方。小说中的两位传奇人物,培洛和康威,均是热爱学术与艺术的西方知识分子。培洛曾就读就巴黎的大学,我们可以想见,他一定广泛接触了十八世纪末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明成果。康威则毕业于老牌的牛津大学,属于英国上流知识阶层的一员。两人的读书人身份与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康威对香格里拉文化气息的迷恋也大异于武陵人领受到的好吃好喝。香格里拉拥有一座雅致而宽敞的图书馆,里面藏有涉及各门学科的大量书籍。香格里拉也不缺少音乐——肖邦的一个学生就在那里教授钢琴。

让康威着迷的则是一个姓罗的满族姑娘,她弹得一手好键琴。()培洛大喇嘛觉察到现代社会潜在的隐患与危机,他有意从世界各地广泛搜罗书籍和艺术品,将人类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妥善地保存在香格里拉。《失去的地平线》成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那时一战的疮口尚未愈合,二战的凶兆业已初现。希尔顿虚构香格里拉一地,显然怀有为人类文明延续火种的寄托。这就从桃花源式的遁世主义,一转为香格里拉式的救世精神。

现实世界中,位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可能是最接近香格里拉的处所。这一学术圣地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学科门类,却没有寻常大学里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它面向全世界开放,各国的学者都可以申请到这里访问一年,自由地探索任一未知的知识领域,在宽松的学术气氛中同其他国家和其他研究领域的人们切磋讨论各种问题。

像香格里拉一样,普大高等研究院多见博学的鸿儒,上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在这里度过了晚年,他闲余经常与同事合演二重奏。那里同样存放着大量书籍和艺术品供学者们取阅鉴赏。在清幽静僻的校园内,你会不时看到清纯的女生和白发的先生。

希尔顿为香格里拉赋予了某种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在小说中,张先生长命百岁,罗姑娘青春永驻,香格里拉人通过“太上忘情”式的修炼延续了自己的生命。然而,罗姑娘还是忍不住爱上了康威的年轻助手马里森,三人最终一起逃出了香格里拉。罗姑娘在离开秘境之后迅速老化,她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受伤的康威送到重庆一家医院。追踪康威踪迹的卢瑟福后来找到了治疗他的中国大夫,并向他询问罗姑娘的年纪。大夫表情肃然地看了看他,答道:“她是我所见过的最老的女人。”小说到此嘎然而止,将康威返回香格里拉的可能性作为悬疑留给了读者。

美人已逝,芳踪无觅。希尔顿借罗姑娘的悲剧似乎在暗示我们: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对科学和艺术的追求,人类才能够摆脱七情六欲,获得永恒的恬静与超脱。香格里拉不在别处,她就在书架和琴弦之上,在一代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心灵之中。

下载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五篇)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800字阮泳雅《消失的地平线》描述了四位偶然乘坐从巴斯库尔到白沙瓦飞机的四位乘客康维、马林森、巴纳德(实为布莱恩特)及布林克洛修女被一名带有左轮......

    心情日记随感希望你消失在这个世界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心情日记随感:希望你消失在这个世界希望你消失在这个世界 作者:delia 来源:文章阅读网 时间:2013-02-03 13:06 阅读:170 字体大小: [小] [......

    心情日记

    关于心情日记1 今天,我获得了“博客之星”的称号。早上,我来到学校上了一节课后,学校便举行了开学典礼,并在开学典礼上颁发博客之星等有关博客方面的一些奖项。等升旗结束、校......

    心情日记

    心情日记范文1 昨天,妈妈带我去洗澡,我很快地答应了,吃过晚饭后,妈妈收拾过,妈妈骑着车,带着我了。到了洗澡的地方,我下来了,妈妈也下来了,我高兴地跑进屋里,妈妈也跟来,妈妈她去付钱,......

    心情日记

    心情日记 静静的躺在床上,听者窗外从远处隐隐的传来几声狗吠声,不知怎的,心情总是有一种怅然若失的隐痛。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过去逝去的时光,曾经的甜蜜记忆,却早已不在。人总是这......

    心情日记

    淡定:是在生活中处变不惊的生活态度,是内在心态的修炼;是睿智超群的智者,在遇事时,给人以从容老练、优雅自如的感觉。淡定:是气定神闲的一种状态,具有以静制动的能力,其风度翩翩,有力......

    心情日记

    心情日记 9月5日晴 在今天的劳技课上,我们三五成群的在跳牛皮筋,咱们跳的可起劲了,连5档都能轻而易举的跳过,创下了我们男生跳皮筋的纪录,你说牛不牛! 9月6日晴 今天,是这个学期......

    心情日记

    谁曾看见、阑珊外、那片白色忧伤 《随意念想》 感觉上夏天真的很快就过去了,有的时候,阳光真的很温暖,让我觉得一生都太过漫长。有的时候,会隐隐约约的觉得,想要一直呆在一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