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七月游记的散文
3日早七时三十分,从县城出发。
9时20分,到达凤凰县矮寨部。此地319国道盘山而上,爬山近1小时。车到拐弯部位,可以看到下面的万丈山崖。每到一个拐角,都设有一个交警岗位亭;并有两名交警指挥来往车辆穿行。夏季的高温将他们的脸蒸得通红,但是并没有止住他们挥动的双手。从山涧望上看天空很高,中间正飞架着还在架建的钢架飞梭桥。
“这个地方的交警每年都被评为省级优秀交警!”显得憨厚的瞿主任说,“一般人都不愿来这里的。”
“那高架桥是怎么架的?”一个同伴问。
“是工人用大气球拉过去的!”旅行社的小肖师父说。
颠簸了好久,上了山顶,路却很平坦。街上有很多身着土家族服装的人们往来。
“那里有灯盏窝儿(油榨饼)!”瞿主任说。
“买点!”向同事说。
买了,一人分一个。
“这个好娇小!”向同事说。
“和家乡的不一样,我们那里是米粉子加闲饭做的,还包了很多酸菜。他们这个是用纯米粉做的。”瞿主任说,“我们那里不加闲饭就做不了。有的贩子不道德,还用馊了的饭做。”
尝尝,小灯盏窝儿清香,略甜——但没有糖味儿!
“那里有松菌!”瞿主任突然兴奋地说,“买点,等下到饭店加工。”
分享到
到重庆市秀山县时,看到山上很少有大树。也没有稻田。山坡上偶尔看到有玉米地,但是仔细看,却发现玉米是种在碎石间的散土上的。但是一行行很整齐。
“你看看,这里的土地多么宝贵。一旦干旱,就什么也没有。”显得偏瘦的田老师说。
这里的山坡草木间露出来的一般是石头,高速公路两边劈开的也是石壁。但是房屋一律是同一格调的砖瓦房,显得很整齐。
秀山县城很大。
我们将车停在一个有很多车位的饭店旁边。小肖师傅点了个羊肉火锅,一盘苦瓜炒青椒,一个凉拌黄瓜,再加上自带的松菌加工成炒肉菌。
几个年青的姑娘服务员,显得有些拘束。据她们自己说,月工资仅仅八百元。
羊肉火锅是这个店里的招牌菜。墙壁上贴着羊肉美食的历史渊源和功效介绍。柜台里坐着个画了淡妆的年青女经理,有些好看但显得有些冷美。柜台上摆着售价80元人民币每千克的蚂蚁酒。羊肉火锅味道的确不错,但是肉量不是很多,掺杂了较多其他副菜。
“多少钱?”小肖师傅问。
“260!”冷经理说。
付钱拿了收据后,小肖师傅仔细看看单据,随即质问:
“松菌加工费28元啊?你们原价只要32元啊!太不像话。”
服务员狡辩了几句。
“一人拿瓶水!”小肖师傅不容质疑地说。
一共只拿了三瓶水。服务员马上来制止其他人,事实上没有人再拿。
经过很多穿山隧道后经酉阳到达武隆,很多隧道很长,最长的多达9000多米,高架桥也很多,有的也很长。
酉阳、武隆的民宅也很整齐,但是式样、风格又不相同。
晚上19时,在住宿宾馆等来了武隆风景区的导游小曹;安排了较为丰盛的晚餐。
途中经过的学校修得很好。街上绿化、美化很抢眼。特别是到处悬挂的整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共产党党旗显示着这里的节日气氛很浓!
第二篇:重庆七月游记散文
7时下楼来,香榭里饭店二楼餐厅已经准备好了早餐,两名服务员已经上班。餐厅正面墙壁上巨大的液晶彩电播放着武隆的风景宣传片。
“你们到过那些景区吗?”我们问。
两个女服务员一个说去过,一个说没去过。
早餐毕,下楼向坐台经理交房卡。
“您怎么称呼?”我问。
“姓李,名波。”漂亮的经理爽快地回答。
“把你的QQ号给我,我把写你的文字发给你啊!”我说。
她显得优雅而文静地写了。
早晨在驶往武隆芙蓉洞风景区的途中,我们发现了一座芙蓉江上的小型水电站。电站采用的是空腹坝的建筑形式。水库里水的颜色浊深,水面漂浮着很多渣滓。
“你们的水库为什么不捞出那些渣滓呢?”张游伴问。
“可能是刚刚涨水的原因,还没有来得及吧。”小曹导游说。
“不捞出就会影响电站的作业!”张游伴解释。
“我们家乡大小电站很多!”游伴田老师说,“大的有四座:五强溪、凤滩、高滩、岩屋潭水电站。”
“那么多啊?”小曹导游惊奇地问。
“像这个水库,我们那里叫堰!”一个游伴幽默地说。
“多用来灌溉!”另一个补充。
导游笑了笑!
不久到了芙蓉洞。
整个洞显得幽深、凉爽。洞里的石板小道蜿蜒盘曲,两侧有半人高的金属栏杆。从入口到出口绕了一个大“V”形回环,但是从入口很难看出,当走到出口时才发现进入的人好像就在对面。洞内的景观都是天然石笋、石柱、渗水;水很少。人们依照想象命名了“生命之源”、“珊瑚瑶池”、“巨幕飞瀑”、“石花之王”、“犬牙晶花池”、“贵妃沐浴”等多处景观。游伴们为这里神奇的景象惊叹不已。
一个娇小俏丽的驻地导游小姐极为详细地介绍了洞内的所有景观。
“这里的石柱最长的形成时间,大约好久?”我问。
“估计十万年前!”她沉静地说。
“您是一毕业就来到这里的吗?”我问。
“是啊!”她淡淡地说。
“也是二千五一个月吗?”我试探。
“四千多一点!”她肯定地说。
“你们比团队导游多那么多啊?”我怀疑。
“她骗了你的!”她肯定地说。
还没说完,已经出了洞。
外面的暑气立即像蒸汽一样将眼镜蒸熏得朦胧了。等缓过神来,娇小导游已经走远了。
洞外的车道边,开着几家小买店。
“这个小孩旗袍多少钱啊?”我学着重庆话问。
“78元!”眉间隐约有一颗绿豆大小黑痣的端庄中年女老板笑着回答。
叫来女老板的女儿比一下,看看孩子能否合穿。
“擂钵呢?”我又问。
“25!”她微笑着说,“你要就少点儿!”
“这个礼帽呢?”我还是问。
“20!”她笑笑地说。
“少点儿,多少钱?”我笑着问。
“95元吧!”她说,“你出个价吧?”
“我不买礼帽了。”我说,“你说最少多少吧?”
“70元吧?”她说。
“我买了!”我掏出人民币,“给你小孩留首诗歌吧!”
“小孩叫什么?”我问。
“苏敏君。”女老板比划着说。
于是即兴挥笔签下:
祝敏君
苏氏出天才,敏慧上山来。
君子好学问,高山流水乖!
并留下姓名嘱咐可以网上联系。
憨厚的男老板收钱时少收了五元。
出店后,同伴等了一会了。导游将我叫上车,为我的购物行动叫好。
午饭后,驱车直往重庆市。
绕了一段319国道,经过一翻询问,才找到渝湘高速公路。下高速时,89公里的路程却收取了170元的费用,司机小肖抱怨太贵。
晚上住在重庆工会大厦酒店。晚饭300元,很丰盛。十几个盘碗,有快炒鸵鸟肉、炸煎牛肉、清炖鲢鱼、蕨根粉精肉汤四个特色菜肴。导游没在,大家吃得很高兴。
“晚饭后,我们到嘉陵江边走走行不?”旅游组织者瞿主任提议。
大家一致认同。
走出酒店不久,我们就领教了重庆的火炉般的闷热。
大约50分钟,我们走到嘉陵江河道边的码头上。
嘉陵江河面不宽,水深色。
“经过长江时,我看那比黄河还要浑浊!”一个游伴说。
“这里的河道不宽啊!比沅江窄啊!”另一个游伴说。
从江边经过双轨列车站台隧道往上经曾家岩到重庆会堂,大家已经大汗淋漓。
在很有京城意味的会堂前,大家摄影、录像。
一群身着黄色衣杉的小孩在教练的指导下练拳,另一群老年人在旁边打太极。
在炎热的街道走了一会,大家疲惫地往住房走回了!
第三篇:七月七散文
奶奶说:“小熊子子们别光顾着疯玩,今晚都要钻丝瓜秧底下,去听听悄悄话。”
我们哥几个都不明白奶奶话里的意思,就眨巴着眼睛问奶奶:“钻丝瓜秧底下听谁说话呢?”
奶奶便仰脸看着天,用手往天上指了指,“听神仙说话。”
我们就刨根问底,“奶奶,神仙说话跟人一样吗?俺们能听懂吗?是啥子神仙在说话呢?干嘛还要钻丝瓜秧架子下面听?”
奶奶说:“是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呢,人想听到他们说话,就得钻到丝瓜秧底下听。”
有的问:“奶奶,丝瓜秧是电话线吗?爬大柳树上能听见吗?”
有的说:“我才不往丝瓜架下钻哩,别等被毛辣子拉了。”
奶奶说:“不听话可不行,不听话长大就得打光棍。”
我不知道光棍是什么棍。我想着可能是被木工刨光了的树棍,如锄把、锹把、擀面杖之类的棍棒吧。想着屁股经常挨父母的棍棒抽,长大了若能打几下光棍,最好把光棍做了烧火棍才好呢,也就不以为然了。
我对着奶奶高声喊:“不听,不听,就是不听,打光棍就打光棍,光棍好烧锅!”
奶奶回头对其他几个孙子说:“你们别听他的,他定了娃娃亲了,他老马子说好了。你们要听话,就能娶上花老马子。”奶奶说完话就拐着小脚走了。
看着奶奶远去的身影,我们就对她喊:“老奶奶,衿拽拽,拽到地里不起来。老奶奶,衿拽拽,拽到地南头,降窝小毛猴。”
奶奶远远地笑骂了一句:“死鬼羔子们,再喊我贴你嘴!”
见奶奶生气,我们却笑得前仰后合。
临回家吃晚饭时,我问堂哥钻不钻丝瓜架子。堂哥说:“大人们都说了,钻丝瓜秧底下听话就能娶到花老马子,还是钻吧。”
小一点的弟弟不懂得花老马子是什么,就问堂哥:“花老马子是花大姐(七星瓢虫)吗?咬人的,我才不要呢。”
堂哥一听这话,便笑得坐到了地上。咧着裤腰大的嘴给我们解释:“花老马子就是俏巴女人、漂亮老婆。”
吃完晚饭,我就出去找小伙伴们玩去了,直到半夜回来睡觉,也没有想起来钻丝瓜架子的事。哥哥弟弟他们钻没钻我也没问。
第二天晚上倒是想起来了,就拉着比我小几个月的堂妹,让她和我一起钻丝瓜架子。堂妹以为我又要逮烂咕嘟(癞蛤蟆)吓她,直想哭。
我说:“好事呢,奶奶说钻丝瓜架子能听见神仙说话,长大了还能娶到花老马子,大哥他们肯定都听了,我昨晚忘记了,今晚才想起来。奶奶说不兴女孩听的,我是害怕你娶不到花老马子才叫你一起听的。”堂妹果然就乖乖地听话了。
我们把头插到丝瓜秧里,支着耳朵听。我听到了青蛙叫,也听到了蛐蛐唱歌了,偶尔也听到了几声蝉鸣,就是没听见神仙说话。
我问堂妹:“听见神仙说话了没有?”
堂妹说:“没有。你听见神仙说话了吗?”
我说:“我听见了,跟人说话一样,还喊我们去玩杀羊羔(一种儿童游戏)呢。”
堂妹听我这话,忽然就哭了起来,母亲在屋里都听见了声音,以为我又猫弹爪子(毛手毛脚,动手打人的意思)了,就过来要麻(打)我的爪子。
吓得我赶忙跟母亲解释,“我们又没磨牙(吵嘴),就是在丝瓜秧底下听神仙说话,她没听见,害怕打光棍才哭的。”
母亲问堂妹是不是这回事,堂妹便点点头。母亲听了就笑着说:“都说七月七晚上在丝瓜架子下面可以听见牛郎织女说话,今天都初八晚上了,牛郎织女都分手了,你们还听个啥?”
母亲抚摸着堂妹的头,“打光棍也是男孩子的事,你来凑什么热闹。下次别信你哥的话了,要钻丝瓜秧子就让他自己钻,看毛辣子不拉死他!”
我心里明白我是骗堂妹了,嘴上还不服气,就说我听见神仙说话了。母亲说:“人小鬼大,你是听鬼叫唤了吧。”
再后来,我看了《牛郎织女》小人书,心里还真喜欢上了织女,心想着长大就该娶一个这样的老婆。
等到快上初中时,听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有好几个都说好了亲事,还听说他们的老马子个个都俏巴的跟织女样,我就有点急。听说我的她长着丹凤眼,心里就不怎么乐意。才又想起奶奶的话,心想自己肯定是没有听话,才没遇到花老马子的。于是就暗下决心,等明年七夕晚上好好听听话。
第二年的七夕,我还真的记住了。我端了一碗面条,假装乘凉,迈步来到门前的菜园埂边。菜园埂上插着麻秸秆和树枝做的篱笆,正好也做了丝瓜架子,丝瓜秧子就如一条绿色的懒龙,爬满了篱笆。
还没等我把头伸进丝瓜秧里,不知哪里飞来个黑壳虫,绕着我的头“嗡嗡嗡”地飞了几圈,然后就落到我的后脑勺上。我再也顾不得饭碗,双手抱头捉虫子,没注意踩了面条,脚下一滑便一头撞在篱笆上。篱笆“咳咳吧吧”倒了一大溜,丝瓜秧子也跟着落了下来。
吓得我急忙四下观望,好在母亲他们都在院子里吃饭,没有发现。这倒了的篱笆第二天一大早就被母亲补好了,撞到篱笆的罪名,也被母亲安到了老黑狗的头上。
第四篇:游记散文
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 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
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写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特的想象:声势浩荡的“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另人惊叹的“虎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颂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游记散文中的绝品。
像这样美不胜收的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长廊里还有许多许多,它们就像我国各地的风光景点一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去品读!
第五篇:描写七月的散文
从春到夏的转变是那样的突兀,一阵急雨,满树的葱茏就映满了眼帘,一朵乌云飘过,山花就烂漫了整个山野。时光匆匆,又匆匆。似乎,只是一眨眼,七月,已在身后掩上了大门。七月,悄悄地走来,静静地离去,只留下一段绮丽的回忆。帷幕落下,有关七月的故事擦肩而去,烙上岁月的封印,成为了一种痕迹。坐在八月的门口,透过七月的门缝,回望,回想,抚依稀的身影,嗅仿佛的气息,细数缕缕淡去的心韵,暗香依旧盈袖,捡拾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 七月流火,别样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走过七月,飘逸在视野里的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七月的丹山锦水,那碧绿的苔藓仍在舞动着光阴,古藤依旧缠绕着葱翠的回忆。偶尔飘来的一阵风,轻轻吹过七月的树梢,被风吹散的阳光洒落一地,在我的眼帘中舞动着、斑驳着。山道两旁树木葱茏,枝繁叶茂,绿树遮荫。道路曲折蜿蜒,随着沟谷千绕百折,两侧青山峻险,远处可见悬崖陡立,途中可见山下一边如织的锦江与另一旁似飞的翔龙湖,各种怪石、水草藻泽点缀于湖中水底,弯延且有缓流的水域自成一体的风范&& 继续往前走,环境清幽,有淡淡的花香袭人,多姿多彩的景象呈现眼前,夹缝中有山间涧溪流下来,清凉透彻,只可惜水量不足,不过也足以配合山中有溪水的气氛。四周山峰静静矗立,除了清幽间不绝于耳的蝉鸣鸟音,偶尔听到远处别的游客呼喊声,爬山的可乐之处也许就在此,鸟鸣山幽,随意的释放自己,舒缓身心&& 行走在林荫静谧的山间小道,既新鲜又似曾相似。逶迤曲折,探幽访密,不知所踪的快乐又被自然清新的空气摩擦点燃。真的天不会荒,地也不会老,说天荒地老的人只是不知要多少回的前世今生才遇此山此石?曾经沧海难为水,他山之石静成归。此生已为石,难逢一心知?情怀渐苍凉,陌路成不悔。路边有青草野花,道旁有凉风坐凳,阳光如碎金散落,让我们心旷神饴,一半陶醉于自然,一半归隐于现代生活恬静现代的乐居之所。至今,那山,那水,那地,那人,还丝丝缕缕地萦绕于我的脑海里。景区的山路比较好走,若是随意慢行游走,感受这样的漫游,并不觉走得很累,却很开心。也许,人活于世,生存在这样的社会,过得开不开心,那真是的看你心目中装着的是青山环抱,还是楼厦林立?是绿树遮阴,还是流光溢彩?是小桥流水,还是灯红酒绿的现代化城市呢?想起看过一句话:当你游走在山水之间,花香盈袖,又有琴声入耳,身边会有什么人和你一起震撼与收益于自然,迎面,转角,会遇上什么样的人,邂逅什么样的故事&& 只有走进丹霞,用你的脚步去丈量,用你的步伐去跋涉,用你的眼睛去欣赏,用你的心灵去体味,你才知道,那岿然屹立的尊严,那无可撼动的存在,那无法用文字诠释的内涵,那无法用相机表达的壮美,那无法用语言言说的雄浑苍凉&& 或许,七月是一次穿越罢,你尽可以使用双脚、目光或心灵。七月自然也不会拒绝迷失,而前行的执着终会导引我们拓出新路,接近永恒。走过七月,才可能惯看春风秋月,走过七月,才可能拥有面对收获的坦然。七月流火,金贵的时光,我们共同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