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诗两首》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莱蒙托夫的《祖国》,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在兰斯顿·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教学目标】
1、对比了解中外不同风格的自由诗体的特点。
2、掌握诗中词的喻义及所蕴涵的情感。
3、通过反复阅读,品味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这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各有各的特点。来蒙托夫的《祖国》,在平实中见真情。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在深邃中现自豪。由于是外国人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种族,教学时要适当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
2、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给学生演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俄罗斯的风情,以便更好的理解这首诗。
3、休斯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凝练,表意深刻。这首《黑人谈河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己的种族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一诗情感抒发的方式,品味其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探究《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本单元诗歌主题──爱国思乡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导入课文。
二、赏析《祖国》
1、认知性朗读:
⑴学生自读,解决字词,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
⑵
①解决字词,给加粗字注音。(投影显示)
虔信()
慰藉()
凄清()
宿地()
颤抖()
白桦()
②学生朗读,教师简评。
2、理解性朗读:
⑴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投影显示):
莱蒙托夫,19世纪俄罗斯伟大诗人,被公认为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他很早就表现出艺术才华,为人正直、善良,虽为贵族出身,在思想上却同革命的十二月党人站在一起,对黑暗的农奴制社会发出愤怒的抗议。正因为如此,生前尝尽颠簸流放的辛苦,最终死于沙皇党羽阴谋策划的决斗中。
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不同立场的人对爱国主义有不同的理解。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科夫曾于1839年发表过一篇题为《祖国》的诗,他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⑵出示问题:
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那一语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情感?
②作者通过哪些形象来表达这一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⑶学生读诗、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②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在第二节诗中,诗人首先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详尽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奔驰的过程,接着截取几幅祖国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在第三节,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首先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接着描写自己和农人一起欢乐到深夜,借此抒发自己的爱国情。
(教师给学生演示一些俄罗斯美丽的山川景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俄罗斯风情)
3、赏析性朗读:
⑴合作探究:品味本诗写作的艺术特色。
⑵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的描述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三、自读《黑人谈河流》
1、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兰斯顿·休斯是哈来姆(纽约黑人居住区)的桂冠诗人,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诗,也有小说和评论。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2、出示思考问题,学生读诗解决:
⑴诗中的我指作者吗?
⑵诗中河流象征什么?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指什么?
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师生共议,达成共识:
⑴诗中的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
⑵诗中的河流象征历史。古老的黝黑的河流喻指黑人的悠久历史。
⑶在课文中,河流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四、总结
第二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外国诗两首
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各有特点。《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夜》一诗,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全诗虽是纯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两首外国诗歌的特点是人文内涵更为丰富、含蓄,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读诗时教学生学会放飞想像,用改写、续写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培养审美能力。两首诗还很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生归纳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做到指导一首而带动无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eywedu.net/
第三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咸丰民中
杨艳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4.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3.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主旨。
教学难点: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
过程与方法 :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2.感悟法
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歌唱自然,赞美自然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和诗意。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因为是来自国外的诗歌。可能会比较难理解些,同学们愿意挑战吗? 二.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听完后用一句话讲讲你的感受。(听读课文,我感受到了……..)三. 解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幻灯片)
教师提示(概括诗歌内容时要看看标题,找找主要意象,画画关键词语)板书:
盛夏:
蝈蝈的乐音
严冬
蛐蛐的歌儿
2.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蝈蝈蛐蛐鸣叫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写这些声音的?并找出依据
(提示:抓住诗中的动词,形容词体会感情)(喜悦 喜爱。)(依据:沉醉 喜悦 乐音 弹)
3.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突出?(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理解以静写动
衬托的写作手法。)在写蛐蛐的歌儿时也用了同样的写法,请你找出来。(寂寞的夜晚,昏昏欲睡的人们)衬托蝈蝈蛐蛐的叫声充满了生机,动听悦耳。
4齐读课文,画出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你认为诗歌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方法指导:(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有什么作用?用的什么标点,冒号作用:提示下文,引出下文。
常见构思技巧:抑扬 铺垫 照应 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等。两句话将诗歌分成两部分,动静相称,(生机勃勃的盛夏(动景)宁寂严冬和温馨家庭(静景),)意境优美。(板书)
第14行为什么要写蝈蝈?明明诗歌两个层次很清晰,前面写蝈蝈,后面写蛐蛐,可末行又写蝈蝈,会不会是笔误啊?怎么会绕回去了? 明确:
这是诗人的联想。先写夏天蝈蝈,再写冬天蛐蛐,最后又联想到蛐蛐,诗就不会变成两截了。有了整体感。还使前后呼应。也照应了第一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了“此起彼伏”的特点。突出了中心。
答题思路:1指出用了什么构思技巧。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构思技巧的。3简析有怎样的效果,传达了怎样的情感或者主题。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分析用板书展示诗歌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用盛夏的生机勃勃突出“蛔蝈的乐音”,用宁寂的夜晚温馨的家庭突出“蛐蛐的歌儿”,把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并再次联想蝈蝈的叫声将夏冬两幅画面叠印起来。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着墨不多却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出示幻灯片。结构)
5.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怎么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是什么修辞?)如何理解“从来”?在诗中找到依据。
诗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把大自然中生灵的鸣唱比喻为“大地的诗歌”。
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由此,大地的诗歌是四季不歇的,是“从来不会”死亡的。
而“诗歌”又含有“歌唱”及“美好”之意。因此,诗句的含义是说大自然的鸣唱优美如诗歌,永不停息,赞美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板书: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6.概括主题: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生不息的永恒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大自然的美好,生生不息,热爱
赞美
小结: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该有所收获了。将对诗歌的理解再
次还原到诗歌中,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同学们可以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赏析。请大家再次饱含真情地朗诵全诗。(全班朗读)四.迁移训练
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请同学们将刚刚学过的方法,迁移到另一首诗歌上,请大家自学《夜》。1.了解作者
2.反复朗读,想象画面
3.出示问题: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2.夜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3.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五.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变得美丽。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可以不同,但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希望同学们能用本单元所学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的美妙境界。
第四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当堂做完《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第五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课时设想】
1、课时数:
安排一课时。
2、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2、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讨论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四、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
2、搜集并朗诵这两位诗人的其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