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大小小的蛋宝宝》教学活动反思
蛋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吃的食物,小朋友们很熟悉它。但大部分幼儿不了解蛋的名称及结构特征,所以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蛋,我设计了此次的科学活动。本次科学课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颜色、轻重的异同等。让孩子们通过大小排序,比较各种各样的蛋宝宝,无形中了解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每个幼儿也都从不同中找到了相同,知道蛋是有蛋壳、蛋清、蛋黄三部分组成的。
活动开始为了调动孩子的活动兴趣,我创设了猜一猜,说一说,摸一摸的活动情景,激发了孩子们想更多了解大大小小的蛋宝宝的愿望,在出示了蛋宝宝之后,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是什么蛋,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蛋的探索愿望被激发出来了。在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中,我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蛋,如我让孩子把蛋宝宝拿在手中摸一摸,看一看,掂一掂等,让幼儿自由交流,在孩子们的交流中,进一步了解蛋的外形特征。随后,又让幼儿对蛋宝宝排队,这个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个难点,开始大部分幼儿不会大小排序,于是我请排好队的幼儿为大家讲述他是怎样排队的,之后我又对其进行总结,在我的引导下,幼儿基本上能掌握这一难点。
为了让幼儿巩固对蛋的认识,我和幼儿一起玩了“蛋宝宝找妈妈”的游戏,盒子上贴有鸡妈妈的图片,鸭妈妈的图片,鹅妈妈的图片,鹌鹑妈妈的图片。请幼儿分别把手里的蛋宝宝送到对应的贴有动物妈妈图片的筐子里。在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对鸡蛋、鹌鹑蛋都挺熟悉,对鹅蛋、鸭蛋不是很熟悉,有些都送错了,于是我用运用游戏情景说:小宝宝都找到自己妈妈了,可是有蛋宝宝好像哭啦,她说呀这不是它的妈妈,那它的妈妈在哪里呢,谁来帮帮它呢?这让孩子对鹅蛋再次加深了印象。
由表及里,我拿出各种蛋将其打开,使幼儿产生不断探索的兴趣,在打开蛋壳的时孩子聚精会神,我将蛋逐一打开在玻璃碗中,让幼儿观察并知道所有的蛋宝宝都有外壳,蛋壳很薄,容易碎,蛋壳里面有蛋清、蛋黄,蛋清都是透明色的,蛋黄都是黄色的,蛋清蛋黄营养丰富,通过这一环节幼儿都从不同中找到了相同,知道蛋都是有蛋壳、蛋清、蛋黄三部分组成的。
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科学课,在保证孩子们探索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让她们自由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去捕捉小朋友们不断生成的问题,适时地引导,积极地为幼儿创造一个探索、交流、展示的空间,让他们也能充分的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大大小小的蛋宝宝活动反思
说课:
蛋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吃的食物,小朋友们很熟悉它。但大部分幼儿不了解蛋的名称及结构特征,所以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蛋,我设计了此次观察认知型的科学活动。并让大大小小的蛋宝宝来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的探索兴趣。我将活动的重点定为让孩子知道、认识几种常见的蛋,了解它们相同的结构。难点是如何让孩子发现不同的蛋有相同结构。
在活动中我拟让幼儿通过找蛋(认识不同的蛋)→打蛋(了解生的蛋内部结构)→吃蛋(发现蛋有相同的内部结构)来突破难点和重点。并引导幼儿运用多 种感官感知事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来认识蛋宝宝。
为达成重点我首先通过妈妈找蛋宝宝来让幼儿认识蛋,再通过打蛋让孩子运用多通道感知了解蛋的相同结构。为突破难点,最后我让孩子通过吃蛋来发现原来不同的蛋也有着相同的结构。
反思:
1、在活动中我做的比较好的是成功的创设了情境如:帮妈妈们找蛋,来激发幼儿对活动兴趣,并加入了游戏如送蛋宝宝回家等来增强趣味性。
2、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蛋,如我让孩子和蛋宝宝握握手 摸一摸 闻一闻等。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蛋的探索愿望被激发出来了。
3、对孩子的回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如孩子过于兴奋你是……等 关注个体。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去捕捉小朋友们不断生成的问题,适时地引导,积极地为幼儿创造一个探索、交流、展示的空间,让他们也能充分的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他们的探索愿望还很强烈。如果在活动结束时适当地引导幼儿去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来的各种办法,还可以找一些各种动物和蛋的图片,放在区角里让幼儿更多了解下蛋的动物,加深他们对事物的探索的乐趣。
第三篇:《有趣的蛋宝宝》教学反思
《有趣的蛋宝宝》教学反思
5月份我园组织了骨干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我讲的是5月份的主题活动《快乐的节日》一书中的《有趣的蛋宝宝》,我根据本班的幼儿年龄特点,制定了两个活动目标:
1、了解生熟鸡蛋的不同,探索区别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2、了解蛋的种类及其相关知识。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力,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制作了各种蛋及蛋妈妈的课件,准备了各种不同种类的蛋,如:鸵鸟蛋、鸡蛋、鸭蛋、鹅蛋及鸽子蛋和鹌鹑蛋等。在教学活动中,我由故事导入,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并有故事引出各种不同种类的蛋及它们的妈妈,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使幼儿不但认识了不同种类的蛋,并了解到了与其相关的一些知识。在了解生熟鸡蛋的不同时,我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结合幼儿平时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动手试一试,引导幼儿根据生熟鸡蛋的不同特点,寻找生熟鸡蛋的区别方法,最后我也幼儿共同总结区别的方法,如摇一摇,转一转,这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最后我在教育幼儿鸡蛋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食品,教育幼儿不要偏食,并引导幼儿说出鸡蛋的吃法。在教学活动中,我感到不足的是在寻找区别生熟鸡蛋的方法时,如果能在为幼儿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如照明灯、手电筒)的活动的兴趣会更高。总结区分的方法也会多一些,效果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从学生的角度理解教材,准备教学工具,制作相关课件,多渠道的搜集相关信息,拓展教学资源,是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四篇:小班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活动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小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蕴藏着无数的问号。鸡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吃的食品,幼儿虽然见过鸡蛋,可是对于它却不认识、不了解。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我设计了此活动《蛋宝宝站起来》。本次活动选择及设计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小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是要帮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幼儿不怕困难、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更主要的是引导幼儿乐于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乐趣。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开展的几点反思:
首先,题材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能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给予他们足够的探索空间。在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环节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从看一看、动一动、说一说等进行设计。鸡蛋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对于幼儿来说这方面的认识了解又比较薄弱,为了充分调动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并且乐于操作,本次活动操作材料围绕着鸡蛋及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朋友”材料,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对探索现象感兴趣,并且乐意将自己的发现与他人交流。
其次,活动的环节设计上,始终以科学活动为载体,集体活动时能紧扣目标及重点,层层递进,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通过以律动《学做解放军》引入,是为了让幼儿在实践中了解解放军的基本特征,从而为下一环节做铺垫,引发幼儿的思考:蛋宝宝能否像解放军一样站得直直的呢?通过让幼儿大胆尝试猜测——操作——发现——验证,寻找在平面上及在“朋友”材料的辅助下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让他们在这过程中,满足自主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每次操作前都能清楚地提出要求,幼儿按要求较好地完成,并且在操作过程中能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并鼓励幼儿大胆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在验证环节能很好地利用幼儿的操作结果,请幼儿演示自己是请哪个“朋友”材料帮蛋宝宝站起来的。形象具体,更完整、清楚地给予幼儿进行梳理、提升幼儿的经验,让幼儿知道蛋宝宝它找到了支撑点,他就能站起来的原理。活动中幼儿兴趣点高,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中有较好的氛围。
最后,由于幼儿仍有很高的兴致,并且对于这个现象仍有较大的操作探索空间,因此在延伸方面,我们可以延续到我们的益智区,将收集的其他“朋友”材料如透明胶、电线、海绵等投至其中,让幼儿继续操作探索,并且材料的提供设置上进行层层递进,如提供的一条毛线,一条毛线“蛋宝宝”是无法站起来的,若提供充分的毛线,“蛋宝宝”是否能够站起来呢?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逐步去感知其中的秘密,从而养成幼儿乐于操作,对各种探索现象感兴趣。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资源,给予幼儿丰富的空间,不断提升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积极地运用到生活中。
当然,本次活动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教师教育机智不够灵活,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孩子的语言不能够及时地回应及反馈。2.在孩子操作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去追求孩子自己所发现的科学现象,教师应顺应孩子的发展,如:第一次操作探索,孩子自己探索出蛋宝宝会转,老师应该肯定他的探索,可以表扬他说“你的蛋宝宝转得真厉害”,于是追问:“蛋宝宝为什么会转?”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师应谨记活动应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
3.在交流验证环节,让个别孩子上来验证是否可以直接将孩子操作的材料拿上来交流展示呢?这样可以节省了时间。当出现大多数孩子都要表达时,教师应以孩子经验为起点,应注重孩子的表达,多关注孩子。建议让孩子与同伴互相交流自己探索的结果,提升探索经验,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4.本活动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建议在最后环节回归于生活,提供一些鸡蛋壳和鸡蛋盒,让孩子知道原来鸡蛋要放在鸡蛋盒里,才不会破,让孩子进一步得到提升,懂得如何保护鸡蛋。
小班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
班级:小三班 执教者:陈茵茵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小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蕴藏着无数的问号。有一次班上的小朋友带着鸡蛋入园当早餐,于是问:“老师,蛋宝宝为什么总躺着呀?我想让他站起来。”鸡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吃的食品,孩子那不经意的一句话,拨动了我的心弦。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旨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帮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活动目标:
1.探索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2.在与材料互动中,获得有关物体支撑的经验。3.喜欢动手操作,愿意将自己的发现与他人交流。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对蛋宝宝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2.物质准备:音乐磁带《学做解放军》;蛋宝宝若干,人手一个小托盘(毛根、棉花、瓶盖、橡皮泥等);记录表。活动过程:
一、以律动《学做解放军》引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一)播放音乐,幼儿做律动《学做解放军》进活动室。
过渡语:刚刚小朋友学做小小解放军,站得可真直啊。
(二)出示蛋宝宝,引导幼儿观察蛋宝宝的外形特征。
提问:咦,谁来了呢?(出示蛋宝宝)蛋宝宝长什么样子呢? 师小结:蛋宝宝身体椭圆形的,很光滑,两头尖尖的。引导语:蛋宝宝看小朋友做解放军真神气,他们也想学解放军站得直直的,你们觉得蛋宝宝行吗?
二、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探索,寻找在平面上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一)介绍材料:人手一个蛋宝宝。
(二)提要求:轻拿轻放,小心保护好蛋宝宝。
(三)幼儿自由探索,寻找在平面上让蛋宝宝站立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蛋宝宝试一试它到底能不能站起来呢?
(四)师幼交流探索结果。
提问:你们的蛋宝宝能站起来吗?用了什么方法呢?
师小结:蛋宝宝两头尖尖的,它自己站不起来。很多小朋友用手帮助蛋宝宝站起来。除了手,谁还可以帮助蛋宝宝站起来呢?
三、引导幼儿寻找“朋友”材料,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一)逐一出示各种“朋友”材料并介绍他们的名称。师:我们是材料王国派来帮助小朋友的天使。
1.引导幼儿猜测各种材料能否成功帮助“蛋宝宝”站起来。2.将幼儿的猜测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二)提出要求:
1.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轻轻取,保护好蛋宝宝。
2.每一种材料都动手试一试,积极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三)幼儿操作,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重点指导幼儿用“朋友”材料支撑能够帮助蛋宝宝站起来,鼓励幼儿大胆地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四、幼儿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师记录结果。师:你们的蛋宝宝站起来了吗?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么多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蛋宝宝它找到了支撑点,所以它就站起来了。
活动延伸:
提供透明胶、海绵、电线、毛线等,重点指导幼儿继续探索利用“朋友”材料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并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第五篇:小班活动《数数蛋宝宝》
小班活动教案《数数蛋宝宝》
设计意图:
幼儿喜欢小动物,对动物赋予了人性化饿情感,小班幼儿的年龄小,他们对属概念的获得需要运用大量的操作活动和游戏来完成,因此,本节课让幼儿在操作及游戏中体验点数的乐趣,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点数,大胆回应老师的问题。
2、能边说出数字,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4.重难点:能手口一致的点数4的数量物,并说出总数。活动内容:数数蛋宝宝
活动准备:小蛇头饰、鸡蛋若干、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共念《五指歌》,感知点数节律。
带着小朋友一起共念儿歌进入活动室,发现地上散落的蛋宝宝。提问幼儿:这是谁的蛋宝宝?(鸡妈妈)
二、捡蛋。
我们帮鸡妈妈把蛋宝宝捡起来吧!给小朋友分工,每人捡四颗蛋宝宝。
三、数蛋。
1.集体点数:数数篮子里的蛋宝宝是不是四颗? 2.个别幼儿点数:请小朋友上来数自己篮子里的蛋宝宝是不是四颗? 3.给;老师点数:老师也捡了几颗蛋宝宝,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四颗,请小朋友帮忙数一数,手口一致的点数。
四、游戏:偷蛋
师幼共同玩游戏“小蛇偷蛋”。“我是一条小花蛇,没事最爱偷吃蛋,“哧溜”一下偷走你的蛋,请你赶快数数看。”
五、结束:小花蛇说了它把偷走的蛋拿到厨房煮熟了请我们小朋友吃,我们一起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