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分析论文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计划和前期工作的实现
项目施工管理成本和建设成本少,难以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海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最主要的特征是单个工程量小、点多面广和投资少。由于我县工程位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地形特别复杂,交通不便利,从而导致二次运输成本特别高,由于材料的高成本运输导致造价估算起来也很困难,每一个项目从准备、建设、重点单元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到工程竣工验收必须按照建设程序管理,施工费用和建设管理用大量增加了。
1.2工程建设管理
海原县水务局是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和建设的法人,而工程施工的责任主体是施工队,而乡镇必须解决大量的协调工作,但“千言万语争项目,上推下卸建项目”的现象仍在一些乡镇存在,因为具体的管理做得不到位,工程建设的过程直接受到了影响。
1.3配套资金方面
国家和地方配套资金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中占大多数,但资金还存在缺口,这就需要农民自筹,农民自筹的方式就是受益农户亲自筹备资金或以劳折资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一些农户特别迫切地想饮水,但不愿筹集资金或以劳折资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导致一些饮水工程普及率很低,工程的效益最大化很难发挥。
1.4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虽然海原县新的农村饮用水安全运营管理机构正在运行中,但在机构成立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一般由受益村自行管理。因为许多农村供水工程建成后缺乏很好的运行机制、管理责任主体缺失,集体进行独揽、细致、不健全的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管理程度低下、管理制度杂乱无章等等,工程的效益的发挥和正常营运直接受到影响。农村居民商品水的概念一般都没有形成,导致收缴水费困难,致使管理费用十分短缺,有许多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不能完全分配折旧费用和检修费用,工程长久良性运行难以保证。
2采取的措施
2.1加强领导,责任落实
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与本地实际结合,并学习借鉴先进市县党政领导重视、责任落实、保障资金投入、强化安全长效的管理等先进工作经验。要认识到我县工程建设起步较迟,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建后运行管理相对薄弱等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摆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优先位置,以更加过硬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把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2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步伐
要狠抓建设进度,力争实现工程快启动、保质量、抢工期、早完成、早惠民;要狠抓工程质量,严格按照程序管理和建设,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坚持阳光操作;要狠抓人员培训,加强基层干部、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相关能力和专业素质建设。
2.3夯实基础,创新机制,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
要着力落实工程资产所有权和管理主体,做到“六有三落实”,即有水源保护区、有厂区、有管理人员、有水质监测、有水费收缴、有档案记录,落实资产所有权和工程责任人、落实工程管理主体、落实管理办法和制度。要着力抓好管理的三个环节,确保水源水质达标、水厂设备按设计要求配备且管理到位、出厂水质达到饮用水要求的标准。要着力完善工程水价政策,积极落实水价决策听证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及广大用水户对水价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全成本收费政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运行。要着力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管理体制。
2.4加强领导,进一步五落实
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资金、落实督查,全力以赴做好每年年度工作,确保海原县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推动海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
2.5加快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个环节建设责任,统筹协调,确保完成这两项工程任务。要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千方百计解决好自筹资金这个关键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落实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责任。
2.6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执政为民的大事
近年来,在中央和宁夏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海原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通过“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的实施,解决了我县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逐年上升。农村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但解决了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和卫生健康状况,而且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海原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建议
围绕“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总体要求,锁定目标,精心组织,科学安排,突出重点,加快步伐,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建设管理、加强资金筹措、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建后管理、加强调查研究,全力以赴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推动海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上新台阶,力争使海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走在宁夏全区的前列。4结束语海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自治区、中卫市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各有关单位将切实增强水利工作“加快”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总结建设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扎实开展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切实推进海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作者:魏克俭 单位:宁夏海原县水务局
第二篇: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分析论文
1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展情况
a)基本情况。璧山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属长江上游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面积为914.56km2。截止2013年末,全区总人口63.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91万人,占56%;下辖15个街镇,185个村(居)民委员会。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9亿元,同比增长16.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273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18元。全区境内主要有璧南河、梅江河、璧北河3条河流,年均降雨量1064.7mm,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约为3.48亿m3,人均水资源量546.4m3,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境内地下水埋藏深,开采难度大。截止2014年底,全区已建水利工程年蓄引提水总量为1.07亿m3,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30.74%。
b)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情况。2004年以前,采取拦蓄地面径流、新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安排投资1886万元,解决了2.88万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人均投资655元。“十一五”期间,由于大部分镇级水厂尚未完成改造,优先纳入规划实施的是自然条件差、饮水较困难的部分,通过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的方式,安排投资6737万元,解决了16.41万人和0.71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人均投资411元。“十二五”以来,为了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工程小而散的问题,璧山区采取“跨村、跨镇、城乡一体化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街镇水厂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延伸供水管网,逐步实现城乡饮水一体化,同时对无法通过管网延伸的区域,单村或联村建设集中供水站,规划安排投资1.14亿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1.58万人,人均投资530元,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截止2014年底,已安排投资11642万元,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0.54万人,占“十二五”规划解决人口的95%,剩余7400人计划于2015年实施完成。
2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2.1主要做法
第一,超前编制实施方案,缩短项目审批周期。区水务局根据规划任务,超前做好水源水质论证,提前半年编制下一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实施方案,统筹谋划下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周期一般需3个月,比重庆市和其他省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平均前期工作周期缩短了2~3个月。第二,及时下达资金计划,健全群众筹资机制。区水务局加强与市水利局、区发改和财政部门沟通协调,中央投资计划下达到具体项目一般只需1个半月左右。同时,为了保证工程建得起、管得好、群众能负担,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的75%由中央补助、19%由市区级财政配套,剩余6%由受益群众自筹。第三,落实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完善项目验收机制。项目实施由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面工作,以项目村的村委会或街镇水管站为项目法人,由所在街镇主导实施,区水务局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进度督促。项目建设完成后,由项目所在街镇组织初验,试运行半年工程运行正常后,由璧山区水务局组织区有关部门联合进行验收。验收过程中建立销号建卡花名册,并进行逐户走访确认,听取群众意见。第四,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多元化管理。对分散式供水工程,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跨村联建的工程由街镇水管站管理,单村工程由村集体管理或用水户协会管理。对集中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目前,全区17个集中供水工程中,由区级水利部门直接管理的有6个,乡镇街道政府管理的有4个,股份制管理的有1个,私有制管理、市级部门管理和村级管理的各有2个。第五,落实水价电价优惠政策,建立财政维修基金。一是水价方面,街镇水厂均由物价部门核定水价,由水厂管网延伸的工程实行同网同价,原则上按总表计量趸售,用水户不缴纳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集中供水站则由村委会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来确定水价。目前,一般用户水价为2~3元/t,少数工程用户水价达到5~6元/t,群众表示能承受。二是电价方面,从2011年7月起,璧山的集中式供水站、管网延伸二级加压站,甚至包括承担有管网延伸任务的街镇水厂,用电价格由0.78元/kWh调整为0.52元/kWh。三是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璧山区于2009年开始,由区财政每年预算拨款50万元和各农村供水工程提取的大修费用(按水费收入的5%提取)组成维修基金,用于工程主体损坏、主管道爆管等应急事故的维修。第六,强化水质检测,加强水源保护。水质检测由区卫生疾控中心和水文水质监测站共同完成,其中水文水质监测站每月进行水质常规9项抽检,每半年34项全分析抽检;区卫生疾控中心对各个供水工程每年进行两次抽检。区水厂的抽检合格率能达到99%以上,街镇水厂的抽检合格率能达到90%左右,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合格率为80%左右。同时,由区环保局负责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由区农业局负责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第七,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建设管理。璧山区印发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规划到建设到建后管理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上的分工和职责;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管护资金的来源,规范了基金的使用范围、管理方式和监管责任。
2.2主要经验
一是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民生实事全力推进。璧山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将农村饮水安全纳入到“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22件民生实事”之一,县、街镇、村社三级全面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区各有关部门在项目规划设计、前期立项、投资计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卫生部门提前介入水源点论证,环保部门强化水源地保护,发改、财政部门加大市区级投入力度。通过8个行政村13户随机调查,群众对供水水量和水质普遍表示满意。二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璧山区不断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思路,根据全区地表水源、人口分布、地形条件等因素,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将原来的新建集中式供水为主调整为管网延伸方式为主,尽可能提高水厂规模化供水能力,有效发挥管网延伸模式投资相对较低的优势,解决工程小而散的问题。三是通过创新建管方式强化工程建设监督制约。首先,转变角色。过去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由区水务局负责建设与管理,不利于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对群众的需求考虑较少。通过几年的实践,该区不断创新建管方式,区水务局由运动员、裁判员双重身份转变为主要履行裁判员职责。目前,项目实施以项目村的村委会或镇街水管站为项目法人,由所在街镇主导实施,区水务局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进度督促,工程建成后由用水户协会负责运行管理为主。其次,当好裁判员。项目建设过程中区水务局监督项目法人严格执行四制要求,对管材和设备采购执行准入制度,公开招投标确定供应商,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第三,实行三公示制度。即开工公示,开工信息由区水务局统一在媒体上公示;现场公示,凡投资50万元以上的在建工程均制作现场公示牌;村级公示,项目招投标、开工建设等内容均在村级公示栏进行公示;竣工公示,将项目实施的范围、解决户数、建设内容、投资金额、资金来源等信息进行公示。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a)仍存在一定数量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根据璧山区提供的资料及现场调研发现,由于国家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的政策性因素,以及个别行政村处于偏远山区,居住分散。目前,初步估计规划外仍有5万多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同时,部分工程如现场走访的大兴自来水厂、阳岫水厂等,工程主体多为早期建设,后期进行改扩建,设备已发生老化的现象,部分管网在“十一五”期间由于投资不足,采用了PVC材料,爆管等现象时有发生,管网漏损大,这些原因使得部分已解决的饮水安全的人口出现了“反弹”。
b)基层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随着大批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成,急需管理人员来保障日常供水、设施维护,但调研时发现,除规模化水厂及部分管网延伸直接覆盖的工程以外,由于大多饮水安全工程地处偏远乡村,条件差、待遇低,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吸引力。由村委会或用水户协会确定的维护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能适应日常工程维护和饮水安全管理的要求。
c)用户实际用水量与设计供水能力存在一定差距。一些用水户装有人饮安全自来水龙头和自打机井两套供水设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许多用水户优先使用机井水,自来水主要用于饮用,自来水用水量每月1t左右。同时,村镇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忙和大型节日时才返回,普遍实际用水量不足设计供水能力的50%,如实地查看的大兴水厂,设计供水规模为3000m3/d,但实际日用水量仅为700m3。d)工程运行管理难度大。虽然璧山区已建立维修养护基金,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从调研了解到,已建成的1/3供水工程水费收入只能弥补运行成本,无法足额提取工程折旧和大修费,大修和更新改造的能力依然不足,无法保证工程长期发挥供水效益。如大路水厂职工反映,供水成本在4.2元/m3左右,供水水价为2.8元/m3,扣除人员工资和相关管理费用,水厂基本处在亏本运行的状态,无法提取工程折旧和大修费;千层岩水厂的管网延伸工程,由于向农村供水的管道高差近180m,需进行三级提水才能保证部分村民供水,供水成本较高,尽管水价达到5元/m3,但仍难以平衡。
4有关建议
通过调研来看,璧山区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方面力度大,措施得力,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进展比较快,能够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下步工作提出建议如下。
a)进一步完善政策,运行管理好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需要完善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建议:一是目前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成本一般在2元/t左右,最高达4.5元/t,一些水厂出现亏损运营状况,区政府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根据供水工程实际,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管理的补贴;二是按照节约用水、保本微利的原则,指导各水站根据供水成本加强核算,合理调整水价,公开透明,确保群众对水价的知情权;三是研究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现状0.52元/kWh)统一执行农业排灌用电价格(大约0.28元/kWh)的政策,以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b)加强水质在线监测,进一步提高水质检测能力。“十三五”期间,需集中力量对不能满足供水需求的供水工程进行提升改造,确保水质真正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以区水文水质监测站为基础,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在硬件、软件方面加大投入和提高建设标准,强化水质监测,逐步建立健全农村饮水水质监测日常管理运行机制,利用现有水厂在线监测基础,建立水质在线监测网络平台,提升水质在线监测能力,确保农村饮水水质安全。
c)提早谋划,认真做好“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作。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预计到2020年璧山区总人口将达到7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璧山区应根据农村饮水安全的新形势,摸清“十三五”期间需要新建工程的规划人口和需要进行提质增效的规划人口。“十三五”期间应优先对现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巩固改造、升级提高,继续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农村安全供水保障程度,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作者:单位:水利部 河南黄河河务局 珠江水利综合技术中心
第三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与管理论文
摘要:为适应农村饮水安全的需要,要结合农村饮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情况,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实现饮水安全目标,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上实行规范化管理。结合范县农村饮水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情况浅析了加强范县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和加强水质监测管理以及供水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管理等方面。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条件;饮用水质量;安全
1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情况
范县地处河南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南北与山东为邻。辖12个乡镇,590个行政村,农村人口47.24万余人,根据2004年和2009年两次调查结果,列入国家解决核准的饮水不安全人口32.71万人。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为氟超标、苦咸水等。饮水不安全区的广大人民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而导致了种种疾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自200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截止到2015年底工程总投资约14517万元,共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32.71万人,解决了434个行政村;打深水井93眼,建大小供水站(水厂)57处,其中千吨万人以上水厂10个,单村供水及集中供水47处,铺设各种供水管线约412.70万m。
2工程的水源情况和水处理情况
全县57处大小水厂及供水站,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成为农村供水的主要设施。目前范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主要为地下水。井深多在400m以上,静水位约60~75m。所建工程供水能力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工程完工时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均经过县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认定,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才能验收使用。已竣工的饮水工程都安装了相应的消毒设施,消毒设施原材料为次氯酸钠。大多数集中供水工程均实现了供水入户,计量收费。管好用好饮水工程,是使工程保证正常供水,充分发挥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范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工程能否持久发挥效益关键在于管理。根据国家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供水一体化的要求,范县水利部门成立了相应的供水管理机构,负责范县乡镇供水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的制定、工程运行监督管理、供水单位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乡镇供水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供水水质监测体系,积极鼓励用户参与水质监督,加大公众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信息获取程度和公众的参与程度。建立水费收缴专账,实行水费收缴制度,走以水养水之路。有专门机构对工程设备进行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
3.1建立管理责任制
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根据国家五部委文件及《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根据工程所有权的明确归属,建立明确的管理责任制。根据工程大小和受益范围,建立了管理机构和配备专管或兼管人员,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集体举办或联办饮水工程,或者承包给有专门技能、工作责任心强的个人进行管理,签定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做到奖惩分明。
3.2配水工程的管理
提供饮水用的水池,应保持不垮不漏,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开敞式水池,要经常清理池中的污物,池底每年清淤1~2次,保持水质卫生。3.3供水设备的管理管网养护工作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闸门、压力表、水表及水泵、电机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维修,冬天要做好水管防冻工作。防止工作失职,影响正常供水。水泵及电机等重要设备,要严格按规程操作,所以管网的经常性养护很重要。
4加强水质监测管理
4.1成立水质检测中心
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依托范县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建设任务,确定了场地、人员、检测频次等要求。
4.1.1地下水源的检测
检测项目依据《地下水水质标准》,结合卫生防疫站多年水质检测资料,确定为:必测项目:水温、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氰化物、砷、汞、硒、镉、六价铬、铅、氟化物、铁、锰、铜、锌、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等28项。
4.1.2出厂水
检测项目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42项常规检测项目中,一方面考虑到建设经费和分析人员素质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范县的实际情况,可不检测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大肠埃希氏菌、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甲醛、溴酸盐、臭氧、游离氯、二氧化氯和总氯11项指标,但考虑到水源水存在污染的风险,增加水温、电导率、氨氮和石油类4项指标,共计35项指标。综合确定为:①微生物指标3项: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粪)大肠菌群。②毒理指标11项:砷、镉、铬(六价)、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氯酸盐、亚氯酸盐。③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7项: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铝、铁、锰、铜、锌、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④增加指标4项:水温、电导率、氨氮和石油类。
4.1.3日常例行检测水样
从出厂水指标中筛选出7项主要涉及感官和致病的指标:确定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浑浊度、色度、嗅和味、高锰酸盐指数、pH等7项。
4.1.4检测指标汇总
根据以上指标筛选,汇总不重复指标共计43项,具体为: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粪)大肠菌群、氯酸盐、亚氯酸盐、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铝、电导率。水质监测中心主要是负责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的日常化验、分析、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农村供水水源污染状况的卫生调查;及时处理危及农村供水安全的水质事故,采取紧急措施;负责各种日常检验项目检测报告的发布。
4.2建立制度和技术人员保障
制订相应的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并发挥投资效益。水质检测室制订了实验室质量管理、检测程序等管理体系文件。对运行操作与管理人员分类、分批培训,并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以保证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配备了6名技术专职水质检测员,来保证水质的安全性,目的是让范县人民能长期喝上放心水。
5供水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管理
5.1实现数据结构的统一和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村镇供水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村镇供水监测基础数据结构的统一,完善各级通讯网络,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并为今后村镇供水自动化控制、信息化标准建设奠定基础。
5.2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对村镇供水单位的水质、水量、安防等安全关键要素实时监控,实现对供水安全要素的实时掌握,如果出现了不安全征兆或现象,通过在线监控可以实现及时预警和报警,管理人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确保村镇供水安全。
5.3提高基础信息管理水平
村镇供水行业基础信息数据包括建设、运行、管理、服务、财务等基本属性信息和设施位置、管网分布等空间信息,村镇供水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后,对监测数据统一整编,使数据采集手段由手工变为自动、数据传输网络化、行业管理电子化,并定期更新,大大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同时,村镇供水基础资料整理入库后,摸清村镇供水现状和动态发展状况,为制定村镇供水发展规划、项目计划提供准确、全面的支撑,实现了数据为日常管理和辅助决策的服务,提高了基础信息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信息管理水平。
6总结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后期管理的意义是:以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权利相统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系;按成本水价供水、计量收费、市场运作,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第四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要点分析论文
【摘要】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与建设管理要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内容有:工程规模小、标准低,工程设计深度不够,水质处理和水质监测不力。结合这些内容,总结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最后阐述了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施工与建设管理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人们的生活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饮用水质量良好,为人们的健康生存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民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体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结合当前农村饮水安全标准,主要表现在水质、水量和取水程度等方面。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属民生工程,对工程质量必须严格要求、严格把关,同时要符合民意,顺民心,得民情。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工程规模小、标准低
早期农村兴建的饮水安全工程中,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式、另外一种是分散式,其覆盖范围也比较有限,导致水资源水质和水量均难以得到保障。此外,其工程设计标准较低,水源保证率也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地区干旱缺水。工程规模小、散、低、糙的情况下,对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一定阻碍。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早期兴建的一些饮水工程中存在50%以上的工程都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1.2工程设计深度不够
在部分工程编制的实施方案中,其时间较紧,相应设计人员没有实地进行路线踏勘,只是听取介绍或者地形图上进行布置,这就导致水源论证或者工程方案、水处理工艺选择上不够合理,促使运行规模出现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农民需求水量估量过高,在供水量的设计上,是按照农村人口加上自然增长进行预测的,同时考虑到企业、消防公共建筑以及管理网漏损等其他用水情况进行设计的。但是,近几年农村常驻人口逐渐减少,尤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很多农村家庭举家搬迁到县城,这就导致实际供水量远低于供水规模。
②农村生活用水习惯和水价较高,促使农村人依旧在使用自己的井水。因此实际供水量远小于设计规模。
1.3水质处理和水质监测不力
对水质进行监测内容主要有,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检测,这些内容是供水水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地表水以及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其使用的净水措施、药剂投放、供水水质等,均要通过水质检测来确定。当下,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工作,均是疾控中心所承担的,其中的水质检测主要是将供水单位或者农民自愿送检最为主要方式。如果其中的检测体系不够完善,促使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不能持久开展,大部分农村饮工程缺乏专业的检验设备,难以实现对水质的日常检测化验。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策略
2.1统筹兼顾,科学规划
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筹划过程中,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起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使农村供水质量得以提升,并且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促使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并且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目标。只有这样做,才能保障农民群众放心饮水,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农村饮水安全属于农村安全供水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对工程建设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以安全供水为目标、以维持工程长效运行为核心的共识。同时,坚持“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运行模式,促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速度进一步提升。使用科学的规划方式,做好饮用水水质、水量以及供水保障率论证,将城乡行政区域界线打破,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进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使建设管理成本有效降低,为农村供水量以及水质提供保障,必要时可以考虑备用水资源。以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天鹅、后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例,对工程设计标准提高,转变传统抽水模式,采用大数据网络信息,安装智能控制抽水系统和安装智能水表。工程建设前,建立并健全机构组织,针对农村供水工程而言,严格实施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规范,充分落实项目法人制度,采用招标投标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同时,对外聘请有水利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对工程合同进行依法管理。此外,对工程投资进行严格管理,把好工程质量关,科学规范工程管理。
2.2对供水工程技术方案进行严格分析
立足现在,着眼于未来,提高建设标准,对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必须依照农村饮用水标准进行设计,将水原作为核心,选择优质的水资源,对水处理工艺进行科学优化,从而确保现在以及未来社会的供水需求。要求将水资源的净化和水质净化工作相结合,确保饮水安全,先从源头抓起,大力保护水资源。结合《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域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的要求,对项目供水进行科学规划,提高对水资源用地周边环境的保护力度,以防止其被污染。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质环境,除了依托自来水公司扩网解决的饮水安全工程外,对于集蓄供水以及深水井供水而言,要结合具体情况,为其设计一定的水净化设施及消毒设备为用水户提供高标准、卫生的饮用水。
2.3扶持引导、多渠道筹资
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而言,其属于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确保工程在政府的监督下能够顺利进行。为了进一步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一定要按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当地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紧密配合,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从而为饮水工程的建设提供保障,促使饮水工程的建设拥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对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天鹅、后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鼓舞收益群众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提供一定人力和资金支持,多渠道筹资,加大监督力度,保障专款专用。
3、取得成效
经过多年的工程实施,形成了一项十分庞大的供水体系,从而有力地改善农村饮水条件,获得较好的效益。①在社会效益上,农村饮水工程一般大多数位于是在偏远山区,这些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农民并不富裕。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农民得实惠,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能渴上安全、放心的水,促使农民与水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大大降低,尤其降低了因为水质问题引发的疾病可能性。②经济效益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充分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降低了农民用水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对于发展庭院经济、种植业、养殖业等提供了供水保障。③其他效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对于当地居民饮水提供一定帮助,解决了饮水困难这一民生问题,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实施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应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兼顾,保障饮水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且保障饮水工程符合当地饮水需求。
第五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摘要】本文就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发展思路,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运行管理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仅供同行参考学习。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问题;解决措施
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县即时抢抓国家实施“渴望工程”和“解困工程”的历史性机遇,坚“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方针”,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加大对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力度,以思想发动、政策激励、工作引导、资金扶持,加快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步伐。部分群众用上了自来水,基本上扭转了农村过去“吃水贵如油”的局面。
1农村供水水源与水质现状
地面水多采用河水、箐沟水、塘坝水及集雨水。河水流速及流量受季节和降水量影响较大,其浑浊度和细菌含量较高,水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暴雨时泥沙含量剧增,细菌含量亦急骤增高。山区箐沟水,流速较快,流量一般不大,水质较好。山区集雨水水质较好,但集水量受气候影响较大,供水总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而塘坝蓄水量受气候条件及农业用水影响较大,一年之中水位变幅大,水质一般较好,浑浊度较低。这是目前全县农村饮水多采用的方式之一。地下水水源与水位及地形、地质条件有关。地下水分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泉水。浅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近,短时间内大量取水时,水位急骤下降,限制供水量。水质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浑浊度较低,一般无色,硬度偏高,部分地区铁、锰含量超标。深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远,水量充沛且较稳定,水质大多无色透明,细菌含量通常符合卫生标准。但往往硬度较高,铁、锰、氟化合物含量超标。泉水水量因地形、地质情况差异很大,水质较好,常含与地层有关的某些化学元素。雨水集蓄的水量因不同地区降水量各异,水质好坏与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及收集方法有关,为缺水山区的唯一水源。很多地方基本上就是雨季采用水池、水窖等蓄集降水,以供饮水之用。
2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问题
群众生活用水量不足,一些地区至今仍延用传统的井水进行取水,由于水井没有调节水量作用,加上遇上干旱时节,水源经常枯竭,致使水量不足。部分村寨虽安装了简易的自来水或集中供水点,但由于当时限于资金的不足,没有按照供水工程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工程设施简陋,工程供水能力差,加之管理不善,蓄水池渗漏严重,用水量严重不足。
2.1农村饮水安全的现状
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性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威胁,加上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低,缺乏水处理设施,饮水水量和水质没有保证。由于受资金的制约,饮水标准得不到改善。近几年来,虽然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居住、电力、交通等条件已逐步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饮水设施建设基本停留在较低水平,明显滞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饮水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水质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所以,农村饮水安全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对农村饮水的水质要求
为使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农村供水的水质必须按要求基本符合国家5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6的规定。水质标准包括感官性状和化学性状、毒理学、细菌学及放射性四大类指标。水的感官性状包括色、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等各项指标。
要求水质从感观性状上对人体无不良影响。水的化学性状包括ph值、总硬度、铝、铁、锰、铜、锌、挥发酚、阴离子合成剂、硫酸盐、氯化物、耗氧量等各项指标。超过一定限量时,将会使水发红发黑,产生异味、异臭,水烧开时产生沉淀,为生活用水所不宜。在农村最常遇到的是地下水含铁、含锰和硬度过高,这时需采取除铁、除锰措施。而降低水的硬度则比较困难,在农村中无法实现,遇到此情况只有另择水源。水的毒理学指标包括氟化物、氰化物、铝、砷、铅、汞、铬(六价)、硝酸盐、硒、四氯化碳等有害物质,超过卫生标准时将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含氟量过高的水,不宜作生活饮用水。水的细菌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游离氯,通过消毒措施,使水质达到流行病学上安全,为群众供应卫生的水,是建设农村饮水工程的另一主要目标。放射性指标包括总a放射性、总b放射性。现行生活饮用水标准规定不中所含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3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几点措施
为使农村供水的水质符合国家5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6,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势在必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总体思路是: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实现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为重点。现就思路提出以下措施:
(1)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水源布局一定要合理,把当前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充分满足农村饮水的水量和水质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建成一批高标准的水源工程,保证群众在特大干旱年份有水吃。珍惜深层地下水资源,做到深层地下水采补平衡,以科学的发展观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保证工程的可持续性。根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建设资金要充足,工程要配套,质量要达标。在选择工程方案时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以民主化的抉择方式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和施工方法。
(3)严抓建后安全管理,保正工程良性运行。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工程能否持久发挥效益关键在于管理。由于我县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多、规模小、分布面广,群众管理观念淡薄,建后管理难度也大。为确保工程长期运行,就必须根据工程类型和规模,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工程发挥效益和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方式,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用水户参与的自主管理体制。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建立适应榕江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管理主体到位、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4结语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加大对水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探索农村饮水工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谐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供水水质监测体系,积极鼓励用户参与水质监督,加大公众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信息获取程度和公众的参与程度。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了农村供水基金会或协会,建立水费收缴专账,实行水费收缴制度,走以水养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