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素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对于新的概念,学生总是接受得比较困难,何况“素数”和“合数”是生活中研究不到的。按理说,今天的课上,学生通过写1~10每个数的因数,然后找这些因数的特点,发现有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些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而1的因数只有1个,得出“素数”和“合数”两个概念,其实是比较顺利的,而且,我在课上还让学生研究了他们自己的学号,得出了50以内的素数和合数,我还特别整理了50以内的素数表,让学生在明确判断理由的基础上,专门花了时间去记忆。
关于书本上的练习,由于全是基本题,而且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解决得比较顺利,但是《一课一练》上的变式题解决时就困难重重,特别是找1~20中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以及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数两题,大部分学生都找不全。可能有些同学对本单元的概念比较混淆,依次就无从下手了。希望通过明天的练习,情况有所好转。
《素数和合数》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素数和合数,我是这样导入的:谁知道非零自然数如果以是不是2的倍数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哪两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非零的自然数进行研究,不过这次的分类标准是根据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来分类,那分成几类呢?每一类叫什么名字呢?这样导入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并使学生对于探求末知的心理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初步感知相同的事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接下去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写出1到9各数的所有因数,让学生按因数个多少进行分类,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分成三类,我初步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猜测:那1是素数还是合数呢?交流后,大家通过判断因数个数的多少,得出了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同学们在操作、观察、猜测、交流活动中,逐步加深了对素数、合数意义的认识,也从一个特定的层面上认识了自然数,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奇妙。学生在理解了素数和合数的意义之后,我利用学号这个资源,让学生正确判断每个同学的学号是素数还是合数。目的在于让学生既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又感觉到学号这个数,会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天长市城南小学
王永斌
一、教材领悟
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8—79页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素数和合数”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中的一节内容。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素数和合数的学习是在学生理解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奠定基础。
3、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注意由易到难,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0以内数的因数,理解素数和合数的基本内涵,初步学会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再依次安排判断20以内、50以内的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练习。另外,对素数、合数的判断仅限制在50以内,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并能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素数、合数基本概念的理解上。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理解素数、合数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同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贯彻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目标预设
本节课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
经历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认识素数和合数,学会判断一个数(50以内)是素数还是合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归纳等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经历概念的发掘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上述目标,我预设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使学生通过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难点:能够迅速判断一个数(50以内)是素数还是合数。
四、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新知——归纳总结,师生评价。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索——反思——提高”,展现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比较、归纳的探索过程。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六一”节快到了,老师给大家送来了礼物!(课件出示百宝箱)大家想要吗?可是这上面有锁,而且是一个密码锁,打不开,怎么办?
2、(多媒体出示)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它既是一个偶数,又是5的倍数;最高位是9的最大因数;中间一位是最小的素数。你能打开密码锁吗?
3、学生质疑:什么是素数。教师相机引入本节课内容:素数和合数。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学生感兴趣的送礼物的情境引入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打开密码锁就可知道礼物,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写出2、3、5、6、8、9的所有因数。
(1)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这几个数各有哪几个因数?并要求说出找的方法。(2)教师引导提问:在这些数中哪些只有两个因数?哪些数的因数超过了两个?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找出各自的因数后总结出特点,为下文概念的出示做准备,使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发掘过程,印象深刻。)
(3)组织学生讨论: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提出概念:素数。要求学生集体回答:什么样的数叫素数?(4)观察超过两个因数的数,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提出合数的概念。要求学生集体回答:什么样的数叫合数?(5)启发学生思考:1的因数有几个?1是素数吗?是合数吗?
(设计意图:根据给定的标准观察、分析,突出了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分类标准的合理性。通过对“1”的研究,完善对非0自然数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素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
2、出示“试一试”:先找出4、7和10的所有因数,再写出这三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
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提问:10以内的数中有哪几个素数?哪几个合数?1呢?
(设计意图: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3、做“50以内素数表”(想想做做2)
(1)刚才通过分类,谁说一下:“2”是素数还是合数?那么除了2以外,2的倍数是素数还是合数?把这些合数划掉。划完后想一想,我们划掉的是什么样的数?
(2)同理划掉3、5、7除本身的其他倍数。(3)读剩下的数。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完成50以内的素数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断: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2)素数都是奇数。()
2、完成“想想做做”1:先找出1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再把11—20分别填入圈里。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后,指名回答。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区分11—20的数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11—20中的素数是哪几个,你能记住吗?
3、完成“想想做做”3: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1)独立思考后组织交流。
(2)提问:怎样能迅速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4、自我介绍
根据自己的学号说出这个数的特征,越多越好。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组有层次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联系了以前的知识。通过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强化探究学习的效果,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四)归纳总结,师生评价
1、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回到课始情境,你能打开密码锁了吗?里面是什么?大屏幕显示:“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八个大字。
3、师:这就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快乐吗?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思,及时反馈,学生内化知识。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素数和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素数2、3、5„„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因数——合数:4、6、8、9„„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七、教学反思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我尽一切所能为学生创设可供观察、可探索、可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
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
2、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把生活问题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近生活教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三篇:素数和合数教学反思篇一
素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篇一:素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素数和合数这节课不好上,尤其对我这样的教学新手。四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两个概念。课前我想了很多方法,试想着怎么样才能将这两个概念很好地呈现给学生。生搬硬套地出示书上的概念,最终学生还是能掌握,但是否能用一个很简单,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让他们牢牢地区分素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的特征。可不可以从素数和合数的字面意思入手?我这样说服自己:素可以组词朴素,由此让学生记住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合有合作之意,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的因数。
在课上我试着让学生说出素与合的字面意思后,出示素数的概念。这时,一学生的话打开了全班的思路。在给素组词时,一学生说还可以组素菜,太穷了天天都吃素菜。当时我灵机一闪,顺着他的话问到:“素数穷不穷?”“穷,穷到因数除了它自己就只剩下1这个拐棍了。”这时全班都兴奋了起来,我趁机追问:“合数呢,富不富?”“富,除了拐棍和它自己还有很多钱。”“有钱,其他全是保镖。”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为了引出“1”我问道:“还有一个连穷人都算不上,因数只有它自己,它是……”“1”“流浪汉!”“所以我们说,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时我再要求学生读一读书上关于素数、合数的定义,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在课后的练习中,几乎没有学生因不能很好地区分素数、合数的特征而出错的。
将知识以这种形式传授给学生,严格来说是不成体统的。因为当时只从怎么做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一点考虑的,所以难免有点让人感觉这样的数学课太不上路子。课后想想似乎自己做得过了点,但以后避免在课上出现类似的状况。
篇二:素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素数和合数》是苏教国标版第八册的内容,作为新的国标版本的教材,和现在五年级普遍用的苏教版教材有些不同,因为两个版本的教材我都上过,所以还是有些体会的。
先谈谈上过之后,我对教材的比较: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编者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国标版教材《素数和合数》是面对四年级的学生,编者仅仅在教材上要求学生50以内的自然数是素数和合数进行判断并知道概念;而苏版教材《质数和合数》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判断100以内的自然数是质数和合数并明确概念的含义;其次还有对概念的名称叫法不同;素数和质数的叫法,看起来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是可以看出编者希望通过这个小小的名称的改变,凸显出新教材和国际接轨的想法和新教材的新理念;第三,教材的编写风格不同,国标教材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苏版教材更着力突出教材的数学性显得很严谨;第四,对概念的定义方式不同,国标版本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并不很准确的给出,这个就和苏版教材也不同,最后一点,两种教材的前面知识的铺垫也不相同,国标版本在素数和合数之前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2、5、3倍数的特征而没有建立整除的概念,而苏版教材就比较传统的把知识的前后联系突出出来,一层一层从整除开始延续下去。
谈完不同,也要说说相同的地方。教材都是从一个数约数(因数)的个数入手建立概念,都需要学生能判断一个数是素数和合数,都要学会数学家找素数的方法,介绍素数表的产生,并延伸到歌德巴赫猜想。
原本以为同一个内容,仅仅相差一个年级不需要改变很多,但是通过自己的试教,才发现完全是不一样的。
五年级的教材首先是从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入手,进行分类,把这些数分成若干类,从中找到质数的特征,再找到合数的特征,逐步往下教学的。四年级国标本的教材在因数和倍数单元中,突出数形的结合,因数和倍数就是建立在拼摆小正方形的基础上建立关系的,那么质数和合数,还应该更能突出的体现这个关系。但是因为四年级教材学因数和倍数时就已经是拼摆小正方形,所以到了素数和合数就改为也是直接找找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入手,在明确了教材的意图之后,我就把原先教案中的这个部分整体进行了改动。在教学中很明显的感觉这样揭示概念很直截了当,更节约了时间为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
在教学中,我比较突出的几个地方说明一下:
1、课前要建立有关分类概念,明确相同的事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
2、概念的揭示要直接,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分3个层次螺旋上升;首先从分类中抓住特征,初步总结概念,第二能运用概念判断10以内的自然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第三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抓第三个因数,只要能找到第三个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从而更加熟练和准确的运用概念判断;
3、练习的形式多样,从各种形式的练习中更加理解概念;
4、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歌德巴赫猜想中提升这节课的品位。
课后对自己教学的几点想法:
1、对学生的回答的再引导很重要;
2、对教材的钻研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
3、注意教学时的语言,要更加精练,更加注重评价到位。
其实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很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然后我再次反思再次回味,我想得到收获就会更大了。
篇三:素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素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迫切地希望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课中,我尊重孩子,信任他们,勇敢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首先我是让孩子们快速找出1到20各数的因数,然后引导他们观察,主要是从因数的个数上去观察。刚开始学生将他们分为两类:有1个或两个因数的:1,2,3,5,7,9,11,13,17,19;其余的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我给与肯定并告诉孩子在数学上“1”这个数比较特殊,我们把它分为单独一类,有两个因数的归为1类,并将这样的数称为素数,然后让孩子根据这些数因数的特点给“素数”定义一下,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就是“1”和“本身”,自然而然就得出素数的定义,理解素数后,合数的理解就很简单了。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素数和合数
预习目标:1.你知道什么是素数和合数。
2.你知道1是素数还是合数。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重点难点:1.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刚开始这个单元内容的学习时,我们就知道,我们研究的数是非零的自然数。谁还记得这些自然数如果以是不是2的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哪两类?(指名口答)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你能各举5个例子吗?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非零的自然数进行研究,也要将它们分类,不过这次的分类标准是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那么分成几类呢?每一类叫什么名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投影呈现例题,指名在投影片上做题,其他学生做在书上。(2)指名说一说这几个数各有多少个因数。提问:如果把这6个数按因数个数的多少分成两类,你打算怎样分类?先说给同桌听。(3)指名说出分类方法,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意见,并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分类法更能突出每一类数在因数方面的共同特点?
(4)谈话:请仔细观察只有两个因数的数,这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是1,一个是它本身)
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叫做素数,也叫做质数。那么什么样的数是素数呢?
我们再观察超过两个因数的数,这些数的因数与素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
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合数。那么什么样的数是合数?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出了什么是素数、什么是合数,书上是怎样说的?请阅读课本第78页“茄子”卡通下面的四行文字,把你认为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5)谈话:非零的自然数中最小的是1,我们还没研究1的因数呢。有几个因数?它是素数吗?它是合数吗?
这样看来非零的自然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分类,你认为应该分成几类?哪几类?
2.教学“试一试”。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2.做“想想做做”第2题。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四、全课总结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素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素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教学难点: 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刚开始这个单元内容的学习时,我们就知道,我们研究的数是非零的自然数。谁还记得这些自然数如果以是不是2的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哪两类?(指名口答)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你能各举5个例子吗?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非零的自然数进行研究,也要将它们分类,不过这次的分类标准是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那么分成几类呢?每一类叫什么名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投影呈现例题,指名在投影片上做题,其他学生做在书上。(2)指名说一说这几个数各有多少个因数。提问:如果把这6个数按因数个数的多少分成两类,你打算怎样分类?先说给同桌听。(3)指名说出分类方法,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意见,并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分类法更能突出每一类数在因数方面的共同特点?
(4)谈话:请仔细观察只有两个因数的数,这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是1,一个是它本身)
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叫做素数,也叫做质数。那么什么样的数是素数呢?我们再观察超过两个因数的数,这些数的因数与素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
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合数。那么什么样的数是合数?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出了什么是素数、什么是合数,书上是怎样说的?请阅读课本第78页“茄子”卡通下面的四行文字,把你认为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5)谈话:非零的自然数中最小的是1,我们还没研究1的因数呢。有几个因数?它是素数吗?它是合数吗?
这样看来非零的自然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分类,你认为应该分成几类?哪几类?
2.教学“试一试”。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四、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