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弦外音哲理故事[小编推荐]
说话应该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让人一下子明白你的意思。殊不知,在有些特定的场合,说话却不能明言,点到为止,不捅破那一层纸,双方都意会而无须明说也是一种技巧。
曹操很喜爱次子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长子曹丕转立次子曹植为世子。当曹操就这件事征求贾翊的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曹操就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呢?”
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的事。”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贾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废曹丕的事了。
贾翊对曹操想废长立幼的想法的态度很明朗,言外之意很明显: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你不想招致灾祸就不要废长立幼。意思很明显,却没有说出来,可谓是高明之举。
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地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因此,在许多场合,有一些话不好直说,不妨来个旁敲侧击绕道迂回,让对方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二篇:非语言里的“弦外音”很重要
非语言因素和语言因素一样,都是人际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有的时候,非语言沟通更能清楚地透视一个人的内心。
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是指通过一个人的动作、神态、语气语调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因素充当的不是辅助性的角色。有的时候,它的功效甚至会超过语言因素。
非语言沟通的特点首先是无意识性,例如当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站在一起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同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一个人有心事的时候就会给人忧心忡忡的感觉。就像弗洛伊德所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那么他会用指尖说话。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基本都是无意识的反应;其次是情境性,非语言沟通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才发生的;再次是它的可信性,语言由于受到意识的控制可能会说谎,但是非语言因素却能真实的反映内心,例如当某人说他不害怕的时候,手却在发抖,由此可以证明他实际上是害怕的;最后,非语言因素还有个性化的特征,我们可以在同某人进行非语言沟通的时候判断出这个人的个性特征。
例如,习惯手插裤兜的人性格比较谨慎,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工作起来比较刻板,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是逆境就会缺乏承受能力;经常摇头的人在社交场合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这种人会时常遭人厌恶;经常拍打头部的人表示对某件事情突然有了新的认识。
由此而得之,要读匿一个人不一定仅仅通过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同样可以解读行为习惯里的人性密码。
文章摘自:http://wenku.baidu.com/new?fr=UploadSuccessful
第三篇:山外的楼哲理故事
一位20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到山村小学做了一名女教师。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引起了小小的争议。他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下,她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旮旯,亲身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
我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的。面对记者一大堆的问题,那个年轻的女教师只恬淡的说了一句话:我们那地方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智慧解读】
我很佩服这位老师,因为我小时侯也是在偏僻的乡村生活。如果沉浸在一个闭塞的小天地里、没有强烈地走向外边精彩世界第二欲望,那么多几件教具又有什么用呢?
第四篇:外音欣赏资料
1.分节歌
一首歌曲的歌词常常分成几段。每段歌词韵律相同,并唱同一旋律的歌曲,叫“分节歌”。分节歌他是民歌、通俗歌曲、简单的抒情歌曲和叙事歌曲常用的形式。
2.通谱歌
作曲家谱写多段歌词的歌曲时,为了要用音乐来表现歌词内容的细节,常常把每段歌词谱成不同的音乐。这样的歌曲叫“通谱歌”。
3.进行曲
进行曲原是军队行进时演奏的音乐,汽车发扬军威、鼓舞士气的作用。最早用于土耳其军队,是行进用的音乐作品。
4.小夜曲
中世纪欧洲的游吟诗人,每逢月明之夜,常常抱着吉他或曼多林,在贵妇的窗前且弹且唱,倾诉爱情,所唱的歌就是小夜曲。
小夜曲的三种体裁:声乐小夜曲、器乐小夜曲和讽刺性小夜曲。
5.圆舞曲
圆舞(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旋转舞,起源于德国民间的伦德勒舞。是一种新创的德国舞曲。一般为小快板节奏。
6.序曲
序曲原来是戏剧(歌剧、话剧、清唱剧等)开场前演奏的管弦乐曲。17世纪后半叶的序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早期法国歌剧常用的法国序曲,另一种是那不勒斯歌剧常用的意大利序曲。
7.古典组曲 16世纪到18世纪,在欧洲盛行的把民间舞蹈和舞曲改编组合而成的曲式形式,成为古典组曲。盛行于巴洛克时期,流行于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古典组曲包括四首舞曲乐章: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吉格舞曲。
8.民族组曲
民族组曲取材于当代(19世纪中叶)的民歌和民间舞曲,鲜明生动的音乐既反映了人民的风俗生活,又表现了民族的性格和气质,在民族乐派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9.集成组曲
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西方作曲家常从歌剧、舞剧、配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精选出几段音乐,改编成为一套组曲,即集成组曲。
10.标题组曲
19世纪中叶以后的近代组曲,除民族组曲和集成组曲外,还有按照标题内容为构思的标题组曲。标题组曲常常采用文学题材。
11.奏鸣曲
奏鸣曲原指被演奏的音乐,后来指一种多乐章的曲式。是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种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古奏鸣曲包含“慢-快-慢-快”四乐章,近代奏鸣曲分“引子-呈示部-展开部-现部-尾声”。
12.室内乐
室内乐是17世纪末叶以前在较小的场所演奏的音乐,是为贵族服务的,当时的室内乐可以指声乐,也可以指器乐。
13.交响曲
交响曲是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源出于歌剧的序曲,是一种戏剧性体裁。现在的交响曲是取精用宏的管弦乐套曲。
14.协奏曲
协奏曲原意是“竞争”。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协奏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或多或少包含不同乐器交替演奏的器乐合奏曲,另一种是参奏乐器明确分为小组独奏乐器和大组合奏乐器,双方轮流崭露头角,互争胜长的“大协奏曲”。
15.交响诗
交响诗是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一种单乐章标题交响音乐。开创这一体裁的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16.钢琴性小品
钢琴小品一般是单乐章结构的短小曲目,曲式结构构简单。
它的13种体裁分别是:无词歌、音乐的瞬间、即兴曲、船歌、夜曲、叙事曲、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前奏曲、摇篮曲、谐谑曲和变奏曲。
17.清唱剧
清唱剧是17世纪之初和歌剧同时产生的一种音乐-戏剧体裁。它的形式跟歌剧一样包含序曲、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
18.康塔塔
康塔塔是一种类似清唱剧的音乐-戏剧体裁,它同清唱剧和歌剧一样,兴起于17世纪初期的意大利。是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原意指声乐说唱的乐曲。后演变成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各乐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19.歌剧
歌剧是用声乐和器乐表现剧情的戏剧作品,产生于16世纪末年的意大利。它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正歌剧、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
20.音乐剧
音乐剧,是一种现代的舞台综合艺术形式,以叙事为主的戏剧表演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体动作,同时融合服饰、布景、灯光等舞台美术的辅助形成精彩纷呈、动感的舞台效果,在激发观众情感的同时又具有高度娱乐性特点,有叙事音乐剧、音乐喜剧、悬念音乐剧、综艺音乐剧等类型。构成音乐剧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戏剧、音乐和舞蹈。四大经典音乐剧——韦伯 的《猫》、《歌剧院魅影》和 勋伯格 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
音乐作品赏析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人民群众向专制暴政进行英勇搏斗的战歌和凯歌,表达了贝多芬所说“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第一乐章充满了悲壮激昂的热情。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贝多芬是古典交响曲的革新者。在他的手里,交响曲成为表现反对专制暴政、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热情和英雄性格的重要体裁。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的音乐体现了挪威人民的理想。他用生动的音乐语言塑造了民间传说中的幻想人物的形象,并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抒情风景画和风俗生活化。《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包含四个乐章,每一乐章都由一个主题发展而成,音乐形象非常统一,四个乐章构成四幅不同的自然图景和风俗图景。第一乐章采用田园曲的体裁和单主题三段式的结构;第二乐章采用丧葬进行曲的体裁和单主题三段式的结构;第三乐章是一首东方风味的玛祖卡,结构也是单主题三段式;第四乐章是舞曲和进行曲的结合,结构以单主题三段式为基础,变奏了两次。
《西班牙随想曲》——俄国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是一部色彩斑斓的交响组曲,描绘难过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和西班牙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全曲分为五个短小的乐章。第一乐章取材于西班牙阿斯土里亚斯的民间器乐乐曲《黎明小夜曲》,处理成为一首活跃喧腾的舞曲;第二乐章是一首抒情变奏曲,主题取材于舞蹈歌曲《黄昏舞曲》;第三乐章是第一乐章的再现,调性移高半音;第四乐章“场面和吉普赛歌曲”是一个华彩缤纷的即兴性乐章,包含两个主题;第五乐章取材于凡丹戈舞,是一首欢快的三拍子西班牙舞曲。“黎明小夜曲”的主题在第一、三、五各乐章的出现,使这首交响组曲具有回旋曲的特点。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传统的“快-慢-快”三个乐章,但三个乐章是连续不断的一气贯穿的,他取消了双呈示部,改为单呈示部,这是门德尔松首创的套曲形式。这部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莫扎特式的歌唱性快板;第二乐章是三段式结构的抒情行板,抒情主题由独奏小提琴主奏;第三乐章是一首轻快活泼的舞曲。
《悲怆奏鸣曲》——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包含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的典范作品,即c小调钢琴奏鸣曲,所谓“悲怆”不是指悲伤凄怆,而是指热情激动。它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揭示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抒情篇章,三主题周而复始,构成“a-c-a”布局的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的混合,即奏鸣回旋曲式,表现各种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奏鸣回旋曲式的三个主题按照“a-b-a-c-a-b-a”组合起来。
《彼得与狼》——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是应莫斯科儿童中心剧院之请而写的。这篇交响童话讲的是少先队员彼得智斗恶狼的故事,演出时在音乐中穿插说明故事情节的朗诵词。作曲家用一系列“主导动机”分别代表故事中的人物、动物和事物。音乐一开始就介绍了各种乐器演奏的七个主要主导动机。全曲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段:第一段描写夏天早晨草场上的宁静气氛,小鸟和鸭子、猫和小鸟以及彼得和爷爷之间发生的细小的纠葛;第二段叙述大灰狼出现以后的紧张发展,第三段是一首胜利进行曲,描写押解大灰狼的浩浩荡荡的队伍。音乐形象鲜明,而且听众欣赏这部作品时,不仅有主导动机可以按图索骥,还随时有朗诵词提示故事的情节,这都保证了这部作品的通俗易懂,使它不仅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也为成年人所喜爱。
作品对应
《F大调弦乐四重奏》——海顿,奥地利《邀舞》——韦伯,德国
《卡门序曲》——比才,法国《法国组曲》——巴赫,德国《西班牙随想曲》——里姆基斯,俄国《培尔金特》——格里格
《鹅妈妈》组曲——拉威尔,法国《彼得与狼》——普罗科菲耶夫,苏联 《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第五命运交响曲》——贝多芬,德国 《小夜曲》、《鳟鱼五重奏》——舒伯特,奥地利
《婚礼进行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德国
第五篇: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
一天早上,小和尚发现师父得到了6个馒头,大师兄也得到了6个馒头,只有他自己得到了4个馒头。
小和尚觉得太不公平了。师父得6个馒头,他没意见,可大师兄也得6个馒头,不是跟师父平起平坐了吗?不行,不行!
于是小和尚找到师父,也要6个馒头。师父说:“你能吃下6个馒头吗?”小和尚大声说:“能!我要6个馒头!” 师父看了看小和尚,把自己的馒头拿了两个给小和尚。不久,小和尚就将6个馒头吃完了,他吃得很饱很饱。小和尚拍着肚子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你看,6个馒头我都吃下去了。我能吃6个馒头,以后每天早上我都像大师兄一样要6个馒头!”师父微笑着看小和尚,说:“你是吃下去了6个馒头,但明天你要不要6个馒头,还是等会儿再说吧!”
小和尚觉得肚子胀,也口渴,然后就去喝了半碗水。接着,小和尚的肚子比刚才更胀了,而且有点儿发痛。小和尚开始难受起来,根本没法像平时那样挑水扫地念经。这时,师父对小和尚说:“平时你吃4个馒头,今天你却吃了6个馒头,你多得到了两个,可是你却并没有享受到这两个馒头的好处,相反,它们给你带来了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着别人,不要与人比,不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乐。”
小和尚点点头,捂着肚子,说:“师父,以后,我还是吃四个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