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2:2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第一篇:《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大学期间,在教育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经常会听到前苏联“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对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书名早已熟烂于心,却未曾仔细地阅读过,当时的我觉得这肯定又是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抽象的教条。而今我踏上了工作岗位,反过来再阅读这些教育著作,却深有体会,也能更好的与实际相结合。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跟随着他,我一次次的地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他的生平,走进他的教育思想,原来他的教育学理论写得这样平易而富有魅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中,是没有一个差学生,没有一个教不会的学生的,每个孩子的心灵都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田地,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的每一个幼苗,让他们茁壮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尊重、信任学生,尤其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指出他们是脆弱的,要小心地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许采用粗暴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聪明才智在于,是孩子们把教师的意图当做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施,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永远也不会是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在他的眼里,上课、评分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动领域,真正的教育者意味着奉献—奉献爱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着大师的话,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作为幼儿园的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是特殊的,因为3~6岁之间的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尚未完全形成,而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屡教不改的情况下,我选择了在集体面前去批评他,现在想想,孩子们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工作中,我经常会陷入这样的苦恼:为啥我用心地对待每个学生,但对学生起到的效果却是很小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答案:爱并不能代表一切,而应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来爱学生,用心呵护学生的心灵。

在第二辑又见卡娅中,通过李镇西老师的记录,我看到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介绍,由此可见他的教育思想在全球都得到了有效地传播和实践。而卡娅写给学生们的回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教育大家的女儿,她对父亲思想的传承,对学生诚挚的爱感动着我。在信中、他用父亲的“需要—困难—美好”六个字诠释了对生活、对学习、学校和教师的看法,而作者李镇西老师,也正如信中所言,为了这无悔无愧的一生,他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用心灵来滋养学生,以为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幸福的一生而努力执着。

李镇西老师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着自己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过程,每一辑都给人以震撼。从他的一字一词中,我们能感受到李老师就像一位狂热的追随者,我们和他一起感受着这个过程的幸福,李镇西老师真不愧是“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他将书中所得运用在实践中,并用生命在做教育,在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平凡的文字,鲜活的生命,让我爱上这本教育理论书籍,也让我开始结合自己的实际,反思我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一起同李镇西老师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第二篇:《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朱培成近期阅读了李镇西《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一书,有些心得。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穿行于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森林”,“又见卡娅——江阴日记选”,“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乌克兰日记”。第一部分讲的是作者如何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如何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光荣而艰辛的职业中。这不是一些简单的读后感,而是作者在用真心拥抱自己的理想,并且和理想携手同行的过程,每一篇短文中都有作者亲身的经历,有的是经验,有的是教训,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诠释了作者的成长——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过程。文中穿插着苏霍姆林斯基那诗一般的文字,让文章读来既生动又优美。第二部分是作者在江阴参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学校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的记录和感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通过作者的记录,看到了多位国内外专家,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对苏霍姆林斯基生平和思想的介绍,这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以及他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承,令人高兴的是,有那么多人赞同他用心灵来滋养学生,赞同他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第三部分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乌克兰,最后,作者带着深情,也带着责任感的写下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同时作者也给出了答案:“今天,我们最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的是——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李镇西的读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果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是从实践到理论,那么李镇西则是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给理论以生命。李镇西找到了值得他学习的榜样,并持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同时也通过不断的汲取苏霍姆林斯基的精髓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成为了一个卓越的教育者。感受二,独立的思考能力是成为一个教育人非常可贵的品质。李镇西书中写到“尽管多年来我都在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我从来都不迷信他,我从来不用“崇拜”而用“崇敬”来表达我对他的感情。我最近思考的最多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局限性,或者说他的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末篇“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是作者结

合中国的现实和实际来谈的想法。那些泛着智慧闪光的话语,触动着我们每个阅读人的心灵。“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这你的新,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尚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造的感觉”。感受三:写作的重要性。李镇西在书中写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精神至所以能够流传并传播开去,缘于他的笔耕不辍。而李老师也正是通过写教育日记,教育故事而传播了自己的教育经验,给更多的教师以启迪。

最后,让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态度,“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第三篇: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自有幸被校选为培养对象以来,我的感觉是,对于我的专业成长,是说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这一年来,是以前十年的成长。这种感觉,不是心血来潮,不是夸大其词,是大学校、大环境影响的,学校要发展,教师专业的素质必需要尽快发展。那么教师的专业如何成长呢?我的体会是下面的这句话应该牢记。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

这是当代教育名师、国家督学李希贵说的一句话。我借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具有智慧性的。教师应该通过对工作常规、生活常规和处事常规的改变获得成长或实现快速成长的可能。

没听过于漪老师“三次备课三年成为名师”的故事吧。是这样的:刚出来做教师的时候,教中学语文的于漪老师就坚持每课三备。一篇课文拿到手,先是独立地阅读,理解字词,确定重难点,提出教学目标,写出教学方案。这是第一次备课。接下来,找参考资料,进行阅读比较,发现疏漏,改正偏颇,修正教学方案。这是第二次备课。第三次备课呢?是在课上过之后。课堂出来了,发现课前的设想与课堂的实际还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如教学容量、问题难易度、环节与流程的设置等),于是回过头来再作调整和修改。好,奇迹出现了。这样坚持了三年之后,于漪老师出名了。不是做法出名,而是自身出名——她,成了上海市的名师。

备课是教学常规,可大家都是老套套,一次完工,没有人备三次的。所以说,在备课这件事上,于漪老师是做到了不像一般人一样活。那么,这样“活”了之后的结果呢?自然的,使她成了不一样的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所以,在教师专业成长上,我们要为人之所不为或不想为或不能为。譬如,双休日,大家都安安稳稳地“休”了,我们能不能不完全“休”,而适当地安排一点“修”呢?修学识,修技能,修德行等。

在课堂教学上,特别是公开课,我们一般人都喜欢在课前下功夫,如,精心读文本,精心做课件,精心预设教法,精心策划课堂上的活动环节„„而很少有人能够在课后下功夫的,如精心的反思、精心的总结等。我想,如果那位教师能够来个“不一样地活”,把课堂上所下的功夫从课前移到课后,或者课前、课后一并下功夫,那么他(她)也很可能就会成为“不一样的人”。

成长是需要被“激活”的。走相同的路,取相同的法,做相同的事,花相同的时,结果,就只有“相同”——水平相同、能力相同、智慧相同„„1

本着不一样活的态度。假期里,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这本书主要以李镇西老师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三次见面为线索,记录了作者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交往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镇西老师是怎样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同时我也认识了一位比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读到的更加有血有肉的苏霍姆林斯基。

我也曾读过大师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并且认真地做过笔记,但李镇西老师却在用心和大师交流,甘心追随大师的伟大思想并勇于实践大师的思想。今天,我无意中跟着李镇西老师一次次走近苏霍姆林斯,用心聆听大师的教诲,悉心体会大师关于教育真谛的诠释,我被震撼了,不由自主地反思对照自己的实际工作,12年的教育生活自己做出过什么?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充满智慧与个性的教育观点,有没有富有情感和价值的思考呀„„面对大师,我只有惭愧,只有沉思。

通过阅读本书,我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镇西老师心里深刻而又永不褪色的教育观点——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让教学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手段;一个学校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应该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积极运用;应该在教学中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体系,因为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于儿童的发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要善于发挥书籍的威力„„

这些教育观点,从实际出发,既是未来的目标,又是具体的策略。曾经,自己做到了哪几点呢?自己切实为学生做了些什么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书,如果自己每天能静心反思、对照、学习、写作,那今天的自己就一定有很多收获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讲述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时说过:“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读着大师的话,不禁反思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以往,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屡教不改的时候,我就会把学生放在集体中去教育,可以说主要是把他放到集体中去批评,现在想想,当时经受这种教育的学生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自从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后,我不会再以这种方式批评学生了,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尽量单独进行教育,并且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应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要执着坚定的践行大师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念是充满着无限生命魅力的,值得我们追随。

第四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嘿嘿,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在《我的学生们的家长》这一章节,苏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接下来他用了整整12页的篇幅介绍了他即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孩子。面对那一群在战争中留下很深伤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创伤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仔还没正式和他们接触之前早已经把所以情况都熟记在心。想想自己,和孩子们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认为爱孩子,自认为在努力了解孩子,但是我真正了解哪个孩子的家庭呢。只知道孩子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埋怨家长为了生意不顾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烤虑的是他是否有足够的仁慈和热情温暖他们的心。对于我的孩子,单纯得多,可爱得多,问题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丝赞许就足以温暖每一颗稚嫩可爱的童心。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苍白。家庭作业家长没签字,有错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家长没负责;孩子吵嘴了,闹架了,心里忍不住地要生气,冲他们吼……或许,我把更多的微笑给了乖巧懂事的孩子。此刻,我再次强烈感受到那些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热情。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家长的意识比之以前要进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

情况应该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我的行动。对,我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行动注入了一支强行针。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我开始同孩子们进行到词语源头去的“旅行”:让孩子们看到美的世界,并竭力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我力求做到使词对于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现象的标记,而是还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细微差异。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像听美妙的旋律那样聆听词语,要让词语美和词语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能引起对字母的兴趣,也就是对表达人的言语声音的那些花纹的兴趣。

我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时总是带着画册和画笔。下面就是我们最初的一次“旅行”。我确定的目的是让孩子看看“牧场”这个词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我们站在垂向池塘的一棵柳树下面。远处是阳光灿烂的一片牧场。我对孩子们讲:“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草地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牧场看上去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而树木就像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在河里洗澡。看,这初秋季节开出了多么漂亮的花。咱们细听听牧场上的音乐:听见小飞虫的嗡嗡响和蝈蝈的歌唱了吗?”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还有另一段话:“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罪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这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爱,父母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

中。而我们在自己的任教生涯当中要遵循一个准则“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真”,真诚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只有敞开心扉,倾听心声,才能感化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以“真”待生。让他们觉得你可亲可近,没有任何距离感。“善”,和气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不良行为。正确评价学生的最佳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钦佩你,从而信服你。“美”,美好也,即一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修养的美。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更能使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展望未来。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并不能掩盖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在心灵,即一种内在美,让他们懂得悟美,掘弃丑陋的思想。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博大思想,联系今天的学校实践,有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师尤其应开展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这是教师思想成长和转变观念的基本条件,是学校革新的重要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胸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还应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也许就是教育工作应达到的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其实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得到体会。

随着孩子们识字水平的提高,书本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画书图书室。遗憾的是没能在书店里找到好的图画书,因此不得不由我自己来画和写。我画的第一本图书是关于严冬爷爷、狠毒的后母、善良的继女和懒惰的女儿的乌克兰民间故事。这本书画成之后篇幅也不算小——共有三十多页,每一页都有一幅画和几句话(有时只一句)。到1952年春,多数孩子都能流畅地阅读了。我们坐在草地上,有个孩子翻开图画书,读了起来„„这不单是读词,还用它们造句。这是创作。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就如同进入了画上所画的那个境界。他读的语调表达了情感和愿望的细微差异:严冬爷爷的善良、后母的狠毒、继女的勤劳和热情以及女儿的懒惰和冷酷。孩子们被他们所读的东西深深激动着:他们憎恨邪恶,为善良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几十次地读一个故事,竟然总能兴趣盎然地听它。

我想起了教师们的忧虑:孩子们朗读起来为何如此单调,呆板?为何在孩子的朗读中很少能听出情感色彩?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朗读脱离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孩子激动的是一些事,而他朗读的却是另一些事。只有当语言触动了孩子内心深处时,朗读才能丰富他的生活。

第五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编者在全面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基础上,精心地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读了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应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一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研究对教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意味着不断地自我批判,在批判中前进,从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曾经以为,教育研究离自己很遥远,因为和大多数职教教师一样,对教育研究认识上普遍存在这以下几个的误区:1.无用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无用,是自己的分外事,因而对教育研究不予理睬。2.神秘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是专职从事教育研究的科研人员或教研人员的任务,离自己很远,很神秘,因而对教育研究敬而远之。3.随意论。认为教育研究是很随意的一件事情,不认真对待,采取随心所欲的态度。

曾经以为,自己有着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对于教材早已烂熟

于胸,只要备好课就可以把课上“好”了,只要满意率过了80%就够了,现在才明白,教育的核心并不是自己怎样去“讲好课”,而是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好。

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教师富有创

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变的最重要影响来自老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程序,也许老师们会说,教学工作忙,没时间搞研究,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学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的结果,也正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财富。他认为,教学与教育必须统一起来,必须遵守“教学的教育性”。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她的心灵实施教育吗?”他认为单独的教育是不长久的,效果是不好的。只有把教育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影响才是深刻的长远的。是呀,教育无处不在,而课堂又是我们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切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应该让学生在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应有的教育。将二者巧妙融合,潜移默化,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当前这种教育形式下,很多学校,很多教师为了求高分数,不顾孩子的长远发展。只给知识,不注重发展智力,强塞硬灌,既捆住了孩子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也会将富有朝气,积极活跃的人变成了只会复制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而且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他突出强调教学与发展的统一。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反观自己,曾几何时,为了班级的排名,为了考试卷上那鲜红的分数能略高一筹,很多知识,虽有心引导,怎奈学生干启不发,只好强塞硬灌,告诉学生,只要记住,这种题型就这么解就能拿高分,不用明白到底为什么。考试过后,只要成绩高,就认为自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工作很出色,很优秀了。殊不知,这样做,只能说达到了底线,基本合格,距离优秀还差一大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有两套教学大纲。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拓展,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拓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我们一线的教师,又有几人敢说自己心目中装有两套教学大纲呢?没有发展的眼光,更不会去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只要自己所教阶段能取得高分,能令那些目光短浅的家长眉开眼笑,自己就很胜任了。不去考虑孩子走向高的学段后,知识是否衔接得上?教学是个延续的过程,到我们这里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我们应该想办法传好自己的接力棒,别让自己成为不完满的终结。苏霍姆林斯基额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实践教学思想。他

说,“有些教师持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的越深刻。”“知识只有在触动

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产生需要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从而变成他的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才能被学生掌握。„„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房子,那么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而砌砖垒墙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只有让学生去实践,他才会掌握知识。”而这一思想正好与现在倡导的构建主义思想相吻合,让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他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实践教学法能教会学生思考。好的教师是先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解决问题,并且在最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指点。这样,才既不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也不会让学生完全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看来,费尽心思为学生学习道路扫清障碍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如果能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巧妙地创造点困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也不白费心思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教学思想贯穿于他的赏识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理论中,同时也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没有方向,只能原地打转,有了方向,才便于前行。感动孩子、激发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读书的愿望,其实就是在悄悄地为孩子营造一种儒雅的家庭环境;美化家居、使家中的摆设整齐化、条理化、知识化,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等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

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最后我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警句来结束我今天的读书交流:

才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我们教育者发掘出来的,就要求我们运用自己的教育技巧,明智的塑造人的心灵,正像雕刻家使用刻刀去雕刻一块大理石那样,如果没有雕刻家的智慧和创造,大理石仍不过是一块不成器的石头而已。

下载《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胡学胜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 ----------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教育家,他一生撰写过很多的供孩子们阅读的故事和童话,他从一九四八到一九七零年间,详细跟踪观察和研究了二十九个班......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驻马店市第十二小李 文 1、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

    苏霍姆林斯基摘抄

    摘抄(1)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

    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合集五篇]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范文模版)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鼓励教师学会赞美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赞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