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建议论文
摘要:近年来,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忽视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采取针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数量随着增加。我国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一直都未停止,同时高校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对贫困生的资助,各大院校根据实际情况,为贫困生提供兼职,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以此减少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并设立各种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现阶段,各大高校的经济补助体系都基本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上学问题。但是,学校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缺乏重视,某些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后,不懂得感恩。因此,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意识。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现状
第一,在贫困生资助名额评选时,很多学生都争当特困生,甚至有部分学生家境不错,没有分享意识,不考虑较之更加困难学生,个别一般困难的贫困生却拿去更高档的助学金,尤其是获得社会资助后,仍然在学校继续申请,这就造成了不公正。第二,在贫困生名单定下之后,个别学生没能提交相应证明材料,或者对于申请表的填写不够重视,填写数据不够真实和完整,部分人认为获得学校的资助是应该的,丝毫没有感恩之心,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肯定是要获得助学金,若是没有获得反而会责怪学校。第三,一些学生在获得助学金后,本着“白送的钱,不花白不花”的心理,大肆购买物品,随意挥霍,甚至产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每当有企业和学校资助时,自己必须占据一个名额,不考虑。另外,对于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不甚满意,工作不积极不到位,部分申请贷款的学生,难以及时还款,对于学校的信息和通知置之不理[1]。第四,部分学生在领到助学金后,对学习不认真,对学校和社会不思回报,甚至认为自己的贫困是家庭造成的,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只想通过家长和学校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没有依靠自己获取资金。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自身的原因。受到家庭环境影响,贫困学生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和沟通障碍。另外,这部分人群存在压抑情绪,以及急切求胜、证明自己的心理。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人将读大学当做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想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理想与现实偏差很大,在社会中难以短期改变自己的家庭状况,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反而会在与同学相处中,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就会认为对方给予的帮助,是对他们的怜悯和同情,甚至会进一步增加自卑心理,这就很难让他们产生报恩思想。家庭的原因。家庭的教育不能跟上孩子生长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分为两个原因:
第一,这些困难家庭,大多数父母文化水平低,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足够了,这也是他们对孩子仅有的期望。因此,对于孩子思想方面的教育往往是欠缺的,父母片面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感恩意识的培养,造成一些学生性格的缺陷和思想的落后[2]。
第二,困难家庭的父母往往被生活所迫,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对孩子教育,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给不了孩子好的生活条件而自责,担心自己的经济情况影响孩子生长。因此,在孩子成长中,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而不求所报,正是家长的这种教育习惯,淡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自利思想,使他们将索取变为一种习惯,不懂得感恩。学校的原因。
第一,当前学校的资助体系不完善,仅仅是从经济上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缺少相应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养,另外,由于经济资助是无偿的,不需要学生进行偿还,存在很大漏洞,学生进行申请时,只需要出具相关证明材料证明自己在经济上是贫困的,就可以获得相应数额的补助资金。
第二,对于受资助学生没有明确的义务要求,学校的思想教育课程设置不健全,让学生产生应得的意识,没有认识到这是学校和社会对其的帮助,没有责任就没有动力,这样难以产生感恩意识。
第三,在发放助学款时,一般都是直接打到学生的银行卡,这样做的确照顾到了学生的心理,避免同学的偏见,但是由于没有正式的颁发仪式,因此资助款的到账没有告知学生,就直接打入他们的银行卡,受资助学生不能在第一时间获知消息,因此很难产生感恩心理。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造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根据原因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感恩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对贫困生加强感恩教育的主体中高校占据首要位置,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加感恩课程的开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此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例如在重大节假日,还有助学金发放的日子里,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富有感恩意味的活动,营造一个学生感恩的氛围和环境,让捐助者和受资助者结成对子,同时可以利用活动,让困难生学会和懂得感恩,体会感恩。另外,可以通过举办与资助相关的主题教育,如以感恩回报为主题的讲座,开展感恩宣传月,组织学生进行感恩征文,以及进行演讲赛辩论赛,等等,提高贫困生对受资助重要作用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咨助者的高尚情怀,让贫困大学生产生感恩意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发挥学生干部和贫困生的带头作用,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导,加强校园的感恩氛围,让贫困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3]。
第二,加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的建设。在学校中,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基地,通过课堂的宣讲,可以向大学生传授感恩知识,进而可以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加入感恩的思想,通过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在课堂上用生动典型的事例教育学生,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故事进行讲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对感恩行为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要搜集感恩教育素材,例如一些感恩题材的电影和书籍及古代的故事,以此作为依据开展主题讨论和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讲述他们的理解,进而适时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白感恩的思想。在学校中,一般会有一门“形势与政策”课,因为任课老师之前多为辅导员,可以将感恩内容作为附属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多管齐下,提高学生感恩意识。学校和社会应该多为学生创造感恩机会。对于心存感激却未付诸实际的同学,应该拓展足够的途径,让他们付诸行动。高校充分利用自己的平台,如官方微信和微博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途径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另外,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每一个院系可以建立自己的志愿服务队,在社会和学校积极开展志愿工作,帮助弱势和需要帮助的群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特长服务社会。经过一系列感恩活动,一方面可以让贫困生发挥自身特点和长处,可以体会到成功和帮助他人的快乐,进而消除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让贫困生在办公室值班,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同时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感恩的意义。
四、结语
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不仅要在物质上对学生进行资助,还应给予学生精神上的资助,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帮助学生自立自强、自我成长,让他们成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新一代生力军,最终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亚婕.增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9:76-78.[2]杨雪琴.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45-147.[3]张龙,叶晓琴,叶华松,赵卫川.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5:257-259.
第二篇:贫困生感恩教育大会感想
贫困生感恩教育大会感想
工商管理学院
贫困生感恩教育大会感想
作为一名贫困生,我在生活学习中都是十分艰苦的。在生活中,由于家庭贫困,自己要珍惜每个月仅有的生活费,每天要缩衣节食,另外,还要担心家里的状况争取不给家里添任何负担。而在学习中以前由于家庭贫困我们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来到大学为了使自己的不落于其他同学同时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们更要加倍努力的学习。可以说我们贫困生能走到今天的大学课堂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我们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上课没认真听讲,透过窗子向外张望,恰好看见母亲在田里劳作,当时正是中午,烈日当头顿时泪水朦胧了我的双眼,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觉得自己很不孝。男士我暗暗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再让母亲受苦。”中考试一次让我心痛的经历,而这又加深了我好好学习的信念。当时我一分之差没考上我们校的重点高中,这样我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上普通高中还是作为自费生上重点高中。自费生每个学期要多交一部分费用。对于家庭贫困的我来说无疑是不小的开支,不过上普通高中能考上大学的概率很小很小,更不用说重点大学了。我父母为了我的前途毅然决然把我送鸡了重点高中,而他们靠自己省吃俭用来支付我额外的费用。这让我的心里十分难过,我当时就痛恨自己为什么不再多争口气,这样能减少父母多少的负担呀。高中以后我就更加努力的学习,当别人学习的时候我学习,当别人玩的时候我依然学习,我要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为我付出的一切。
我觉得我的经历对我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使我认识到努力学习对于我们贫困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玩乐享受都不是我们所拥有的权利,而学习则是我们毋庸置疑的责任。这个责任又是十分艰巨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个人还关系到整个家庭。当全家人把所有的心血和希望都集中到你一根人身上时,这种则热就再也推卸不了了。我觉得自己成绩比较优异的是这份责任感特别强烈,使他敦促我不断前进。另外,其实作为贫困生,我们的学习生活压力很大。因为我们不仅肩负着自己的使命,还肩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全家人省吃俭用,辛勤劳动把所有的心血好在我们的求学上来,更有些家庭为了给子女支付学费到处借贷,可以说是砸锅卖铁了就是希望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而我们这些在苦日子中长大的孩子则更能理解家庭的困境,生活的艰辛,更能理解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我们必须自觉地努力学习。
国家励志奖学金是国家专门拨款用来奖励学习优异的贫困生的,国家每年给每位学习优异的贫困生5000元的奖学金。可以说,国家励志奖学金是我们贫困生的一大救星。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设立解决了我们的学习费用,减轻了我们的压力和家庭的负担,使父母不在苦与筹钱来给我们交学费缓解了家中的经济危机。另一方面也鼓舞了我们贫困生的学习斗志,使我们为了能拿到这个奖学金而加倍努力学习。就我的人而言,我觉得拿到这个奖学金对我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我更有信心去学习,使我充分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能够创造财富,也是我更加坚信学习能改变命运,因为通过拿到国家励志奖学
金是我的基本生活状况有了改观,我的命运初步改变了。另一方面,国家励志奖学金对我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收入,增加了家里的开支费用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使父母不再为我的学费而到处奔波,同时家里的状况也有了好转从而我们的心理负担也相对减轻了,使我们能相对轻松的面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说实话,当我拿到国家励志奖学及的时候我的内心有很深的触动,我切身体会到了国家给我们的关怀与帮助,感觉到了阳光的温暖与生活的美好,看到了我们大学生的希望,不会再担心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同时我觉得我还面临着一种激励和挑战,因为我们要难道这个奖学金必须保证我们的成绩优秀,否则我们将不能拿到这个奖学金。另外我接的国家设计立这个奖学金是十分明智的,对我们贫困生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既然我们的客观生活条件比其他同学艰苦,那么我们必须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状。所以国家的这项政策激发了我们的学习斗志,使我们为能够改变客观生存状况,减轻家庭负担及能够继续求学而不断奋斗。当我获得励志奖学金后,我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现状的,自己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另外,通过这件事我也认识到在今后的道路上,无论环境多么艰苦,生活多么困难,只要我们肯努力,那么一切都会改变的。我觉得国家设立励志奖学金的目的也就在于激发我们贫困生的志向,让我们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改变现状创造辉煌。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继续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树立远大志向使国家对我的投入和产出呈正比,不辜负家人和国家对我的期望,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将来回报父母,报效祖国,贡献社会。
第三篇:浅谈高校贫困生的成长教育
开学初我接到了一位同学的电话,电话中他向我诉说在最近一段时间感到有些迷茫,希望我可以给他一些建议。他是来自农村的一个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有时还感觉到有些自卑,遇事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与他的谈话我开始注重对贫困生的关注,以下是我个人对贫困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一些了解与想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加之由于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连续扩大,学费上涨,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致使贫困生比例逐年提高,贫困生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经过我的多方面了解贫困生常常具有这样特点:大多数学生能以较为平和、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经济现状。他们自强不息,意志坚韧,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勤劳质朴的品格,敢于吃苦,能靠自己的能力脱贫。但是,由于贫苦的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也有相当部分的贫困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均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贫困”,成了物质和心理的“双困生”。贫困严重影响着贫困生的学习、生理发展及心理健康。因此,对这部分贫困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使他们不但健康成长,而且能顺利完成学业,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院校贫困生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种种压力,困难重重,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物质贫困。物质贫困是指高校贫困生生活艰苦,缺乏或没有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物质贫困造成了高校贫困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带来了巨大的身体伤害,如此伤害严重地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
第二,精神及心理贫困。物质贫困直接导致精神及心理贫困。高校贫困生由于物质贫困,往往引发心胸狭窄、保守、自卑、消极甚至厌世等精神贫困和心理危机。
解决贫困生的贫困,必须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解困齐头并进。一方面,辅导员要配合学校在经济上尽可能地帮助、支持贫困生,为其创造更多的脱贫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和教育,使贫困生正确面对困难,自信自立,奋发图强,变压力为动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现实,以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战胜暂时的困难,创造美好的人生。
(1)思想上:确立“扶贫先扶志”理念
1.加强交流和沟通,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贫困生渴望被人理解、认可,更渴望有人能帮助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各种客观现实困难。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要注重方法,讲究针对性。要让贫困生认识到,贫穷不是缺点,更不是耻辱。多给他们以鼓励,在激励中树立信心;更要让他们认识到只要认真学习,不懈努力,贫穷现状完全可以改变。
2.加强“精神扶贫”,树立贫困生自立自强意识。“贫困是一把双刃剑”。对弱者来说,贫困是一种劣势,一场灾难;而对强者而言,贫困是一种磨难,是一笔取之不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要让他们把困难当作时时提醒自己奋斗的动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现实,勇于在逆境中成才。
(2)物质上:建立健全扶贫制度
1.积极为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2.积极帮助贫困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
勤工助学是这种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贫困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来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解决一些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能抑制其不劳而获思想和依赖心理,培养其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精神。贫困生自己也应正确处理勤工助学与学习的关系,不要因为参加该活动而分散精力,荒废学业。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贫困生刻苦学习。
(3)心理上:加强引导疏通
1.通过寝室中或寝室之间同学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倡导彼此交往的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理念,让其中的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的帮助,更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其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爱的氛围。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处在逆境,更需要爱,更渴望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实际上,拥有一个和谐、互助、团结的群体氛围,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尤为重要。
第一,发挥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活动。因为在这些社团里,大家站在相同的起点,有更多机会相互鼓励、互相扶持,容易敞开心扉,释放压力,找回自信。同时,通过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贫困生会增加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及自我展示的机会,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贫困生学会和训练了人际交往的技巧,知道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搭建多领域文化之平台。一是网络文化平台。二是校园文化平台。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体育竞赛、小型晚会等,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目标的健康心态。
(4)贫困生自身要不懈努力
贫穷不是过错。面对贫穷,贫困生自身应乐观自信,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走自强自立之路。首先,贫困生要自我心理脱贫。贫困生要百倍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努力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意识,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用知识来丰富和武装自己,化贫困为激励自己发奋图强的动力。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虽然在物质上不如别人,但自身有他人所不具备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诚实豁达、真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要坚定自强不息信念。贫困生要顺利完成学业,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但如果一味地依靠国家和社会,将对贫困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贫困生自身不应有依赖心理,更不要有抱怨家庭、攻击社会等扭曲心理。要树立自强自立、顽强不息的精神。
(一)通过集体机制,构建宿舍、班级集体导向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集体,大学生既是这些集体的成员,又是这些集体的主人。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素质发展、成人成才,都与这个集体的建设发展、文化氛围、精神风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引入集体机制,构建宿舍、班级集体导向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模式是高校这一特定社会环境与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相结合的可探讨性的方案。
(二)加强师生互动,引导贫困生生自我管理
第四篇:感恩教育论文
附件1
开展感恩教育 培养感恩意识
【摘 要】: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汉初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人,以优厚的瞻养以报其恩惠。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然而,随着国门的打开,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在国人心目中正日渐衰微,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现在,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学生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
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这些现象也反映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漏洞。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在班级里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学习感恩故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学习感恩的故事、畅谈故事感想或书写体会,使学生感受到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从而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记得有一天班会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班级中鸦雀无声,显现了难得一见的安静和认真,我知道文中的某些段落或事例已经触及了他们深埋在心底的那一份纯真,感恩意识已有所觉醒。
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说起了下列反面案例: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山砍柴时腿部摔成粉碎性骨折,他的班主任老师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他治腿,并在整整一个学期里背他上学放学,此后又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供他读完高中。然而,这个学生大学毕业后,从未回母校看望过自己的恩师,甚至连一张贺年卡都未曾寄过。两个案例读完后,我布置给学生一个思考的作业:哪些事值得我们感恩呢?有学生说:“我要记住别人曾经给予我的恩惠,在他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的手。”有学生说:“父母给予我生命和关爱,我要好好珍惜,用优异的成绩和孝心回报他们。”有学生说:“多为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少让他们操心,在他们的节日里,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份表达‘感恩’的礼物,并真诚的说‘爸爸妈妈辛苦了’。”
是啊,向别人表达真诚的谢意,是尊敬与礼貌最高的表达方式,也是建立与维系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通过谈话,教育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始终将他人的恩惠铭记在心,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从而使他们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
二、教师以身作则,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常以教师的行为、品德作为自己的标准,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对学生感恩情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1.让教师成为学生情感的共鸣者
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情感深处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的健全与完满程度,不仅直接承载着教育理念的“朝向”,更关系着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命运”。只有教师能够蹲下来看待我们的学生,才能始终如一同我们的学生站在同一感情线上,也才能使师生情感与心灵深处达到最微妙的相互融合与共鸣。爱并不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爱,而且这种爱,让教师成为学生情感的共鸣者,使学生学有榜样。
2.让教师成为学生人格的尊重者
就现代心理学而言: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会发展。就现代教育而言:尊重是教育的重要原则。结合感恩教育,我们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和学生一同喜怒哀乐,一道共同成长,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以心换心地述诸心灵,畅谈理想,体味人生,憧憬未来,达到心灵相通。学生从教师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中,体验到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展现自我的独特才能与价值,从而提高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朝向自我人生的完美发展,他们就会从心里敬重和爱戴教师。感恩教育也就更富有实效性的效果。
三、参加感恩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从实践层面上讲,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师者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1.利用节日开展感恩教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许多传统的节日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 的内容,如: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元宵节等等,因此,我们就结合这些节日庆祝活动,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如:三八妇女节,让学生回忆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从中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同时要求学生回家帮妈妈干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教师节,为老师送上一句问候或自己做的礼物。重阳节,去看望老人(可以是敬老院或镇里的孤寡老人,也可以是自己的长辈)。通过一个个的节日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长辈、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增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也让学生初步地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周围人的回报。
2.利用班会开展感恩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活泼好动,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行动也未“习惯化”、“自动化”,可塑性很强,处于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贮备少,其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他们对生动形象、感性具体的东西容易接受,并能在思想上留下烙印。因此,通过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表演感恩的小品,诵读感恩的诗歌,替父母算一笔培养孩子的教育成本,讲讲我身边的感恩故事„„
3.从生活细节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去做轰轰烈烈的事,而是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中明白要对身边的人心存敬意和感激。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每天向家长问好,为长辈倒茶、递上洗净的水果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就是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去孝敬父母;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去尊敬师长;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要为学生将来能够拥
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必须借助所有可用资源,抓住挈机,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使感恩行动付诸于实践。
参考文献:
【1】职勇·《感恩的心》·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
【2】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中国德育·2006年版
【3】碧冷·《教学生懂得感恩的17堂课》·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五篇:感恩教育论文
感恩教育论文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近日,我校针对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了感激他人,奏响了和谐社会从职教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感恩,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却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感恩的事例。在金训华烈士墓地守了37年的陈健,理所当然地成了CCTV2005“感动中国”人物。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在金训华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为此,他再没离开过逊克县,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现在在有些人看起过时了。前不久有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
感恩是美德,而 “忘恩负义”却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是对人最重的一种谴责。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但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最直接的结果,也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
我校组织的这次感恩教育活动,首先从算一笔感恩帐、举行一次感恩征文、参加一次感恩活动、举行感恩演讲等,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