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学本节课时,首先创设了“淘气、笑笑同时从家里出发,路途相遇“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理解情境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题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提示学生要先想办法找出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由于学生已有列程的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的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
再次,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时,主要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学生是通过画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的,要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相遇时两人行驶的全部路程是多少”从而分析得出“笑笑走的路程+淘气走的路程=840”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
最后,要和学生梳理如何列方程解决问题,第一要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第二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第三解方程,第四检验结果是否正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少部分学生找等量关系有困难,需要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
第二篇: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本节课我重视引导学生“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努力之处
1.数量关系,奠定基础。
现在的数学教材淡化了对数量关系的教学,但是我想相遇问题是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的教学,所以在复习环节我加上了对于数量关系的回忆和复习,由于学完时间较长,有半数孩子比较生疏,所以我将以下三个数量关系板书下来,分别是: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这是学习相遇问题的基础,我加以强调。
2.合作表演,亲身体验。
我通过谈话加以过渡:一般情况下,我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这时揭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然后出示例题: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两人何时相遇?这时我请两名学生商量后上台表演相遇,通过他们分别扮演小林和小云,学生深刻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要素,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他们不断商量如何表演,引发的思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要生动有趣很多,这个环节帮助他们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点,合作表演比较成功。
3.分析数量,构建模型。
然后我加以引导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使题意更加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更清楚。之后我鼓励学生寻找题目的等量关系,学生发现了在相遇问题中两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我将他们的发现板书在黑板上: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小林骑的速度+小云骑的速度)×相遇时间=路程,然后我并没有将两种方法孤立开来,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沟通了联系,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中感受理解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
二、改进之处
1.画线段图是个难点,不少学生不会画线段图时,我有些急于求成,边讲边直接给学生出示了线段图,这时应多些引导,多些耐心,引导他们一点一点地将线段图画出来最好。
2.解方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基本上通过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但是计算是出现问题不少,应该在计算上再加以细心指导,不断练习,提高正确率。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寓于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第三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遇问题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45-46页
教材分析:教材编排了两个一般行程问题的应用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算理,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括号的使用方法、会整数两步运算,并掌握了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括号的用法,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基础上,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讨论、自主解答相遇问题以及交流算法的过程。2.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数量问题,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在明确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正确进行混合运算。教学环节设计: 环节一:九十秒口算练习
3.15×10=
80÷1000= 2.5×0.4= 1.25×8= 0.201×100=
7.8×3.2+2.2×3.2=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和小数运算技巧。环节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在一条笔直的路上以不同速度行走的两个人 方向上会有什么可能?同向,相向,相背。
问题2在一条笔直的路上以不同速度从两地同时相向行走的两个人随着时间的变化 位置和距离上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行程问题的多样模式。环节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一
电脑课件出示例题及示意图。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北京和郑州相对开出,经过四小时相遇。北京和郑州相距多少千米?(1)从上面情境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已知:客车速度:每小时92千米。货车速度:每小时80千米
同时相对开出,相遇时间:4小时。问题:北京与郑州相距多少千米?
(2)说一说:“经过四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
预设:1客车与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到相遇用了4小时。到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走的总路程是北京与郑州的距离。电脑课件演示,学生回答,让学生理解“相对”“相遇”和“相距”的含义。(2)北京与郑州相距多少千米?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
先算两车4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客车:92×4=368(千米)货车:80×4=320(千米)
北京与郑州的距离:368+320=688(千米)综合算式:92×4+80×4
=368+320
=688(千米)答:北京与郑州距离是688千米。方法二:
先算两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即速度和:92+80=172(千米)北京与郑州的距离:172×4=688(千米)综合算式:(92+80)×4
=172×4
=688(千米)答:北京与郑州距离是688千米。
(3)讨论: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推导出数量关系 客车行驶路程+货车行驶路程=相遇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2 依据积与因数的关系不难推出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二,教学例题2 利用电脑课件出示例题及示意图。
一辆卡车和一辆小轿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1)从上面情境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已知:卡车速度:每小时行42千米 小轿车速度:每小时行63千米 甲、(2)乙两地相距:315千米 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提问。方法一: 如何计算相遇时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什么是速度和?这里的速度和是多少? 速度和:42+63=105(千米)3用综合算式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 315÷(42+63)= 315÷105 =3(小时)答:两车经过3小时相遇。学生说一说每步求得是什么?
方法二
我们之前学过列表法解决问题,这个可不可以用列表法解决呢? 请同学们尝试解决。交流探究结果。环节四:巩固练习
教学第46页练一练1-5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谈谈自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1
相遇问题
特征:两个对象 两地
同时
相对
数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注意实施差异教学。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解题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甚至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习时,要求早完成的学生要与旁边的同学实行一帮一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肯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遇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遇问题》
我们都知道,“相遇问题”是四年级应用题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此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我就仔细对本知识点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到一条事半功倍的的解决办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结合本班学生情况,我决定用两课时把本知识点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基础类型的课。课始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了“时间、速度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新知做以铺垫。然后重点是引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相遇、同时、相向(相对)”的概念。主要采用的是实际演示法、游戏法和空间想象法让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中最关键的词语加以理解。等学生对这个基本概念搞清楚之后,第三部我就开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例举了一个行程方面的例题,首先是求路程、然后变换题型求时间,再求某一方的速度。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求每种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结合练习题加以巩固。
第二课时:是知识的扩展。我主要是先对课后所涉及的知识延伸了行进行了分析,然后引领学生归纳出:
1、同时,相向,不相遇。
2、不同时,相向、相遇。
3、相背 行程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我再把知识面拓展到工作方面,让学生明白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工作方面求时间、求工作效率、求工作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的来讲,这两节课我都是采用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新知的方法进行
教学的,放下权利,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规律,获取新知。在解决方法
上特意引领学生在同中求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那些能够灵 活解答问题,有新意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间的 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解决问题。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到底行还是不 行,通过这次考试,我已经找到答案。
教师;余德安
2009年7月
第五篇:《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本节课我重视引导学生“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努力之处
1.数量关系,奠定基础。
现在的数学教材淡化了对数量关系的教学,但是我想相遇问题是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的教学,所以在复习环节我加上了对于数量关系的回忆和复习,由于学完时间较长,有半数孩子比较生疏,所以我将以下三个数量关系板书下来,分别是: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这是学习相遇问题的基础,我加以强调。
2.利用表演,加深体验理解。
我通过谈话加以过渡:一般情况下,我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这时揭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然后出示例题:淘气和笑笑家相距840米,淘气的速度是每分钟80m,笑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75m。两人何时相遇?这时我请两名学生商量后上台表演相遇,通过他们分别扮演淘气和笑笑,学生深刻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要素,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他们不断商量如何表演,引发的思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要生动有趣很多,这个环节帮助他们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点,合作表演比较成功。
3.分析数量,构建模型。
然后我加以引导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使题意更加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更清楚。之后我鼓励学生寻找题目的等量关系,学生发现了在相遇问题中两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我将他们的发现板书在黑板上:淘气的路程+笑笑的路程=总路程;(淘气的速度+笑笑的速度)×相遇时间=路程,然后我并没有将两种方法孤立开来,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沟通了联系,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中感受理解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
二、改进之处
1.画线段图是个难点,不少学生不会画线段图时,我有些急于求成,边讲边直接给学生出示了线段图,这时应多些引导,多些耐心,引导他们一点一点地将线段图画出来最好。
2.解方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基本上通过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但是计算是出现问题不少,应该在计算上再加以细心指导,不断练习,提高正确率。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寓于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