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的季节杂文随笔

时间:2019-05-15 12:0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飘香的季节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飘香的季节杂文随笔》。

第一篇:飘香的季节杂文随笔

我们家有一个园子,园子里开的花不是很多,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打开窗,花香就溢满了房间。母亲说是橘子花香。我顺着她指着的方向看到橘子树,一朵花也没看见。

我以前在这个家呆了十年,觉得花园里一点也不香,可能那时候家里还没种橘子树吧。我什么事没做过,拔莴苣,摘杂草,摇枣子,喂兔子,上了大学以后母亲又捣腾出一方水塘养了鱼,我就放下破网捞鱼来。每件事都被我写成过作文,虽然素材远远不够,还是编了不少的故事。外婆去世后,家里的花就没人去打理了。放任了三年多,母亲终于找工人收拾,拉了花藤缠在铜刻欧式花纹门上,没多久,玫紫色的月季开了,从此家里的花又像模像样了一阵子。

今年三月的一天,北京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雪,雪掉在地上就都不见了,化成小摊水迹。到下午雪就停了。新闻上说是顺义县进行了人工降雪作业。那一天我的许多同学去了故宫,颐和园,大观园,拍到了很多天气晴朗的照片回来。我早上是被冻醒的,一转头就看见窗外像柳花飞絮一样的雪片。后来有一天又下了很大的雨,我还以为是人工降雨,不过没有被证实。原来北京真的下雨了。不久以后,路边的树抽芽了,又过了几天,光秃秃的树管上结出果实一样坚硬的花苞。第一朵花开在电子楼门前的大槐树上。再后来,学校里的花都开了。一场雨把花都骗开了,沙尘暴随之而来。那天早晨起床,天色黄兮兮的。我穿了一条玛瑙绿色的裙子,深绿色和浅绿色相间的裙摆被风鼓起,像一把被撑开的伞。北京的沙尘暴没有味道,也看不到形状,我时常就忘了戴上口罩。白色的,紫红色的,粉红色的,黄色的,凡是树上的花都开好了,路边的土翻过了,种下了郁金香的种子,各种颜色的郁金香生出来,颜色鲜艳而杂乱,像斑蝶的翅膀。这些都没什么好说的。

寒假的时候回家,我帮着母亲一起做过喂兔子的蔬菜粮食。母亲向卖菜的老农买了苜蓿草,洗净,去根和硬枝,切成碎屑,兑了腥味扑鼻的生豆浆,和面粉和在一起。终于捣成均匀的浆糊了,再在擀面板上摊平,每一板用刀切成均匀八块,揉成团子,用烤箱烤干水分。烤熟后我好奇地捡起一块咬了一口,味道麻木得像一块石膏。母亲说要吃兔肉,养了两只刚出生的种兔,花了几千块搭了一个铁丝网的兔窝,每天清理兔子的屎尿,给它喂食。每两周还要花上一整下午时间制作兔粮。吃饭的时候从此不能打开餐厅的窗户,否则不论吃了什么,尝到都是兔窝里屎尿的味道了。养了八九个月,从冬天到春天,兔子生了两窝,出生在春天的八只兔子活了下来。小兔子喜欢团团卧在喂食碗里,塞满整整一个深凹的碗。它们像一大团毛茸茸的沙包陷在碗的里边,挤不进的皮毛部分摊在碗沿上,实在是可爱。

夏天是穿裙子的最好时光。去年春天的时候,我收到了提前四个月而来的生日礼物——一条绿色的木耳边裙子,领口上贴了一圈橙色的蕾丝花边,裙摆上沿着木耳边点缀着一条一条白色花蕊橙色花瓣的碎花。我自己买的第一条裙子是一条蓝色网纱吊带裙,蓝得有些褪色,裙摆只像一团濛濛的雾气。有一个五月的星期五,我穿了那条蓝色的裙子去学校。我呼吸到的空气晶莹剔透,好像是薄荷味的。可我不敢只穿吊带裙,在上身套了一件厚厚的汉服中衣。裙子是西式的礼服裙,上身的材质是绒面的。这样穿不仅不搭调,还闷了我一身的汗。那天我尽量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连厕所也去的少了。一站起裙摆就支棱起来,擦碰到邻座男生的课桌。在一种害羞与窘迫的心情中,那一天过去了。学校里的花因为缺少人的注意,很快就落了。我又买了一些新的裙子,毕业典礼的那一天我穿了一条纯白色的太阳花棉布连衣裙,国风型的交领衬托脖颈格外的细长。毕业照也就是穿着这条裙子拍的。去学校填报志愿的那一天,我穿着绿底玫瑰印花的飞袖连衣裙,中午还去许爷吃了剁椒鱼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和两个朋友去了汉源书店,那天下了大雨,我后悔穿了那条长到小腿的绿裙子,尽管打着伞,从中山医院下车走到绍兴路上,它已经粘在膝盖上,湿透了。我跑进汉源书店对过小区的石洞门下站了很久,等她们。暑假过后,我去了北京,她们之间还常常约会,我与她们,就难得见上一面了。去年的最后一天,汉源书店宣布关门了。我有一条七彩铅绘小桃仙印花、网纱长袖的白色暗纹提花裙子也在搬家的过程中丢失了。是的,高中时有约一年半时间我租住在斜土路上,去年夏天高中毕业,回我那有一个园子的闵行区的家,也是久别重逢。

趁着天气晴朗,花香扑鼻,我在园子里走了一趟。走近橘子树,终于看见比芝麻粒更小的白花。橘子花香浓烈得带上了一股橘子树叶的草叶腥味。也看了兔子,没待我走近,它们就蹦进洞里了。我站了很久,它们确定了无危险,又小心地探着脑袋爬出来了。我才注意到我们家里有两棵造型奇特的红枫树。它们的枝头是平坦的,几条树枝伸展出的叶片像团团火云,还以为是经园林艺术家之手的修剪和雕刻。问了母亲我才知道,红枫是春天红,夏天过后叶子就变绿了,冬天凋落,来年开春,又生长出来新的红叶。漫山遍野的秋天的红,排除了枫树的红色。四月过去了,五月的第一天,下了场突如其来的雨,雨停后,空气燥热了一分。接下去的一个月,上海要下好几场大雨,一场雨后,更闷热一分了。一张密织的大网缓慢地罩向了上海的上空,捂住它的毛孔。只有到了半夜,凉爽的海风爬上了这张大网,静悄悄地浸透它。

第二篇:白色的季节杂文随笔

燥热的空气里再次肆虐着柳絮,缠着,粘着,让人心烦。

上个柳絮乱舞的季节,我还在所谓的水深火热中趁手那所谓的挣扎的痛苦,幻想在梦想的自在与幸福中度过下一个白色的季节。

这个季节终于又来了。看着漫天的白色,却比去年更心烦。不用说没有拥有曾经梦幻的日子,反而想回到那个烽烟四起、危机四伏的年代去重温那我并不觉得多痛苦的煎熬。

现在的生活有太多糜烂的因素在腐蚀着,难以抵抗,便只有接受。然而我却很明白,自己似乎是出自被动而接受的太多太多的糜烂的东西,是那么自然的在在自己的生活中繁衍、滋长。

真的想在这个季节这个地方小时,宁可回到过去。我很清楚的了解,这是逃避,是颓废,却又无法使自己逃避这种逃避,反而总是在纵容,在顺从它。

借口发泄,躲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地方的某个角落。时间将一张张钞票碾碎,堕落的灵魂在缭绕的烟雾和成堆的钞票围成的醉生梦死的城堡里翻滚、膨胀。那里没有恼人的柳絮在乱飞,即使有,也没有人意识到它的存在。所有人麻痹了,醉在钞票的尸体酿成的麻醉剂里,昏着、梦着。

钱似乎在这里已成功地作为一种强劲的麻醉剂,其效力远远强于手术台上麻木肉身的液体。他直接麻醉了人的灵魂,统御了人的意识,让人不愿自拔而非不能自拔。

昏昏沉沉的躯干在乌烟瘴气里游荡,时间化做腐化的血在流淌……

天亮——天黑——再天亮……

燥热的天气,风乍起,白色的季节,纯白的堕落。

第三篇:月饼飘香杂文随笔

刚进入阴历八月,走到街面上就可闻到月饼的飘香,弥漫中秋的味儿,让我又想起小时候吃月饼的情景。

小时候过中秋节,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奢望。在老家那儿有一个习俗,每到中秋节前就会打饼子,可以说是家乡的土月饼。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做出的土月饼就像是千层老酥饼一样,咬起来很酥很香,如吃前把它放火上烤一烤,味道就会更好,至今仍令人回味。

当然打出的饼子并不会让我们马上吃,母亲说,只有到了八月十五,月儿圆了才能吃,那时全家人到齐了,才能吃出饼子真正的味儿。我们盼望着中秋节的到来,并不是因为那一天天上的月儿最圆、最亮、最美丽;而是可以吃到像月儿的月饼,那香甜的感觉,仿佛可以从嘴里一直甜到心里。

吃月饼也是有讲究的,十五那一天,吃过晚饭,皓月已是当空,家人先要供奉祖先。此时,爷爷会在供桌上摆上月饼和水果祭品,让我和弟弟随他磕头拜祖,保佑家人平安吉祥。祭罢祖先,每人分得一到两块月饼。到手的月饼我们也是舍不得吃,先观赏上面的花纹,再掰一小块放到嘴里来回体味,以至中秋过了好长时间还唇齿留甜香。

后来,随着我渐渐的长大,农村的生活也渐渐的好起来了,吃商品月饼已不再是稀奇,农村打土月饼的人家逐渐减少,如今只是在那游玩的景点偶尔见到。每年中秋前,父母就会到小卖铺或商店买一些,还未待中秋节至,我和弟弟早已吃了够。最早的月饼,是那被油水浸透并外溢香味的包装纸。那时的月饼包装,既简单又很具有中国味。灰黄色的厚麦秸包装纸,裹上四块月饼,上面用一张红的或者绿的印着商标的纸压住,再用绳子系个十字扣。商标纸上印有一个花边方框,用老宋体字竖写着中秋月饼四个字。虽然没有今天印制精制,更无法与真空透明的薄膜包装媲美,但烤制焦黄,透过浸出包装纸散发的清香,却对那个时代的小孩们有着一种无法言表的诱惑。只是后来,我进城读书、工作,渐渐的远离了农村,远离了围着桌子吃月饼的岁月。

记得我四十岁到武汉进修学习时,就在那儿过了一个中秋节,老师不仅请我们几位学生加了餐,还分发了几块月饼。不知为什么,那天晚上望着天空皎洁的明月,我的心里却有一股莫名的怅惋,也许是我平生第一次有了思乡之情,特别牵挂的是在家的父母是否吃上了月饼。因为我们都在外工作,儿女也正在外读书,家里只剩下了父母俩人,显得寂寞冷清,只好在电话中问候。让我吃惊的是过了一个月回家,家里居然还留着几块月饼,母亲说这是专门给我留下的。当我吃着同样的月饼,心里却充满了浓浓的暖意,眼睛不自主地就湿润了。深刻体会到作为父母的对子女的那份无限牵挂,无论你有到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是个孩子。

如今我的女儿也在外工作,很少在一起过中秋节,总是会给心疼她的婆婆爷爷通过快递送上一盒月饼,以表她的心意。幸好我离父母不远,到了中秋节,大多聚集在一起,又能其乐融融。尤其当父母看到生龙活虎的曾孙子,他们脸上的笑容是那样阳光灿烂。

中秋月饼,吃的是一种习俗,一种气氛,一种心情。这种习俗,有文献记载是起源于北宋。苏轼有句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明代《宛署杂记》中说:“每到中秋,百姓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可见,中秋吃月饼,由来已久。

我的家乡的小镇上就有一个做月饼的老店,记得小时候人们在那儿买月饼还是凭票供应。据说做月饼的郑老先生是祖传的手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在供销社工作,供销社解体后他继续做他的月饼生意,女儿大学毕业后回家主持小店的工作。几十年来,他小店的生意始终是那样红火,在全县都有名气,前几年人们要排几个小时的队才能买到月饼。两年前的冬天,郑先生因病去世了,他的那老店业务量也开始下降。有人推测,因郑先生去世了,人们怕他家做的月饼质量下降,来的人就少了。日前我又买了几个,还是儿时那味道。我想不是质量问题,主要是现在做月饼的小店多,品种多,物质的丰富,美食多多,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加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老年人吃多了消化不了,年青人要吃也只是品尝而已,月饼销量下降是迟早的事。

吃月饼对我来说,好像这么多年来在数量上都差不多,年少时家里穷没钱买,只能少吃,人到中年家里富裕了,也没多吃。如今吃月饼只是寄托,是一种象征,让人在佳节中有一个好心情;月饼似乎早已没有了原来食用的含义,而变成了一种中秋文化的象征,由此衍生出了更多的月饼文化内涵,还有那游子的情怀、亲情的挂牵、远去的村庄、淡淡的乡愁,并在我们这些早已融入城市生活的农村孩子的血脉中延续,让人留住心中的那份美好,留住月饼固有的那份怀念。

第四篇:——读《榴莲飘香的季节》

坐在亚欧大陆的中心,忽然闻到一股勾人魂魄的异香,这是新加坡的尤今带来的奇特气息。

尤今这位优秀的导游,带我们去看、去闻、去品尝、去体会了榴莲这种热带奇特的水果。为了将榴莲的奇特深深烙进每一位读者心中,尤今用性格泼辣的妇女、该斩而斩不断的情丝如蛇绕喉而下的香味、爬满蛆虫的垃圾、腐烂的鼠尸等两种极端而奇特的比喻来勾画榴莲的性格。这些不拘一格、灵动幽默的比喻既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又让我们充满恍恍惚惚般迷醉的感觉。这样复杂的感受,是品读其他散文时很少见的。

这篇文章读来既轻松又从容,又不乏充斥着热带气息的鲜活透亮的激情和冲动。跟着尤今趟在榴莲飘香的季节,有趣又刺激,绝不同于一般的游山玩水,更是和逛街看电影打游戏机有天壤之别。在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鲜活的气息、别具一格的景色,最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乐观、流动的精神和翠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的生命力。这种精神和生命力是每个人都渴求,而又不能都达到和拥有的。真的希望每一位朋友都长驻在《榴莲飘香的季节》。

第五篇:赵公山下茶飘香杂文随笔

时序进入四月,气温变得暖暖的。午觉后,脑海突然萌发一个茶字,细想一下,对了,前几天见过雲山乡村书院院长雲山道人发的一组制茶照片,何不去看看呢。

骑上单车,穿过三台隧道,隧道上面就是原来的岷光厂了,全长一千多米,出得隧道口便是双虹桥,这里与隧道哪边,气候与地貌有明显差异。风凉凉的,银杏树叶刚刚萌芽散开,一层层绿翠将树干包裹着,小鸟在枝上跳来跳去,时不时地呼唤着同伴,声音悦耳,沟里石块录露着头颅,涓涓流水在阳光下闪烁着光圈,赵公山主峰直插云宵。上得一个小坡,3214部队就在眼前,大门雄壮威武,哨兵身体笔直,大红灯笼高高挂起。

拐过一个小弯,中华财神第一村——水泉村就在路边,高大的开元通宝古钱币石刻映入眼帘,栋栋灾后重建的安置房错落在山水之间,让人心情十分愉悦,感觉自己真正到了仙山福地。

罗家大院气势浑厚,对面的“雲山乡村书院”就坐落在一片祥云之中,高大的香楠树显出几分仙气,一弯清泉在奇石林立的河床上慢慢流淌,小蝌蚪游来游去,岸边许多不知名的小花盛开,有红有绿,黄白相衬。书院大门高大雄伟,红灯笼分挂两边,几盆兰花散发出香气,小密蜂时飞时息。

书院打造相当有序,并初具规模。拍了几组照片,我心里暗暗自喜,不错不错,看起来雲山道人确有过人之处。

雲山道人叫宋俞澄,其实这只是他的网名,他就是“云山乡村书院”发起人,书院院长,一直致力于传统国学文化的学习与推广,竭力倡导“家庭共修,共同成长”,推动国学文化与家庭教育的促进转化,深耕幼儿蒙童国学经典教育和品行养正,坚持每天自我成长与修行,从自身做起。以夫子“六艺”教育为基础,将国学文化与乡村文化、户外运动体验相结合,发愿做有益于书院家庭孩子正向成长和传统国学文化传承的事情,以利国家未来,积万世之福。

“ 欢迎老师光临”一个宏亮的声音飘入耳中。

原来主人已经发现我了,我只顾拍照片了。

“打扰打扰”我高声回应着,“那里,那里,我已盼你多时了”,道人回应着我。

他将我引进院中,在一个小小的开阔地上,地是木板铺的,背靠竹林,面对青山,小溪在眼底流淌,院的四周种有兰花,山茶花。我在竹椅上坐着,享受阵阵山风,道人将茶几搬了出来,放上茶具,茶具是紫砂的,我默不着声,权当一个观众。只见他烧水、烫杯、泡茶、续水……每一道程序都极为认真而讲究,“哇塞”还整功夫茶呀,我心里在想。

看来我今天真的有口福了,心也真真静了下来,让思绪沉浸在淡淡的茶香之中,慢慢享受这泡茶的过程中,享受这种悠闲、这种淡然、这种宁静。

十多分钟后,道人双手递我一杯八成满的茶水,杯是那种“牛眼睛”大的杯子,我慢慢喝了一点点,感觉舌尖微甜,一股茶香慢慢从鼻端沁到咽喉,四肢百骸有种说不出的轻松和愉快。道人说,茶叶就是赵公山本地的明前茶,是他自己做的。要求严格,只选芽叶3.5厘米鲜嫩匀整,无花及杂质无病虫的叶子,无对夹叶、变形叶、单片叶手工制着而成的。鲜叶以一芽一叶为标准,工艺第一步是杀青、摊凉、揉捻、第二步炒、摊凉、复揉、第三步炒、烘焙、观察、拣选、复火等工序。杀青在平锅中进行,杀青叶质经摊凉后进行揉捻。二炒、复揉、三炒主要是使茶叶柔软和具条形,给整形创造条件。整形在锅中进行,其法是茶叶入锅搓条,锅温先高后低,炒至茶叶含水量在16%左右时,进行提毫,待白毫显露,即出锅摊凉。然后进行烘焙,至含水量6—7%时出烘。再将烘焙后的茶,逐包进行拣选,最后再经复火提香,烘至含水量4—5%出烘贮存,他说得头头是道,我听得云里雾里。

不过,我知道李老君在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茶,当然算自然界的一个成员,在赵公财神文化和道教文化中,茶占有重要地位。这里产的茶以前还是皇家贡品呢,茶在川西以及川南多个地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四大皆空的佛门亦是这样说的:茶禅一味,道家和儒家亦如是。因此,通俗点说,茶不仅仅是一种我们现代人矫情的炒作物,而且是实实在在,在我们生活里面必不可少的,它还始终贯穿了我们的养生之道和自然之道。可是,现在我们物质丰富了,交通发达了,生活转好了,茶却令我们有了望而生畏,到了又好又怕的境地,因此,了解学习茶的文化是当务之急。

前几年,许多网络微信,漫天飞舞地宣传绿色有机茶,可转眼又满世界的报道说,有添加剂,农残,催长等等的负面的信息。世上有邪就必有正,有阴就有阳,只要我们多掌握种茶制茶识茶的知识,我想是可以避免的。

不可否认,道人今天让我学习和见识了许多茶经,而且是高规格也接待了我。但是,我还是喜欢用透明的钢化杯泡茶,看茶叶在杯中翻腾,慢慢舒缓展开,茶汤由浅浓,当哪丝丝香味飘入鼻腔,全身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轻松。我不是哪些高人爱茶,爱茶能爱到极至爱出了名堂的,手中的杯盏被远远近近地传了下来,那杯盏,尽管已经换了多少代人,多少种颜色,但有一点一直未曾改变,颇有些任时光流逝我自巍然不动的意思,这话是活在现世的我把住杯盏时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念头,杯子本没有思想,不会言语,杯中浮沉舒展的茶叶也不会有思想,只是它们所拥有的那些名分和称谓罢了,都是我们人类依照自己的意愿付予它的,杯中的茶叶其实是寂寞也是最耐得住寂寞的。有些时候,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只是在看上去,在忙碌的间隙中,匆匆地把住杯子,因为我们寂寥的内心除了记得用茶来抚慰自己日益娇嫩的味觉,根本无暇顾及同样寂寞的茶,雲山道人属于茶仙中的高手,让我望尘莫及。

人生好茶,茶如人生。三巡已过,天色渐晚,我们在愉悦的气氛中握手告别,天边斜阳红红地挂在山顶,路上散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我也满载而归了。

下载飘香的季节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飘香的季节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又是一年粽飘香杂文随笔(推荐5篇)

    转眼,又是一年端午节。大街小巷充满着节日的气氛,随处都能看到有卖粽子的。店家们一做一大盆,摆在门口,用冷水泡着,时而能看到有牵着小孩的大妈顺道给宝宝买上几个,边走边吃,也是其......

    又是一年桂花飘香的季节

    【导读】又是一年丹桂飘香时,立于桂树前,我不禁深呼吸,让那暗浮的幽香一丝一丝直沁心脾,一缕一缕直钻肺腑,让清清甜甜的气息充盈在我的心灵。几多怀想,几多感慨。 朋友!金秋十月......

    季节随笔200字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快乐和多彩的季节。小伙伴们喜欢什么季节呢?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季节随笔200字,仅供参考!篇1:季节随笔200字春天已到,大地复苏,百花盛开,严热已至,心在歌......

    季节的随笔

    关于季节的随笔 关于季节的随笔1 一立春,是一年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节气“四立”之首。刚开春,一缕春风欢呼雀跃,就掀开了......

    红薯飘香的时光随笔

    “烤红薯咯!香喷喷的烤红薯!”走在街上的我听到了小贩的叫卖声,思绪便随着飘来的香气回到了五年前,回到了奶奶的老屋中。奶奶的老屋是一间泥瓦房,那土黄色的外墙,犹如奶奶久经风霜......

    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

    一条路杂文随笔

    公司“退城进园”搬迁到了离市区几十公里以外的新园区,虽然大家对搬迁工作早就有了准备,但正式确定了搬迁日期,又适逢年关,各项事务冗杂,不免显得紧张忙碌。市区到新园区有班车往......

    存在杂文随笔

    我不存在于此。不,不是说没有存在,而是存在不在此地的意思。通常的,我们会认为,存在即身体的存在。只要身体在这,你就依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是认为,存在不单指肉体,还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