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别王维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几时荣华尽怅烟雨旧迹,却前路无期,人归去那年恨谁犹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别王维的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送别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赏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第二篇:关于送别王维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一首五言古诗。这是首送友人归隐诗,采用问答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送别王维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送别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讲解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飘逸性情,对俗世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深厚情意。送别者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不仅交待友人归隐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只有山中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则是对朋友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四句发展而来,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清音有余”(谢榛语)感觉。
赏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回答。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飘逸性情,对俗世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劝慰。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白云才是无穷无尽。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功名利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友人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艺术效果。
第三篇:古诗送别王维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关于古诗送别王维的内容,欢迎阅读!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讲解
这首诗写的是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诗中“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及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第四篇: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原文赏析及翻译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原文赏析及翻译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
送别:又题,《山中送别》
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是用语的出处。连上两句是说。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 [译诗、诗意]
(一)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二)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第五篇:元日古诗原文及翻译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奋发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日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爆竹声中,旧一年已经过去;和暖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屠苏酒。
初升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桃符取下,换上新桃符。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一年,饮着醇美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气息。初升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桃符都换成了新。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缘故。
诗是人们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桃符代替旧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太阳,而是新生活开始,变法带给百姓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习俗来寄托自己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