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

时间:2019-05-15 13:2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

第一篇:《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 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中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答案:

1.D

1.A

1.D 答案解析: 1.根据划线部分前半句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可知应选D项

1.A项:由原文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可知此项最符合文意;

B项: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而文中第二段说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

C项:做事平庸不对。

D项:原文中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对中庸的形象化理解,而非中庸的理念。

1.A项:原文中说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

B项:原文中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C项:原文中说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D项:原文中说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可知此项最符合文意。

第二篇:07动词辨义

2007年高考试题单项选择语法分类汇编

四.动词辨义

1.Why don’t you just ____ your own business and leave me alone? [2007 全国卷II]

A.make B.open C.considerD.mind

2.At minus 130℃, a living cell can be ______ for a thousand years.[2007 上海卷]

A.spared B.protected C.preservedD.developed

3.In this seaside resort, you can ________ all the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of modern tourism.[2007 山东卷]

A.enjoyB.applyC.receiveD.achieve

to send help.[2007 湖北卷]

A.growB.appearC.becomeD.stay

5.Surely it doesn’matter where the student associations get their money from;whatis what they do with it.[2007 湖北卷]

A.countsB.appliesC.stressesD.functions

6.Don’t take too much of the medicine;it does you more harm than good if you [2007 江西卷]

A.doB.takeC.likeD.have

7.Mum ________ to us,“Be quiet!Your little sister’s sleeping.”[2007 四川卷]

A.whisperedB.shoutedC.explainedD.replied

8.If your race car isn’t insured, you maylosing everything when it hits something solid.[2007 上海春]

A.delay B.deny C.avoid D.risk

9.—

— [2007 浙江卷]A.knowB.imagine10.Lucy has ______all of the goals she set for herself in high school and is ready for new challenges at university.[2007 天津卷]

A.acquiredB.finishedC.concludedD.achieved

第三篇:《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 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尔雅》记载:“庸,劳也。”古人又说:“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中庸反对的。中庸文化最注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精神,真正意义上的中庸只有成熟的人格才能具备。

中庸全书可分为下列几个部分: 一至九章,说明中和即是中庸之道。十、十一两章,说明“和而不流,至死不变”之谓强,将和阐明清楚。

十二至十五章,指示中庸之道,应从“忠恕”入手。十六至十九章,说明“忠恕”之根本为“诚”字。

二十、二十一两章,引申“诚”字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二十二至二十六章,阐明“至诚”的功效。

二十七至三十二章,赞周公、孔子之成就,阐发“至诚”之能完成圣业。

三十三章,至诚由于“慎独”做起,而归结于“无声无臭”之上天,旨在养成至诚至圣之至德。

传统典籍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之中给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改变。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中庸》是一部具有多方面意义的儒学经典,在学习方面,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问思辨行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深化认识,加强理解,并坚定的实行。在这个过程中,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我觉得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我们中山大学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就蕴含着对每一个中大人的殷殷期盼:掌握科学的方法,勤勉钻研,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坚定的为理想而奋斗。

在做人方面中庸提出“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于是提出“三达德”即智、仁、勇。并给出了培养这三种通行天下的品德的方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大学生活中,重要的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自己与远在家乡的父母,与老师,与社团同事,与同学等不同人的关系。在阅读《中庸》中,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圣贤的谆谆教导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感悟生活,体会人生。努力行善,接近于仁。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明白了修炼自我的方法,并通过修炼让自己得到了提高,也就自然能够找到如何与人相处的方法了。

中庸还指明了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具体方法——九经。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这是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治国方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学习治国安邦还显得太远,但是在在九经的治国理念中提出的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无疑是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

《中庸》还有关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儒家的政治理想的论述。但正如书中所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中庸的智慧远远不止这些。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上至《中庸》成书前的《周易》《老子》,下至明代《菜根谭》,都有着对中庸思想的时代理解。中庸的思想已经深深的融进了中国人的血液中。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不仅提供了自我修炼的方法指导,还设想了理想的境界。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追求自我发展,修齐治平,家国安康的理想一脉相承。追求和谐,追求幸福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追求理想,实现理想要积极投身在社会实践中,不能自己闭门造车,远离集体。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与父母联系,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在社团中锻炼能力,还要利用机会为社会服务。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还启示我们,对人对事要有正确的态度,不偏不倚。做人做事要有坚定地意志,忠于信念。

在《中庸》一书的阅读中,我觉得受益良多。

第四篇:中庸读后感

近日,有幸品读了《中庸》,感受颇深。

关於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

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优胜?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就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覆是“过犹不及”。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中道也。

人世一切失误,其实无一不是“过”或“不及”的後果,教训例子俯拾即是。万物之灵之高明,在於透过万花筒般的无数表象,悟出一个“无过无不及”的优化求中道理,并进而掌握这个优化求中的主要途径,方能落实求中的具体措施。“

和而不同——

什麽是人际关系范畴优化求中的根本途径?一言蔽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和而不同”要求常怀兼容精神,像拉丁文“宽容”一词“Tolerare”原义那样: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於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或就是现代民主社会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

所贵者权(君子时中)——

“情况在不断地变化”。中庸之道要求通权达变,因时、因地、因体制宜行事;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富於灵活性,与时俱进的决策之道。

“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无过无不及的中,得之不易,但不会一成不变,随情况变化而随时变化。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章句》)“时中”,就是因应不同时机,揆情度势以求中。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兹(原文有金字旁,音zi)基(田器也),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

页1 完美不是陷阱,人们误入歧途只因会错了意。“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过满则溢,水至清则无鱼。允执厥中才是完美之道,世间万物自有其纹理,顺其自然才能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自得其乐。一味求好求满,必将过犹不及。

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没有人能替自己做决定,做判断。自己的观点再卑微,总有可取之处。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得到的才是自己的东西。不做同而不和,不求甚解的小人。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看问题总有不同的视角,不同才是创新的源泉。即使错了,又能怎样?改过就是了,只要态度虔诚,孜孜以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君子审时度势,相机行事。去不了巴黎,去趟罗马也不错,不一样的路上有不一样的动人风景;摘不到太阳,摘颗月亮也不错,月华如水亦有迷人之处。心境不好,有时只差转念一想。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然后就接受生活赐予的每一样东西吧,生活中往往缺少的不是快乐,而是发现快乐的眼睛。我们追求的不是想象中的天堂,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自然之道。这自然之道却是如此扑朔迷离,象震荡的波纹,只有少数的时间待在它的中轴线上,因时因地因势不同。也许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孩童般的求知之心去对待那顽皮的真理,才既不会灰心丧气,又不会骄傲自满。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安和痛苦是常态,安宁和快乐是轴心。

最后以《评中庸之道》的一段话结尾:建立一种不断求中的机制(而非一时一事侥幸取胜),具备了自我完善的良性反馈调整能力,就像以理想的“中”为中轴线,那真实决策好比在这根中轴线上下左右围绕行进的收敛曲线,其偏离和时滞不至於太远太久,万变不离其“中”了。

页2

第五篇: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摘要:《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虽然比较短,但也名列“四书”之中,读过之后感觉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智慧。

关键词:中庸四书读书笔记

一、中庸的释义

在读《中庸》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不积极向上,以平庸为美德的意思,还怀疑以孔子的大智慧怎么会高度赞扬这种主张,也不明白为何人们常常对中庸之道挂在嘴边。拜读过《中庸》之后,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有多么愚昧,真是贻笑大方。

“中庸”的“中”字是“执两用中”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选择中间的那个,而是选择合适的那个。对于“庸”字,我看到很多种解释,有说“庸,平常也”,也有的说“不易之谓庸”,还有人说“庸”就是适合的意思。无论“庸”字到底怎么解释,“中庸”的总体意思是不变的,概括起来就是以下三点:执中守正、折中致和、因时制宜。

执中致和的意思就是要恪守中道,坚持原则。折中致和与执两用中差不多一个意思。因时制宜就是要会随机应变。总的来说就是要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和胡锦涛主席的执政方针非常类似。

二、主题思想与主要原则

《中庸》在第一章中就提出了它的主题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是在教育人们要重视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人。

《中庸》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一)慎独自修

慎独自修对应了主题思想里那句“不可须臾离也”,是《中庸》中非常重要的论点,是指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监督精神: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别人都没有加以关注,也要坚持自我约束。这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在大学里,没有人会监督我们学习,但我们自已却不能放松学习,否则我们将偏离“正道”越来越远,等到别人开始关注你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二)忠恕宽容

《论语》中说道: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宽容要求人们推己及人、互相谅解、并行而不相悖,这在《中庸》的第十三章中有所体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意思就是,一个人若能够做到忠恕宽容,离大道也就相差不远了。如果一个人在施行大道的时候排斥他人,那他施行的一定不是大道!

在后文中又有说道:“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句话一直是我的人生格言,犯了错误一定要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如果一味地责怪他人,那永远都得不到成长。真正的大道就像第三十章中所说:“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只有互利共生才能成就大道。

(三)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也是《中庸》中的重要原则,从第二十二章讲到第二十六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里面将至诚至性提高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可见其重要性。后文中又说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这里把至诚说得有点过分夸张,居然能预知未来,有点接近迷信,但也从中体现出了古人对这一优良品格的格外推崇。

在第二十五章中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告诉我们真诚不光是要完善自我,还要完善事物,否则仁而不智。也就是说,如果别人犯了错误,要及时纠正。自我反省固然是一个人的优良品格,但若只知自省而不去省人,就不能说具有大智慧。三、五达道、三达德、九经

《中庸》之中有三个概念广为人知,分别是五达道、三达德、九经。它们都出现在《中庸》的第20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其中的“五达道”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几乎囊括了世间所有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五种人际关系,那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网上有解读者说:《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我却不以为然,第十二章中讲到:“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虽然提到了“夫妇”二字,但指的“匹夫匹妇”,也就是普通男女的意思,整章大义应该是说君子之道,落到小处,平常男女也可以做到,但论及高深的地方,连圣人也不一定做得到。因此天下正道具备普遍性和提高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手容易,精通难。而那位解读者居然认为这章在讲夫妻间的关系,真是误人子弟。

三达德指的是智、仁、勇。这是天下通行的品德,可以用来处理“五达道”中提到的人际关系。关于三达德,有一句话是广为人知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具备了三达德,我们才能修身治国。

九经是治理天下国家的九个秘诀:“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翻译过来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如果一个君主可以做到这九条,那他必然可以治理好天下国家。

四、《中庸》与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连我们的考试题目都与其有关。“天人合一”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人与天地如同一体,和谐发展而生生不息。《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在讲君子行正道的时候总是拿天地来作比喻,认为人至圣则可与天地相提并论,这就暗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第二十二章中更是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可见“天人合一”也是《中庸》中的一大重要思想。其实不光是《中庸》,中国的经典古籍中大多都暗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五、总结

本来以为《中庸》很长,且言语晦涩不易读懂,没想到只有三十三章,并且每一章都很短。文中用语大多简明易懂,不懂的地方看翻译也能明白,不像有些古籍,翻译之后都让人不明所以。总的来说,《中庸》作为四书之一绝非浪得虚名,看过之后让人受益匪浅。对我来说,让我受益最大的地方莫过于“慎独”这一理论,这将成为我在大学生活中的指明灯。

参考文献

[1]韩维志.《大学中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下载《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1 一直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中庸》第二节

    《中庸》第二节教学设计 杨春丽 教学内容: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熟读成诵。 2、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现在又组织学习了《大学中......

    中庸感想

    中庸感想 学习中庸之前,我并不知道中庸是什么含义,以前甚至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学习的过程中,我懂得了中庸的博大精深,它的正确性不容置疑,虽然玄乎,但是非常有味道,引人深思。君子......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们老师的晨诵经典篇目是《中庸》,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

    中庸有感

    读《中庸》有感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中......

    《中庸》书评

    慎独自修,忠恕宽容, 至诚尽性——读《中庸》有感姓名:樊思思 班级: 学号: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 ——读《中庸》有感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作为自汉代以来就被统治......

    中庸读后感

    述不尽的千姿百态,满目琳琅问世间之事,无止,中庸读后感。唯一‘利’字当头,悲哀。变中自有不变,是所谓道。天下何止一道道亦无止然道亦不改当知守道之谓正然道道正,可悲了。道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