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郑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5分)
译文:
⑵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5分)
译文:
第二篇:2013年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题复习《醉翁亭记》与《满井游记》
2013年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题复习《醉翁亭记》与《满井游记》
《醉翁亭记》
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欧阳修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课文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课文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F „„故自号曰醉翁也。G 庐陵欧阳修也。①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B、F、G)
②表示陈述(解释)的语气:(A、C)
③表示感叹的语气:(D、E)
4、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5、课文第1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介绍了“西南诸峰”、“ 琅琊(山)”“ 酿泉 ”、“醉翁亭”等景物。
6、概括文章第2段的内容。答: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7、“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答:“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8、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答: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满井游记》
一、《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称为“公安三袁”。《满井游记》是一篇游记小品,全文以出游探春为线索组织材料。课文描写满井早春景色,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二、简答。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答: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答: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3、请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作者在这样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答: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唤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4、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5、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6、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若脱笼之鹄。
第三篇:2013年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题复习《马说》与《小石潭记》
2013年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题复习《马说》与《小石潭记》
《马说》
一、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喻浅薄愚妄的统治者。作者通过论述,寄托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二、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答:开放性题。
三、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答:引出下文,总领全文。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四、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答:理由充分即可。
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有_________方显________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岂有
_______________。
答:有伯乐方显槽间千里马;无刘备岂有隆中决策人。
七、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答: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八、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答: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小石潭记》
一、1、《小石潭记》 选自《永州八记》,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山水游记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时列为“唐宋八大家”。
2、本文作者主要记小石潭,他写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富有诗意的散文,写得极为精美。
二、用原文语句答。
1、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伐竹取道。
2、“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水尤清冽。
3、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文章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寂寥、凄寒、幽怆的气氛,借以抒发了作者在被贬失意苦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四、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答: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五、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文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寄情山水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
答:(1)“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是统一的。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失意、抑郁之情,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但这种欢乐是暂时的,转瞬即逝,它恰恰是作者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的反衬,跟全文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五柳先生传》
一、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学过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饮酒》。
本文为自传,描述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
二、1、《五柳先生传》中集中表现陶渊明性格的名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五柳先生传》中集中表现陶渊明爱好读书的名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3、“赞”语中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语句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三、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什么?
答: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著文章。
四、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答: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
③志趣:好读书; 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第四篇:2013年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题复习《与朱元思书》与《五柳先生传》
2013年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题复习《与朱元思书》与《五柳先生传》
《与朱元思书》复习
一、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是南朝梁的文学家吴均;介绍富阳至桐庐的富春江两岸奇山异水之景。描绘异水时,抓住了“千丈见底”“直视无碍”,突出水清水急 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山高山险的特征。
二、本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文即将描述的内容?答:总领全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三、第三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答: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四、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答: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五、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六、翻译。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因以为号焉: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5、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便回家,竟然不会舍不得离开。
6、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悠闲平静很少说话,不去追求名利。
7、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忘记了得失,用这种生活态度过完自己的一生。
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
10、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五柳先生传》
一、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学过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本文为自传,描述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
二、《五柳先生传》中集中表现陶渊明性格的名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中集中表现陶渊明爱好读书的名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赞”语中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语句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什么?答: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著文章。
六、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答: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③志趣:好读书; 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第五篇:郑伯克段于鄢文言知识梳理(共)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2.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4.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5.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6.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7.若阙地及泉。
8.永锡尔类。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
2.今京不度,非制也。
3.无生民心。
4.有献于公。
5.公赐之食。
6.隧而相见。
三、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姜氏何厌之有?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置
对曰:“君何患焉?” 置
其是之谓乎!乎”
2.状语后置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二)判断句
制,巌邑也。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阙,通“掘”,挖。
锡,通“赐”。惊,使动用法,使„„受惊。度,名词作动词,合法度。生,使动用法,使„„产生。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 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有何厌”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谓”的宾语,前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于武公”为后置状语 “于鄢”为后置状语 蔓,难图也。
颍考叔,纯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