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齐贤明察原文及翻译
张齐贤,宋代著名政治家。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齐贤明察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张齐贤明察》原文:
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①。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
奴乘间②再拜而告曰:“吾待相公③ 久矣,门下奴皆已得官,相公独遗吾也?”因泣下不止。
齐贤悯然曰:“予欲不言,尔则怨我。尔忆当年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件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吾为宰相,进退④百官,志在激浊扬清⑤,安敢荐盗贼为官乎?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十万,去吾门下,自择所安。”奴震骇,泣拜而去。(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称,主管水陆运输。②乘间:乘着空闲。③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④进退:任免。⑤激浊扬清:揭露丑恶,发扬正气。
《张齐贤明察》参考译文:
北宋的张齐贤,曾经任江南转运使。一天家中设宴,一名奴仆偷了好几件银器,齐贤在帘后仔细地看但(他)不问那人(为什么这么做)。此后齐贤三任宰相,门下的奴仆都得到提升,只有这个奴仆没有做官。这奴仆乘齐贤空闲(对他)拜了又拜求告说:“我侍候宰相时间已好久了,门下的奴仆都已有了官职,相公独把我忘了呢?”于是泪流不止。齐贤同情地说:“我想不说,你就会怨恨我。你记得当年在江南的时日,偷了我好几件银器吗?我藏在心里三十年,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你也应该知道的,我任宰相,任用与罢免百官,目的在于揭露丑恶,发扬正气,怎敢推荐小偷强盗做官呢?顾念你服侍我时间长久,现在给你三十万钱,离开我的门下,自己选择安顿的地方。”奴仆感到震惊害怕,哭着拜谢齐贤离去。
拓展阅读: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尝为江南转运使 为:(2)念汝事我久 念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奴震骇,泣拜而去。
译文:19.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张齐贤这样处置奴仆的看法?(2分)
17.(1)为:担任(1分)(2)念 :考虑,想到(1分)
18.仆人十分震惊,哭着叩拜离去。(2分)(1句1分)
19.示例一:“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表现张齐贤坚持以德为主的用人原则,知人善任。示例二:“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表现张齐贤的大度与宽容。示例三:“吾待相公久矣”表明该奴仆只是偶尔犯错,但是张齐贤最后还是让他“去吾门下,自择所安”,表现张齐贤铁石心肠,缺乏同情心。示例四:“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表现张齐贤没有及时指出仆人的错误,不与人为善。(结合原文1分,看法能言之成理1分。)
第二篇:张无垢勤学原文及翻译
导语:张无垢勤学是一个古人的励志求学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的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3.A 4.略
第三篇:张自新传原文及翻译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下面是关于张自新传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原文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1)。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2)。古经中疑义,群弟子屹(3)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然。性方简(4),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5)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6)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7),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8),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9),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10),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11),搒掠无完肤(1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13)?”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14),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15),眇然不为意(16)。吴中子弟多轻儇(17),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18)。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19),学官索贽金甚急(20),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21),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22),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23):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24),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25)之。”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野老相语,以为自新不亡云。
注释译文
注释
(1)苏州昆山:今江苏昆山市,明代时属苏州府。
(2)绝出:非常突出。
(3)屹屹:耸立的样子,这里指呆呆地站立着。
(4)方简:方正诚实。
(5)灯檠(qíng):灯架。
(6)髫龀(tiáo chèn):指童年时代。髫,古代小孩下垂的头发。龀,小孩子换牙齿。
(7)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显爵。汉代规定:丞相、太尉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缓。后因称贵官之服为“青紫”。
(8)且死:将死。
(9)啸歌古人:吟咏古人的诗文。
(10)里长:谓一里之长。《大明律附例》四:“凡各处人民,每一百户内议设里长一名,甲首一十名,轮年应役,催办钱粮,勾摄公事。”
(11)催科:催租税。科,法令条律。因租税有法令科条,故名。
(12)搒掠:拷打。
(13)而:同“尔”,你。
(14)弱冠:古代称二十岁为“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15)豪势:指权豪势要的人。
(16)眇然:蔑视。
(17)轻儇(xuān):轻佻,不庄重
(18)省:理会。
(19)学官弟子员:即生员,也就是秀才。
(20)贽金:指入学的见面礼金。
(21)忽忽:恍忽,失意的样子。
(22)吴纯甫:吴中英,字纯甫,昆山人,博学多才,但屡试不第,终生未仕。
(23)归子:作者自称。
(24)俦人:同辈之人。
(25)败:使……败
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文思敏捷,超出了其他人。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他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年仅二十岁,就在别的地方教授学生。每年回乡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菜饭食,兄弟俩酣笑,把它视为最高兴的事。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自新写文章,渊博高雅而有奇伟气概,人们不知道。我曾把这些文章拿给吴纯甫看,纯甫喜欢奖掖士人,然而其中所赞许的人,不过一两个,而仅称许自新。自新死了,纯甫买来棺材为之安葬。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世间的乘时得势者,意气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也可以醒悟了。古语说:“丛兰欲茂,秋风败之。”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声声,声响几里远。野老村民相互议论,认为自新没有死。
第四篇:竹似贤何哉原文及翻译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竹似贤何哉原文及翻译,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原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二、翻译:
竹子像贤人,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君子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正直,凭着正直的本性可立身;君子看见它正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君子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学的人。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三、点评: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第五篇:题齐安驿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齐安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熏。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
【前言】
《题齐安驿》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描绘了四幅各自独立的画面,展现了齐安驿春天的山川风物,显示了春天蓬勃生机及诗人对春天的赞赏,意境浑融,兴寄高远。
【注释】
⑴齐安:在湖北麻城西南。
⑵日净:日光明净。染:被色彩晕染。
⑶暄:暖和。薰:草木发出的香气。
⑷梅残:残存的梅花。
⑸一川云:一大片云。传:这里指长条的麦垅。
【翻译】
日光明净,照着远处的山峦,仿佛是谁用画笔作了晕染;春风暖洋洋地吹着,草木蒸腾,发出阵阵清香。路边的梅花,正把残存的几片雪白花朵摇落;一垅垅麦子,蓬勃地生长,好像是一片绿色的云不断上涨。
【鉴赏】
诗由四幅独立的画面来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山川风物图,含有浓厚的生活意趣。这种四合一式的绝句写作法,已见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到宋代方才被普遍运用。
第一句写晴山,日光明净,山色好像是画家用画笔晕染出来一样。日净,是写太阳,也是写天空。天上没有云,所以日光明净,蓝天便成为诗人特地给山配上的广阔背景。因为是春天,山上草木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又缭绕着薄薄的烟雾,便显得深浅浓淡不匀,仿佛是画笔涂抹而成。“山如染”三字,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生机勃勃的状况。第二句写草木。给大地带来春色的,除了春日,便是春风。上句写春日的作用是通过视觉来表现,而春风因为是难以捉摸的,无形的,所以换用感觉来描绘。春风给人的感觉是暖洋洋的,于是草木受到暖风的吹拂,蒸腾出阵阵香气,扑向人们。这两句,写日丽风和的醉人景况,显示了春天蓬勃生机及诗人对春天的赞赏。
后两句,各捕捉眼前景致,进行描绘。第三句述残梅,诗人对梅花冲雪冒霜的精神已多次赞扬,目前春已到来,梅花便早早凋谢,只剩下数瓣花片,在春风中似雪般飘落。这句是以梅衰衬托春色的秾丽。第四句写麦,是众口交誉的神来之笔。写麦子在春天长得快,本不足奇,奇在诗人以“一川云”三字来形容,以“涨”字作呼应。对这句诗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是说麦子迅速上长,使得溪畔麦垅之上的白云也为之上浮;又有人说是麦子与天上的云一起倒映在涨潮的春水里。这些解释都没有真正领略到这句的意思,原因是解诗者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所以对“川”字黏得太死。“云”在这里不是实指,与上句“雪”字用法相同,诗首句已说“日净”,自然不会有上涨的“云”,这句是说,春天时,麦子拔节,一天之内,可长数寸,蓬勃之势,犹如一川绿云,腾腾上涨。
诗全首用对,工巧别致,每句又都用实词开头,对第二字及第五字精心锤炼,使画面流动优美。四句诗,均即目所见,各以最为简练的语言组织很丰富的景物,构成一个整体,意境浑融,兴寄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