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瓦尔登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梭罗对瓦尔登湖的如孩童般纯净的喜爱之情。
2、技能目标:着力于从作者写作的语言节奏中感受这种喜爱之情。
3、拓展目标:学生讨论瓦尔登湖受到的破坏中人类行为的反思与改善。
教学重点:
1、理清意象,找到作者心中瓦尔登湖的形象。(自然、洁净、和谐、具有使人重生的魅力、神秘色彩,带给我休憩的精神财富)
2、语言节奏,和缓、轻柔,寓温柔的爱慕、敬仰之情与字里行间,通过朗读来体会。
教学难点:
1、把握行文中传达的对瓦尔登湖的意象有难度,需要在感性之中突出概括;
2、阅读情感的薄弱对原作情感的领悟有难度;
重点突出:
1、教师多媒体展示——关键词提领“玻璃似的湖面”“跃起的鱼儿”“微微犁出水面的皱纹”。
2、师生共读和示范阅读。并配以音画媒体效果。
难点突破:
1、布置课堂练习,在阅读中感受形象中传达的感情。
2、阅读配乐示范作品彰显语音朗读的丰富的创造力。拉抬学生的阅读中付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实践课与媒体展示相结合。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朗读作品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入语
二、简介作者
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他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他倡导的“公民的不服从”(civildisbedience)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罗曼≈#8226;罗兰、印度圣雄甘地和马丁≈#8226;路德≈#8226;金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梭罗的思想、行为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但他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
三、关于《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女作家乔治≈#8226;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
对这部书的读法,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28.12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
四、研读课文:
1、阅读思考题
(一),说说瓦尔登湖的“奇崛”表现在哪里,它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明确:课文第一段中提到瓦尔登湖的“深邃”、“清澈”“清亮、深碧”。可见瓦尔登湖的特点主要在其颜色、清澈、深邃。
“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⑴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得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从不同地点,山顶、湖边,再远一点;不同时间:在阳光衬托下,晴空万里时;不同的角度去看,湖水的变化更为明显,变化万端,清新空灵。
⑵在很深的湖底的东西历历可数,还可以看到成群的鲈鱼和银鱼,甚至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把斧子掉在25英尺的水里,也能清楚看到,并且能用树枝把斧子勾了上来。
⑶湖水清可见底,没有一处是污浊的,并且居然连一棵水草都没有,即使在湖边所见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样,清净无垢。
⑷瓦尔登湖的清晨,漂浮的烟雾和南风,还有金色的春雨,还有成群的野鸭和天鹅在湖边遨游,给瓦尔登湖增添了生机,最后又写了湖水涨落起伏时的奇幻变化。
2、找出课文中描写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
明确:
⑴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进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率,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⑵当晴空万里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
⑶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以与君说的亮蓝,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的空灵。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陶醉在湖水的清澈纯净里,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水色,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找出课文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明确:⑴如(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请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欣喜和赞叹,情景相融,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⑵“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感出伊甸园之时……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对瓦尔登湖进行了歌颂,它的纯洁,它的宁静,在作者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生活态度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思考。
五、主题思想:
本文细腻地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湖水的颜色变化,醉人心脾,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怀。
六、写作特点
1、描写细腻生动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
七、阅读思考探究
思考徐迟与梭罗这两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黄山记》的作者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而《瓦尔登湖》的作者主要是通过赞美自然,强调人应该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是征服自然,还是应该敬畏自然?这是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一直关注的话题。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篇:《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精华
1、那些老年人告诉你办不到的事情,你不妨来尝试着做一下,最后发现其实你能做得到。
2、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3、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4、为什么一桶水放时间长了会变臭,而水冻成冰以后就能永远保持甘美呢?哲人说,这就如同情感和理智的区别。
5、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6、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7、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
8、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点。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
9、再没有人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水天相接,美好的终极。广阔的世界,孑然一人,多么奇妙的组合。
10、如果一个人充满自信地在他的梦想的方向上前进,并努力过着他所想像到的那种生活,那么他就会遇见在普通时刻里意料不到的成功。
11、让我们像大自然那样从容不迫地度过每一天,不让任何一片落在铁轨上的坚果或蚊子翅膀把我们抛出轨道。下决心好好度过每一天吧,不让自己的人生有所遗憾。
12、一个人如果有自己的信仰,那么无论与谁合作,他的信仰都不会贬值;如果他没有信仰,那么不管他加入到什么团队,都不过是茫茫众生中的一员,终其一生都随波漂流。
13、如果把你的目光直接朝内看,就会发现,在你的思想中有一千个领域尚未被发现。
14、透过百叶窗照射进来的光线总是惹人注目,然而一旦打开窗子,即使有大片的光亮挥洒进来,也都引不起我们的注意。
15、我浏览一切风景,像个皇帝,谁也不能否认我这拥有一切的权利。我们都拥有欣赏一切,享受一切的权利,不要忽视这项权利哦!
16、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17、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
18、摒弃我们的偏见,从来不算为时太晚。任何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行为方式,不管它有多么古老,如无确证都是不可信的。
19、然而大人们却又总觉得自己比孩子聪明,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生活经验,确切地说,是更多的失败经验。
20、固然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从未在实质上助它一臂之力,但毋庸置疑,极其重要的就是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在场。
21、我得感谢这样一个又深又清纯的湖,它是一个象征:假如人们相信无限时,那些湖就会认为是无底的。
22、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哪里去,甚至是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匆匆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记的所有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
23、每一个知道怎样读书的人,也就拥有了能够放大自己,大大的增加他的生存的方式,并使得他的生活充实,有意义,有趣味的力量。
24、那些衰老的,有病的,胆怯的人,不管他们的年龄性别,想得最多的是疾病、意外和死亡;在他们看来,生命是充满了危险的——可如果不去想它,那又有什么危险呢?
25、一个诗人在享受了一个农场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之后离开,而爱发脾气的农夫却认为,他只带走了几个野苹果。嗨,过了许多年那位主人都不知道,诗人已经把他的农场写进了诗里。
26、如果我们能一直生活在当下,好好把握生命中的一点一滴,正如小草对一滴水珠的充分利用,那我们就会生活得无比幸福了。
27、我步入丛林,是因为我想从容不迫地生活,仅仅面对生命中基本的事,看看我是否能掌握生命的教诲,而不是,在我临死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我步入丛林,是因为我想从容不迫地生活,仅仅面对生命中基本的事,看看我是否能掌握生命的教诲,而不是,在我临死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28、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29、别再向往天堂!那是对大地的侮辱。
30、尽管无忧无虑地在黎明醒来,踏上探险的征途,让正午在其他湖畔找到你,让黑夜随处为你安个家。
第三篇:高一语文瓦尔登湖教案3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对《瓦尔登湖》主题思想的掌握了解。
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
3、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淳朴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自然,关心自然。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入语
二、简介作者
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他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他倡导的“公民的不服从”(civildisobedience)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印度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梭罗的思想、行为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但他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
三、关于《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
对这部书的读法,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28.12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
四、研读课文:
1、阅读思考题
(一),说说瓦尔登湖的“奇崛”表现在哪里,它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明确:课文第一段中提到瓦尔登湖的“深邃”、“清澈”“清亮、深碧”。可见瓦尔登湖的特点主要在其颜色、清澈、深邃。
“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⑴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得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从不同地点,山顶、湖边,再远一点;不同时间:在阳光衬托下,晴空万里时;不同的角度去看,湖水的变化更为明显,变化万端,清新空灵。
⑵在很深的湖底的东西历历可数,还可以看到成群的鲈鱼和银鱼,甚至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把斧子掉在25英尺的水里,也能清楚看到,并且能用树枝把斧子勾了上来。
⑶湖水清可见底,没有一处是污浊的,并且居然连一棵水草都没有,即使在湖边所见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样,清净无垢。
⑷瓦尔登湖的清晨,漂浮的烟雾和南风,还有金色的春雨,还有成群的野鸭和天鹅在湖边遨游,给瓦尔登湖增添了生机,最后又写了湖水涨落起伏时的奇幻变化。
2、找出课文中描写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
明确:
⑴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进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率,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⑵当晴空万里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
⑶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以与君说的亮蓝,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的空灵。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陶醉在湖水的清澈纯净里,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水色,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找出课文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明确:⑴如(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请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欣喜和赞叹,情景相融,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⑵“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感出伊甸园之时„„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对瓦尔登湖进行了歌颂,它的纯洁,它的宁静,在作者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生活态度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思考。
五、主题思想:
本文细腻地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湖水的颜色变化,醉人心脾,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怀。
六、写作特点
1、描写细腻生动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
七、阅读思考探究
(三),思考徐迟与梭罗这两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黄山记》的作者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而《瓦尔登湖》的作者主要是通过赞美自然,强调人应该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是征服自然,还是应该敬畏自然?这是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一直关注的话题。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四篇: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知识集锦
2018.2.2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一】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我们在对作品的接触中不仅需要接触我国的名著,对外国的著作也需要涉猎。下面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瓦尔登湖》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理解。大自然既能适应我们的长处,也能适应我们的弱点——题记(摘自《瓦尔登湖》第9页)
我认为梭罗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我认为梭罗写了人们的贫穷不是别人不施舍或政府不救济,更不是自己在本来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没有换一个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伟大的人用简单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并给自己留下闲暇时间,以用来做伟大的事和培养自己伟大的品格。“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使自己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和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
梭罗是崇尚自由的。当他从瓦尔登湖到村镇中修鞋却被捕时,可以发现他向往的是美利坚的和平与自由。“什么也不能正当地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梭罗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勇敢地面对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视的东西。并仍能保持自己单纯的、自然的、美好的伟大心灵。并且他有着同样并且他有着同样生活简单,在世人看来卑微而粗俗的人作为访客,这些访客在梭罗看来是渊博的、谨慎而智慧的。
梭罗探索着大自然的美妙与历史,同时从大自然的历史中探求着人类的历史。梭罗从中领悟出自然对人类过错的宽容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忽然变得那么渺小!
最后,梭罗提到“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因为,在梭罗看来,生命永远没有想象中的恶劣。
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瓦尔登湖》读后感,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帮助同学们了解这部著作,在对文学的鉴赏中取得一定突破。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二】
《瓦尔登湖》很像是指导人做人的教科书。中学时代听说这本书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后的岁月,便好奇地看。断断续续,没有兴致,没有耐心。直到这个夏天,迫于某种任务的压力再把非剧情的文字串起来时,竟有种敬佩的感动。
作为一个哈佛毕业生,梭罗的归隐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资本。正如有人说没拥有过名利的人没资格谈淡薄名利一样,梭罗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一种真正对内心的追随。远离喧嚣寻求安宁的话被多少人整日挂在嘴边自我标榜或是其它,但是真正能放下的却寥寥无几。我扪心自问,两年时间在一处绝对静谧的地方,绝对自食其力生活。我诚实地告诉自己,我做不到。
梭罗的归隐是不脱离现实的。这是我最为佩服的一点。他开篇从经济谈起,从对自己的家园的建设谈起,稳扎稳打地生存,生活并赋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楼阁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于是,抛开遁世的消极,逃避的懦弱,瓦尔登湖畔的思考便是过滤后纯粹的宁静。
梭罗是个伟大的说教家。通篇的劝诫与教诲,从始至终,却不叫人厌烦。他的诸多理论如今依然被人们反复念诵着。若挑其一而论,那便该是对自己的忠诚。
不被理解时,我们习惯抱怨周遭,习惯自我怀疑,习惯抱歉生活,习惯心灰投降。于是,每个人都变成了一样的模样,遵循着一样的轨迹,过着类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牢笼中,被烦恼束缚着,不得抽身。倘若某一个契机,你试图问过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并愿意勇敢地去为它拔足而奔,也许生活将颠覆,你将成为自己的主人,于是你将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为何不为自己而活,为何不敢走别人不走的路。多难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过的生活,发现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寻。别让遗憾成为碌碌余生的间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质疑,又怎样。
因为,当你与身边的人步伐不一致时,也许那是因为你心中听到了别样的鼓声。而这鼓声,有时候,就像神旨一样。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三】
看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我合上书,走向阳台。站在窗前,投目窗外,看到远处高楼大厦披上一层薄雾,朦朦胧胧。马路上汽车风驰电掣,时不时地传来几声刺耳的喇叭声。虽然,我此时此刻面对着的与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绘的景色大相径庭,可在我的心里却填满了欣赏《瓦尔登湖》及湖边森林那春夏秋冬的景色之美所带给我的愉悦和满足。
一个多月前,我在书城第一眼看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时,首先是被装帧漂亮精美的封面所吸引。对于“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和“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的美国最好的书”这类文字,由于我没看过几本美国书而不辨真伪。倒是翻开书,译者的代序“梭罗和他的湖”中的第一句话“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已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让我产生了购买这本书的冲动。
尽管旁边还放着一本其他版本的《瓦尔登湖》,我仍然没有半点犹豫就买下了它。今天,我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敢说,该书封皮上所作的推荐语不是溢美之词,那是极其中肯的评价。
掩卷,我似乎还意犹未尽,上网查找了《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有关资料。从网上了解到,《瓦尔登湖》最早是由撰写《哥德巴赫猜想》和《地质之光》的徐迟翻译的。可他翻译出版这本书却没有引起像写陈景润和李四光那样的轰动。1996年末,82岁的徐迟坠楼(跳楼?)身亡,才引起人们对《瓦尔登湖》的注目。
接着,毕业于北大法律系的海子,1986年他读到的最好的书就是《瓦尔登湖》。他那本选有《梭罗这人有脑子》的诗集至今销售8万本,通过海子,至少有8万人知道了梭罗。但让《瓦尔登湖》大放光芒的,还不是海子这首诗,而是海子的死。
海子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书,其中就有一本《瓦尔登湖》。而海子的朋友骆一禾,原为北京出版社的一名编辑,为出版海子诗集致死,海子和骆一禾两个人的死,集中在那么一段时间,为《瓦尔登湖》平添了一道神秘的色彩。真正让《瓦尔登湖》为国内出版界全面接受的,还有一个人,就是苇岸。苇岸1987年从海子处知道《瓦尔登湖》,一连读了两遍,甚为喜爱。
苇岸自己是这样写的:“当我读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的确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这就是我在诗歌路上浅尝辄止,最终转向散文写作的原因。”《瓦尔登湖》促使了苇岸从诗歌写作转向散文写作,梭罗成为苇岸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源头之一。在海子自杀10年后,苇岸1999年春死于肝癌。这个世界上,梭罗的门徒——三个将梭罗推介到中国的人相继去世。
看到这些,不禁吓我一跳,难道他们的死因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该不会要这本出自1859年的书来承担责任吧?依我想,是否可以说,以上几位作家通过《瓦尔登湖》一书从梭罗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性格中获得了一种对生命的启迪,或许,他们原本属于心底深处寂寞的人。
《瓦尔登湖》简介推荐理由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梭罗《瓦尔登湖》推荐理由
瓦尔登湖(Walden;or,Life in the Woods)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这是一本字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其中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及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会自然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语言优美,文字动人,见解精辟,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经典珍藏本,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当代美国读者的散文经典,与《圣经》诸书一同被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
★数以万计的读者,海子心中的天堂生活,影响了很多人,从而改写了一些名族和国家的命运。
梭罗《瓦尔登湖》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发表了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梭罗是生活的智者,也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因为一个半世纪前,人类对于技术的崇拜与痴迷是不允许任何人来亵渎的。但随着时光的流逝,《瓦尔登湖》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梭罗的声誉也与日俱增,被誉为美国生态运动的思想先驱,他在书中所阐述的许多思想,已经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梭罗《瓦尔登湖》独特开头
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目前,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梭罗《瓦尔登湖》创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梭罗《瓦尔登湖》作品影响
瓦尔登湖的神话代表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原生态生活方式,表达了一个对我们当代人很有吸引力、也很实用的理想。这个典范在今天对我们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因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许多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正在致力于保护自然留给人类所剩不多的财富。因此,瓦尔登湖不再只是一个著名的美国作家梭罗在那里生活、写作和思考的具体的地点,它已经成为一个象征。在瓦尔登湖这个地名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的概念,还有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梭罗《瓦尔登湖》经典语录
1.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2.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
3.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4.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5.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只需要闭上眼睛,转个向,就会迷路。6.爱情无药可医,唯有爱得更深。
7.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8.为什么一桶水放时间长了会变臭,而水冻成冰以后就能永远保持甘美呢?哲人说,这就如同情感和理智的区别。
9.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
10.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11.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12.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13.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14.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15.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16.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
17.天空既在我们的头上又在我们的脚下。
18.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瑕。
19.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点。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
20.我们也许不能够在一个约定的时日里到达目的港,但我们总可以走在一条真正的航线上。
21.再没有人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水天相接,美好的终极。广阔的世界,孑然一人,多么奇妙的组合。
22.社会已远远背离“社会”一词的基本意义。尽管我们接触频繁,但却没有时间从对方身上发现新的价值。我们不得不恪守一套条条框框,既所谓“礼节”与“礼貌”,才能使着频繁的接触不至于变得不能容忍而诉诸武力。23.人生如果达到了某种境界,自然会认为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安身。24.无论两条腿如何努力,也无法让两颗心的距离更加接近。25.我毫不怀疑,时间是能甄别出优劣的。
26.景色中最丰富的元素,就是一点天真无邪的阳光。
27.倒不是我比别人残忍,而是我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恻隐之心。28.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29.善是唯一永远也不会亏本的投资。
30.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能如此温柔地相处。31.智慧和纯洁来自努力,无知和纵欲来自懒惰。
32.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加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
33.一个人如果活得真诚,就一定是活在一个遥远的国度。
34.我们说,只能这样的生活呵,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有这样的多。一切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迹,每一刹那发生的事都可以是奇迹。
内容简介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在《经济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叙述了与农夫和邻里的交往。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与交往中,作者了解到农民生活的艰难,批判了那些富人奢侈的生活,认为“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渭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作者描述了他生活的地方霍尔威尔“真正迷人之处”。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在想象中下田园,并亲自耕耘。作者展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这样的地方,作者认识到,“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现实才是生活所应该追求的全部。在《阅渎》中,作者讨论了他对读书生活的看法,他认为“读得好书,就是说,在实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生活使人加深对现实的看法,但一本优秀的书籍能使人得到进步。
在《寂寞》中,作者描述了在森林中一个人生活所特有的感受——寂寞。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其他一些动物来反衬心中的感觉,“牛蛙呜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镜的湖面一样,晚风吹起来的微波是谈不上什么风暴的”。虽然寂寞使作者“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
作者在这个时期里,虽然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但并不意味着作者真的不想看到其他人。在《访客》中,作者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作者与渔民、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来往,一起交换生活的意见,因为作者认为来到这个森林的人,都是“朝圣者”。
在《种豆》中,作者表达了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作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生活的需要而种豆,而是为了自已的自尊。通过自己亲自种植,收获豆子,并将多余的卖出,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人生的快乐与自尊。
在《禽兽为邻》中,作者描述了与自己共同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一些动物。它们在雪地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迹,让作者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作者认为“也许它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的是一样的吧”。也就是说这些动物和自己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自由的生活才来到这个自由的森林。
在《冬天的禽兽》中,作者还描述了冬季在瓦尔登湖的动物,它们使空旷的田野充满了活力。在《春天》中,作者描述了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终于开冻了,“春光来临之前的一切琐碎事”,都在春光的照耀下变得微不足道。“太阳的光线形成了直角.温暖的风吹散了雾和雨”,就这样,新的生命开始了自已的生活。作者这样盛赞春天:“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
在《结束语》中,作者向所有的人宣讲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理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第五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瓦尔登湖》是在5年级,表姐送我的,可是我看得并不是正文,因为它真的太深奥了,我完全看不懂,我看的是书下的注释,这本书中有许多的专业名词、神话人物,这些注释也增加了我的知识面。这个暑假又一次翻开了它,虽然仍旧有许多地方看不懂,可是这一次我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很佩服梭罗,一个人在瓦尔登湖隐居了3年,房子是自己造的,东西就地取材,他还自己钓鱼填补肚子,自己种菜拿去卖,这3年他孤独,可他也是自由、快乐的。其实一直很羡慕中国隐士们,同时我又为他们可惜。他们抛开世俗,隐居深山中,不为考取功名烦恼,不为尔虞我诈厌倦,很悠闲,很自由,可我认为,他们会隐居也是十分无奈的,虽然他们不把这些表现在诗、画中。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中国隐士们会隐居都是因为仕途不顺,想要报效国家不成,然后才会隐居,那他们的心情应该是很抑郁的吧!可是,羡慕归羡慕,如果真的让我去过隐居的生活,我还是不愿意的。因为我已经太依赖于城市生活了,生活虽然紧凑但很丰富,隐居生活虽然悠闲、自由,可在我看来,那生活还是有些过于单调了。所以真的觉得他很厉害,能过这种生活整整3年,并且还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因为他是真的热爱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种小动物以及大自然的一切吧,这些我们可以从书中明确的感受到。又一次读《瓦尔登湖》我明显感到原来书中的那些注释用作比喻原来是那么的贴切!
《瓦尔登湖》我看了两次,两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瓦尔登湖》是值得我读第三次的书,不知道第三次我又能收获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