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很早就听闻了这本书,但却只是名字,直到高考后,才真正看到它墨绿色的面目。梭罗,一个复合型作家,一个非概念化的思想家,一个优美的散文家,一个乐观的、手巧的旅行家,以及他自称的“劣等诗人”。霍桑形容他是个“带着大部分原始天性的年轻人···总带有点粗俗的乡村野气。”我对这样的评价是持肯定态度的,如果看了一遍《瓦尔登湖》,它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正如平原的不平坦被距离所掩盖,突兀的一个个时代和断层在历史中被抚平”,“月亮再也不反照白昼,而是按她的绝对规律升起;农民和猎人把她公认为他们的女主人”,“一本书里的简朴几乎同一所住宅内的简朴一样是个了不起的有点,如果读者愿意居住其中”······梭罗的这种比比皆是的语句,无不浸透出他性格中过份的质朴,而却正是这种语言使他的行文新鲜、生动、瑰美、智巧,整部著作魅力无穷。
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清新的书。“我们常常忘掉,太阳照在我们耕作过的天地和照在草原与森林上一样,是不分轩轾的”,“在它看来,大地都给耕作得像花园一样。因此我们接受它的光与热,同时也应接受它的信任与大度······”梭罗的散文是未丧失峻美的“诗意”的,而我,便是倾心这种自由、信意,像土地一样朴素开放的文字。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有机”的书。梭罗的文字是“有机”的,是富于质感和血温的,思想不是直陈而是借助与之对应的自然事物进行的表述,正是过多的借助与自然事物,太多的篇幅描写了动物和植物,以至于刚开始读这本书时,使我感觉枯燥的要扔掉它。
我还是坚持着读了下去。在闲暇的时候,在孤寂的时刻,我渐渐的融入了瓦尔登湖,想着梭罗在那时所想的,春夏秋冬,独自一人的捕猎、耕耘、沉思、写作,在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在远离尘嚣的孤寂和静谧中,沉思默想。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这样说明自己:“我在我内心发现,我有一种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说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但我另外还有一种追求原始的行列和野性生活的本能。”他卸下了城市的喧嚣,探索着简单却又绚丽多彩精神生活,他的人生姿态与以竞争为机制的现代社会显然背道而驰,但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寻觅着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的困境中想要拥抱自然,想要提高自我精神,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其实什么是安静,可能我的理解会和很多的人不同, 我觉得安静更想一种禅,生活禅.虽然孤独但是充实,生活不是单调,也不是无聊,因为在安静中总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当中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问大学生对于大学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说没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说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经历了那么多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强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去做的话,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要后悔,后悔了那你做的就没有了意义.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安静的感觉,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务,走向自我.其实什么是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在安静中走向自我.
第二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瓦尔登湖》是在5年级,表姐送我的,可是我看得并不是正文,因为它真的太深奥了,我完全看不懂,我看的是书下的注释,这本书中有许多的专业名词、神话人物,这些注释也增加了我的知识面。这个暑假又一次翻开了它,虽然仍旧有许多地方看不懂,可是这一次我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很佩服梭罗,一个人在瓦尔登湖隐居了3年,房子是自己造的,东西就地取材,他还自己钓鱼填补肚子,自己种菜拿去卖,这3年他孤独,可他也是自由、快乐的。其实一直很羡慕中国隐士们,同时我又为他们可惜。他们抛开世俗,隐居深山中,不为考取功名烦恼,不为尔虞我诈厌倦,很悠闲,很自由,可我认为,他们会隐居也是十分无奈的,虽然他们不把这些表现在诗、画中。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中国隐士们会隐居都是因为仕途不顺,想要报效国家不成,然后才会隐居,那他们的心情应该是很抑郁的吧!可是,羡慕归羡慕,如果真的让我去过隐居的生活,我还是不愿意的。因为我已经太依赖于城市生活了,生活虽然紧凑但很丰富,隐居生活虽然悠闲、自由,可在我看来,那生活还是有些过于单调了。所以真的觉得他很厉害,能过这种生活整整3年,并且还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因为他是真的热爱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种小动物以及大自然的一切吧,这些我们可以从书中明确的感受到。又一次读《瓦尔登湖》我明显感到原来书中的那些注释用作比喻原来是那么的贴切!
《瓦尔登湖》我看了两次,两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瓦尔登湖》是值得我读第三次的书,不知道第三次我又能收获些什么呢?
第三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启开《瓦尔登湖》淡蓝的扉页,即能感到一股新鲜的气息。
作者梭罗幽居于湖畔的一个小木屋中,著得此书。这书给我的感觉不是一般的散文集,而更像是本日记,一本记录下了生活和思绪的日记。
作者文笔清新真挚,思趣超然。细读后,更会惊异于作者广博的学识。投身字里行间,我并没像预期那样从高空俯瞰瓦尔登湖,而是无比酣畅的畅游在了广阔的充满涟漪的湖中。书中并没有空谈大道理,而饱含着幽野生活的点滴琐碎。其中时常闪现出珠玑妙语“她测量的只是我的身材,而不是我的性格...我有时近乎绝望,在这个尘世有哪一件简单的事不是由别人出手相助办成的”,更有霹雳般忠告迎头砸来“人类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工具的工具了”。作者将瓦尔登湖形容为“遁世之所,终古常新而未被亵渎的宇宙一角”。然而并非像个遁世的隐者,书中多见他对国家民族状况的关切。但为什么偏要在隐居的状态下探讨桎梏世间的因果呢,难道是想“旁观者清”吗?正如梭罗写到,与他人“隔湖交谈”比相对而语更要轻松,作者躲到瓦尔登湖的身后,实则是想与尘世“隔湖交谈”。他极力赞美简朴自足的生活,他忠实虔诚的追求真理,他呼吁我们多授人以勇气而非怜悯,他警醒愚昧的世人区分财富与包袱。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们,却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合上《瓦尔登湖》,一股清凉的湖水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而当读到其卒篇时,我恍然:瓦尔登乃梭罗之心。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 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其实什么是安静,可能我的理解会和很多的人不同, 我觉得安静更想一种禅,生活禅.虽然孤独但是充实,生活不是单调,也不是无聊,因为在安静中总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追求一种感觉,一种能让自己安定的感觉,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渐渐明白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总是在午夜那种安静的气氛中表现我的思想,也只有在安静中我才能找到自我.一切总是缓慢的流走,不带有一点声音,流走的是我的童年,带来的是我的更深的思考,不知道这种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但是我还是走到了复读的门口,高考的失利象一个巨大的石头压的我只能在凌晨四,五点睡觉,成绩无情的下滑,终于到了下不去的地步:全班倒数第一.老师的劝退命令在我的耳边一次又一次的响起.我似乎无路可退,象一个垂死的人在悬崖边做苦苦挣扎.记得那天,在绝望中我安静的坐在书桌前,突然很喜欢这种安静的感觉,什么都可以不想,但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生活.终于我明白了,从此没有悲伤,只有安静,在安静中,我走到了大学门口.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当中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问大学生对于大学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说没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说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经历了那么多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强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去做的话,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要后悔,后悔了那你做的就没有了意义.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安静的感觉,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务,走向自我.其实什么是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在安静中走向自我.最后还是让我们在仔细的聆听那发自梭罗心中的呐喊吧: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第四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1
作为整天生活在城市浮躁环境中的一员,有幸选择了《瓦尔登湖》作为本月的自选阅读书籍。使我感到了自然地清晰与躁动的心境得到一些平静。《瓦尔登湖》描写的是作者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的所见、所闻、所思的一系列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是对大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从四个季度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的再现于读者面前。同时,也看到了译者极高的语言翻译能力,为这部书籍的整体内容增添了新的亮点,下面是我读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一、作者的宁静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回归自然地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瓦尔登湖的冰和水相同,在近处看是绿色的,但在远处看则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能够将它与其他的白冰或者某个在四分之一英里开外的湖泊的绿冰区分开来。书中涉及了多达上千种的动物与植物,但读者并没有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阅读的趣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并没有在两年的独居生活中将所看到和想到的自然与环境的和谐与宁静分开。他充分的体现了宁静给他带来的幸福感。更主要的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了批判,同时也深深的表明作者的隐身独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抗议。在瓦尔登湖期间,作者看到了两三株矮小的枫叶已经变红,在湖的对岸,三株挺拔的白羊下方,就在岬角的顶点,紧邻着湖水……它们的颜色、形态乃至变化的姿态诉说了多少故事。
二、作者的意境
在独居的那些日子里,每次望向屋外的瓦尔登湖时:我总觉得它像是山峰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远远高于其他湖泊的水面;到了日出时分,我看见这湖渐渐脱掉夜间的雾衣。细纹荡漾或波平如镜的湖面慢慢的露出来,鬼魂般的迷雾则悄然从四面八方退入树林,仿佛他们的秘密聚会终于散场。而朝露则悬挂在枝叶上久久不肯离去,群山两侧也湿漉漉的满是露水……在书中,梭罗“无微不至”的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生活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邸宅,穿昂贵的服装或者吃丰盛的大餐,照样能够好好的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的活着。因此,信念与经验让我们深深的相信,只要朴素地、明智地生活,在这世间谋生并非痛苦的之事,而是快乐的一种娱乐。在这里作者充分的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他写道:每天锄草或读书写作过后,时间还没有正午,我通常会到湖里洗澡,和滨鹬在浅湾里共游,洗去身上因劳动而染上的灰尘,或者抚平因学习而造成的皱纹,这样下午才能感到绝对的自由。
三、作者的批判
《瓦尔登湖》虽然是作者在郊外独居时所写,但是,他并没有局限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出的批判。作者梭罗不反对一些新鲜的社会现象,但他特别担忧客观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就像他讲的那样: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如果可以的化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意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愿站着或坐着思考,任他逍遥离去。正是这些散见于全书的对美国现实的批判,给《瓦尔登湖》染上了浓厚美国色彩。
最后,我将看到的是作者积极地在体验一种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如果一个人有信仰,那么他走到哪里都会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没有信仰,无论他处在哪些人中,他都会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合作”,无论是何种意义的合作,都意味着大家要共同生活。这本书给了读者清晰、健康、引人向上的力量,并且自然体会到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读后感2
当夜幕笼罩大地,远处灯光依稀,闪烁在建筑工地,我的心灵也随之渐渐超凡脱俗于喧嚣的世俗,回归于一片沉寂。无论白天的事物多么纷繁难解,它们都会沉积,铺在瓦尔登湖之底。每个人心底都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是这种心境,一种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将实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尔登湖》不是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有的是自然的事实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细细思读,理解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凝结了作者的感悟与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样。
《瓦尔登湖》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中的湖边隐居生活。他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美好,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他将两年的观察与思考合成一年来写。自然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他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等。他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蓝色湖水旁,那幢他亲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凭直觉和自己的意愿,来到这里进行他的生活实验。整整三百页的纸张,都透露出对“我”这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固定的习惯。作者在湖边隐居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生活的实验。并且带领读者同他一道,在情节的发展之中,获得无法言喻的启迪。
限于人生阅历和学识的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我都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内容。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结论都会是相同的,只不过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很难读,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抛弃这本书。另一方面,唯有沉静的人在沉静的时空中方可与这高尚的思想共鸣。一旦沉静的心读进来了这本书,必获益匪浅。
我们所阅读的,并非是褒贬“仁义道德”之流,而是真理。书中描写的全部是真实的大自然,与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嘈杂迥异,湖边的鸟兽虫鱼鸣叫的喧嚣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广义地来讲,作者竭力强调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宁静和探索,并非简单的远离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林。这显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尔登湖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个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变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边始终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样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到内心的海洋中探索。
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可惜地感觉到,城市离真理太远了。城市在人们的意识中建造起来,早已被人类狭隘的观念充满了。作者逃离都市,隐居湖畔;同样他也逃离固定的思维模式,隐居到自由、孤独的思想中去。作者因为贞洁,以至于他都感到自己永远不能拥有绝对纯洁了;来不及为自己的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类更高的天性去生活。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于我们顽固的思维方式。有时你感到他在颠倒是非,其实每次都有一个思维敏捷的人紧跟他的思想,跃过腐朽思想的栅栏,体悟到其中真正的含义。因此,贫穷可以是富有,劳动可以是苦役,虚度光阴、野蛮可以是高尚,聪明可以是愚蠢,购买可以不花费任何钱财,最终复杂也可以是简单。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得回归到最基本的精神实质。
水的简单赋予了它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科学家合成出的物质,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简单一样,《瓦尔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巅峰。
《瓦尔登湖》读后感3
一直以为梭罗应该是远离尘世的,在读了其身世介绍后,却发现误解甚多,梭罗并非是一直远离世俗,隐居山林的,相反,观其一生,应该是积极入世的。
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想往哲学,更愿意“一刻不停地探测,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
他在中学教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常带学生旅行、户外野餐,让学生受大自然的生活教育。这一点让人羡慕,今天我们为了“安全”,是紧紧地把学生禁锢在学校这个真空罐头里的。
他关注社会,一直拒绝交付人头税,并写了文章《消极反抗》,认为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有消极抵抗的权利。文章影响巨大,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他hai反对蓄奴制度,帮助南方的黑奴,写过《马省的奴隶制》,为因反抗奴隶制而被害的约翰、布朗召开追悼会。高中语文课本中夏衍的《包身工》就提到梭罗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借以来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如此热血的梭罗,却能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高耸入云的白松来做建筑材料,并在美国的独立日那一天住进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长达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去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看到这句话,我想是否就可以跟当前流行的语言“生活不仅仅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相关,又联想到林语堂说的苏东坡了。
据林语堂考证,苏东坡在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时,诗作多表现其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羁。他既参加家庭同乐的西湖游,也喜欢同官衙僚属的挟妓游湖。前者他唱出“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这里是写家庭宴会的吃食,后者他亦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这句应该在赞美官妓的艳丽了。但他于人生了解太透彻,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与美酒妇人上,他与梭罗有相同的看法,喜欢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亲密接触。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初九,苏东坡不去参加重阳节宴会,独自去拜访西湖孤山两位僧人,晚上,独坐舟中,凝望山顶,写下七律《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蔼蔼君诗似岭云,从来不许醉红裙。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见轻桡破浪纹。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晚风落日元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诗首联大意应该是:你写的诗就像那山岭上漂浮的白云那样繁多,你的酒量也很大,千杯不醉,不需要陪酒的女子来扶。这里应该是对长官的一点奉承吧,诗写得多,酒量又大,不会醉倒在女子的红裙下。
颔联大意应该是:你们欢饮时不知我穿着木屐翻越那依然青翠的山野,在山上只见那小巧的船桨划过一道道波纹。这句感觉“野”和“破”最得意趣。
颈联大意应该是:我也想象你们热闹的宴会,让我想到当年呼卢高手袁彦道,宴会上应该难以见到敢于当面怒骂权贵的灌夫了。宴会上当然会有赌博高手,但下句莫非是略有讽刺意,毕竟是有话必说的苏子瞻。
尾联大意应该是:攀到山顶看到落日,徐徐吹来的晚风,我也不惜把这美景、清凉与你们分享一二。这句让我有点怀疑他是在舟中呢?还是在山中呢?还是想象呢?
由此诗可以想见苏东坡应该是“爱热闹,也爱独处”的人,他会在别人觥筹交错之时,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恐怕这也是东坡后来历经多重磨难,最终也能找到心灵慰藉的原因吧,梭罗说“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实质感觉应该指不仅只活在俗世中,正如《诗人玉屑》所言“要shi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则其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诗如此,人亦然。
《瓦尔登湖》读后感4
轻轻翻开厚重的书页,我仿佛已置身于山郊野外,水畔林边。闭上眼睛,可以聆听飞鸟的轻语,体悟山泉的清凉;放松心神,能够漫步山路的稳健,品味大自然的气息。
845年的春天,梭罗为这个平凡的年代又添上崭新的一笔。梭罗带着他借来的一把斧头,于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自此梭罗依山傍水,凡事自力更生。在这两年又两个月的别样生活中,梭罗大到体会山林溪流于春夏秋冬中四季的变化,小到观察水鱼之争、蚂蚁之战,有时也会被潜水鸟或松鼠偶尔捉弄。不得不艳羡梭罗,领略世外风光,倾听万物之声。有形象的评价,《瓦尔登湖》不是一本能规定页数或抽时间能读的书,也许因为其中蕴含了梭罗所有的真挚感情吧,在梭罗眼中,即便是死物也可以活灵活现。它语言平淡朴实,超然世俗,甚至有些许枯燥了——就像小时候写过的流水账般熟悉,当然包括各种开销。一切如同梭罗自己所说:“一个人若生活的诚实,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这本书需要人抱着一颗宁静的心来品读,这也正是作者有大智慧的体现吧。
归隐山林的梭罗,如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隐士陶渊明一般,二人遥远的历史轨迹,就这样相遇在一起。不得不艳羡梭罗,与山林为伴,泉溪为友,满足于现实世界,驰骋在精神世界。对大自然如此近距离的观察,使其笔下的《瓦尔登湖》的辞藻,与其说其生动,不如说其清新;与其说其深远,不如说其隽永。也许只有真正认为大自然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思想家才能写出这样深邃的文章吧?梭罗时时刻刻用“我”这样的第一人称的特点,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而相对不可避免的,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我也体会到梭罗笔下不断旁敲侧击的工业化社会的贪婪本性。当然,这绝不是礼赞,在其中,更多的我能感受到梭罗笔墨中的怜悯之情——怜悯那些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愚昧之人。
梭罗说过:“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虽然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东方的中国巨龙还在沉睡,甚至其人民还在勤劳农耕,按时向清王朝交税,但远在美洲的美国已经由农业时代开始向工业时代转型,工商业迅速发展。不过由于经济增长过于迅速,金钱成为了人们最渴望的东西——哪怕现在也是如此。社会开始一步步变得乌烟瘴气,即使是原住民印第安人也没有当初被“魔鬼哥伦布”发现时的纯真了。香轮宝骑,琼台玉宇,背后都是自然资源的大量消失乃至枯竭。
而对常人来说,比起其更有名的多的师父艾默生,他梭罗是谁?不过是无名小卒罢了,更别枉谈当时的梭罗了。年纪轻轻,长相不算俊逸倒也不算丑陋;身材不魁伟却也不瘦削,如同农民渔夫的身材;哪怕有着列夫·托尔斯泰般的胡子,看似愚笨的眼里也不能射出锐利的光芒来洞察一切,只能露出讥讽的意味。这样一个放在人堆里难以找到的平凡人,如何能自大地脱离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时代?又怎么敢违背势不可挡的工业时代的来临?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梭罗的确把他的观点付诸于行动上了。
在结语中,他说:“我不要爱,不要金钱,也不要名誉,我只要真理。”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就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和艾默生一起追求超验主义的他,还有向往桃花源的陶渊明,一定会擅长与大自然交朋友吧。鄙弃官场世俗的陶渊明在大自然中,感悟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居乐趣,享受到“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的饮酒豪适。而深知要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深深意识到“生活的诗意而神圣,清醒即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5
1845年7月4日,梭罗为一项试验移居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的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而又原始。在他离开之后,就将两年来的感悟写成了这本传世的佳作《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爱与瑰丽,更能从嘈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灵魂,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欣慰。就好像一丝清泉倾泻而下,冰冰凉打在头上便撩得你一个激灵,轻轻柔沁入皮肤触碰你每寸神经,最后汇聚到脊髓之中成为你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 ,梭罗手头没有别的 , 抓住了一根棒木 。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这首《梭罗这人有脑子》,生动地表现出梭罗所倾注在文字中的自热之爱,唯美的笔法真实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灵动,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使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审视周围,嗅到野芳发而幽香,见到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而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坐忘。
于是,梭罗的智慧与老子的哲学其惊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 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应该降到最低,自给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诗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由此可见,这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梭罗看到了他的同乡们,不幸继承了农舍、房屋、谷仓、牛群、以及农具,继承了这些得来容易摆脱难的东西。他疑惑是谁使他们成了土地的奴隶,疑惑他们为什么一出生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不得不度过别人的一生,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往前,尽自己所能过得好一些。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了多少可怜的、不朽的人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们是房子的奴隶,车子的奴隶,更是金钱的奴隶。西班牙《世界报》上有这样对中国房价的评论“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见,尽管时代浮躁奴隶层出,但是如果人始终在一种错误下劳作,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后继者开垦荒原时不得不清理的阻碍,而他的大部分也终将会被犁入泥土成为肥料。对于我们,二十岁的经年里放大了什么,什么又是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内心真实亲切的期盼?仅仅由于无知和错误,被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过于粗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以致无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实。难道是我们的手指因过度劳作也变得太笨拙、颤抖得太厉害而做不到这一点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没有高考的残酷竞争,没有老板的苛刻要求。我们理应能够顺从我们的渴望,不要急着给自己戴上考研、出国的枷锁,去追逐理想,去钻研学术,去赏玩山水。更何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当夕阳西沉时,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浆果;在温和的黄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听听枭鸟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衔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黄金时代里,有多少山林水泽的精灵曾经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罗的心之所栖,是世界上唯一的瓦尔登湖。而我们,只要同样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瓦尔登天堂。
《瓦尔登湖》读后感6
《瓦尔登湖》给我的感觉像是品酒,而且越品越香,让我们与梭罗一起享受“瓦尔登湖”之美吧。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瓦尔登湖》的品读,总觉得地点不够好,每次翻阅,总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似有一堵墙,让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却又觉得如此得体,这一种感觉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从树上掉下来,烂透了!直到有一次,与朋友争执被骗,躲在窝里再次翻阅,只觉每种生命都是一个悠哉的精灵,畅快与满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书自然有寂寞的读法,也许只有一个人的心真的可以静下来的时候才能读出这本书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觉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尔登式生活,天作棋盘星作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或许作者不感到寂寞,因为他可以举杯邀明月,飞鸟相与还,大自然就是他的无穷无尽良友,清风作伴,任尔春水东流。只是在我看来,未免有些许恐怖了,终日难见人影,就是“辟谷”也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孤寂,人终究是一种群居动物,或许人们可以有鲁滨逊的坚毅,但极少能忍受闭关锁国的“百年孤独”。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作者在这一寂寞中寻找自然的弦律,书中那个留下痕迹的小动物描写令我神往,晨曦出黄昏归,却发现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问候,何等惬意与满足?恐怕陶渊明知道了也非得羡慕不可。
正是这份寂寞,给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觉与美好的想像,纵然雨中漫步,四处飞舞着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说作者甚至可能将一个水分子幻想成一个水精灵,倾听着它们在和风细雨中的律动与笑声。这种极端的联想令作者深深爱上了自然,因为它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并且仁爱有情,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托了。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之下,一切烦恼皆烟销云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场梦,只不过每个人的陷入深浅不同,作者以梦视人生,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幻想,这是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与退避,这也是多少隐归山林之人的想法,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社会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在当时又是无可厚非的时候,他没有凌驾规则之上的实力,却又不愿在规则下低头,就只好跳出这个规则,那就只有跳出这个社会了,听起来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风道骨,只可惜却带着满腔的愤懑。
作者跳了出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跳出来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视了自己的品质,还是高估了社会的品质,他的书并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没被标榜,或许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发寂寞时(MeiWen.com.cn),看一下他的书,之后惊叹:呀,这种生活真好。之后,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书柜中封存了。作者笔下的动物即使再生动,大多数人也无非说一句:写得真好。罢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规则的,即使穷一生之力,毕其功于一役,也还是想抓住规则。
作者倒也给了人们另一种规则:自然规则,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闲,抚月吟夜雨、随日荡清波的自在,这的确是一种好规则,唯一的缺点就是孤寞——人少。可万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过,再完美的规则也抵不住人多,这就是一个悖论,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浓愈香,只是读者偶尔才能从书中呷上一口,虽回味悠长,却无可奈何,无法贮酿,但就是这么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简的诗句,令人终生难忘。
就是这么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尝。
《瓦尔登湖》读后感7
《瓦尔登湖》很像是指导人做人的教科书。
中学时代听说这本书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终的岁月,便好奇地看。断断续续,没有兴致,没有耐心。直到这个夏天,迫于某种任务的压力再把非剧情的文字串起来时,竟有种敬佩的感动。
作为一个哈佛毕业生,梭罗的归隐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资本。正如有人说没拥有过名利的人没资格谈淡薄名利一样,梭罗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一种真正对内心的追随。远离喧嚣寻求安宁的话被多少人整日挂在嘴边自我标榜或是其它,可是真正能放下的却寥寥无几。我扪心自问,两年时间在一处绝对静谧的地方,绝对自食其力生活。我诚实地告诉自我,我做不到。
梭罗的归隐是不脱离现实的。这是我最为佩服的一点。他开篇从经济谈起,从对自我的家园的建设谈起,稳扎稳打地生存,生活并赋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楼阁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于是,抛开遁世的消极,逃避的懦弱,瓦尔登湖畔的思考便是过滤后纯粹的宁静。
梭罗是个伟大的说教家。通篇的劝诫与教诲,从始至终,却不叫人厌烦。他的`诸多理论如今依然被人们反复念诵着。若挑其一而论,那便该是对自我的忠诚。
不被理解时,我们习惯抱怨周遭,习惯自我怀疑,习惯抱歉生活,习惯心灰投降。于是,每个人都变成了一样的模样,遵循着一样的轨迹,过着类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我给自我编织的牢笼中,被烦恼束缚着,不得抽身。倘若某一个契机,你试图问过自我,究竟想要什么,并愿意勇敢地去为它拔足而奔,也许生活将颠覆,你将成为自我的主人,于是你将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为何不为自我而活,为何不敢走别人不走的路。多难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过的生活,发现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寻。别让遗憾成为碌碌余生的间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质疑,又怎样。
因为,当你与身边的人步伐不一致时,也许那是因为你心中听到了别样的鼓声。
而这鼓声,有时候,就像神旨一样。
我,静静地坐在树林之中,注视着不远处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静。岸上一座木屋,朴素而又亲切。湖中漂着一叶扁舟,一个人静静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静而寂寞。木浆轻轻一拨,湖面泛起一阵涟漪,那调皮的阳光,在水中跳跃着,跳跃着,跳向远方……
偶然之中,翻开了一本书,瞬间被作者恬淡宁静的生活所吸引,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在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在自我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
梭罗18出生,在他十六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其思想深受爱默生的影响,成为了当代著名的自然主义者与哲学家,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28岁的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闹,躲避金钱的束缚,只身来到距小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独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我。
渐渐的,我的灵魂沉浸在了这一本寂寞的书中,心境也变得寂寞和宁静。正如惠特曼所说:“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了一颗活着的橡树在生长,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那里没有一个同类,他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黑黝黝的欢乐的叶子。”我多期望自我就是一片叶子,与他们相伴为趣,简单欢乐地生长。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期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车的鸣笛与人们的叫喊中传来歌声婉转,溪水淙淙;在浑浊的空气里寻找到一寸心灵的静地。
好在,暑假来了,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走进自然,感受那清风拂过脸颊,阳光跳上肩膀,与蝴蝶一齐欢乐飞舞的乐趣;暑假来了,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躺在草地上,听听那风,看看那云,数数夜空里那些顽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静静的月光里,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烦躁与喧闹,吸入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合上这本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时,窗外小虫呢喃,月光如水。
《瓦尔登湖》读后感8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品读了《瓦尔登湖》这本名著,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有了钱财便好象可以为所欲为,有华丽的别墅,有高级的私家车,有丰盛的饭菜,有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等等,于是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财富,有了可观的钱财后还想得到的更多,永无止境,直到他老之将至之时,他才会意识到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充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整日以打渔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有钱人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有钱人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有钱人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渔了!”渔夫问:“不出海打渔了那我每天干什么?”有钱人显得很骄傲的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的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的晒太阳么?”有钱人语塞。
一般而言,我认为能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而且现在我甚至怀疑现在的东方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时常的我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古代那些隐士大多是在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寻常百姓哪会有这份闲心,家有老小,能够抛开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去游历江湖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要想过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还真是不切实际的,《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瓦尔登湖》读后感9
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但是,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
《瓦尔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如何寻觅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乐,如何从杂乱的人际网中脱身,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从《瓦尔登湖》中,你会得到启发……
瓦尔登湖已不单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谛,追寻简单的人们梦中,都有不一样的“瓦尔登”。正如梭罗所说:“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必须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终于行动”。相信我们都会到达梦中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不单指那一片湖,在追求简单,追寻生活真谛的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瓦尔登。只要跟梭罗一样始于阅读,终于行动,相信我们都会到达梦中的瓦尔登。祝福未来。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我的床头放着一盏灯,叫《瓦尔登湖》
那年夏天,卢梭提着一把斧头,只身踏进了瓦尔登湖畔的森林。他花了数个礼拜,就地取材,搭建了一座小木屋,从此在这里独自栖居了两年零两个月。他身体力行,做了一个人类生态的实验,并以先知的智慧写下诗意盎然的《瓦尔登湖》,给世界留下了一部“绿色的圣经”。在这个熙熙攘攘、喧嚣浮躁的当今时代,在这个利欲熏心、匆匆忙忙的现代社会,捧着《瓦尔登湖》细细徜徉在卢梭的世界,就好比坐在驼峰上的沙漠行者看见了绿洲,好比在汪洋大海上疲惫飞翔的海燕看见了岛屿,实在是一种享受和启迪。
米黄的书籍一页页地翻过,我仿佛是那来到卢梭木屋里避雨的钓鱼者,坐在火炉旁和他对话,每一次倾听都会让我受益匪浅。我模糊的眼睛仿佛擦过了晶莹剔透的雪末儿,瞥见了被人类社会隐藏的真理之光。当我们陶醉于拥有高楼大厦的豪宅时,却不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已远离了我们;当我们操劳忙碌地在险境迭生的职场奋力向上爬时,却不知道人类原来还可以从容甚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我们不惜掏破汗水浸湿的钱袋为衣食住行的奢侈和名牌买单时,却不知道有种简朴的生活可以带来更多的愉快和充实的精神世界。很多人为物质财富而奋斗,却以物质享受为终点,仿佛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做创造财富的加法和享受物质的减法:他们从不知道,生活深层的价值在于精神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瓦尔登湖的美使我深受感触!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也便拥有了诗意。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容纳大自然的美轮美奂,哪怕只是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我们的生活都会更加宁静和愉快。捧着这本书,瓦尔登湖便浮现在我的脑海:湖上的潜水鸟浮出水面,肆无忌惮地大笑;鲈鱼不时在湖面溅起水花,泛起阵阵涟漪;松鼠在木屋旁的树上互相追逐;土拨鼠在地窖里偷偷啃着主人的土豆;苍翠欲滴的岸边森林倒映在湖面……。我感受着一种宁静而愉快的心情,体会着卢梭坐在湖边时是多么宽广诗意的心境。他取之于大自然,生活于大自然,不受世人工作、房租之类的问题的困扰,却生活得满足和充实。他也在土地上耕作劳动,却没有农民们换取金钱的功利目的,而是虔诚地享受着神圣而诗意的情怀。有时人追求太多不必要的表面的东西,拥有太多的物质欲望,生活就会不负重但,更不可能有诗意从容的生活。
“简朴、简朴、简朴。”这是小木屋主人的座右铭,然而他并不是主张清贫乐道,无所追求,相反,他主张一种精神充实、内心丰富的深广的生活,“简朴”的意义就在于让渡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精神生活,提高生命价值。“简朴”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否定财富。我们并不是非得买把斧头闯进山林去生活,而是要在我们原有的生活里,学习卢梭生活的态度,在简朴中创造精神的富有和人生价值的富足。其实拥有清澈的心境比多余的手中的占有更加重要,其实给自己一个宁静沉思的角落比无休止的忙碌更加重要——因为在不为欲望所焦躁的心境中才能在智慧中成长和选择,因为只有失去了宁静常常导致在忙碌中迷失自己。我们的先人留下了无数智慧,我们身边的人们有很多可供我们学习的经验,甚至我们赖以生活的大地也蕴藏着答案,但是只有恬静、开阔的心境,只有简朴冷静的心态,才能更灵动的接受智慧的启蒙和迷津中的顿悟。
“大隐隐于市”。读过《瓦尔登湖》,我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不论有关绯闻、炒作、安全、道德或娱乐的信息如何横流,不论社会上生存生活的压力如何表现,我都会努力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都会怀着瓦尔登湖般宽广安宁的心境,都会不懈坚持自己的追求。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我从《瓦尔登湖》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从大自然中回归自己最初的本性。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其实什么是安静,可能我的理解会和很多的人不同,我觉得安静更想一种禅,生活禅。虽然孤独但是充实,生活不是单调,也不是无聊,因为在安静中总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
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追求一种感觉,一种能让自己安定的感觉,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渐渐明白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总是在午夜那种安静的气氛中表现我的思想,也只有在安静中我才能找到自我。
一切总是缓慢的流走,不带有一点声音,流走的是我的童年,带来的是我的更深的思考,不知道这种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但是我还是走到了复读的门口,高考的失利象一个巨大的石头压的我只能在凌晨四,五点睡觉,成绩无情的下滑,终于到了下不去的地步:全班倒数第一。老师的劝退命令在我的耳边一次又一次的响起。我似乎无路可退,象一个垂死的人在悬崖边做苦苦挣扎。记得那天,在绝望中我安静的坐在书桌前,突然很喜欢这种安静的感觉,什么都可以不想,但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生活。终于我明白了,从此没有悲伤,只有安静,在安静中,我走到了大学门口。
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当中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问大学生对于大学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说没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说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经历了那么多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强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去做的话,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要后悔,后悔了那你做的就没有了意义。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安静的感觉,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务,走向自我。
其实什么是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在安静中走向自我。
最后还是让我们在仔细的聆听那发自梭罗心中的呐喊吧: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160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畔。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建造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记录着大自然从春夏到秋冬每一季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生活方式,还原着生活的原始状态。
790多日,梭罗笔下也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轻叩一部经典,细细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聆听那来自瓦尔登湖畔,弹奏着的梵歌。梭罗的文字是朴素的,他的思维又是独特的。他与孤独为伴,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
脑中浮现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他只想做大自然永远的孩子。
在那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一张小小的床,一个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这些简单的陈设,仅仅凭借着对自然的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
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在一点一点安静。
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他想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梭罗的陋室铭写道:‘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他还说:“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在瓦尔登湖关怀着全人类。
我想,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什么书让我一读读了整整两个月,却一直没有放弃;什么书让我觉得作者毫无追求,却又让我领略了生活的美好;什么书让我的心不断的烦躁,却还是耐心阅读,就是这本《瓦尔登湖》。这本书是我阅读的第一本书,却不是第一本阅读完的书,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中间有过放弃,中间更是穿插读了十来本书,但是最终我挺了过来,怀着一颗恬淡的心,在深深的夜里、淡淡的灯光下,静静的读完了这本书。书中有生活的真谛、美妙的风光、超脱的智慧,真是一本脱俗之书啊。就像有句评论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真是这样,虽然我们有时不能看见。
作者梭罗在1845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和动物们一起生活,事事自力更生。在两年后,他回到城里,把自己两年来的记录下来的见闻整理好,参照这些才写出了这本《瓦尔登湖》。这位40来岁的睿智作家在字字句句之中都透露着崇尚简朴、热爱自然的主题,用清新的话语来向自然致敬。
这是一本书写生活真谛的书。作者作为一个名人,却选择了出世的生活,摆脱人情世故的羁绊,独居到瓦尔登湖边的树林中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虽然是独居,但是书中体味的却是真正的生活。在世俗中,人们很难静下来去细细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应该坚守怎样的道德与原则。而梭罗静了下来,他用心去感受生活,特别是细致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那到底什么是生活的真谛呢?梭罗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外,还有一种生活,就是可以让身心更加愉悦的简朴生活。物质富足的生活带有很大的诱惑性,豪华的别墅、高级的轿车、美丽的衣服、耀眼的珠宝等等,都是人们在孜孜以求的、无限向往的生活。而梭罗在这样的环境中,却选择了带着一把斧头,去瓦尔登湖建造属于自己的一所小木屋。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去体味树林与湖水春夏秋冬的变化,去聆听鸟儿美妙的鸣叫,去观察蚂蚁大战、鸟儿飞翔、鱼儿潜游。这样的生活肯定不能带来物质的富足,却是可以带来精神的愉悦。有谁不会遇到这样的感叹,追来追去最终却是一场空,攒来攒去最终也花不着,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化作一抔黄土,与清风为伴。
这是一本书写美妙风光的书。《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书中大量的描写了瓦尔登湖的自然风光,在时令交替的过程中,四季风光变化的美妙。如果我们能够静静的走进瓦尔登湖,漫步在林间小道,我们肯定也能够感受到梭罗的恬静:白天群山葱郁,曲径幽深,湖光静寂,带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午夜孤云独去,月澄无影,树木伫立,仿佛是“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萤飞舞,昆虫吟唱,鸟鸣啾啾,和着“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的古韵,多美的境地,给人以无限地遐想。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天天体味这种感觉,但是如果有时间,你可以带着一本书,静静在走在南边山脉的慢坡上,累了坐下来,打开一本书,肯定更能领略书中的文字。
这是一本书写超脱智慧的书。在文章的摘录部分,我没有摘抄什么美妙的描写性语言,而是摘抄了作者的思想智慧。是对信仰、心路、时间等真理的描写,这些描写都穿插在景物描写和生活描写的过程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我们思考很长的时间。这些话不一定多么复杂,但是却很深刻,需要细细的思考才可以领会。并且他的一些智慧已经超出了普通人能够理解的程度,能脱离开现实社会去探求内在的真理。梭罗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用两年的时间去体味、观察这个真实的世界,他是用心而不仅仅是眼睛来观察这个社会,这更能感知到超凡脱俗的智慧。
我们可能觉得,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永远都不会拥有那样一间美丽的木屋,可是我想,我们可以在心里拥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并可以用湖水不断洗濯我们漫漫人生路上的尘埃。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一、 心如北海若
梭罗提到了他农场,又被农场主夫人反悔的故事。他没有任何的愤懑不满,反而有当了一次富人的宽慰。他的慷慨打动了我,这不是经济上的慷慨,这是精神上宽广与包容,这是理解力的开阔与幽远。我因这一个小片段受到了洗礼。不做斤斤计较的人,不苛刻,对他人的境遇有深深地理解与包容。与人为善,心有余香。
作为一个公平主义爱好者,我常常因自己权利受到侵害而变得戾气,在维权时,愤怒而得理不饶人。现在想想我把我的不宽容用铁骨铮铮装扮,有点可笑。
喜欢梭罗书中的这句话,“我是我眺望到的一切的君王 我对它具有的权利无可争辩”,这句话来自英国的诗人库柏。我也要拿这句话来提溜起我的境界来。
二、关于读书
“那件袍子上没有积下任何灰尘;自从那神明被揭示以来,也没有任何岁月的流逝。”
最古老的典籍,宛如神谕。他们在人类精神的星空永远熠熠闪光,穿透时光和苍穹,这种光芒,不会有丝毫的衰减和暗淡。
“年轻时花上一些日子和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一种古代的语言,哪怕只是一些单词,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是从老百姓平凡的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成了永恒的激发和激励。农夫记住并重复他听到的几个拉丁词语,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乐乐听到我读庄子的一词半句,也是大有好处的。这个暑假,和孩子一起读庄,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再开启。他和我读过秋水,熟知河伯与北海若。他问我,如果河伯没有顺流而东行,会遇到北海若(这样的老师吗)?会意识到自己的(小)吗?一个太好的问题了。可能会遇到,一定会遇到。就像妈妈关注了那么久的渡渡鸟,终于成了知行生,涓涓细流汇入妈妈哲学的大海。就像妈妈早已知道庄子穿越时代的力量,即使一直未掀开篇章,终将在知行生的课堂中,日读一段,坚持打桩。就像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一直被推荐,从未被阅读;但妈妈已经开始翻起它,因为它的文字口齿生香。口齿生香的文字摘录不完,先把那些启示和心中的对话留下。
“古典作品不就是人类最崇高的思想记录吗?他们是唯一不朽的神谕,为最现代的探询提供了答案”
老师让我们打桩,也源于此吧。
“好好读书,以真正的精神读真正的书,是一项崇高的活动,会比被它同时代的习俗所推崇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更需要读者竭尽心力。读书需要的训练是运动员经受的那种训练,几乎毕生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读书不能随意,读书是需要训练的。训练的是专注投入与持续。
“文字是最珍贵的纪念物。”
“当目不识丁的也许还是鄙视一切的商人,通过魄力和勤奋,争得了垂涎已久的闲暇和与世无忧的生活,进入了财富和时尚的圈子以后,最终不可避免的会转向那更高的然而却难以企及的知识和才赋的圈子,这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文化的残缺以及他一切财富的空虚无用;于是他不遗余力的要使子女获得知识文化,他深刻的感到自己这方面的不足,从而证明了他的明智;就这样他成了一个家族的缔造者。”
进入了妈妈哲学的知行生体系,我们无需财富与商人相当,已提前感受了知识与才赋的欠缺,何以解匮,唯有学习,这是家学之源。
“阅读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活动,他们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一无所知,然而从高级意义上说,只有这才是阅读,而不是那种像奢侈品一样使我们宁静,允许我们较为高尚的官能处于休眠状态的阅读;是我们必须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机敏最清醒的时光贡献给他们的,才是阅读。”
“我认为在识字以后,我们应该阅读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永远重复最基本的东西和单音节词,毕生停留在四五年级,坐在最低年级最靠前的座位上。”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貌: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爱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刻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就应亲近它的人也不明白,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生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对现代科技礼貌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但是,梭罗对社会的好处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职责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取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剩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瓦尔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人们就应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好处的生活。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刻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好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处。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重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如何寻觅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乐,如何从杂乱的人际网中脱身,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从《瓦尔登湖》中,你会得到启发。
瓦尔登湖已不单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谛,追寻简单的人们梦中,都有不一样的“瓦尔登”。正如梭罗所说:“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务必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最后行动”。坚信我们都会到达梦中的瓦尔登。
第五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瓦尔登湖》读后感1
我的床头放着一盏灯,叫《瓦尔登湖》
那年夏天,卢梭提着一把斧头,只身踏进了瓦尔登湖畔的森林。他花了数个礼拜,就地取材,搭建了一座小木屋,从此在这里独自栖居了两年零两个月。他身体力行,做了一个人类生态的实验,并以先知的智慧写下诗意盎然的《瓦尔登湖》,给世界留下了一部“绿色的圣经”。在这个熙熙攘攘、喧嚣浮躁的当今时代,在这个利欲熏心、匆匆忙忙的现代社会,捧着《瓦尔登湖》细细徜徉在卢梭的世界,就好比坐在驼峰上的沙漠行者看见了绿洲,好比在汪洋大海上疲惫飞翔的海燕看见了岛屿,实在是一种享受和启迪。
米黄的书籍一页页地翻过,我仿佛是那来到卢梭木屋里避雨的钓鱼者,坐在火炉旁和他对话,每一次倾听都会让我受益匪浅。我模糊的眼睛仿佛擦过了晶莹剔透的雪末儿,瞥见了被人类社会隐藏的真理之光。当我们陶醉于拥有高楼大厦的豪宅时,却不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已远离了我们;当我们操劳忙碌地在险境迭生的职场奋力向上爬时,却不知道人类原来还可以从容甚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我们不惜掏破汗水浸湿的钱袋为衣食住行的奢侈和名牌买单时,却不知道有种简朴的生活可以带来更多的愉快和充实的精神世界。很多人为物质财富而奋斗,却以物质享受为终点,仿佛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做创造财富的加法和享受物质的减法:他们从不知道,生活深层的价值在于精神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瓦尔登湖的美使我深受感触!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也便拥有了诗意。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容纳大自然的美轮美奂,哪怕只是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我们的生活都会更加宁静和愉快。捧着这本书,瓦尔登湖便浮现在我的脑海:湖上的潜水鸟浮出水面,肆无忌惮地大笑;鲈鱼不时在湖面溅起水花,泛起阵阵涟漪;松鼠在木屋旁的树上互相追逐;土拨鼠在地窖里偷偷啃着主人的土豆;苍翠欲滴的岸边森林倒映在湖面……。我感受着一种宁静而愉快的心情,体会着卢梭坐在湖边时是多么宽广诗意的心境。他取之于大自然,生活于大自然,不受世人工作、房租之类的问题的困扰,却生活得满足和充实。他也在土地上耕作劳动,却没有农民们换取金钱的功利目的,而是虔诚地享受着神圣而诗意的情怀。有时人追求太多不必要的表面的东西,拥有太多的物质欲望,生活就会不负重但,更不可能有诗意从容的生活。
“简朴、简朴、简朴。”这是小木屋主人的座右铭,然而他并不是主张清贫乐道,无所追求,相反,他主张一种精神充实、内心丰富的深广的生活,“简朴”的意义就在于让渡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精神生活,提高生命价值。“简朴”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否定财富。我们并不是非得买把斧头闯进山林去生活,而是要在我们原有的生活里,学习卢梭生活的态度,在简朴中创造精神的富有和人生价值的富足。其实拥有清澈的心境比多余的手中的占有更加重要,其实给自己一个宁静沉思的角落比无休止的忙碌更加重要——因为在不为欲望所焦躁的心境中才能在智慧中成长和选择,因为只有失去了宁静常常导致在忙碌中迷失自己。我们的先人留下了无数智慧,我们身边的人们有很多可供我们学习的经验,甚至我们赖以生活的大地也蕴藏着答案,但是只有恬静、开阔的心境,只有简朴冷静的心态,才能更灵动的接受智慧的启蒙和迷津中的顿悟。
“大隐隐于市”。读过《瓦尔登湖》,我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不论有关绯闻、炒作、安全、道德或娱乐的信息如何横流,不论社会上生存生活的压力如何表现,我都会努力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都会怀着瓦尔登湖般宽广安宁的心境,都会不懈坚持自己的追求。
《瓦尔登湖》读后感2
《瓦尔登湖》很像是指导人做人的教科书。
中学时代听说这本书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终的岁月,便好奇地看。断断续续,没有兴致,没有耐心。直到这个夏天,迫于某种任务的压力再把非剧情的文字串起来时,竟有种敬佩的感动。
作为一个哈佛毕业生,梭罗的归隐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资本。正如有人说没拥有过名利的人没资格谈淡薄名利一样,梭罗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一种真正对内心的追随。远离喧嚣寻求安宁的话被多少人整日挂在嘴边自我标榜或是其它,可是真正能放下的却寥寥无几。我扪心自问,两年时间在一处绝对静谧的地方,绝对自食其力生活。我诚实地告诉自我,我做不到。
梭罗的归隐是不脱离现实的。这是我最为佩服的一点。他开篇从经济谈起,从对自我的家园的建设谈起,稳扎稳打地生存,生活并赋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楼阁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于是,抛开遁世的消极,逃避的懦弱,瓦尔登湖畔的思考便是过滤后纯粹的宁静。
梭罗是个伟大的说教家。通篇的劝诫与教诲,从始至终,却不叫人厌烦。他的诸多理论如今依然被人们反复念诵着。若挑其一而论,那便该是对自我的忠诚。
不被理解时,我们习惯抱怨周遭,习惯自我怀疑,习惯抱歉生活,习惯心灰投降。于是,每个人都变成了一样的模样,遵循着一样的轨迹,过着类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我给自我编织的牢笼中,被烦恼束缚着,不得抽身。倘若某一个契机,你试图问过自我,究竟想要什么,并愿意勇敢地去为它拔足而奔,也许生活将颠覆,你将成为自我的主人,于是你将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为何不为自我而活,为何不敢走别人不走的路。多难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过的生活,发现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寻。别让遗憾成为碌碌余生的间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质疑,又怎样。
因为,当你与身边的人步伐不一致时,也许那是因为你心中听到了别样的鼓声。
而这鼓声,有时候,就像神旨一样。
我,静静地坐在树林之中,注视着不远处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静。岸上一座木屋,朴素而又亲切。湖中漂着一叶扁舟,一个人静静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静而寂寞。木浆轻轻一拨,湖面泛起一阵涟漪,那调皮的阳光,在水中跳跃着,跳跃着,跳向远方……
偶然之中,翻开了一本书,瞬间被作者恬淡宁静的生活所吸引,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在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在自我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
梭罗18出生,在他十六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其思想深受爱默生的影响,成为了当代著名的自然主义者与哲学家,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28岁的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闹,躲避金钱的束缚,只身来到距小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独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我。
渐渐的,我的灵魂沉浸在了这一本寂寞的书中,心境也变得寂寞和宁静。正如惠特曼所说:“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了一颗活着的橡树在生长,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那里没有一个同类,他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黑黝黝的欢乐的叶子。”我多期望自我就是一片叶子,与他们相伴为趣,简单欢乐地生长。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期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车的鸣笛与人们的叫喊中传来歌声婉转,溪水淙淙;在浑浊的空气里寻找到一寸心灵的静地。
好在,暑假来了,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走进自然,感受那清风拂过脸颊,阳光跳上肩膀,与蝴蝶一齐欢乐飞舞的乐趣;暑假来了,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躺在草地上,听听那风,看看那云,数数夜空里那些顽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静静的月光里,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烦躁与喧闹,吸入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合上这本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时,窗外小虫呢喃,月光如水。
《瓦尔登湖》读后感3
一、 心如北海若
梭罗提到了他农场,又被农场主夫人反悔的故事。他没有任何的愤懑不满,反而有当了一次富人的宽慰。他的慷慨打动了我,这不是经济上的慷慨,这是精神上宽广与包容,这是理解力的开阔与幽远。我因这一个小片段受到了洗礼。不做斤斤计较的人,不苛刻,对他人的境遇有深深地理解与包容。与人为善,心有余香。
作为一个公平主义爱好者,我常常因自己权利受到侵害而变得戾气,在维权时,愤怒而得理不饶人。现在想想我把我的不宽容用铁骨铮铮装扮,有点可笑。
喜欢梭罗书中的这句话,“我是我眺望到的一切的君王 我对它具有的权利无可争辩”,这句话来自英国的诗人库柏。我也要拿这句话来提溜起我的境界来。
二、关于读书
“那件袍子上没有积下任何灰尘;自从那神明被揭示以来,也没有任何岁月的流逝。”
最古老的典籍,宛如神谕。他们在人类精神的星空永远熠熠闪光,穿透时光和苍穹,这种光芒,不会有丝毫的衰减和暗淡。
“年轻时花上一些日子和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一种古代的语言,哪怕只是一些单词,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是从老百姓平凡的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成了永恒的激发和激励。农夫记住并重复他听到的几个拉丁词语,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乐乐听到我读庄子的一词半句,也是大有好处的。这个暑假,和孩子一起读庄,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再开启。他和我读过秋水,熟知河伯与北海若。他问我,如果河伯没有顺流而东行,会遇到北海若(这样的老师吗)?会意识到自己的(小)吗?一个太好的问题了。可能会遇到,一定会遇到。就像妈妈关注了那么久的渡渡鸟,终于成了知行生,涓涓细流汇入妈妈哲学的大海。就像妈妈早已知道庄子穿越时代的力量,即使一直未掀开篇章,终将在知行生的课堂中,日读一段,坚持打桩。就像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一直被推荐,从未被阅读;但妈妈已经开始翻起它,因为它的文字口齿生香。口齿生香的文字摘录不完,先把那些启示和心中的对话留下。
“古典作品不就是人类最崇高的思想记录吗?他们是唯一不朽的神谕,为最现代的探询提供了答案”
老师让我们打桩,也源于此吧。
“好好读书,以真正的精神读真正的书,是一项崇高的活动,会比被它同时代的习俗所推崇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更需要读者竭尽心力。读书需要的训练是运动员经受的那种训练,几乎毕生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读书不能随意,读书是需要训练的。训练的是专注投入与持续。
“文字是最珍贵的纪念物。”
“当目不识丁的也许还是鄙视一切的商人,通过魄力和勤奋,争得了垂涎已久的闲暇和与世无忧的生活,进入了财富和时尚的圈子以后,最终不可避免的会转向那更高的然而却难以企及的知识和才赋的圈子,这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文化的残缺以及他一切财富的空虚无用;于是他不遗余力的要使子女获得知识文化,他深刻的感到自己这方面的不足,从而证明了他的明智;就这样他成了一个家族的缔造者。”
进入了妈妈哲学的知行生体系,我们无需财富与商人相当,已提前感受了知识与才赋的欠缺,何以解匮,唯有学习,这是家学之源。
“阅读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活动,他们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一无所知,然而从高级意义上说,只有这才是阅读,而不是那种像奢侈品一样使我们宁静,允许我们较为高尚的官能处于休眠状态的阅读;是我们必须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机敏最清醒的时光贡献给他们的,才是阅读。”
“我认为在识字以后,我们应该阅读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永远重复最基本的东西和单音节词,毕生停留在四五年级,坐在最低年级最靠前的座位上。”
《瓦尔登湖》读后感4
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但是,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
《瓦尔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如何寻觅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乐,如何从杂乱的人际网中脱身,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从《瓦尔登湖》中,你会得到启发……
瓦尔登湖已不单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谛,追寻简单的人们梦中,都有不一样的“瓦尔登”。正如梭罗所说:“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必须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终于行动”。相信我们都会到达梦中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不单指那一片湖,在追求简单,追寻生活真谛的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瓦尔登。只要跟梭罗一样始于阅读,终于行动,相信我们都会到达梦中的瓦尔登。祝福未来。
《瓦尔登湖》读后感5
160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畔。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建造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记录着大自然从春夏到秋冬每一季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生活方式,还原着生活的原始状态。
790多日,梭罗笔下也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轻叩一部经典,细细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聆听那来自瓦尔登湖畔,弹奏着的梵歌。梭罗的文字是朴素的,他的思维又是独特的。他与孤独为伴,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
脑中浮现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他只想做大自然永远的孩子。
在那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一张小小的床,一个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这些简单的陈设,仅仅凭借着对自然的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
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在一点一点安静。
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他想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梭罗的陋室铭写道:‘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他还说:“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在瓦尔登湖关怀着全人类。
我想,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6
一:东施效颦式的“瓦尔登湖”生活
在“知乎”曾经有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写了一篇自己看完《瓦尔登湖》后、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了几个月“瓦尔登湖”式生活的经历:
首先—努力工作同时省吃俭用,准备了几个月不用工作也能生存的金钱;
其次—在城郊结合部住了一个非常便宜的房子,开始自己所谓的“瓦尔登湖”的生活;
然后—在享受了家庭睡觉睡到自然醒、不用赶着时间打卡上班的日子后,感到无事可做的空虚,于是把自己喜欢的武侠小说看个遍……
接着—接着就感觉空虚、寂寞、无聊,每天无所事事的看看老年人打牌、沿街小店、小摊逛来逛去……
最后—最后自然就是灰溜溜又回到他曾经逃离的—文明社会,并且要更加努力—考研究生。
这篇文章的结尾我记得是这样的:
说他回到曾经的学校,准备复习考研,在宿舍里上铺的一个学弟在聚精会神的看一本书,他问这位学弟看的什么书,学弟告诉他:看的是《瓦尔登湖》。然后他开心地笑了起来……
那种笑似乎笑这个学弟和自己过去幼稚一样。
二:看到这里,我也笑了
看到这里,我也笑了,为这种所谓东施效颦式的“瓦尔登湖”生活笑了,我想:梭罗要是看到了也会笑了,因为这根本就完全不是一样的生活;
梭罗走进森林,不是为了逃避现在的文明生活,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梭罗二年多的森林生活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懒,而是让自己变得闲适,梭罗在森林里并没有感到空虚、寂寞、无聊,相反梭罗在这二年多的森林生活却是比在人群中的生活更加丰富、丰盛、精彩……
至于“那些获得了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故意逃避必要的人生劳动的人,得到的只不过是可耻和无益的悠闲,而使悠闲结成硕果的经验,他却没有学到。”
而我们这位年轻人纯粹是为了“逃避必要的人生劳动”,得到了令人“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又没有“使悠闲结成硕果的经验”,自然会觉得空虚、寂寞、无聊、度日如年,最后灰溜溜的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所以,我怀疑这位年轻人到底有没有把《瓦尔登湖》这本书读完,而是和我上一篇文章里那位教授一样,只是自以为是的读懂了这本书。
再往大一点说:今天国人的“悠闲和休息”可以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就像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好一样,但国人有了这么多的“悠闲和休息”而能“结成硕果”的又有几个?是不是相反,反而觉得更加地无聊、寂寞、纠结、不知所措……
而《瓦尔登湖》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过“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结成硕果”的一本书。
三: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成功的生活不一定等于你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成功的生活或者说什么是当下人眼里成功的生活?
开豪车、住豪宅、美女相伴、掌声鲜花闪光灯……这是不是一种成功生活,是!但“人们称赞并视为成功的那种生活,其实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夸大一种生活,而去贬低别的生活呢?”
因为“从一个圆心向外能够画出多少半径,就有多少生活之道”。
我们不需要采用、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梭罗的生活方式。正如梭罗在书里所言:“我倒不希望任何人采用我的生活方式,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因为还没等他学到我的生活方式,可能我又为自己找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现代许多人追求所谓流行、时髦、成功生活累的原因所在,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瞬息万变的呀)。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越不相同越好;但思维希望每个人都能小心翼翼、找出并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父亲、母亲、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所以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告诉我们的不是要我们去东施效颦他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我们要勇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7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品读了《瓦尔登湖》这本名著,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有了钱财便好象可以为所欲为,有华丽的别墅,有高级的私家车,有丰盛的饭菜,有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等等,于是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财富,有了可观的钱财后还想得到的更多,永无止境,直到他老之将至之时,他才会意识到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充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整日以打渔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有钱人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有钱人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有钱人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渔了!”渔夫问:“不出海打渔了那我每天干什么?”有钱人显得很骄傲的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的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的晒太阳么?”有钱人语塞。
一般而言,我认为能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而且现在我甚至怀疑现在的东方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时常的我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古代那些隐士大多是在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寻常百姓哪会有这份闲心,家有老小,能够抛开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去游历江湖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要想过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还真是不切实际的,《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瓦尔登湖》读后感8
什么书让我一读读了整整两个月,却一直没有放弃;什么书让我觉得作者毫无追求,却又让我领略了生活的美好;什么书让我的心不断的烦躁,却还是耐心阅读,就是这本《瓦尔登湖》。这本书是我阅读的第一本书,却不是第一本阅读完的书,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中间有过放弃,中间更是穿插读了十来本书,但是最终我挺了过来,怀着一颗恬淡的心,在深深的夜里、淡淡的灯光下,静静的读完了这本书。书中有生活的真谛、美妙的风光、超脱的智慧,真是一本脱俗之书啊。就像有句评论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真是这样,虽然我们有时不能看见。
作者梭罗在1845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和动物们一起生活,事事自力更生。在两年后,他回到城里,把自己两年来的记录下来的见闻整理好,参照这些才写出了这本《瓦尔登湖》。这位40来岁的睿智作家在字字句句之中都透露着崇尚简朴、热爱自然的主题,用清新的话语来向自然致敬。
这是一本书写生活真谛的书。作者作为一个名人,却选择了出世的生活,摆脱人情世故的羁绊,独居到瓦尔登湖边的树林中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虽然是独居,但是书中体味的却是真正的生活。在世俗中,人们很难静下来去细细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应该坚守怎样的道德与原则。而梭罗静了下来,他用心去感受生活,特别是细致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那到底什么是生活的真谛呢?梭罗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外,还有一种生活,就是可以让身心更加愉悦的简朴生活。物质富足的生活带有很大的诱惑性,豪华的别墅、高级的轿车、美丽的衣服、耀眼的珠宝等等,都是人们在孜孜以求的、无限向往的生活。而梭罗在这样的环境中,却选择了带着一把斧头,去瓦尔登湖建造属于自己的一所小木屋。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去体味树林与湖水春夏秋冬的变化,去聆听鸟儿美妙的鸣叫,去观察蚂蚁大战、鸟儿飞翔、鱼儿潜游。这样的生活肯定不能带来物质的富足,却是可以带来精神的愉悦。有谁不会遇到这样的感叹,追来追去最终却是一场空,攒来攒去最终也花不着,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化作一抔黄土,与清风为伴。
这是一本书写美妙风光的书。《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书中大量的描写了瓦尔登湖的自然风光,在时令交替的过程中,四季风光变化的美妙。如果我们能够静静的走进瓦尔登湖,漫步在林间小道,我们肯定也能够感受到梭罗的恬静:白天群山葱郁,曲径幽深,湖光静寂,带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午夜孤云独去,月澄无影,树木伫立,仿佛是“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萤飞舞,昆虫吟唱,鸟鸣啾啾,和着“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的古韵,多美的境地,给人以无限地遐想。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天天体味这种感觉,但是如果有时间,你可以带着一本书,静静在走在南边山脉的慢坡上,累了坐下来,打开一本书,肯定更能领略书中的文字。
这是一本书写超脱智慧的书。在文章的摘录部分,我没有摘抄什么美妙的描写性语言,而是摘抄了作者的思想智慧。是对信仰、心路、时间等真理的描写,这些描写都穿插在景物描写和生活描写的过程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我们思考很长的时间。这些话不一定多么复杂,但是却很深刻,需要细细的思考才可以领会。并且他的一些智慧已经超出了普通人能够理解的程度,能脱离开现实社会去探求内在的真理。梭罗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用两年的时间去体味、观察这个真实的世界,他是用心而不仅仅是眼睛来观察这个社会,这更能感知到超凡脱俗的智慧。
我们可能觉得,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永远都不会拥有那样一间美丽的木屋,可是我想,我们可以在心里拥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并可以用湖水不断洗濯我们漫漫人生路上的尘埃。
《瓦尔登湖》读后感9
作为整天生活在城市浮躁环境中的一员,有幸选择了《瓦尔登湖》作为本月的自选阅读书籍。使我感到了自然地清晰与躁动的心境得到一些平静。《瓦尔登湖》描写的是作者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的所见、所闻、所思的一系列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是对大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从四个季度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的再现于读者面前。同时,也看到了译者极高的语言翻译能力,为这部书籍的整体内容增添了新的亮点,下面是我读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一、作者的宁静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回归自然地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瓦尔登湖的冰和水相同,在近处看是绿色的,但在远处看则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能够将它与其他的白冰或者某个在四分之一英里开外的湖泊的绿冰区分开来。书中涉及了多达上千种的动物与植物,但读者并没有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阅读的趣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并没有在两年的独居生活中将所看到和想到的自然与环境的和谐与宁静分开。他充分的体现了宁静给他带来的幸福感。更主要的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了批判,同时也深深的表明作者的隐身独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抗议。在瓦尔登湖期间,作者看到了两三株矮小的枫叶已经变红,在湖的对岸,三株挺拔的白羊下方,就在岬角的顶点,紧邻着湖水……它们的颜色、形态乃至变化的姿态诉说了多少故事。
二、作者的意境
在独居的那些日子里,每次望向屋外的瓦尔登湖时:我总觉得它像是山峰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远远高于其他湖泊的水面;到了日出时分,我看见这湖渐渐脱掉夜间的雾衣。细纹荡漾或波平如镜的湖面慢慢的露出来,鬼魂般的迷雾则悄然从四面八方退入树林,仿佛他们的秘密聚会终于散场。而朝露则悬挂在枝叶上久久不肯离去,群山两侧也湿漉漉的满是露水……在书中,梭罗“无微不至”的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生活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邸宅,穿昂贵的服装或者吃丰盛的大餐,照样能够好好的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的活着。因此,信念与经验让我们深深的相信,只要朴素地、明智地生活,在这世间谋生并非痛苦的之事,而是快乐的一种娱乐。在这里作者充分的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他写道:每天锄草或读书写作过后,时间还没有正午,我通常会到湖里洗澡,和滨鹬在浅湾里共游,洗去身上因劳动而染上的灰尘,或者抚平因学习而造成的皱纹,这样下午才能感到绝对的自由。
三、作者的批判
《瓦尔登湖》虽然是作者在郊外独居时所写,但是,他并没有局限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出的批判。作者梭罗不反对一些新鲜的社会现象,但他特别担忧客观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就像他讲的那样: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如果可以的化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意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愿站着或坐着思考,任他逍遥离去。正是这些散见于全书的对美国现实的批判,给《瓦尔登湖》染上了浓厚美国色彩。
最后,我将看到的是作者积极地在体验一种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如果一个人有信仰,那么他走到哪里都会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没有信仰,无论他处在哪些人中,他都会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合作”,无论是何种意义的合作,都意味着大家要共同生活。这本书给了读者清晰、健康、引人向上的力量,并且自然体会到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一直以为梭罗应该是远离尘世的,在读了其身世介绍后,却发现误解甚多,梭罗并非是一直远离世俗,隐居山林的,相反,观其一生,应该是积极入世的。
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想往哲学,更愿意“一刻不停地探测,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
他在中学教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常带学生旅行、户外野餐,让学生受大自然的生活教育。这一点让人羡慕,今天我们为了“安全”,是紧紧地把学生禁锢在学校这个真空罐头里的。
他关注社会,一直拒绝交付人头税,并写了文章《消极反抗》,认为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有消极抵抗的权利。文章影响巨大,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他hai反对蓄奴制度,帮助南方的黑奴,写过《马省的奴隶制》,为因反抗奴隶制而被害的约翰、布朗召开追悼会。高中语文课本中夏衍的《包身工》就提到梭罗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借以来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如此热血的梭罗,却能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高耸入云的白松来做建筑材料,并在美国的独立日那一天住进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长达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去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看到这句话,我想是否就可以跟当前流行的语言“生活不仅仅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相关,又联想到林语堂说的苏东坡了。
据林语堂考证,苏东坡在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时,诗作多表现其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羁。他既参加家庭同乐的西湖游,也喜欢同官衙僚属的挟妓游湖。前者他唱出“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这里是写家庭宴会的吃食,后者他亦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这句应该在赞美官妓的艳丽了。但他于人生了解太透彻,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与美酒妇人上,他与梭罗有相同的看法,喜欢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亲密接触。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初九,苏东坡不去参加重阳节宴会,独自去拜访西湖孤山两位僧人,晚上,独坐舟中,凝望山顶,写下七律《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蔼蔼君诗似岭云,从来不许醉红裙。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见轻桡破浪纹。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晚风落日元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诗首联大意应该是:你写的诗就像那山岭上漂浮的白云那样繁多,你的酒量也很大,千杯不醉,不需要陪酒的女子来扶。这里应该是对长官的一点奉承吧,诗写得多,酒量又大,不会醉倒在女子的红裙下。
颔联大意应该是:你们欢饮时不知我穿着木屐翻越那依然青翠的山野,在山上只见那小巧的船桨划过一道道波纹。这句感觉“野”和“破”最得意趣。
颈联大意应该是:我也想象你们热闹的宴会,让我想到当年呼卢高手袁彦道,宴会上应该难以见到敢于当面怒骂权贵的灌夫了。宴会上当然会有赌博高手,但下句莫非是略有讽刺意,毕竟是有话必说的苏子瞻。
尾联大意应该是:攀到山顶看到落日,徐徐吹来的晚风,我也不惜把这美景、清凉与你们分享一二。这句让我有点怀疑他是在舟中呢?还是在山中呢?还是想象呢?
由此诗可以想见苏东坡应该是“爱热闹,也爱独处”的人,他会在别人觥筹交错之时,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恐怕这也是东坡后来历经多重磨难,最终也能找到心灵慰藉的原因吧,梭罗说“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实质感觉应该指不仅只活在俗世中,正如《诗人玉屑》所言“要shi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则其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诗如此,人亦然。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我从《瓦尔登湖》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从大自然中回归自己最初的本性。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其实什么是安静,可能我的理解会和很多的人不同,我觉得安静更想一种禅,生活禅。虽然孤独但是充实,生活不是单调,也不是无聊,因为在安静中总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
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追求一种感觉,一种能让自己安定的感觉,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渐渐明白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总是在午夜那种安静的气氛中表现我的思想,也只有在安静中我才能找到自我。
一切总是缓慢的流走,不带有一点声音,流走的是我的童年,带来的是我的更深的思考,不知道这种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但是我还是走到了复读的门口,高考的失利象一个巨大的石头压的我只能在凌晨四,五点睡觉,成绩无情的下滑,终于到了下不去的地步:全班倒数第一。老师的劝退命令在我的耳边一次又一次的响起。我似乎无路可退,象一个垂死的人在悬崖边做苦苦挣扎。记得那天,在绝望中我安静的坐在书桌前,突然很喜欢这种安静的感觉,什么都可以不想,但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生活。终于我明白了,从此没有悲伤,只有安静,在安静中,我走到了大学门口。
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当中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问大学生对于大学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说没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说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经历了那么多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强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去做的话,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要后悔,后悔了那你做的就没有了意义。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安静的感觉,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务,走向自我。
其实什么是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在安静中走向自我。
最后还是让我们在仔细的聆听那发自梭罗心中的呐喊吧: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1845年7月4日,梭罗为一项试验移居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的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而又原始。在他离开之后,就将两年来的感悟写成了这本传世的佳作《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爱与瑰丽,更能从嘈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灵魂,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欣慰。就好像一丝清泉倾泻而下,冰冰凉打在头上便撩得你一个激灵,轻轻柔沁入皮肤触碰你每寸神经,最后汇聚到脊髓之中成为你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 ,梭罗手头没有别的 , 抓住了一根棒木 。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这首《梭罗这人有脑子》,生动地表现出梭罗所倾注在文字中的自热之爱,唯美的笔法真实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灵动,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使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审视周围,嗅到野芳发而幽香,见到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而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坐忘。
于是,梭罗的智慧与老子的哲学其惊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 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应该降到最低,自给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诗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由此可见,这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梭罗看到了他的同乡们,不幸继承了农舍、房屋、谷仓、牛群、以及农具,继承了这些得来容易摆脱难的东西。他疑惑是谁使他们成了土地的奴隶,疑惑他们为什么一出生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不得不度过别人的一生,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往前,尽自己所能过得好一些。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了多少可怜的、不朽的人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们是房子的奴隶,车子的奴隶,更是金钱的奴隶。西班牙《世界报》上有这样对中国房价的评论“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见,尽管时代浮躁奴隶层出,但是如果人始终在一种错误下劳作,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后继者开垦荒原时不得不清理的阻碍,而他的大部分也终将会被犁入泥土成为肥料。对于我们,二十岁的经年里放大了什么,什么又是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内心真实亲切的期盼?仅仅由于无知和错误,被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过于粗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以致无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实。难道是我们的手指因过度劳作也变得太笨拙、颤抖得太厉害而做不到这一点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没有高考的残酷竞争,没有老板的苛刻要求。我们理应能够顺从我们的渴望,不要急着给自己戴上考研、出国的枷锁,去追逐理想,去钻研学术,去赏玩山水。更何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当夕阳西沉时,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浆果;在温和的黄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听听枭鸟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衔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黄金时代里,有多少山林水泽的精灵曾经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罗的心之所栖,是世界上唯一的瓦尔登湖。而我们,只要同样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瓦尔登天堂。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
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
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本书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貌: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爱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刻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就应亲近它的人也不明白,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生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对现代科技礼貌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但是,梭罗对社会的好处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职责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取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剩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瓦尔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人们就应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好处的生活。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刻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好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处。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重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如何寻觅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乐,如何从杂乱的人际网中脱身,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从《瓦尔登湖》中,你会得到启发。
瓦尔登湖已不单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谛,追寻简单的人们梦中,都有不一样的“瓦尔登”。正如梭罗所说:“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务必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最后行动”。坚信我们都会到达梦中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轻轻翻开厚重的书页,我仿佛已置身于山郊野外,水畔林边。闭上眼睛,可以聆听飞鸟的轻语,体悟山泉的清凉;放松心神,能够漫步山路的稳健,品味大自然的气息。
845年的春天,梭罗为这个平凡的年代又添上崭新的一笔。梭罗带着他借来的一把斧头,于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自此梭罗依山傍水,凡事自力更生。在这两年又两个月的别样生活中,梭罗大到体会山林溪流于春夏秋冬中四季的变化,小到观察水鱼之争、蚂蚁之战,有时也会被潜水鸟或松鼠偶尔捉弄。不得不艳羡梭罗,领略世外风光,倾听万物之声。有形象的评价,《瓦尔登湖》不是一本能规定页数或抽时间能读的书,也许因为其中蕴含了梭罗所有的真挚感情吧,在梭罗眼中,即便是死物也可以活灵活现。它语言平淡朴实,超然世俗,甚至有些许枯燥了——就像小时候写过的流水账般熟悉,当然包括各种开销。一切如同梭罗自己所说:“一个人若生活的诚实,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这本书需要人抱着一颗宁静的心来品读,这也正是作者有大智慧的体现吧。
归隐山林的梭罗,如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隐士陶渊明一般,二人遥远的历史轨迹,就这样相遇在一起。不得不艳羡梭罗,与山林为伴,泉溪为友,满足于现实世界,驰骋在精神世界。对大自然如此近距离的观察,使其笔下的《瓦尔登湖》的辞藻,与其说其生动,不如说其清新;与其说其深远,不如说其隽永。也许只有真正认为大自然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思想家才能写出这样深邃的文章吧?梭罗时时刻刻用“我”这样的第一人称的特点,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而相对不可避免的,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我也体会到梭罗笔下不断旁敲侧击的工业化社会的贪婪本性。当然,这绝不是礼赞,在其中,更多的我能感受到梭罗笔墨中的怜悯之情——怜悯那些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愚昧之人。
梭罗说过:“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虽然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东方的中国巨龙还在沉睡,甚至其人民还在勤劳农耕,按时向清王朝交税,但远在美洲的美国已经由农业时代开始向工业时代转型,工商业迅速发展。不过由于经济增长过于迅速,金钱成为了人们最渴望的东西——哪怕现在也是如此。社会开始一步步变得乌烟瘴气,即使是原住民印第安人也没有当初被“魔鬼哥伦布”发现时的纯真了。香轮宝骑,琼台玉宇,背后都是自然资源的大量消失乃至枯竭。
而对常人来说,比起其更有名的多的师父艾默生,他梭罗是谁?不过是无名小卒罢了,更别枉谈当时的梭罗了。年纪轻轻,长相不算俊逸倒也不算丑陋;身材不魁伟却也不瘦削,如同农民渔夫的身材;哪怕有着列夫·托尔斯泰般的胡子,看似愚笨的眼里也不能射出锐利的光芒来洞察一切,只能露出讥讽的意味。这样一个放在人堆里难以找到的平凡人,如何能自大地脱离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时代?又怎么敢违背势不可挡的工业时代的来临?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梭罗的确把他的观点付诸于行动上了。
在结语中,他说:“我不要爱,不要金钱,也不要名誉,我只要真理。”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就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和艾默生一起追求超验主义的他,还有向往桃花源的陶渊明,一定会擅长与大自然交朋友吧。鄙弃官场世俗的陶渊明在大自然中,感悟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居乐趣,享受到“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的饮酒豪适。而深知要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深深意识到“生活的诗意而神圣,清醒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