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典型,大家看看下面的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感受一下吧!
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
我喜欢读果戈里的小说,因为他的小说把俄国的社会现实描绘的淋漓尽致,就像曹禺把《雷雨》中错综复杂的人物矛盾形象地写露于笔端。我喜欢他的《狂人日记》的原因是什么呢?
《狂人日记》中的主要内容是:有位职位低贱的公务员喜欢上了他上司的女儿,他的同事嘲笑他,科长对他的狂妄幻想痛斥他,上司的女儿也说他是只“口袋里的乌龟”,他的精神由此失常了最终成了“抑郁狂”,他在幻觉中回到了家,在梦呓中时常会发出一声声惨痛的呼喊:“妈妈,救救儿子,请把自己的儿子搂在你温暖的怀抱吧!”他在社会制度的痛苦折磨中,每当我看到这里满眼都是泪花,恨当时社会为什么不能够有自由,为什么不能够有自己的权利。
回想起那一声声惨痛的呼喊,是多么的凄凉,是多么地令人心痛啊!在那黑暗制度下,他不能够解决的一起,都是由那社会制度下的黑暗所造成的,那社会的制度本身就决定了人的贫富,阶级的不平等,导致他只能默默无闻的工作,他只能听命运的安排,而无法成为命运的主人。因此,他只能够在变成狂人之后,大声的呐喊:“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呀!”
每当读完小说的时候,我总是喜欢走到门外,当看到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我热爱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为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我为社会的平等,人们间的友爱,情谊感到亲切,感到欣慰。
我爱今天的社会,但我永远忘不了“狂人”所生活的社会,因此,我会更加珍惜现在这幸福美满的生活。我喜欢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篇: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比较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2 前言...........................................................3 1 时代背景及作品的相似之处.....................................3 1.1 时代背景....................................................3 1.2 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5 2 两部作品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之处...............................5 2.1 人物形象内涵的不同............................................5 2.2 作者批判的深度不同............................................7 2.3 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不同........................................8 2.4 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不同........................................9 2.4.1写实与象征.................................................9 2.4.2讽刺艺术..................................................10 3 个人对两部作品的评价........................................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4 后 记........................................................15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1834年的俄国和1918年的中国,分别诞生了两部名字相同、文体相同、风格相同的作品——《狂人日记》。由于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前,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研究就从未终止过。诚然,果戈理对鲁迅的影响是直接的,但鲁迅的同名小说并非就是对俄国前辈的“克隆”,而是在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将外来养分有机地融化在自己的创新之中。基于二者是模仿还是借鉴,是类同还是发展,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结合两位不同国度的作家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人物形象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以及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等为切入点,来分析两篇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异同,从而廓清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所处时代的文学所作的不同贡献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鲁迅 果戈理 狂人日记 主题思想 比较
Abstract: 1834,the Russian writer Gogol created a novel named A Madman’s Diary.1918, the Chinese writer LuXun also wrote a novel with the same name.Because of Gogol’s novel being publised before LuXun’s, so the controversy on who influenced who has not stopped until now, since LuXun’s novel was published.Of course,the impact of Gogol on LuXun was direct,but LuXun’s novel was not a clone of the Russian writer.It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Taking”,taking what was useful in its own creation.Basing on whether they imitating or using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will attemp to make an analysis 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in ideas of the two novels ,combining with backgrounds、figures、the depth of criticising、the style of literature languages and so on.Then,it will help us to make out the contributions what they have done to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their status.Keywords: LuXun
Gogol
A Madman’s Diary
main idea
comparison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前言
1918年5月,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众所周知,早在1834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果戈理就发表了同名短篇小说。果戈理的这篇小说对鲁迅先生的启发和影响自不待言。且不说二者在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上的渊源如何,单是果戈理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就十分推崇。因为鲁迅先生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中,第一位提到的俄国作家就是果戈理,他说:“俄罗斯十九世纪初叶,文事渐新,渐乃独立,实本三士:曰普式庚、曰来尔孟多夫、曰鄂戈里。前二者以诗名世,均受影响于裴伦;唯鄂戈里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与二人异趣,不属此焉。”[1]由于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前,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研究就从未终止过。当两篇同名作先后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便自然不自然地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或相提并论,或一分高下。虽然,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在题目、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上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甚至在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但是他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过的:“这是窃得别国的火来,煮自己的肉”,并曾指出:“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混为一谈了。”[2]但是二者在主题思想及内容的深度上都有着某些本质的区别。我们所要做的比较文学研究,不仅需要看出作品的相同相似之处,还要看出其相同中的不同、相似中的差异来。因此,从比较文学这个角度,我将从鲁迅、果戈理创作《狂人日记》的时代背景及两篇作品的相似之处、人物形象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以及两个不同民族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等方面,来阐释这两部作品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时代背景及作品的相似之处
1.1 时代背景
19世纪初期的俄国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社会现实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是令人窒息的专制统治,同样有新生的进步力量在黑暗中涌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写于1834 年,即俄国贵族革命期间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时代,沙皇尼古拉残酷地镇压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他的《狂人日记》正是这种增长不已的时代愤怒情绪的表现。小说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小职员,在沙俄帝制等级森严的制度下,收人菲薄,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贫如洗,身份与仆人差不多。但波普里希钦毕竟是一个“人”,他有着“人” 对美好事物刻意追求的愿望——企图得到部长家的小姐莎菲的垂青,但严酷的现实对他这种想入非非的念头却进行了无情的教训。波普里希钦终于明白“世界上一切最好的东西,却让侍从官或者将军霸占了”,他终于看透了人生,可是他被逼疯了。在受尽侮辱和折磨之后,波普里希钦最后痛苦地喊出“ 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这个世界上没有他安身立足的地方!大家都在迫害他。”这种痛苦的呼喊,非常真切地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小人物对于不公平社会关系的愤怒抗议,强烈地控诉了沙俄官僚等级制度的罪恶现实,表现了作者鲜明的人道主义倾向。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 年5 月的《新青年》上,恰好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半年之后、“五四”运动爆发一年之前。当时,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严酷地统治着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封建文化仍然在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封建礼教也继续在残害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肉体,“ 吃人”的现象屡屡发生,面对这种特定时代环境里的社会现象,以启蒙民族思想为己任,以改变国人的精神为职责的民族作家鲁迅愤然而起,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和饱蘸愤怒感情的笔墨,在他所写的《狂人日记》中描绘了一幅“非人的生活” 图画,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并推测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进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号召人们觉醒起来,拯救下一代。表现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先进思想。体现了一个人民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鲜明的人民性。《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而果戈理一向主张艺术要反映生活的真实,并以 “极度忠于生活”的手法,辛辣地嘲讽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种种丑恶,特别是揭露了俄国官僚和农奴主这两类反面典型,表达了人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愿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鲁迅之所以重视果戈理的作品,主要在于它那惊人的写实力量。而这种写实,同样可以映照出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下的社会面貌,可以拿来作为同封建统治者作斗争的武器,为现实斗争服务。这就是鲁迅写作《狂人日记》的缘起。
由此可见,鲁迅与果戈理虽然是相隔八十多年的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但是他们创作上的出发点以及创作方法却表现了很大的类似性。这种类似性,正是由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所决定的。我们知道,世纪初叶的中国同沙皇统治的俄国有着某种相类似的地方。在这两个地域有别,但性质相同的国度里,到处皆充满着专制、损伤和惨无人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道的迫害,一样都是封建帝国的统治。而果戈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深刻地揭露俄国社会人生的黑暗,反映和表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由此而产生的《狂人日记》,即利用狂人的昏热之语,义愤填膺地谴责了沙俄专制下那残杀并戕害个性的社会关系。这样的作品不仅对唤醒俄国人民富有现实的意义,也对世纪初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的中国人民同样富有启发意义,因而,常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志向自励的鲁迅在作《摩罗诗力说》时就注意到了“对于自己的人民” 像“对于俄国一样重要”的果戈理及其作品。1.2 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
鲁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记》首先在题目上即是同名,而体裁上均采用日记形式。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共有9则,基本上都有清晰的日期记载;鲁迅的《狂人日记》有13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还有一篇“前记”式的文字。两者相比的独特之处在于,鲁迅的“前记”式文字与小说的正文相比,更深刻地对比出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艰难和反“吃人”礼教的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从题材的获得来看,前者也受到后者的启发。特别是在表现技巧上极为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狂人,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就其本质而言,他们非但不是狂人,反而正是不同程度上的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典型;其次,两篇小说都采用了借狗喻人的手法。出现在两篇小说里的狗,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狗,而是人格化了的狗,亦即影射封建统治者所豢养的奴才;最后,在两篇小说的结尾,都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给人深刻的反思。两部作品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尽管鲁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构思和表现方法上,有这样那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但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罢了,就主题思想以及人物内涵等方面而言,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物形象内涵;第二,作者批判的深度;第三,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第四,作品的文学语言风格。
2.1 人物形象内涵的不同
两个狂人貌似神殊,各自代表着不同的艺术典型——小人物与先觉者。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典型,是一个小小的九品文官,因为官职卑微而没有权利爱其上司的女儿,所以忧郁致狂,他的狂,缘自官场上的大人物对他的轻蔑。他们认为他根本就没有资格与高贵的小姐恋爱,癞蛤蟆居然想吃天鹅肉!狂人当然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便对那个以官衔、权势和金钱为转移的黑暗社会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迸发出不平之鸣:“我想知道我为什么是个九等文官?为什么恰巧非是个九等文官不可?”他愤怒地控诉说:“这一大批人,他们做官的父亲们,这一大批吹牛拍马、趋炎附势的人,老说自己是爱国分子,其实他们要的就是地租,地租!为了钱,他们甘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心出卖父亲、母亲、上帝,这些爱慕虚荣的家伙,出卖基督的人。”[3]可是,他只是一个沙皇制度的揭露者,却毫无推翻沙皇社会的意思。而且,作为主人公的狂人,其理想却是当上西班牙皇帝,是一个失败了的个人主义英雄。他的理想遭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极端蔑视和无情践踏,以至最后落得了极为悲惨的下场。从日记中可以看出, 伊凡诺维奇开始也是一个正常的人, 他和他所讨厌的那些官僚一样, 讨好上司, 因为他也懂得这是在官场生存的法则。他苟且地生活,为了保住他自认为尊贵的官位。每天受到上司的欺辱, 甚至连仆人都看不起他, 这样的生活让他痛苦而压抑, 但即使是这样他也忍受下来了。对于升官、对于爱情, 他还保留着一丝希望。最后当他发现他所尊敬的部长不过也是一个虚伪的官僚, 他所爱慕的小姐也是如此势利而虚荣, 毫无希望的现实生活让他绝望,所以导致了他的疯狂,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 他的症状可以称之为“妄想症”。作者用这个小官吏的眼睛展示了俄国官僚的腐朽、虚伪、丑恶的生活, 痛苦地描写了小人物的悲哀。如果说, 伊凡诺维奇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所属的那个所谓的贵族阶级已经走向腐朽、堕落, 那他拼命想挤入这样的生活而不得后的疯狂,就是一种真正的病理上的疯狂。所以, 伊凡诺维奇不过是一个乞乞可怜的小人物, 他对于不公正的专制制度虽然憎恨, 对于虚伪的上司虽然厌恶, 但他绝没有大胆揭露这种不公正的命运的勇气。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虽然也被诬蔑为疯子,其实是一位反封建的战士,是一位“五四”运动前夜黑暗大牢里率先觉醒的叛逆者形象。这里的所谓“狂”,是别有含义的。在“五四”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狂涛”、“狂飘”,象征革命的大风暴。“狂”,当然就是象征革命。例如,革命领袖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道:“国际
[4]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离经叛道之人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鲁迅笔下的狂人,是被封建制度迫害而发狂,是“官逼民反”。他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对家族制度和吃人的礼教作了全盘的否定和彻底地批判。狂人毫无遮掩地揭露说:“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都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5]用“吃人”两个字来概括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这是何等尖锐有力!何等深刻彻底!鲁迅的狂人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直言无忌,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魄,对封建礼教来了一次大扫荡,对封建统治者的反动嘴脸进行了尽情的揭露。揭露他们伪善,耍两面派,“话中全是毒,笑里全是刀”。[6]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装满着吃人的意思”,[6]他们“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以便“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6]一旦吃人的阴谋败露,他们就以“从来如此”诡辩,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狂人当即反驳:“从来如此,就对吗?[6] 这个强烈质问,力重千钧,给荒谬绝伦的封建旧传统以致命地一击!鲁迅的狂人不仅是旧制度的叛逆者,而且是未来社会的预言家。他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这个新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的社会理想,为中国和人类的前途发出了热烈的呼吁和期待,像轰雷掣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意味着作品主人公所憧憬的未来社会绝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彻底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一种崭新社会。正像鲁迅在《故乡》中所向往的“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是一道火光,照亮了人们理想的前程!这种新的社会理想的提出,是革命彻底性的一个标尺,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新时代才可能有的。尽管当时还有点朦胧,却是中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跨越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信号。2.2 作者批判的深度不同
两位作家对各自作品的批判,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
果戈理和鲁迅都是具有深邃洞察力的思想家, 他们都认识到了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劣根性。批判国民性, 成为他们小说中重要的主题, 两篇《狂人日记》中都涉及到这一主题, 但他们却显示了两种不同的批判角度。暴露沙俄社会地位和金钱至上的腐朽制度, 使果戈理的小说展示了社会批判的深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格的深刻剖析和批判, 使鲁迅的这篇小说显示了文化批判的力量。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取材于真实的事实, 作者利用这些素材赋予了小说深刻而严肃的社会意义。果戈理在小说中这样说道:“这一大批人, 他们做官的父亲们, 这一大批吹牛拍马, 趋炎附势的人, 老说自己是爱国分子: 其实他们要的是地租、地租!”这段狂人疯狂之后的内心独白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上种种不公正的现象与丑恶的人性都是源于不合理的封建农奴制度。俄国批评家库利科夫斯基曾说:“最丰富、最具天赋的民族心理在缺乏健康的社会舆论的条件下,在农奴制这样有害制度统治之下, 在生活空虚和庸俗以及‘可怕的缺乏光明的情况下’, 也会变坏, 变得一文不值。果戈理感觉到了这一点, 以自己的方式理解[7]了这一点。”对于俄国社会现实的揭露, 果戈理比同时期的人表现得更深切, 他并不直接地宣泄这种愤慨, 在他的小说中你有时会感到可笑, 但通常是“含泪的笑”。在《狂人日记》中, 作者虚构了狂人与狗通信的荒唐情节, 通过狗的眼睛来指责这个社会的不公:“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都被将军和侍从官霸占去了,有时找到了一点点可怜的值钱的东西, 满以为唾手可得, 但立刻又为将军、侍从官们抢走。”狂人这种不可节制的狂妄言行, 淋漓尽致地抨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对于果戈理的这种批判艺术, 赫尔岑也十分赞赏:“在他之前, 从来没有人给读者上过这么全面的关于俄国官吏的病理解剖课。他
[8]嘴角挂着微笑, 无情地探索着肮脏凶狠的官吏内心最隐蔽的角落。”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更注重从文化层面去剖析中国人的国民性。小说中, 与狂人相对的是一大批庸众, 如哥哥、赵贵翁、陈
五、母亲等, 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养成了他们麻木、冷漠、自大的病态人格。狂人从四千年的历史中看到“吃人”二字, 正是揭露了封建文化的本质。同时, 狂人也清醒地意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识到,这些吃人的人, 都是他的亲人邻里, 而他自己又未必没有在无意中吃过几片妹子的肉, 又何尝不是混在这四千年来狂人超前的时代意识, 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自己已经不能逃开吃人的命运, 所以他要 “救救孩子”, 而后面那一串“问号”饱含了狂人的希望, 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恐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设计了两套话语系统, 一套是小说前用文言写成的序言, 一套是用狂人用白话写成的日记。在常人看来, 狂人的日记不过是他疯颠后的胡言乱语, 但实际上, 白话代表的是进步的思想和少数人的真理, 而文言的序言中提到狂人最后终于治愈, 到别地候补去了。文言象征的是中国人传统的理想和被统治阶级改造过的儒家文化, 在庸众的盲目维护下, 这种传统就像一座“铁屋子”, 让民众沉睡, 让一切新的思想窒息。所以狂人终究敌不过这几千年的强大力量, 回到他所反抗的“铁屋子”里去了。这正印证了后来鲁迅在《两地书》中的一段话:“这一类人物的命运, 在现在—— 也许虽在将来—— 是要救群众, 而反被群众所迫害, 终于
[9]成了单身, 愤激之余, 一转而仇视一切, 无论对谁都开枪, 自己也归于毁灭。”这实际上是对于 “先觉者”命运的概括, 或是被毁灭, 或是回到历史的旧纸堆, 庸众是永远的胜利者。
2.3 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不同
果戈理、鲁迅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境界也有很大的差异——改良者与革命家。同时,从小说的结尾处“救救孩子”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在可怜哀鸣;一个在战斗呐喊。
尽管在两部《狂人日记》中, 都可以读出暴露和批判的锋芒, 但从两个狂人代表的不同涵义中, 我们触及到两个伟大作家灵魂深处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不同选择。果戈理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他的创作曾使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获得世界性的声誉。但是, 果戈理资产阶级贵族的身份使他始终无法超越阶级的局限, 对于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批判, 他始终是以一个改良家的姿态去审视而永远不是一个革命者。而鲁迅对于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持一种彻底批判的态度,《狂人日记》就是一篇讨伐封建礼教的战斗檄文。所以, 我们将果戈理称之为改良者, 而将鲁迅称之为革命家。这里的“革命”与意识形态无关, 它是在鲁迅的文学创作和人生过程中始终显示的一种破坏与怀疑的品质。在《狂人日记》中, 我们就能感受到改良家与革命家的不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虽然描写了伊凡诺维奇在严密的等级制度下, 找不到生存的空间, 爱的权力也被剥夺, 最后终于在无止境的折磨中疯狂了。虽然对于小人物的悲剧表现得深切, 对于黑暗社会的批判也很有力度, 但果戈理仍然在悲剧中穿插着喜剧的因素, 始终“有天才的笑在飞翔”。而且作品中塑造的这个狂人, 虽然看到了造成他不公平命运的根源, 但却并不愿打破这种制度, 他理想的改革方式是自己能成为更大的权力者—— 西班牙国王, 来惩治那些曾经看不起他, 侮辱过他的人, 他虽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声音, 但他渴求的解救只是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希望建立一个更公正的官吏制度。文中最后一段说:“知不知道在阿尔及利亚知事的鼻子下面长着一个瘤? ”在这里, 作者的寓意就是要揭除俄国官吏体制中不合理的制度。在他晚年的《与友人书简选》中更清楚地表达了他想要改革俄国吏制制度的理想, 他希望加强官吏们的心灵改造和道德修养, 健全俄国的吏制制度, 使俄国沿着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道路前进。然而, 在鲁迅的作品中, 虽然偶尔夹杂着幽默的讽刺, 但这些幽默却难以让我们发笑, 反而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感。更重要的是,“在鲁迅的作品中, 悲剧不是针对某个故事或是某个人的, 他的悲剧是无处不在的悲凉、漂泊、荒芜与孤独, 他的文字是用痛苦的心灵铸成的。”[10]《狂人日记》中, 狂人以个人的力量对抗的是整个中国四千年的传统文化, 对抗的是仍在沉睡的大多数国民, 所以任他怎样的呐喊, 但内心的恐惧和孤独感还是深深地笼罩着他, 终于这个“精神界的战士”也被训诫成为庸众。这个作品的批判力量就在于此, 传统的强大力量扼杀了一切的新生, 狂人最终的妥协使人感到反抗的必要。所以, 鲁迅终其一生都是在呼唤具有破坏力的斗士, 在他早期的文言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极力推崇“不为顺世和乐之音”、“争天抗俗”的摩罗诗人, 而狂人就是这些摩罗诗人的直接后代。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自己说:“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所以, 他的文笔一直被认为是尖酸、刻薄的, 而这也正显示了一个革命家的品质。严家炎先生对这篇小说的战斗性作了很好的总结:“所谓家族制度, 也就是封建宗法制度。这就是说, 这篇小说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礼教, 而且要求推翻整个封建制度的根基。所谓‘吃人’, 这里既包括封建社会中真吃人肉的野蛮现象, 更泛指反动统治阶级利用他们的整个上层建筑来麻醉、残害被压迫者的无数惨痛事实。”[11]一个旨在改良, 一个旨在破坏, 这就是改良者与革命家的不同。2.4 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不同
正因为主题命意不同,作者的思想高度不同,两篇《狂人日记》在文学语言风格上也存在差别。2.4.1写实与象征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虽然穿插了狗用人的语言谈话、用人的文字写信、议论人的问题等这些怪诞的情节,但是就整篇作品来看,它具体描绘出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钦由精神失常到成为一个疯子的过程以及他发疯的客观原因。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鲁迅在借鉴果戈理的某些格式时,并不停留于运用果戈理单纯写实的手法。鲁迅的《狂人日记》表面看来是现实主义的, 写狂人的心理特征似乎就像医生们看到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模一样,其实这个狂人形象只是一个象征, 正如上文所说那样。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运用象征手法和双关语。这篇小说的主旨是揭露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因此小说举了大量的“吃人” 事例:狼子村的“大恶人” 被吃, 易牙杀子给桀吃, 妹子被大哥吃等等, 用吃人来象征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残酷和罪恶。吃人的世界使狂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人“感到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 就大起来, 堆在我身上。” 这是鲁迅对阴沉沉的黑暗社会的象征性描绘。小说在环境的创造之中可说是贯串了象征手法。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有非常具体的生活环境的, 即沙俄政府机关的办公室。鲁迅的《狂人日记》却没有提供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 只提供了一个用夜、月光、狗吠等渲染而成的沉寂、阴冷、恐怖的虚境。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是一个概括抽象的带有浓重象征意味的社会背景, 即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背景。全文共13则日记, 从表面看都是错杂无伦次的狂言疯语, 但透过象征手法和语言的双关意义, 就可以看到一个先觉者、反封建战士的精神风貌。比如“日记”第一则, 从表而看似乎语言混乱, 没有什么意义。但把“月光” 看作是光明的象征;“狗”就是封建统治者的走狗;从“发昏”到“ 精神分外爽快” 看作是从不觉悟到觉悟;“ 三十年” 只是虚数, 那么这一则的寓意就可理解为:今天我觉悟了, 终于看到了光明, 很是高兴。这才知道过去的许多年是糊里糊涂过去的。但对黑暗势力, 还必须十分警惕。那些走狗的眼睛, 不是还在注视着我吗?我警惕得有理。又比如第6则的寓意就是指封建统治者的凶残、怯弱和狡猾。愈到后面几则, 寓意愈清楚。小说在细节描写中也采用象征手法:街上打孩子的那个女人, 狂人的大哥等, 被象征为封建流毒的受害者和帮凶;把古旧先生的陈年流水簿踹了一脚, 象征对封建传统礼教的反抗。双关语的运用也恰到好处, 如狂人所说的“ 吃人” , 从表面上看, 说的是吃人的肉体, 实际上是揭露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对人的精神毒害和扼杀。又如“ 他话中全是毒, 笑中全是刀” , 表面上看,好像是指街上的女人和狼子村那一群吃人的人,实际上也是含义双关, 指的是四千年来的反动统治阶级。鲁迅所用的创作方法是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浪漫主义, 然而从本质上看,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从历史到现实, 都是中国的; 狂人及其周围人物的心态, 也是中国人的心态;作品使用的语言是接近当时中国人口语的自话文。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民族化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新形式。茅盾在《呐喊》出版以后不久就指出“ 这奇文中的冷隽的句子, 挺峭的文调, 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 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 便构成了
[12]异样的风格, 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鲁迅《狂人日记》的独特风格。2.4.2讽刺艺术
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史册上,果戈理是一位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家。这位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不仅继承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且以自己杰出的文学成就为俄罗斯文学开辟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新时期——果戈理时期。谈及果戈理的艺术成就,人们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那卓越的讽刺艺术。这种具有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段,正是在果戈理的手中得以发扬光大。也正是天才的讽刺艺术才使果戈理成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史册上,鲁迅也是一位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家。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以其强烈的叛逆精神、丰硕的文学创作、丰厚的文学译作和见地深刻的文学批评,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在鲁迅的艺术成就中,讽刺艺术表现得十分鲜明。在他充满批判精神的小说中,在他言辞犀利的文学批评中,在他“痛打落水狗”般的杂文中,讽刺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切又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
果戈理的讽刺是幽默的讽刺,是含泪的讽刺。对此,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指出,“他的全部中篇小说都是这样:开始可笑,后来悲伤!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开始可笑,后来悲伤!”“果戈理的这种独创性,表现在那总是被深刻的悲哀之感压倒的喜剧性的兴奋里面,”[13]使人笑中含泪。果戈理的讽刺风格对鲁迅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回忆青年时代所接受的外国作家的影响时,鲁迅深情地说: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也曾热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作品,但是得不到。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评论家在论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时指出:在这篇小说中,果戈理的笑声急剧地转化为眼泪。开头它是一个很可笑的故事,而结尾时却是一位无名的母亲在哭自己的儿子。他大声呼唤着要回到母亲的身边,并且听到“雾霭中的琴弦”的声音。当读者走进《狂人日记》的故事时,除了“可笑”之外,并没有感觉到弦外之音。波普里希钦的傻里傻气,对周围一切的荒唐感受,对司长女儿的单相思,以及听得懂狗的语言、看得懂狗的信件的“特异功能”,会不时地引来读者的笑声。这是幽默的笑、嘲讽的笑。然而,当波普里希钦得知司长的女儿要嫁人,天下的好处都要被上等人抢走而发怒发疯时,人们的心头就不免一颤。“为什么我是个九等文官?”不仅在折磨着波普里希钦,也在敲击着读者的心弦。最后,当波普里希钦被关进精神病院还以为去了西班牙,被残忍地折磨还以为是西班牙的风俗时,人们的心就在发抖。当痛苦不堪的波普里希钦发出:“妈妈,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妈妈!可怜,可怜你的患病孩子吧!”的呼喊时,眼泪会不由自主地从读者的双眸中流出。这“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将这个小人物的悲剧推向了高峰。个人对两部作品的评价
鲁迅在谈到自己所受果戈理等影响的同时还明确指出“ 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此言是中肯的。它既从主题、内容和思想上阐明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之作的“ 同中之异”,又实在地道出了两个作品所取得的不同的思想成就,无怪当鲁迅的《狂人日记》出现时,尽管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已为一些读者所熟知,但因鲁迅之作“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竟“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他“创作的艺术感染力” 是“真诚有效” 的。他的作品使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读者受到了真切的美的感染,并产生了独立的艺术效果,具有艺术的独创性。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独创性的作家并不一定就是某个空白点上的标新立异者。那些能将借鉴别人的东西揉进新的意境,在造就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人,同样可称为独创者,鲁迅与果戈理各自的成就即说明此理。这恰如林志浩评《狂人日记》:“虽然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得到启示,但却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具有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因而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批判也更犀利。”[14]这里所说的“中国的现实土壤”,“独特的生活感受”,即指作品中所揉进的那些新的意境。如果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这意境中包含有鲁迅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有他从医学角度对“ 迫害狂” 病患者姨表兄——阮久荪的观察和研究。更须指出的是,有他耳闻目睹一些革命者如章太炎、谭嗣同、孙中山被说成是疯子的事实根据。因而,鲁迅在构思写作这篇小说,塑造属于他自己的狂人形象的时候,必然结合自己的独特研究,将其着眼点首先放在他所表现的题材、主题、内容和思想上,惟其如此,他才会造就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品。事实表明,鲁迅是获得了成功的。他所作的《狂人日记》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完全是独创的。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就曾确切指出“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出现的时候,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综合上面主题思想、内容深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两篇《狂人日记》的创作特征,我们大体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第一、两篇小说同样具有新颖独创的民族形式;第二、描写了各自时代的生活内容;第三、塑造了互相不可替代的“ 这一个” 狂人。而单从鲁迅的《狂人日记》来考察,则又具有以下特色:一是他的作品有根、有民族内容;二是他的笔锋犀利,文字深刻;三是他描写简洁,语言冷隽,峭拔有力;四是他能改造旧形式,形成新颖独创的体裁。正如他一贯倡导的“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从一定的史学观念上认识,《狂人日记》的发表,使鲁迅成为我国现代新文艺的第一个小说家。也是他在文学上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结语
总之,鲁迅和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是截然不同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所表现的主题是沙俄社会以地位和金钱为转移的腐朽和丑恶,它只是简单地暴露当时沙俄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以人道的心态可怜地位低下的弱小者。而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其本意是在启蒙立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是:“我们大家都从《外套》中走来”, 这句话道出了果戈理对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而作为时代“先觉者”的鲁迅从果戈理那里借鉴来的不单是他的艺术风格, 还有对其沉重的历史使命感的认知和认同。正是这种先觉的时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代意识, 使鲁迅走得更远, 他暴露社会的黑暗, 而且通过对个体生命的冷静审视完成了对群体生命状态的普遍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说, 果戈理更像是一个正直而忧心忡忡的改良家, 企图通过自己的控诉来改造现有的制度;鲁迅则更像是一个呐喊的斗士, 要用自己的声音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 来砸碎这令人窒息的牢笼。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曾在《给瑞士女作家马德兰·桑契的信》中写了这么一段精辟的话“ 一部作品发表以后就成为社会的东西,好的流传后世,不好的自行消亡。不论来自东方或西方,它属于人类,任何人都有权受它的影响,从它得到益处。”两篇《狂人日记》自产生以来,或一百多年,或八十多年,显然他们都没有自行消亡,而是作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珍品流传了下来,并且还将流传下去。它们属于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而细致地考察他们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从中“得到益处”,进而“推陈出新”,这是符合文学继承、革新的发展规律的。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鲁迅.摩罗诗力说[A].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63 [2]鲁迅论文艺·致魏猛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04 [3]郑克鲁.外国文学作品选(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5-27 [4]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 56 [5]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0 [6]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4,427,428 [7]奥夫夏尼科·库利科夫斯基.“心灵的事业”-果戈理-道德家和神秘主义者[A].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68 [8]赫尔岑.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A].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07 [9]鲁迅.两地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8 [10]李春林.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78 [11]严家炎.《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术[A].鲁迅的复调小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5 [12]茅盾.《读<呐喊>》,见《时事新报·文学》第91期,1923年10月8日:第3版 [13]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83,193 [14]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63 [15]杨欣.《革命者的呐喊与改良家的控诉》[J].重庆社会科学.2007,(7):1-4 [16]王福和.《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和被影响》[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后 记
1834年,俄国作家果戈理创作了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作家鲁迅也创作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由于果戈理的作品发表在前,鲁迅的作品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争议就从未终止过。我的这篇论文主要是从人物形象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作家的思想境界以及文学语言的风格等方面为切入点,来分析比较两部作品内在主题的不同,从而廓清它们各自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在广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理论归纳和总结。
鲁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类同还是发展,是模仿还是借鉴基础上的创新,这些都已不重要。正如文中结语一句话所说:“ 一部作品发表以后就成为社会的东西,好的流传后世,不好的自行消亡。不论来自东方或西方,它属于人类,任何人都有权受它的影响,从它得到益处。”我的论述还比较粗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指正。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指导老师苏黎明的耐心且热情地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谨致深深的谢意。
是为后记。
游亚琴 2009年5月10日
第三篇:议论文果戈里(本站推荐)
果戈里材料作文讲评1205周四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1.分析准确:确定主要角色的主要特点
主角:果戈理。特点:重视别人的建议,对自己的创作高标准严格要求,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2.寓意恰当:紧扣材料,符合材料的情节特征
精益求精铸成功 高标准 严要求 治学谨严成大业 虚心 谦逊
淑晴《不妨再严谨一些》:严谨背后的实质是负责任
李波《“看轻”自己》
铭辉:执着也需要理性 要敢于推倒重来
婷婷:推倒重来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推倒重来是给自己从头再来的机会;
推倒重来让自己凤凰涅槃。
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 何必付之一炬(这两个是逆向思维,在未弄清作品的要害之前,仓促焚毁不一定就是严肃的态度。)
晓雨: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逸飞《盲目听取不可为》: 意见由人提出,带有主观色彩; 即使是正确的意见,盲目接受会迷失自我?? 3.表述精确:找准关键词。角度偏离或表述太泛、表述不完整:
习惯的力量
做人要淡定
理解
相信自己
果断是一种错
直面错误
专心做事
超越自己
追求完美
也可以几个关键词合为一篇写
心如《谦虚与自信》
好例欣赏:
《咬文嚼字》
杰克逊一张专辑写一百首选二十首
詹姆斯·卡梅隆酝酿14年创作《阿凡达》
复读状元刘丁宁
莫言严格要求自己 茹萍:李安拒绝美剧《暴君》的橄榄枝,称“油箱没油了” 莫言、铁凝感谢《咬文嚼字》杂志的批评指正
推倒重来:俞敏洪、马云
司汤达和他的《红与黑》。《红与黑》这部小说,开创
了“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为现在的世人称道。然而,当年著名的批评家圣佩韦
读完小说后,很不看好这部作品,明确表示自己无法耐着性子去读那些跳跃的文字和长达十几页的心理描写。尽管遭到了讥讽与批评,但司汤达仍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出版小说。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红与黑》如今早已成为了公认的名著。如果当年司汤达因为别人的批评而将自己全部否定,文学长廊上也就少了一颗亮丽的明珠。柴静刚进入央视时有太多在同行看来的幼稚与不足,她做的一些新闻调查也频频遭人讥讽不屑。可她擅于从他人的批评中找出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改进了一些不足,却不改她对“人”的关注和责任。她的新闻走访感动了不少人,这无疑使她成为了一名成熟优秀的新闻人士。
启明:周杰伦《双截棍》曾受张惠妹批评
重难点突破:普通话题如何升格、出彩 1.换用新鲜的同义表达。2.理出更清晰的层次
鸿璐《严格要求出精品》:
做事伊始便严格对待,孔子师师襄子; 处高位更不可松懈,传媒公司董事陈砺志评郭敬明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是令人敬仰的品质,西南联大的梅贻琦没录取自己的女儿。3.行文时利用自我否定,完善老话题的使用度(内涵)窈琦:虚心纳谏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然而谦逊等于一味听取别人的意见吗——为“虚心”下新的定义
洪晓岚:我们要有推倒重来的勇气,陈欧、马云; 同时也要保有对自己创作成果审慎态度。网友余政程发表爷爷的60年前的医学笔记。
郑琼丹、张睿的作文 4.隽永的语言表达。子栋:??当这些文化遗产化为蛀纸时,大师们的严谨态度也将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反观现在,人们更是在利益面前轻而易举地放弃了自己的严格要求甚至是职业操守。?? 国权:(结尾句)果戈里被表象迷惑了双眼,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放弃了一次名家指导的机会,或者扼杀了第二部《死魂灵》的诞生。
严以致优 琼丹
米兰 昆德拉曾说:“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以严格的态度要求自己,才能防止误入歧途,拥有更高的起点。篇二:“果戈里”材料作文评讲(整理精校版)“果戈里”材料作文评讲
作文辅导 0316 07:49 ::
审题决定生死,立意决定高下
——“果戈里”材料作文评讲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思考】(请你思考以下立意的角度,按由优到劣分成三类)1.严格要求出精品。
2.直面缺陷。3.要敢于“推倒重来”。4.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5.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 6.瞌睡——最好的批评。7.何必付之一炬?
8.别让习惯成为一种破坏。9.学会尊重他人。10.勿急,徐图之。
11.虚心是完善的重要条件。12.别让误解阻拦了自己的发展。13.忌仅凭主观来判断世界。14.相信自己。
15.别被表象迷惑了眼,要去了解真相。
优等立意:
中等立意:
劣等立意:
【语段欣赏】 1.我想起了司汤达和他的《红与黑》。《红与黑》这部小说,开创了“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为现在的世人称道。然而,当年著名的批评家圣佩韦读完小说后,很不看好这部作品,明确表示自己无法耐着性子去读那些跳跃的文字和长达十几页的心理描写。尽管遭到了讥讽与批评,但司汤达仍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出版小说。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红与黑》如今早已成为了公认的名著。如果当年司汤达因为别人的批评而将自己全部否定,文学长廊上也就少了一颗亮丽的明珠。(邵逸凡)2.或许,我们真该放下全盘否定的冲动,即使是真的有缺陷的东西,修改完善总比付之于一场大火更有价值。
我常想,如果果戈里做事不偏激,不将那本剧本完全否定掉,那或许会有第二本《死魂灵》的 诞生。(李晋)
【习作评价】(下面几篇文章档次、分数均不同,你打好分数,并说明理由。)1.批评?!
果戈里念剧本给年迈的茹如科夫斯基听,而有着睡午觉的习惯的老人却睡着了。睡着了!在听剧本的时候睡着了!
这算是批评吗?若是对没有睡午觉习惯的人来说,一部让人听了后催眠的作品的确算得上失败了。但若是对一个有午睡习惯的老人来说,究竟打瞌睡时他的习惯还是剧本的催眠效果强劲,这就难以说清了。若是一般人,想必大多数人都不会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的作品有问题,反而会安慰自己说这只是老人的习惯罢了。
但果戈里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老人的瞌睡是对他的剧本的最好的批评,于是,他将剧本扔进火中烧了。
于是,果戈里与一般人便高低立见了,一般人要求是自己的作品不是催眠剂,而果戈里却要求自己的作品是清醒剂。
要求的高下便决定了一个人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进而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
苏州电台有众多频率,也就有了众多丰富多彩的节目,但目前为止,成功从幕后转到幕前的也只有《阿万茶楼》一家。《阿万茶楼》在众多节目不断被腰斩,不断被替代的浪潮中却越做越红火,为什么呢?记得主持人冬燕曾说过:“导播是个不爱笑的人,若是我这档节目能让他开心地大笑三次,便成功了,若是笑不满三次,我就要回去反思了。” 这便是高要求,主持人将导播的表现作为衡量节目的标准,若是笑不满三次就是对她的批评,正是因为这种高要求,才使得《阿万茶楼》从最早每天一小时到现在收音机一天重播三次,电视直播一小时的双线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凡成大事者,那个不是对自己高要求的?即便是一个工作组组长,那眼光也是要比组员高的。而果戈里就更不用说了,要求高了,别人“无意识”的批评才能被发现,进而促成更棒的作品。
批评?批评!若能发现别人“无意识”的批评,然后及时改正,成功还会远吗? 2.漠视下破茧成蝶
“伊~~呀~~”破旧的院子里传出一阵戏腔。
他在院子里吊嗓子,心里有些高兴又有些不安,他的师兄生病了,他便要顶上他的师兄上一场演出,这是他第一次准备登台。他精心准备,自以为完美无缺,可真正粉墨登场时,他仍旧是有些慌张,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眼角觑着台下形形色色的人物,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透白的纱巾,什么都是模模糊糊的。
他暗自吞咽了口唾沫,开了腔。他唱的是昆曲《牡丹亭》中的折子。伴随着悠长的调子的,却不是陶醉的神情,而是台下人心不在焉的谈论。谈论声音虽轻,可在他脑子里却像炸开了花一样难受。“原来姹紫嫣红??”“哟,王夫人,你今个的首饰不错呀??”“??都这般付与??.”“你知道吗?听说李掌柜又开了个新铺子??”夹夹杂杂的闲花让他心里十分不安,怎么都没有人听他在唱呢,他想。这时,他的声音已经有些颤抖了,他完全地漠视了,台下听众早无心听他演唱。
无疑这是一场失败的演出。
“他们没有人用心听我唱,我唱不下去!”他发泄似的对师傅大吼。师傅有些生气,打了他一个耳光,看着他捂着脸,心里又有一些不忍,便说:“你怎么不找找自己的原因,听众是我们唱的好坏的最好的评判人,你自己没有抓住他们的心,他们对你的漠视是对你最好的批评。”
他不说话了,他总觉得是自己的技艺得不到赏识,却不知道是自己技艺还不够精湛,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
旧院子里的杂草一茬换了一茬,屋檐下的旧燕换了新燕。他再没有上过台,而是年复一年的练习着,他去看师傅的演出,又去看师兄的演出,总觉得不够,又去看梨园行里最红的角的演出,偷师。她与院子里的老树比定力,与翱翔过天际的苍鹰比眼神。终于,他对师傅说:“再让我上一次台吧。”
有一次站在台上,他看清了台下的人,前排的都是有名望或有钱的,后排的都是粗布衣服的平头百姓,他笑了笑,都是这些人让他成长,他这么想着,开了腔。
一瞬间,满座哗然,鸦雀无声。3.莫要急于否定自己
愿意听取他人意见、敢于否定自己的人,必有其性格中闪光的部分。果戈里作为著名的大剧作家,这样的品质当然可贵。但是,当老诗人因为习惯而午后酣睡时,不知情的果戈里却以此认定为自己新作的失败。剧本与火焰融为一体时,老诗人一定在惶恐又抱歉地说着自己有午睡的习惯。这时的果戈里,许是已经呆愣,也许一部本有可能享誉世界的巨作,正在被火苗吞噬并无可挽回。
是的,很多人经常因为听信别人而过于草率地否定自己,哪怕是疑虑极强的曹操也竟听信张松的一句戏言,而烧毁了自己书写多年的兵书,令身旁告知此事的杨修后悔不迭。否定自己确为一种勇气,却万万不能急于行之,不然,最后后悔的也许正是自己。人需坚守自己的一颗本心,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能只信他人的言语。杨宝忠本凭着自己的好嗓子成为京剧界著名的老生,可由于嗜好烈性白酒而导致声带损伤,他再也无法唱出雄壮的腔调。热爱京剧的他并不想离开舞台,于是向姑丈王瑶卿提出要当琴手。王马上予以否定并劝他放弃这个想法,他认为侄子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杨宝忠最终不顾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地成了琴师。他后来名震全国,与马连良同台甚至盖过其风头。除坚守内心正确的声音以外,我们也要对他人的否定进行思考和交流,断不可太过鲁莽地改变自己的想法。柴静刚进入央视时有太多在同行看来的幼稚与不足,她做的一些新闻调查也频频遭人讥讽不屑。可她擅于从他人的批评中找出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改进了一些不足,却不改她对“人”的关注和责任。她的新闻走访感动了不少人,这无疑使她成为了一名成熟优秀的新闻人士。
当然,我们不可因为坚定自我而忽视他人的建议和批评,自负是取得成功的巨大障碍。谦虚的心灵、量得清是非好坏的杆秤,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他人的看法固然重要,可我们也需三思而后行。不急不缓地否定自我,方能取得成功、拥有更多。篇三:高中议论文论据
【网络综合-高中议论文论据:学会宽容】
果戈里请着名诗人茹科夫斯基聆听自己的新作,茹科夫斯基却因有午睡的习惯而在中途睡着了,待他醒来,果戈里说是自己的作品无聊而使茹科夫斯基困倦,并把自己的剧本投入火中。其实未必是果戈里的作品太无聊,在这里,果戈里不过做到了宽容。学会宽容,学会谅解。
蔺相如宽容了廉颇,终成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齐桓公宽容了管仲,成就了齐国五霸之主的大业;烛之武宽容了郑王曾经的轻视,勇退秦军,保郑国以周全。我们可以看到,宽容的力量多么强大。相反,倘若周瑜能包容诸葛亮的多才,也许就不会英年早逝,三分天下必会更加精彩,也许历史就会因此而改写。宽容与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结果。宽容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而在现代化社会中,却常常存在着不宽容。公共场合,经常有人为互相踩了脚大声争吵;公交车前,大家争先恐后,你拥我挤;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人们也要戴上放大镜看,是事态严重化。其实,真的有那么多的事值得我们计较吗?当然不是。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只要我们放平心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也许就会好很多。
学会宽容,宽容那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学会宽容,宽容那些不小心中的无意冒犯;学会宽容,宽容生活中种种的不愉快。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是冬日里的一束光,干涸中的一丝雨,炎热中的一缕风。学会宽容,宽容他人,就是宽待自己。
【网络综合-高中议论文作文论据:不拘于世俗】 这篇高中议论文作文论据:不拘于世俗,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议论文作文论据:不拘于世俗
我的概念里有一种“矛盾体”,他是指一种人,一种另类的人,他们为人处世与常理相悖,走出与命运轨道相向的行迹。他们摒弃沦丧的道德,逃脱宿命的羁绊,为世人所不解。他们生不为人,死不为鬼,自我流离于六道之外,形体在三界间躞蹀。他们似乎是浮厝与白日下的夜明珠,不能如在魆夜下光丽明人,却不曾为名而炫,为利而亮。至始至终匡勷于世,不谦不傲,以心度人,并见性成佛,自渡到岸。
袁二公子袁克文便是如此,有着显赫的家世,纵天的才华,奈何天妒英才,疴逝他乡。贵为总统二公子的他不曾官场名利所动,放浪于形骸之外。应不满父亲称帝,径走于上海,与青帮为伍,不以为耻,甘为下品之人,门徒上百人。却也与许多名士相交,高朋满座,饮酒品茶,好不快活。他一生仗义疏财,为自己所趋之物散尽千金,终以买画为生。不好读书却才高八斗,诗文、书法、鉴赏无一不精,能唱昆曲,更臻爱于藏书、古文。试问,世上有如此才者有几人乎?当然,世家公子出身的他也好寻花问柳,流连于青楼,半世风流。可叹而立之年却病逝,更可笑的是总统之子无钱出殡,而后由他的徒子徒孙凑集出殡之钱。他一生堪称奇,连出殡也是如此的不寻常,四千僧尼、上千妓女扎白头绳为其送行哭奠。当真是“才华横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
若说袁二公子为世人所不解,那苏曼苏则是为世人所奇、所迷。风流和尚自古有,奇如此人当世无。十六岁时与一寺庙偶得一张一名死去和尚的度牒便变名为僧,风闻于文林,被冠以大师之名。苏曼殊虽年尽四十不到,但是一位道不尽、道不清的僧人。他是情僧,年少时爱人化仙归去,自此心灰意冷,勘破了红尘,流连于青楼却并没纵情于青楼。他的墓与苏小小南北相对,几多世人唏嘘不已。他是画僧,他的画格调不凡,意境邃远。寄亡国之痛于纸面,快意于笔墨间,书写壮志。他是诗僧,由于他的经历悲苦,所以的他的诗情悲意哀,读者乱于心,肝肠寸断,却溢出一丝丝柔情。纵出红尘亦未破,袈裟披肩心以清。他半僧半俗孤苦的度过了短暂的一生,三十五年的红尘孤旅得以停结。
有些人的生活就是这样,脱离了原本的轨迹,得以得道。也有些人,入错了道,与鬼魅相伴,此关乎于内心,争取与强求,仅是一念之间。我上诉二人,在世时并非以功名立于世,却存活于今。人生不拘于世俗,往往能脱俗,一两步便可登天堂。曾国藩说,“我有两名门生,李鸿章则拼命做官,俞樾则拼命做学问。”我认为其两者都不可取,中华民族讲究中庸之道,此乃是上上之道,切不可做一件事情至于忘乎所以,否则其殆矣。年及壮也,戒之在斗,欲者不可忘乎与心,不可以小人之心度人。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网络综合-高中议论文论据:也说“拿来主义”】
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议论文论据:也说“拿来主义”,供大家参考。
我们中国人向来崇尚礼尚往来,但是,近百年来,我国从世界上拿来了什么?有为世界奉献了什么?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的法杖远远落后于世界。我国的经济文化都无法与欧美相提并论。建国以后,我们的国家建设曾依赖前苏联的技术支持。建国以后,毛主席倡导我们独立自主自里根生,但是中国的发展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世界上学到了不上东西,是中国经济发展起来,我们建立的自己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的导弹技术、核技术的奠基人钱学森和邓稼先都是海归派,他们从国外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使我们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两弹一星的成功。一句话,中国的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的帮助。我们靠“拿来主义”走向了富强。我们从世界上拿来了不少东西,可是我们为世界奉献了什么呢? 回顾历史,我国的近代史上贡献给世界的东西,微乎其微。唐代,我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可千百年之后,我们大大落后于世界。我们的社会赖以发展的东西大多都是来自西方。欧洲北美的技术领先于世界,我们只好用自己的血汗钱去购买别人的技术,我们用几吨的小麦换日本的一架小小的照相机,我们一直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一个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民族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能不感到羞愧吗? 为了贡献于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注重发展创新,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创新的名族,让我们的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让世界到我们这里来拿最先进的技术。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无愧于祖宗,无愧于世界。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自豪的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网络综合-高中议论文论据:言语感动】
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议论文论据:言语感动,供大家参考。
高中议论文论据:言语感动 “感我此言良久立”。感动,一种无言的拨动着心弦,演奏为爱翻作的仙乐。三春晖,寸草心:
草原上,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歌王腾格尔的女儿患了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是如山般的父爱让他抛下挚爱的工作、如火中天的事业陪在女儿身边。当医生无情的宣判,也许他的女儿要与终身轮椅相伴时。他并没有放弃,他仍以音乐鼓舞女儿,他用深沉的父爱创造医学的奇迹,他的小公主终于穿上红舞鞋伴着悦耳的音乐翩舞。你可曾知一个馒头可以救一条命,将食物乱扔的青年人,醒悟吧!
当你虚度光阴时,当你整天睡在宿舍时,你可曾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可曾知大父母会遭到天打雷劈的,你可曾知好逸恶劳是耻辱,你可曾知你是父母的希望,你可曾知努力无悔是真理,你可曾知时间是珍贵的。轻狂物质的现代人,不知国际竞争激烈,如果这样堕落下去,鸦片战争会再次爆发,八国联军侵华会再次爆发,民族屈辱史会再次上演,国家将会灭亡。常常独叹怨千年,我愿奔赴宇宙间,我愿用一生努力去寻找,使青年人幡然醒悟路。我愿奔赴珠峰颠,唤醒青年人麻木的灵魂,种种现象使我常哭涕,我于去年去寻找桃花源,与世隔绝到永远。自古英雄出少年,五四精神今日仍可见,现在少年不知当年革命难,总是习惯眼前的平。志在胸中常努力,忧愁的心震动着整个山河,枉我今为一少年,对眼前的现实无法改变,不能带个大家帮助,我心中有愧。我愿舍弃此命换青年人的醒悟,青年人不醒悟我何惜此头卢,可惜我能力有限,对眼前无法改变,只有空长叹。青年人不醒悟,我愿珍惜这段时间,发奋在读十年书,找到一条新出路。青年人,醒悟吧!醒悟吧!啊!终于醒悟了,大雪又飘起来了。我的同胞们,篇四:历年高考材料作文【议论文】试题 1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讨论: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中国教育报》曾刊发过一条来自新华社的新闻,标题是“有责任感的毕业生求职最受欢迎”,内容是山东人才网对200家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毕业生时,看重的因素依次是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待人接物能力等等,其中责任感被排在第一位。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以“也谈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3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一位丹麦人钓鱼,鱼钓上来后,他用尺量了一下尺寸,觉得鱼太小,就放了回去,准备等鱼长大了再钓。
根据短文,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5有一种热带观赏鱼,把它放在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两三寸长。但是把它在大水池中,两三个月就能长到一尺多长。狼是一种对周边环境充满兴趣的动物,正是因为它不断探索、不断体验,使它能够躲避风险,觅得食物,得以生存下来。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意抽取了18名学生,并把名单交给了班任,并说,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学生。由于班任对这18名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都有提高。
这些材料启发我们,人的成才是有规律的。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6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如科夫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期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篇五:议论文例文
目录
一、成功???02
二、宽容???03
三、成长与挫折04
四、专心???05
五、理想???07
六、个性与创新思维??08
七、尝试???10
八、说理文??15
九、的一件事?16
十、孩提时代?18
十一、**??20
十二、理解??21
十三、路???23
十四、成功背后24
十五、说声对不起???26
十六、的(爸爸、妈妈、老师??)??27
十七、记一个可爱的人?28
十八、我是一个好强的人31
十九、同桌的你33
二十、我的亲人34 二
十一、恩师难忘???35 二
十二、朋友?36 二十三、一个值得敬佩的人???40 二
十四、我爱家乡???42 二
十五、记一次出游??42 二
十六、心中最美的花?43 二十七、四季的歌???44 二
十八、成长的摇篮??46 二
十九、的使用方法???47 三
十、的趣谈?48 三
十一、无须回报???49
一、成功(一)、立志
(一)名言
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有志者事竟成——范晔
(二)典故
少年立志 1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
移,后来成为当时的名画家。2俄国作家果戈里,青少年时代立志要成为一个文学家,经过刻苦努力,26岁写出了《钦差大臣》,32岁写出《死魂灵》,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3美国的爱迪生小时候就立下了“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的志向,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实验,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二)、惜时
名言
1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典故
鲁迅珍惜时间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
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的人。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正像他自己说的,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他是用跑步的速度过了自己的一生。鲁迅在逝世前不久,还在病床上写作。
(三)、勤奋积累
(一)名言
1业精于勤荒于嬉xī,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3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张少成 8海不辞水细,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
成其圣。——管子
(二)典 故:
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四)、恒心毅力
名言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国谚语)3达到目的有两个途径,即势力与毅力。势力只为少数所有,但是坚忍不拔的毅力却是多数人都有的,它的沉默力量往往可随时间达到无可抵抗的地步。——拿破伦
典故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3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达尔文写《物种的起源》花了22 年。歌德写《浮士德》用 了40年。
二、宽容
一、读寓言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
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宽容。
寓言中动物的宽容是以德报怨,佛教中弥勒的宽容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来理解宽容呢?其实,宽容是一种境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汪洋恣肆的大海,因为有了不择细流,不拒大河的胸怀,才有如是壮观。
纵观中外古今,凡是事业成功者,无不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宏大度,无不具有宽容的美德。
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宽容,是一种豁达,是比海洋和天空更
请用“宽容”为题写作文。
二、先来仿句。
1宽容是吹开闭锁保守的清风,是洗涤狭隘自私和雨水,是经历了风吹雨打的彩虹,2林肯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这引起了一位议员的不满。他说:你不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应该消
灭他们。林肯笑着回答:当我们把他们变成自己朋友时,不正是消灭了自己的敌人吗?这正是对宽容的最好诠释。
我的例子: 3如果天空不宽容,容忍不了风雨雷电的一时肆虐,何来它的辽阔之美;如果大海不宽容,容忍不了
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何来它的深邃之美;如果森林不宽容,容忍不了弱肉强食的一时规律,何来它的原始之美;如果宇宙不宽容,容忍不了星座裂变的一时更替,何来它的神秘之美;如果时间不宽容,容忍不了各色人等的一时虚掷,何来它的延续之美??是宽容成就了它们。
4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是宽容缔造了它们。
三、宽容的例文。宽容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
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反观历史上那些善于妒忌的人,遇到一点不满便怨天尤人,这些人纵然学问再好,也难成大器。周瑜是个卓越的军事家,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把庞大的东吴水师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当他得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虽自知不如,但却不甘落败,于是整天心中盘算着如何打赢诸葛亮,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凄叹后,最终落得个吐血身亡的结局,唉,这又是何苦呢!倘若周瑜能像蔺相如那样宽容大量,我想,他的结局肯定不会是这样!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心!
学会宽容吧!做人如果能够宽容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现实生活中,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与集体交往,宽容是光武帝刘秀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宽容之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三、成长与挫折
一、学习方法,掌握技巧 构思篇
让我们来看小故事 其一
《世说新语》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王戎的小孩,刚刚七岁。有一次和一群小孩玩,忽然看见道边有一棵李子树,结满了红艳艳的李子。孩子们一哄而上,唯有王戎不动。过了一会儿,孩子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其二
战国时代有名的工匠鲁班接受了一项建造大宫殿的任务,当即需要很多的木料。他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效率很低,木料供不应求。鲁班心里很着急,就亲自上山砍伐。正在爬山的时候,他被山上的一种野草划破了手指。鲁班很奇怪,一棵小草为什么这么锋利?
其三 30年前,日本有一个叫鬼冢八郎的人听别人说:“今后体育要大发展,运动鞋是不可缺少的。”
鬼冢想,要想打开局面,就必须生产优于当时市场上销售的运动鞋,他选择篮球运动鞋做突破口,专门研究市场上销售的篮球运动鞋的缺点。也拜访了许多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发现打滑、止步不稳,从而影响投篮准确性是传统篮球运动鞋的缺点。
当鬼冢找准了打滑是当时篮球运动鞋的主要缺点之后,便想方设法克服这一缺点。有一天,他在吃鱿鱼时,忽然发现鱿鱼的触足上有许多的吸盘,他的思路一下子跳到了球鞋上,经过一翻试验,一种新型的篮球运动鞋终于问世了并立即获得好评,鬼冢由此发了大财。
二、成长足迹
什么是成长呢?
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在默默的成长。花的萌发到绽放再到凋谢,是一种成长;一棵小树在风吹雨打中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是一种成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种成长
人的成长它包括:一个是身体的成长,一个是心灵的成长。
很小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稚嫩的婴儿,在母亲的喂养下,在亲人的呵护下渐渐长大,身材长高了,腰板结实了,脚力充足了,我们可以独自爬很高的山涉很深的水;我们向往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过马路再也不用牵着父母的衣襟了。
我们渐渐有了自己的喜好、习惯、性格,这也是成长。我们的每一个第一次,每一次从失败的阴霾中走出来,这是成长;对生活的一点感悟,对父母的一点理解与爱,这也是成长;从爱与被爱中感受成长,从痛苦与磨难中体验成长,成长是美丽的。谁不是在一边流泪一边学会坚强?
你面对挫折时
我是一粒花生,我在一个智者的手里。有人问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智者笑了笑,把我递给他:“用力捏捏它。”那人用力一捏,我的壳碎了,只留下花生仁。“再搓搓它。”智者说。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再用手捏它。”智者说。那人用力捏着,却怎么也没法把我毁坏。“再用手搓搓它。”智者说。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虽然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智者说。我也在骄傲地微笑,面对挫折,我有的是一颗坚强的心。
一位青年落榜后十分灰心,心中一片黯淡。烦恼之际不由走到一座庙宇里。住持见他垂头丧气,问了缘由后,便指着树荫筛下的斑斑驳驳说:“年轻人,这是什么?”年轻人说:“暗影呗!”住持说:“错了,那是阳光!”
五、名言伴你行 1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2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 爱因斯坦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5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唯一的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伏尔泰
六、成长中名人的事例 1史铁生摔了一跤,没有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2贝多芬双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大量音乐作品,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3就像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洪战辉所说:困难,我们有责任去面对它,解决它。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明白摔跤并不可怕,就像我们总是有勇气唱起这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范仲淹因提倡改革被贬知邓州。在遭受政治上的无情打击之后,他既没有消极颓废,随波逐流,更没有降志曲节,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而是留下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好段
(一)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专心
一、请同学们读下面的故事:总结出故事的中心。怀表变卵石
安培思考科学问题专心致志,据说有一次,安培正慢慢地向他任教的学校走去,边走边思索着一个电学问题。经过塞纳河的时候,他随手拣起一块鹅卵石装进口袋。过一会儿,又从口袋里掏出来扔到河里。到学校后,他走进教室,习惯地掏怀表看时间,拿出来的却是一块鹅卵石。原来,怀表已被扔进了塞纳河。马车车厢做“黑板”
还有一次,安培在街上行走,走着走着,想出了一个电学问题的算式,正为没有地方运算而发愁。突然,他见到面前有一块“黑板”,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粉笔,在上面运算起来。那“黑板”原来是一辆马车的车厢背面。马车走动了,他也跟着走,边走边写;马车越来越快,他就跑了起来,一心一意要完成他的推导,直到他实在追不上马车了才停下脚步。安培这个失常的行动,使街上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安培先生不在家”
为了专心研究问题,怕别人来打扰他,安培就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了一张“安培先生不在家”的字条。这样,来找他的人看到字条后就不会再敲门打扰他。有一天,他在家中思考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便走出家门,一边散步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他在马路上走着走着,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便转回身向家走去。他一边走一边还在聚精会神地思考着问题。当他返回自己的家门口时,抬头看见门上贴着“安培先生不在家”的那张字条,自言自语地说:“噢!安培先生不在家,那我回去吧!”说完,回头走了。
牛顿煮鸡蛋
有一次,牛顿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做实验,连吃饭的时间也忘了。他的助手便拿了几个鸡蛋,送到实验室去,对牛顿说:“这里有几个鸡蛋,你自己煮来吃吧。”牛顿说:“好,谢谢你,请你把鸡蛋放在那里吧。”说完,他又埋头做实验。过了很长的时间,牛顿的肚子饿了,才想起还没吃午餐。于是,他随手拿了一个小锅,把鸡蛋放在锅里,往炉子上一放,又开始做起实验来。过了半个小时,牛顿做完了实验。这时,他才想起锅里的鸡蛋。他打开锅盖一看,里面没有蛋,只有一个怀表。牛顿大吃一惊,抬头一看,鸡蛋还在桌子上,可是桌上的怀表却不见了。原来牛顿太过专心做实验,结果把怀表当成鸡蛋来煮。
二、阅读。
专注 赵功强
有这样一件趣事:一家电视台招录一名都市新闻采访记者,面试试题之一竟是让入闱者比赛时穿针。应聘者要在一个封闭性良好播放着高分贝音乐的房间里把线穿过针眼。用时最短者胜出。电视台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考试,最终挑选到了理想的人选。事后落聘者追问电视台老总,老总这样答复:“我们要找的是都市新闻采访者,他的工作地点往往是喧闹吵杂的闹市,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闹中取静的心态和本领,要能在各种干扰中专注做事。”一番解释让人既觉得新鲜,又心服口服。
第四篇:革命者的呐喊与改革家的控诉鲁迅与果戈里《狂人日记》之比较
革命者的呐喊与改革家的控诉
—鲁迅与果戈里《狂人日记》之比较
作者: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无疑也受到果戈里对现实批判精神和写作手法的影响,但就鲁迅的《狂人日记》而言,绝不只是受这一篇小说的影响。果戈里整个小说创作中对专制制度无情的鞭挞,对小人物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社会各阶层庸众的辛辣讽刺,同时,尼采的“超人”哲学。先生“先前所看的百来篇外国作品”,还有近代中国一些先觉者(如章太炎),都构成了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思想资源。如果不考察这两篇先后诞生的《狂人日记》之间的渊源,把它们当成两个独立的文本,我们会发现两个狂人身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也同时透露出两位作者在思想上的不同境界。
一、小人物与先觉者
19世纪初期的俄国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社会现实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令人窒息的专制统治,同样有新生的进步力量在黑暗智能光暗涌。果戈里和鲁迅对这样的名族和社会同样有着超越时代的体察,所以他们先后塑造了两个背排斥在正常社会秩序之外的“狂人”形象,来控诉所谓的“已容不得正常人生活”的黑暗社会。尽管如此但两篇《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却有着不同的内涵。这种不同,在于他们是不同的人物类型,在于他们对自身认识的不同,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同,总的来说,在于思想境界的不同。
首先,在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那个政府小官员亚克森齐·伊凡洛维奇其实是一个求做奴才而不得的小人物,小说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们如何遭受社会的排挤和爱情上的重挫而一步一步走向疯狂的过程。从日记中可以看出,伊凡洛维奇开始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和他锁讨厌的那些官僚一样,讨好上司,因为他也懂得这是在官场生存的法则。她还是苟且地生活、为了保住他自认为尊贵的官位。每天 受到上司的欺辱,甚至连仆人都看不起他,这样的生活让他痛苦而压抑,但即使是这样他也忍受下来了。对于升官、对
于爱情,他还保留着一丝希望。最后当他发现他所组尊敬的部长不过也是一个虚荣的官僚,他所爱慕的小姐也是如此势利而虚荣,毫无希望的现实生活让他绝望,所以导致了他的疯狂,从病理学的角度看,他的症状可以称之喂“妄想症”。作者用这个小官吏的眼睛展示的俄国官僚的腐朽、虚伪、丑恶的生活,痛苦地描写了小人物的悲哀。如果说,伊凡洛维奇所生活的哪个时代和他所属的那个所谓的贵族阶级已经走向腐朽、堕落,那他拼命想挤入这样的生活而不得后的疯狂,就是一种真正的病理上的疯狂。所以,伊凡洛维奇不过是一个琦琪乞乞可怜的而小人物,他对于不公正的专制制度虽然憎恨,对于虚伪的上司虽然厌恶,但他绝未有大声揭露这种不公正的命运的勇气。
然而,在鲁迅先生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作为斗士的狂人。所谓疯狂,即被置于理性的反面,狂人也既是失去理智的疯子。但理性不过是被掌握着权利的人所命名的,在“五四”时期的中国,理性就是尊从传统的道德、服从礼教的规矩。而狂人却意识到,中国几千年来的礼教规范就是“吃人”的历史,所以他诅咒吃人的人,劝转吃人的人,然而,这位狂人超越时代的见解难以为民众所接受,所以他的话才被视为精神病人的狂乱呓语。从这个意义上说,狂人并不狂,他正是哪个时代的先觉者。他的狂言实际是真理的预言,鲁迅是用狂人来衬托庸众的“非人”,用庸众的强大力量来反观先觉者的孤独。如此看来,虽然同为狂人,但伊凡洛维奇仅仅是受旧社会迫害而无力反抗的小人物,而鲁迅笔下的狂人,则是一个清醒的先觉者。
其次,果戈里塑造的伊凡洛维奇与鲁迅笔下的“我”在思想境界上并不在同一个层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包路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3]这种“忧愤深广”一一方面来自作者对各自所出社会制度的不同认识,一方面还来自于作品主人公身上所蕴
含的深层寓意的不同。在伊凡洛维奇的人生观中,所有的悲剧都在于个人的理想无法实现,人格遭到践踏,虽然对于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有某种程度的认识,他看到了旧社会的痼疾,却不敢去揭露它,他的性格是懦弱、自卑、猥琐的,对于这样一个小人物,作者更多的是以一种人道的心态对他寄予一种同情。而鲁迅笔下的“我”却与之恰恰相反,“我”要拼命逃出哪个“吃人”的阶级,要唤醒还在“吃人”的人,狂人忧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他更担心“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所以他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声音,在他的意识中,“救救孩子”比他更重要,因为“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4]这个“狂人”正是鲁迅所期盼的“精神界的战士”,在《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杂文《随感录三十八》中,鲁迅对这种“狂人”做了直接的解释:“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嫉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
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5]因此,鲁迅对狂人的描写还承载着更深刻的思想意义。从狂人的视角,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与他相对立的群体,这就是在鲁迅小说中常与“先觉者”并置的的形象系列“庸众”,这愚昧、麻木的大多数掌握着话语权力,所以“狂人”的见解越是卓越超群,在那些人眼里越是显得狂乱,他们自己毫无才能,于世也不允许别人有超越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思想永远不会发展,文明也不会进步,人人都成了睡在铁屋子里的人。这样,狂人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个思想启蒙者,在那一声“救救孩子”是为了“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因为“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6]
其实,两个狂人的境界,我们从小说最后的呼喊也可以看出。伊凡洛维
奇的“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是向母亲祈求温情的庇护,是对虚伪、丑恶的专制统治秩序的控诉。而“我”的呐喊不单是否定了整个吃人的封建传统统治秩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通过呐喊救救还不曾吃过人的孩子,这样的呐喊比前者更具有社会现实的力量。
二、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
果戈里和鲁迅都是具有深邃洞察里的思想家,他们都认识到了名族性格和名族心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劣根性。批判国民性,成为他们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两篇《狂人日记》中都涉及到这一主题,但他们却显示了两种不同的批判角度。暴露沙俄社会地位和金钱至上的腐朽的制度,使传统文化和人格的深刻剖析和批判,是鲁迅的这篇小说显示了文化批判的力量。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取材于真实的事实,作者利用这些素材赋予小说深刻而严肃的社会意义。果戈里在小说中这样说道:“这一大批人,他们做官的父亲们,这一大批吹牛拍马,趋炎附势的人,老说自己是爱国分子;其实他们要的是地租、地租!”这段狂人疯狂之后的内心独白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上种种不公正的现象与丑恶的人性都是源于不合理的封建农奴制度。俄国批评家库利科夫斯基曾说:“最丰富、最具天赋的名族心理在缺乏健康的社会舆论的条件下,在农奴制这样有害制度统治下,在生活空虚和庸俗以及‘可怕的缺乏光明的情况下’,也会变坏,变得一文不值。果戈理感觉到了这一点,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这一点。”[7]对于俄国社会现实的揭露,果戈理比同时期的人表现的更深切,他并不直接地宣泄这种愤慨,在他的小说中你有时会感到可笑,但通常是“含泪的笑”。在《狂人日记》中,作者虚构了狂人与狗通信的荒唐情节,通过狗的眼睛来指责这个社会的不公:“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将军和侍从官霸占去了,有时找到了一点可怜的值钱的东西,满以
为唾手可得,但立刻又为将军和侍从官们抢走。”[8]狂人这种不可节制的狂妄言行,淋漓尽致地抨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对于果戈理的这种批判艺术,赫尔岑也十分赞赏:“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给读者上过这么全面的关于俄国官吏的病理解剖课。他嘴角挂着微笑,无情地探索着肮脏凶狠的官吏内心最隐蔽的角落。”[9]
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更注重从文化层面去剖析中国人的国民性。小说中,与狂人相对的是一大批庸众,如哥哥、赵贵翁、陈
五、母亲等,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养成了他们麻木、冷漠、自大的病态人格。狂人在从四千年的历史中看到“吃人”二字,正是揭露了封建礼教文化的本质。同时,狂人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吃人的人,都是他的亲人和邻里,而他自己又未必没有在无意中吃过几片妹子的肉,又何尝不是混在这四千年来狂人超前的时代意识,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他自己已经不能逃开吃人的命运,所以他要“救救孩子”,而后面那一串“„„”饱含了狂人的希望,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恐慌。鲁迅对于传统文化和愚昧的大多数的力量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总是在希望中夹杂着绝望,在批判中透露出无奈。《狂人日记》中,他设计了两套话语系统,一套是小说前面用文言写成的小序,一套是狂人用白话写成的日记。在常人看来,狂人的日记不过是他疯癫后的胡言乱语,但实际上,白话代表的是进步的思想和少数人的真理,而文言的序言中提到狂人最后终于治愈,到别地后不去。文言象征着的是中国人传统的理想和被统治阶级改造过的儒家文化,在庸众的盲目维护下,这种传统就像一座“铁屋子”,让民众沉睡,让一切新的思想窒息。所以狂人终敌不过这几千年的强大力量,回到他所反抗的“铁屋子”里去了。这正印证了后来鲁迅在《两地书》中的一段话:“这一
类人物的命运,在现在——也许虽在将来——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于成了单身,愤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10]这实际上是对于“先觉者”命运的概括,或是被毁灭,或是回到历史的旧纸堆,庸众是永远的胜利者。
果戈理和鲁迅都热衷于暴露本民族专制制度的腐朽,塑造了一系列病态的人物形象。但从这两篇《狂人日记》的分析来看,鲁迅对于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充满了现代主义的怀疑精神,进入哲学层面思考,并不是纯粹的写实表现。而果戈理堆小官吏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的描绘,坚持了他一贯的写实风貌和讽刺艺术。
三、改良者和革命家
尽管在两部《狂人日记》中,都可以读出暴露和批判的锋芒,但从两个狂人代表的不同涵义中,我们触及到两位伟大的作家灵魂深处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不同选择。
果戈理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创作曾使俄国的现实主义获得世界性的声誉。但是,果戈理资产阶级贵族的身份使他始终无法超越阶级的局限,对于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批判,他始终使以一个改革家的姿态去审视而永远不是一个革命者。而鲁迅对于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持一种彻底批判的态度,《狂人日记》就是一篇讨伐封建礼教的战斗檄文。所以,我们将果戈理称之为改革者,而将鲁迅称之为革命家。这里的“革命”与意识形态无关,它是鲁迅的文学创作和人生过程中的始终显示的一种破坏与怀疑的品质。
在《狂人日记》,我们就能感到改良家与革命家的不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虽然描写了伊凡洛维奇在严密等级制度下,找不到生存的生机,爱的权力也被剥夺,最后终于在无止境的折磨中疯狂了,虽然对于小人物的悲剧
表现的深切,对于黑暗社会的批判也很有力度,但果戈理仍然在悲剧中穿插着喜剧的因素,始终“有天才的笑在飞翔“。而且作品中塑造这个狂人,虽然看到了造成他不公平命运的根源,但却并不愿打破这种制度,他理想的改革方式使自己能成为更大的权力者——西班牙国王,来惩治那些曾经看不起他,侮辱过他的人,他虽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声音,但他渴求的只是希望建立一个更公正的官吏制度。文中最后一段说:“知不知道在阿尔及利亚知事的鼻子下面长着一个瘤?”[8]在这里,作者寓意就是要揭除俄国官吏体制中不合理的制度。在他晚年的哦《与友人书简选》中更清楚的表达了他要改革俄国吏制制度的理想,他希望加强官吏们的心灵改造和道德修养,健全俄国的吏制制度,使俄国沿着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道路前进。
然而,在鲁迅的作品中,虽然偶尔夹杂着幽默的讽刺,但这些幽默却难以让我们发笑,反而加剧了小说的悲剧感。更重要的而是,“在鲁迅的作品中,悲剧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故事,他的悲剧四无处不在的悲凉、漂泊、荒芜与孤独,他的文字使用痛苦的心灵铸成的。”[11]《狂人日记》中,狂人以个人的力量对抗的是整个中国四千年的传统文化,使仍在沉睡的大多数,所以任他怎样呐喊,但内心的恐惧和孤独感环视深深地笼罩着他,终于这个“精神界的战士”也被训诫成为庸众。这个作品的批判力量也就在于此,传统的强大力量扼杀了一切的新生,狂人最终的妥协使人感到反抗的必要更加迫切。所以,鲁迅终其一生都是在呼唤具有破坏力的斗士,在他早期的文言论文《摩罗诗力说》就极力推崇“不为顺世和乐之音”、“挣天抗俗”的摩罗诗人,而狂人就是这些摩罗诗人的直接后代。对于国民性的批判,鲁迅自己说:“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12]所以,他的文笔一直被认为使尖酸、刻薄的,而这也正显示了一个革命家的本质。严家炎先生对这篇小说的战斗
性做了很好的总结:“所谓家族制度,也就是封建宗法制度。这就是说,这篇小说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礼教,而且要求推翻整个封建制度的根基。„„所谓‘吃人’,这里既包括封建社会中真吃人肉的野蛮现象,更泛指反动统治阶
[13]级利用他们的整个上层建筑来麻醉、残害被压迫者的无数惨痛事实。”
(p4-5)
一个旨在改良,一个旨在破坏,这就是改良者与革命家的不同。
四、结语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是:“我们大家都从《外套》中走来”,这句话道出了果戈理对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而作为时代“先觉者”的鲁迅从果戈理那里借鉴来的不仅是他的艺术风格,还有对其沉重的历史使命感的认知和认同。正是这种先觉的时代意识,使鲁迅走的更远,他暴露社会的黑暗,而且通过对个体生命的冷静审视完成了对群体生命状态的普遍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说,果戈理更像是一个正直而忧心忡忡的改良家,企图通过自己的控诉来改造现有制度;鲁迅则更像一个呐喊的斗士,要用自己的声音唤醒铁屋子力沉睡的人,来砸碎这令人窒息的牢笼。
参考文献:
[1]鲁迅.摩罗诗力说[A].鲁迅文集·坟[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死魂灵百图》小引[A].鲁迅全集:
[11]李春林.鲁迅与外国文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鲁迅.华盖集续编·纪念刘和珍君[A].鲁迅全集:
第五篇: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摘要:《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果戈里也有同名作品《狂人日记》,本文将从比较文学角度,分析这两篇作品的异同。
论文关键词:狂人日记,社会背景,比较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典型,是一个九品文官的小九品,因为官职卑微而没有权利去爱其上司的女儿,所以忧郁致狂。他的狂,缘自官场上的大人物对他的轻蔑。他们认为他根本就没有资格与'高贵'的小姐恋爱,癞蛤蟆居然想吃天鹅肉!狂人当然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便对那个以官衔、权势和金钱为转移的黑暗社会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迸发出不平之鸣:'我想知道我为什么是个九等文官?为什么恰巧非是个九等文官不可?'[1]可是,他只是一个沙皇制度的揭露者,却毫无推翻沙皇社会的意思。而且,作为主人公的狂人,其理想却是当西班牙皇帝,是一个失败了的个人主义英雄。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虽然也被诬蔑为疯子,其实是一位反封建的战士,是一位'五四'运动前夜黑暗大牢里率先觉醒的叛逆者的形象。这里的所谓'狂',是别有含义的。在'五四'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狂涛'、'狂飘',象征革命的大风暴。例如,毛泽东同志在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道:'国际悲歌一曲,狂飘为我从天落';[2]历史上有许多反抗旧传统、离经叛道的人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就曾被人叫做'疯子'。鲁迅笔下的狂人,是被封建制度迫害而发狂,是'官逼民反'。他向封建主义发起猛烈的进攻,对家族制度和吃人的礼教作了全盘的否定和彻底地批判。狂人毫无遮掩地揭露说:'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都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3]用'吃人'两个字来概括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这是何等尖锐有力!何等深刻彻底!鲁迅的狂人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直言无忌,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魄,对封建礼教来了一次大扫荡,对封建统治者的反动嘴脸进行了尽情的揭露。揭露他们伪善,耍两面派,'话中全是毒,笑里全是刀'。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装满着吃人的意思',他们'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以便'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一旦吃人的阴谋败露,他们就以'从来如此'诡辩,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狂人当即反驳:'从来如此,就对吗?',这个强烈质问,力重千钧,给荒谬绝伦的封建旧传统以致命地一击!
鲁迅的狂人不仅是旧制度的叛逆者,而且是未来社会的预言家。他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这个新的社会理想,为中国和人类的前途发出了热烈的呼吁和期待,像轰雷掣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意味着作品主人公所憧憬的未来社会绝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彻底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一种崭新社会,正像鲁迅在《故乡》中所向往的'应该有新的生活,文学论文发表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是一道火光,照亮了人们理想的前程。这种新的社会理想的提出,是革命彻底性的一个标尺,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新时代才可能有的。尽管当时还有点朦胧,却是中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跨越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信号。
二、背景比较
这两部同名小说创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非常类似。首先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有很多近似的国情;而其次是两位作家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是息息相通的。果戈理在他的《狂人日记》中深刻地描绘了俄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反映和表现出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这一点正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新文化运动文将鲁迅的血骨一脉相承,与鲁迅'为人生'、为社会、为祖国的文艺观不谋而合;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一致。鲁迅叹服果戈理的'写实'本领,从这里找到了自己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最佳方法,以便从根本上揭露出社会黑暗的本质,'引起疗救的注意。'两者的不同点,或者说鲁迅的超越与创新在于,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刻划和艺术风格的体现上更胜一筹。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对俄国官僚等级制度的揭露和鞭挞虽然有力,但不是针对整个专制农奴制度;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仅暴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毒害,而且矛头直指整个'吃人'的黑暗社会。更深刻!俄国狂人是个卑微、猥琐、只关心'我' 的小人物,最后只能无助地向妈妈发出悲泣;中国狂人是位'真的猛士',他经过社会学家般的认真研究,发现这千年的历史便是一场人肉筵席,发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这救世主般的呐喊。更英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作者在揭露讽刺官僚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时,对小人物也只是一般性的揶揄;鲁迅的《狂人日记》以悲剧贯穿始终,荡气回肠,类似'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的剖析直刺要害,更犀利。
三、结尾形同质异:一个可怜哀鸣,一个战斗呐喊
两篇小说都在结尾处点明了主题,都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声音,乍看似乎相同,但思想深度却有极大之别。果戈理所写的是一个单恋上司女儿的小官吏个人的悲剧,所呼喊的是:'---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虽然果戈理笔下发出的也是被虐待者求救的呼声,但却是可怜兮兮的哀鸣。他所倾诉的只是个人的痛苦和哀怨,格调低沉。鲁迅的《狂人日记》所控诉的是阶级压迫的社会悲剧。他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直接面向社会的,是为了拯救青少年,使他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束缚而表现出来的对青年一代的热切关怀。这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战斗呐喊!这是'五四'运动前夕开始的打倒封建礼教的宣言书!这是鼓舞和激励青年们向封建礼教进军的号角!它犹如一声报春的惊雷,石破天惊,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两个狂人都有作者各自的投影。果戈理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变的时代。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贵族革命性减弱了,民主主义的革命力量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时代、阶级和世界观的局限,他的作品只能停留在对旧制度的无情揭露上。他找不到出路,因而也不可能写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鲁迅的思想与果戈理大相径庭,他的思想处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虽然他也曾有过短暂的苦闷和彷徨,但从总的方向上看,却是一直前进向上的。在革命的道路上,他积极参加现实斗争,努力学习马列主义,严格解剖自己,而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与果戈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如果说果戈理代表的是正在成长壮大而仍带有软弱性的俄国资产阶级的要求,那么,鲁迅代表的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的革命时代的中国人民大众的要求。仅就他们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来分析,也可以看出两人在思想和创作上的本质区别。鲁迅本人在比较了两篇同名作品之后指出:'后起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的确,80多年以后出现的鲁迅的《狂人日记》,尽管篇幅不到果戈理的一半,而在表现社会内容上却要广阔得多,在反封建方面要坚决彻底得多。它提出的不是任何个人遭遇的问题,而是要改变整个社会的问题;它所触及的不是封建制度的枝节,而是整个封建制度本身。正因为主题命意的不同,作者的思想高度不同,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从主题、内容、风格到具体的艺术形式所揭示的生活场景,都比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更宽广、更丰富、更深刻,它充满着我们民族文学的独创精神和民族风格。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出现'使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郑克鲁编选.外国文学作品选(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杜,1999.599
[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9
[3]鲁迅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