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果戈理

时间:2019-05-12 14:1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演讲稿果戈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演讲稿果戈理》。

第一篇:演讲稿果戈理

Today I will introduce Nikolai Gogol to you.Now look at the outline.First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Nikolai Gogol.And then Main works especially the play The Inspector-General(钦差大臣), the novel Dead Souls(死魂灵).At last I will tell something mysterious about him.1.Now , about him(1-6页)

果戈理出生在乌克兰波尔塔瓦省米尔格拉德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1821年,他进入中学读书,又受到了民主主义思潮和进步教师的思想影响。

1828年,果戈理中学毕业。他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来到了彼得堡,希望在那里干一番事业。

1829年底,果戈理找到一个小公务员的职位,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创造同类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Great Russian novelist, dramatist, satirist, founder of the so-called critical realism in Russian literature, best-known for his novel MERTVYE DUSHI I-II(1842, Dead Souls).2.He constantly mingles comedy with tragedy.3.Gogol's prose is characterized by imaginative power and linguistic originality

4.He is often called the “father of modern Russian realism”.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杰出的讽刺作家。他的创作进一步确立了俄国文学讽刺﹑批判的方向,形成了一个“果戈里时期”。his wokrs(7.8页)

Now I will talk about two of his main works

The inspector general《钦差大臣》The story is about a good-for-nothing who is forced to stop in a small village, and is mistaken for an examiner sent by the government to inspect the work of the village officials.The imposter is showered with favours and gifts by the local civil servants so that he could not look into their corruptions and dishonesty描写纨袴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以市长为首的官僚们把他奉为上宾极尽奴颜卑膝的能事。插图中的赫列斯达可夫正在眉飞色舞地吹嘘自己,市长夫人和小姐为他的“风采”倾倒,官僚们一个个膛目结舌,不知怎样奉承才好。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The Inspector General had shown his gift for ironic observation and talent for the more excitingly dramatic.It shows that the Russian realism has becamed matured.《钦差大臣》是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成熟阶段的开始。

Dead Souls depicts in a series of adventures many aspects of Russian society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842, Dead Souls has been celebrated as a supremely realistic portrait of provincial Russian life and as a splendidly exaggerated tale;as a paean to the Russian spirit and as a remorseless satire of imperial

Russian venality, vulgarity, and pomp.小说描写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俄国的地主们将他们的农奴叫做“魂灵”)的故事。乞乞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上至省长下至建筑技师的大小官员的关系,而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地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当被人揭穿,检察官竟被谣传吓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忙逃走。something mysterious of him

1)果戈理是否在未死亡状态下被埋葬。

人们争议最多的是果戈理是否在未死亡状态下被埋葬。1931年苏联政府决定将果戈理的墓地从圣丹尼安修道院迁往新圣母公墓,结果在打开棺椁时发现,果戈理的尸体改变了下葬时的姿势。有人由此推断,果戈理是在未死亡状态下被“活埋”的。这些人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果戈理去世前曾有严重的昏厥症状,时常在沙发上昏睡几天不醒。但以果戈理研究专家马恩为代表的学者们持否定观点。马恩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活埋的情况不会发生,因为给果戈理治病的医生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其中一位叫塔拉先科夫的医生后来在回忆录里还详尽记录了果戈理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2)果戈理所患疾病

果戈理所患疾病至今也无定论。医学界目前倾向于他患有躁狂抑

郁性综合征,这种病多半是由其父亲遗传,表现为抑郁和情绪容易波动。很多人认为,果戈理的疾病与其辛劳创作有密切关系,尤其在写作《死魂灵》第二卷时的屡屡不顺更是加剧了他的病情。

3)果戈理头颅的去向

果戈理头颅的去向至今仍是个谜。一位叫利金的人曾参与了果戈理棺椁迁移的过程,他在日记里透露,果戈理的遗骸被礼服包裹着,但没有头颅。据说果戈理的头颅是被一位收藏家在买通墓地管理人员后窃走的,但这种说法很难被证实。

第二篇:果戈理妙语录

笑,发自人的乐观的本质……笑,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笑,可以明朗地表达微微透出来的东西。

——《果戈理传》

我总是喜欢嘲笑那种内在可笑的东西。我知道,我们之中有些人,会随时倾心地嘲笑一个人的歪斜的鼻子,却无力去嘲笑一个人的歪斜的灵魂。

——《果戈理及其讽刺艺术》

谁也没有在我剧作中发现一位正派人物。是的,有一位正派的、高尚的人物,他贯穿于全剧,这正派的、高尚的人物就是笑。

——《果戈理及其讽刺艺术》

只有黑暗的东西才使人愤慨,而笑则是明净透彻的。

——《果戈理及其讽刺艺术》

没有笑的穿透力量,生活中一切细致小节和空虚无聊的东西不会使人感到吃惊。

——《果戈理传》

说滑稽可笑的东西到处都有,只因我们生活在其中就看不到它们,是不对的。一旦艺术家把它们移入自己的艺术作品或搬上舞台,我们就要自己笑自己了,并且还要笑得肚子疼呢;我们会惊讶,先前怎么没注意到这些可笑的事呢。

——《回忆果戈理》

第三篇:鲁迅与果戈理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比较

内容摘要:1918 年 5 月,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而早在 1835 年果戈理就已发表过同名小说。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 鲁迅先生在谈到对果戈理的借鉴时曾经指出:“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1835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鲁迅的同名小说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看这两篇小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

一、两个狂人有着不同的深层含义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典型, 是一个九品文官的小九品, 因为官职卑微而没有权利去爱其上司的女儿, 所以忧郁致狂。他的狂, 缘自官场上的大人物对他的轻蔑。

鲁迅《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虽然也被诬蔑为疯子, 其实是一位反封建的战士, 是一位“ 五四”运动前夜黑暗大牢里率先觉醒的叛逆者的形象。他向封建主义发起猛烈的进攻, 对家族制度和吃人的礼教作了全盘的否定和彻底地批判。

二、狮子狗与赵家的狗 在两篇《狂人日记》中间,都出现了“狗”的意象。果戈理笔 下的狗有了好听的名字“美琪”,可以和人一样讲话、通信,被赋 予了足够的人性特征。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赵家的狗”共出现了四次,分别是“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以及“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

两篇小说都采用了以狗喻人的手法, 这当然是对封建奴才辛辣的讽刺和极端的鄙夷。果戈理借它来比喻卑驯的奴才、封建帮闲。这种狗, 媚态可掬, 奴性十足, 仰主人的鼻息,果戈理对狗仗人势、人狗同流合污的丑恶现实只停留在讽刺、嘲笑和揭露上, 而不想更没有付诸行动将这种社会怪胎彻底根除。在鲁迅的小说中, 曾经三次出场的赵贵翁的狗也不能简单视为畜类之狗, 而是隐喻嗜血成性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走狗帮凶。通过狂人的眼睛对狗的观察, 揭露了吃人者笑里藏刀的阴险狡诈!

三、结尾的哀鸣与呐喊

两篇小说都在结尾处点明了主题, 都喊出了“ 救救孩子” 的声音, 乍看似乎相同, 确实形同质异。果戈理所写的是一个单恋上司女儿的小官吏个人的悲剧, 所呼喊的是“: ———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虽然果戈理笔下发出的也是被虐待者求救的呼声, 但却是可怜兮兮的哀鸣。他所倾诉的只是个人的痛苦和哀怨, 格调低沉。鲁迅的《 狂人日记》所控诉的是阶级压迫的社会悲剧。他发出的“ 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直接面向社会的, 是为了拯救青少年, 使他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束缚而表现出来的对青年一代的热切关怀。这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战斗呐喊!鲁迅的《狂人日记》借鉴了果戈理同名作品的许多有益的方面,但又有创新。时代、个人经历、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这两篇作品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品。从整体上看,鲁迅借鉴了果戈理《狂人日记》的许多地方,如日记体的格式、篇名等等,但鲁迅又有创新。从根本上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历史到现实,都是中国的;主题意蕴、人物形象、狂人与其周围人的心态,都是纯中国的;所用的白话语言也是接近当时中国人的口语的。因此,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民族化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

参考文献:

《比较文学》陈惇 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意象背后的心理真实” ——鲁迅、果戈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比较

姚怡婷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院

2011年三月刊

鲁迅与果戈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比较研究 [J] 张雪花《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02期.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J]

王一玫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6年第03期.

第四篇:外国文学史笔记——果戈理(1809-1852)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外国文学史笔记——果戈理(1809-1852)

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当果戈理以《钦差大臣》和《死 魂灵》而享誉文坛之时,一批青年作家纷纷仿效之,一时间形成了以《祖国纪事》和《现 代人》杂志为阵地的“果戈理学派”,而敌对派则把他们污蔑为歪曲现实的“自然派”。别林斯基接过这一称号,系统阐述了“自然派”的创作特征和它与解放运动的密切关系。在果戈理和别林斯基的共同推动下,掀起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高潮。

一、生平和创作

果戈理 1809 年 3 月 19 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德县索罗庆采镇一个地主家 庭。其父酷爱戏剧,且善创作,对果戈理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果戈理 12 岁就 读于涅仁高级中学。在此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迷恋普希金,雷列耶夫的自由诗,对专制、农奴制的不满亦由此滋生。19 岁时,果戈理独自到彼得堡谋生。他当小公务员,一度穷困潦倒。这为他日后写小人物奠定了生活基础。

果戈理是在普希金和别林斯基的影响下走上文学道路的,并以此为终身职业。他的早 1831-1832),为 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部作品包括八部中短篇小说,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描写了乌克兰人 民的生活和习俗,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835 年,小说集《密尔格拉德》和《小品集》问世,标志着果戈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 义的过渡。此后他又把《小品集》中的《涅瓦大街》、《肖像》和《狂人日记》三篇小说 与后来创作的《鼻子》、《马车》、《外套》等作品合成一集,取名为《彼得堡故事集》。

在《密尔格拉德》和《彼得堡故事集》中,果戈理主要塑造了两类现实主义的人物形 象,即旧式地主和小人物形象。《旧式地主》和《伊万·伊万诺维奇和伊万·尼基弗洛维 奇争吵的故事》,都是写旧式地主的,他含着泪,写出了当代地主们“动物性的、丑恶的、谑画的生活的全部庸俗和卑污”。《密尔格拉德》中的历史小说《塔拉斯·布尔巴》也写

得十分出色。这篇小说以十七世纪乌克兰带有传奇性的民族英雄布尔巴为主人公,描写他 与波兰侵略者的浴血斗争,以豪放的笔调表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突 出了爱国主义的主题。

写小人物形象的作品有《狂人日记》和《外套》。其中《外套》最为著名,主人公叫 巴施马奇金,意为“鞋”,象征了主人公屈辱的社会地位。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在寒冷的 冬天里,巴施马奇金的破外套已无法御寒,因此为做一件新外套而费尽心机,当新外套到 手后,又意外地被强盗抢去。巴施马奇金求告无门,被长官训斥一顿之后,一命呜呼。死说不仅写出了处于官僚等级制度最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穷困,更主要的是写出了他们精 神的扭曲。在官僚等级制度下的重压下,他们丧失了起码的自尊和应有的创造力,成了奴 性十足的可怜虫和麻木无用的抄写匠。去的巴施马奇金阴魂不散,常在涅瓦大桥上游荡,扒下达官贵人的外套以示报复。这篇小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与小人物形象的创始者普希金所写的《驿站长》相比,《外套》把小人物生活的场景 从荒远的驿站搬到了彼得堡,从而更突出了小人物在官僚制度下的底层地位;在对小人物 精神世界的描写上,《外套》作了更为充分的展示和深入的挖掘,从而让读者不仅同情他 们的不幸,也为他们的不争而痛惜,鲁迅先生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恰好可以作为 人们对巴施马奇金感受的注脚;在表现手法上更体现了果戈理本人的特色。作者用喜剧手 法来写悲剧,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了喜剧的因素,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因一系列喜剧 化的细节掩面而笑,但读完全篇却不禁要为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洒下一掬同情的泪水,从而 读者在悲喜交集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果戈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批判和尖锐讽刺招致了反动阵营的攻击。这时,别林斯基站 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为果戈理进行了有力的辩护,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把 这两部作品称作是“现实的诗”,认为它们足以使果戈理“站在普希金所遗下的位置上面”,成为“文坛的盟主,诗人的魁首”。

果戈理自幼酷爱戏剧,三十年代中期他终于以一部讽刺喜剧《钦差大臣》(1836)为作者借错认钦差这一偶然事件,目的在于把一切俄国的坏东西收集在一起,一下子把这一 切嘲笑个够。因此,在剧中我们看到的是曾经骗过三个省长的市长;用自然疗法对待病人 的慈善院长;极尽特务之职、陷害进步教师的督学;分不清真假状子的法官;私拆信件的 邮政局长;欺压百姓“随便用拳头揍人”的警察署长。错认钦差虽是偶然事件,但其中却 包含着必然性,即各级官僚的恶行败德导致他们害怕受到正义的处罚,因此在惶惑之中才 会认假为真,从而反映了俄国官场腐败的普遍性,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钦差大臣》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即把以往无思想深度的笑剧和 传奇剧发展为了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政治讽刺剧,从而使俄国戏剧在当时的世界剧坛占有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作者充分发挥了喜剧特有的笑的功能,虽然满台都是反面人物,但观 众正义的笑声就是对专制社会的官僚制度最无情的批判,就如剧中的市长所说的“你们笑 什么?笑你们自己!”

尖锐犀利的讽刺喜剧激怒了专制统治者,果戈理遭到了恶意的攻击和诽谤,在巨大的 压力面前,果戈理避居罗马,潜心创作他构思已久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终于在 1841 年 脱稿,并于次年出版。

《死魂灵》第一部的出版受到进步文学阵营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俄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高出于俄国过去以及现在一切作品之上的”,“既是民族的,同时 又是高度艺术的作品”,它“巩固了新学派的胜利,断然解决了我们时代的文学问题”。同时,这部杰作也遭到了反动阵营更猛烈的攻击,他们把果戈理称为“俄国的敌人”,要 “把他戴上镣铐送到西伯利亚去。”

果戈理并非坚定的民主主义者,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地主的惋惜和同情,以及对封建家长制的美化,加之他侨居国外之后,与斯拉夫派关系密切,远离进步阵营和 祖国现实,导致他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与反动阵营的斗争中,步步退让,最后甚至 站到了维护专制农奴制的立场上。在《〈死魂灵〉第一部第二版序文》(1946)中,他说 这部作品“有许多不确之处”,“混入许多错误和妄断,致使这书的每一页上,无不应加 若干修改”,并承诺要在《死魂灵》的第二部里写出“好的人物和性格”。1847 年出版的 《与友人书简选》更是果戈理思想的大倒退,他甚至为沙皇的反动统治寻找理论根据,提 倡宗教感情、道德修养和封建复古。别林斯基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写了公开信《给果 戈理的一封信》(1847),对他的错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指出,人民可以宽恕作家写 一部拙劣的书,但不能宽恕作家写一本有毒素的书。

1842 以后,果戈理按照既定的创作计划,投入了《死魂灵》第二部的创作,但因为严 重背离俄国现实,连他自己都怀疑其真实性,虽一再改写和重写,终不能令自己满意,1845 年,他把写出的初稿付之一炬。后来他又写了第二稿,但第二稿也被他在临终前全烧了。与农民的关系,幻想地主与农民亲密合作、共同富裕,为俄国社会指明出路。其中所写的 地主们在勤奋地经营庄园,发家致富,好官吏在教导农奴主们发家致富以后应如何关心国 家、有益社会;乞乞可夫虽然还在犯罪,但他的良心却在感到不安,甚至会哭哭啼啼;而总 督则是一个愤世嫉俗、对官场腐败恨之入骨的正义之人,他虽然意识到他手下没有好官员,但还是教导他们要为官清廉,一心奉公。对腐朽没落的官僚地主阶级的刻意美化,无疑背 离了作家曾遵循的现实主义原则。在此,他的政治立场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之间产生了极 大的矛盾,而他烧掉书稿也就是必然的,这也证明了,果戈理“作为思想家会误入歧途,但作为艺术家,他始终是忠于自己的”。(陈殿兴《死魂灵》译本序)

果戈理的结局是悲剧性的,这悲剧虽有主观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却在于俄国的封建专

制制度。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的:“差不多在每个俄罗斯作家的面前我们都可以对旧俄 国宣布最严厉的、革命的诅咒,因为他们不是被它杀害,便是被它引上了错误的道路。” 果戈理正是属于后者。

果戈理的创作虽然因其与进步力量的背离而大打折扣,但纵观他的全部创作,其功绩 是巨大的,这表现在:首先,在果戈理之前,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对俄国的专制、农奴制及 其官僚制度进行了如此深刻而全面的揭露与批判,他的笔触从破败的乡村到灰暗的城市,从小公务员蜗居的斗室到官僚们争逐的官场,点染出一个个没落地主的形象,勾画出官僚 们丑恶的灵魂。其次,在小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果戈理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他在俄国官 僚制度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写出了小人物生活的贫寒和他们灵魂的扭曲,并极大地影响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批后来者,难怪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外套》情有独钟,认为“我们都

是来自《外套》”。再次,果戈理作品的突出特色是“含泪的微笑”,《外套》表面的幽 默掩盖不住作者内心的苦痛,而《死魂灵》在对地主们尖刻的讽刺之中,也隐约可见作者 的泪痕悲色。

二、《死魂灵》第一部

《死魂灵》第一部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水平的长篇小说。在叙事方法上作者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故意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悬念,即从乞乞 可夫来到N市写起,遍访社会名流,并初步介绍了书中的一些重要人物,而乞乞可夫的来 历却没有交待,而是留在了结尾第十一章揭开谜底。除了开篇和结尾这两章之外,小说的 其余章节分成了两大部分,即第二至第六章乞乞可夫分别到五个地主家购买死魂灵,从而 充分地展示了俄国地主的生活状态,刻画了五个性格鲜明的地主形象;第七章至第十章写 乞乞可夫回到N市办过户手续,在此,乞乞可夫的神秘行径引起了众人的猜疑,以致舆论 哗然,乞乞可夫不得不溜之大吉。在这一部分,作者用了较大篇幅来反映外省社会的生活,揭露了官僚集团的腐败和上流社会的庸俗。

他从父亲那里接受的是只认金钱不讲道德,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家教,即“要博得你的上司 的欢心”;还要“省钱,积钱,钱是永远不会抛弃你的,只要有钱,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什么都办得到”。他初入仕途,曾一度得手。为了得到科长的职位,他以前所未有的“克 己和忍耐”,对上司百般献媚,并追求上司的麻脸女儿,然而一旦职位到手,即把上司和 未婚妻弃置一边。为了得到税务局里的一个重要职位,他装出少有的“正直和廉洁”,终 得上司赏识而得遂心愿,并利用职权,走私贩私,大发横财,但东窗事发,功亏一篑。但 他从不认输,跌倒了再爬起来,开始“新的尝试”。于是他又到法院去当了代书人,在办

理农奴抵押业务之时,受到启发,想到趁新的人口调查到来之前,买进死农奴,再到救济

局去抵押,转眼就可以发大财。于是,他就奔赴乡村,把他的计划付诸实施。

在购买死魂灵的过程中,乞乞可夫的圆滑和奸诈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在愚蠢的玛尼罗 夫面前,他可以变得比玛尼罗夫还文雅,而对科罗皤契加则是软硬兼施,与无赖罗士特莱 夫相处他则小心谨慎,对梭巴开维支他则硬碰硬,直来直去,而对泼留希金这样一个吝啬 鬼,他只需装得比对方还傻,情愿负担死农奴的人头税,以致泼留希金对他感激涕泠。

在乞乞可夫身上,既有地主贵族剥削、寄生、欺压人民的特征,又有资产阶级投机钻 营、圆滑狡诈、唯利是图的特征。作为资产者,乞乞可夫的意义不仅仅在俄国。别林斯基说,乞乞可夫之流活动在不同的国家里,只不过穿着别的衣服罢了,“在法国和英国,他 们不买进死魂灵,而是在自由的议会选举中收买活魂灵!整个差别只在文化上,却不在本 质上。”

乞乞可夫拜访的第一个地主是玛尼洛夫。他热情、好客,重友谊、爱学问,常常沉浸

在幻想之中,且懒惰成性。一本书看了两年才翻到十四页。他虽广有财产,但却疏于管理,庄园里满目荒芜。玛尼洛夫曾与乞乞科夫在宴会上有一面之交,但当他见到乞乞科夫的时 候,却像见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长时间地与其握手。乞乞科夫也逢场作戏,看着彼此泪 光闪闪的眼睛。当乞乞科夫表明来意,要买死魂灵,玛尼洛夫出于“友谊”,如数奉送,但直到乞乞科夫已经走了,他也没搞清乞乞科夫为什么要买死魂灵。

乞乞科夫本要去拜访梭巴开维支,但在去梭巴开维支家的路上,顺便到了女地主科罗 皤契加的家,他看到这个女地主的家颇为寒酸,因此就开门见山,道明来意,并说他收购 了她的死魂灵可使她免交人头税。女地主既感兴趣又怕上当,但最终还是以 15 卢布的价格 卖给了乞乞科夫 18 个死魂灵。

接着,他又遇到了罗士特莱夫。来到罗士特莱夫的家,看到的是各式各样的狗,罗士 特莱夫在狗们中间完全像家庭里的父亲一样。乞乞科夫对罗士特莱夫说要买死魂灵,而罗 士特莱夫则硬要乞乞科夫说明买死魂灵的用途,并非要乞乞科夫陪他赌钱、下棋。乞乞科 夫被缠得无法脱身,只好放弃了做买卖的念头,趁法院院长来找罗士特莱夫的机会,偷偷 溜走了。的熊。这只“熊”贪图口腹之欲,行为粗野,对待农奴十分残忍,但又工于心计,做事精 明。当乞乞科夫稍表来意,梭巴开维支即心领神会,竟然每个死魂灵要价 100 卢布,最后 的成效价是两个半卢布一个。

乞乞科夫最后拜访的地主叫泼留希金,他拥有近千个农奴,但极为贪婪吝啬。他的衣 着像个叫花子,常把碎布、铁钉之类的破烂捡回他的“仓库”里。仓库里的东西都已发霉 变质,散发出阵阵异味。这样的人当然不愿为死去的农奴付人头税,因此当乞乞科夫表示 愿购买死魂灵时,他感激不尽,竟破天荒地招待了乞乞科夫一次。

泼留希金与西欧文学中常见的高利贷者形象不同,高利贷者聚敛的财富主要是以货币

形式存在的,而泼留希金聚敛的则主要是实物形式的财产,他把它们长期存放在仓库里,任其腐烂变质,使他的财产时时都在贬值。这表明他在聚财的同时又在浪费财产。从泼留 希金形同乞丐的外表和霉气冲天的仓房,作者一再向我们表明地主阶段才是真正的死魂灵,作为统治阶级,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阶级基础,他们已经腐朽不堪了,那么这个制度的末 日也已经不远了。

在谈到这本书的写作特点时,果戈理说过:“人们在分析我的某些方面时有许多说法,可是对我的主要特点并没有抓住。这个特点只有普希金一人抓到了。他总是对我说,还没有一个作家有这种才华——能把生活中的庸俗现象显示得这样鲜明,能把庸俗人的庸俗生 活这样有力地勾画出来,使一切容易滑过的琐事显著地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个特点在全 书中表现得更加有力。并不是因为它揭露了俄国的什么伤疤或病痛,也不是因为它描绘了 邪恶逞凶、善良受苦这样一些震撼人心的画面而使俄国感到惊恐,在俄国引起一场轩然大

波。丝毫不是。我的主人公们根本不是恶棍;对他们中间的任何人,我只须增加一条优点,读者就会容忍他们。可是他们的庸俗加到一起却使读者感到惊恐。”(转引自陈殿兴《死魂 灵》译者序)

在这段话里,果戈理认为自己的特点是“能把庸俗人的庸俗生活有力地勾画出来,使 一切容易滑过的琐事显著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夸张。谈 到夸张,人们容易把它与浪漫主义联系起来,但浪漫主义的夸张往往是带有主观幻想性质 的,而果戈理的夸张则是在尊重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把生活中的事件或人物某些可笑的方 面加以放大,使其更为显著而已。这样就有了玛尼罗夫的握手时间之长足令朋友厌烦,罗 士特莱夫的与狗为伍,梭巴开维支的由内到外都堪似狗熊,泼留希金的与叫化子别无二致。

讽刺是《死魂灵》的突出特点,鲁迅称其为“含泪的笑”,是“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 振其邦人。”按照果戈理自己的说法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 历览一切壮大活动的人生。” “笑”,也就是讽刺,本是喜剧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在《死 魂灵》中,这笑却常常受到果戈理不分明的泪的侵蚀,也就和他的世界观挂上了钩,含泪分明的泪则是作者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对地主的无聊和堕落,表示同情和哀惋,并对 理想的地主社会充满幻想。鲁迅先生说:《死魂灵》“一共写了五个地主,讽刺固多,实 则除了一个老太婆和吝啬鬼泼留希金外,都各有可爱之处。”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死魂灵》所引发的笑是健康的,有益的,且绝不会有泪;在我 们的时代已很难找到果戈理的同道,不会再有人陪着他黯然神伤,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健 康的笑,在被笑的一方面是悲哀,所以果戈理的‘含泪的笑’,倘传到了和作者地位不同 的读者的脸上,也就成为健康;这是《死魂灵》的伟大之处,也正是作者的悲哀之处。” 用典型化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如玛尼罗夫满布灰尘的家和破败的田园与他 的懒惰成性;罗士特莱夫的狗舍与他的狗性;梭巴开维支家粗壮的家具与他的熊性;泼留

希金发霉的仓库和无光的土屋与他的贪婪和吝啬。人物和环境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 彰,表明果戈理深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精髓。

第五篇: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比较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2 前言...........................................................3 1 时代背景及作品的相似之处.....................................3 1.1 时代背景....................................................3 1.2 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5 2 两部作品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之处...............................5 2.1 人物形象内涵的不同............................................5 2.2 作者批判的深度不同............................................7 2.3 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不同........................................8 2.4 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不同........................................9 2.4.1写实与象征.................................................9 2.4.2讽刺艺术..................................................10 3 个人对两部作品的评价........................................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4 后 记........................................................15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1834年的俄国和1918年的中国,分别诞生了两部名字相同、文体相同、风格相同的作品——《狂人日记》。由于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前,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研究就从未终止过。诚然,果戈理对鲁迅的影响是直接的,但鲁迅的同名小说并非就是对俄国前辈的“克隆”,而是在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将外来养分有机地融化在自己的创新之中。基于二者是模仿还是借鉴,是类同还是发展,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结合两位不同国度的作家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人物形象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以及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等为切入点,来分析两篇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异同,从而廓清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所处时代的文学所作的不同贡献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鲁迅 果戈理 狂人日记 主题思想 比较

Abstract: 1834,the Russian writer Gogol created a novel named A Madman’s Diary.1918, the Chinese writer LuXun also wrote a novel with the same name.Because of Gogol’s novel being publised before LuXun’s, so the controversy on who influenced who has not stopped until now, since LuXun’s novel was published.Of course,the impact of Gogol on LuXun was direct,but LuXun’s novel was not a clone of the Russian writer.It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Taking”,taking what was useful in its own creation.Basing on whether they imitating or using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will attemp to make an analysis 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in ideas of the two novels ,combining with backgrounds、figures、the depth of criticising、the style of literature languages and so on.Then,it will help us to make out the contributions what they have done to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their status.Keywords: LuXun

Gogol

A Madman’s Diary

main idea

comparison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前言

1918年5月,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众所周知,早在1834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果戈理就发表了同名短篇小说。果戈理的这篇小说对鲁迅先生的启发和影响自不待言。且不说二者在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上的渊源如何,单是果戈理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就十分推崇。因为鲁迅先生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中,第一位提到的俄国作家就是果戈理,他说:“俄罗斯十九世纪初叶,文事渐新,渐乃独立,实本三士:曰普式庚、曰来尔孟多夫、曰鄂戈里。前二者以诗名世,均受影响于裴伦;唯鄂戈里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与二人异趣,不属此焉。”[1]由于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前,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研究就从未终止过。当两篇同名作先后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便自然不自然地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或相提并论,或一分高下。虽然,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在题目、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上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甚至在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但是他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过的:“这是窃得别国的火来,煮自己的肉”,并曾指出:“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混为一谈了。”[2]但是二者在主题思想及内容的深度上都有着某些本质的区别。我们所要做的比较文学研究,不仅需要看出作品的相同相似之处,还要看出其相同中的不同、相似中的差异来。因此,从比较文学这个角度,我将从鲁迅、果戈理创作《狂人日记》的时代背景及两篇作品的相似之处、人物形象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以及两个不同民族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等方面,来阐释这两部作品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时代背景及作品的相似之处

1.1 时代背景

19世纪初期的俄国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社会现实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是令人窒息的专制统治,同样有新生的进步力量在黑暗中涌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写于1834 年,即俄国贵族革命期间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时代,沙皇尼古拉残酷地镇压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他的《狂人日记》正是这种增长不已的时代愤怒情绪的表现。小说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小职员,在沙俄帝制等级森严的制度下,收人菲薄,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贫如洗,身份与仆人差不多。但波普里希钦毕竟是一个“人”,他有着“人” 对美好事物刻意追求的愿望——企图得到部长家的小姐莎菲的垂青,但严酷的现实对他这种想入非非的念头却进行了无情的教训。波普里希钦终于明白“世界上一切最好的东西,却让侍从官或者将军霸占了”,他终于看透了人生,可是他被逼疯了。在受尽侮辱和折磨之后,波普里希钦最后痛苦地喊出“ 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这个世界上没有他安身立足的地方!大家都在迫害他。”这种痛苦的呼喊,非常真切地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小人物对于不公平社会关系的愤怒抗议,强烈地控诉了沙俄官僚等级制度的罪恶现实,表现了作者鲜明的人道主义倾向。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 年5 月的《新青年》上,恰好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半年之后、“五四”运动爆发一年之前。当时,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严酷地统治着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封建文化仍然在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封建礼教也继续在残害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肉体,“ 吃人”的现象屡屡发生,面对这种特定时代环境里的社会现象,以启蒙民族思想为己任,以改变国人的精神为职责的民族作家鲁迅愤然而起,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和饱蘸愤怒感情的笔墨,在他所写的《狂人日记》中描绘了一幅“非人的生活” 图画,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并推测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进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号召人们觉醒起来,拯救下一代。表现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先进思想。体现了一个人民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鲜明的人民性。《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而果戈理一向主张艺术要反映生活的真实,并以 “极度忠于生活”的手法,辛辣地嘲讽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种种丑恶,特别是揭露了俄国官僚和农奴主这两类反面典型,表达了人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愿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鲁迅之所以重视果戈理的作品,主要在于它那惊人的写实力量。而这种写实,同样可以映照出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下的社会面貌,可以拿来作为同封建统治者作斗争的武器,为现实斗争服务。这就是鲁迅写作《狂人日记》的缘起。

由此可见,鲁迅与果戈理虽然是相隔八十多年的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但是他们创作上的出发点以及创作方法却表现了很大的类似性。这种类似性,正是由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所决定的。我们知道,世纪初叶的中国同沙皇统治的俄国有着某种相类似的地方。在这两个地域有别,但性质相同的国度里,到处皆充满着专制、损伤和惨无人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道的迫害,一样都是封建帝国的统治。而果戈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深刻地揭露俄国社会人生的黑暗,反映和表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由此而产生的《狂人日记》,即利用狂人的昏热之语,义愤填膺地谴责了沙俄专制下那残杀并戕害个性的社会关系。这样的作品不仅对唤醒俄国人民富有现实的意义,也对世纪初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的中国人民同样富有启发意义,因而,常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志向自励的鲁迅在作《摩罗诗力说》时就注意到了“对于自己的人民” 像“对于俄国一样重要”的果戈理及其作品。1.2 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

鲁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记》首先在题目上即是同名,而体裁上均采用日记形式。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共有9则,基本上都有清晰的日期记载;鲁迅的《狂人日记》有13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还有一篇“前记”式的文字。两者相比的独特之处在于,鲁迅的“前记”式文字与小说的正文相比,更深刻地对比出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艰难和反“吃人”礼教的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从题材的获得来看,前者也受到后者的启发。特别是在表现技巧上极为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狂人,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就其本质而言,他们非但不是狂人,反而正是不同程度上的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典型;其次,两篇小说都采用了借狗喻人的手法。出现在两篇小说里的狗,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狗,而是人格化了的狗,亦即影射封建统治者所豢养的奴才;最后,在两篇小说的结尾,都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给人深刻的反思。两部作品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尽管鲁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构思和表现方法上,有这样那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但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罢了,就主题思想以及人物内涵等方面而言,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物形象内涵;第二,作者批判的深度;第三,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第四,作品的文学语言风格。

2.1 人物形象内涵的不同

两个狂人貌似神殊,各自代表着不同的艺术典型——小人物与先觉者。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典型,是一个小小的九品文官,因为官职卑微而没有权利爱其上司的女儿,所以忧郁致狂,他的狂,缘自官场上的大人物对他的轻蔑。他们认为他根本就没有资格与高贵的小姐恋爱,癞蛤蟆居然想吃天鹅肉!狂人当然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便对那个以官衔、权势和金钱为转移的黑暗社会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迸发出不平之鸣:“我想知道我为什么是个九等文官?为什么恰巧非是个九等文官不可?”他愤怒地控诉说:“这一大批人,他们做官的父亲们,这一大批吹牛拍马、趋炎附势的人,老说自己是爱国分子,其实他们要的就是地租,地租!为了钱,他们甘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心出卖父亲、母亲、上帝,这些爱慕虚荣的家伙,出卖基督的人。”[3]可是,他只是一个沙皇制度的揭露者,却毫无推翻沙皇社会的意思。而且,作为主人公的狂人,其理想却是当上西班牙皇帝,是一个失败了的个人主义英雄。他的理想遭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极端蔑视和无情践踏,以至最后落得了极为悲惨的下场。从日记中可以看出, 伊凡诺维奇开始也是一个正常的人, 他和他所讨厌的那些官僚一样, 讨好上司, 因为他也懂得这是在官场生存的法则。他苟且地生活,为了保住他自认为尊贵的官位。每天受到上司的欺辱, 甚至连仆人都看不起他, 这样的生活让他痛苦而压抑, 但即使是这样他也忍受下来了。对于升官、对于爱情, 他还保留着一丝希望。最后当他发现他所尊敬的部长不过也是一个虚伪的官僚, 他所爱慕的小姐也是如此势利而虚荣, 毫无希望的现实生活让他绝望,所以导致了他的疯狂,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 他的症状可以称之为“妄想症”。作者用这个小官吏的眼睛展示了俄国官僚的腐朽、虚伪、丑恶的生活, 痛苦地描写了小人物的悲哀。如果说, 伊凡诺维奇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所属的那个所谓的贵族阶级已经走向腐朽、堕落, 那他拼命想挤入这样的生活而不得后的疯狂,就是一种真正的病理上的疯狂。所以, 伊凡诺维奇不过是一个乞乞可怜的小人物, 他对于不公正的专制制度虽然憎恨, 对于虚伪的上司虽然厌恶, 但他绝没有大胆揭露这种不公正的命运的勇气。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虽然也被诬蔑为疯子,其实是一位反封建的战士,是一位“五四”运动前夜黑暗大牢里率先觉醒的叛逆者形象。这里的所谓“狂”,是别有含义的。在“五四”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狂涛”、“狂飘”,象征革命的大风暴。“狂”,当然就是象征革命。例如,革命领袖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道:“国际

[4]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离经叛道之人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鲁迅笔下的狂人,是被封建制度迫害而发狂,是“官逼民反”。他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对家族制度和吃人的礼教作了全盘的否定和彻底地批判。狂人毫无遮掩地揭露说:“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都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5]用“吃人”两个字来概括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这是何等尖锐有力!何等深刻彻底!鲁迅的狂人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直言无忌,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魄,对封建礼教来了一次大扫荡,对封建统治者的反动嘴脸进行了尽情的揭露。揭露他们伪善,耍两面派,“话中全是毒,笑里全是刀”。[6]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装满着吃人的意思”,[6]他们“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以便“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6]一旦吃人的阴谋败露,他们就以“从来如此”诡辩,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狂人当即反驳:“从来如此,就对吗?[6] 这个强烈质问,力重千钧,给荒谬绝伦的封建旧传统以致命地一击!鲁迅的狂人不仅是旧制度的叛逆者,而且是未来社会的预言家。他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这个新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的社会理想,为中国和人类的前途发出了热烈的呼吁和期待,像轰雷掣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意味着作品主人公所憧憬的未来社会绝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彻底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一种崭新社会。正像鲁迅在《故乡》中所向往的“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是一道火光,照亮了人们理想的前程!这种新的社会理想的提出,是革命彻底性的一个标尺,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新时代才可能有的。尽管当时还有点朦胧,却是中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跨越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信号。2.2 作者批判的深度不同

两位作家对各自作品的批判,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

果戈理和鲁迅都是具有深邃洞察力的思想家, 他们都认识到了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劣根性。批判国民性, 成为他们小说中重要的主题, 两篇《狂人日记》中都涉及到这一主题, 但他们却显示了两种不同的批判角度。暴露沙俄社会地位和金钱至上的腐朽制度, 使果戈理的小说展示了社会批判的深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格的深刻剖析和批判, 使鲁迅的这篇小说显示了文化批判的力量。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取材于真实的事实, 作者利用这些素材赋予了小说深刻而严肃的社会意义。果戈理在小说中这样说道:“这一大批人, 他们做官的父亲们, 这一大批吹牛拍马, 趋炎附势的人, 老说自己是爱国分子: 其实他们要的是地租、地租!”这段狂人疯狂之后的内心独白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上种种不公正的现象与丑恶的人性都是源于不合理的封建农奴制度。俄国批评家库利科夫斯基曾说:“最丰富、最具天赋的民族心理在缺乏健康的社会舆论的条件下,在农奴制这样有害制度统治之下, 在生活空虚和庸俗以及‘可怕的缺乏光明的情况下’, 也会变坏, 变得一文不值。果戈理感觉到了这一点, 以自己的方式理解[7]了这一点。”对于俄国社会现实的揭露, 果戈理比同时期的人表现得更深切, 他并不直接地宣泄这种愤慨, 在他的小说中你有时会感到可笑, 但通常是“含泪的笑”。在《狂人日记》中, 作者虚构了狂人与狗通信的荒唐情节, 通过狗的眼睛来指责这个社会的不公:“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都被将军和侍从官霸占去了,有时找到了一点点可怜的值钱的东西, 满以为唾手可得, 但立刻又为将军、侍从官们抢走。”狂人这种不可节制的狂妄言行, 淋漓尽致地抨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对于果戈理的这种批判艺术, 赫尔岑也十分赞赏:“在他之前, 从来没有人给读者上过这么全面的关于俄国官吏的病理解剖课。他

[8]嘴角挂着微笑, 无情地探索着肮脏凶狠的官吏内心最隐蔽的角落。”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更注重从文化层面去剖析中国人的国民性。小说中, 与狂人相对的是一大批庸众, 如哥哥、赵贵翁、陈

五、母亲等, 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养成了他们麻木、冷漠、自大的病态人格。狂人从四千年的历史中看到“吃人”二字, 正是揭露了封建文化的本质。同时, 狂人也清醒地意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识到,这些吃人的人, 都是他的亲人邻里, 而他自己又未必没有在无意中吃过几片妹子的肉, 又何尝不是混在这四千年来狂人超前的时代意识, 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自己已经不能逃开吃人的命运, 所以他要 “救救孩子”, 而后面那一串“问号”饱含了狂人的希望, 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恐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设计了两套话语系统, 一套是小说前用文言写成的序言, 一套是用狂人用白话写成的日记。在常人看来, 狂人的日记不过是他疯颠后的胡言乱语, 但实际上, 白话代表的是进步的思想和少数人的真理, 而文言的序言中提到狂人最后终于治愈, 到别地候补去了。文言象征的是中国人传统的理想和被统治阶级改造过的儒家文化, 在庸众的盲目维护下, 这种传统就像一座“铁屋子”, 让民众沉睡, 让一切新的思想窒息。所以狂人终究敌不过这几千年的强大力量, 回到他所反抗的“铁屋子”里去了。这正印证了后来鲁迅在《两地书》中的一段话:“这一类人物的命运, 在现在—— 也许虽在将来—— 是要救群众, 而反被群众所迫害, 终于

[9]成了单身, 愤激之余, 一转而仇视一切, 无论对谁都开枪, 自己也归于毁灭。”这实际上是对于 “先觉者”命运的概括, 或是被毁灭, 或是回到历史的旧纸堆, 庸众是永远的胜利者。

2.3 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不同

果戈理、鲁迅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境界也有很大的差异——改良者与革命家。同时,从小说的结尾处“救救孩子”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在可怜哀鸣;一个在战斗呐喊。

尽管在两部《狂人日记》中, 都可以读出暴露和批判的锋芒, 但从两个狂人代表的不同涵义中, 我们触及到两个伟大作家灵魂深处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不同选择。果戈理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他的创作曾使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获得世界性的声誉。但是, 果戈理资产阶级贵族的身份使他始终无法超越阶级的局限, 对于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批判, 他始终是以一个改良家的姿态去审视而永远不是一个革命者。而鲁迅对于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持一种彻底批判的态度,《狂人日记》就是一篇讨伐封建礼教的战斗檄文。所以, 我们将果戈理称之为改良者, 而将鲁迅称之为革命家。这里的“革命”与意识形态无关, 它是在鲁迅的文学创作和人生过程中始终显示的一种破坏与怀疑的品质。在《狂人日记》中, 我们就能感受到改良家与革命家的不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虽然描写了伊凡诺维奇在严密的等级制度下, 找不到生存的空间, 爱的权力也被剥夺, 最后终于在无止境的折磨中疯狂了。虽然对于小人物的悲剧表现得深切, 对于黑暗社会的批判也很有力度, 但果戈理仍然在悲剧中穿插着喜剧的因素, 始终“有天才的笑在飞翔”。而且作品中塑造的这个狂人, 虽然看到了造成他不公平命运的根源, 但却并不愿打破这种制度, 他理想的改革方式是自己能成为更大的权力者—— 西班牙国王, 来惩治那些曾经看不起他, 侮辱过他的人, 他虽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声音, 但他渴求的解救只是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希望建立一个更公正的官吏制度。文中最后一段说:“知不知道在阿尔及利亚知事的鼻子下面长着一个瘤? ”在这里, 作者的寓意就是要揭除俄国官吏体制中不合理的制度。在他晚年的《与友人书简选》中更清楚地表达了他想要改革俄国吏制制度的理想, 他希望加强官吏们的心灵改造和道德修养, 健全俄国的吏制制度, 使俄国沿着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道路前进。然而, 在鲁迅的作品中, 虽然偶尔夹杂着幽默的讽刺, 但这些幽默却难以让我们发笑, 反而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感。更重要的是,“在鲁迅的作品中, 悲剧不是针对某个故事或是某个人的, 他的悲剧是无处不在的悲凉、漂泊、荒芜与孤独, 他的文字是用痛苦的心灵铸成的。”[10]《狂人日记》中, 狂人以个人的力量对抗的是整个中国四千年的传统文化, 对抗的是仍在沉睡的大多数国民, 所以任他怎样的呐喊, 但内心的恐惧和孤独感还是深深地笼罩着他, 终于这个“精神界的战士”也被训诫成为庸众。这个作品的批判力量就在于此, 传统的强大力量扼杀了一切的新生, 狂人最终的妥协使人感到反抗的必要。所以, 鲁迅终其一生都是在呼唤具有破坏力的斗士, 在他早期的文言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极力推崇“不为顺世和乐之音”、“争天抗俗”的摩罗诗人, 而狂人就是这些摩罗诗人的直接后代。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自己说:“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所以, 他的文笔一直被认为是尖酸、刻薄的, 而这也正显示了一个革命家的品质。严家炎先生对这篇小说的战斗性作了很好的总结:“所谓家族制度, 也就是封建宗法制度。这就是说, 这篇小说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礼教, 而且要求推翻整个封建制度的根基。所谓‘吃人’, 这里既包括封建社会中真吃人肉的野蛮现象, 更泛指反动统治阶级利用他们的整个上层建筑来麻醉、残害被压迫者的无数惨痛事实。”[11]一个旨在改良, 一个旨在破坏, 这就是改良者与革命家的不同。2.4 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不同

正因为主题命意不同,作者的思想高度不同,两篇《狂人日记》在文学语言风格上也存在差别。2.4.1写实与象征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虽然穿插了狗用人的语言谈话、用人的文字写信、议论人的问题等这些怪诞的情节,但是就整篇作品来看,它具体描绘出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钦由精神失常到成为一个疯子的过程以及他发疯的客观原因。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鲁迅在借鉴果戈理的某些格式时,并不停留于运用果戈理单纯写实的手法。鲁迅的《狂人日记》表面看来是现实主义的, 写狂人的心理特征似乎就像医生们看到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模一样,其实这个狂人形象只是一个象征, 正如上文所说那样。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运用象征手法和双关语。这篇小说的主旨是揭露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因此小说举了大量的“吃人” 事例:狼子村的“大恶人” 被吃, 易牙杀子给桀吃, 妹子被大哥吃等等, 用吃人来象征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残酷和罪恶。吃人的世界使狂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人“感到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 就大起来, 堆在我身上。” 这是鲁迅对阴沉沉的黑暗社会的象征性描绘。小说在环境的创造之中可说是贯串了象征手法。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有非常具体的生活环境的, 即沙俄政府机关的办公室。鲁迅的《狂人日记》却没有提供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 只提供了一个用夜、月光、狗吠等渲染而成的沉寂、阴冷、恐怖的虚境。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是一个概括抽象的带有浓重象征意味的社会背景, 即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背景。全文共13则日记, 从表面看都是错杂无伦次的狂言疯语, 但透过象征手法和语言的双关意义, 就可以看到一个先觉者、反封建战士的精神风貌。比如“日记”第一则, 从表而看似乎语言混乱, 没有什么意义。但把“月光” 看作是光明的象征;“狗”就是封建统治者的走狗;从“发昏”到“ 精神分外爽快” 看作是从不觉悟到觉悟;“ 三十年” 只是虚数, 那么这一则的寓意就可理解为:今天我觉悟了, 终于看到了光明, 很是高兴。这才知道过去的许多年是糊里糊涂过去的。但对黑暗势力, 还必须十分警惕。那些走狗的眼睛, 不是还在注视着我吗?我警惕得有理。又比如第6则的寓意就是指封建统治者的凶残、怯弱和狡猾。愈到后面几则, 寓意愈清楚。小说在细节描写中也采用象征手法:街上打孩子的那个女人, 狂人的大哥等, 被象征为封建流毒的受害者和帮凶;把古旧先生的陈年流水簿踹了一脚, 象征对封建传统礼教的反抗。双关语的运用也恰到好处, 如狂人所说的“ 吃人” , 从表面上看, 说的是吃人的肉体, 实际上是揭露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对人的精神毒害和扼杀。又如“ 他话中全是毒, 笑中全是刀” , 表面上看,好像是指街上的女人和狼子村那一群吃人的人,实际上也是含义双关, 指的是四千年来的反动统治阶级。鲁迅所用的创作方法是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浪漫主义, 然而从本质上看,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从历史到现实, 都是中国的; 狂人及其周围人物的心态, 也是中国人的心态;作品使用的语言是接近当时中国人口语的自话文。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民族化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新形式。茅盾在《呐喊》出版以后不久就指出“ 这奇文中的冷隽的句子, 挺峭的文调, 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 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 便构成了

[12]异样的风格, 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鲁迅《狂人日记》的独特风格。2.4.2讽刺艺术

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史册上,果戈理是一位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家。这位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不仅继承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且以自己杰出的文学成就为俄罗斯文学开辟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新时期——果戈理时期。谈及果戈理的艺术成就,人们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那卓越的讽刺艺术。这种具有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段,正是在果戈理的手中得以发扬光大。也正是天才的讽刺艺术才使果戈理成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史册上,鲁迅也是一位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家。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以其强烈的叛逆精神、丰硕的文学创作、丰厚的文学译作和见地深刻的文学批评,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在鲁迅的艺术成就中,讽刺艺术表现得十分鲜明。在他充满批判精神的小说中,在他言辞犀利的文学批评中,在他“痛打落水狗”般的杂文中,讽刺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切又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

果戈理的讽刺是幽默的讽刺,是含泪的讽刺。对此,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指出,“他的全部中篇小说都是这样:开始可笑,后来悲伤!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开始可笑,后来悲伤!”“果戈理的这种独创性,表现在那总是被深刻的悲哀之感压倒的喜剧性的兴奋里面,”[13]使人笑中含泪。果戈理的讽刺风格对鲁迅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回忆青年时代所接受的外国作家的影响时,鲁迅深情地说: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也曾热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作品,但是得不到。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评论家在论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时指出:在这篇小说中,果戈理的笑声急剧地转化为眼泪。开头它是一个很可笑的故事,而结尾时却是一位无名的母亲在哭自己的儿子。他大声呼唤着要回到母亲的身边,并且听到“雾霭中的琴弦”的声音。当读者走进《狂人日记》的故事时,除了“可笑”之外,并没有感觉到弦外之音。波普里希钦的傻里傻气,对周围一切的荒唐感受,对司长女儿的单相思,以及听得懂狗的语言、看得懂狗的信件的“特异功能”,会不时地引来读者的笑声。这是幽默的笑、嘲讽的笑。然而,当波普里希钦得知司长的女儿要嫁人,天下的好处都要被上等人抢走而发怒发疯时,人们的心头就不免一颤。“为什么我是个九等文官?”不仅在折磨着波普里希钦,也在敲击着读者的心弦。最后,当波普里希钦被关进精神病院还以为去了西班牙,被残忍地折磨还以为是西班牙的风俗时,人们的心就在发抖。当痛苦不堪的波普里希钦发出:“妈妈,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妈妈!可怜,可怜你的患病孩子吧!”的呼喊时,眼泪会不由自主地从读者的双眸中流出。这“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将这个小人物的悲剧推向了高峰。个人对两部作品的评价

鲁迅在谈到自己所受果戈理等影响的同时还明确指出“ 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此言是中肯的。它既从主题、内容和思想上阐明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之作的“ 同中之异”,又实在地道出了两个作品所取得的不同的思想成就,无怪当鲁迅的《狂人日记》出现时,尽管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已为一些读者所熟知,但因鲁迅之作“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竟“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他“创作的艺术感染力” 是“真诚有效” 的。他的作品使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读者受到了真切的美的感染,并产生了独立的艺术效果,具有艺术的独创性。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独创性的作家并不一定就是某个空白点上的标新立异者。那些能将借鉴别人的东西揉进新的意境,在造就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人,同样可称为独创者,鲁迅与果戈理各自的成就即说明此理。这恰如林志浩评《狂人日记》:“虽然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得到启示,但却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具有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因而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批判也更犀利。”[14]这里所说的“中国的现实土壤”,“独特的生活感受”,即指作品中所揉进的那些新的意境。如果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这意境中包含有鲁迅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有他从医学角度对“ 迫害狂” 病患者姨表兄——阮久荪的观察和研究。更须指出的是,有他耳闻目睹一些革命者如章太炎、谭嗣同、孙中山被说成是疯子的事实根据。因而,鲁迅在构思写作这篇小说,塑造属于他自己的狂人形象的时候,必然结合自己的独特研究,将其着眼点首先放在他所表现的题材、主题、内容和思想上,惟其如此,他才会造就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品。事实表明,鲁迅是获得了成功的。他所作的《狂人日记》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完全是独创的。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就曾确切指出“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出现的时候,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综合上面主题思想、内容深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两篇《狂人日记》的创作特征,我们大体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第一、两篇小说同样具有新颖独创的民族形式;第二、描写了各自时代的生活内容;第三、塑造了互相不可替代的“ 这一个” 狂人。而单从鲁迅的《狂人日记》来考察,则又具有以下特色:一是他的作品有根、有民族内容;二是他的笔锋犀利,文字深刻;三是他描写简洁,语言冷隽,峭拔有力;四是他能改造旧形式,形成新颖独创的体裁。正如他一贯倡导的“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从一定的史学观念上认识,《狂人日记》的发表,使鲁迅成为我国现代新文艺的第一个小说家。也是他在文学上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结语

总之,鲁迅和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是截然不同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所表现的主题是沙俄社会以地位和金钱为转移的腐朽和丑恶,它只是简单地暴露当时沙俄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以人道的心态可怜地位低下的弱小者。而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其本意是在启蒙立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是:“我们大家都从《外套》中走来”, 这句话道出了果戈理对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而作为时代“先觉者”的鲁迅从果戈理那里借鉴来的不单是他的艺术风格, 还有对其沉重的历史使命感的认知和认同。正是这种先觉的时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代意识, 使鲁迅走得更远, 他暴露社会的黑暗, 而且通过对个体生命的冷静审视完成了对群体生命状态的普遍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说, 果戈理更像是一个正直而忧心忡忡的改良家, 企图通过自己的控诉来改造现有的制度;鲁迅则更像是一个呐喊的斗士, 要用自己的声音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 来砸碎这令人窒息的牢笼。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曾在《给瑞士女作家马德兰·桑契的信》中写了这么一段精辟的话“ 一部作品发表以后就成为社会的东西,好的流传后世,不好的自行消亡。不论来自东方或西方,它属于人类,任何人都有权受它的影响,从它得到益处。”两篇《狂人日记》自产生以来,或一百多年,或八十多年,显然他们都没有自行消亡,而是作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珍品流传了下来,并且还将流传下去。它们属于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而细致地考察他们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从中“得到益处”,进而“推陈出新”,这是符合文学继承、革新的发展规律的。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鲁迅.摩罗诗力说[A].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63 [2]鲁迅论文艺·致魏猛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04 [3]郑克鲁.外国文学作品选(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5-27 [4]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 56 [5]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0 [6]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4,427,428 [7]奥夫夏尼科·库利科夫斯基.“心灵的事业”-果戈理-道德家和神秘主义者[A].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68 [8]赫尔岑.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A].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07 [9]鲁迅.两地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8 [10]李春林.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78 [11]严家炎.《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术[A].鲁迅的复调小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5 [12]茅盾.《读<呐喊>》,见《时事新报·文学》第91期,1923年10月8日:第3版 [13]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83,193 [14]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63 [15]杨欣.《革命者的呐喊与改良家的控诉》[J].重庆社会科学.2007,(7):1-4 [16]王福和.《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和被影响》[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后 记

1834年,俄国作家果戈理创作了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作家鲁迅也创作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由于果戈理的作品发表在前,鲁迅的作品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争议就从未终止过。我的这篇论文主要是从人物形象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作家的思想境界以及文学语言的风格等方面为切入点,来分析比较两部作品内在主题的不同,从而廓清它们各自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在广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理论归纳和总结。

鲁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类同还是发展,是模仿还是借鉴基础上的创新,这些都已不重要。正如文中结语一句话所说:“ 一部作品发表以后就成为社会的东西,好的流传后世,不好的自行消亡。不论来自东方或西方,它属于人类,任何人都有权受它的影响,从它得到益处。”我的论述还比较粗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指正。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指导老师苏黎明的耐心且热情地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谨致深深的谢意。

是为后记。

游亚琴 2009年5月10日

下载演讲稿果戈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演讲稿果戈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摘要:《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

    议论文果戈里(本站推荐)

    果戈里材料作文讲评1205周四【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

    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典型,大家看看下面的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感受一下吧!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我喜欢读果戈里的小说,因为他的小说把俄国的社会现......

    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月考作文讲评(欧阳柏林) 天使卖种子 有一位妇人梦见自己走进一家新开张的商店,柜台后面站着的竟然是一位天使。“您都卖些什么?”妇人兴奋地问道。 “你心中所想要的一切。”......

    程伊果演讲稿

    《我身边的好老师》演讲稿江左镇刘楼小学四一班程伊果指导教师:周真阁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今天我要说的......

    放飞理演讲稿[大全]

    放飞理想——希望的萌动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放飞理想----希望的萌动》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

    高三理演讲稿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黄河长江奔腾万里,那是中国!古老文字源远流长,唐诗宋词代代相传,那是中国......

    浅析《外套》中果戈里创作的讽刺艺术(共5篇)

    浅析《外套》中果戈里创作的讽刺艺术 摘要:果戈里是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运用轻松的创作手法,以讽刺的态度,深刻的揭示了俄罗斯社会与政治的黑暗,《外套》是果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