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达尔文小时候短故事
达尔文在小的时候也是发生许多事情的,有些也是有趣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达尔文小时候的短故事,欢迎大家的阅读。
达尔文小时候短故事一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很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拿过一看,发现这是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行有些古旧罢了。孩子的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希望爸爸好好惩罚他,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爸爸却叫过孩子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
对于孩子爸爸的怂恿行为,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这势必害了孩子,他长大以后会变成一个满口假话的人。
这孩子长大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却成了着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达尔文。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进化论,就是建立在超乎常人想象和为此进行的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
达尔文小时候短故事二
一个孩子,在学校时的功课差极了,老师说他的智力有问题。看上去,孩子的确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看着花草小虫很长时间。他的爸爸教训他:“除了打猎、养狗、捉老鼠以外,你什么都不操心,将来会有辱你自己,也会有辱你的整个家庭。”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这个学习成绩平平、行为怪异的兄弟。他在家庭中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但是他的母亲怜悯他,她想如果孩子没有那些乐趣,不知道他的生活还会有什么色彩。她对丈夫说:“你这样对他不公平,让他慢慢学会改变吧。”
丈夫说:“你这是怜悯,不是教育,你会毁了他的一生。”但她却固执己见,他是她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鼓励。
她支持孩子到花园中去,还让孩子的姐姐也去。母亲耍了一个小心机,她对孩子和他的姐姐说:“比一下吧,孩子,看谁从花瓣上先认出这是什么花?”孩子要比他的姐姐认得快,于是她就吻他一下。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无法回答的问题。他开始整天研究花园的植物,蝴蝶,甚至观察到了蝴蝶翅膀上的斑点的数量。
对于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觉得不可理喻。那种怜悯是无助无望的,除了暂时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无益处。但是,就是这位醉心于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后成为了生物学家,创立了著名的“进化论”。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小时候短故事三
达尔文的母亲苏珊是制陶商的女儿,她不但和蔼可亲,而且很有见识和教养。她喜欢栽培花卉和果树,时常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达尔文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同时她又很有耐心,十分爱护他的好奇心,每逢孩子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傻”问题时,她从不横加指责,而是十分高兴地耐心给予解答。正是母亲的这份爱心和赏识,使达尔文对生物、对他所生活的这个奇妙的生命世界产生了最初的兴趣。
1815年夏季的一天,苏珊带着达尔文兄妹俩在花园里玩耍。孩子们采了一些花儿,又去捕捉蝴蝶。苏珊拿起花皆给刚栽上的几棵树苗培土。她铲起一撮乌黑的泥土,轻轻闻了闻,然后把它培在小果树的树根旁。
“母亲,我也要闻闻。”达尔文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学着母亲的样子闻着乌黑的泥土。突然,达尔文抬起头,好奇地望着母亲,问道:“母亲,您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
“我要树苗和你一样壮实地成长,树苗离不开泥土,就像你离不开食物。”
“就像我离不开母亲一样,是吗?”
苏珊会心一笑,说:“好好闻一闻,这是大自然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呀!别看这泥土黑,它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有了它,才有了郁郁葱葱的青草,才有了成群的牛羊,我们才有了肉和奶;有了它,花朵才能开放,蜜蜂才会成群飞来,我们才能喝到香甜可口的蜂蜜;有了它,才能长出燕麦和稻子,我们才有了粮食和面包。”
“那么泥土里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和小狗呢?”达尔文开始创根问底了。
苏珊笑着对达尔文说:“小猫和小狗是猫母亲、狗母亲生的,是不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啊,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母亲生的。”
“那么,嗯,最早的母亲是谁,她又是谁生的?”
“听说最早的母亲是夏娃。不过,我只知道圣母玛丽亚。”母亲用手指着远方的教堂对儿子说,“就是教堂里那个圣母玛丽亚,可能夏娃和圣母玛丽亚都是上帝创造的。”
“那上帝是谁创造的呢?”
“亲爱的,世界上有很多事,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还是个谜,我希望你长大以后自己去寻找答案,做一个有出息、有学问的人。”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年幼的达尔文把家里的花房、花园和门前大河两岸的绿色世界当成了自己己最早的课堂。他不但天生喜爱动物,还喜欢收集各种植物、贝壳和矿物的标本。他时常独自坐在河边或塘边,静静地注视着水下的游鱼和缓缓流动的河水。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学会了怎样根据花蕊来识别花草,怎样记住各种花草和树木的名称。随着对生物了解的不断加深,他对生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童年在无忧无虑中过去了,母亲的关爱、赏识和耐心引导,使达尔文产生了对生物兴趣的萌芽。也正是得益于母亲耐心的教导和训练,他那良好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他曰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母亲的赞美和赏识,在达尔文的心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正是母亲循循善诱的教导,激发了达尔文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可以说,如果没有母亲最初的对达尔文的好奇心的赏识,那么,也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不会诞生。
第二篇:《达尔文的故事》
达尔文的故事有很多,有一些是非常励志的,大家知道达尔文有哪些著名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达尔文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达尔文的故事篇一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达尔文将来也能从医,于是把他送到医学院学习。可是达尔文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父亲非常生气,又送他到剑桥大学学神学。然而,达尔文仍然热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达尔文正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蠕动,于是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逃跑。达尔文马上把它们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迅速把一只手里的甲虫塞进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了过来。看着这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那只甲虫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达尔文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后来,人们把达尔文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命名为了“达尔文”。
1831年,达尔文参加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回来后,达尔文大胆地提出了“物种逐渐变化”的假设,摒弃了物种不变的说教,并在1859年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
达尔文的故事篇二
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生物学家,从小就对生物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后来他参加了英国皇家组织的一次环球航行,使他有机会对全球各地的不同生物有了一次详尽的考察。在五年环球考察旅程中,他对沿途的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观察和资料采集。后来回国后,他经过大量的研究,科学的分析。逐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并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科学界的《物种起源》。恩格斯将他的著名观点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然而就在他的《物种起源》出版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是1858年6月18日,就在达尔文的研究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收到华莱士的一封信,信中附着一篇他自己的论文。华莱士也是一位生物学家,与达尔文私交甚好,达尔文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非常赏识。此时的华莱士正在马来群岛考察,这篇随信的论文就是他在考察途中写的关于生物进化论的文章,想请达尔文审阅,如果有价值,就让他转给著名地质学家赖尔帮忙发表。此前华莱士知道达尔文也在进行生物进化方面的研究,但是具体的细节,他并不清楚。
达尔文看到了这篇论文之后,感到非常震惊。这篇论文的观点竟与自己研究二十多年的结论惊人地一致,文章中虽然没有提到过“自然选择”这个概念,但是文章论述的生物进化机制与自己的学说不谋而合。
原来,华莱士在南洋的马六甲岛进行科学考察时,患病休养期间,他想起了自己曾经读到过的马尔萨斯《人口论》而受到启发,结合自己的研究从而得出了“最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于是他就写成了《沦变种极大地偏离原始类型的倾向》的论文寄给了达尔文。
在当时的学术界,研究成果非常注重首创性和首发权,科学家们为了一些研究观点,彼此钩心斗角,争名夺利,相互打压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时候还因此阻碍了学术的发展。
与其他的研究者不同的是,达尔文非常重视后辈的这篇辛勤的研究成果,他立即将华莱士的这篇论文按照其意愿转交给了赖尔,建议立即发表,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却只字不提,而让华莱士一个人获得这项荣誉。
赖尔以及当时的植物学家胡克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读到过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论的手稿,他们深深地为达尔文的气度所折服,他们建议两个人同时公布各自的研究成果。达尔文对此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对华莱士不公。
经过赖尔和胡克多次劝说,达尔文才将1842年的部分手稿和华莱士的论文于1858年7月1日交与林耐学会。在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他们的研究成果一起被宣读,并且同时发表在当年的林耐学会学报上。这些,华莱士都一无所知。
后来在赖尔和虎克的催促下,达尔文把准备多年的手稿压缩到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在1859年11月出版了《物种起源》,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达尔文认为是华莱士独立地发现了自然选择的生物学观点,他郑重地把华莱士当成自然选择学说的共同创立者,让其共享这个研究成果。
然而事实上,华莱士的观点虽说与达尔文的学说有些相似之处,但是有些论述还是跟达尔文的观点有所区别的。华莱士对能与达尔文共享荣誉,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感到非常惭愧。他很清楚,自己的论述还很粗浅、简单,只有达尔文才能用如此丰富、确凿的论据和雄辩的逻辑力量来证明生物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性,并使生物进化论观点在与顽固的神学论观点激烈的交锋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如果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会被人们所认可,自己也不可能在学术界有如此高的地位,因此他总是把自然选择学说荣耀地归功于达尔文,并把它尊称为“达尔文主义”。
回到英国后的华莱士与达尔文站在了同一战线上,两个人成为亲密的朋友。达尔文没有因为华莱士的身份低微而在意,不仅在学术上对他大加推崇,还经常接济出身贫寒的华莱士,而且还极力说服英国政府给华莱士提供丰厚的资助,解决他的生活问题,让他能潜心研究。
正是达尔文和华莱士的彼此谦让和通力合作,生物进化论学说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极大的传播。
华莱士也成了达尔文学说主要的倡导者和捍卫者。在达尔文死后的数十年间,学术界对达尔文学说进行了如潮般的批评,华莱士孤独而坚定地奋力应对。并在1889年出版了《达尔文主义》一书,他的努力使“达尔文主义”度过了漫长的暗淡时期,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达尔文学说重又大放异彩。
达尔文的故事篇三
达尔文出生在英国塞文河畔的希鲁兹伯里小镇,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有一次,妈妈带着小达尔文到花园里给树苗培土。他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成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麦子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妈妈的介绍,激活了小达尔文的兴趣,他急忙问道:“妈妈,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
“不能!”妈妈笑着摇摇头,又和蔼地对他说,“小狗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它是狗妈妈生的,就像人是人妈妈生的一样。”
小达尔文听了妈妈的解答,先若有所悟似地自言自语:“人是人妈妈生的!”接着又问道:“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妈妈认真地回答说。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达尔文不解地问。
“是上帝!”妈妈说。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他一个劲儿刨根问底。
这一问妈妈也没答上来,便因势利导,启发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妈妈希望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这些谜等待你去揭开呢!”
妈妈的一次次启发、鼓励,犹如给达尔文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所以,他到七八岁时,对许多事物的思考、看法,都很另类。比如,他捡到了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就会煞有介事地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经常耻笑他,可是他却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类似的观点。因此同学们认为他爱“说谎”“吹牛”,不愿跟他多往来。有一次,他向同学们保证说,他能够用一种“秘密液体”,制成各式各样颜色的西洋樱草和报春花。但他从来就没有做过这样的试验。久而久之,老师也觉得他很爱“说谎”或者“吹牛”,把他的问题反映给他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先生。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儿子在撒谎,而是在想象。
还有一次,达尔文在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看,并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18世纪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达尔文的行为让姐姐很恼火,她便把弟弟“说谎”的事儿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听了以后,不但没有“教训”达尔文,反而帮他辩解:“这怎么能算是撒谎呢?这正说明他有丰富的想象力。说不定有一天,他会凭着这种想象力展翅飞翔!”
达尔文曾读过一本名为《世界奇观》的书,书中描述的古代七大奇观,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做梦都想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亲眼看一看古代的奇迹,以及现有的珍贵植物。父亲也支持他去努力探索。他10岁那年,父亲鼓励他跟着老师和同学到威尔士海岸度过三周的假期。在那里,达尔文大开眼界,搜集了各种昆虫、贝壳、鸟蛋和矿物;采集了大量海生动物的标本,而且激发了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后来撰写《物种起源》这一巨著,迈出了第一步。更可贵的是,在家里,父亲总是千方百计地支持他的兴趣爱好,还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房子交给达尔文和他的哥哥,让他们在那里自由地做试验、自由地读书。
家里也曾希望达尔文将来继承祖业。16岁那年,父亲把他和哥哥一起送进了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而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只读了两年,就转学进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但他没有沿着神学的道路走下去,而是继续研究动植物学,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经常去潮水退落的沙滩上拣拾动物,有时候一起进行解剖。对此,善解人意的父母没有给他过多的干预。
可以说,没有达尔文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没有“进化论”。普通孩子也同样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生活中,父母们常常会遇到孩子成串的疑问:春风为什么能让光秃秃的树枝吐出新芽,而秋风又会染红绿叶?面对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千万别不以为然,千万不要嘲笑他们无知,拒绝回答,或者责备他们“烦人”。其实,这不是幼稚可笑,而是执着探索,也许就在这些“可笑”的问题中,闪烁着孩子智慧的光芒,预示着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篇:小时候故事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
——小时候读过最难忘的书
小时候读过至今还印象很深的书就属《木偶奇遇记》了,那时很好奇用一根木头雕刻成的木偶竟然获得了神奇的魔力,变成了一个会活动会说话的木偶——皮诺曹。很惊奇地和他一起去学习,去探险,去认知世界。但是蓝仙女要求皮诺曹在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之前必须学会诚实、勇敢。一旦皮诺曹说谎,他就遇到了大麻烦——他的鼻子会变的很长很长。那时我真为皮诺曹担心,一心盼望着他能顺利成为一个正真的活泼的小孩,但又害怕他的鼻子又变长变长。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磨难后,小皮诺曹最终战胜了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我当时着实为他的经历所吸引,也着实明白了一个人要长大必须学会诚实守信。
现在早已过了读童话故事的年纪,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艰难的事都会让自己坚强面对,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告诉自己要诚实面对身边的人、乐观对待身边的事。特别是在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我将《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告诉他,激励他诚实生活、勇敢面对。我始终不忘将从故事中提纯出道理来告诫他:诚实是为人之本,信誉是前进之路。鼓励他在成长过程中不走偏锋、不靠侥幸。
今天我也将这个故事推介给逸夫小学的同学们,愿他们都能读懂人生的第一课——诚实。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坚实的走好每一步。
王逸骏的爸爸
2012年3月1日
第四篇: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100多年前,波兰有个叫玛(mǎ)丽亚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丽亚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丽亚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在玛丽亚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丽亚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丽亚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丽亚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玛丽亚长大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1.居里夫人是
(国别)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是
(国别)人。
2.找出短文的中心句,画上“ ”。
3.我们应该学习玛丽亚那种
的精神。
参考答案
1.波兰
中国 屠呦呦
2.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3.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第五篇: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讲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电灯、电影,都是他发明的,他是美国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小时候,老爱问这问那,“这是什么呀?”“那是为什么呀?”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爱迪生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家里的母鸡,老待在窝里不出来,就哦嘘哦嘘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这是怎么回事呀 ?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哟,窝里一摊蛋,数一数,有十几个呢。奇怪,母鸡今天下了那么蛋吗?他连蹦带跳,跑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母鸡今天下了十几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呀?”
“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惊。”妈妈把爱迪生搂在怀里说,“妈妈抱着你,你不是就暖和多了吗?”
爱迪生更觉得奇怪了,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咱们人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哩。母鸡用自己的身子盖在慢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鸡来,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羽毛,后来,小鸡长大了,笃笃笃,啄破了蛋壳,叽叽叽,就从蛋壳里钻出来了。
爱迪生听了妈妈的话,就跑开了,爱迪生上哪儿去了?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妈妈没看见爱迪生,心里多着急啊!东找西找,啊,原来爱迪生跑到邻居家里去了,他用柴草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他学着母鸡的样子,正蹲在鸡蛋上面孵蛋呢!他想:母鸡蹲在鸡蛋上面,会孵出小鸡来,我蹲蛋上面,也准能孵出小鸡来。
妈妈看见爱迪生这股傻劲,真觉得好笑,把爱迪生拉了起来,说:“走吧,傻孩子。你是孵不出小鸡来的。”
爱迪生嘟着嘴巴说:“妈妈,母鸡能孵出小鸡来,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
小朋友,请你们想一想,爱迪生蹲在鸡蛋上面,能孵出小鸡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