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江苏省金坛县一所中学的初二正在上数学课。老师讲了课本上的内容后说:“现在,我出一道有趣的题给大家做。”
同学们新奇地看着老师。
“这是道难题,大家仔细听好了!”老师道,“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谁知老师的话才讲完,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回答:“是23。” “啊!”老师十分惊讶,“解开这道难题,需要用到‘孙子定理’,你学过这个定理吗?”
学生说:“我没学过这个定理。我是这样算的:一个数,3除余2,7除也余2,那必定是21加2。21加2等于23,不刚好是5除余3吗?”
这个在数学方面表现出异常天赋的学生,就是以后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华罗庚。
华罗庚读小学时成绩一般。进入初中后,他在数学老师王维克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始自学数学,一有空便钻到数学书里,自学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普通中学的范围了。
第二篇: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数学家的故事,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学时成绩平平的华罗庚,进入中学时,成绩还是起色不大,但惟独对数学情有独钟,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作业不是按部就班的模仿老师的做法,而是喜欢在练习本上"涂鸦",就是我们主张的让孩子自己自主探索做法的过程.可见让现如今的主张让孩子自主探索对孩子思维的发展的好处.在独具慧眼的王维克老师的鼓励下,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研究,成了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文凭在一定的范围内和能力是成正比的,可是,有些时候,我们错过了一个代表自己能力的机会时,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刻苦来弥补的,虽然,这样的刻苦需要付出的太多,让我们记住他激励后人的话吧:"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坚持不断的努力。
第三篇:华罗庚故事
大数学家华罗庚
今天11月12日是华罗庚诞辰一百周年,华罗庚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人民的科学家,是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追忆华老的旧事。
童年趣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金坛县内的一家小店铺里。他一生下来,就被包起来装进一个箩筐中,顶上还又扣上了一只箩筐。据说这样可以生“根”,可以避邪消灾,容易养活。父亲这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就谐“箩”“根”音,取名“罗庚”。为了生计,父亲开了小铺,做些收购蚕丝和出售日用小商品的买卖,日子过得很紧张。
小时候的华罗庚非常贪玩。在店里,他经常把父亲的小柜台当鞍马骑,蹦来蹦去地玩得很高兴;在店外,他去听社戏,逛灯会,看赛船,常常天黑了才回家。十岁那年,有次他跟出神队伍走了七八里路,终于弄明白了庙会上的菩萨原来是人装的。他赶紧跑回家告诉母亲说:“妈,您往后别给菩萨磕头了,那全是骗人的。”弄得父母哭笑不得。由于学习不用心,他有好几门功课不及格,被人讥笑他叫“罗呆子”。
锋芒初露
如果说华罗庚是一匹“宝马”,那么发现并培养他的王维克老师就是一位“伯乐”。王老师在批改数学作业的时候,发现华罗庚的作业上涂改很多,仔细一看才知道,华罗庚做题总是独出心裁,采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同一道题目。王老师对他这种好动脑筋,刻苦钻研的精神非常欣赏。华罗庚上初二的数学课时,王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难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大部分人都被这道题难住了,只有华罗庚在桌子上仔细计算起来,“是23!”华罗庚大声回答。王老师高兴地说他答对了,说这道题是我国古代“算子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西方数学家称之为“孙子定理”。楚汉之争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就是用这种方法点的兵。王老师当场表扬了华罗庚的好学,爱动脑筋,鼓励他更好地学习数学,将来会前途无量。他还给了华罗庚一些海外数学读物,慢慢地把他引入了“数学王国”。
人祸天灾
初中毕业后,家中无力供他升学了。为了省钱,1921年春天,华罗庚到了上海,考进黄为培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这里的费用虽然较少,一个学期的膳费和杂费也得50块洋钱。学校虽已给他免除了学费,但膳费家里也无能为力。于是,华罗庚在只差一个学期毕业时被迫退学,回家帮父亲料理那间小小杂货店。一个数学天才难道就这样终其一生吗?
“自古雄才多磨难”,退学并没有动摇华罗庚学习数学的热情,他又从王老师手中借到一些数学书籍,开始了他艰难的自学。在店里的柜台上,一边是账册、算盘,另一边是他的数学书。看着儿子不务正业,父亲火了:“我们做小生意的,看这些大书做什么?书又不能当饭吃,还不赶快招呼顾客!”有时还威胁儿子,“再不听话,我把你这些书一把火烧了。”
父亲白天做生意,晚上算账。有一回,怎么也算不对,算不对明天就不能开工。有人提议,“拜狐仙,求狐仙帮忙!”可求了狐仙,还是算不清账目。华罗庚在屋子里闻得香气,出来说,让我来帮你们算吧。父亲抱着试试的心情,把两大本账簿交给他,结果华罗庚一会儿就把账算清了。父亲这才明白儿子的学问是有用的,不再干涉儿子学数学了。
就这样,华罗庚忙里偷闲,有空就算啊算,每天差不多花十个小时钻研数学。有时睡到半夜,忽然想到解难题的方法,一骨碌爬起来点亮油灯又算起来。
华罗庚20岁那年,金坛流行伤寒,他不幸被传染,医生宣判了他的“死刑”,家人也都偷偷地流泪。也许是对数学的喜爱支持着他,半年后奇迹出现了,他竟能起床行走。由于左腿胯关节骨粘连,大腿骨弯曲变形,从此他竟成了一个瘸子!
大器终成
身体的原因并没有影响华罗庚的学习,相反,他更投入地进入了数学研究领域。
经过五年自修,他写的数学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他知道华罗庚竟是一个仅念过初中的学生时,当即决定:“请他到清华来!”
在熊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华罗庚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并自学了英语、德语。24岁时,他已能用英语写作数学论文。25岁时,他的论文引起了国外数学家的注意,清华大学破格任命这位“初中毕业生”为数学系的助教。
1936年,熊教授等人推荐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在此攻读期间,他发明了“华氏定理”,写了二十篇高水准的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赞誉。
在很多学校的走廊或者教室内,都挂有数学家华罗庚的照片及名言:“聪明在于勤奋,人才在于积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些句子,其实就是华罗庚一生努力成才的写照。有多少人知道,这位誉满海内外的数学家,却只有初中文凭和曲折的人生呢?
第四篇:名人故事:华罗庚
名人故事:华罗庚
名人故事:华罗庚
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介绍,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非常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生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10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还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诸位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好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本人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
据不完全统计,数10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第五篇: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数学界的泰斗。他一生的故事许多许多,本文写的是他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挑战的事,表现了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求知态度。
文章开头先概括写华罗庚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联系到他日后的成功,使我们再次想起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说明华罗庚从小博览群书,对数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接下来用两个自然段讲华罗庚发现一位教授的文章有错误,勇敢地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得到了表扬。其中“看了又看”“算了又算”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当然可以了,谁都会有错儿的!”“谁”指的是任何人,当然包括专家。老师的话给了华罗庚极大的鼓励,培养了他敢于求真的精神。
最后讲华罗庚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这篇课文是上一册教材中《动手试一试》一文的延伸,以著名科学家的真实事例进一步明确了可贵的求知态度。课文虽然写的是科学家的故事,但是选取了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小时候的故事。而且力求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把人物写得生动、可亲,增强了感染力。
一、华罗庚的有关资料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己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宗师.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
下面就是华罗庚爷爷曾经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爷爷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窃.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小店主家中。因为他的父亲华老祥是在40岁时才得到的这个儿子,因此很担心他的儿子养不大。据说放进箩筐可以生根,容易养活,所以他父亲说过“放进箩筐避邪,同根百岁,就叫箩根吧。后来就是将“箩”字去掉“竹”字头取了罗字,而“根”与庚同音,那年又是庚戍年,又用了一个“庚”字。这就是华罗庚名字的来历,其中包含着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祝愿。少年华罗庚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华罗庚爱动脑筋总喜欢追求更简便的算法
一次老师在教学生做某种类型的数学习题,大概是已知一个图形,设为长方形,要从中挖去一些已知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梯形等,求剩下图形的面积。老师教的方法是先算出要挖去的各已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把他们加起来,最后用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它,即得剩下图形的面积。华罗庚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用了更简洁的方法,引起了老师的不满。老师在发还习题本时,先发还习题做得好的学生的习题本,然后再发有些错误的学生的习题本,最后发华罗庚的习题本,并说:“你是怎么做的,最后答数倒是凑对了!” 华罗庚回答说:“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然后就把自己是怎么考虑的,一一讲述给大家听。由于他的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清楚,老师与同学们听了都很信服。可一年后,华罗庚还是因为交不起杂费和食宿费而辍学了。
-------------------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二、读句子,再指出本课新学的生字。
A:下课了,小亮还在教室里认真地计算一道除法应用题。B: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老师高兴地说:“这才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C:华小琴给我寄来了一张精美的邮票。
D:小明拆开杂志社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著作。
三、猜字谜游戏。
猜谜游戏旨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开发智力,扩展识字,提高想象力、判断力、表达力及识字能力。
喜:擂鼓真热闹,张口齐欢笑。(注:“喜”字中的上半部分是鼓的象形。击鼓表示欢乐、愉快,由击鼓引申为庆贺,由庆贺引申为喜事。“口”表示发出笑声。)
认:人言不做信字猜,识别之后谜底来。志:壮士在我心上,想起意志刚强。杂:九种树木各不同。
些:此下是什么?二字当底座;这、那后边用,见啥把啥说。社:示土是什么,一拼就知道;与“会”是朋友,两字常拥抱。
四、指导写好生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分为上下结构的字(5个)和左右结构的字(5个)两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下面举例谈谈写好五个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的问题。
(1)找关键笔画。
“华”“喜”“些”“杂”四个字的共同点是关键笔画都在于一长横要稳,要托得住,否则整个字会有一种“失重”的感觉。写这一笔时应注意:起笔按住,向右行笔时,力量均匀,微微向上有弧度,沿笔画向回一带收笔。
(2)“喜”字笔画较多,要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写紧凑?怎样才能写出“喜气”?
(3)“杂”字的下面不是“木”(见参考资料)(4)“喜”“志”两个字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本课的教学可以“华罗庚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中心问题,以小组学习、小组间交流、朗读及评析为主要教学方式学习课文。研讨的重点应放在第二、三自然段。
读第二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思考“不对劲”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他发现教授写的文章不对劲后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体会华罗庚从小就养成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要读好华罗庚与老师的对话:读出华罗庚的纯真、大胆而又不乏礼貌;读出老师真诚的鼓励,并从中体会“谁都会有错儿的”,所以“当然可以”提出来。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到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应该大胆求真。
读第三自然段时,可以拓展想象:编辑可能会怎样表扬华罗庚?或者,华罗庚可能会“高兴”地想些什么?使学生通过想象练说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进一步强调正确的求知态度,教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教育。
(四)积累运用。
1.“喜”可讨人喜欢啦,它的朋友多着呢:喜爱、喜庆、欢天喜地、双喜临门……你也来说说吧!
2.你见过双喜字吗?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学着剪一个吧!3.找“著名”。两个人一组,看谁知道的“著名的人或事物”多。
(五)实践活动: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讲一讲关于华罗庚的其他故事,进一步找寻他成长的足迹,感受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孜孜追求。
参考资料 1.小知识:“杂”字的部首“朩”叫“木字底”吗?
“木”“朩”作底时可统称木字底,但在教学中解释时应有区别。
木字底写成“朩 ”,俗称“带钩木”,宋体第三笔写成撇,楷体(手写体)第三笔写成点(垂点)。
带钩木作底的基本字只有六个:杀、杂、亲、条、茶、寨。还有一个“余”字是独体字,不属于同类。这六个字中,有的是草书楷化的结果,如“杂”;有的是取偏旁简化的结果,如“杀、亲、条”;有的是避重捺的结果,如“茶、寨”。“条”也可算是避重捺的结果。这些是它们用带钩木作底的原因,因此带钩木可视为木字底的变体。
2.华罗庚生平简介: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江苏省金坛县人。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学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
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邀去前苏联访问。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分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副院长等。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他的卓越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等都用他的名字命名。其主要著作有《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
3.华罗庚回归祖国的故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在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