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推荐)

时间:2019-05-15 13:1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推荐)》。

第一篇: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推荐)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欢迎来参考!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鉴赏

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然后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然后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然后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然后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然后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然后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然后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第二篇:唐朝诗人朋友圈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唐朝诗人朋友圈

归纳系统需求分析

1.背景

唐朝诗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比如杜甫非常喜欢李白,到了做梦都想见李白的地步: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而李白向孟浩然表过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孟浩然的好基友则是王昌龄: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送王昌龄之岭南》)。

全唐诗一共四万多首,再加上诗人之间经常称呼对方的别称,整理起来非常麻烦。2.搜索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

利用上面的诗人及别称列表,我们在全唐诗中来搜索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

规则是:诗的标题和正文中只要提到过对方,那么两者之间的引用关系加1。一首诗如果提到多次对方,只算一次引用。

经过计算机一番运转,最终得到了引用关系表。2.1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引用关系

首先来检查一下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引用关系:

不错,杜甫写了12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李白则只有3首与杜甫有关的诗。李白这种朋友,确实差劲了一点啊……

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程序能够识别出诗人的别名,比如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和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都没有直接提到对方的名字。

2.2 引用关系排名

我给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排了个座次,下面显示了排名前三十的引用关系:

我们看到,全唐诗中排名第一的好基友绝对是陆龟蒙和皮日休。这两位互相提到对方的次数都在百次以上,这是因为陆龟蒙和皮日休特别喜欢唱和,你写一首送我,我再回一首赠你,跟现在微博大V之间的互动差不多。这两位常年唱和,最后将往来的唱和诗作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唱和诗集:《松陵集》。为了不辜负他们之间的友谊,文学史上通常将两者合称为“皮陆”。

从排名前三十的引用关系来看,白居易绝对是唐朝诗人朋友圈中的明星,是大V中的大V。

3.引用关系的可视化

只有引用关系列表岂不是有些干巴巴的,接下来才是本文的重头戏。我将使用ECharts来可视化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最终得到诗人们的社交网络。

3.1 全唐诗人社交网络图

因为一共有762位诗人,为了避免画出的图太拥挤,看不清,我只将前一百的引用关系图示化,如下图:

可能会看不清,请大家放大后再看。图中:

 箭头表示诗人们之间的引用关系。比如说白居易引用了元稹,那么就有白居易指向元稹的箭头,元稹引用了白居易,相应的也有元稹指向白居易的箭头。

 箭头的粗细程度则表示了诗人们之间引用关系的强弱。白居易引用元稹的数量为167次,元稹引用白居易的数量为88次,那么白居易指向元稹的箭头就要粗一些。

图中清晰地显示除了唐朝诗人的两个大型朋友圈:杜甫-李白朋友圈、白居易朋友圈。没错,他们分别是盛唐和中唐两个时期的核心诗人。

虽然只画出了排名前一百的引用关系,但还是很拥挤。文学史上将唐诗根据时间划分为4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接下来我们就分别画出这四个阶段的社交网络图。

3.2 初唐诗人社交网络图

从箭头的粗细来看,初唐诗人中关系最好的是宋之问和沈铨期。这两位正是宫廷诗人的代表,他们两位确定了近体诗的格律,对仗等规则。粗略的说,近体诗的规则就是他们俩发明出来的。对了,他们俩在文学史上一般也合成“沈宋”哦,看来要成为好基友,没有文学史的认证是不行的。

3.3 盛唐诗人社交网络图

注:为了制图清晰,盛唐诗人社交网络只画出了引用数大于等于2的关系。盛唐诗人的核心无疑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提到的李白和杜甫了。我们再次看到,杜甫指向李白的箭头比李白指向杜甫的箭头要粗得多。而且盛唐的诗人们明显分为两群,一群以李白-杜甫为核心,一群以皇甫冉和刘长卿为核心,为什么有这样的局面?我也不知道,对文学史比较了解的朋友请在评论里赐教。

3.4 中唐诗人社交网络图

注:为了制图清晰,中唐诗人社交网络只画出了引用数大于等于2的关系。

中唐诗人社交网的特征很明显,各位诗人紧紧团结在以白居易、元稹、刘禹锡为核心的文坛政治局周围,勠力同心,同舟共济,为唐诗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伟大转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3.5 晚唐诗人社交网络图

晚唐诗人的社交网络比较散乱,没有明显的核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商隐和杜牧了,他俩得到了文学史认证的“小李杜”好基友称号。

第三篇:唐朝诗人王勃诗词鉴赏

王勃诗词鉴赏

一、王勃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

二、王勃诗词感悟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3 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霍松林)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 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 6 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三、总结王勃诗风,激发学生背诵热情。

第四篇:安史之乱对唐朝诗人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诗人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起到了极大的破坏。在文化方面,由于社会的动荡,战争的磨练,对唐朝诗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下面将就几位重要诗人的作品对比,从题材、风格两个方面来浅陋地说一说安史之乱对唐朝诗人的影响。

一、对这一时期诗人作品的简要分析

(一)杜甫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包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思,因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是现如今众所周知的。然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由于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745年,即他中年之后,因此诗风以沉郁顿挫为主。杜甫早期诗歌现存仅二十余首,从这二十多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早期生活内容主要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比较衣食无忧。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青年杜甫游览五岳之首泰山,看见高大的泰山,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岱宗夫如何?苍翠的青绿无尽绵延在绵延齐鲁大地上。语句中尽显仰慕惊叹之情,有高山仰止之感。泰山的神奇秀丽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挺拔的山峰竟将南北分成昏晓。杜甫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描写仰望见泰山的高大与磅礴,颈联笔锋一转,开始描写登上泰山看到的情景:云雾缭绕使得诗人胸怀荡漾,归鸟如山使人眼眶欲碎。至此,杜甫从远近两个不同角度描写泰山的高耸雄壮,把泰山的高大壮阔衬托得淋漓尽致。然而诗人如此不遗余力地描写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要亲自登上绝顶。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青年杜甫的胸襟和气魄,要登上最高峰,俯视一切的大气度。只有登上了“凌绝顶”,才能尽情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整首诗洋溢着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豪情,是青年时代的杜甫展露的锋芒。然而,杜甫毕竟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很快,杜甫的着眼点就转到了日渐衰退的国家与艰辛生存的人民身上,他的诗风也真正完全转入了沉郁顿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同样是望,此时的杜甫望见的景色与之前已经大有不同。眼中曾经雄壮壮丽的河山还在,但眼中只见江山破碎,草木幽深,一片凄凉,满是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曾经被层云激荡的胸怀因“感时”而酸楚,连鸟鸣声都引得一阵阵的心惊。可以看见,诗人的着眼点已经完全由自己的雄心壮志转入人民的苦难,只想着这烽火连天,要如何才能与家人互通音讯。登上高峰抱负,一览众山的豪情,终究化作了深深地忧虑郁积在心。于是“齐鲁青未了”变成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于是“卓立天骨森开张”变成了“老病有孤舟”,于是有了“少陵野老吞生哭”,有了“,有了“牵衣顿足拦道哭”。社会的**,使少年慷慨的高歌渐渐变成了老人沉重的叹息,使得杜甫广泛地接触到社会底层广大民众。杜甫由早期的眼大心雄,踌躇满志,变得专注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忧思满怀。描写的内容由游历河山所观之景,变成动荡的社会状况,悲苦的人民生活。

(二)王维

王维被称为“诗佛”,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造诣极高。王维生于比杜甫早的盛唐时期,国家正处于极为繁盛的时期,因此王维也一直过着舒服自在的生活。但是此时王维并不是心如死水,波澜不惊的,作为一个年轻而有才华的青年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有所作为。前期仕途顺利的王维,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写下了很多咏政诗,边塞诗,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进步意义。例如《观猎》一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地描写了一次出猎活动: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简单的狩猎活动,却让诗人写的激情洋溢,豪放有力。开篇描写强劲的角弓弦声与风声齐鸣,未及写人便极力突出其影响,侧面烘托出人物的英勇神武,先声夺人,让后面人物的出现使得读者有眼前一亮之感。然后便转而写景,“草枯”“雪轻”点名明时间是冬季。然而这里的景色描写不单单是写景,更是为了引出“鹰眼疾”“马蹄轻”,突出狩猎队伍的装备精良,猎物似乎唾手可得。而颈联用两个相距甚远的地点,说狩猎队伍刚过了新丰市,转眼之间便到细柳营,体现了策马驰骋速度之疾,其实是侧面描写人物的意气风发。最后写猎归,用了“射雕”的典故突出“将军”的臂力过人,英姿勃发。而“暮云平”则与开头“风劲”形成强烈对比,体现出猎归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却更使得先前的狩猎场面历历在目。从这首诗描写的题材——打猎,就可以看出此时的王维正是年轻气盛,因此将打猎这种体现武力与精神的活动描写得精彩纷呈,也能够看出诗人对这种力量与精神的追求和崇拜。也能看做是对成就和作为的追求与崇拜。体现着一种昂扬与进取,是积极向上的。而诗人在诗中描写人物的英姿飒爽,狩猎的紧张精彩,则表达了自己的渴望:希望自己也能在战场上一展雄姿,建功立业。年轻的王维政治热情十分高涨,对于政治的态度也是积极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政治局势已经越来越显露出衰颓之势,由较清明开始日趋黑暗。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的王维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被卷入了意外的波澜之中。积极地政治抱负与成就大事业的希望就这样因为变幻无常的政局而消沉下来。这个时候,“佛”开始主导王维的人生,佛家的淡薄、宁静、与世无争成为了王维此时最主要的人生追求。身居辋川别业的王维所写的题材从之前的社会现实,变成了眼前的山水景色。回避政治斗争,追求的闲适的生活道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新淡远,自然脱俗。比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反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表达对闲适自在的山居生活的渴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表达了诗人爱田园,爱自然地情感。“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则通过幽静空灵表达对官场尘世的厌倦。不再有逸兴遄飞的描写,不再有激情豪迈的语句,不再有紧张精彩的场面,不再有英姿勃发的人物。对力量与精神的追求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这些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描写,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对恬淡生活的追求,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情绪的主调相比之前已变得低沉而颓唐,消极避世的观念开始浓重起来。也出现了内容多不足道,语言亦多陈词套语,或是枯燥乏味的佛理宣扬诗,这是王维作品中最不足取的部分。

二、安史之乱对唐朝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社会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富庶、强大的唐王朝至此开始走向衰败。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不足,战争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它对唐王朝的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唐王朝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使得建立在之前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都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文学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受到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直观的。

(一)创作题材

从上文对两位的诗人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创作题材上,诗人的创作题材在此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杜甫的早年生活以读书壮游为主,作为一个饱受儒家传统教育的中国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因此这时题材也多为歌咏名山大川,抒发理想抱负。然而安史之乱使得整个唐王朝天翻地覆,诗人的生命轨迹至此开始发生变化,因此这时的杜甫将目光投向民间,开始广泛地接触人民大众,创作题材也多为对政治的批判,对人民悲苦命运的同情。自己的颠沛流离,历尽磨难,更是给了他最直观的体验,这些反应民间疾苦的作品,将国家命运个人的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然而由舒适生活被卷入混乱的王维则与杜甫恰恰相反,早年仕途一帆风顺,安史之乱的爆发却打乱了这一切。个人生活环境的突变使他再也无法继续在盛唐时期的一路高歌,当时所描写的盛唐气象现如今已不复存在,社会的状况与之前大相径庭。或许是对目前的社会状况不忍卒睹,于是王维生命中“佛”的那一面开始充分地表现出来,使他更像一个看破红尘的高僧,不再参与纷扰世事,只静心于山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通。不论是杜甫还是王维,两人截然相反的变化轨迹体现的是同样的社会现实,创作题材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的诗人们进行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二)作品风格

由于创作题材的变化,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也与之前有了明显不同。无论是杜甫后期的沉郁顿挫,还是王维后期的空灵清净,这样风格的形成都与安史之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安史之乱之前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下,诗人们的风格也大多显得明快活泼。虽然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作较少,但我们也能从其仅有的二十多首早期作品中看得出气象宏阔,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而俊健的笔力,凌厉的诗风更是与杜甫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那个苍凉悲悯的老者形象大相径庭。早期的王维仕途一帆风顺,诗作更是形象鲜明,情韵深长,以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勾勒出山水画卷,或是传递了当时生活的闲适满足。而安史之乱后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黑暗,不可能成为孕育激昂蓬勃、清新雅致风格的土壤。诗人们的人生如海浪浮沉,困境不断,心态的变化使此时的诗歌风格已经有了极大的蜕变。于是我们可以看见杜甫的批判反思风格最终成型,王维也看淡了名利,选择在孤独与沉静中感悟自然。此时的诗歌创作也因此少了慷慨之气、蓬勃之态,显得情绪低沉、苍老衰颓。诗人们的情绪逐渐由高昂转入了低沉,更多的是一种对现状的反思。

100112011025

李雪如

第五篇:关于王维著名诗句

王维是我国的诗人,各位,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王维著名诗句,仅供参考!

关于王维著名诗句

1、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关于王维著名诗句

2、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关于王维著名诗句

3、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关于王维著名诗句

4、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关于王维著名诗句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关于王维著名诗句

6、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载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维桃源行诗句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桃源行王维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原文桃源......

    王维名诗句分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王维名诗句分享,大家可......

    王维送别朋友的诗句

    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送别朋友的诗句,欢迎来参考!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2、明月随良掾,春......

    有关王维送别的诗句

    王维是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王维送别的诗句,欢迎阅读。1、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2、劝君更尽......

    相思的诗句鉴赏王维

    《相思》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

    王维的名言诗句(大全)

    导语:王维诗句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与谐,具有音乐美。王维诗词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

    王维的朋友送别诗句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王维的朋友送别诗句,欢迎借鉴!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一王维 《终南别业》2、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

    关于王维的诗句集锦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其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一生经历曲折,青年时一举登第,后经历安史之乱,晚年沉醉于佛学。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