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学森故事分享

时间:2019-05-15 13:3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钱学森故事分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钱学森故事分享》。

第一篇:关于钱学森故事分享

钱学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钱学森的故事,欢迎查看!

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20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来讲述这位科学名人的一些故事:

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

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克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钱学森遗物背后的故事

一、独创来自博学广闻

剑桥大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讲过:“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钱学森即是如此,他兴趣广泛,博学多才。从学生时期,钱学森就不甘于只做一个埋头读书、追求成绩的书呆子;工作以后更是发展了很多爱好,比如音乐、摄影、美食和书画等。这些爱好既能让他在繁忙的学业和工作之余陶冶情操、放松心情,还能让他思维开阔、激发灵感。

钱学森爱好听交响乐,即使是拮据的学生时期,每周都坚持去听音乐会,从上海的兰心大剧院到芝加哥交响乐团,他从不间断。夫人蒋英是音乐家,结婚以后二人经常在家一起欣赏唱片,互相交流音乐感想。音乐让他不时地迸发科学灵感,音乐还陪伴他们度过人生最黑暗的时光。当时美国移民局判决他驱逐出境,但却实际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为了不给朋友带来麻烦,钱学森几乎不与外界来往。内心的苦闷无处倾诉,幸好有夫人蒋英和音乐的陪伴。每当夜深人静孩子熟睡后,蒋英弹奏吉他,钱学森吹箫,二人琴瑟和鸣,相守相伴,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还写出了《工程控制论》这一巨著。

钱学森是摄影发烧友,喜欢拍照和自拍,且水平不凡。在美国求学和工作期间,钱学森购买最新型的德国相机,跟同学和家人出去游玩时,他负责拍照。回来后冲洗出来赠送同学,或做成幻灯片与家人一起欣赏。回国以后,钱学森还曾购买了一台海鸥牌相机,可是没用多久便不再用。这是因为,钱学森回国后的工资尽管在当时的国内不算低,但用于购买摄影器材及胶片后所剩无几。随着工作的日渐繁忙,钱学森无暇坚持这一爱好,只能在晚年的时候看到报纸上有好的摄影作品,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和欣赏。

钱学森钟爱美食且擅长烹饪,他的挚友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先生曾回忆,在美国时,钱学森经常开车带他们去找美食,有时还在自己家里亲自下厨,招待来访好友。钱学森还喜欢国画。父亲钱均夫专门请好友、国画名师姜丹书教儿时的钱学森作画。1941年,身在海外的钱学森思乡心切,特请姜丹书创作了一幅国画《西湖一角》寄送给他,以解思乡之苦。钱学森一直很珍视这幅国画,回国后他鲜有机会回家乡杭州看看,但是仍然心系家乡,晚年时还让家人将此画取出挂在墙上,时常看看。

钱学森爱好广泛,一方面得益于其父钱均夫的悉心培养。钱均夫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遗憾的是所处乱世,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但他将所学教育方法用在对钱学森的培养上。为了让钱学森全面发展,钱均夫请自己的好友孙智敏教授书法,还让另一位好友姜丹书教授其国画。这些儿时培养的爱好影响了钱学森的一生。另一方面,钱学森在美国时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他在工作和科研之余有条件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爱好。麻省理工学院聘钱学森为教授时,年薪达到9000美元,而当时一般高校的教授年薪五六千美元。如此看来,钱学森算得上是高收入,更何况他还有稿酬、顾问费等其他收入。

1955年回国后,钱学森临危受命,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规划蓝图,成为中国航天领路人。繁忙又机密的工作让钱学森分身乏术,更无暇保持自己的爱好,没时间欣赏音乐、研究摄影、烹饪美食。钱学森放下曾经的爱好,转为听收音机。收音机节目丰富,即时性强,又不耽误工作。因此,在去基地的路上,在身体不适住院时,甚至退休后,钱学森一直坚持听广播,且作为听众对节目提出自己的建议。钱学森图书馆收藏了他用过的几个收音机。1984年,钱学森受邀参加中央电台科普节目创办35周年纪念座谈会时回忆:“我每天早起听的第一个节目就是中央电台的《科学知识》,我非常感谢这个节目的编辑和为节目撰稿的同志,他们天天给我上课,给了我很大帮助。如果没有这些老师们,那我今天就不可能了解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他还曾写信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播宋广礼说:“你主办的《科学知识》节目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如此,钱学森还亲自关心和支持广播事业的发展。《科学知识》后来更名为《科技与社会》,钱学森将节目组的书面汇报批转给科协的几位副主席,指出:“中国科协似应对中央电台的《科技与社会》节目有所帮助。请找钱三强副主席商量一个具体办法。”

二、君子之交淡如水

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礼物是亲朋好友或师生等维系感情、互表心意的媒介。作为令人敬仰的科学家,每逢节日、寿辰或获重大奖项,钱学森自然会收到单位或个人赠送的礼物,赠送者既有国家机关单位,也有家人、身边工作人员及友人甚至不相识的人。钱学森的礼物中,仅论经济价值,并无贵重之物。因为钱学森收受礼物最不看重礼物本身,而是赠送人的出发点和心意。身边人包括钱学森的家人及工作人员因为熟知钱学森的个性,从不送贵重礼物,送了不但不接受,反而会被批评。在钱学森身边任职20多年的秘书涂元季,为祝贺钱学森与蒋英金婚这一重要时刻,也只是联合钱学森的家人共同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纪念牌。

钱学森喜欢书法、字画,因此,每逢节日或他的寿辰,很多人都会想到赠送字画以表心意。以钱学森科学名家的身份,自然交往甚广,如果有收藏名画名作也不足为奇,但钱学森的字画并无名家名作。大多是相熟之人亲自创作,或请书画水平较高的人创作。钱学森知道他们只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心意,便不好拒绝,但都通过信件一一表示感谢,有的还会挂在书房表示最真挚的谢意。王义勇是原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的教授,其夫人刘福芳是工笔画画家,二人通过书信与钱学森交流学术及艺术。新年时他们邮寄自己亲自创作的梅竹赠与钱学森。钱学森收到后致信说“梅轴已高悬书桌旁,我非常感谢二位”。

但钱学森最钟爱的礼物还是中国航天的新成就。作为中国航天的领路人和奠基人,钱学森回国后就开始带领科学家为中国航天规划发展道路。即使退出工作一线,他仍关心和关注中国航天的发展。钱学森的两位得意门生——中国载人航天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及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最了解钱学森的心愿。他们一有新成就便向钱学森汇报,这也是他们表达心意的最好礼物。神舟飞船发射成功不久便是钱学森88岁寿辰,于是王永志赠送了神舟飞船模型表示祝贺,神舟飞船承载着新一代航天人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早日实现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钱学森非常喜欢这份礼物,这让他看到中国航天的进步,甚感欣慰和开心,一直摆放在书橱最显眼处。孙家栋也是由钱学森发现并推荐的,后来他负责探月工程。当时美国、俄罗斯都多次登上月球,中国人一直梦想着将嫦娥奔月的故事变成现实,这也是钱学森的心愿之一。2004年,经过十年的酝酿,孙家栋不负所望,带领团队促使探月计划正式立项,取名“嫦娥工程”,并确立了“绕”、“落”、“回”三步走实施计划,开创中国航天又一新纪元。这一年是钱学森的93岁寿辰,孙家栋便送给他一个月球仪并向他汇报了项目最新进展,钱学森听后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后来一直珍藏着这份礼物。

互赠礼物本来是拉近距离和增进感情的方式,却有人借送礼之名跑关系,以达成自己不正当的目的,这不仅失去了送礼物的本来意义,还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身为共产党员的钱学森严以律己,绝不违背中央规定,否则坚决拒绝,即使是一盒茶叶,他都会退还或作价付款。曾经有一深圳富商想赠予钱学森一套别墅,他果断谢绝。也有组织想借用他的名气提高影响力,辗转托人说情邀请他参加其会议并送他喜欢喝的西湖龙井茶。钱学森收悉后写信拒绝邀请,并委托秘书照价汇款。

三、极简主义生活

《日报》曾撰文提倡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所谓极简主义,就是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钱学森图书馆馆藏藏品可见,钱学森俨然是极简主义生活的典范。

钱学森对物质要求很低,对任何物品都做到物尽其用。刚回国时钱学森家中的用品用具都是国家配发的,后来作价买下。很多生活用品都是用到破旧。钱学森退休后换下军装,穿得最多的是蓝色卡其布上衣和军绿色裤子,洗到发白还不舍得换新的;放在书桌上的笔架摔裂了粘好了再用;用的11把蒲扇都用胶布粘过;一个公文包是他在美国时参加会议的主办方发的,回国后继续使用,用了长达30年,随处可见缝补和破洞的痕迹。

钱学森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他尽量简化生活细节,省却不必要的社交、应酬,以将最多的精力专注于科学研究。读书是他科研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家中最多的家具是书橱,多达18个,珍藏着他阅览过的数万册书。钱学森回国时从美国带回了很多书籍资料,但是科学发展瞬息万变,在网络媒体不发达、中国未开放的时代,书和期刊成了钱学森了解国际科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唯一途径。他让秘书每月拿出工资的一部分专门设立购书基金,购买最新的书籍。即使后来电视媒体和网络发展了,钱学森也从不看电视,他通过广播和最新的书籍、报刊了解和学习最新信息。

钱学森的极简生活并非一味减少生活内容,而是确定自己所要的,拒绝那些不要的。反观现代人处在数字生活时代,数码产品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很容易分散精力,造成信息泛滥。人们应该从输入源头上精简信息,避免信息骚扰,像钱学森一样极简生活,回归到书桌前多读读书汲取人生养分。

四、淡泊以明志

“学而优则仕”,很多人视做官为光宗耀祖的荣耀,希望“官越做越大”。钱学森却淡泊名利,从不贪恋虚名和权力。从钱馆收藏的钱学森聘书中看到,他不止一次“降职”,且都是他主动要求的。

1957年2月,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59年6月钱学森就请辞院长。原来,这两年五院规模扩大,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让他分身乏术,无法集中精力解决技术问题。无奈之下,钱学森申请辞去院长职务。中央经过考虑以后,重新任命他为五院副院长,让他集中精力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后来,除了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担任过的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都是副职。此外,钱学森还请辞过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院士等。钱学森常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他从不看重职务高低,唯一考虑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钱学森还经常收到很多组织、单位或个人的参会邀请,或是担任名誉类的顾问、教授等职,有的未经他允许,擅自将他列入顾问名单之中。钱学森收到请柬或聘书后,都会一一写信回绝邀请,毫不留情。据钱学森秘书涂元季统计,被钱学森回绝的名誉顾问等虚职、名号多达三十几个。在馆藏中有一件是某机构授予钱学森的纪念牌,他只是在该机构的第一届担任过职务,第二届请辞且未参与任何工作,但是该机构仍送去第二届的纪念牌。秘书将其转交给他时,他无奈地回复道“真是笑话,我根本没有去,辞不掉呀。”还有一件是1983年某会议拟聘请钱学森担任顾问的聘书。当时的会务组织者委托跟钱学森相识的经济学家薛暮桥转交此聘书,但薛老知道钱学森的处世原则,即使将聘书交给他,他也不会接受聘任。薛老只好将聘书寄放在自己家里,直到他逝世后,其孙整理遗物时才发现此聘书,而后通过朋友辗转交给钱学森。

古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名誉原本是一种尊重和认可,适度出让自己的名誉,继续发挥余热是好事,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名誉职务变成了名利的交换。建议那些有一定名气的人珍视自己的名誉,接受名誉职务聘任时应该加以筛选和辨别,对掺杂利益交换的名誉职务说不,否则必将名誉受损,失信于民。

五、殊荣众多却只重人民评价

钱学森遗物中有一部分是他获得的荣誉奖章、证书和奖杯等。统计下来,钱学森获颁的荣誉称号不少于30个,其中包括“小罗克韦尔奖”、“世界工程与科学名人奖”、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等国外授予的奖项,也包括国家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两弹一星功勋奖”、“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尽管有这么多荣誉加身,他也名副其实,但是钱学森却将这些奖看得很轻,他曾说过:“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人民办了点事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1957年钱学森回国不久,中科院将他著的《工程控制论》评选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在谈到获奖感受时,钱学森说为了能回国才将研究方向改为工程控制论,在研究时经常因为要和美国移民局调查员的谈话被打断,即使如此,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是来自于祖国建设事业的消息。1989年,钱学森因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做出的贡献,被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小罗克韦尔奖”,这是现代理工界最高荣誉的奖项。他却说:“我觉得美国人给我发奖没什么。评价一个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最有权威的不是一个什么美国的评审委员会,而是中国人民给我的奖。说是第一名中国人得此奖,我说,要紧的是‘中国人’三个字,这个‘中国人’,应该包括中国成千上万为此作出贡献的人。”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他说:“我觉得这些都是千千万万人在一起做的事。我钱学森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我是很渺小的,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钱学森的荣誉观。

凭物鉴人,钱学森的遗物是他平凡生活的见证,其背后的故事是反射他精神品格的反光镜。钱学森的品格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过时,反而为当下的国人树立了典范。作为中国人的钱学森,无论何时何地,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以实际行动践行“要让祖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誓言;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极简生活,一生专注于科学研究,从未停止学习和探索的脚步,为世界和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作为共产党员的钱学森严守党规,为全体党员作出了表率;作为成功之人的钱学森,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第二篇: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楔子

悼钱学森诗

赤子智星,航天雄鹰。

钱权咏学,科谱森宇。

原子核变,理滔浪天。

能量动力,翱翔大空。

航天巨人,策中耀华。

精憾天魂,髓流千古!

——献给伟大的钱学森先生

暑期,我阅读了《钱学森故事》,便深深地被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所折服,曾经也有听说过他的爱国事迹,也听老师们谈论过他对祖国的伟大贡献。可对祖国有贡献的人何其多,而他也并未给我留下多大的印象。而如今有次机会看了这本《钱学森故事》,才算对他有了真正的认识,他的一生都是一个传奇,让我久久难忘。

钱学森是一名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一生都在为祖国事业忙碌,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对此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其最主要的贡献如下:

1.应用力学,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

2.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3.工程控制论,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4.物理力学,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

5.系统工程,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6.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7.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 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 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

 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

8.人体科学,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9.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钱学森为祖国的贡献,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很多宝贵的爱国精神。从大局上说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从个人方面体现了敬业精神。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及个人价值观起到了表率作用。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现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他能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条件。钱学森在美国20年,从没有买过一分钱的保险和股票,很多朋友对此不理解。他说:“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对钱学森来说,在美国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回国的路没有那么平坦。参加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也体现在回国后,他能默默无闻的,任劳任怨的在自己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期间多次到大西北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参与研制包括中国的第一枚地地战术导弹“东风一号",‘东风二号',中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原子弹,用导弹运载原子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等,被称为我国的“导弹之父”,“火箭之王”。 科学火炬的传递者

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他把科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了。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热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自私者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由于钱学森对科学事业的重大贡献。人民感谢他,并给予了他应有的崇高荣誉 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钱学森是一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钱学森以一生的实践,参与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创新过程,并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许多优秀品格。丁衡高将军称赞钱学森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严谨的科学作风

钱学森任中科院院长期间,多次向其学生包括许多院士强调严谨的科学作风重要性,这一点上许多院士在追悼其去世时也多次提到,没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就没有现在辉煌的成就。 为人民服务

淡泊名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精神,钱出生于20世纪初,有着现在人所没有的民族忧患意识,钱说过,我不稀罕什么国外的荣誉,头衔,只要中国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对我的最大奖赏。钱学森多次将国家奖励其的巨额款项捐出,而可以作为可以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的他,却几十年如一日的住在一间90多平方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几十年不动的相机,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五十年的提包。

看着这些书面化的文字,我不经开始疑惑,爱国主义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崇高的感情使人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终生,为了捍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而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历史上这样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正因为历史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所以伟大的革命同志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得以延续,是和爱国主义的民族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有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大声疾呼,有屈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悲壮高歌,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实践,有陆游“位卑未敢忘优国”的千古佳句。这都是历史所记载的爱国事迹,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事实上,爱国主义是以对民族和国家的关注和定位为基础的,它虽然可以由热爱国土、历史、文化等感情的形式萌生,但必由民族意识洗礼方能获得成熟化的表现形式。无论在东方西方,从18世纪开始,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命运都成为最鼓舞人心的事件。美国独立战争在今天被看成西方近代民族意识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爆发,而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各地纷纷宣誓,放弃分歧来保卫国家,在东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惊醒了千年氤氲沉醉的梦境,国破家亡唤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无论是八国侵华,还是抗日战争,可以说悠久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爱国意识的不竭源泉,但这传统无法与时代同日而语,曲折艰难的生存状态却提供了一种空前清晰的关于国家命运的自觉意识。于是,在中华大地上,人们内忧政治腐败,外患列强瓜分。为救亡图存,前有康有为变法半途夭折,后有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众多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返顾。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爆发,为历史掀开了展新的一页。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传统的爱国主义注入了马列主义的精髓,伴随中国人民战胜各种顽敌,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然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爱国主义提倡的价值观与现实大相径庭。爱国主义提倡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观作用下,人门崇尚金钱,追逐名利。正如马克思所说:“你自己不能办到的一切,你的货币却能办到”,人们讲求“实惠”,要求付出与获取成正比,在这样的价值观主导下,个体在情景中的行为选择是以能否获取金钱来衡量,凡是不能获取金钱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都是个体所极力回避的行为,所谓“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观念日益盛行。

此刻,闻国歌而兴爱国之思,这不应随时间而渐渐远离,而是应被赋予时代特有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和全球性经济发展使爱国主义得到了升华,要求人们突破传统的乡土观、民族观、国家观,以面向全球的思维方式不断发展。试问,如果以个人主义替代国家利益,人类如何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

饱经风霜祖**亲的孩子们,可忆起北平的紫禁城,湖南的岳阳楼,青海的凄寒,西湖的柔美,长江的浩浩,黄河的滔滔,在不久的将来,这将是我们一展宏图之地;祖国美好的明天,这七个字激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热血、热情、热泪,让正义之血为之喷涌,让自由之泪为之洒落,让真理之情为之坚定吧!

让所有人知道,爱国并不是口头的话语,而是一件件事,一滴滴血所累积起来的堡垒,没有人可以毁坏的坚固的堡垒!

谈及爱国精神,最大的实践应该属“五四爱国运动了”,相信大家应该都有一定的了解,曾经的五四运动造成了多大的轰动。

重温过这段历史,对于五四运动的精神,可以理解成为对科学民主的追求,也可以理解成为爱国自救的精神。但不管怎样的理解,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青年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真理和公平正义的追求,还有就是对黑暗和强权的不屈。而这些,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年轻人对于自己的国家未来发展不关心,对于生活的这个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视而不见,对于强权心存畏惧的话,一个渴望发展的国家和民族就缺乏希望。

站在历史后面的我们,如今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内心依然坚固!

我们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我更喜铿锵有力的中国话;

我们虽然喜欢情人节里的玫瑰巧克力,但我更喜欢“春节”“中秋”中国节;

我们是非主流,但我心中流淌的是中国血!

回首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他说:“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在五四运动中和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四”精神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自己即将送走的世纪中所积累的精神遗产带进新世纪,五四精神就属于这样的精神遗产。因此,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

我们当代青年,代表着祖国的希望,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弘扬“五四”精神更加紧迫,“五四”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大家都知道八荣八耻吧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民主潮流,大势所趋,顺者昌,逆者亡。人权、民主,九十年前,就是我们的先贤追求的目标,今天,我们仍在不断的追求之中。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己不能正,焉能正他人?当我们追求民主、自由、人权时,首先应当从自己做起。

五四运动距今天已经将近一百年了,然而,五四精神却点亮了历史长河,铭记于每一个人心中,五四时期许多先知的呐喊犹在耳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大旗犹在中国上空高高飘扬。

爱国表现在维护祖国尊严上,维护和平、保卫祖国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祖国的奉献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的将更多。我们是祖国新一代的花朵,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这也产生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大学生究竟该做些什么?

学习党员先进性,发扬大学生爱国精神 学习党员先进性,发扬大学生爱国精。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它应当成为每个公民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6月29日,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大学生赴天台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天台,革命时期有一大批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壮丽诗篇;在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革命烈士在外地也为党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有需要了解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以及他们走过的艰苦卓越的革命道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思想,弘扬爱国主义。

同时,江泽民同志也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做“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有志青年”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古有言: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明天,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跋地前行,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我们也要做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为后代人留下我们的脚印。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让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作出自己的贡献吧!实践是接受教育的有效的一种方式,借此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国家,即将属于我们的时代,所见让我们视野更阔,所行使我们印象深刻,实践出真知,实践让我们担起责任,立爱国之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篇: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读《钱学森故事》后感

最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阅读了《钱学森故事》这本书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解: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

有了爱国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如何将它转换成生产力呢?《钱学森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创新的力量。钱学森28岁时就与导师一起完成“卡门钱近似”公式,创立火箭与航空领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开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学科,不仅为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留下闪光足迹,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或许缘于此,时任美国海军副部长的金贝尔就认定,钱学森“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和科学家的价值。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第四篇: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电影《仰望星空》观后感

羊场小学教师:***

最近,通过在网上观看电影《仰望星空》后,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就是纪录片中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观看电影《仰望星空》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边远山区小-1-

学教师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毕身力量。-2-

第五篇: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夙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周恩来抓住时机启动中美谈判

当当钱学森要求回国被美国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扣押的美国人,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直接接触。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

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1955年7月25日,我外交部成立了一个中美会谈指导小组,由周恩来直接领导。8月1日,中美会谈由领事级升格为大使级。

王炳南亮出钱学森的信件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耍赖了。尽管中美双方接触了10多次,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下载关于钱学森故事分享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钱学森故事分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通过参加这次的读书活动,我知道了很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志士,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最令我敬佩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爱......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悼钱学森诗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楔子 赤子智星,航天雄鹰。 钱权咏学,科谱森宇。 原子核变,理滔浪天。 能量动力,翱翔大空。 航天巨人,策中耀华。 精憾天魂,髓流千古......

    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国的实际步骤。 他先申请退出美国空军咨询团,辞去兼任的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的职务,但军方迟迟不予批准。虽然第一步未能如愿,钱学森沉住气,密......

    关于钱学森故事

    记得还在小学上学时,老师就会拿钱学森的许多小故事来教育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那是还小,仅仅是记得钱学森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科学家和老师的教诲之外,便无法......

    钱学森的童年故事

    钱学森的童年故事 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 童”。 喜欢听故事: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及杨家将的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的爱国故事钱学森的一生,可谓是历经风雨。他出生于中国内忧外患、被人宰割的 时代。他是中国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的爱婿......

    钱学森爱国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爱国故事读后感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钱学森爱国故事读后感。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美......

    钱学森的小故事[★]

    钱学森的小故事 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 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