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联的手抄报内容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下面是关于的春联的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
春联的手抄报
1春联的手抄报
2春联的手抄报
3春联典故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与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与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与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与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与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与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与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与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与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第二篇:小学生春联手抄报
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春联当然是春节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下面是关于小学生春联手抄报的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生春联手抄报
1小学生春联手抄报
2小学生春联手抄报
3写春联、送春联活动
今天早晨,阳光明媚。吃过早饭,虽然学校已经放假,但我还是早早来到了学校,因为今天学校里组织我们几个学习书法的“好手”到镇上农贸市场举行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参加活动的共有6位同学,在学校集中的时候我们都很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与激动,因为这不仅是一次锻炼书法的好机会,也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八点半时,我们来到了指定地点,大家一个个东张西望,十分兴奋,周围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家对我们指指点点,议论着,我们都有点胆怯。居老师在一旁反复安慰我们说,“别怕,胆子大一点。就当在学校里练习就行了”。老师的话让我们逐渐平静下来。
一番准备后活动开始了,我们像模像样地写了起来,人群迅速汇聚过来,议论纷纷,谈论着哪个同学写的好,哪个同学写的快,这给我们增添了许多心理压力,不过写着写着我很快就恢复过来了,我的对联是“万里春光暖,日月一时新”。一会儿功夫,一副对联写好了,等我搁下笔时,早已有人“拿下”,心里一阵窃喜,重新铺纸书写,不出所料,以后每写好一张春联,就被人迅速“抢”走了。并且,有人上来拿的时候,我会对他说“老爷爷,祝你春节快乐”;“阿姨,过年好”。虽然到最后手写得越来越酸,但是周围的人们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跟鼓励,让我们心里充满了骄傲跟满足。
不知不觉中,活动到了尾声。我们随着老师兴高采烈的走在回校的路上,大家兴奋的谈论着刚才的活动,评论着谁写的好,谁写的多,谁又送出的多,大家相互之间都不服气,都嚷嚷着让老师评说,老师们都不说话,都笑呵呵的看着我们相互斗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锻炼了书法水平,更磨炼了我们的胆气以及跟陌生人交往的能力。非常感谢学校跟老师们给了我们这次机会,以后如果还有这样的活动,我想我一定会积极参加的。
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跟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跟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跟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其得名跟推广跟朱元璋密不可分。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春联在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春条、横披、斗方等几种。
第三篇:春联手抄报素材
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春联当然是春节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下面是关于春联手抄报素材的内容,欢迎阅读!
春联手抄报
1春联手抄报
2春联手抄报
3春联的来历故事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跟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与贴门神。中华民族这些传统庆祝活动中最有文化底蕴的非贴春联莫属。过年的时候贴春联,庆祝新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传统春联是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贴春联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在新年开始家家户户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
新年新气象,从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就可以看出,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春联,似金龙出海,狂凤起舞,洋溢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红色喜庆跟春意。正所谓“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已成为辞旧迎新的标志,春联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第四篇:三年级春联手抄报
过年时候我们都习惯贴春联,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三年级春联手抄报,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年级春联手抄报
1三年级春联手抄报
2三年级春联手抄报
3春节是所有中华儿女最期盼的节日,在春节前一天,家人团聚,贴春联、发红包、放鞭炮,大家都能放轻松,迎接着这一年。
贴春联也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家家户户都要贴,我家也不例外,不过我们家的春联有点不一样。
一大早就被妈妈叫醒了,原来今天下午是大年三十,要贴春联了。我们家也来了几位客人——二舅一家,父母早就买好了几幅长条红纸放在桌上。看见桌上的长条红纸,我不禁产生疑问:“春联呢?这红纸有什么用?”妈妈拿出毛笔、砚台、墨水瓶和几张报纸,说:“你二舅书法好,今年的春联我们自己写!”“好呀!”妈妈把报纸铺在桌子上,又准备了一个小碗,倒了半碗清水放在桌上。二舅拿起毛笔沾了一下清水,在碗口抚了一下,去掉多余的水分。我则拿起墨水瓶,往砚台里加了墨,用研石开始磨墨,二舅教我用研石在砚台上像画圆圈一样磨,过了一会儿,墨磨的差不多了。二舅用毛笔沾了几下墨,在砚台边缘抚了几下,认真地写到:一……帆……风……顺……年……年……好。二舅每写一个字我就把红纸往我这边提一下,好让二舅写。万……事……如……意……步……步……高。还差横批,“你老爸忘了买了!”“要不然……”我和二舅异口同声:“在红格纸上先写,写完剪下来。”就这样,“吉星高照”完成了!就是大了点儿。“该我们了。”爸妈拿着春联向门口走去。“记得要贴对称!”
“放心吧!”……
望着门口火红色的春联,我心里万分激动——过年喽!
第五篇:手抄报内容
手抄报内容
题目:
漫步书林
快乐阅读
书香满园
书海拾贝
读书的名人故事: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为了抢救书籍,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