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诗歌赏析

时间:2019-05-15 13:1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泊船瓜洲》诗歌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泊船瓜洲》诗歌赏析》。

第一篇:《泊船瓜洲》诗歌赏析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3.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4.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5.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6.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7.绿:吹绿,拂绿。

8.还:回。

赏析/鉴赏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旳《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旳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旳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旳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旳月色之中,而对钟山旳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第二篇:泊船瓜洲赏析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

3、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间隔。

7、数重:几层。读shùchóng

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译文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简介:

张籍(767-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2 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注释: 欲: 想要 作: 写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复恐: 又担心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临发:将要捎出(信)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鉴赏: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三、四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 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长 相 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①那畔②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③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释:

①榆关:山海关。

②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③聒:声音嘈杂。

(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2分)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

(2)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2)“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4分,画线处各1分)9.词中“一”“身”二字极其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一”字: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使文字呈连续不断之势,词风更加缠绵。“身”字: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之情。

10.纳兰性德的词有一个鲜明的特征——真,请以本词为例简要说明。答案: 这首小令情真景真,意境天成: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用语朴素,自然真切。

(11)上阙“夜深千帐灯”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分)

(1)夜晚宿营于旷野(1分);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1分)。(12)下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对比(1分)或者借景抒情;思乡(1分)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 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 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赏析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 6 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七律长征(毛泽东)

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意思:红军不怕远方去打仗的辛苦,翻越万条湖海千座小山也不过是区区小事。

蜿蜒起伏、绵延曲折的五座大山只如水面荡起小小的波浪,高峻,挺拔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气逼人。

令人喜欢的岷山千里白雪,三支军队路过了这里一个个都喜笑颜开,露出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笑容。

红军不怕远途跋涉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是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想在脚下滚过的小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喘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是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第三篇: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2.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读、背。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语: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诗人王安石。(生介绍)

二、揭题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古诗《泊船瓜洲》。

“泊”字我们在哪首古诗中见过,在本诗中是何意,瓜洲呢?(生解释诗题的意思)

师: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师介绍)

师:那么诗人泊船在瓜洲见到何景?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通过这些学习目标的达成,相信你会解开心中的疑问。

三、出示学习目标。

师:通过自学,你认为你最先能达到哪个学习目标?(生答第一个,并学习这个生字。)

师:对于其他的学习目标你想怎么达成?(生各抒己见,教师综合提炼学习方法。)(板书:读 背 议 写)

四、读诗。

1.按照同学们商定的学习方法,先来读课文。要求轻声读,读准字音。(生汇报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2.在小组内互读古诗,看谁读得有感情,看哪个小组读得好!3.汇报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师示范读。随音乐读。

五、背诗。读背。

有感情地背诵。会背的就站起来背。

六、议诗。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弄不懂,在学习卡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师:汇报一下你们的读书收获。

生: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境内。钟山是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第一句的意思是……

师;对于第一句诗有没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小组能将诗中的三个地方按方位画一个简图。(生展示所画简图,明确京口瓜洲以及钟山的位置。通过图了解数重山的意思。)

师:诗人站在瓜州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京口与瓜洲这么近,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地钟山也不远了,诗人继续南望又看到了什么?(生汇报第二句诗的意思,找生汇报全诗的意思。)

师:说得好,看来这是一首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一首古诗,你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得到?(生:各抒己见)

师:哪一处表达的感情最明显?明月何时照我还?因为这句是问号的句子,感情强烈。

师:(板书:思家切)那么作者不去复职,回家,这样子可以吗?(生回答,多找几生,学生根据介绍的历史背景以及自己的理解回答。)师总结:诗人作为北宋的政治家,身负二次改革的重任而变法却屡受阻挠,所以前程未卜,在这里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师:带着我们体会到的感情齐读这首诗。

师:据说诗人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中的“绿”字曾做过很多次的改动,试着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生答“过”“来”“满”等字)

换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桃花又()江南岸

()又()江南岸

诗人最终选定了这个绿字,体会一下这个字有何妙处,你感受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汇报)

一个“绿”字表达出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名句。所以这种遣词造句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接下来就用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爱。

七、写。

有的小组把这首诗改写成了一个小故事,有的小组把这首诗写成了一幅书法 作品。有的小组把这首诗画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学生分小组汇报,有的小组采用朗读的方式,有的小组采用画画的方式,有的小组采用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的方式……

(来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第四篇:《泊船瓜洲》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重难点:

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

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

泊: 停船

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

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体会诗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乡

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2)朗读体味情感

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

送进去

读!

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你边读边体会!

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你读吧!

三、背诵并默写。

教后反思:

这堂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

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第二课时《秋思》

一、复习导入

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

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洛”。

2、看注释,知诗句的内容。

3、男、女生分别齐读全诗。

三、体会诗情

1、学生试着翻译诗前两句。

2、体会“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3、“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4、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你干嘛又把信拆开来呀!

四、朗读体味诗情

1、秋风乍起之时,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指名读!

2、秋风乍起,年关已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不完,写不尽。男同学读!

3、思乡的季节里,担心捎回故乡的思念有遗漏,赶紧把信拆开来看看。齐读!

五、背诵并默写

教后反思:

今天,教学古诗《秋思》。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菊花开了,姹紫嫣红,十分好看。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桂花开了,满城飘散着桂花的香味。还有的学生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钩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有的学生说:我的信是写给我妈的,妈妈,秋天来了,你看,秋风又起了,天气变凉了,你每天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学生说:我是写给爸妈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现在洛阳,挺好的。你们在家里不要太节约,要吃好一点,不要做太多的事,不然,我会放心不下的。我说,诗人也想起了他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他又回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可是,在这个地方,学生卡壳了。硬点了几个学生,他们也是扭忸怩怩,说不出什么。有的勉强说了,也说的不太符合人物的身份。于是,我启发了半天,学生终于像挤牙膏似的说了几句。也许这个环节我不该节外生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谈多少算多少就行了。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

1、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欲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萧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身在边关的战士呢,他们的乡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让我们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齐读诗题,释题。知诗人:纳兰性德“清代第一词人”。

二、明大意

1、自读古诗,学习“榆、畔、帐”。

2、看注,明大意。

3、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1、旅途的艰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军旅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要面临什么?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2、朗读体会。

3、长相思:夜的静谧更加显出了风雪的声音聒耳,睡梦被无情的打断,漫漫长夜,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读题!北方的风雪勾起了边关战士的乡愁,他们会想起什么?家乡的温暖、安静、祥和。舍小家为大家,社会动荡,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读题!长相思,相思长!齐读全诗!

4、朗读体会。

四、朗读体会诗情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第五篇: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2、教学重点:

感受意境,理解诗意。

3、教学难点:

体味“绿”字等的精妙。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具准备: 挂图。

6、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朗读感知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2、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

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三、精读感悟

1、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

根据自己搜集和理解答

7、布置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朝阳园”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校园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三选一

8、板书设计: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下载《泊船瓜洲》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泊船瓜洲》诗歌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泊船瓜洲》教案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主题内容、训练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泊船瓜洲》。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

    泊船瓜洲教案

    《古诗词三首》 朱小华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

    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案教学目的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重难点、关键......

    泊船瓜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5、古诗词三首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

    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间”、“数”、“重”的读音,理解“又”、“绿”两个字的用法。 2、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的......

    《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

    《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

    《泊船瓜洲》说课稿

    《泊船瓜洲》说课稿9篇 《泊船瓜洲》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泊船瓜洲》。一、说教材《泊船瓜洲》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首古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