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逃避的名言

时间:2019-05-15 14:3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逃避的名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逃避的名言》。

第一篇:关于逃避的名言

导语:决定你的人生高度的,不是你的才能,而是你的人生态度!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逃避的名言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逃避的名言

1、人生途中,有些是无法逃避的,比如命运;有些是无法更改的,比如情缘;有些是难以磨灭的,比如记忆;有些是难以搁置的,比如爱恋……与其被动地承受,不如勇敢地面对;与其在沉默中孤寂,不如在抗争中爆发……路越艰,阻越大,险越多,只要走过去了,人生就会更精彩。

2、你可以逃避这世上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与你的天性相符。但或许,准确地说,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这逃避本身。

3、你还不懂吗!你的行为根本是错的!执着于逝去的爱,逃避崭新的未来,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4、明明该放弃了,还是因为有所留恋而继续挣扎,我才不希望我的人生之这样过。也许你会说我这是在逃避,但是我想走正确的路,做人必须抛开梦想,面对现实。

5、快乐和痛苦都是人生的财富,与其消极的逃避,不如勇敢一些面对,其实能够回忆也是一种幸福。

6、紧紧地怀揣着那个笔画简单的名字,就能逃避尘世的冷,那片红色的火焰,以血的潮汐涌动,似一场春风的力量,瓦解我尘封已久的忧伤。

7、过去是痛楚的,但我认为你要么可以逃避,要么可以向它学习。

8、当你的爱穿越我胸口,隐隐生痛的错觉和越发迟缓的呼吸,我居然倒地而坐,寂寞的眼泪枯萎在烟熄灭间,是否刚好失去,刚好开始,每一次你的入侵和笑笑离去,都会让我狼狈不堪,千疮百孔的郁郁寡欢。

9、独自呆呆望天,不去理会别人的嘻笑和追赶。他们匆匆从我身旁走过跑过跳过摔倒过,轻而易举的忘掉这个平凡的我,要寻找所要的幸福。有一天可以活在幽蓝的树下,看它庞大的躯体高高蔓延而入天空,顺着崎岖环绕的树枝攀趴而上,抛开氧气与恐惧,当穿越天际的我高坐云端,慢慢抬头,慢慢摇头,慢慢微笑,渺小的人群和海水泛滥成灰烬,我又开始骄傲的吸烟。

10、那是我离开色色后的落单时光,当面对电脑屏幕的二十四位真色彩漠然哀悼时候,发觉一片灰暗,一片浓白,然后交错成黑白,失去了爱的色彩斑斓。没有你的网络使得计算机成了死气的地狱!

11、夜微微浓郁而低沉,辉煌而壮阔的楼层随着失去联络的路灯离开我的视线,落下帷幕的黑色长布结束了二十二小时的华丽。剩下的二小时,我呼吸着还算清晰的空气,幽幽不蓝的天空,行走和脚步都存在了声音,我好孤单,你的面庞,你的笑容又在哪里。

12、曾经我们许下的快乐约定,你为何总是在逃避?说过的话在风中化成泡影,到了最后一点一点遗忘。

13、有些回忆你无法抗拒也无法逃避,回忆便是你的影,值得回忆的总是刻骨铭心的难忘。曾经的感动,无论甘醇,无论苦涩,无论哀伤。

14、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变得很滑稽,以前我写小说是只想给一个人看,现在我写小说是为了不让自己挨饿,给所有无聊的人看;以前两个有欲望有激情的人极力逃避对方,现在两个毫无欲望毫无激情的人却极力想亲近对方。也许,只有酒,才能重新燃烧我的激情。酒是好东西。

15、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16、我告诉你们,从今个起,谁要是再敢护着这个还没出保温箱的冰坨子,我就跟你们谁单挑!不就是破个产受个穷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都撑住了,凭什么他还趴在地上赖着不起呀!想跟我装烂泥,玩逃避玩崩溃,是吧,我砸也得把他砸成钢筋混凝土!非让他竖起来当摩天大楼不可了我!

17、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别急着说别无选择,以为世上只有对与错;你能找个理由难过,你也一定能找到理由快乐。懂得放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珍惜的人找到幸福。

18、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别急着说别无选择,以为世上只有对与错,许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个,所以我们永远有路可以走。

19、如果有本事找到逃避问题的办法,其实也有本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拓展阅读】

有些事情注定要做,逃避又有什么用呢?

每天都有姑娘给我发豆邮,带着她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大小问题前来求助。这些喊着“我不喜欢无所事事,不希望这样浪费自己生命”的姑娘们,企图将她们重生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就好像我是一个可回收物品垃圾箱,能够将她们心中的一个个垃圾转化为令她们重生的动力和能量。

我必须承认,这很累;令我觉得颇为荣幸的同时,也让我感到压力很大。我之所以有压力,不是说我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良师益友”的角色,而是害怕很多姑娘不明白:之所以你的人生现在一团乱,并不是因为你们身边缺少一个“良师益友”,大部分原因得归咎于自身性格及自我选择。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不从自身着手来一次彻底“翻新”,那么别人做再多开导也是无用功。

例如某位豆瓣友邻,今天给我发来一封豆邮;内容大致是因为她因为家庭关系进入到一个小城市的事业单位上班,但是是没有编制的那种,薪水相当于正式编制的一半;不过去年开始,这个岗位的非正式员工有一定机会可以转为正职。由于名额有限,转职需要考试。姑娘的父母可能想让姑娘挣多点钱,所以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催促姑娘要准备考试。几天前,因为受不了这种压力,姑娘跟父母还因此吵了一架,于是姑娘的倦怠感大爆发。每天坐在电脑面前不知道干什么,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发呆或无所事事,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然而姑娘也明白,自己很讨厌这种状态。

我给她的回复是:“姑娘,倦怠除了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糟,不能带给你任何正面效应。”而后,我让她去看了一篇我之前写的文章,希望以身作则给她一些小启发。我不知道这个姑娘的自尊心强不强,所以我在豆邮里并没有给她分析太多她自身性格的缺陷。但事实上,我觉得她的人生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很糟糕的。她的工作,靠关系得来,进去之后还不肯努力;我几乎找不到任何立场去支持她跟她的父母理论或争吵。而因为她无所事事的倦怠情绪和气场,她告诉我“周围的朋友因为忍受不了我最近的坏脾气,都离我稍微远了一些”。你看,有时候,你身边并不是没有可以分享或解决问题的朋友,而是你的负面情绪硬生生将这些人统统赶走了。

我无法对给我豆邮的女孩们做过多的成败分析,但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个叫hersey的姑娘。我跟她的初次见面是因为工作关系,当时她是豆瓣在华东区的广告销售,负责对接上海的品牌客户。我们见面后发现彼此还蛮聊得来的,于是撇开工作又东扯西扯了好一会儿。后来因为客户嫌豆瓣平台太小众,否掉了豆瓣的提案,我跟hersey就暂停了联系。六月的一天,我的豆瓣给我推荐了一个叫“hersey的环球旅行”的小站;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该不会是自己认识的那位hersey吧?结果点进去一看,发现还真是同一个人。hersey在小站是这么介绍自己的:“我也曾是个朝九晚五的白领,在excel和ppt中拼命寻找着生活的意义。但某天早晨醒来,我突然决定要做个行者,背起包,踏上世界遥远的角落。因为梦想这东西,不能永远等下去。况且,2012了,后面的事情谁知道呢?于是我就这么跨着行囊出发了。”

在你倦怠什么都不想做就只想坐享其成的时候,这个叫hersey的姑娘已经差不多走完了她的环球旅行。她去了云南、新西兰、非洲和欧洲;在旅途中飞上了天、游过了大西洋并踏上连老湿都梦寐已久的纽约。我很佩服hersey,因为自己虽然常常对身边人说一万个“想做”都不如一个“去做”,却还未有她的胆识和勇气。

之前,老湿给一个发豆邮咨询感情问题的女孩子写了一篇日志,看完后女孩尽顾着怪我太毒舌,回复里有用的意见一句也没听进去。其实很多时候,我想告诉大家,不是说老湿没有人情味不同情你的遭遇,但老湿一昧在日志里写同情的话对你有任何帮助吗?同情你可以唤回你的前男友?还是同情你,你就可以坐拥百万江山不愁吃喝?你要明白:如果你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最不需要的就是同情;你需要意见、答案甚至是嘲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没有经历过万夫颐指,怎么可能成为人上人?所谓的同情,只是帮助你逃避问题而已。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但这不意味着当我们的人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只能倦怠或逃避。友邻meiya说得好,“xx不是有性欲才接客,作家不是有灵感才写作”。如果有些问题已经出现,有些事情注定要做,逃避又有什么用呢?

第二篇:逃避自由 - 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

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中,他描述了一些关于自由和孤独的情况。人类在最初并与自然处于一体的状态。孩子与母体有“脐带”的关联,尽管这样的关联可能使人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缚,没有自由可言,但是他因为在这个社会有固定的位置,这给了他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因而不会有孤独的感觉。然而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慢慢有了个体性意识,慢慢开始渴望自由与独立。

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追求自由,追求个人自我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制度的一系列变革。在人类的个体化进程中,尽管人的个人能力、自我力量得到了增长,但同时孤独也日益加深,因为他逐渐失去了原本世界对他的庇护,他需要一个人去面对种种危险的情况。

正是因为人在获得了所谓的“自由”后,感受到了从未感受到的孤独和焦虑,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当人无法忍受这样的孤独时,便产生了一种逃避机制,即对自由的逃避。从弗洛姆的描述来看,在中世纪时上层社会对中层阶级和下层人的统治与压迫,中层阶级和下层人对上层社会的服从,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统治也是因为这种对自由的逃避。弗洛姆在对逃避机制的解释中,谈到了权威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并比较了施虐狂与破坏欲的异同。

一、人因个体意识的苏醒而追求自由

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提到了R.休斯的《牙买加的劲风》一书,里面描述了以为10岁儿童个体性意识的突然苏醒。当这个10岁的小姑娘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她“开始严肃地思考它的含义”。当个体意识苏醒时,他开始渴望自由与独立,渴望展示他的个性,他不愿被已有的社会制度束缚住。当大多数人都在为了自由而行动,冲破障碍,比如推翻束缚人类的封建制度时,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人与世界分离开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人终于拥有了朝思暮想的自由。

二、人因自由而孤独

当人终于拥有了自由,面对强大无比的世界,他开始感受到强大的压力和来自各方面的危险,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和无能为力。尽管人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他的个体性和自我被压抑了,但是他扎根于世界,是强大的世界的一部分,在世界的庇护下,他不需要独立地为那些来自各方面的危险和压力而担忧,而且由于有这样一个强大的群体跟他相联系,仿佛他自己也是强大的。

然而人意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与无能为力后,他慢慢地开始感到孤独与焦虑。失去了世界的庇护,失去了与强大群体的联系,他发现自己与其他人越来越分离,孤独感越来越强烈。

三、人因孤独而逃避自由

为了克服那种孤独和无能为力感,人产生了一种放弃个性的冲动,因为人潜意识里认为放弃个性能使自己回归到最初的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状态。人开始通过积极地与他人发生联系,自发的活动来尝试将个人与世界重新联系。然而人一旦朝个体化加深的方向迈出一步,他与世界的联系便切断了,尽管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恢复这种联系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人产生逃避已获得的自由的冲动。

中世纪早期,人一降生便有固定的存在位置,各个社会群体自身有着一定的社会活动范围,他们“各司其职”,由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存在,各个社会群体之间都视对方为陌生人。

中世纪晚期时,社会结构和人格发生了变化,社会各个群体的个人主义日渐强盛,对个

体性的关注日益增加,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也受到了影响。原有的社会等级制度逐渐消亡,即使存在,重要性也大不如前。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现代意义上的“个人”诞生了。人们更多的开始认识自身,了解自身,并在主观上强调自己的权利。尽管“摆脱束缚,获得自由”这句话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实现,但这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小部分人身上得到实现。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获得了力量感,因为他们自由了,但这种自由带给他们的是孤独与焦虑感,他们被上层阶级剥削压迫,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安全感。人类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等级的模糊性让他们与他人产生联系,但这种联系似乎并不能为他们提供幸福和安全感。如何消除这样的疑问呢?人类试图通过他人对个体的名声评价来判断自己的生命是否有价值。或者人类通过寻找一个保护者来消除他感受到的那种孤独感与不安全感。

四、三种逃避机制

在弗洛姆所讨论的逃避自由的三种机制中,第一种是权威主义,即“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个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在这种机制中人类渴望臣服或主宰,也就是受虐——施虐冲动。受虐冲动表现为“深感自卑、无能为力、个人的微不足道”。事实上,人在获得自由后感受到的那种孤独感和微不足道感足够强烈,他渴望有一个外部个体来帮助他消除这种感觉,或者说拯救他。一旦找到这样的一个外部个体,他便极度地依赖他,臣服于他。而通常情况下,具有施虐冲动的个体会成为这样一个外部个体。施虐者陶醉于别人对自己的依赖,他们通常希望看到别人受磨难,借此来表现自己的伟大、不平凡,并依此来消除自己的微不足道感。尽管施虐者总是希望别人依赖他,但是事实上,他对受虐者也是依赖的,他需要受虐者。如果没有了受虐者,他便不能感觉到对统治他人的力量感。

第二种逃避自由的机制是破坏欲。尽管破坏欲的根源也在于难以忍受个人的无能为力与孤立,而且想要通过破坏外在来表现自己的伟大光荣,但是破坏欲与施虐冲动不同。由于施虐者需要依赖于受虐者,因而施虐者不能毁掉受虐者,他需要借由对受虐者的控制来消除自己内心的孤独感,而有破坏冲动的人却是要毁掉所有的外在威胁,以此来驱赶个人的这种无能为力和孤立。从弗洛姆的分析上来看,破坏欲的强弱是与个人生命的膨胀受阻程度的大小成比例的。当个人的整个生命受到阻碍,个性无法表达,生命的能量就会转化为破坏能。个人的生命越是受到压抑,产生的破坏能越是强烈。当外在的威胁,指的是那些与个人相比会使个人变得渺小的个体,都被他消灭时,尽管他仍然是孤独的,但他感觉自己是伟大的。

第三种逃避自由的机制是机械趋同。由于个人与世界的联系一旦切断,他同世界的关系便无法再回到从前。个体的特征越是明显,个体同他人的区别越大,他越是感觉到孤独,于是个人试图通过将自己塑造成社会固定的文化模式提供的那种人格,由此来消除个体与世界之间鸿沟。个人希望自己被他人承认,如同前文所讲到的,人试图通过他人对自己名声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生命是否有价值。由于社会文化已经提供了一个固定的人格模版,即怎样的人是被他人所喜爱的,怎样的人是符合文化要求的,个体通过放弃个人自我,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致性来寻求他人的赞赏,至少符合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机械趋同太普遍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例子。在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机械趋同的一个代表。他按照沙皇专制制度的标准活着,不敢越雷池一步。用固定的模版来模式化自己,使自己变成一个“机器人”,这样他就能将自我放弃,从而获得安全感。在这种机制中,弗洛姆谈到了自我的含义。什么是自我?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为是否真的就是自我的体现呢?虽然我们认为我们的思想、情感、愿望以及感觉都是我们的,但是很可能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灌输给我们的,而这些东西不过在形式上属于我们。人并不总是有意识的机械趋同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大多数时候这种机械趋同可能是潜意识的。个人认为自己还保存着自我,事实上,真正的自我已经丧失,而由伪自我取而代之。这种状态或许让人认为是安全的,其实个人已经被放在了一个极不安全的动态之中。

五、宗教与纳粹主义

从三种逃避机制来说,宗教与纳粹主义都是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宗教的教义叫人们放弃自我,完全的臣服于上帝或者其他神祗,因为个体如此渺小、微不足道,个体需要一个外部的神秘个体来保护他,拯救他于那无可救药的孤独感与无能为力中。事实上,宗教或许并不是为了拯救个人而存在的,也许宗教只是人编造出来的一种虚无的东西。对于那些创造宗教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是施虐者,通过教众对神的崇拜来满足自己的被服从感。对于教众,他们可能是受虐者,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对神的臣服来获得安全与保护。在纳粹主义中,希特勒是典型的施虐欲与受虐欲集于一身的例子。希特勒受命于上帝、命运、历史和自然,在这个层面上,他是权威主义的服从者,但是同时,他又想要统治这个世界,他对德国群众行使统治权力,又煽动那些群众去统治世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是施虐者。他妄图带领他的跟随者消灭除了他的种族以外的所有“低等民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是有破坏欲的人。

人类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人渴求自由,但自由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这代价就是与世界分离,进而体会到从未有的孤独感。人类获得了自由,释放了自我,尽管这自由和自我可能并非真的自由和自我,由于感受到了世界的强大与自己的微不足道,人类开始逃避自由,企图通过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来使自己变得强大。这种逃避自由也导致了人的各种某种程度上来说非常态的精神状态。

第三篇:《逃避自由》读后感

关于自由的探讨—读《逃避自由》后感

摘要 弗洛姆是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就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结合, 深入剖析了获得自由后的现代人生存的尴尬境状, 揭示了引发这种现象的深刻的社会及心理原因。他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 对于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性及现代人不断争取、获得自由后, 却又不断发生异化、逃离自由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层的解析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奠定发展健全人格、健全社会的基础的自由观。

关键词 逃避自由;现代自由;自由观

一.引言

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逃避自由》这本书是德国弗罗姆于1941年出版。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本书主要是从欧洲历史着眼。人在文艺复兴以前的社会中 主要是指中世纪!缺乏自由,但却处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虽然严格的规定了每个人的社会身分和地位,不许越雷池半步,但同时也给余个人以保障和安全感,使人不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

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仃 这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二 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挑僻该种社会的自由。作者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者 堤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二.弗洛姆关于自由的概念

1.消极自由积极自由

弗洛姆区分了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前者指从诸如由其他人或机构加在个人身上的社会习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被典型体现的一种自由,而且在历史上是常常被捍卫的,但是在弗洛姆看来,这个自由本身带有毁灭力量除非有一个创造性因素与之相伴,“自由往”是运用自由自发地将完整的个性运用到创造性活动当中。他指出,这必然指向一种真正与他人的连结,超乎常规社会互动中的表面联结。“...在自发的自我实现中,人重新把自己和世界联结...” 在从令人窒息的权威/价值体系获得解放的过程中,弗洛姆说,我们常常会感到空虚和焦虑(他将此比作从婴儿到儿童的成长历程),这些感受不会消失除非我们使用我们的“自由往”并发展出新的形式取代旧的秩序。但是,常见的实践“自由往”或者真实性的替代方式,是对一个取代旧的秩序的独裁系统臣服,这个系统有着别样的外在表现但却对个人有着相同的功效:用开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处方来驱除不确定性。他将此归为历史的辨证过程,原有的境况是命题,从中解放是反命题。达到合题只能是用什么取代了原来的秩序并提供人们新的安全感。弗洛姆没有提到新的系统是否有必要是进步的。

2.逃避自由

由于消极自由其本身不是一种我们很享受的经验,弗洛姆提出,很多人不是去成功地利用它,而宁愿通过发展某些想法和做法来提供某些形式的安全,企图

把它的消极作用最小化。这些包括以下:1.独裁:弗洛姆将独裁者的个性描绘成包含了施虐和受虐因素的。这个独裁者希望通过竟标给这个世界一种秩序来赢得对他人的控制,他也希望将控制交给某些更高的力量,这个力量可能会伪装成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抽象的想法。2.破坏:虽然这看起来有点象施虐,弗洛姆指出,施虐者希望能赢得对某物的控制,而破坏个性希望摧毁他不能控制的某物。3.服从:当人们潜意识将他们的社会里的常规信念和思想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时,就是这个过程。这样就使他们避免真正的自由思考,因为会产生焦虑。

3.20世纪的自由

弗洛姆分析了纳粹意识形态的特点并且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心理体系已经转变为对依靠新秩序来重树国家自豪感的渴望,并且表现为了纳粹主义。弗洛姆翻译的《我的奋斗》也体现了希特勒有独裁主义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不仅促使他想以更高权威(即天然的统治者民族这一观念)的名义来统治德国,还让他看到了那些没有安全感的、需要一些自豪与肯定的工人阶级的美好前景。弗洛姆暗示,当一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消极自由时,很可能就会屈服于独裁主义政权,但他却明确提出了迄今为止文化演变的结果是不能被抹杀的,并且纳粹主义并没有给世界建立真正的统一。最后,弗洛姆调查研究了民主与自由。他提倡现代民主与工业化国家,但他仍然强调了如果仅有这些社会提供的外部自由而没有同等的心理自由是不完善的。弗洛姆表明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受显而易见的独裁主义的影响,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仍然受着所谓的“常识、专家意见、广告”这些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就是完全不受约束地自我表达和自主地开展行动,并且要对个人真实的情感进行真实的反应。他的存在论中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活的过程”。但弗洛姆的反对者们怀疑到,如果真像弗洛姆宣称的保持真实的人性就是在与那些和我们共享一个世界的人保持真正的联系的话,我们的世界将是一团糟。

4.现代自由

获得了自由的现代人, 是否就真的“自由”了? 在弗洛姆看来, 现代人的自由实质上已成为一个悖论, 真正的自由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实现过。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基础上, 现代人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桎梏, 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他们依靠自主性, 即独立的思想、行动而生存, 他们发挥着自我的力量, 自由的生活。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竞争的日趋激烈,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愈来愈大, 彼此之间的冷漠、疏远及每个个体独立于“他者”而存在的孤立状态,使获得了自由的现代人产生了极大的失落、孤独与无安全感。这时的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困惑与焦虑。而这种焦虑实则是人类与自然的“脐带” 断裂后, 人类的归属感缺失造成的精神状态。自由与孤独从来就是个体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双重结果,“与自由相伴随的孤独、焦虑、不安, 以及沉重的责任, 会使人产生对原始安全感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恐惧, 于是‘人类产生了要放弃个人独立的冲动, 想要把自己完全隐没在外界中, 藉以克服孤独及无权利的感觉’(弗洛姆《逃避自由》)”

这种放弃自由的心理冲动,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会积淀形成一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这种逃避的方式大体会有两种: 一种是屈从于被领导, 屈服于外在的权威。另一种则是舍己的自动适应, 自觉地丧失自我人格, 强求与外在的一致。前者, 个人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或事结合起来, 以便得到他自身所缺少的力量。其中最明显的企图是服从与支配他人。这种服从与支配的关系, 从心里方面看, 会极端的表现为施虐与受虐的关系;在政治上, 则会表现为一种极权主义的特征, 而法西斯主义的产生, 则是极具这种心理机制的源蒴的。弗洛姆精辟地分析了这类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 其中他独具慧眼地看到了, 无论服从与支配, 都是欲借他者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以实现自我缺失的力量。他还独到地剖析了施虐与受虐的心理基础, 指出他们两个看似对立的存在, 实则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的存在并不是以消灭它的目的物为目的的, 而是主动与被动地共生, 一旦一方被毁灭, 则另一方反而会产生失去的痛苦感。逃避自由的另一种方式, 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个人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的, 抑或说是潜在规则中的“标准人格” , 因此他就会和周围其他人一样, 个体完全消隐在群体之中。这样,个人与世界的差异及矛盾消失了, 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随之消失。个人放弃了他独具的个性, 便不再感到孤独与焦虑, 成为了民主制度下符合“他者”所希望的“无名大众”。这就是现代人的自由的悖论: 人类经过千辛万苦追觅到了自由, 但在现代社会中, 个人化的生活, 孤立化的生存即与外界的融合的关系的断裂, 使人们失去了安全感, 自由却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担, 于是人们又纷纷放弃自由,逃避自由。

三.实现真正自由的方法

1.实现自由的方法:联系。要实现自由,最现实、最稳妥、最科学的方法是借助于外在的力量,即广义上的 联系 只有和这种力量相联系,自由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个体和外界建立联系,可以在心理上避免对自由的恐惧,在现实中又有坚硬的支撑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联系是真正有效的呢?弗洛姆指出,正是人们对各种外在联系的错误选择,导致了极权主义 施虐狂 受虐狂 破坏狂的出现 在这些变态的精神状态中,人们都可以忘却个人的无助和孤独,得到一种暂时的安全感 这种对外力的服从,对于个人而言,不失为一种避免孤独与焦虑的方法

2.实现自由的方法:爱。弗洛姆认为,真正的 多数人的自由的实现,应当依靠 另外一种方法,也是惟一一种有创造性的,结果不是导致无法解决的冲突的方法,就是与人类及自然自动自发地建立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把个人与世界联系起来 其最极致的表现就是爱与创造性的工作 于是,面对自由的两难困境,弗洛姆将解决之道最终归结为极具人文关怀的 爱,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爱 他的希望是,通过爱和创造性的工作,人们用区别于那种以丧失自我为代价的联系的另一种形式,组建出新的 健全的社会

3.实现自由的方法:人的全面的发展用爱和创造性的工作来解决自由的问题,方法显然值得推敲 既然弗洛姆主张通过爱和工作可以得到自由,那么,我们应当考察爱和工作本身是否具有这种能力 在现实中,让人们相信一个资本家爱上一个人,不难;但是如果我们说资产阶级可以抛弃利益,关心爱护工人,彼此成为兄弟,似乎显得矫情和虚伪 如果有人说一个人可以在私人工厂的繁重劳动中自娱自乐,一个艺术家在工作中体会到愉悦,没人否认这种情况;如果说大多数雇佣工人可以在工作中享受到创造的快乐,这就迂腐得有些不近情理了 他显然没有意识到,作为解决自由问题的 爱 创造性的工作本身,就是现实社会的结果,它们是以被决定者的姿态出现的 现实的苦难是宗教的现实基础,人们可以用宗教构建一个世界,但是这和现实的真实改变无关 弗洛姆的 爱 的宗教同样如此 现实中,资本对人性的扭曲,产生了人们对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向往,以及彼此关爱的渴望,弗洛姆的解决方法就是这种渴望的反映 可是,要实现这种平等的爱,关键在于在社会中要有平等的前提 在现实社会中,最大的平等就是

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如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资料都无法占有,我们有何资格说我们可以在他人主导社会资源的情况下,用爱和工作得到自由?因此,这种爱,决定不了什么,相反,主观色彩极重的 爱,被铁的现实所决定 强调 爱 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所用,显然将人的心理领域的解决办法扩大到了现实领域,因而显得苍白无力 马克思认为,到了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时,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社会 恐怕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政治民主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最好的条件,也是实现自由的最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E.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7.[2] E.弗洛姆.爱的艺术[M].孙依依, 译.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86.[3] E.弗洛姆.自为的人弗洛姆文集[M].冯川, 译.北京: 改革出版社, 1997.[4] 任丽杰.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J].理论观察.2007.[5] 刘强,韦娟娟.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的 “逃避自由”

[J].学术探索,2006.

第四篇:逃避随笔作文

逃避随笔作文

逃避随笔作文1

我一辈子都在逃避,逃避面对现实的痛苦和困难,逃避面对自己内心的怯懦和不安。我总是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安逸的世界里,不愿意去面对那些让我不安和不舒服的事物,不愿意去冒险和挑战自己。

我还记得那个夏天,我和一群朋友一起去旅行。旅途中,我们决定去尝试一些冒险的活动,比如跳伞和攀岩。我的朋友们都非常兴奋和激动,但我却感到很不自在。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跳伞的话,会不会摔死?如果我攀岩的.话,会不会摔下来?我感到非常的害怕和不安,我不愿意去面对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我宁愿选择逃避。

在旅途中,我总是选择留在旅馆里,不愿意去参加那些活动和探险。我感到自己很懦弱,不能像我的朋友们一样勇敢和冒险。我也感到自己很孤单,不能和我的朋友们分享那些美好的经历和回忆。

当我回到家中时,我感到非常的空虚和失落。我意识到,我一直在逃避,逃避面对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梦想。我想要成为一个勇敢和自信的人,但我却总是在逃避那些让我不安和不舒服的事物,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终于,我决定改变自己,不再逃避,而是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梦想。我开始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比如学习一门新技能,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和一些新朋友交流和交往。我感到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我也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充实。

之后,我明白了。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和内心,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敢和自信的人。

逃避随笔作文2

学习中,遇到困难,难道应该逃避吗?

同为一人,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选择不同,对两种相似度极高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天壤之别。

例如我,在奥数中遇见行程问题时,因为贪玩而没有复习,在考试后便将自己那一次考得很差的试卷藏起来,编了一个谎话骗父亲说自己考得并不差,事后也没有抽时间补习那一课,一昧地隐瞒。结果在期末的摸底考试中便一蹶不起。

同为行程问题,火车行程问题与普通的行程问题相差无几,我上课时没有听懂,一回家便缠着父亲问这问那。本以为会与普通行程问题的考试成绩差不多,却没想到自己会名列前茅。

同样的知识,考试成绩却是天壤之别,这说明了什么?

有的人面对困难,不思进取,屈服于恶劣的环境中,他们也许会有暂时的安宁,暂时的`成就,暂时的幸福,可这最终不是长久的。纸包不住火,等一切都露馅儿了,等一切梦都醒了,才后悔。可惜,为时已晚,一旦落下了,就得花更多时间去捡回来,到那时,早就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有的人,在困难中,永不屈服,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去学习。在风雨中后,变早已拥有了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短暂的,而是长久地拥有;这种成绩不是虚假的而是真实的。这种信服是真实的而不是靠考场上的作弊而换来的;这种学习能力不是吹嘘的,是别人跳不出漏洞来的。

同龄的人,幸福的长久却是不一样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逃避是人的基因中所有的,但逃避却不是人应该拥有的行为。学习中遇见困难,多数人都会选择逃避,只有做那少数的人才能鹤立鸡群,才能脱颖而出。只有那样,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成就。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到底应该逃避还是面对呢?我想认真耕耘的结果才是开心的吧!

第五篇:《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十三 EscapeFromFreedom

来自医学心理学的作业,同时也是自己很想整理的读书笔记,稍作修改。

你向往自由吗?

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向往自由的,希望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但是这个建立在经验上的“公论”真的是正确的吗?

很遗憾,这个“公论”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真正的自由,或者说他们都只是“叶公好龙”式的向往自由而已。当他们遇到了真正决定性的时刻——我是否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的时候,就当下而言,许多人做出了放弃自由的决定。

这就是所谓的“自由逃避机制”。

在阐释这个机制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个有关命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自由”的问题,那就是成为人们经验的自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扎根在人生命之中的天性?亦或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圣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亚当,夏娃偷吃了上帝的“智慧之果”的故事。在美好的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的生物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上帝的“培养皿”里。他们无忧无虑,甚至没有一点自我意识,他们就是这个“培养皿”的有机的一部分。但是在伊甸园里有一株生长着能分辨善恶的智慧之树。在蛇的诱惑下,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并且欺骗亚当一同吃下了“智慧之果”。、这个果实让人类从此和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不在把自身视作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自由的一部分(就逻辑而言,这个地方使用自由一词似乎有些不妥,但是自由应该是最好的词汇了。)。

于是人类开始拥有了自由的概念和意识。

《圣经》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与自由的基本关系。人类逃脱了伊甸园“培养皿”的束缚,他获得的一定意义上的自由,我把它定义为消极自由,但是这不是真正的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指:人得以摆脱束缚,无拘无束。积极自由是指:人能自由地发展。

亚当和夏娃离开了伊甸园,并且再也回不到那个“美好的”伊甸园,他们获得了自由,但是却对自身的渺小感到了恐惧,对自身的前途感到了迷茫,他们开始有了羞耻之心,用树叶做了衣服,开始意识到了人与人的不同,开始感觉到了自身的存在。

想想一个小婴儿,她会从降生,成长,到老去,死亡。她的人生过程就像《圣经》中的亚当夏娃——她的始祖一样。她在刚刚降生的时候,就像一只小兽,和世界上其他的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无比地眷恋生养她的父母,仿佛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纽带联系着她和她的世界(也包括了她的父母。)。她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她看来,这世界的其他人和她自身没有任何区别。

直到有一天,也许是清晨,她突然醒来,审视着自己的身体,摇晃着手指,突然就笑着说:“嘿,瞧你自己,这手指,也就是这样罢了,不难看,但是也没有别人好看。”

就在这个清晨,她开始和自己降生以来的“初始纽带”渐渐分离,和这个世界的其他东西分离开了,于是她就有了自我意识。

于是我们可以知道:自由是人的成长的必然产物,它同时也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但是,人们在获得自由之后,往往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想的一样,开始变成更加伟大而有力量。很多时候,获得自由的人恰恰对自身产生了焦虑,而开始质疑这种自由本身的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这个原因是很简单的,在人类获得自我意识和自由之初,人类通过“始发纽带”和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始发纽带”给予了人类安全感和人生导向,它们使人类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精神的“伊甸园”里。但是当人类开始成长并且斩断了这些“始发纽带”之后,人类的力量可能并没有随之而变得强大,这种安全感和力量变化的不平衡,导致人类开始变得焦虑。人类便开始质疑自由的存在意义,有的人便开始逃避自由。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以便接下来的讨论:

以前文的小女孩为例,随着她的生长发育,并且伴随着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有意无意间,她逐渐开始斩断自己的“始发纽带”,从而拥有了自我意识和自由。

但是当她斩断了这些给予她安全和导向的纽带之后,她必然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穷的孤独,同时在人类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无法使他获得足够的力量使她强大到足以抵抗这些孤独的侵袭,于是她产生疑惑:究竟是忍受着孤独,继续在个性化和自由化的道路上前进亦或是选择放弃个人的独特性,臣服并且回到这个世界的怀抱中去?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初始纽带”一旦切断便无法修复,人类是回不到自己原来的“伊甸园”中的。这个命题的阐释显而易见,我们不再讨论。

所以,在现实中,人们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人能够忍受孤独,继续在个性化的道路上前进,但是也有的人选择逃避自由,建立了新的纽带关系。

在上个世纪,德国法西斯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在欧洲大陆兴风作浪,成千上万的人为了高贵的“日耳曼民族”献出了自己的自由,这其实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四百年的宗教信仰被破除,人们忽然之间获得的前所未有的自由,自身却缺乏了足够的力量,于是大家疯狂地逃避自由,和德国法西斯建立了新的纽带关系,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我相信只要拥有基本的分辨是非的能力的人都能明白如何选择是积极的,如何选择是消极的。那么如果我们选择忍受孤独,继续在个性化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埃里希·弗洛姆给我们的答案是:爱,以及创造。是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发展,健全自身独特的个性,自我,最终实现自身的潜能。

补充:

原来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现在想来,当代社会越发关注“自由”命题,应该也是有许许多多的现世的因素,姑且妄言一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社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很显然,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必须以人和人之间的漠不关心为基础。狗则,任何一个就会寸步难行,无法完成其经济任务——相互斗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放弃了从内心追求真正的自我,人体验到的是自己,像是在市场上待售的商品,他的目的不过是在市场上成功地拍卖自己并获得好价钱。人们过度热衷于追逐物质财富,迷恋于感官享受,就陷入了精神的贫乏。弗洛姆概括道:“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经济的自由,可是精神上,20世纪似乎比19世纪病的更加严重。”

参考文献:

[1] E.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7.[2] E.弗洛姆.爱的艺术[M].孙依依, 译.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86.[3] 刘强,韦娟娟.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4]百度文库:关于自由的探讨—读《逃避自由》后感

下载关于逃避的名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逃避的名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逃避的唯美句子

    关于逃避的唯美句子 关于逃避的唯美句子1 1、那是你在逃避,只要你跑的够快,孤单就抓不住你。但有一天你会累的跑不动,孤单不会,它迟早会追上你。2、你说你最近爱上了旅行,我知道......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原创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要理解《逃避自由》和弗洛姆在书中的思想,我们必须先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本书的作者——弗洛姆(1900—1980),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战期间......

    弗洛姆《逃避自由》读后感

    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似乎历来是人们的本能之一,在现代却成了人们的本能之一,弗洛姆《逃避自由》读后感。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

    (一)前提假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一种修正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氏在这个问题上修正综......

    读《守望·逃避》有感

    读《守望·逃避》有感江苏省宜兴市洋溪小学六(2) 许威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困难等待着我们,当困难来临时,我们不该选择逃避,因为那样只会表现出你的胆小怕事,从而表明你是一......

    选择逃避的说说

    选择逃避的说说 选择逃避的说说1 1、冥冥之中,有人前来,有人离去,结局早已写好,只是你我不知。2、因为伤痛所以选择逃避,或许我对你来说什么也不是,但是我只希望你能过的幸福就足......

    逃避清扫卫生检讨书范文

    没有打扫卫生检讨书500字 1、逃避打扫卫生的的检讨书尊敬的班主任老师: 关于我缺席打扫卫生的行为,在此我向您做最深刻的检讨,以反省我的过错,请求你的原谅。 本次大扫除期间,......

    逃避自由读后感范文合集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他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