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来源的故事范文

时间:2019-05-15 14:2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春节的来源的故事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春节的来源的故事范文》。

第一篇:关于春节的来源的故事范文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那么我们的春节是怎么来的呢?相关的来源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春节的来源的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春节的来源的故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春节拜年的来源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拜年与忌门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民国后至现在,亲友间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事间互访,以及团拜、宴会、晚会、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拜年注意事项:

要注意衣着整洁。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拜年的时间选择要妥当。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

1、最好穿新衣,以暖色为主,红色更佳,不仅渲染喜庆,还带着传统意义上的趋吉避邪的意思。忌讳穿一身黑或一身白。

2、着新装的同时,别忘了理发,俗语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拜年时,必须将头发收拾干净整洁。

3、登门拜年时间别太早,礼尚往来已经不是越早越好,保证别人的休息,找好适当拜访时间非常重要。

4、家里拜年时,忌说不吉利的话,像什么死啊、病啊的,不要过分渲染不好的事情,什么离婚啊、谁谁有病了等等。

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吉利话要说得适宜。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信口开河,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举止、姿态要文明。

第二篇:春节的来源故事

导语:铛 铛 铛!新年的钟声敲起来了。过年了!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那么你了解春节的由来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春节的来源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春节传说之驱赶年兽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第三篇:春节的来源

一、惠州春节习俗

惠城-春节

入年关腊月二十三开始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忙碌,备新碗箸、新衣、年货,打米糕、蒸年糕、炸糖环、炒花生等。80年代中期,花市逐年兴盛,品种繁多,市民春节前逛花市,多选红金桔,取大吉大利之意,其次选菊花、水仙、芍药、富贵竹以及折枝的桃花之类。年前,家家搞卫生、理发、拆洗被褥和擦拭器皿,以示辞旧迎新。除夕之日或前一日,家家户户都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等。民国时期,连桌椅、米缸、水缸也贴上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惠州有祭灶的习俗,当天晚上,灶上供着汤圆、清茶、大桔,还竖起两条带顶叶的甘蔗,点燃香烛拜谢灶神并烧化黄纸奏疏,其意是请灶神吃饱喝足后,上天奏好事,俗称“送灶主阿公上天”。旧有“军三民四”说法,即军队、官家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居民则在二十四祭灶,有民国时期流传的民谣为证:“腊月二十四,祭灶烧黄纸。只鸡与斗酒,为荐神甘旨。猪肉煮茨菇,鲜鱼焖豆豉。生菜卷香肴,冷欲痹牙齿。终身生意恶,未敢动食指。灶神应明鉴,祐我好生理。更借一帆风,明朝到派尾。”实际上,惠州城基本上是二十三日祭灶,近郊则多在二十四日祭灶。除夕,灶上贴上新的“五龙灶君神位”,两侧有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或是“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并供着三牲(鸡、鱼、猪肉),点燃香烛祭拜,焚烧纸宝,请灶君入位,称为“接灶主阿公下地”。50年代以后,此俗渐少,但至今仍未绝迹,祭拜者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妇人。

吃团圆饭年三十晚,杀鸡杀鸭,全家人用大桔皮烧水洗澡,换穿新衣,用三牲祭拜天地、祖宗,接灶君,外出工作的儿女大多数得赶回家过年,吃团圆饭,一般要在下午6时才开餐。饭后,小孩逛街,80年代始,一般都是合家欢看“新春大联欢”电视节目,合家守岁,直至深夜。

开门炮守岁至凌晨,各家各户点燃鞭炮,俗称“开门炮”。1978年以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放鞭炮,庆新春的情景更加热烈。时钟敲响12点,即点燃鞭炮,有的人为了“抢头炮”,提前十几二十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4时多,鞭炮又陆续响起来,天亮方止。初一早上,各家门口和大街小巷都铺满炸碎的炮竹红纸,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气氛。

拜年此习俗古已有之。拜年时间从年初一始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旧时上门拜年大多拿传统食品馈赠,与亲朋好友见面便拱手相迎,说些好话,给小孩封“利是”。小孩逗“利是”时要讨口彩,要说“恭喜发财”、“新年好”等祝辞。新中国成立后兴起集体团拜,80年代,时兴醒狮队向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拜年,并专场舞狮、舞拳。年初一至初二,多数人都上街或走访亲戚朋友,互相拜年。旧俗年初一至初三不留客吃饭,传说会把主家吃穷。年初四后,亲戚朋友才互相探亲宴请。

过年旧时年初一午餐只吃斋菜,忌食鱼肉,煮菜只能用植物油。基本菜式,有木耳、冬菇、腐竹、油豆腐、金针、发菜、咸菜(称长命菜),还有津丝,不折断、越长越好,以示长寿。现在部分居民仍然如此,但多数不吃斋,而是斋荤并用。年初一还有不洒扫、不洗澡的习俗,民间谓“初一尘,是人神;扫去初一尘,人就没精神”。清代以前,不洒扫、不洗澡之习要延至年初四;民国时期,由于年初三要送穷,不洒扫、不洗澡习俗一般只延续年初

一、初二两天,以年初一最为讲究;50、60年代后,年初一不洒扫、不洗澡之习依然延续,但年初二起就不多讲究。

开年年初二俗称“开年”,上午餐叫“开年饭”,最丰盛。每家都有白切鸡、茨菇、猪肉、炸鲜鱼或煮甜酸,炒“上水”(指鸡杂、猪杂)等。做生意人的家庭,开年饭用的鲜鱼一定要生鲤鱼和生菜,意即生意兴隆。1949年前,开年饭大多数在早上二时左右开始,吃了才天亮,如今一般则在上午10点钟前吃开年饭。

送穷将新春积聚的垃圾倒掉,谓之送穷。民间传统多在初五这天送穷,但民国以后,初三送穷逐渐风行。

人日民间称“初七是人日”,人日即人的生日,惠州习俗规定此日不能骂人,不能打人。这天虽然庆祝形式不多,规模不大,但向有“初七大过年初一”的说法。

舞龙舞狮惠州民间习惯在春节喜庆之时舞龙舞狮,一般年前到元妙观“开眼”、抢青,然后开始舞龙舞狮,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明清时期和民国初期最为兴盛。民间所舞的龙和狮均是自己扎造,以街(村)为单位自发组织队伍。舞龙时,由一人擎彩珠引路,一人舞龙头,十多人舞龙身龙尾;动作包括行龙、穿龙架、跳龙门、打龙饼、卧龙,随后有“猎龙公”和“派龙贴”。除了舞龙外,还伴有舞凤、舞狮、舞鳌鱼、舞杂水等,出龙时,按路程牌、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鳌鱼、凤、狮、杂水为序,最后为龙,一路鼓乐不断,龙飞凤舞。舞狮时,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随后,之后是锣鼓镲钹,最后是持刀棍矛等兵器的武术队;动作有行进、瞌睡、抓痒、登高抢青、抢炮仗等,鼓点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声鼓节奏。

二、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深山密林之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仍在“啪啪”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三、守岁的来源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

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四、春节的习俗

第四篇:春节来源传说150字

关于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下面的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但是“年”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大年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春节于是成为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第五篇:初中生描写春节的作文春节的“来源”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初中生描写春节的作文:

春节的“来源”

一直以来,我们就约定俗成的说春节和过年,最开始春节和年的概念是来源于农业,所谓经验来源于生活,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是以种植农业为主,所以流传至今的一些习俗大多都是源于种植农业的经验,春节和年的概念就是从中衍生出来的。

很久以前,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之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的时候人们创造了夏历,当时是以月亮圆缺的周期来确定月的时间段,一年就划分为十二个月。

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下载关于春节的来源的故事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春节的来源的故事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节传统文化故事

    导语: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那你知道春节传统文化故事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

    春节美德故事

    做一名有美德的人才是大家尊重的人,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下春节美德故事吧,希望大家喜欢!春节美德故事1在我们的身边,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品德,既是......

    春节里的故事

    春节里的故事 湖南安化县思游中学103班:海霞 指导老师:胡献平 寒假是美妙的。那一串串寒假里的故事犹如一盏盏闪亮的灯笼,闪烁在我记忆的屏幕上。别致的年夜饭 过年啦,那股高......

    春节相关诗词故事

    朝代歌诀编辑 第一种 [大陆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关于春节的故事

    周一节目 节目片花:你说,我说,大家说;谈谈国事天下事,说说校园新鲜事,聊聊你我身边事,有事,大家说! 大家好,这里是FM75.4兆赫,河南科技学院广播电台,今天是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农历一月......

    春节美德故事征文

    春节美德故事征文 《学校专刊》刊登了我市评选出的10名“美德少年”和他们的感人事迹。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动着我,不过我今天为朋友们介绍的这位大哥哥的事迹也很感人,......

    春节老人的故事

    关于春节,追根溯源,绝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

    春节习俗故事(5篇)

    春节习俗故事 “春节”的起源 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