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类的论文

时间:2019-05-15 14:1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类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类的论文》。

第一篇:心理学类的论文

心理学在各个领域都是应用十分广泛的,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心理学类的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心理学类的论文

1摘要:从当今的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向来分析,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建立内心的精神层面的教育方式是社会对如今高等院校主流的要求,一定要实现对以往心理专业教育方式中,对于一些情况矫枉过正的行为的抛弃,从把高等院校学生正面素质的建立这一方面当成学校工作中的重点了,来建立改良教育的工作过程,努力帮助高校学生深入开发本身的潜力。这篇文章利用正面的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来分析这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和以往的心理专业的教育模式两者间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产生的影响等,同时对建立改良心理专业培训系统提出一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价值;对比;构建;人格

一、音乐

我国教育机构所公布的《有关加强一般大学中学生精神心理层面健全教育任务的建议》一文中重点指出“强化高校在校学生的精神思想健全教育任务是如今在这个时代中一定要整体落实的党提出的教育方案,同时也是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的关键措施,是完成加速高校在校学生整体进步的关键通道,尤其是高等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任务的关键构成成分。”能够看出来,发展新型的心理专业方面的教育方式对于高校在校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健全依旧是重点教育任务,是非常关键的。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析

第一,拥有正面向上的心理专业的内容。积极心理专业指出,一个个体内心的心理素养并不会给这个恶人自身带来任何额外的能力或技能,然而当内心产生问题的时候,也会促使着人们去改掉自身的缺点,深挖所拥有的无穷的潜力,今儿完成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来完成对更加完美的自己的要求。我们能够这样说,具有正能量的积极心里专业可以激活人们内心拥有的无限的潜力,促使人们不断进步来获得更上一层楼的生活质量。根据相关信息能够看出,在人的大脑中,仅仅有百分之五的脑细胞得到了开发,依然有绝大部分的脑细胞还没有得到有效使用,这证明人们进步发展的未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从正面心理专业的眼光来观察人的话,人们在社会中以个体存在时,一个一个的都拥有自身独有的美好的素质,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钻研含有正能量的心理专业,把相关知识和所学习到的运用到对自己品德素养的培养上,使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第二,积极心理专业的内容。积极心理专业包含的内容可谓是森罗万象,同时需要从许多不同的层面来分析看待这个专业牵扯的到的情况。首先是正面向上的品质,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道教的书中都把智慧,仁德,勇气,公平,自省,出众几种道德品质糅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同时指出这些品德都是人们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表现,类似于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诚信,包容,有趣诙谐等这些品德则属于上述集中品德中衍生发展出来的,这些衍生的属性同样也为人们的发展发挥了正面的作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构建

第一,为大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开始是教育任务中内核部分的明确,当代的社会空间为高等学校学生带来的是没有条条框框舒服的,能够顺其自然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学生带给了自主化的选择方案,能够自定义自身的发展,但是这种多样性和自主性也导致了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可控,假如高校学生的水平和愿望都很明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遭遇挫折,这说明他在最初也许是一个情绪悲观的学生,因此证明内心情绪是正面向上还是消极停滞的,对一个学生前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然后就是明确教育培训的个体是谁,针对高校学生建立的心理专业的培训目标理所当然是在校的学生,这就和以往的心理培训方式不同,以往只是选取极个别学生进行培训,这就有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情绪。第二,从教育内容塑造和强化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情绪。上边曾经指出,正面的心理专业糅合了几种主要的道德品质,也衍生出来了二十余种道德品质的具体细化,因此高等学校心理健全的培训需要适当培养这些品质,并且擅长去观察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品质,用正面的角度来观察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身上产生的心理状况,利用激励的方法来和内心产生问题的学生交流,让他们慢慢放下心中的隔阂,敞开心扉向老师请教,为这些学生设定好以后的发展道路,保证他们内心的健全。然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具有相当水平的教育意义,由于不少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所具备的品德是难以察觉到的,这并非他们没有过人之处,没有本身的特点,只是因为他们并不会去可以展示这些品德,如此也许会导致高等学校的学生习惯了长久以来的隐忍,最终导致自身的特点和内心的思想慢慢流失。第三,构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再者就是自助式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来自于大学生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他通过外部环境来改善被训练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化他们的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极大提升。利用网站论坛、舞台演出、文字报刊等等传播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信息,这些心理健康信息的传播都能激发对大学生的心理暗示,起到一定的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影响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院校应当为这件事负责,主动挑起完成重要社会任务的担子,为在校学生健全内心品质方面带来更大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这个任务,选择建立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手段来开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内心的潜力,表扬他们内心的长处,激励他们进步,可以彻底实现积极心理专业对于当代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为他们健全的内心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

心理学类的论文

2[摘要]积极同伴报告是行为培养与矫正领域中同伴干预模式的一种。其核心内容为教育者在日常教育情境中融入鼓励学生相互发现并“报告”同伴良好行为的环节,以期实现减少学生不良行为、提升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目标。基于对该种干预方法的理论基础、一般实施步骤、实证研究成果等的梳理,建议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引入积极同伴报告策略。

[关键词]积极同伴报告;学校心理学;行为干预

一、积极同伴报告策略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积极同伴报告(positivepeerreport)是一种适用于班级环境的行为干预策略。其主要内容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纳入鼓励学生相互发现并“报告”同伴良好行为的环节,以期实现改善学生行为的教育目标。该种干预方法并不特别指向某一类特殊问题,它是可应用于多种问题情境的常规教育手段。该策略之所以能够改善学生行为,其核心机制在于Skinner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强化、替代强化对于个体行为的意义。依照Skinner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是个体学习的根本条件;当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够在环境之中得到强化,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即会提升。依照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强化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如果个体观察到其他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够为其带来强化,“学习”依然可能产生。因此,如果教师期望学生更多地表现出良好行为,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强化学生的适宜行为”。然而,日常教学实践中,多方面因素显著阻碍了教师敏感觉察学生的积极行为并及时做出强化。首先,从可行性而言,教师的精力有限,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学生行为必定是有限的。特别是,学生的很多积极行为仅发生于同伴互动之中(如借给同学文具、安慰同学的消极情绪等等),教师在场的机会并不多。第二,一般说来,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会给班级日常教学互动带来困扰,教师会很自然地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应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强化良好行为。最后,从教育观念而言,很多教师会认为,表现良好是学生应该做到的,不应再受到额外的关注与奖励。然而,长期忽视对于学生良好行为的积极肯定可能导致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不为教师所重视的错误观念。学生是成长之中的个体,生活中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特别是偶然发生的良好行为如能获得及时的肯定与强化,其意义不言而喻。积极同伴报告策略,即是通过设置让学生相互发现并报告班级内良好行为的方式,让班级内的良好行为能够更大程度地获得强化,从而得以巩固与保持。在这一策略的使用过程中,学生良好行为所获得的强化即是来自同伴的肯定与报告,以及与此相伴随的全班范围内(包括教师)的关注与赞扬。同时,由于这一强化过程是在班级内公开的,因而对于其他同学而言,该过程可视为“替代强化”。强化之外,研究者们也从其他角度给出了积极同伴报告影响学生行为的作用机制。首先是班级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的改变。当发现并报告同学的良好行为在班级内得到明确鼓励并成为一种氛围时,班级成员在互动过程中会更多感知到对方积极面而不是消极面,愤怒、敌意等不良情绪会自然消减,有助于和谐同伴关系的形成;同时,当学生们感知到教师不再密切关注自己是否犯错并给出惩罚,师生关系亦会随之改善。第二,班级范围内的积极同伴报告,能够让教师和同学更多地发现班级内不太受欢迎或是被忽视的同学的积极面,有助于这些同学在班级内消极印象的改变;同时,这一部分学生往往也是在班级内获得较少赞扬或关注的一部分,由积极同伴报告所带来的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也有助于这些学生提升对自我的积极认识。第三,当实施积极同伴报告策略时,教师为了促进大家的积极报告行为,往往会设置一个期望班级达到的积极报告项目数,预先告知学生如果班级达到了这个数目,即可获得一次面向全班的奖励(如奖励零食,组织一次披萨聚会,安排一次出游等等)。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有机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能够有效促进班级同学的合作,减弱竞争。

二、积极同伴报告策略的应用实践

(一)积极同伴报告策略的应用源起

最早将积极同伴报告运用于儿童行为干预的是1976年Grieger,Kaufman和Grieger的一项研究。该研究的对象为两个学前班的学生,干预措施为老师们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安排出大约十分钟的“分享时间”,让学生们相互提名谁在游戏活动时间对自己非常友好。在干预最初阶段,被同伴提名儿童可获得贴画奖励,但之后,被提名儿童不再获得物质奖励。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实施后,学生们在自由玩耍时间段的攻击行为显著减少,合作游戏显著增加。“积极同伴报告”这一概念的正式出现则是在Ervin,Miller和Friman等人1996年的一项研究中。该研究在一所问题青少年之家中展开,聚焦一名社会技能缺乏、遭遇同伴拒绝的13岁初中女孩Alice。这一研究的主要干预手段是,教师鼓励班级全体同学积极发现并报告Alice以及另外两名同学(这两名同学并非干预对象,只是为了避免Alice感觉自己过于特殊而刻意做出的安排)的良好行为。干预期间,老师将每天数学课的最后5分钟留出,用于大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所发现的Alice和其他两名同学的积极表现。如果老师认为哪位同学的分享真诚且具体,这位同学就可获得一定积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换取强化物)。积极同伴报告显著提升了Alice在数学课上与同伴互动的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Alice的同伴评定分数。上世纪90年代,是“学校环境中的积极行为支持”(school-widepositivebehaviorsupport)这一植根行为科学,强调通过积极创设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支持性环境,促进全体学生良好发展的学校心理学工作模式在美国教育界逐步兴起和发展的时期。p307~326“积极同伴报告”这一行为干预策略在目标和理念上都恰与积极行为支持相契合。因此,该策略逐步成为美国众多中小学校实行积极行为支持干预模式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美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基于该种干预策略的实证研究也争相涌现。

(二)积极同伴报告与个体行为的改善

承接Ervin等人的工作,早期将积极同伴报告运用于个体行为改善的干预实践都在针对问题青少年的特殊机构中展开。如Bowers,McGinnis,Ervin和Friman等以一名为同伴拒绝,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攻击、撒谎、盗窃等问题行为的15岁男孩Mark为干预对象。在连续12天的干预时间段中,让大家报告自己所观察到的Mark的积极行为,Mark也可报告自己的积极行为。所有针对Mark的积极报告都可换取积分。研究结果显示,Mark的问题行为发生率显著减少,每天固定时间段内的同伴积极互动显著提升,同伴评定分数也有了明显改善。类似地,Jones,Young和Friman,Bowers,Woods,Carlyon和Friman也通过积极同伴报告,有效降低了干预对象的问题行为水平。不过,在积极同伴报告的具体实施上,这两项研究与前述Ervin等人和Bowers等人的干预研究稍有不同。即,教师并不特别将几位干预对象凸显出来,作为积极同伴报告的指向对象。教师的做法是,告诉班级同学班级内将开展积极同伴报告的活动,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段内,期望大家踊跃报告自己所发现的“班级之星”的良好行为;“班级之星”每周轮换,由老师预先确定。Jones等人的研究启发了后续研究者在以个别学生作为干预对象时,为避免由干预对象在学生群体中凸显出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教师将采取让班级同学轮流作为积极同伴报告聚焦对象的做法。通常,为提升大家参与积极同伴报告活动的热情,教师们会赋予每周或每天积极报告的聚焦对象一个有吸引力的名字,如上述的“班级之星”,以及“最具潜力之星”和适用于较小年龄群体的“蜂皇/蜂后”等等。之后,研究者们开始将积极同伴报告策略运用于普通学校环境中个别学生行为的改善。例如,通过实施该策略,Smith,Simon和Bramlett等人有效促进了一所普通幼儿园中3名同伴拒绝儿童的同伴互动与同伴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在将积极同伴报告应用于普通学校环境时,部分研究者聚焦于一种特定的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社交退缩。社交退缩儿童青少年不能自如地发起和维持同伴互动,在有同伴在场的情境中,仍然会持续地表现出各种形式的独自活动。Morzon和Jones的研究表明,积极同伴报告能够显著提升小学阶段社交退缩儿童的日常同伴互动水平。Nelson,Caldarella,Young和Webb的干预则指向青少年阶段的社交退缩个体。Nelson等人研究的一个特别之处是,他们考虑到在普通中学当中,青少年相互间公开的言语表扬可能带来不适,因而改变了传统的积极同伴报告方式。该项干预中,同伴间的积极报告以同伴表扬便签(peerpraisenote)的方式进行。即,教师预先给学生准备一些便签,让学生们在便签上写下他们所观察到的班级同学的良好行为,然后再将便签分发给各位同学。当全班的表扬便签积累到一定数目,即可获得一次强化。

(三)积极同伴报告与班级整体氛围的改变

在1976年Grieger等人的开创性工作之后,再度将整个班级作为积极同伴报告策略干预对象的,是Skin-ner等人2000年在一个小学四年级,以及Cashwell,Skinner和Smith在一个小学二年级开展的研究。不过这两项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呼吁学校教育之中,教师不应鼓励学生相互揭发不良行为,而是应转而鼓励学生相互发现良好行为。因此,这两项研究并没有考察在实施积极同伴报告之后,班级学生行为在整体上是否发生了改变。他们的基本干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积极同伴报告项目数量上的目标,鼓励大家将自己所发现的班级同学的积极行为写下来,放进教室的一个公共盒子中,如果收到的积极报告条目达到了预设目标,全班即可获得一次奖励。数据显示,如果教师为学生的积极同伴报告行为给予强化,则学生会报告较多的同伴良好行为;而当教师不为学生的积极同伴报告予以强化,则学生相互间的积极报告数目会降至非常低的水平。这两项研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实施积极同伴报告,其核心目标应在于学生良好行为的提升。如果干预工作只是带来了学生相互间积极报告数量的改变,其意义值得质疑。直至2007年,Morris和Jones的研究才在Grieger等人之后,再度验证了积极同伴报告策略对于班级整体行为改变的作用。该研究以某小学的两个三年级班级为干预对象。积极同伴报告策略的实施方式为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段内,老师向全班学生发放印有数字的卡片。随后,老师会通过一个转盘随机确定出一个数字,所持卡片印有该数字的同学则按照卡片上的要求给出积极同伴报告。卡片上的要求可能是“说出卡片上数字比你大的一位同学所做过的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或是“说出老师指定的一位同学所做过的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等等。如果老师认为某位同学给出了一个恰当的表扬,那么这位同学以及该表扬所指向的同学都可获得一颗糖果或一张贴画作为奖励。研究结果显示,每天15分钟左右的积极同伴报告显著降低了班级重要负性事件(如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偷窃、说脏话等)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了由同伴评定所确定的遭遇同伴拒绝的学生人数。Cihak等人借鉴了Skinner等人研究中让学生们填写积极报告单,并预设一个班级总体积极报告数量目标,当班级达到该目标即给予全班一次奖励的做法。但同时,该研究保留了传统积极同伴报告策略中“公开”积极报告内容的环节。具体而言,该研究中,教师会在班级内宣读收集上来的积极报告单并告知大家积极报告单的总体数目。在因变量的设置上,在积极同伴报告的数量之外,该研究也纳入了班级不良行为发生率(如未经教师允许离开座位、在应保持安静的时候讲话等等)。这一针对某小学三年级班级的研究报告了理想的干预效果。Lambert,Tingstrom,Sterling,Du-frene和Lynne在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和五年级中重复了Cihak等人的干预过程。对于干预效果的检验,这一研究有两点相对于以往研究的改进。一是不仅考察了不良行为发生率在干预前后的变化,也考察了良好行为(如听从老师指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等)发生率在干预前后的变化;二是该研究首次于干预活动结束之后间隔一定时间(在该研究中为2周),跟进了干预效果的检验。来自观察数据的分析支持了干预工作的有效性。近期一项研究中,McHugh等人以三个小学低年级班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为干预对象,实施积极同伴报告。这一研究中的积极同伴报告也采取让学生填写积极报告单的方式。教师不会宣读所有报告单内容,但会随机选择部分报告单在班内宣读。为了让学生及时获得奖励,教师会设置一个较低的、估计班级同学当天即可达到的积极报告数量总目标,当学生们达到这一目标,即给予强化(小的物质奖励或额外的自由活动时间等)。在研究设计上,该研究也有两点值得关注之处。第一,该研究是对积极同伴报告对于学生良好学业行为(如安静阅读,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认真完成作业等等)影响的首次考察;第二,该研究同时检验了在实行积极同伴报告之后,班级整体行为的变化以及不良行为水平高于一般同学的个别学生行为的改善,给出了积极同伴报告可在个别学生和班级整体两个层面同时产生积极效应的直接证据。

三、积极同伴报告策略的一般实施步骤

结合不同的问题与情境,基于积极同伴报告策略的干预实践不会完全相同。但总体而言,该策略的实施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步骤。

(一)步骤1:确定干预问题与干预对象确定干预问题与干预对象,即厘清期望该策略的实施,带来学生什么行为的改变,以及干预工作关注的焦点,是个别学生行为的改善,还是班级整体的变化。

(二)步骤2:确定评估干预效果的量化指标为实现对干预工作有效性的检验,应预先依据干预目标,确定出评估干预效果的量化指标。举例如,Lambert等的研究检验了同伴报告对于学生不良行为(disruptivebehavior)的干预作用。该研究中,研究者明确将不良行为界定为以下行为中的任何一种:

(1)未经允许离开座位,指学生的腿部与臀部没有任何部分接触座位,包括未经允许的站立与走动;

(2)不恰当的言语行为,指学生发出任何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出声活动,如交谈、喊叫、哼哼或唱歌等;

(3)从事任何与当前任务无关的身体活动或运动,如玩东西、扔东西、敲打桌子或其他东西等。该研究评估干预效果的指标之一即干预前后每天20分钟的观察时段,学生发生以上行为的频率。

(三)步骤3:学生行为的前测干预工作开始前,各项观测指标均需获得基线数据。由于学生行为表现并不总是非常稳定,因此对基线数据的测量也需持续一定时间,以获得关于学生行为在干预前处于何种水平的相对准确的认识。

(四)步骤4:就如何开展积极同伴报告对学生进行培训教师需要安排一个单独的时间单元告知学生班级内将会开展积极同伴报告活动,并培训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积极同伴报告。如在Morrison和Jones的研究中,为确保每位同学都准确掌握积极同伴报告的方法,教师会将积极同伴报告的基本步骤印制在卡片上发给大家。Morrsion等人所确定的基本步骤是:(1)看着某位同学;(2)微笑;(3)说出这位同学的良好行为;(4)说出类似于“你做得真棒!”等赞扬性话语。尽管并不是每一项研究都为学生归纳了这样明确的步骤,但关于什么样的积极报告是适宜的积极报告(无论是口头报告还是手写形式的报告),基本的共识是要做到“具体,直接,真诚”。即,给出积极报告的同学应真诚且明确地说出哪一位同学做了哪一件具体的事情,让他/她觉得很欣赏。培训时间段内,教师应给出若干实例(包括正例和反例),让学生们切实理解什么样的“报告”是适宜的积极报告,什么样的“报告”是不适宜的。一些研究还会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如何给出适宜的积极报告。同时,教师还需告知学生班级内开展该项活动的具体流程。比如,每天的什么时间集中进行积极同伴报告,是口头报告还是填写在教师发放的便签上,积极报告的对象如何确定等等。为了促进大家参与积极报告活动的积极性,教师需要为班级预设一个期望达到的积极报告项目数,承诺学生当大家给出的积极报告数达到这一目标时,就可获得一次奖励。奖励的确定,一些研究采取由老师确定的方式,一些研究则采取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的方式。

(五)步骤5:积极同伴报告策略的实施培训结束之后,即可正式开始实施积极同伴报告。为保证策略的实施能严格按照预期规划进行,一些研究会让教师预先准备一份干预脚本,每天的干预工作按照脚本依次展开。策略实施期间,需每天记录学生行为指标的变化。

(六)步骤6:干预效果的评估此类干预通常采用单被试研究(single-subjectre-search)中的ABAB设计模式。其中A代表未实施干预的基线阶段,B代表干预实施阶段。干预效果的评估一般通过比较不同阶段目标行为发生频率的变化范围、均值,比较目标行为的变化趋势进行。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强调应通过更为稳健的效应量(effectsize)实现对干预效果的评估。效应量的评估指标有多种,但总体而言,是要实现对A阶段与B阶段非重合数据点(nonoverlappingdata)的评估。这里以最为直观的非重合数据点百分比(percentofnonoverlappingdata,PND)为例进行说明。PND的计算方法为B阶段所有观测数据点中,超过A阶段最高值数据点的个数在B阶段总体数据点中的百分比。PND大于70%,干预效果较为理想;PND在50%~70%之间,干预效果微弱;PND小于50%,则意味着干预没有效果。

四、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引入

积极同伴报告策略的积极意义在我国,目前尚未见有基于该种干预方式的研究出现。基于对该种方法的操作过程与适用性的分析,可以认为将该种策略引入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不仅是可行的,也是一种具有突出积极意义的探索。从该种干预方法所反映的基本理念来看,它主张教育的着眼点应在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呵护与强化,而不是不良行为的甄别与惩罚,这与当前教育界极力主张的“积极教育”的思想是想通的。惩罚通常被看作是基于后果的策略(consequence-basedstrategies),因为它往往实施于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之后。这一教育手段的弊端已多有讨论,在此不再赘述。这里谈谈即便是“预防式的惩罚体系”(proactivepunishmentsystems)也同样并非理想的教育手段。所谓“预防式的惩罚体系”,即教育者为了防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预先制定出各种行为准则,明确告知学生如果出现各类不适宜行为,将会面临怎样的后果。不可否认,此类预防措施有一定效果,但其一个显著弊端是,学生们会发现,即便从事了不被学校许可的行为,但只要不被“发现”,就是安全的。显然,这并不是教育者期望看到的结果。特别是,由于很多不良行为仅发生于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如言语与身体攻击、抢夺同学财物等),一些老师会依赖学生的“告状”而获取关于学生违纪的信息。这一做法的消极意义是多方面的。如果各方学生提供的信息不一致,教师无疑要投入很多时间与精力以探明事实;而如果教师未能成功弄清事实,就可能失去来自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管理者的信任。更重要的是,由于“告状”,那些被攻击的学生还可能遭受更严重的威胁和欺负。因此,不少教育者呼吁,仅仅只是“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与关注。积极同伴报告这一行为干预策略所指向的,正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从可行性来看,该策略经常为研究者们所强调的优势是其投入与获益的对比。具体而言,该策略可以较为自然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干预执行期内,每天所需一般在15分钟左右。特别是,该策略的实施,不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干预技能,普通教师可在专业研究人员的短时培训与指导之下顺利展开干预过程。

五、未来研究展望如前文所述,积极同伴报告策略在美国已有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历史,其对学生良好行为形成的积极意义已得到充分证实。下文从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对未来相关工作的方向提出几点思考。从实证研究而言,首先,该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该策略是否可成功应用于普通学校环境中的中学生群体。由前文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可见,当应用于青少年群体时,相关研究多在为问题青少年专门设置的特殊机构中展开。唯一的例外是Nelson等人针对社交退缩青少年而进行的干预研究。然而实际上,Nelson等人的该项研究也是在一个普通中学之中为问题青少年而设置的特殊班级中进行的。少有将该策略运用于普通青少年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顾虑在该年龄段,相互的肯定与赞扬是否仍然适宜。然而,在任何年龄段,社会赞许都是最有效的强化物之一。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来自同伴的评价可能较其他年龄段更为重要。未来研究应尝试结合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特点,适当改变积极同伴报告的实施形式,检验该策略在青少年阶段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第二,未来研究应尝试将积极同伴报告与其他干预方式相结合,应用于某种特定行为或情绪问题的应对。积极同伴报告并非针对某种特定问题的干预策略,其核心机制在该种方式能够较大程度地实现对学生自然发生的良好行为的强化。然而,如果学生真正缺乏某种社会技能,自发产生教育者期望行为的可能性就非常之低,则单纯依赖于积极同伴报告,干预效果就可能欠佳。因此,如能结合期望应对的学生问题的具体特点,将积极同伴报告与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手段相结合,应能获得更为理想的干预效果。最后,从研究设计上,相对于已有研究,未来研究应特别注意改进的,是对干预效果长期保持性的检验。从实践应用方面看,该策略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班级内长期开展积极同伴报告,学生们对于该活动的兴趣必然降低;而如果仅限于短期内的应用,该策略的实用价值必然受到限制。基于该策略的核心作用机制在于对学生自发良好行为的强化,一个合理的推测是,教师可尝试将积极同伴报告由一种“干预策略”转化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环节。例如,可改变已有干预实践中集中开展积极同伴报告的形式,转而在班级内定期开展该项活动。如,每月设置若干天的“积极同伴报告日”,将积极同伴报告纳入每周班会的固定环节等等。其次,在相关干预实践中,一个默认的环节是,为了促进或者说强化学生相互的积极报告,教师会预设一个期望班级达到的积极报告总数;如果班级达到了这一目标,全班即可获得一次强化。然而,如果学生与教师都将活动的目标与重心放置于积极报告总项目的增多,未免有失偏颇。特别是,随着外部强化物吸引力迅速降低,学生对积极同伴报告的兴趣也会随之迅速降低。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班级实际,发掘其他形式的激励方法,如帮助学生认识积极同伴报告的意义,告知学生积极同伴报告带给班级与个别同学的显著变化等等,应能显著促进积极同伴报告策略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生命力。

第二篇:关于心理学类的论文

心理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学科,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心理学类的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心理学类的论文

1论文摘要:进化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基本理论主要认为心理机制的形成与人类祖先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关。教育解放了人类的体力,促进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促进进化的高效手段。教育公平是人类进化的基础条件,但是进化心理学认为教育不公平只会不断消减而无法根除,因为不公平现象是人类迫于生存压力采取的生存策略。

论文关键词:教育公平;进化心理学;公平

进化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认为心理机制的形成与人类祖先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关,因为这些心理机制有助于人类祖先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因而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教育公平也是永恒的热点问题,进化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呢?如何分析公平现象及教育公平问题呢?在种种不公平、不协调的教育现象背后,进化心理学是如何解释的呢?

一、进化心理学简述

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运用进化生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讨人类心灵的结构和起源。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已经形成形态各异的神经环路(neural circuit)。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神经环路就表现为各种心理机制。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心理机制决定的。没有心理机制,就不可能产生任何行为。依据进化心理学,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复杂的神经环路和相应的心理机制产生、发展的动力源泉。心理机制的物质基础——神经环路的建立有着生存的目的。任何一种神经环路或者心理机制,只要它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就会被自然“选中”,具备这一机制的有机体就比没有这种神经环路或心理机制的有机体有更大的生存机遇。因此,心理机制的形成与人类祖先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关,这些心理机制因为有助于人类祖先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因而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进化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发现、描绘和解释这些心理机制及其特性。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可以简单地介绍为:群体间或者群体内部成员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应对自然选择,胜利者的基因及心理机制被遗传下来,并不断强化得以延续;失败者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因为不能解决面临的适应性生存问题,由此被灭绝,这些失败机制无法被延续从而自然消亡。为此,所有成员不得不尽可能地将自己的DNA最高效传递下去,以最大化减少自己族系灭绝的可能。所以,进化心理学有两个基本的论点:第一,自然选择带给人类的心理机制得以延续;第二,竞争与合作机制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二、教育公平属性及其度量

第一,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的范畴,只有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出现教育公平问题。历史和现实表明,凡是有人群并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必然产生公平问题。社会如果不设置有差别境界而引发竞争,必然缺乏动力源;而有差别却无公平,这种动力源就会枯竭,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在这一前提下,教育公平可以算作为与人类历史永恒的绝对范畴。因为社会在不断演化前进,公平的标准也在不断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个理想,更是一个过程。它只是在人类的不断进化中无限逼近而永远无法终极到达的一个瑰丽的梦想。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自然需要用进化的视角来解释、预测以及控制。

第二,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进入教育领域后带来的新命题,要研究教育公平就需要先厘清公平的定义。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中有关公平的论述不计其数,笔者这里采用周洪宇教授的定义:公平是对利益关系调整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公平的本质是合理性。对合理性的判断因人而异,因此公平是一种观念,是一个心理量,不像物理量可以通过精确测定或逻辑实证推论。公平观人人都有,但是如何让每一个人体会到公平呢?这就必然需要和别人的心理量比较。所以公平观的研究离不开需要心理学,尤其是群体心理学观点的导入,因此比较不同的心理量必须在群体中衡量,否则没有任何意义。而进化心理学为群体心理学心理学补充了新的假说。

三、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

在进化心理学看来,所有的心理机制都源于人类面临的适应性生存问题,在成功解决适应性的生存问题后,该机制被有效遗传下来,应用该机制的行为得到强化,所以产生了如此繁多的心理现象和人类行为。教育是一种人类行为,它的作用是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将人类所有适应性问题的解决经验传导给下一代亲本,以减少下一代亲本在进化中遇见问题而茫然无措的可能,从而有效降低下一代亲本所面临的生存困难的几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类不断进化、推动社会进步与高效发展的活动。由此,这种活动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并不断被人类思考,如何使之更有效、更充分、更完整地推动人类进步,这种一直延续到今日的思考,才创建出今天美好的家园。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行为的产生必然在其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心理评估活动,评估该行为能否促进群体或个人的发展。在生产力低下的石器时代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并没有消亡,只是内隐地存在于每一个自然选择出的胜利者后代中。前文已经概述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逻辑以及对教育功能的假设,下面就为什么说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不公平、为什么会有不公平的现象及不公平背后的实质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1、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公平

教育公平在进化心理学里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公平,如地位公平或者民主权利公平。教育是使人类最快速习得生存适应机能的手段,倘若没有这种手段,人类的既往经验无法有效延续,在遇见生存适应性问题时必然带来群体和个人极大的损失,这是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人都不愿见到的,教育公平的独特性就在于此。没有教育,大部分人将因为不停面临新的适应性生存问题无从解决而疲于奔命,甚至部分人的基因难以延续,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提供了一种保护自我的机制,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替代某些不必要过分强化的身体机能,例如跑、跳、平衡等能力,只要有前人充足的适应性经验,知道某些时候危险物在何处并及时避开就可以保护自己,而不需要比伤害物(如:老虎、狮子的机能)更高、更优秀,这样,人类可以空出大量时间进行专门研究学习,不断提高应对危险的各种机能,从而高效地减少危险带给人类的伤害,而不是将时间用于训练自身的身体机能上,这就使得某些身体材质一般的个体因发达的大脑而被自然选中得以延续,而这些脑力发达者又不断提出新的应对适应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有了人类不停的进化上升,才创造出如此美好的今日社会。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进步的高效通道,教育解放了束缚在人类身上的体能桎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对知识的限制,例如以前单个匠人的优秀技能因为时间或者空间限制未能流传的遗憾,通过教育这一双启蒙培智之手得以抹平。因而说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公平,而且远比其他公平更为重要。

2、进化心理学对公平现象及公平背后的实质解读

“公平”一词在心理学看来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是一种心理量,不能像物理量一样通过实质的测量来测定出精确的数据,达到该数据的人就是公平,未达标者即为不公平。正如前文所述,个人感受不同,所感觉到的公平程度也不同。它只存在于群体成员的比较中,不能脱离群体谈公平,只有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才能发现是否公平。第二,不同群体所体会到的公平程度是不同的。有没有一种对社会所有群体都不公平的政策?当然没有,因为对所有人不公平的政策保护不了任何人的权益,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自然会被废止而无法实施,所以,所谓的公平与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所在的群体。如果一个群体的大多数成员都体会到某政策对该群体权益的保护,自然感觉到该政策对他们是公平的,将极力维护该政策而可能忽视其他群体的权益诉求。简言之,公平不是一个能够精确测量的恒定量,它会根据成员不同类型的人格特性、所属不同群体等不停变化,所以,研究公平现象成为一个难题,笔者引入进化心理学,从远古时代的公平如何形成入手对公平现象进行阐释。

在进化心理学看来,公平的实质是个体按照个体的能力获得的与其能力相符的收益,任何违背该原则的行为应该都是不公平的。而能力则包括了多种方面,不仅仅只是正向能力,也应该包括负向能力。通俗地说,既包括积极进取获得收益的能力,也包括技巧性占有群体其他成员的权益能力。在这里,能力不分好坏,亦不考虑道德与法律,因为在远古时代,这些精神还尚未形成约束力,而人类进化需要符合一个经济性原则,那就是以最小的损失带来最大的收益。在远古时代,如果一个强有力的抢夺者抢夺他人利益毫不费劲,他将习惯使用这一策略,但在强取豪夺之后,人们会远离这些自私不考虑群体利益的霸权者,也即群体排斥群体内的抢夺者,而再强大的抢夺者也不可能永远一直依靠个人生存,该抢夺者在遇见危险时面临灭绝,所以这样的行为习惯难以延续。这是群体内部对强势者的惩罚,通过这样的排斥,将保持群体内部的大致公平。对于弱势者,群体内部将会提供保护机制,这是基于我们害怕如果任由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剔除弱者而我们若不给予弱者以任何保护措施,下一个倒霉的弱者就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人。所以我们用部分资源来辅助弱者,由此维护了群体内部的大致公平。但是,当我们的目光转向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程度时,问题变得严峻起来:现阶段的实证研究说明不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对等的,也就是说不同阶层或者说群体感受了相应的不平等。那么不同群体间的公平如何维系呢?进化心理学对此的解释和对群体内部公平机制解释大致类似,只不过泛化了群体或者说阶层的属性,将其赋予理性人的考量,即认定各群体是有意识为自己群体DNA延续服务的,所有该群体的成员都必须为群体的这一目标提供必要资源,对阻隔该目标实现的群体或个人予以攻击来限制其阻隔能力的发挥。由此可以看到的是,进化心理学认为的不公平实质上是群体或个人认为他人占有了与他们能力不相符的资源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调,我们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权益,但是过于使用负面技能巧取豪夺会被群体排除,但是限于本能又想获得更多资源,在这种矛盾往复中建立起基本的公平概念。

综上,进化心理学对教育的功能及教育公平的实质做出了新颖的解读,虽然它面临很多批评,被批评家认为是社会生理学的“翻版”,但是它促进了对心理和人性问题的深层思考。进化心理学把自然选择和适应作为心理起源和作用的重要概念,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对于教育和心理现象的理解、探索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与推进作用。

关于心理学类的论文

2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前途和命运,高考成绩除了受到学生本人的智商因素影响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素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应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注意增强学生的心理修养。从“三自”入手,让学生学会“自评、自我安慰、自信”。

自评:人贵有自知之明,具有良好心理修养的人,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能对自己做好客观的自我评价。如每周的班会课,我让每个学生在六人小组中进行本周《规范》情况的自评,同时通过小组内互评及班主任的评价,帮助学生适当调整,逐步帮助学生做到客观认识自我,培养客观地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安慰:健康、稳定、乐观的情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但许多学生却经受不住轻微的挫折和失败,比如说某一科单元考成绩不理解,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化的主动自我安慰,缓解改善不良的情绪。当某个同学考试不理解,要学会自我安慰:“我得到了一次吸取教训的机会,现在我把这题多做一遍,比别人记得更牢了。”合理化的主动自我安慰,可以帮助学生从挫折的被动承受转为主动调节,从而走出痛苦和烦恼,保持健康、稳定、乐观的情绪。

自信:自信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内在因素,一个信心十足、热情洋溢、精力充沛的学生,就会有健康的心理生活。要求学生学会勇敢地说“我能行”,帮助学生们面对困难的问题,学会自我激励、自信、自强。

这样,那些学习有困难、上课不敢发言的同学,就会从自卑和压抑中解脱出来,大胆地从心底喊出:“我能行!”

二、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要逐步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采用《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评定,综合考察了学生在学习、情绪、性格、社会适应、品德、行为习惯等六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连同学生的有关背景资料,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绪、塑造个性、培养品德、促进社会适应力的内容,在方式上以趣味性、活动性为基本特色,将心理健康的意义蕴含其中。

三、注意创设和谐、公平的氛围。

注意创设和谐的氛围,我们在师生和谐方面进行了作业评价和目标品德评价的改革,采用充满爱心、充满激励、富有情感的语言和学生亲切交流。要求教师在认真批改作业的同时针对每一位同学的不同情况,写一句富有感情的短批;期末评语,侧重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满腔热情地与学生亲切交流。

四、注意家校结合。

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加强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学校要重视“教师——家长——学生”构成的心理教育网络,让心理教育走进家庭,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拓宽和深入教育的领域。

可在学期初开办专题讲座,让家长们了解孩子在学校里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做家长的又该做些什么、注意些什么,了解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了些什么、家长应配合做些什么。其次,我通过印发心理教育的有关资料供家长学习,开展健康心理问卷征答,以提高家长对孩子们心理素质的重视和了解,形成学校、家庭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共同关心的新格局,提高教育实效。

总之,要通过培养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使学生们能够健康、平稳地发展,并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第三篇:综述类心理学论文(精选)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心理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在21世纪,世界逐渐的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因此面对的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当代社会仍然处于转型阶段,作为大学生,置身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所以在心理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的问题频频发生,激发了社会对于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需求。面对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学生们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认识和管理出现偏差,应用心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例如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迫切,但是心理学毕业生仍旧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这就值得我们深刻反思,需要从自身的角度寻找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培养目标就是学校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确立人才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就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我们重点努力的方向,学校需要积极的构建教学内容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已经恢复了部分心理学专业,但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

(一)定位不准确

伴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导致社会的矛盾日益增多,加之人的心理失衡现象较为普遍。社会非常需要心理学人才,但是因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定位不准确,使得培养的目标发生改变,无法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导致学生们整体的实践能力较差、(二)缺乏针对性

应用心理学专业需要的是合格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满足当前各个领域对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应该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现阶段,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为了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心理学人才,缺乏了针对性,以至于授课的内容较为庞杂、零散,无法及时的形成拥有明确方向的课程体系。学生们在学习相关课程的时候无法面面俱到,所以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完整、明晰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框架,使得学生们在心理学应用领域无法学以致用。

(三)培养目标狭窄

学生在毕业之后真正的发展空间狭窄。主要的原因是在高校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较为狭窄,尤其是出现了封闭、方向单一的问题。国家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设置笼统,不够细化,所以无法达到具体的标准和规定,延伸出的课程设置相对杂乱,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多种多样,使学生们无法细化的掌握专业知识。

二、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

(一)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同时积极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重视实际的应用成果。学校在设置学科的时候,应该重视通识课程的重要性,这是符合我们日后就业发展需要的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認真的跟随老师的指导,有目的的参与到学科的选择中,并且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的训练,保证在第一时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实习和见习的前提,只有我们积极的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跟随老师的指导,重视自身心理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的参与学科的实践环节,保证符合实践课的操作性和专业性,更好的联系教学实际,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拓宽专业的方向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拓宽专业的方向,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并给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的心理学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方向实现人才的分流成为必然。相对宽泛的专业方向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并给依照我们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使我们更顺利的就业,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

三、结语

作为当代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就是为未来的就业打基础的关键,因此需要我们正视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努力的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优势。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发展需要,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需要我们正视细化后的专业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出积极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之上,努力的学习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迎合未来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丽萍.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J].教育与职业,2016,(22):87-89.[2]王健,宋玉萍,孙延超等.关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6):18-19.[3]徐大真,陈祥新,朱程程.目标导向的多元动态“KSCQ”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03):47-50.[4]胡丽萍.社会转型期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105-106.

第四篇:教育系毕业生心理学类论文题目

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学位论文选题

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学位论文选题

一、儿童青少年问题

1.学前期儿童攻击和暴力行为研究综述

1.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干预探析

2.儿童多动症问题研究

3.儿童退缩性行为研究

4.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5.家庭环境与儿童智力发展

6.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7.青少年网略成隐现象分析

8.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

10.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研究

11.学业不良学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12.青少年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13.中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14.浅谈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及矫正

15.儿童亲子依恋的研究综述

16.儿童同伴接纳研究综述

17.儿童教师接纳研究综述

18.学习不良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

19.儿童亲子依恋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

20.高中生学业负担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21.离异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研究

22.小学生校园压力与应对

23.中学生考生焦虑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

24.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25.教养方式、智力、个性特点与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

26.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

27.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

28.网络游戏与小学生心理发展

29.中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大学生问题研究

1.大学生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的关系

2.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4.考研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与应对策略

5.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6.大学生专业课与公共课学习态度之差异

7.大学生逃课行为之原因探究

8.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9.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10.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1.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其应对方式研究

12.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13.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14.本科新生的职业/主修专业认同:人格与决策的角度

1.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大学生考试应付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3.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与消解分析

4.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及现状分析

5.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自信心关系研究

6.大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研究

7.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调查分析

8.大学生就业中的面试与应对策略

9.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10.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11.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12.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3.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4.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取向及影响因素研究

15.大学生自我效能与学习动机关系研究

16.女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

17.大学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8.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

19.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调查

20.大学生性观念心理调查研究

21.大学生恋爱观探析及恋爱观教育

22.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状发调查与分析

23.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调查

24.大学生生活状态的心理调查

25.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26.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27.大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28.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现状研究

29.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30师范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

31.大学生专业学习满意度调查研究

三、理论研究

1.宽恕的心理机制

2..由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探索家庭教育模式

3.论由海德的平衡理论探析态度的转变

4.学科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对教学作用研究

5.同一心理学流派中不同代表人物观点的比较研究

6.人格、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的研究

7.遭遇创伤时间后的心理改变研究

8.影响个体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特征

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10.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

11.前瞻记忆研究综述

12.前瞻记忆特点研究

13.时间管理倾向与前瞻记忆相关研究

14.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15.转型期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

16.动态职业环境下职业成长与组织承诺的关系

17.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18.职业刻板印象:自我卷入与评价偏向

19.职业成长理论研究简评

四、其它

1.教师的压力与压力源研究

2.关于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

3.当代教师工作满意感研究

4.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新退休干部的心理困惑研究

6.在高校管理中如何应用胜任特征模型

7.如何增加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

8.企业招聘中如何应用心理测试

9.公平感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第五篇:心理学论文

关于压力下的大学生心理研究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压力 调查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人们已经认识到心理压力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心理压力,是指有明显的压力感,并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心理状态。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下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行为和生理都会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安焦虑、压抑、担忧、无助感和缺少安全感;行为上的易激动、行为冲动、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丧失学习热情、对生活没有信心、消极行为增多;生理上的失眠、头痛和肢体的疼痛。心理压力已成为困扰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和应对策略探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和应对心理压力。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方面。有些研究把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进一步归结为竞争、经济 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8个方面。本次调查针对“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在问卷中列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对学习环境不满意”“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找不到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及“其他”等12项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列第1位,占35.6%;其次是学习压力和找不到学习动力,分别占19.7%和13.8%;经济压力居第4位,占9.3%。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在2006年同样的问卷调查中,经济压力排在第2位,这也与我国经济飞速 发展 的国情有关。但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1位,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2.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 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7.7%)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3.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 理学 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

(一)与学习有关的原因

1.学习中心地位的失落。一般来说,能进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都是学习的佼佼者,无形中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期望值很高。进入大学后,由于高手云集,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成绩平平,心里落差极大。有的学生为了找回自己在中学时曾经具有的学习优势,废寝忘食的学习,但仍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反而不能正常的学习。2.学习负担过重。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有的大学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以外,还学习社会急需的课程,辅修专业的课程,再加上计算机、外语过级考试的重压,使他们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长期下去,不但学习效果不佳,而且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也会相继出现。

(二)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原因

1.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大学,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和处世方式,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应保持尊重、宽容的心态。但是,有些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是正确的,对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行为不与认同,从而极易与同学产生矛盾,不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2.缺少人际交往的技能。应该说,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交往的需要,但由于性格上的原因或以前生活环境的影响,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技能,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不善于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参与,这使他们的交友圈子越来越窄,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每天独来独往,内心非常孤独、痛苦。

(三)与自身有关的原因

1.自卑与自尊的冲突。自卑是许多贫困生最为重要的心理特征。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在和城市同学的比较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以外自卑能力的不足,在物质生活上的巨大反差,而忽略了自身优点,产生自卑。同时,这些同学又很自尊,渴望通过自我学习优势的发挥来弥补不足,维护自尊。但由于环境所导致的自我评价和认知上的失调,造成了内心自卑和自尊的冲突。

2.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有些大学生特别希望自己在人群中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但又苦于自己成绩平平、相貌平平、能力平平、家境平平,缺少特长。期望与现实的矛盾让他们非常痛苦,内心冲突十分激烈。如果这种内心冲突得不到及时缓解,他们就会产生焦虑、自卑甚至抑郁的心理。

(四)与择业有关的原因

1.社会原因。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向通过市场实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的转变,一方面给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缺乏实践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名气、层次不高的地方高校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求职焦虑,对前途担忧,缺乏竞争意识,自信心不足。

2.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还没有系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训练,使大多数学生不能及早地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并有计划逐步实施。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自我的盲目和职场竞争的激烈给学生带来很多的不安和焦虑。

3.大学生就业压力为中等程度,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大学毕业班学生是就业的高压力群体.就业压力的来源依次为就业竞争环境、专业供求矛盾、缺少求职帮助、自我认识与定位、职业素质评价、就业心理预期.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认知首先倾向于外部归因.其次,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研究,提出强化树立大众化教育的就业观、深入落实就业工作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营造诚信就业的市场秩序和氛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力完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市场等转变大学生就业心态的措施,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转.再次,提出创新机制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从找准办学定位、创新工作机制、培养模式着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以求取得良好效果.三、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压力

1.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压力、困难、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面对压力的时候,不必抱怨,必须勇敢面对。

2.辩证的看待压力。压力对人既是威胁,又是挑战。当一个人正视压力,压力就会表现出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压力能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积累人生经验,变得更加成熟;压力可以使人发现自身潜力、看到生命价值、充满自信。

3.压力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常感到无能为力。其实,压力情境多数是可以控制的。即使不能完全战胜压力,至少也能减轻压力造成的损失程度。

(二)正确认识自己

1.自我分析。自我分析就是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弱点,长处和短处,通过有效的自我分析,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一个人只有正视自己,既承认自己的价值,又能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不足,才能变得成熟、自信,从而避免因过低自我评价所带来的自卑和过高自我评价所产生的失落和抑郁。有些大学生的压力就是源于不会“认识”自己,不敢“认识”自己,不愿“认识”自己。比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缺点和不足缺乏客观的认识,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导致在职业选择时,或过于自负,期望值高;或过于自卑、胆怯,期望值低。

2.自我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规划就是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我和外在因素,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可行性设计,并制定行动计划。一个能自觉进行自我规划并成功执行计划的大学生会表现的充实、自信,压力感较轻。但从我国大学生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在大学期间做出自我生涯规划的人还很少。

(三)积极行动

“好心情来自好行动”,这句话至少为我们应对压力提供两点启示:第一,面临困境时,积极行动;第二,要进行有效行动。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大多是只想不做,缺少行动。由于缺少行动,许多并不难于解决的问题又累积成新的困扰。因此,行动是摆脱压力最好的办法。但是,也应注意到,不能盲目行动,而是要进行有效行动。为了确保每一次的行动都成功,就要使行动分步进行,以部分缓解压力,增加信心,最终实现摆脱压力的目标。

(四)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在于对处于压力情境下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心理保护和援助,降低压力感,提供应对压力的策略。首先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当大学生面临困境时,如果能及时得到父母、朋友、同学和老师有效的安慰和鼓励,就会减少压力感,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降低压力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性。其次,社会支持可以提供工具支持。当大学生面临压力情境时,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必要的指导,或应对压力的策略。但大学生能否获得社会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主动寻求支持。人们更愿意向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人提供关心和帮助。从对我国大学生的调查来看,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情况不容乐观。刘广姝(1998)调查发现,大学生一般并不会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大学生在遇到烦恼时,只有11.02% 的人主动寻求帮助,84.4% 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4.58% 的人根本不寻求帮助。所以,大学生在对待社会支持上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价值,具有主动寻求支持的意识,在困境中主动向同学、老师、朋友以及心理咨询人员求助.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 新词典[M].[2]王富荣,茅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 [3] 卢家楣,贺雯,刘伟,卢盛华。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4] 黄坚厚:《青年的心理健康》 [5]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

[6]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7]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

[8]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 [9]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 [10]曹东:大学生创业难在何处世哲学

下载心理学类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类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论文

    心理咨询师工作总结 熊芳林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遇到很多前来咨询的人,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时间、背景各异,在提供咨询支持的同时,也让自己累积了很多的体会......

    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论文之人际关系 会计1001 林小丽 1030060120 人际关系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人不是孤......

    心理学论文

    情感,心理,生活 —论大学生的情感心理 管工学院11信管1班 20114476程亚蒙 作为情感复杂的生物,我们人类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决定的。现在,我们从情感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一下......

    心理学论文

    (2009-2010 第二学期“心理学”课程论文) 自我成长分析 上心理学课的第一天,老师就问我们:“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都曾不止一次在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似乎可以脱口而出说......

    .心理学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李虹 学号:20100411077 班级:会专10-11 摘要 社会在发展,同时大学生的思想也在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

    心理学论文

    XXXXXXX 选修课程 心 理 学 小 论院系:XXXXXXXXX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 日期:2011-11-13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

    心理学论文

    浅谈挫折教育对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研究 【论文摘要】: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

    心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出现的问题及策略心理学论文 姓名: 培训学校: 班级: 学号: 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出现的问题及策略 培训学校: 姓名: 班级......